缺席的爸爸,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錢志亮
曾經看過一個小朋友的作文,把爸爸沒時間陪他玩的經歷寫了下來。
其中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我們對於這樣的名詞已經見怪不怪。
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給了媽媽。
你會發現,在各種群里探討育兒問題的基本都是媽媽;帶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的人大多也是媽媽;接送孩子上下學同樣還是以媽媽為主。
一位媽媽表示:「一說到孩子,孩子他爸總是以工作忙、累、沒時間為理由。
可是你會發現,他就算有了時間,通常都是在玩手機、上網、打遊戲、和兄弟聚會上,很少捨得花時間投入到家庭中。
」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
1
爸爸的參與,是給媽媽最好的情感支撐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爸爸每月要賺多少錢,才能撐起一個家?」
一個高票回答讓人為之動容:「撐起一個家」的關鍵詞既不是爸爸也不是錢,「撐起」是關於勇氣,而「一個家」是關於愛。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爸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支撐媽媽。
有些爸爸會覺得,每個月往家裡交上萬的工資,就算撐起一個家。
其實,家務事的料理,絲毫不比賺錢輕鬆。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大多數的媽媽在生完孩子後,都能迅速讓自己進入角色,日復一日的磨練中,為孩子吃飯、穿衣、睡覺、生病忙前忙後,同時也得處理大大小小的家庭瑣事。
為了家庭,媽媽不得不把自己活成一個超人。
可是媽媽再能幹,也會有疲倦、懈怠的時候。
這個時候,爸爸適時伸出手,給她一點幫助,或是一句簡單的關心,媽媽都會感覺到體貼和暖心,內心也會重新充滿力量。
做了爸爸,也不要忘記了做丈夫的責任,不要讓她感覺孤立無援。
關心體貼愛人,懂得幫她分擔一些家務、和她一起探討問題、願意花時間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經營,靠的是夫妻雙方的付出和熱情。
而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個身心健康、性格樂觀、人格發展健全的孩子。
2
孩子的成長,爸爸的陪伴不能缺席
生活壓力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爸爸不得不在事業中努力拚搏,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上,成為家庭的頂樑柱。
所有的忙碌與辛苦,本是為了家更好,卻常常會在無意中,辜負了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房祖名小時候曾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爸爸能來接我放學。
成龍看過之後深感愧疚,終於有一次,他有了去接兒子的機會。
結果,苦守在學校門口的成龍,怎麼都不見兒子出來。
打電話問管家才知道,原來兒子已經升入中學,從他等的那所小學畢業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不是沒時間陪孩子,就是和孩子相處時總是以非打即罵的粗暴形象出現,或是陪孩子時漫不經心、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得不到良好的互動和情感反饋。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爸爸錯過了,便永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別的認知、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父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以後會更容易成功。
時間少,永遠不是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爸爸有沒有這份心。
出門前和孩子認真道別、回家後一個暖心的擁抱、睡前花10分鐘講一個晚安故事、很久沒見孩子的一通電話······愛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
哪怕短短的5分鐘、10分鐘,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和溫暖的陪伴,從中得到滋養,拉近親子距離。
3
做爸爸,是一份無法取代的工作
歐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
說出這番話的他並沒有食言。
女兒學游泳,他親自當教練;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遊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會認真對待家庭的每一個節日,比如女兒的生日。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長遠來看,爸爸這個身份,才是一輩子的工作,並且無人可以替代。
不僅僅在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其實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進步,都需要父母雙方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
有些事,必須由爸爸來做,媽媽代替不了。
工作再忙再累,也應該在合理安排時間後,留出固定的親子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孩子放風箏、玩玩具、登山、游泳、夜晚吃完飯和孩子一起散步、談心······陪伴的時間在精不在多,日積月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的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
因為,那將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媽媽是超人2》引發高關注,親子綜藝不只戳中了育兒痛點
近年來,國內綜藝市場掀起了以明星父母與其子女為主要嘉賓的親子類節目熱潮,觀眾反映熱烈。但節目播出後的「星二代」現象和消費兒童勢頭漸猛,直接導致針對電視綜藝的「限童令」出台。其後,親子類綜藝轉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