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千萬句謝謝,就能推開一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 | 陳漫初
來源 | 胡慎之(ID:hushenzhixl)
01
小綺(化名)覺得自己是個彆扭又麻煩的人。
因為她有時候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但她沒辦法跟同事朋友,甚至親近的人表達自己需要幫助。
好不容易尷尬又彆扭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後,別人願意幫助。
事成之後,她一直說「謝謝謝謝,不好意思麻煩你了」以表達自己的感謝,甚至不停地問是否有麻煩到對方。
身邊的人不止一次說「小綺,你啊,就是太懂禮貌了。
」
對此,小綺有點鬱悶。
她是真的覺得自己麻煩到別人了,很不好意思。
我很理解這種感覺。
很不好意思麻煩別人,這個別人甚至包括了身邊親近的人。
惶惶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後得到幫助,千謝萬謝。
直到肯定對方的那句「好啦,不是什麼大事。
」是真的,才會鬆一口氣,似乎必須要用這千萬句「謝謝」和「不好意思麻煩你了」來彌補提出需要或得到對方幫助的不安感和內疚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說是禮貌。
但在一段親近的關係中,很有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況。
又或是,得不到幫助,就會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從而延伸到真就覺得自己就是個「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
「TA會不會因為我提出自己的需要而覺得我是個麻煩呢?」
「TA會不會覺得幫助我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呢?」
「會不會其實已經麻煩到TA,但TA不好意思拒絕我硬著頭皮幫忙呢?」
「哎呀,我怎麼總是要麻煩別人?」
......
以上種種想法都在指責自己是個麻煩,或者說,是個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
其實,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指責,也是一種負擔。
因為覺得自己是個麻煩,因此,提出自己的需求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負擔。
02
曾經有段時間,我也是這樣的,忐忑提出自己需求,之後會反覆跟對方確認「沒有麻煩到你吧?」「如果麻煩到你跟我說哦,我可以另想辦法的。
」一遍遍,直至對方反覆確認肯定「可以的啦。
」
後來我跟另一位朋友談論到這個的時候,朋友問我「你為什麼總覺得為你做事就是麻煩到我呢?」
我當時愣住了。
後來覺察了一下,發現確實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需要幫助時,我選擇憋著不說。
等需要幫助的事情過了之後,我的朋友們才知道我曾經是需要幫助的,但從沒聽我提及過。
因此,我的朋友們都會笑著抱怨「你有沒有當我是朋友啊?」
總是不好意思去麻煩別人,因為本身就覺得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自己需要幫助是件羞恥的事情,難以啟齒。
是啊,有時候,提出自己的需求是件很難以啟齒的事情。
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需求說出來之後是否會得到幫助,又或是得到一些更糟糕的回應。
這恐怕就是說出需求時的忐忑不安和得到幫助後的臨表涕零的原因了。
一般對於覺得自己是個老是「麻煩」別人的人來說,提出自己的需求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提出需求,對方願意幫助
那這樣子,看起來是個很完美的結局了,對吧?但是對於不敢要的人來說,這其實會讓人很惶恐,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樣,一定要千謝萬謝才能抵消掉自己內心中的一些不安感。
因為即使別人願意提供幫助,但「麻煩」到別人,就不是小事。
二、沒提出需求,希望對方主動提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要來的,得到也沒什麼意思」,所以我不會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但發出一點點的求助信號,希望對方能接收到並主動提供幫助。
這種情況在親密關係中尤為常見。
因為如果是對方主動提出的話,那有些責任,例如提出需求的不安感和內疚感就會相應地少很多。
三、提出需求,被拒絕後
這種被拒絕的情況,一方面有點鬆了一口氣,「幸好別人沒有硬著頭皮答應,沒有給別人造成負擔和麻煩。
」,一方面也會因為別拒絕感覺到一點點丟臉羞恥,害怕別人會覺得我提出這個需求就是不好的,害怕別人會因此覺得提出這個需求或者需要幫助的人是不好的、是個麻煩。
所以,三種情況出現時也就會產生很多複雜的、難以言表的感受,提出需求時,有忐忑、有不安、有期待,得到幫助後,有感激別人,更有麻煩到別人的不安和內疚,愈加感激得「臨表涕零」,被拒絕後,有鬆一口氣,更有害怕別人因為拒絕產生負擔,更有別人會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想法的擔心和恐懼。
這些所有的感受都直接指向了最深處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需求是不好的、羞恥的,從而上升到我不夠好,不應該提出自己的需求。
03
有部電影叫《撒嬌女人最好命》,光從電影名就知道,無論用什麼方式,能說出自己需求的人比較自由,得到的幫助會比較多。
小綺說,有時候會很羨慕一些所謂的「熊孩子」,因為他們會用摸滾爬打撒嬌賣萌等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會想太多,簡單直接。
他們還沒有太多的「碰壁」經驗,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是會被滿足的,不會覺得說出來就會造成麻煩。
我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直接表達需求的時候。
有些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了,碰了太多壁。
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會發現,說出自己的需求是那麼難,那麼讓人不好意思。
經常在商店裡,會看到一些孩子哭鬧著要吃零食,要買玩具,父母一聲吼,孩子嚇得直哆嗦,連哭都變成了上氣不接下氣斷斷續續的哽咽,讓旁人看得心酸直嘆氣。
小時候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父母會因為自己的能力或者焦慮否認孩子的這些需求,被父母(或者重要照料者)一遍遍拒絕,沒有得到滿足。
因為是父母(重要照料者),這樣的孩子會覺得是自己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是自己表達得不夠好,因此會覺得很羞恥,就會把表達自己的需求與羞恥感等同起來。
同時,也會形成一種想法:我的需求不能夠被滿足,我不是個能獲得他人認可的人。
因此,經常被拒絕,覺得自己的需求不應該被滿足,又或是自我價值感低,覺得自己的需求不值得被滿足。
久而久之,就不願意提出自己的需求。
並且,對於這些人來說,說出自己的需求所承擔的不安感會比不說出來要大得多,既要承擔說出自己的需求意味著有可能被拒絕或者不會得到好的回應的風險,也要承擔覺得自己麻煩到別人或者成為了別人的麻煩而誠惶誠恐。
潛意識裡,其實就認定了自己是個「惹麻煩」的人。
所以不願意提出自己的需求,不願意因為自己的事情而「麻煩」身邊親近的人。
這樣會讓身邊的人覺得很客氣,想故意拉開距離,就像我的朋友們所反饋的:「你有沒有當我們是朋友啊?」
所以這從本質上來說,是對關係的一種疏遠,推開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不夠好。
要一直證明自己不夠好,要回到童年,要一直待在那個壓抑自己想法,渴望被看見的被動的孩子狀態。
04
我想,在關係中,誰都不願意是一方戰戰兢兢提出要求,另一方被千萬個謝謝無意中推開。
如果說你提出要求之後還要替對方擔心,自己提出這個請求是否合理,而他願意幫忙是否會麻煩到他等等這些事情。
那可能是,你不相信,每個人都是有自己能照顧自己的能力。
那麼,這就是段不自由不平等的關係。
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反而會讓別人更有壓力。
但當你不再帶著自己就是麻煩製造者,能自如大方地提出需求請求幫助,並且能接受別人拒絕的時候,別人反而更自由。
不去承擔別人的那部分,而我們能做並且更需要去努力的可能是自己這部分。
我們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覺察成長,並且不斷嘗試新的經驗以覆蓋舊有的經驗。
當你想提出自己的需要時卻感受到自己內心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時,可以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想要呢?
我為什麼不能直接表達我的需求呢?
表達這種需求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我被拒絕了,那就代表我這個人是真的不夠好嗎?
就代表我真的是個麻煩嗎?
......
並且不要害怕被拒絕,人們常說,當你的需求提出來之後,有可能會被拒絕,但是如果你不提出來,連被拒絕的機會都沒有了。
帶著這樣的覺察,當自己有需求的時候,嘗試去提出,嘗試說出自己真的需要幫助。
當你帶著覺察,去嘗試新的經驗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提出自己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可怕。
你可以提出你的需求,同時,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這就是你的成長你的新經驗。
你不再停留在那個孩子的狀態,不再害怕被拒絕,不再去承擔別人的那部分。
那麼在一段關係里,雙方也更自由,更能維持享受一段關係。
不要壓抑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當麻煩,到最後這會變成攻擊自己的力量。
大方表達,坦然接受,不衝突不擰巴。
有時候,我們能做的,也就是自己的那部分。
僅此而已。
···
作者 | 陳漫初,願陪伴你一起走在成長路上的心理諮詢師。
個人公號:陳漫初(ID:manchupsy)。
文章來源公眾號:胡慎之(hushenzhixl),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