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台灣】八仙洞遺址重訪台灣最古的人類文化 - 經典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根據現有的資料,長濱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那時在東海岸的八仙洞,有一群人以狩獵採集維生,他們撿拾河灘或海灘上的礫石打製成具有 ...
圖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撰文/曾于宣‧撰文/臧振華‧第220期2016.11
0
【考古台灣】八仙洞遺址重訪台灣最古的人類文化
撰文/
曾于宣(中研院史語所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專任助理)
臧振華(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圖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蔚藍的東海岸,海天一線的開闊景色,行駛在省道台十一線,令人心曠神怡。
由北而南過了北迴歸線界標後,靠山側出現了一處有著高聳尖頂洞穴的奇異景觀,仔細一瞧,原來在整片山壁上還散布著其它洞穴,部分洞穴中供奉佛像或設有神龕,散發出些許神祕的氣息。
這處景點名叫「八仙洞」,位在花蓮和台東的中間點,北距花蓮市約八十公里,南距台東市約九十公里,隸屬於台東縣最北端的長濱鄉三間村。
這裡,蘊含著台灣最古老的人類文化——長濱文化,八仙洞更是台灣目前發現唯一一處具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國定遺址。
「長濱文化」一詞,可見於國中、小課本中,是每位學子記憶中所背誦台灣最早人類文化的名稱。
然而,如果問到台灣最早的人類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究竟有多早?而當時的環境又是什麼樣子呢?卻不見得知道。
根據現有的資料,長濱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那時在東海岸的八仙洞,有一群人以狩獵採集維生,他們撿拾河灘或海灘上的礫石打製成具有砍伐、切割等功能的石器,由於處於冰河時期,他們在比現在寒冷的天氣中生活,必須生火取暖或煮食食物。
八仙洞海蝕洞穴群的形成
八仙洞是一處中新世火山集塊岩山丘上的海蝕洞穴群,在此岩質堅硬的崖壁上,密布著數十個高度不等、經過海浪長時期拍打侵蝕而生成的洞穴。
海蝕洞穴多分布在岩岸地形,因此在台灣的北海岸、蘇花海岸、花東海岸的海邊都可以發現海蝕洞的存在,例如野柳或南澳。
不過,八仙洞的海蝕洞穴卻較為獨特,反而成列散布在山丘上。
照理說如果是海浪侵蝕形成,洞穴應該會在海岸邊,為什麼會分布在高處呢?原因在於,此處地殼不斷抬升,陸地長高,造成原來濱海的海蝕洞也隨之升高,因此我們會在山丘上發現洞穴。
由於東海岸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接壤處,板塊運動從古至今不斷持續進行著,造成東部常發生地震,並且局部區域不斷長高,八仙洞即為其中一例,此處地殼抬升的速率極快,平均每千年約長高六公尺。
由於不斷長高,我們可以想像目前所處海拔高度越高的洞穴,其形成年代越早,越可能發現早期的人類文化遺留。
不過在台灣島上不斷長高的區域不限於此,根據台灣大學地質學系陳文山教授所說,玉山也同樣不斷長高,而地球上因地殼的擠壓而形成地殼快速抬升的「造山帶」非常少,喜馬拉雅山山脈是最著名的一處,而台灣的玉山也是少數之一,相當珍貴。
長濱文化人在此生活的年代處於冰河時期中距離現在最近的「末次冰盛期」(LastGlacialMaximum),距今約兩萬七千年至一萬八千年前,此時全球平均溫度比現今低六度,水以冰雪狀態大量累積在陸地上,海水總量減少,造成全球海平面下降一百二十公尺,部分大陸邊緣的淺海陸棚出露形成陸地。
以台灣海峽為例,由於平均深度不到一百公尺,在末次冰盛期時海水退去而形成陸地,也就是說,台灣島與中國東南一帶的陸地曾經相連。
有關長濱文化來源的學說之一,就是由中國東南一帶經由陸橋遷徙而來。
末次冰盛期之後,由於氣候開始逐漸變暖,進入間冰期,陸地上的冰融化流入海中,海水面不斷上升,直到距今六千年前,海水面上升到略高於現今的平面,此後未有太大的變動。
也就是說,八仙洞海蝕洞穴群的形成,除了上述板塊運動造成的地殼抬升之外,也與冰河消長造成的海平面升降有關。
八仙洞坐落在一處巨大岩丘,洞穴大多散布在面海的懸崖峭壁上,在此進行考古調查研究之艱辛,實難以形容。
由於位處陡峭岩丘,無水無電,所有工具器材甚而出土文物都需要以人力搬運;陡峭的環境也造成在此工作的危險性。
轟動全台的考古頭條
儘管環境嚴峻,考古界敬愛的師長——今年四月以九十二歲高齡辭世的宋文薰院士,仍在近五十年前來此進行發掘研究,發現了轟動全國的長濱文化。
當時中國時報報導此則新聞,大標題為「寶島首次發現先民遺物」,小標題為「八仙洞媲美周口店,考古隊挖出好寶貝……」,引起全國民眾的關注。
一九六八年三月,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林朝棨教授帶領學生從事環島畢業實習時,獲知八仙洞部分洞穴的堆積物中含有石器時代的文物,經過實地調查後發現部分洞穴具有年代可能相當古老、屬於更新世時期的紅色土層,因此通知當時也在東海岸籌備考古發掘的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兩人偕同考古隊隊員至八仙洞勘查後,一致認為八仙洞的確極有研究潛力,有進行考古試掘的必要。
於是在一九六八年年底,獲得台灣大學補助,由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及地質學系合組八仙洞考古發掘隊,在四個洞穴進行試掘,由高至低依序為乾元、海雷、永安、潮音。
試掘開始不到十天就有重大發現,一九六九年年初隨即在乾元、海雷、潮音三洞發現古老的文化層,此為台灣首度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或稱為「先陶文化」。
消息披露後,隨即引起全國關注並且也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的考古學家李濟博士,立即偕同該所石璋如教授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李亦園副所長至八仙洞實地勘查,李濟博士勘查後所發表的感言,無疑說明了當時這項大發現的重要性,他說:「台灣沒有發現過這一類的遺址,這次發掘所得證實台灣擁有原始文化,而在這以前,台灣的最早文化,只推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因此,其學術價值極高。
」
台灣大學八仙洞考古隊在首次發掘之後,於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年間,在八仙洞曾再進行四期的發掘研究。
總括五期的研究成果:在崑崙、乾元、海雷、潮音四個洞穴堆積的底層,都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留;透過碳十四定年法獲得初步的長濱文化年代,並參考崑崙洞海拔高度,宋文薰教授推估長濱文化從距今五萬年前開始,至五、六千年前結束。
對於長濱文化的來源,他認為可能是由華南傳進,並與菲律賓巴拉望島塔本洞穴的文化相似,兩者必然來自於同源;此外,對於長濱文化的內涵,宋教授也做出了推測,包括沒有農畜現象、未使用磨製石器及陶器、依靠打獵及捕魚維生,行採食經濟,具有原始的石器打製技術等。
(本文所有拍攝文物皆由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特聘研究員臧振華提供,並由文化部文資局授權使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火山岩形成過程的構造作用,在岩層中產生局部的斷層與節理,在海浪持續沖擊下,較軟的岩石或節理處被淘蝕成凹壁與海蝕洞。
岩性均一的岩壁易形成寬扁的圓頂狀洞穴,如圖中的潮音洞。
(攝影/黃世澤)
↑八仙洞部分洞穴遭土石堆疊掩埋,必須先做地層鑽探再逐步深入洞內。
↑八仙洞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綿長的歷史。
如何兼顧考古遺址保存與在地文化發展,值得思考。
(圖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標籤:考古台灣
下一篇【穿越時空瞰台灣】拓墾大台中從田園散村到巨型都會
上一篇【匠心獨具】泉興榻榻米日式技藝傳承一甲子
相關文章
【特別報導】搶救千年漢本遺址揭開東台灣人群流動之謎
撰文/陳歆怡/攝影/楊子磊/第210期2016.01
【考古台灣】台灣玉千年風華史前玉器的流通之旅
撰文/陳歆怡/攝影/顏松柏/第224期2017.03
【考古台灣】再探南島語族考古從台灣出航
撰文/陳歆怡/第230期2017.09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迴響名稱*
電子郵件*
個人網站
Δ
分享:
最新動態::Facebook::
封面故事CoverStory
第288期2022.07
《經典雜誌》第288期精彩內容
精選影像
【藏美日常】翻轉的小吃店從將就到講究
0
【特別報導】一場歐洲悲劇烏克蘭現場直擊
0
【一方印記】原鄉澎湖潮間帶旁的兒時記憶
0
【人樹之間】森林保衛戰伸進「歐陸之肺」的黑手
0
【中國視窗】北疆動物紀雪豹、山羊與河狸的因緣奇遇
0
【照見想想】靜與動——風馬旗瑪尼堆轉經筒
0
延伸文章資訊
- 1短篇台灣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最初在1968年被發現,主要位於台灣東部的八仙洞遺址,出土大量器物,這裡人類活動過的跡象非常明確,居民過的是還沒有農業以前,舊石器時代的 ...
- 2【考古台灣】八仙洞遺址重訪台灣最古的人類文化 - 經典雜誌
根據現有的資料,長濱文化的年代大約是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那時在東海岸的八仙洞,有一群人以狩獵採集維生,他們撿拾河灘或海灘上的礫石打製成具有 ...
- 3長濱文化 - 淡水維基館
該文化由1968年臺大考古隊於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長濱文化為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 ...
- 4左鎮人翻案後長濱文化台灣最早| 生活|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中央研究院院士臧振華表示,台灣最古文化應是距今3萬年前的台東長濱文化,最早發現的人骨化石在南科遺址,距今5000年前。 臧振華也提到,近年在澎湖海溝 ...
- 5長濱文化人從哪裡來? 中研院士臧振華:非洲 - 中國時報
臧振華開挖八仙洞遺址,他推測長濱文化人是來自非洲。(黃力勉攝). 中研院士臧振華在八 ... 醫界搖籃嘉義老醫館說故事 · 環境友善導演製片抵嘉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