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黄巾军夜袭曹操的营寨,于禁率領部下军迎擊,斩杀劉辟、黃邵等人,并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

二年(197年),正月,于禁隨司空曹操攻打建忠将军張繡,張繡投降,又反。

曹操 ... 于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人物姓「于」(發音:Yú)而不是「於」。

于禁左將軍國家東漢→漢中王軍隊(即後來的蜀漢)→江東集團(即後來的東吳)→曹魏主君鮑信→曹操→劉備→孫權→曹丕姓于名禁字文則職官虎威將軍→左將軍→安遠將軍封爵益壽亭侯籍貫東漢泰山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南)人逝世221年諡號厲侯 親屬 子 于圭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中國山東省泰安)人,東漢末曹魏左將軍,五子良將之一。

以堅毅穩重著稱[1],但對待部下嚴厲,殺舊友昌豨以奉公。

早年攻呂布、征黃巾、禦張繡、破袁術、拒袁紹,戰功赫赫。

淯水之難,唯有于禁能安定局面,讓曹軍重整旗鼓,曹操稱讚「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在樊城之戰中因遭水災所困,率領七軍向關羽投降。

後關羽兵敗麥城,于禁又以俘虜的身份落入東吳手中。

歸魏後遭到魏文帝曹丕以壁畫嘲諷投降之事,羞慚怨恨,病發而亡,諡曰厲侯。

北宋孔平仲作《于將軍》詩,嘆「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2] 目次 1生平 1.1早年戰役 1.2官渡赤壁 1.3戰敗和去世 2評價 3藝術形象 3.1三國演義 3.2影視形象 3.3動漫遊戲 4注釋 5參考文獻 生平[編輯] 早年戰役[編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少帝劉辯即位[3],大將軍何進輔政[4]。

何進派遣騎都尉鮑信往故鄉泰山招募兵眾[5],返回時,何進已死,司空董卓專權。

鮑信勸司隸校尉袁紹襲擊董卓,袁紹畏懼董卓不從其計,於是鮑信引軍回到泰山,招募兵眾二萬人[6]。

于禁入伍[7]。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鮑信等請東郡太守曹操領兗州牧,曹操迎擊黃巾軍,鮑信戰死[8],于禁與其黨羽被任命為都伯,隸屬將軍王朗[9]。

冬,黃巾軍降,曹操編其精銳為青州兵[10]。

王朗認為于禁有大將軍之才,推薦給曹操。

曹操召見于禁與他談話,任命于禁為軍司馬[11]。

四年(193年),秋,曹操攻打陶謙[12],于禁攻破廣戚[13],遷為陷陣都尉[14]。

興平元年(194年),夏,兗州之戰爆發,于禁率軍攻破兗州牧呂布二營於濮陽城南,又擊破呂布部將高雅於須昌[15]。

二年(195年),于禁從曹操攻破壽張、定陶和離狐[16],又從曹操圍攻張超於雍丘[17]。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于禁隨曹操征討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人[18],屯兵於版梁。

黃巾軍夜襲曹操的營寨,于禁率領部下軍迎擊,斬殺劉辟、黃邵等人,並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19]。

二年(197年),正月,于禁隨司空曹操攻打建忠將軍張繡,張繡投降,又反。

曹操軍敗,還至舞陰[20]。

是時非常混亂,唯獨于禁能約束部下,且戰且退。

撤退後,于禁發現青州兵在劫掠,大怒,又去追討青州兵,青州兵便到曹操處自訴。

于禁到舞陰,先安營紮寨。

有人勸于禁先向曹操報備,于禁說:「現在敵軍在後,不做準備,如何抗敵?」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後,才向曹操解釋。

曹操稱讚于禁,封其為益壽亭侯[21]。

九月,于禁隨曹操攻打袁術,斬殺袁術軍將領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四人於苦[22][23]。

三年(198年),三月[24],于禁隨曹操圍張繡於穰。

九月[25],隨擒呂布於下邳[26]。

四年(199年),四月[27],于禁與史渙、徐晃、曹仁、樂進等殺張楊舊部眭固於射犬[28]。

官渡赤壁[編輯]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曹操與大將軍袁紹對峙,留于禁守延津以拒袁紹[29][30]。

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31]。

于禁抵禦袁紹的進攻,又與樂進等領步騎五千擊袁紹別營,降袁紹將領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曹操還,使于禁屯原武縣。

于禁擊破袁紹別營於杜氏津,遷裨將軍[32]。

于禁後隨曹操據守官渡,與袁紹以土山相對。

袁紹令士兵向曹操營地放箭,死傷甚多,士兵懼怕。

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

後袁紹敗,于禁遷偏將軍[33]。

七年(202年)[34],于禁與河南尹夏侯惇南拒劉備,被劉備的伏兵擊破,為裨將軍李典所救[35][36]。

十年(205年)[37],曹操上表漢獻帝,稱讚于禁、樂進、張遼三人,拜于禁為虎威將軍[38]。

十一年(206年),昌豨反叛,于禁與臧霸[39]攻之,不克,曹操再派夏侯淵助陣[40]。

昌豨與于禁是舊交,向其投降。

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說:「你們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

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

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隕涕將昌豨斬殺。

曹操聽說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41]後于禁屯潁陰,與樂進、張遼等將不和,曹操命趙儼參三軍軍事,和睦諸將。

趙儼督于禁等參與了赤壁之戰。

[42]。

十四年(209年)[43],陳蘭、梅成在灊縣、六縣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張遼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44][45]。

梅成降,于禁班師,梅成乘隙率眾會合陳蘭,轉入灊山中的天柱山[46]。

張遼軍糧不足,于禁負責補充,張遼得以斬陳蘭[47]。

戰後于禁增加食邑200戶,加上之前的有1200戶之數[48]。

曹操出征時,常以于禁為軍鋒;還軍時,又以于禁殿後。

于禁所得的敵軍財物,皆不私取。

但是以法御下,不得眾心[49]。

曹操曾憎惡朱靈,遣于禁率數十騎兵,帶著敕令,前往朱靈的營中奪其兵權。

朱靈及其部下憚于于禁,不敢擅動,成為于禁的麾下部將。

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50]。

戰敗和去世[編輯] 參見:樊城之戰 建安廿四年(219年),前將軍關羽攻曹仁于樊城[51]。

七月,曹操遣于禁前去救援[52]。

八月[53],于禁駐紮在鄧城[54][55],時逢連日大雨,以致漢水暴漲[56],于禁所督七軍皆全沒。

于禁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與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等[57]向關羽投降,唯獨龐德不降而被關羽處斬[58]。

曹操聞訊,哀嘆良久[59]。

于禁等三萬人被關押在荊州江陵[60],關羽托以軍糧短缺,取湘關米[61]。

閏月,孫權襲擊關羽,南郡太守麋芳降[62]。

孫權將于禁釋放,請與于禁見面。

孫權乘馬外出,引領于禁同行,虞翻呵責于禁說:「你這種降虜,竟敢與我的主公並馬以行嗎!?」欲鞭打于禁,被孫權呵止。

後孫權在樓船會羣臣共飲,于禁聞樂聲流涕,虞翻又說:「你想以虛情假意來求得脫身嗎?」孫權悵然不平。

[63] 黃初二年(221年),八月[64],孫權遣于禁回魏。

虞翻進諫說:「于禁敗了國家數萬軍士,身為俘虜,又不能死。

魏國軍政練達,于禁之一人,無足輕重,見于禁之還將必疑而疏之。

還之對我方雖無損失,有如放過一個盜賊,不如斬了于禁以明令於三軍,彰顯忠義讓為臣者不應有二心。

」孫權不聽。

群臣送于禁,虞翻對于禁說:「閣下不要以為東吳沒有人材,只是我的謀略沒被採用罷了。

」于禁雖為虞翻所厭惡,還是盛歎虞翻[65]。

于禁帶病而還[66],被曹丕召見。

當時于禁的鬚髮皆白,消瘦憔悴,曹丕對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又賜他赤紱和遠遊冠[67]。

曹丕讓于禁先拜謁曹操陵墓後才去遣使孫權,于禁到高陵,見到曹丕預先命人畫好的關羽戰克、龐德憤怒、自己乞降之狀的壁畫,羞憤病逝,諡號厲侯。

厲為惡諡[68],劉宋史學家裴松之認為恰當[69]。

兒子于圭嗣爵益壽亭侯[70]。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曹丕所作不是一個君主應當的行為[71]。

評價[編輯]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72] 王歆:「世無百戰百勝將軍,禁逢霖雨,敗于關某,不為恥也。

然雖比類荀林父、孟明視,雖敗而國家不替,然未聞其腆顏降敵也。

使二子降楚歸晉,吾恐不得死所也。

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傑,惜乎為德不終。

既為羽禽,復為吳得,送詣文帝,如此輾轉,禁未羞死,獨登高陵而突然慚恚發病乎?文帝所為亦過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為王仲宣作驢鳴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 藝術形象[編輯] 三國演義[編輯] 于禁在《演義》中,是弓馬兼備的將軍,大體與史實無差。

除了多出奉曹操之命成功追殺劉琮母子[73],以及在樊城之戰中,被刻畫成怕被邀功的奸臣將領。

于禁曾先後與五虎將的張飛和馬超單挑,但都不到十回而敗。

〈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劉備救援陶謙的時候,于禁大吼一聲「何處狂徒,往那裡去」後與張飛單挑,兩馬相交,戰到數合。

劉備掣雙股劍麾兵大進,于禁不敵而敗走。

〈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鬚棄袍〉-在潼關之戰中與馬超單挑,打到八九回就被馬超打敗。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斬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後來命于禁和毛玠二人為赤壁之戰的水軍都督。

樊城之戰的最後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乞降,以襯托龐德不降被斬的氣節。

及後到〈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姪陷叔劉封伏法〉,于禁回國後,被曹丕以壁畫諷刺,不堪羞憤而病死。

羅貫中有詩曰: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

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裏描。

李贄稱:「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 影視形象[編輯]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薛勇、畢力格、齊克建飾演于禁 1999年電視劇《曹操》:蔡明飾演于禁 2004年電視劇《武聖關公》:張鴻斌飾演于禁 2010年電視劇《三國》:吳克剛飾演于禁 2013年電視劇《曹操》:吳壕飾演于禁 動漫遊戲[編輯] 真三國無雙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宮內敦士配音) 三國演義 《蒼天航路》(王欣太) 《火鳳燎原》(陳某)設定於曹操「奉孝殺戮」時登場。

鎮魂街 注釋[編輯] ^《s:三國志/卷17》:于禁最號毅重 ^欽定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卷二十二》 ^s:後漢書/卷8: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 ^s:後漢書/卷69:進與太傅袁隗輔政 ^s:三國志/卷06: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 ^s:三國志/卷12:《魏書》:還到成皐而進已遇害。

信至京師,董卓亦始到。

信知卓必為亂,勸袁紹襲卓,紹畏卓不敢發。

語在紹傳。

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衆二萬 ^《于禁傳》:黃巾起,鮑信招合徒衆,禁附從焉。

^s:三國志/卷01: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

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

信力戰鬬死 ^《于禁傳》: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爲都伯,屬將軍王朗。

^s:三國志/卷01: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爲青州兵。

^《于禁傳》: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

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 ^s:三國志/卷01:秋,太祖征陶謙 ^三國志集解:謝鍾英曰:考徐州諸郡無廣威縣,即廣戚之訛。

^《于禁傳》: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于禁傳》: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

^s:三國志/卷01:布夜走,太祖復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

^《于禁傳》: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

^s:三國志/卷01: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衆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

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 ^《于禁傳》: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衆。

^s:三國志/卷01: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張繡降,旣而悔之,復反。

公與戰,軍敗,爲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公乃引兵還舞陰 ^《于禁傳》: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

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爲靑州兵所劫。

」初,黃巾降,號靑州兵,太祖寛之,故敢因緣爲略。

禁怒,令其衆曰:「靑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爲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靑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

禁旣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

或謂禁:「靑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

」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爲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録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武帝紀》: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

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

^《于禁傳》: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武帝紀》:三月,公圍張繡於穰。

^《武帝紀》:九月,公東征布。

^《于禁傳》: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武帝紀》: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

^《于禁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武帝紀》:留于禁屯河上。

^《于禁傳》:紹兵盛,禁原為先登。

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 ^《武帝紀》:公將自東征備 ^《于禁傳》: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

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遷裨將軍 ^《于禁傳》:起土山相對。

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

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

紹破,遷偏將軍。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先主傳》: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李典傳》: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三國志集解:此表在征高幹、管承之前,應作「十年」。

《張遼傳》遼為蕩寇將軍在從征袁尚于柳城之前,亦應在建安十年。

此表同稱進及于禁、張遼,其為十年無疑。

^《于禁傳》: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於是禁爲虎威 ^《臧霸傳》:又與于禁討昌豨 ^《夏侯淵傳》: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于禁傳》:昌豨復叛,遣禁征之。

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

諸將皆以爲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

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

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

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趙儼傳》: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

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s:資治通鑑/卷066 ^s:三國志/卷17: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三國志集解:陳景云:氐當作灊。

^s:三國志/卷17:成僞降禁,禁還。

成遂將其衆就蘭,轉入灊山。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于禁傳》: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

^《于禁傳》:增邑二百戸,並前千二百戸。

^《于禁傳》: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爲軍鋒,還爲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

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衆心。

^《于禁傳》:太祖嘗恨朱靈,欲奪其營。

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戸,封一子列侯。

^s:三國志/卷36: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武帝紀》: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 ^胡以存;吳媛花.于禁"七军皆没"与平鲁城地望.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6):66–68.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肖洋.于禁驻扎之城考.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42(1):5–9.  ^s:三國志/卷18: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 ^《資治通鑑·魏紀一》:初,吳王遣于禁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詣帝 ^《于禁傳》: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

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于禁傳》: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s:三國志/卷47: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據江陵 ^《虞翻傳》:魏將于禁為羽所獲,繫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

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併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

後權于樓船會羣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文帝紀》: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

^《虞翻傳》:《吳書》曰: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衆,身為降虜,又不能死。

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

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權不聽。

羣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

」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歎翻 ^《晉書·宗室傳》:後禁至,果以疾遲留 ^s:太平御覽/0691:文帝《與于禁詔》曰:昔漢高祖脫衣以衣韓信,光武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勤心之至也。

封賜將軍以魏王時所珮朱韍及遠游冠。

^《正義諡法解》:殺戮無辜曰厲。

程校《周書》:致戮無辜曰厲。

《左傳》隱公三年疏引:暴慢無親曰厲。

蘇洵《諡法》:暴慢無禮曰厲。

《獨斷帝諡》:暴虐無親曰厲。

^s:三國志/卷17:臣松之以爲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爲違命。

禁曾不爲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衆人之議,所以卒爲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于禁傳》: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

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爲安遠將軍。

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

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

禁見,慚恚發病薨。

子圭嗣,封益壽亭侯。

諡禁曰厲侯。

^s:資治通鑑/卷069:臣光曰: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

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元·郝經《續後漢書》卷三十四《魏臣·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傳》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 參考文獻[編輯]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 《三國志·魏志二十三·趙儼傳》 《三國志·吳志十二·虞翻傳》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三》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四》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 《資治通鑑·魏紀一》 閱論編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 樂進 于禁 張郃 徐晃 (朱靈) 閱論編陳壽著《三國志》立傳人物魏書卷1武帝紀曹操卷2文帝紀曹丕卷3明帝紀曹叡(秦朗・夏侯獻)卷4三少帝紀曹芳・曹髦(王經・成濟)・曹奐卷5后妃傳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卷6董二袁劉傳董卓(李傕・郭汜・馬騰・韓遂)・袁紹(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淳于瓊・顏良・文醜・沮授・田豐・逢紀・審配・郭圖・辛評)・袁術・劉表(劉琦・劉琮・蔡瑁・黃祖・蒯良・蒯越)卷7呂布臧洪傳呂布(張邈・陳宮・高順・陳登)・臧洪(陳容)卷8二公孫陶四張傳公孫瓚(劉虞)・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陶謙・張楊(眭固)・張燕・張繡・張魯(閻圃)卷9諸夏侯曹傳夏侯惇(夏侯楙・韓浩・史渙)・夏侯淵(夏侯霸)・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肇)・曹真(郝昭)・曹爽(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夏侯尚(夏侯儒)・夏侯玄(李豐)卷10荀彧荀攸賈詡傳荀彧・荀攸・賈詡卷11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袁渙・張範(張承)・涼茂・國淵・田疇・王脩・邴原・管寧(王烈・張臶・胡昭・焦先)卷12崔毛徐何邢司馬傳崔琰(孔融・許攸・婁圭)・毛玠・徐奕・何夔・邢顒・鮑勛(鮑信)・司馬芝卷13鍾繇華歆王朗傳鍾繇(鍾毓)・華歆・王朗(王肅)卷14程郭董劉蔣劉傳程昱(程曉)・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卷15劉司馬梁張溫賈傳劉馥(劉靖)・司馬朗・梁習・張既(張緝)・溫恢・賈逵(李孚)卷16任蘇杜鄭倉傳任峻(棗祗)・蘇則・杜畿(杜恕・杜預)・鄭渾・倉慈卷17張樂于張徐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卷18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李典・李通・臧霸(孫觀)・文聘・呂虔・許褚・典韋・龐德・龐淯・閻溫(張恭)卷19任城陳蕭王傳曹彰・曹植(楊修・丁儀・丁廙)・曹熊卷20武文世王公傳曹昂・曹鑠・曹沖・曹據・曹宇・曹林・曹袞・曹玹・曹峻・曹矩・曹幹・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曹協・曹蕤・曹鑒・曹霖・曹禮・曹邕・曹貢・曹儼卷21王衛二劉傅傳王粲(王弼・吳質)・衛覬・劉廙・劉劭・傅嘏卷22桓二陳徐衛盧傳桓階・陳群(陳泰)・陳矯・徐宣・衛臻(衛茲)・盧毓卷23和常楊杜趙裴傳和洽・常林・楊俊・杜襲・趙儼・裴潛卷24韓崔高孫王傳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卷25辛毗楊阜高堂隆傳辛毗(辛敞)・楊阜(韋康)・高堂隆卷26滿田牽郭傳滿寵・田豫(鮮于輔)・牽招(牽弘)・郭淮卷27徐胡二王傳徐邈・胡質・王昶・王基卷28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王凌(令狐愚)・毌丘儉(胡遵)・諸葛誕(蔣班)・文欽・唐咨・鄧艾(州泰)・鍾會(諸葛緒)卷29方技傳華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輅・朱鑠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烏丸・鮮卑・夫餘・高句麗・東沃沮・挹婁・濊・韓・倭蜀書卷31劉二牧傳劉焉・劉璋卷32先主傳劉備卷33後主傳劉禪卷34二主妃子傳先主甘皇后・先主穆皇后・後主敬哀皇后・後主張皇后・先主子永・先主子理・後主太子璿卷35諸葛亮傳諸葛亮(諸葛喬・諸葛瞻・董厥・樊建)卷36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張飛(嚴顏)・馬超(馬岱)・黃忠・趙雲(陳到)卷37龐統法正傳龐統(張任)・法正(張松)卷38許糜孫簡伊秦傳許靖・糜竺(麋芳・士仁)・孫乾・簡雍・伊籍・秦宓卷39董劉馬陳董呂傳董和・劉巴・馬良(馬謖)・陳震(陳式)・董允(陳祗)・呂乂卷40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劉封(孟達)・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卷41霍王向張楊費傳霍峻(霍弋・羅憲)・王連・向朗(向寵)・張裔・楊洪(何祗)・費詩卷42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杜微・周羣(張裕)・杜瓊・許慈・孟光・來敏・尹默・李譔・譙周・郤正卷43黃李呂馬王張傳黃權(黃崇)・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句扶)・張嶷卷44蔣琬費禕姜維傳蔣琬(蔣斌・劉敏)・費禕・姜維卷45鄧張宗楊傳鄧芝・張翼・宗預(廖化)・楊戲 (費觀・何宗・輔匡・劉邕・張存・殷觀・習禎・吳懿・吳班・王甫・李邵・馬勛・龔祿・馮習・張南・傅肜・程畿)吳書卷46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孫朗)・孫策(孫紹)卷47吳主傳孫權卷48三嗣主傳孫亮・孫休・孫皓卷49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劉繇(劉基)・太史慈(太史享)・士燮卷50妃嬪傳吳夫人(吳景)・謝夫人・徐夫人(徐真・徐琨)・步夫人・王夫人・王夫人・潘夫人・全皇后・景朱皇后・昭獻皇后・滕皇后卷51宗室傳孫靜(孫暠・孫瑜・孫皎・孫奐)・孫賁(孫香)・孫輔・孫翊・孫匡・孫韶・孫桓(孫河)卷52張顧諸葛步傳張昭(張承・張休)・顧雍(顧邵・顧譚)・諸葛瑾(諸葛融)・步騭(步闡)卷53張嚴程闞薛傳張紘(張玄)・嚴畯・程秉・闞澤・薛綜(薛瑩)卷54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魯肅・呂蒙(鄧當)卷55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陳表)・董襲・甘寧(蘇飛)・凌統(凌操)・徐盛・潘璋・丁奉(丁封)卷56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朱治・朱然(施績)・呂範(呂據)・朱桓(朱異)卷57虞陸張駱陸吾朱傳虞翻・陸績・張溫(張儼)・駱統・陸瑁・吾粲・朱據卷58陸遜傳陸遜(陸抗)卷59吳主五子傳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卷60賀全呂周鍾離傳賀齊・全琮・呂岱・周魴・鍾離牧卷61潘濬陸凱傳潘濬・陸凱卷62是儀胡綜傳是儀・胡綜(徐詳)卷63吳範劉惇趙達傳吳範・劉惇・趙達卷64諸葛滕二孫濮陽傳諸葛恪・滕胤・孫峻(留贊)・孫綝・濮陽興(萬彧)卷65王樓賀韋華傳王蕃・樓玄・賀邵・韋昭・華覈維基文庫在線閱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于禁&oldid=70271705」 分類:生年不詳221年逝世三國志立傳人物東漢軍事人物曹魏軍事人物泰安人于姓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CatalàDeutschEnglishFrançaisHrvatsk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orskbokmål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ไทยTiếngViệt文言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