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理人變成策略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策略,是做對的事 ... 在他看來,管理者透過策略的制訂,可以為未來的狀況做出前瞻性的思考, ... 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湯明哲也認為,現代企業著重的是 ... 從經理人變成策略家 從經理人變成策略家 2020-10-05T01:12:26+0800 2006-12-21T08:00:00+0800 https://cdn.bnextmedia.com.tw/mt/images/mt-192x192.png 經理人Managertoda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http://3.bp.blogspot.com/-ZXHlWu0-CK0/VFGvPWem4tI/AAAAAAAASEw/lCSabzRPK9s/s720/shutterstock_184405913.jpg 策略有多重要?先不談理論,看看以下這些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就知道。

皮爾‧卡登(PierreCardin)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當初可算是巴黎頂級成衣的代名詞,但是後來它積極將品牌延伸到衛浴 策略有多重要?先不談理論,看看以下這些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就知道。

皮爾‧卡登(PierreCardin)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當初可算是巴黎頂級成衣的代名詞,但是後來它積極將品牌延伸到衛浴用品、家電等非相關領域,並大量授權各國廠商生產,使得仿冒品充斥、品牌大幅貶值,如今淪落成在台灣夜市隨處可見的便宜貨。

至於赫赫有名的影音家電龍頭新力(Sony),在MP3隨身聽崛起時誤判情勢沒有即時投入,導致蘋果電腦(Apple)和韓國廠商趁勢而起,至今在這塊市場的表現依舊欲振乏力。

 反之,像台鹽公司在面臨本業的萎縮時,決定多角化經營並推出綠迷雅保養品,這個正確的策略判斷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作用,也讓台鹽鹹魚翻身。

策略,是做對的事  知名的策略研究學者亨利‧閔茲伯格(HenryMintzberg)曾經指出,企業之所以需要擬定和規畫策略,在於策略可以設定組織的方向,促進組織成員的努力和協調,並且能夠減少不確定性、集中資源以提升效率。

 在他看來,管理者透過策略的制訂,可以為未來的狀況做出前瞻性的思考,並且進而為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成功畫出具體的藍圖和途徑。

此外,隨著全球化的風起雲湧、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產業型態和社會趨勢的快速消長變化,現在的企業經營環境以瞬息萬變來形容絕不為過。

在這樣的情勢下,不僅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也加深了策略在各個產業領域以及管理層級所扮演的角色。

號稱「策略先生」(Mr.Strategy)的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就指出:「如果船頭朝著錯誤的方向,划得再辛苦也毫無用處。

」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湯明哲也認為,現代企業著重的是效能(effectiveness)而不只是效率(efficiency),如何以策略帶領企業「做對的事情」(Dotherightthing),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規模再大、執行力再強的企業,如果在關鍵時刻選錯策略、踏錯步伐,也會損失慘重。

成功企業,以策略家為基石  不過,衡諸企業的實際情況,策略的分析規畫雖然是企業成敗的重要關鍵,但有不少經理人不僅對如何規畫策略一知半解,甚至對策略這件事還有點疏離。

在他們心目中,策略就是老闆或公司高層的事,與我何干?湯明哲強調,事實上員工應該要了解公司的策略,才能將自己的生涯規畫和公司未來發展策略互相配合。

而中階主管更必須了解策略形成的背景和邏輯,才能在執行上更有效率。

更何況在企業分權化的潮流下,各級經理做策略型決策的機會愈來愈多。

因此,如何制訂完善的策略不是只有高階主管要重視,更是所有有志成為優秀管理者的人都應該關注的課題。

大前研一在他的成名作《策略家的智慧》(TheMindofStrategist)中,更大力提倡「策略家」的概念。

他認為,成功的企業必須以策略家為基石,因為策略家的思維模式能充分考慮公司、顧客和競爭對手動態,以及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並且能準確制訂出指導企業行動的一系列的目標和計畫。

如果企業的管理者有策略家的能力,即可以使企業在商業成功關鍵因素上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好。

由此可知,無論是何種層級的經理人,在工作崗位上成為具有策略規畫能力的策略家不僅是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解決各種管理問題的最佳途徑。

最先探討策略對企業影響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F.Drucker),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目前或是可預見的未來,企業所歷經的環境,將會是一個浮光掠影般迅速變化的年代。

身處其中,企業負責人就其競爭場域的洞見分析,以及形塑有效策略的能力,將更顯得格外重要。

」當外在環境愈來愈詭譎多變、競爭態勢愈來愈激烈複雜時,唯有善於策略思考、懂得規畫策略的經理人,方能掌握方向、長勝不敗! 麥可‧波特的策略四不 對策略的錯誤理解,將會導致策略的失焦和誤判。

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指出,一般人對策略有4種普遍的誤解: **誤解1策略是一種抱負 **例如「我的策略就是成為產業的第一名」或「我的策略就是要發展」。

這不是策略,只是希望。

策略不只是目標,更應該是方法。

誤解2策略是一些行動 例如「我們的策略就是要兼併」「要以低價取勝」……。

這些作為應該是合適的,但這些不是策略。

策略就是怎樣定位,這是關鍵所在。

如果把策略當成行動來定義,那麼這些行動可能會孤立不相關,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

**誤解3策略就是願景 **例如「我們的策略就是為社會製造出重要的產品」或「為人類提供服務」。

策略應該是你的競爭優勢何在。

誤解4策略就是試驗 「因為世界發展非常快,所以我們不應該從一開始就制定策略,應該做很多嘗試,看看哪些會成功。

」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一般小企業不會做了很多試驗後,突然某天奇蹟出現就成功了。

成功必須要有一定的遠見,這需要從一開始就想清楚、看清楚機會所在。

領導帶人 經營管理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專題 活動 文章 最新上線 熱門文章 專家觀點 專題 一日充電 每日一句 每日單字 每日電子報 知識加值 新商業學校 新書快讀 管理知識庫 課程團票 品牌活動 100MVP經理人 近期活動 雜誌 最新出刊 訂閱優惠 主題分類 經營管理 領導帶人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時事話題 產業趨勢 特色內容 商管選書 管理辭典 職場英文 八分生活 關於巨思 內容轉載規範 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 廣告刊登 場地租借 徵才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讀者服務專線:886-2-87716326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找課程 訂雜誌 聽說書 文章 最新上線 熱門文章 專家觀點 專題 主題分類 經營管理 領導帶人 行銷業務 工作術 自我管理 時事話題 產業趨勢 特色內容 商管選書 管理辭典 職場英文 八分生活 一日充電 每日一句 每日單字 每日電子報 知識加值 新商業學校 新書快讀 管理知識庫 課程團票 品牌活動 100MVP經理人 近期活動 雜誌訂閱 最近出刊 訂閱優惠 關於巨思 內容轉載規範 服務條款與隱私權政策 廣告刊登 場地租借 徵才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讀者服務專線:886-2-87716326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2:00;13:30~17:00 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追蹤我們 從經理人變成策略家 2006/12/21 MT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策略有多重要?先不談理論,看看以下這些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就知道。

皮爾‧卡登(PierreCardin)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當初可算是巴黎頂級成衣的代名詞,但是後來它積極將品牌延伸到衛浴用品、家電等非相關領域,並大量授權各國廠商生產,使得仿冒品充斥、品牌大幅貶值,如今淪落成在台灣夜市隨處可見的便宜貨。

至於赫赫有名的影音家電龍頭新力(Sony),在MP3隨身聽崛起時誤判情勢沒有即時投入,導致蘋果電腦(Apple)和韓國廠商趁勢而起,至今在這塊市場的表現依舊欲振乏力。

 反之,像台鹽公司在面臨本業的萎縮時,決定多角化經營並推出綠迷雅保養品,這個正確的策略判斷發揮了小兵立大功的作用,也讓台鹽鹹魚翻身。

策略,是做對的事  知名的策略研究學者亨利‧閔茲伯格(HenryMintzberg)曾經指出,企業之所以需要擬定和規畫策略,在於策略可以設定組織的方向,促進組織成員的努力和協調,並且能夠減少不確定性、集中資源以提升效率。

 在他看來,管理者透過策略的制訂,可以為未來的狀況做出前瞻性的思考,並且進而為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成功畫出具體的藍圖和途徑。

此外,隨著全球化的風起雲湧、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產業型態和社會趨勢的快速消長變化,現在的企業經營環境以瞬息萬變來形容絕不為過。

在這樣的情勢下,不僅為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也加深了策略在各個產業領域以及管理層級所扮演的角色。

號稱「策略先生」(Mr.Strategy)的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就指出:「如果船頭朝著錯誤的方向,划得再辛苦也毫無用處。

」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湯明哲也認為,現代企業著重的是效能(effectiveness)而不只是效率(efficiency),如何以策略帶領企業「做對的事情」(Dotherightthing),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規模再大、執行力再強的企業,如果在關鍵時刻選錯策略、踏錯步伐,也會損失慘重。

成功企業,以策略家為基石  不過,衡諸企業的實際情況,策略的分析規畫雖然是企業成敗的重要關鍵,但有不少經理人不僅對如何規畫策略一知半解,甚至對策略這件事還有點疏離。

在他們心目中,策略就是老闆或公司高層的事,與我何干?湯明哲強調,事實上員工應該要了解公司的策略,才能將自己的生涯規畫和公司未來發展策略互相配合。

而中階主管更必須了解策略形成的背景和邏輯,才能在執行上更有效率。

更何況在企業分權化的潮流下,各級經理做策略型決策的機會愈來愈多。

因此,如何制訂完善的策略不是只有高階主管要重視,更是所有有志成為優秀管理者的人都應該關注的課題。

大前研一在他的成名作《策略家的智慧》(TheMindofStrategist)中,更大力提倡「策略家」的概念。

他認為,成功的企業必須以策略家為基石,因為策略家的思維模式能充分考慮公司、顧客和競爭對手動態,以及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並且能準確制訂出指導企業行動的一系列的目標和計畫。

如果企業的管理者有策略家的能力,即可以使企業在商業成功關鍵因素上做得比競爭對手更好。

由此可知,無論是何種層級的經理人,在工作崗位上成為具有策略規畫能力的策略家不僅是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解決各種管理問題的最佳途徑。

最先探討策略對企業影響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F.Drucker),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目前或是可預見的未來,企業所歷經的環境,將會是一個浮光掠影般迅速變化的年代。

身處其中,企業負責人就其競爭場域的洞見分析,以及形塑有效策略的能力,將更顯得格外重要。

」當外在環境愈來愈詭譎多變、競爭態勢愈來愈激烈複雜時,唯有善於策略思考、懂得規畫策略的經理人,方能掌握方向、長勝不敗! 麥可‧波特的策略四不 對策略的錯誤理解,將會導致策略的失焦和誤判。

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Porter)指出,一般人對策略有4種普遍的誤解: **誤解1策略是一種抱負 **例如「我的策略就是成為產業的第一名」或「我的策略就是要發展」。

這不是策略,只是希望。

策略不只是目標,更應該是方法。

誤解2策略是一些行動 例如「我們的策略就是要兼併」「要以低價取勝」……。

這些作為應該是合適的,但這些不是策略。

策略就是怎樣定位,這是關鍵所在。

如果把策略當成行動來定義,那麼這些行動可能會孤立不相關,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

**誤解3策略就是願景 **例如「我們的策略就是為社會製造出重要的產品」或「為人類提供服務」。

策略應該是你的競爭優勢何在。

誤解4策略就是試驗 「因為世界發展非常快,所以我們不應該從一開始就制定策略,應該做很多嘗試,看看哪些會成功。

」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一般小企業不會做了很多試驗後,突然某天奇蹟出現就成功了。

成功必須要有一定的遠見,這需要從一開始就想清楚、看清楚機會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