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孝悌忠信——視父母幾諫 - Haowai.Today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孔子箴言故事】孝悌忠信——視父母幾諫. 孔子主張孝敬父母,但不是唯唯諾諾的愚孝。

《論語·里仁》中就有“視父母幾諫”的說法。

《荀子》等書中講了一個 ... 首頁>歷史>齊魯微雲2021-01-2606:00 【孔子箴言故事】孝悌忠信——視父母幾諫 孔子主張孝敬父母,但不是唯唯諾諾的愚孝。

《論語·里仁》中就有“視父母幾諫”的說法。

《荀子》等書中講了一個孔子愚忠愚孝的故事。

有一天,魯哀公向孔子發問:“兒子完全服從父親的決定,算是孝吧?臣子完全服從君主的命令,算是忠吧?”一連問了三次,孔子總是閉口不答。

孔子鬱鬱不樂地走出來,把魯哀公的問話告訴弟子子貢(端木賜),並且說:“國君連問我三次,我都沒有回答。

”接著說:“賜呀,你看應該怎樣回答呢?”子貢不假思索地說:“兒子完全服從父親的決定,就是孝;臣子完全服從君主的決定,就是忠。

這種說法十分對,老師您還能有別的說法嗎?” 孔子指著子貢說:“你這個人太淺薄了,這一最根本的道理你還沒弄清呢。

從前,大的諸侯國中,如果有四個直言敢諫的大臣,這個國家的疆土就不會被人侵犯;一箇中等諸侯國,如果有三個直言敢諫的大臣,這個國家就不會出現危險;一個小諸侯國,如果有兩個直言敢諫的大臣,它的政權就不會喪失;父親如果有個直言敢諫的兒子,他便不會幹出違背禮義的事情;士人如果有個直言敢諫的朋友,他就不會胡作非為。

所以說,兒子如果絕對服從父親的決定,怎樣能算孝順呢?臣子如果絕對服從君主的命令,怎樣能算忠心呢?”接著又說:“當然還要看在什麼情況下服從父親、君主。

他們以禮行事,走的正,站的直,辦的對,當然要服從,要孝、要忠。

他們如不以禮辦事,就要直言敢諫,對國君或父母提意見,請他們改正,這也是孝和忠。

接著,孔子向子貢說起另一個弟子曾參的故事。

曾參跟隨父親曾皙到瓜地裡去鋤草,幹起活來光圖快捷,一不小心,將幾株瓜的根苗鋤斷了。

曾皙看到後大怒,伸手摸起個大棍來,照著曾參猛打過去。

曾參對父母從來百依百順,面對著父親舉起的大棍,也不逃跑,老老實實地被父親狠打了一頓,直到暈死過去。

過了一會兒,才甦醒過來。

他爬起來,還又向父親問“剛才我得罪了您,惹您生氣。

您用這麼大的力氣打我,沒累著吧?”為了怕父親再生氣,又心平心和地彈起琴來。

他要用琴聲告訴父親自己心裡很平靜,對剛才捱打無怨言。

這件事叫孔子知道了。

孔子告訴弟子:“曾參來時,我不見他。

”過了一會,曾參果然來到,見老師不理自己,感到很奇怪。

他心想:我對父親如此孝順,自己並沒有做錯事啊,為什麼老師不理我呢? 過了好長時間,孔子把曾參叫到跟前,就他捱打的事狠狠地訓了一頓,說:“你聽說過當年舜的故事嗎?舜的父親又對他不好。

小棍打,他就挨;大棍打,他就跑。

而你呢?大棍打時也不跑。

你不想想,你父親如果把你打死了,你就會陷他於不義,難到這是孝嗎?你不光是你父親的兒子,你還是天子的子民,你對天子的子民這麼不負責嗎”? 孔子的這一番話,更明確反對愚孝。

《論語·里仁》中孔子就說過,“視父母的幾諫”。

《孝經》中單列《諫諍章》,可知孔子從來就反對愚孝的。

孝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好的品德,但如果發展到極致,變作愚孝,就不好了。

孔子當年對曾子耘瓜之事提出批評是對的,說明孔子反對愚孝。

但到了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卻提倡愚孝。

如有的父母死後,七、八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甚至病死,被稱作“大孝”。

有的割肉給父母熬藥,是“大孝”。

有的拼上命殺了人為父母報仇,也稱“大孝”。

有的為了孝敬父母,終身不仕,甚至為了讓老母吃好,不惜將親生兒子活埋,都不對。

孔子主張“視父母幾諫”,《孝經》中單列《諫諍章》,都反對愚孝,後定了舊日的“父為子綱”。

熱門排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