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鹿港天后宮,原稱鹿溪聖母宮,鹿港居民又俗稱為「媽祖宮」或「舊祖宮」。

廟內主祀湄州開基二媽,為鹿港地區香火最盛、最著名的廟宇之一。

相傳康熙二十二年 ... 鹿港天后宮【古蹟等級】三級古蹟【建立年代】雍正三年(1725)【古蹟位址】彰化縣鹿港鎮玉順里中山路430號【歷史沿革】鹿港天后宮,原稱鹿溪聖母宮,鹿港居民又俗稱為「媽祖宮」或「舊祖宮」。

廟內主祀湄州開基二媽,為鹿港地區香火最盛、最著名的廟宇之一。

相傳康熙二十二年(1683)時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奉命征臺,曾由湄州天后宮奉請開基媽祖一尊,作為護軍之神。

臺灣平定後,施琅族侄施世榜懇留神像在臺奉祀,成為臺灣早期迎自湄州祖廟的「湄州媽」。

媽祖廟原建於鹿港北端臨海的船仔頭,因香火鼎盛,空間不敷使用,遂於雍正三年(1725)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於現址。

新廟廟宇面向大海,與湄州祖廟遙相對望。

嘉慶十九年(1814),鹿港八大行郊鑑於遷建後的媽祖廟已棟宇腐朽,不堪續用,乃共謀鳩貲重修,由職員林文濬、太學施士簡督工,次年春天完工,立有「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以資紀念。

同治八年(1869),因廟宇規模狹隘,且重修後已逾五十餘年,亟待再修,乃由廳憲孫壽銘、進士蔡德芳等偕同地方人士捐資重修。

於翌年孟冬完工,將廟地移北八尺,增闊三尺,依舊面西。

大正十一年(1922),總理辜顯榮及士紳陳堯、黃秋、黃清俊等倡議進行重建,當時執篙的匠師包括王益順、吳海桐、王樹發及黃連結等,皆為一時之選的名匠,而石雕則由惠安匠師蔣馨一族包辦,鹿港名畫師郭新林負責油漆彩繪。

重建工程歷時十餘載,至昭和十一年(1936)完工,為今日所見大部分廟宇的面貌。

臺灣光復後,曾進行數次修建工程,重修後的天后宮,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後殿並未重修,後殿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淩霄寶殿。

由於廟宇的地基不夠高,乃挖取菜市頭六百零七號土地(今香客大樓)的土方,以墊高廟宇的地基。

日後將水池填平,日治時期成為漁業組合辦公室及國語(日語)講習所;光復後改為鹽場辦公室,民國六0、七0年代改為停車場,民國八十二年(1993)興建香客大樓。

【建築特色】鹿港天后宮為三進兩廊兩護龍的四合院建築,三川殿主要由惠安溪底派匠師王益順設計,其中三川殿八卦結網藻井亦是他的代表作。

主殿由黃神通繪製設計圖,由吳海桐執篙,在修復的過程中聘用了多位鹿港地區的匠師,如鹿港的郭新林、柯煥章。

前殿和正殿皆為歇山重檐結構,巍峨高聳,廟內八卦結網藻井、石雕、木雕、彩繪、泥塑等皆具相當高藝術價值。

正殿神龕懸有乾隆皇帝御賜的「神昭海表」、「佑濟昭靈」以及光緒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工」等匾。

前殿三川門左右各闢八角門,兩廊又兼鐘鼓樓。

正殿為重簷歇山頂,樑柱碩大,殿身高敞雄偉。

雕刻方面前殿人物窗為青斗石雕,刻劃入微,為台灣石彫之精品。

天后宮有著名匠師的參與,建築特色極為顯著,是極為珍貴的廟宇建築。

撰稿者:劉郁芬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深度旅遊手冊7-鹿港》鹿港:莊展鵬(1992) 2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彰化市:彰化縣文化(1999) 3戶外生活雜誌社,<台灣古蹟全集第二冊>關山情(1980) 4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http://min.cro.cca.gov.tw/ 5鹿港天后宮,http://www.lugangmazu.org/圖說:天后宮富麗堂皇,是鹿港香火最盛之廟宇(筆者親攝)提供人:劉郁芬圖說: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筆者親攝)提供人:劉郁芬圖說: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的格局(筆者親攝)。

提供人:劉郁芬圖說:昔日舊稱的門額(筆者親攝)提供人:劉郁芬圖說:天龍池與後殿(筆者親攝)提供人:劉郁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