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伏尔泰(法語:Voltaire,发音:[vɔl.tɛːʁ],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法語:François-Marie Arouet,法语发音: [fʁɑ̃.swa ma.ʁi ...
伏爾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月8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伏爾泰"—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伏尔泰Voltaire出生François-MarieArouet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1694-11-21)1694年11月21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逝世1778年5月30日(1778歲-05-30)(83歲) 法蘭西王國巴黎筆名伏爾泰職業作家、思想家、剧作家國籍法国教育程度中学母校路易大帝中学體裁诗歌、戏剧、哲学代表作《哲学辞典》《查第格》《老实人》受影響於约翰·洛克、艾萨克·牛顿施影響於法国大革命、维克多·雨果、腓特烈二世、美国开国元勋、萨德侯爵、弗里德里希·尼采、卡尔·马克思簽名
伏尔泰(法語:Voltaire,发音:[vɔl.tɛːʁ],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法語:François-MarieArouet,法语发音:[fʁɑ̃.swama.ʁiaʁ.wɛ],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
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
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
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目录
1生平
1.1以伏爾泰自稱
1.2英國時期
1.3西雷莊園
1.4柏林時期
1.5费内
1.6去世
2主張
2.1批判天主教
2.2批判神聖羅馬帝國
3著作
3.1主要著作
3.2戲劇
4参考文献
生平[编辑]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家裡五個孩子當中的幼子[1](最後只有三個孩子存活下來),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法語:FrançoisArouet)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
母亲瑪莉‧瑪格麗特‧杜馬(法語:MarieMarguerited'Aumart)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伏爾泰先后在巴黎耶穌會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据说伏尔泰非常聪明,3岁即可背诵文学名著,12岁能够作诗。
在高中时代,伏尔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更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2]。
1711年至1713年间攻读法律。
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还为法国驻荷兰大使当过秘书,并与一名法国女子堕入爱河。
两人私奔的计划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被迫回国[3]。
事实上,伏尔泰在高中毕业后便有从文的愿望,但他的父亲希望他读法律。
伏尔泰假装在巴黎为一名律师担任助手,实际上大多数时间用在创作讽刺诗上。
这件事很快被他父亲发现,将他送到外省(巴黎地区之外的地方)读法律。
然而,伏尔泰坚持写作论文和作不太讲究考证的历史研究。
当时的法国絕對主義君主制度正蕴育着深刻的危机。
伏尔泰曾担任过一段驻外使馆的秘书和法庭的书记,出入于贵族圈中,他以诗人的敏感经常针砭时尚、评论朝政,以谈锋犀利和妙语连珠引人瞩目。
因此他也遭到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不断迫害。
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以伏爾泰自稱[编辑]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4]。
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俄狄浦斯王》(Œdipe)。
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来自他在法国南部的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
出狱不久的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5]。
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6]。
英國時期[编辑]
流亡英國的伏爾泰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时期,他對當地的政治、社會、宗教、科學等狀況非常感興趣。
在英国居住的3年间(1726年-1728年),他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洛克等學者的理論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也是他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的专著。
1729年,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
以后一些年他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西雷莊園[编辑]
在他們翻譯的牛頓著作扉頁圖上,夏特萊侯爵夫人被描繪為伏爾泰的謬思女神,將牛頓在天上的洞見傳遞給伏爾泰。
1734年,伏爾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英語:LettersConcerningtheEnglishNation,法文:LettresphilosophiquessurlesAnglais),宣扬英国改革後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
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
他逃至女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
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分别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宁静的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写下了许多史诗、悲剧以及历史、哲学著作,如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
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名聲響亮。
除了哲學上的討論以外,他們在同居處設立物理實驗室,一起研讀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並且夏特萊侯爵夫人是最早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從拉丁文翻譯成法文的人。
伏爾泰深信牛頓的理論,尤其是光學(牛頓發現白光是由光譜上所有顏色相合而成,伏爾泰對此做過不少實驗),以及重力(許多關於牛頓的故事都是伏爾泰所寫的,像是蘋果從樹上掉下的事情是他在倫敦時從牛頓的姪女那得知,並在他的論詩學(Essaisurlapoésieépique)中首次提及。
)雖然伏爾泰跟侯爵夫人對於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與牛頓同時代的競爭者)的哲學相當有興趣,而且侯爵夫人还採用了部分萊布尼茨的說法來反駁牛頓,但是他們仍是忠實的「牛頓主義者」。
她翻譯的牛頓著作直到20世紀仍然是最重要的版本。
伏爾泰所著的《牛頓哲學原理》(ElémentsdelaphilosophiedeNewton),有可能是跟夫人所合著的,把牛頓介紹給了廣大民眾。
許多學者認為,這本著作使得牛頓光學與力學理論終於被廣大民眾所認識與接納。
柏林時期[编辑]
圓桌(DieTafelrunde)阿道夫·冯·门采尔所繪.腓特烈大帝的賓客齊聚在無憂宮的大理石大廳,包括了普魯士科學的成員以及伏爾泰(左起第三,坐者。
)
1749年,夏特萊侯爵夫人因難產逝世。
伏爾泰短暫地回到巴黎。
1750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伏尔泰应仰慕他已久的普魯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以及很好的待遇。
[7]他作为一名哲学家,与法语说得近乎完美的国王建立了友谊。
但是这两位朋友没有能够长时间地互相包容对方,前者拥有高超的智力与犀利的性格,后者喜怒无常,习惯于别人的唯命是从。
分歧的扩大不可避免,并且在1753年,伏爾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伏尔泰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
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
这一事件导致了他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
他在居留柏林时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时代》。
费内[编辑]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日内瓦边境上,一个叫费内的地方置產定居。
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一方面用化名写作和印发大量小册子,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热情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
伏尔泰的奮戰不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他也被人们尊称为“费内教长”。
去世[编辑]
1778年2月10日,83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人民热烈的欢迎[5]。
这也成为伏尔泰人生發展最辉煌的顶点。
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
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交代: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
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
[8]
伏尔泰的灵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并亲切地称呼他是“精神王子”。
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
維克多·雨果
主張[编辑]
伏爾泰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会,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言论自由[9]。
一段箴言以伏尔泰的名义广为流传:「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法語:Jenesuispasd'accordaveccequevousdites,maisjemebattraijusqu'àlamortpourquevousayezledroitdeledire.英語:Idonotagreewithawordthatyousay,butIwilldefendtothedeathyourrighttosayit.)」,人们认为这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
伏爾泰其实從未說过這句話,这句话来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於1906年出版的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
她在寫“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時,“錯誤”地將這句她自己的評語加上了“引號”,結果使後人以為這是轉述自伏爾泰本人的話。
[10]
伏爾泰欣赏中国的孔子,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他人,而不是用宗教狂熱和個人崇拜。
崇拜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制視為最完美的政治體制。
因為中國的文官制度能讓下層階級人民得以晉升為統治階層。
他視孔子為真正的哲學家,他曾說“那個聖人是孔夫子,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
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
”[11][12]
批判天主教[编辑]
對於天主教,伏爾泰把天主教教宗比作“兩足禽獸”,傳教士是“文明惡棍”,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佈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
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與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駡他。
”
批判神聖羅馬帝國[编辑]
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伏爾泰批評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13]
現代也有人以上述語調來反諷美軍MRE口糧早期的難吃程度(「既非食品、也非現成、更不能吃」(ThreeLiesforthePriceofOne:it'snotaMeal,it'snotReady,andyoucan'tEatit))。
著作[编辑]
法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作者:伏爾泰
维基语录上的伏爾泰语录
主要著作[编辑]
《哲学通信》(LettresphilosophiquessurlesAnglais)(1733),後重編為《英國通信集》LettersontheEnglish(又译为《关于英吉利国的书信》)(約1778)
《俗世之人》(LeMondain)(1736)
SeptDiscoursenVerssurl'Homme(1738)
《札第格》(Zadig)(1747)
《路易十四时代》(1751)
《微型巨人》(Micromégas)(1752)
《风俗论》(Essaisurlesmœursetl'espritdesnations)(1756)
《憨第德》(Candide)(1759)
Cequiplaîtauxdames(1764)
《哲學辭典》(Dictionnairephilosophique)(1764)
《天真汉》(L'Ingénu)(1767)
LaPrincessedeBabylone(1768)
戲劇[编辑]
伏爾泰共創作五十到六十部劇本,包括一些未完成的作品。
其中包括:
《俄狄浦斯王》(Œdipe)(1718)
《扎伊爾》(Zaïre)(1732)
Eriphile(1732)
Irène
《蘇格拉底》(Socrates)
《穆罕默德》
《梅羅珀》(Mérope)
Nanine
《中国孤儿》(1755)[14]
参考文献[编辑]
^Wright,p50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ukkonen,Petri.Voltaire(1694–1778)–pseudonymofFrançois-MarieArouet.[24July20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7日).
^Davidson,Ian.Voltaire:ALife,p.7–9,ProfileBooks,London:2010
^Fitzpatrick,Martin(2000)."TolerationandtheEnlightenmentMovement"inGrell/Porter,TolerationinEnlightenmentEurope,p.64,footnote9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05.1TheLifeofVoltaire.Thegreatdebate.org.uk.[3August20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VoltaireinEngland".[2013-05-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根據詩人RichardArmour的說法,伏爾泰與腓特烈二世能夠建立友誼是因為"兩人皆讚賞對方的聰明。
"
^《李敖“难忘我是大陆人”》.傅宁军.新浪网.[2004年2月3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中文(简体)).
^伏尔泰,原来也是牛顿思想的传播者.[2021-06-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一句伏尔泰从未说过的“名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句伏尔泰从未说过的“名言”
^Liu,Wu-Chi.TheOriginalOrphanofChina.ComparativeLiterature.1953,5(3):206–07.JSTOR 1768912.
^胡三元.伏爾泰傳記:世界名人傳記系列46Voltaire.谷月社.
^Originaltext:Cecorpsquis'appelaitetquis'appelleencorelesaintempireromainn'étaitenaucunemanièrenisaint,niromain,niempire.InEssaisurl'histoiregénéraleetsurlesmœursetl'espritdesnations,Chapter70(1756)
^《趙氏孤兒》。
传教士马若瑟(JosephHenriMariePrémare)将《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Tcho-chi-cou-eulh),被收录于由杜赫德神父(PèreJean-BaptisteDuHalde)编写,于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delaChine)中。
伏尔泰根据马若瑟的译文所改写的《中国孤儿》,与纪君祥的原版相比,在形式、情节、人物、时代背景上都大相径庭,可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查论编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
起因
国民制宪议会
君主立宪
国民公会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砖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维济勒集会(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级是什么?(法语:Qu'est-cequeleTiers-État ?)》出版(1789年1月)
通宵騷亂(1789年4月28日)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1789年5月5日)
国民议会(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网球厅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大恐慌(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法國封建制度的廢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尔赛游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废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组织法(1790年7月12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战神广场惨案(1791年7月17日)
皮尔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国宪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国民立法议会(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伦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杀(1792.9)
国民公会(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时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国委员会
治安委员会
吉伦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英语:Levéeenmasse)(1793年8月23日)
嫌疑犯处治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去基督教化运动(全年)
1794年
丹东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英语:FirstWhiteTerror)(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宪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变(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会议(英语:SecondCongressof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变(1799年6月18日)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憲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党叛乱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语:SiègedeThionville(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语:SiègedeMayence(1792))
热马普战役
圍攻那慕爾(法语:SiègedeNamur(1792))
1793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下溫登戰役(英语:BattleofNeerwinden(1793))
法马尔斯战役(1793年5月23日)
夺取圣彼得罗和圣安蒂奥科(1793年5月23日)
凯撒斯劳滕战役(英语:Battleof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语:SiegeofMainz(1793))
瓦蒂尼戰役(英语:Battleof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战役(英语:BattleofHondshoote(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语:SiegeofBellegarde(1793))
佩尔斯托特战役(英语:Battleof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维桑堡战役(英语:First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鲁亚斯之戰(英语:BattleofTruillas)
第二次维桑堡战役(英语:Second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4)
维莱昂科希战役(英语:Battleof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语:Battleof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吕斯戰役(英语:Battle_of_Fleurus_(1794))(1794年6月26日)
舒昂黨人起義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语:BattleofAldenhoven(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5)
巴塞尔和约
1796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6)
洛納托戰役(英语:Battleof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蒂廖内战役(1796年8月5日)
泰宁根战役(英语:Battleof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语:Battleof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语:BattleofAmberg)(1796年8月24日)
维尔茨堡战役(英语:Battleof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罗韦雷托战役(英语:BattleofRovereto)(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语:Battleof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语:Battleof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战役(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语:SecondBattleof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语:Battleof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尔科莱战役(英语:BattleoftheBridgeof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语:Expédition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语:Actionof13January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语:Actionof25January1797)(1797年1月25日)
莱奥本条约(英语:Treatyof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语:BattleofNeuwied(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暂冲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英语:Peasants'War(1798))(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阿卡圍城戰(英语:SiegeofAcre(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语:Battleof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施托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马尼亚诺战役(英语:Battleof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语:FirstBattleof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诺维战役(英语:BattleofNovi(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0)
马伦哥战役(1800年6月14日)
霍亨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语: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语:Treatyof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语:BattleofAlgeciras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尔·达乌斯特(英语:EustacheCharlesd'Aoust)
皮埃尔·奥热罗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让-巴蒂斯特·贝西埃
纪尧姆·布律纳
让·弗朗索瓦·卡尔托(英语:JeanFrançoisCarteaux)
让-艾蒂安·瓦希耶·尚皮奥内
沙皮伊·德·图维尔(英语:CharlesBertinGastonChapuisdeTourville)
屈斯蒂纳伯爵(英语:AdamPhilippe,ComtedeCustine)
路易·尼古拉·达武
路易·夏尔·安托万·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英语:JacquesFrançoisDugommier)
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尔·马里·巴泰勒米·费里诺(英语:PierreMarieBarthélemyFerino)
路易-夏尔·德·弗莱尔(英语:Louis-CharlesdeFlers)
保罗·格勒尼耶(英语:PaulGrenier)
埃曼努尔·格鲁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语:JacquesMauriceHatry)
拉扎尔·奥什(英语:LazareHoche)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克勒曼
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英语:Jean-BaptisteKléber)
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
让·拉纳
夏尔·勒克莱尔
克洛德·勒古布(英语:ClaudeLecourbe)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菲弗
艾蒂安·麦克唐纳
讓-安托萬·馬爾博
馬塞蘭·馬爾博
弗朗索瓦·塞弗兰·马尔梭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马塞纳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让·维克多·莫罗
爱德华·莫蒂埃
若阿尚·缪拉
米歇尔·内伊
皮埃尔-雅克·奥斯滕(英语:Pierre-JacquesOsten)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卡特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
让-夏尔·皮舍格吕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巴泰勒米·路易·约瑟夫·谢雷(英语:BarthélemyLouisJoseph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约瑟夫·苏昂(英语:JosephSouham)
让·德迪厄·苏尔特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贝尔格朗·德·沃布瓦(英语:Claude-HenriBelgranddeVaubois)
贝卢诺公爵
海軍
夏尔-亚历山大·利努瓦(英语:Charles-AlexandreLéonDurandLinois)
敵軍奧地利
约瑟夫·阿尔文齐
卡尔大公
克莱费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莱歇尔·冯·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尔克罗伊特伯爵
帕尔·克赖(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贝斯克亲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图尔(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
鲁道夫·里特·冯·奥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约西亚亲王
彼得·夸斯达诺维奇
罗伊斯-普劳恩亲王
约翰·梅萨罗什·冯·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尔·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达戈贝尔·冯·乌姆瑟尔
英国
拉尔夫·阿伯克龙比
詹姆斯·索马雷兹
爱德华·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尔·威廉·斐迪南(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卡尔·阿洛伊斯·楚·菲斯滕贝格
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亲王)
俄罗斯
亚历山大·科萨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费尔明·德·卡瓦哈尔
安东尼奥·里卡尔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萨伏伊的玛丽·路易丝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夏尔·亚历山大·德·卡洛纳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让·舒昂
格雷斯·埃利奥特
阿尔诺·德·拉波特
让-西弗兰·莫里
奥诺雷·米拉波
雅克·内克尔
斐扬俱乐部
安托万·巴纳夫
拉梅特伯爵
夏尔·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法耶特侯爵
吉伦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维埃
孔多塞侯爵
夏洛特·科黛
马里-让·埃罗·德·塞谢勒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罗兰夫人
让-巴蒂斯特·特雷亚尔
皮埃尔·维克蒂尼安·韦尼奥
贝特朗·巴雷尔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山岳党
保罗·巴拉斯
乔治·库东
乔治·雅克·丹东
雅克-路易·大卫
卡米尔·德穆兰
罗歇·迪科
让-马里·科洛·代尔布瓦
让-保尔·马拉
普里厄-迪韦努瓦伯爵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吉尔贝尔·罗默
让·邦·圣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让-朗贝尔·塔利安
贝特朗·巴雷尔
法布尔·代格朗蒂纳
埃贝尔派
雅克-勒内·埃贝尔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皮埃爾·加斯帕尔·肖梅特(英语:PierreGaspardChaumette)
雅克·罗欧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约瑟夫·波拿巴
吕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卫
让·德布里
约瑟夫·费施
夏尔-弗朗索瓦·勒布伦
菲利普-安托万·梅兰
其他
让-皮埃尔-安德烈·阿马尔
格拉克斯·巴貝夫
让·西尔万·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拉扎尔·尼古拉·马格里特·卡尔诺
安德烈·舍尼埃
让-雅克·杜瓦尔·代普雷梅尼尔(法语:Jean-JacquesDuvald'Eprémesnil)
安托万·康坦·富基耶-坦维尔
奥兰普·德古热
亨利·格雷瓜尔
菲利普-弗朗索瓦-约瑟夫·勒巴
雅克-多纳蒂安·勒雷
让-巴蒂斯特·罗贝尔·兰代
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
安托万·梅尔兰·德·蒂翁维尔(法语:AntoineMerlindeThionville)
让-约瑟夫·穆尼耶
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内穆尔
弗朗索瓦·德·纳沙托
路易-米歇尔·勒佩勒捷·德·圣法尔若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让-弗朗索瓦·勒贝尔
路易·马里·德·拉雷韦耶尔-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万·克里斯托夫·萨利塞蒂
热尔梅娜·德·斯塔尔
塔列朗
特雷萨·塔利安
居伊-让-巴蒂斯特·塔尔热
卡特琳·泰奥
马克-纪尧姆·亚历克西·瓦迪耶
让-亨利·武朗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博马舍
埃德蒙·伯克
夏尔·库仑
德尼·狄德罗
本傑明·富蘭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孟德斯鸠
托马斯·潘恩
让-雅克·卢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国国旗
自由、平等、博愛
玛丽安娜
巴士底日
先贤祠
法國共和曆
米制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最高主宰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亚帽
查论编啟蒙時代 相关主题
无神论
资本主义
公民自由
反启蒙运动(英语:Counter-Enlightenment)
批判性思维
自然神论
民主
经验主义
百科全书派
開明專制
自由市场
哈斯卡拉运动
人文主义
人权
自由主义
自由、平等、博爱
方法的怀疑
自然哲学
客觀性
同理心
理性
理性主义
理智
还原论
“敢于求知”
科学
科学方法
社会主义
共相
魏玛古典主义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法国
让·勒朗·达朗贝尔
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
布丰
孔多塞侯爵
德尼·狄德罗
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
保尔·霍尔巴赫
孟德斯鸠
布莱兹·帕斯卡
让-雅克·卢梭
弗朗索瓦·魁奈
萨德侯爵
伏尔泰
勞恩男爵
日内瓦
菲爾曼·阿鮑齊特
让-雅克·卢梭
奥拉斯-贝内迪克特·德索叙尔
德意志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
威廉·馮·洪堡
伊曼努尔·康德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摩西·门德尔松
弗里德里希·席勒
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
赛缪尔·冯·普芬多夫
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希腊
里加斯·费莱奥斯(英语:RigasFeraios)
阿达曼提奥斯·科拉伊斯(英语:AdamantiosKorais)
爱尔兰
乔治·贝克莱
罗伯特·波义耳
埃德蒙·伯克
约翰·托兰德
意大利
切薩雷·貝卡里亞
盖塔诺·菲兰杰里(英语:GaetanoFilangieri)
安东尼奥·杰诺韦西(英语:AntonioGenovesi)
皮埃特罗·维里(英语:PietroVerri)
路易吉·伽伐尼
詹巴蒂斯塔·维柯
尼德兰
巴爾薩澤·貝克(英语:BalthasarBekker)
彼得·代·拉·考特(英语:PieterdelaCourt)
柏图斯·库那乌斯(英语:PetrusCunaeus)
胡果·格老秀斯
弗朗索瓦·赫姆斯特休斯(英语:FrançoisHemsterhuis)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亚德里亚安·科尔巴格(英语:AdriaanKoerbagh)
弗雷德里克·范·林霍夫(英语:FrederikvanLeenhof)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伯纳德·纽汶蒂(英语:BernardNieuwentyt)
巴魯赫·斯賓諾莎
扬·斯瓦默丹
亨德里克·韦尔马斯(英语:HendrikWyermars)
波兰
塔德乌什·恰茨基(英语:TadeuszCzacki)
胡戈·科万塔伊
斯坦尼斯瓦夫·科纳尔斯基(英语:StanisławKonarski)
伊格内修·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Krasicki)
尤利安·乌尔辛·聂姆策维奇(英语:JulianUrsynNiemcewicz)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延杰伊·希尼亚德茨基(英语:JędrzejŚniadecki)
斯塔尼斯瓦夫·斯塔西茨(英语:StanisławStaszic)
约瑟夫·维比茨基(英语:JózefWybicki)
葡萄牙
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瓦略-梅洛
俄罗斯
叶卡捷琳娜二世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羅曼諾夫娜·沃龍佐娃·達什科娃(英语:YekaterinaVorontsova-Dashkova)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
贝尼托·赫罗尼默·费伊豪·蒙特内格罗(英语:BenitoJerónimoFeijóoyMontenegro)
英国
弗兰西斯·培根
約瑟夫·布拉克
詹姆士·包斯威尔
亚当·福格森
爱德华·吉本
罗伯特·胡克
大卫·休谟
弗兰西斯·哈奇森
塞缪尔·约翰逊
约翰·洛克
艾萨克·牛顿
托马斯·里德
亚当·斯密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美国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詹姆斯·麦迪逊
喬治·梅森
托马斯·潘恩
分类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672881
BNA:000035617
BNC:000070002
BNE:XX960938
BNF:cb11928669t(data)
CALIS:n2004478090
CiNii:DA00244832
CONOR:6677859
FAST:61549
GND:118627813
HDS:016207
ISNI:0000000121280652
KulturNav:7110d627-1ab4-4481-90a9-a4d712887457
LAC:1002F4780
LCCN:n80126267
LNB:000028547
MusicBrainz:571170e9-bb0c-4d12-a9ad-9c926fb784a8
NDL:00459873
NKC:jn19981002352
NLA:35153427
NLC:000139932
NLP:A11795323
NNL:000138573
NSK:000002412
NTA:068806124
RKD:256309
RSL:000017191
ICCU:CFIV000105
SELIBR:100209
SNAC:w6xs5t6n
SUDOC:027190099
ULAN:500354532
VIAF:3692574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伏爾泰&oldid=71896918”
分类:1694年出生1778年逝世伏尔泰18世紀法國作家法国思想家法蘭西學院院士葬於先賢祠素食主義者法國共濟會會員啟蒙運動哲學家廢除死刑運動者路易大帝中学校友历史哲学家言論自由運動者基督教批评者伊斯兰教批评者天主教会批评者外语作家巴士底监狱囚犯百科全书派幽默研究者隐藏分类:自2013年1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AL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D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KULTURNAV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A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RKDartist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RS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33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āhuatl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Livvinkarjala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Vahcuengh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伏爾泰- 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 Wikiquote
- 2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百度百科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3伏爾泰:沒有說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的哲學家
伏爾泰(Voltaire,原名:François-Marie Arouet)於1694年的今天出生,他是公認的啟蒙運動領袖,作為著名的哲學家與文學家,他在巴黎的中產階級家庭出生 ...
- 4伏爾泰政治著作選(英文影印版) - 博客來
書名:伏爾泰政治著作選(英文影印版),語言:簡體中文,ISBN:7562023662,頁數:290,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作者:(法)伏爾泰,出版日期:2003/05/01, ...
- 5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 中文百科知識
中文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 出生日期:1694年11月21日; 性別:男; 英文名:Voltaire; 外文名:François-Marie Arouet; 別名:伏爾泰; 籍貫: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