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質與測試方法 - 智昱公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斷裂點伸長率(Elogation at Break)是斷裂時的總伸長百分比。

它可作為比較材料可塑性(Plasticity)的指標。

斷裂點伸長率愈高,塑料的可塑性愈強。

同理,降伏點 ... 物理性質與測試方法 塑膠與聚合物 塑膠分類 物理性質與測試方法 塑膠與溫度的互動 物理性質定義 為了讓客戶能互相比較,業界定義了許多方法,以幫助使用者推估材料性能(Properties)。

對於這些數據,必須小心謹慎:只有在相同的試驗標準(TestStandard)與試驗條件(TestCondition)下,同時換算成相同的計量單位,數據才能夠相互比較。

實驗標準統一規範了實驗流程的先後次序、試片(Specimen)的製作、預處理、設備的配置、可供使用的實驗條件、最終結果的測量與計算。

儘管在相同的的標準與條件下,數據仍然會隨各家實驗室的設備、環境、操作、選擇的計算基準而有所誤差,例如人工削角與機械削角的差異導致缺口角度過大,耐衝數據異常高估。

比較時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

目前的實驗標準逐漸靠向兩種,美國ASTM標準(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andMaterials,ASTM)與國際標準化機構ISO標準(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在北美以外地區,ISO標準逐漸更加強勢。

熔融流動速率/熔融指數(MFR/MI)試驗名稱:MeltFlowRatesofThermoplasticsbyExtrusionPlastometer(以押出塑性儀測量熱塑性塑膠熔融流動速率)試驗標準:ASTMD1238,ISO1133試驗名稱:Rubber—Viscosity,StressRelaxation,andPre-VulcanizationCharacteristics(MooneyViscometer)(橡膠:透過穆尼黏度計測量黏度、應力釋放與硫化前性能)試驗標準:ASTMD1646,ISO289-1試驗名稱:DiluteSolutionViscosityofPolymers(以稀釋溶液法測量聚合物固有黏度)試驗標準:ASTMD2857,ISO1628;ASTMD789(PA),ASTMD1243(PVC),ASTMD4603(PET)以上標準試驗材料的流動性與黏度。

要注意不同材料雖然使用同一標準,但由於熔點不同,使用的試驗條件也不同。

對PP而言,MFR是塑膠熔體在10分鐘內經過一特定半徑的毛細管的重量。

測試時使用的溫度和荷重分為230℃和2.16公斤。

PE則是190℃和2.16公斤。

由於測試儀器製作的差異及實驗室技術員操作不同,不同實驗室度量的熔融指數相差可達10%。

對於塑膠製程,此測試可作為進料品質控制檢查和成型品的製程後檢查。

流動速率在製程後的顯著變化通常代表該製程不適當,破壞分子鏈。

流動性過低會造成材料在設備裡黏滯、卡料;滯留時間過久材料容易劣化。

在射出領域,流動性過低會造成短射(Shortshots),熔體未能完整充滿模具。

還會造成流痕(FlowingMark)、結合線(Weldingline);流動性過高會造成混煉不均,顏色不均勻,毛邊(Flash)。

流動性與黏度可以推測出材料的平均分子量,其象徵分子鏈長。

分子鏈長可以增加韌性與耐候性,也會降低結晶度。

密度(Density)試驗名稱:DensityandSpecificGravity(密度與相對比重)試驗標準:ASTMD792,ISO1183將受測試片分別置於鋼架上與浸水鋼籠中,比較重量差異。

密度可以推測出許多結構上的事實,從單體組成成分、比例、聚合物建構與分子鏈結構等。

在PE領域,密度是選擇規格最重要的性能依據。

密度愈高,可以預期分子結構分支愈少,排列愈緊實,密度愈高。

密度上升,剛性上升、耐熱性上升、韌性下降、透明度下降。

PE的結晶區密度為1.0,不定形區為0.85;HDPE密度0.95-0.96,MDPE密度0.94-0.95,密度LDPE0.92-0.94。

在PP領域,密度可以推測出規格的結晶度與乙烯含量。

PE的結晶區密度為0.96,不定形區為0.86。

大多數PP規格維持在密度0.90;當密度高達0.91甚至0.92,表示其結晶程度極高,擁有剛性、耐熱性與耐刮。

一般RCP密度在0.88,好的PP彈性體密度0.86,能提供卓越韌性。

PP的密度是各種塑膠最低的,適合輕量化。

在複合材料領域,密度可以推測出填充料的添加量。

滑石粉密度2.8,碳酸鈣2.71,玻纖密度2.55。

一般可採線性推估。

拉伸性能(Tensileproperties)試驗名稱:TensilePropertiesofPlastics(塑膠拉伸性能)試驗標準:ASTMD638,ISO527-1拉伸性能衡量該材質的強度。

用來決定拉伸一部件所需的應力,和在斷裂前材質可被拉伸多長。

拉伸性能和其他一些機械性質均可透過一台萬用試驗機(UniversalTestingMachine,UTM)取得。

在量度拉伸模量和拉伸強度時,是以固定速度將啞鈴狀樣本拉伸,將由此而產生的內張力(Internaltensions)除以樣本原有的橫截面面積便是樣本的內應力(Stress)。

而樣本的應變(Strain)則是樣本的伸長長度除以原有長度。

以此二數據繪圖而得的是應力-應變曲線圖,如下圖所示。

 拉伸模數(TensileMordulus)定義為應力-應變曲線起始時的斜率。

斜率愈大,在一定的應力下產生的內應力愈大,亦即所需要的外力愈大。

因此拉伸模量愈大,塑料便愈堅硬。

降伏點(Yield)定義為應力-應變曲線上第一個區域值極大點,亦即當應變增加時,應力並不增加的時候。

此時樣本的內應力,降伏點內應力,被稱為降伏點拉伸強度(TenstenthstrengthatYield)。

在此之後,若繼續拉伸試片,在試片中段會開始被拉長,產生永久性變形;因此,降伏點拉伸強度會被視為最大工作應力。

對脆性(Brittle)塑料而言,本質上沒有降伏點,所以在斷裂時的內應力最大;因此,此時內應力便稱為斷裂點拉伸強度(TensilestrengthatBreak),作為脆性塑料的最大工作應力。

另一方面,對於韌性塑料而言,它斷裂點的內應力可能大於或小於降伏點時的內應力。

如果斷裂時的內應力大於降伏點內應力,斷裂時的內應力便被稱為該材料的斷裂點拉伸強度。

斷裂點拉伸強度只在容許永久性變形的情況下(例如產品不重視外觀),才被視為最大工作應力。

斷裂點伸長率(ElogationatBreak)是斷裂時的總伸長百分比。

它可作為比較材料可塑性(Plasticity)的指標。

斷裂點伸長率愈高,塑料的可塑性愈強。

同理,降伏點伸長率(ElongationatYield)是降伏點時的伸長比。

因為它是發生永久性變形前的最長延伸率,所以它在應用上比斷裂點拉伸率更重要。

由於這些拉伸性能數據與拉伸速度、樣品形狀大小和外在環境因素,如溫度和濕度等有密切關係,而物性表數據是在一特定條件下量度的--如聚丙烯的拉伸性能是在溫度23℃和相對濕度50%環境下以每分鐘50毫米拉伸的--所以如果產品的使用情境差別很大,實驗數據的參考價值就較低。

因此,在應用這些數據時,通常都會乘以大於一的因子--稱為「安全因子」--以緩衝使用情境與結構設計上的分別。

另外,在拉伸模數的計算上,因為應力應變關係在接近降伏點時斜率會趨緩;對於如何認定前面的彈性區段的直線關係,各家實驗室可能採用不一樣的認定準則。

這使得拉伸模數在各家實驗室的機構差異可能高達3000-4000kgf/cm2。

先將此因素考慮後再進行不同實驗室間數據之比較。

彎曲性能(FlexuralProperties)試驗名稱:Plastics--DeterminationofFlexuralProperties(塑膠:測量彎曲性能)試驗標準:ASTMD790,ISO178實務上衡量塑膠材質的強度,多以彎曲模量(FlexuralMordulus)取代拉伸模量,並直接稱呼彎曲模量為彈性係數(EleasticMordulus)、剛性模量(StiffnessMordulus),或直接以剛性稱呼(Stiffness)。

這是由於塑膠成品在應用中,不只是受到拉伸,而常常以彎曲的方式呈現。

例如,當一塑膠容器盛滿液體被提至高處時,它的底部會受重力而彎曲現象。

在彎曲時,物件外側是受拉伸(Tensile)而內側受壓縮(Compression)。

由於塑膠材料在機械性能方面的往往呈現各向異性(Anisotrophy),其壓縮模量大於拉伸模量,因此不能只單靠拉伸模量來預估塑料成品在彎曲時的性能表現。

雖然拉伸模量和壓縮模量都是可以量度的,但是利用此二數據來預估彎曲性能表現卻相當困難和繁複。

一般來說,彎曲模量會大於拉伸模量。

在量度彎曲模量時,將樣本的兩端置於支架上,中間承受以固定速率增加的負載,觀察多少負重能使材質斷裂,如右圖所示。

這是最簡單的重力分佈。

在實際使用成品時,重力往往分佈於整件樣本或成品上;如前所提及盛滿水的容器。

藉著量度樣本中間位置的撓度和所受重力,我們便能計算出樣本最外圍的內應力和應變,從而計算撓曲模量。

在物性表中的彎曲模量通常是1%正割(Secant)模量,即樣本中間位置外側的伸長比為1%時的彎曲模量。

彎曲模量愈大,彎曲樣本至某一定值時所需的力量便愈大,亦即樣本愈剛硬。

跟拉伸模量一樣,當樣本被彎曲至斷裂時,同樣有機會出現降伏點。

若是如此,樣本中間位置最外圍的應力便稱為降伏點彎曲強度(FlexuralStrengthatYield),而此強度亦是最大工作彎曲應力。

如果沒有降伏點,則在斷裂時,樣本中間位置最外圍的內應力便稱為斷裂點彎曲強度(FlexuralStrengrhatBreak)。

與拉伸性能相同,比較彎曲性能時需要考慮試驗條件,與實際使用時的情境,如溫度、濕度與速度。

在比較不同實驗室所測量的彎曲模量時,也會遇到與拉伸模量相同的計算基礎問題。

另外,若要應用在產品設計方面,這些數據只能用於計算應變量小於或等於0.01的情況。

而且,跟拉伸模量一樣,這些數據還要乘於大於1的安全因子以緩衝因環境不同而產生的影響。

若要計算應變量大於0.01時,更需乘以比前者為大的安全因子。

衝擊強度(Impactstrength)試驗名稱:DeterminingtheIzodPendulumImpactResistanceofPlastics(測定艾氏擺耐衝擊強度)試驗標準:ASTMD256,ISO180試驗名稱:DeterminingtheCharpyImpactResistanceofNotchedSpecimensofPlastics(測定沙氏缺口耐衝擊強度)試驗標準:ASTMD6110,ISO179(必須注意兩者標準規範內容不同)試驗名稱:ImpactResistanceofFlat,RigidPlasticSpecimenbyMeansofaStrikerImpactedbyaFallingWeight(GardnerImpact)(用加德納落鏢方法測量平面硬質塑膠試片之耐衝擊強度)試驗標準:ASTMD5420,(NoISOstandard)由於熱塑性塑料具有黏彈性,所以機械性能很多與受力速度有關。

塑膠用品在日常使用上時時常會受到衝擊。

衝擊的受力速度很快,但量測拉伸性能時受力速度比較慢;因此發展出了艾氏衝擊強度(IZODImpactStrength)。

再者,材料在缺口或裂紋處會累積應力,比較脆弱,而缺口和裂紋亦是塑料成品普遍存在的現象。

因此大部分情形下,衡量衝擊強度時,會依照標準在試片上用削角機(Choppedmachine)做出特定角度的缺口(Notched),使實驗數據更能符合實際情況。

在量度艾氏衝擊強度時,是以一速度大約為3.46米/秒的衝錘衝擊樣本有缺口的一邊(如右圖所示)。

將打斷樣本所需的能量除以樣本的厚度得出艾氏衝擊強度。

事實上,這實驗數據包含了產生裂紋,使裂紋在樣本上擴展,以及使被打斷的樣本飛離儀器所需的能量。

艾氏衝擊強度除了提供能量數值外,也會標示試片經敲擊後的形態。

一般而言,受到規範能量的衝擊的試片會斷裂。

但若該材料的耐衝擊強度非常好,試片沒有被打斷反而使擺錘反彈。

此時仍然會記錄下數據,但是會附上標示:N代表不斷裂,敲擊試片裂痕小於50%,彎曲角度90度內;P代表部分斷裂裂痕大於50%,彎曲角度大於90度,但仍能自行挺立;H代表絞鏈(Hinge),只剩皮層相連。

斷裂的標記為C,但一般並不標示。

比較耐衝擊時,應先比較標記,再比較數值。

例如,數值10P的耐衝表現比30好。

一般而言,耐衝擊大於40,製造商會直接標記NB(Non-break)。

其他常用的耐衝試驗方法,包括平放試片,敲擊缺口背側的沙丕衝擊強度(ChaphyImpactStrength),或以平板狀試片或成形品實物在固定架上,在一定的高度落下鋼珠或重錘去撞擊,以目視判定試料的損傷狀態,稱為落球衝擊試驗方法,加德納落鏢衝擊強度(GadnerImpactStrength)為其中一種。

溫度對塑料的衝擊強度亦有很明顯的影響。

溫度降低,低過玻璃轉移點(Tg)溫度後,材料性質由塑橡性變成脆性,由堅韌變成易碎。

耐衝性能會極速降低。

因此,在低溫下的耐衝也是必須要考量的點。

艾氏衝擊強度提供比較材料耐衝擊程度的基準。

但是,實際成品會遇到的狀況很多,從摔落(Drop)到穿刺(Puncture)都有可能,也因成品結構設計不同而改變。

因此成品應再做專門的試驗,以確定材料是否符合需求。

剛性與耐衝擊性能對於同一種材料來說,是交換的關係,稱為剛韌平衡(Stiffness-ToughnessBalance)。

當受衝擊時,材料可以透過分子的移動甚至產生形變,去暫時吸收衝擊的能量,直到能量將分子與分子間拉扯開來,材料產生裂痕。

由於分子內鍵結比起分子間的吸引力一般為一百倍以上,分子間要被拉扯開來永遠會先於分子鏈的斷裂;當提升分子鏈的長度,或是形成網狀結構,讓分子難以被拉扯開,便變相提升材料抵抗衝擊的能力。

但是,分子鏈的長度提升,也會使分子更難以形成有規則的、緻密的排列。

排列鬆散的分子,受應力下便容易產生形變,即為剛性下降。

要改變平衡,同時改善剛性與耐衝是困難的。

其一是換材料種類,是改變分子鏈的本質,因為基本結構不同,例如分子鏈的僵硬程度,或者是有強大的分子間作用力,會導致不同材料擁有不同的剛性韌性平衡。

其二是改善材料的排列,例如加入增核劑,誘導分子的排列,使其能在長分子鏈下仍能排列整齊,並形成均勻的結晶。

其三是加入緩衝物質,例如加入彈性體均勻分散,讓彈性體接受衝擊。

除了材料面,也可從加工設計上使用多層材料,以分擔不同功能;或是結構設計上增加肋骨等增強結構強度。

回彈性:滯後性質 (Elasticity/ HysteresisProperties)試驗名稱:RubberProperty—CompressionSet(橡膠性能--壓縮永久變形)試驗標準:ASTMD395,ISO815以循環拉伸試驗測定回復能(RecoveryEnergy)、拉伸永久變形(PermanetTensileSet)與損失角(LossAngle,Tanδ)以動態機械分析(DynamicMechanicalAnalysis,DMA)測定儲存模數(StorageModulus,E')、損耗模數(LossModulus,E”)與損失角(LossAngle,Tanδ) 重複進行拉伸試驗,可得到右圖的負重伸長曲線(Load-ElongationCurve)。

在線的末端,即為一般拉伸試驗的拉伸強度與伸長率。

在拉伸後回復原形的過程中,一部分能量因為分子間的內摩擦力被消耗,此滯後損失的部分能量的比例,又稱回復能(RecoveryEnergy),可由兩線的面積得到。

通常經拉伸過的材料,無法再回復到原本形狀,能量以永久形變的方式留存,即為拉伸永久變形(PermanetTensileSet),又稱拉伸歪。

需要注意預拉伸的比例、溫度與拉伸時間,均要保持一致才能互為比較。

大部分的彈性材料,其應用領域並非拉伸回彈,而是用做緩衝,如油封等應用;因此,以相同的原理,可測量材料的壓縮永久變形(ConpressionSet),即壓縮歪。

在比較彈性體在使用溫度下的回彈性能時,壓縮應用得更為廣泛。

或進行動態機械分析(DMA),此分析透過夾住試版後反覆轉動或震動進行。

根據時間-溫度加成原理(Time-TemperatureSuperpositionPrinciple)可以以負重反覆頻率(或負重時間長短)去模擬溫度差別。

高頻率,或低的持續時間,可對應材料在低溫下的情形。

分析後,可得到材料在反覆轉動下的應力-應變關係。

將應力分拆成與應變同相與異相的部分去分析,可以將材料在該頻率下的彈性模數分拆成儲存模數(StorageModulus)、損失模數(LossModulus),所得到相位角即為損失角(LossAngle,δ)。

當黏彈材料受到應力作用而產生之應變會有相(Phase)的延遲,此延遲是因為分子重新排列所需要之緩衝時間。

當受外力而變形時,能量部分以變形的型式儲存,另一部分以內摩擦之型式被消耗,儲存模數即表示其彈性特性,即儲存能量的能力;而損失模數表示其黏性特性,即消耗能量的能力。

在相變化的區域,例如玻璃轉化溫度,大量的能量被以轉換分子運動的形式而損失;這使損失角正切值(Tanδ)在溫度的關係圖中形成一波峰。

因此,透過DMA,也可以得到材料的玻璃轉化溫度,而且還可以偵測到其他更細微的相變化。

表面硬度(SurfaceHardness)試驗名稱:RockwellHardnessofPlasticsandElectricalInsulatingMaterials(塑膠與絕緣材料的洛氏硬度)試驗標準:ASTMD785,ISO2039-2試驗名稱:RubberProperty—DurometerHardness(橡膠性能--硬度計測硬度)試驗標準:ASTMD2240,ISO868硬度(Hardness)分為三種,刮痕硬度(Scratchhardness)、壓入硬度(Indentationhardness)與反跳硬度(Reboundhardness)。

抗刮性與礦物使用刮痕硬度;而在塑橡膠領域的表面硬度是指壓入硬度。

相較於PP應用廣泛,一開始就按照加工程序以流動性開始選擇;在彈性體領域,應用集中在緩衝與手感,第一個需要被決定的性質就是表面硬度。

彈性體的硬度,最具代表性的規範是為Shore邵氏硬度。

邵氏硬度依照壓力計設計的構造不同有不同的適用標尺範圍,最常使用為ShoreA與ShoreD。

左圖:表面硬度與相對應的應用對照。

右圖:表面硬度與一般規格的彈性體對照。

在一般狀況下,ShoreA表面硬度與彎曲彈性係數、剛性有正向關係。

另一種常用的表面硬度,Rockwell洛氏硬度,主要用於一般硬質塑膠。

PP領域使用標尺範圍為R。

PP隨機共聚合物數據在在80左右,耐衝共聚在85左右,單聚合物則在95~100左右,高結晶PP在110左右,洛氏硬度數據也與剛性成正比現象,越高抗刮性相對好。

 抗刮性則常用鉛筆試驗(PencilTest,ASTMD3363)進行試驗。

熱變形溫度(HDT,HeatDeflectionTemperature)試驗名稱:DeflectionTemperatureofPlasticsUnderFlexuralLoadintheEdgewisePosition(在邊緣位置,承受荷重下塑膠的熱變形溫度)試驗標準:ASTMD648,ISO75-2在量度熱變形溫度(Heatdeflectiontemperature)時,將樣本放在兩支持點上,並以特定的重力加於樣本的中間位置,使樣本中間位置最外圍的內應力為0.46Mpa(66psi)或1.82Mpa(264psi)。

接著將整個裝置浸入以每分鐘2度攝氏加熱的油浴中。

當樣本中間受壓位置的偏移量(Deflection)為0.25毫米時,這時的溫度便稱為熱變形溫度。

熱變形溫度反映的是塑膠材料短期對熱的抵抗能力。

就算是短期之下,熱變形溫度只概括地顯示了塑膠本身與溫度變化的關係。

此關係會隨溫度變化的速度、樣本受熱時間和加於樣本上的壓力改變而有所變化,較軟的材質也容易得到較低的數據。

熱變形溫度不適合直接做為成品的最大工作溫度,而是當作相同材質不同規格之間,作為短期耐熱性的比較基準使用。

維卡特軟化溫度(VicatSofteningTemperature)試驗名稱:VicatSofteningTemperatureofPlastics(塑膠維卡特軟化溫度)試驗標準:ASTMD1525,ISO306維卡特軟化溫度測試中,以一橫截面為圓,截面積為1平方毫米,而重量為1千克的平頭針壓於樣本之上。

接著將整個裝置浸於以每分鐘2度攝氏加熱的油浴中。

維卡特軟化溫度定義為當平頭針插入樣本一厘米時的溫度。

若塑膠受壓力,開始軟化的溫度會降低,在軟化時會顯的更有黏性。

基於這兩項特性。

我們可以將兩件塑膠部件加壓加熱,使之黏合的同時不使其他部份變形或熔掉,稱為熱熔(Hot-melt)。

維卡特軟化溫度便是為了比較塑膠這方面特性而設計的。

與熱變形溫度相同,維卡特軟化溫度只作為確認與比較基準用。

收縮率(MoldShrinkage)試驗名稱:MeasuringShrinkagefromMoldDimensionsofThermoplastics(量測塑膠模具尺寸下的收縮率)試驗標準:ASTMD955 在模具中冷卻時,塑膠材料的體積會收縮。

材料在冷卻完成,抵達室溫後,還會再繼續收縮,稱為後收縮(Post-shrinkage)。

對於不定形塑膠,如PS,後收縮比例約占總收縮量的10%;一般不定形塑膠的收縮率在0.3~0.7%。

對於半晶質塑膠,除了一般的冷卻收縮外,結晶的形成進一步提高收縮率、後收縮的時間,以及各方向的收縮率差異(受延伸方向收縮會較大)。

添加增核劑能改善收縮率在各方向的差異問題,降低冷卻與等待收縮的時間。

PP一般落在1~2.5%,以1.4%左右為標準收縮率。

依模具大小不同而定,越大越厚的成品收縮率越大,熔融流率越高越小,反之則較大,添加增核劑或冷卻充分收縮率小。

以下是一些塑膠材料的收縮率: 吸水率(WaterAbsorption)試驗名稱:WaterAbsorptionofPlastics(塑膠吸水率)試驗標準:ASTMD570,ISO62測量經乾操之塑膠材料試片放入標準規定溫度與濕度之環境後24小時後,重量增加百分比。

吸水率會影響塑膠成型的尺寸安定性,如PA與PET加工前必須乾燥;成型後PA必須吸納一定量的水分才能獲得最佳的剛性-韌性平衡,此現象稱為回潮。

PP與PE不吸水,加工前不須乾燥。

透明度(Transparency)試驗名稱:HazeandLuminousTransmittanceofTransparentPlastics(透明塑膠的濁度與透光率)試驗標準:ASTMD1003,ISO14782,ISO13468試驗名稱:15StandardTestMethodforTransparencyofPlasticSheeting(塑膠板材透明度的15種測試法)試驗標準:ASTMD1746試驗名稱:SpecularGlossofPlasticFilmsandSolidPlastics(塑膠薄膜與固體的表面光澤度)試驗標準:ASTMD2457當光線經過一種材料,它可能會被直接通過(DirectTransmittance)、被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或者經過粒子與材料表面時被散射(DisperseScattering)。

因此,一種材料的透明度(Transparency),可以被拆成許多面向分析。

材料的透光率(Transmittance)代表所有成功通過材料光通量比例;隨透光率降低,通過材料的光下降,材料的另一邊愈暗。

所以透光率,包含了直接通過的光與被散射的光。

散射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材料遠離光源,靠近觀察者時,觀察者會接收到寬角度的散射光;一種是材料接近光源,遠離觀察者時,觀察者會感受到直射光,與很小角度偏移之散射光的差異。

以前者概念,可以計算出濁度(Haze),表示散射光佔全部光線透過率的比例;後者則是清晰度(Clarity),表示觀察者的焦點與外圍所接收光線的差值佔全部接收的比例。

濁度高,透過目標看到的整個物體會有光暈;清晰度則更多是在物體的邊緣模糊。

應用上應依照使用情境找尋適當的數據;一般若目標物與透明材料直接接觸,如包裝膜,會依濁度為主;若是仿玻璃、透明櫃門等,要透光看見裡面一定距離之物體,則依清晰度為主。

濁度上來說,在1.25mm試片上,以玻璃濁度0%,塑膠材料如下 觀需求,除了透明度外,另外也常提到材料的光澤度(Gloss)。

光澤度即是測量光線的反射。

定義上,以來自標準光源的光,規定角度照射料面,以等於入射光的角度接受反射光時的光強度以受光器測定,以折射率1.567的玻璃表面光澤為100時的值(%)表示;一般測量60度反射角上的鏡面光澤度,但也可用45度或20度等。

一般來說,PET與PS具有良好的光澤;PP一般沒有光澤,但高結晶度的PP,其光澤度改善許多。

表1.透明材料比較表品名透光率IzodPMMA93%1.6PC90%80-100PS90%1-2BS89%2-4ABS88%13-14HIPS84%5.5 聯絡我們 智昱公司 WewillInc.|1F.,No.6,Aly.25,Ln.346,Sec.2,ChongdeRd.,,BeitunDist.,TaichungCity40653,Taiwan twitterfacebooklinkedi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