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 中央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戰是最血腥戰爭?其實太平天國之亂死亡人數更多...】 ...
更多編輯台推薦新聞:
娛樂奧斯卡首位非裔影帝薛尼鮑迪94歲辭世各界致哀
生活COVID-19疫苗第3劑誰能打?廠牌選擇、接種地點QA一次看國際法媒:中國利用立陶宛向歐盟揮動經濟脅迫之劍國際研究: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發展略遜以往小孩國際哈薩克威權統治掀動盪看懂瓦斯漲價如何引爆30年積怨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
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browserdoesnotappeartosupportTraditionalChinese.WouldyouliketogotoCNA’sEnglishwebsite,“FocusTaiwan"?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
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好生活影像空間客戶頻道訊息平台FocusTaiwanフォーカス台湾上一頁疫情聚焦政治國際兩岸產經證券科技生活社會地方文化文化+運動娛樂悅讀數位專題特派看世界影音新聞學院全球中央雜誌好生活首頁/重點新聞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2014/7/2709:53(11/1023:41更新)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世界列強被一道道複雜的同盟條約綁在一起,一個個捲入戰場,形成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
(中央社製圖)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一場刺殺點燃歐洲戰火,多少士兵喪命在一條條壕溝裡。
打完歷時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取代歐洲霸權地位、俄羅斯走向共產制度、女性社會地位抬頭...,這些是我們從歷史課本學到的。
但是,你知道前線曾因一首耶誕歌而停戰嗎?漫長的壕溝僵持戰中,士兵的生活是什麼樣貌?小熊維尼竟然也跟一戰有關?又有哪些重要發明是這場戰爭所激發?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請跟中央社一起來認識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塞爾維亞人暗殺身亡,「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長久積壓的民族糾葛浮上檯面,奧匈帝國7月28日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
當時世界列強被一道道複雜的同盟條約綁在一起,一個個捲入戰場,形成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
德意志帝國出面支持奧匈帝國向俄羅斯帝國、法國宣戰;大英帝國不滿德國進攻中立的比利時,也加入戰局。
除了義大利,歐洲主要國家幾乎全部參戰,西部和東部戰線迅速沿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邊界打開。
戰火更蔓延至亞洲、非洲,甚至影響大西洋之外的美國。
戰事初期,德國節節勝利,英法兩軍合作才堪堪遏阻西線攻勢,雙方士兵挖壕溝、架鐵絲網、築防禦工事,形成長期僵持戰,西線戰事綿綿無絕期。
直到德國1917年重啟「無限制使用潛水艇」政策,美國怒而對德宣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因人力物力差距,節節敗退,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新共和政府在1918年11月11日向協約國投降,超過50個月的戰爭終告結束。
這次大戰雙方動員約7000萬人,傷亡者將近半數,數百萬平民更因饑荒疾病喪生,曾經繁盛的歐洲變得殘破,各國忙於收拾經濟蕭條、社會紊亂的殘局。
延伸閱讀看電影學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是最血腥戰爭?其實太平天國之亂死亡人數更多...】 影片來源:BBCYouTube頻道一戰士兵的壕溝生活1914年9月巴黎近郊的瑪恩河戰役之後,德國和英法聯軍沿著瑪恩河岸與瑞士邊境挖壕溝,形成長期僵持戰,直到美國參戰、直到德國投降,士兵才得以返家。
你是否曾經疑問士兵壕溝戰生活?難道3年多來士兵都住在壕溝裡嗎?原來壕溝長這樣!
挖壕溝可不像挖水溝,不能筆直的挖,而是要挖成鋸齒狀,以保護在前線的士兵。
(中央社製圖)說到戰爭,人人都會想到死亡,前線士兵必須努力思考如何「生存」。
一條條綿延千里的壕溝,便是他們生存的保障。
挖壕溝可不像挖水溝,不能筆直的挖,而是要挖成鋸齒狀,以保護在前線的士兵;敵軍進攻時,才不會讓所有人都暴露在敵軍火力面前。
士兵會在前線堆疊沙包,它能阻擋敵軍子彈,保護士兵;同時士兵能透過沙包間隙觀察敵軍動態,一有不對勁就開火射擊。
在沙包前方是帶刺的鐵絲網,敵軍想靠近,得先想辦法破壞鐵絲網,對士兵來說也是一層保障。
不過,沙包和鐵絲網可擋不住砲彈,砲彈來時得要趕快躲進「臨時防空洞」避難。
壕溝中有數千個臨時防空洞,供士兵躲避狂風暴雨與敵人攻擊。
壕溝裡也部署許多緊急救護站,提供受傷士兵最即時的傷口治療與簡易包紮,撐到戰事稍息時送往後方醫治。
在前線後方180公尺到460公尺之間,士兵會再挖一條支援線,一樣有部隊輪流駐紮,是重要的第二防線,當前方遭受砲擊時可暫時撤退,再伺機反攻。
再往後數百公尺則是儲備線,這裡存放重要物資。
通訊壕溝則貫串連接各線壕溝,讓軍隊、物資、武器及傷兵能安全移動。
士兵在壕溝的日子士兵待在前線日子超辛苦,每天都睡不好,還得做例行勞務。
值班盯哨最煎熬,隨著時間推移,士兵不僅要忍著身體的疲憊,還要硬扛倍增的精神壓力,因為長官隨時會下命令,無論是進攻或防守,都是一場惡鬥。
英國前線壕溝士兵的一天5:00-破曉前,站崗半小時,警戒敵人來襲5:30-食物配給:一杯朗姆酒(Rum)6:00-站崗、太陽升起時向敵軍開火7:00-早餐8:00後-每日庶務:整理壕溝、武器,剩餘時間可補眠或寫信12:00-午餐與飯後休息(每10人需有一人值班警戒)17:00前-每日庶務:整理壕溝、武器,剩餘時間可補眠或寫信18:00-黃昏前,站崗半小時18:30-黃昏後,站崗半小時18:30-24:00-夜間工作(巡邏,挖壕溝,搭建鐵絲網,囤積、修補沙包)資料來源:BBC好在,每個士兵待在最前線的日子並不長,大約每5天就會輪調。
以英國軍隊為例,一個士兵1年只有15%時間待在最前線,40%時間待在後方壕溝,雖然也有例行勞務,戰鬥開始時要幫忙後勤,但比起站在前線的壓力小了許多。
除了要抵抗敵軍來犯,士兵還得忍受壕溝低下的生活品質。
壕溝內的衛生條件極差,大雨過後,壕溝就會變得泥濘不堪,甚至積水,士兵的腳一整天泡在裡頭,也只能忍耐;戰地廁所簡便地建在壕溝附近,若土牆崩塌或清理不慎,糞水就會滲出孳生細菌;老鼠和蝨子更是折磨人,四處亂竄簡直比槍砲還要難防。
隨著戰事延宕,食物配給漸漸減少。
一開始,每個士兵每天都能吃到1磅肉、1磅麵包與8盎司蔬菜,管飽也管健康。
到了1917年,一天只剩6盎司的罐頭牛肉,蔬菜水果極短缺,最前線士兵能吃到的可能更少!家人寄來的信和包裹是士兵最重要的精神糧食,即便戰爭來臨物價飛漲,待在國內的家人、情人仍想盡辦法寄吃的給在前線的父兄、戀人,包裹裝的大多是巧克力、蛋糕、菸草和罐裝食品,信裡則是滿滿的思念。
扣除在最前線和壕溝裡的時間,士兵還有45%的時間可以待在相對安全的大後方,這段時間他們接受軍事操演、武器訓練,治療在壕溝內沾惹的小毛病如體蝨,當然也有娛樂與休假時間。
透過暫時遠離前線,讓士兵稍獲喘息,再重整士氣奔赴前線。
影片來源:BBCYouTube頻道延伸閱讀不平靜的前線生活/一戰士兵日記:一陣冷風帶來死者氣味與死亡訊息...戰爭另一面:耶誕節不打仗,咱們來踢足球!交戰雙方放下武器,結伴慶祝耶誕節,甚至交換禮物?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電影「近距交戰」(JoyeuxNoël)的內容可是真的!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開打4個月,雙方士兵疲憊地躲在寒冷的壕溝裡,教宗本篤十五世1914年12月7日提議暫時中止戰爭,讓軍人慶祝耶誕節。
然而除了德國,其他歐洲國家都斷然拒絕,英、法兩國最高指揮官甚至警告士兵,德國可能會趁耶誕前夕出奇不意進攻。
德國的確出奇不意,他們在壕溝中豎起以蠟燭裝飾的耶誕樹,英法士兵一開始以為德軍故弄玄虛,直到歡樂的耶誕頌歌穿越無人地帶(Noman'sland)飄到自家壕溝,直到德國士兵大喊一聲耶誕節快樂,英法的士兵才終於放下警戒,回唱耶誕歌曲。
兩軍後來還走出壕溝,在無人地帶聊天,互相祝福,甚至相贈禮物,英法士兵帶回德國香腸,德軍則收到巧克力。
對兩軍士兵來說,這恐怕是最貨真價實的「平安夜」了。
根據當時士兵日記,英德兩軍還在耶誕節當天踢了一場足球友誼賽,據說德國士兵以3比2踢贏英國士兵。
他們也趁著難得的休戰時刻埋葬戰死的同袍,並修補壕溝與防空洞,雙方都明白短暫的慶祝後,隔天還是得刀劍相向。
2008年11月11日,法國耶誕休戰紀念碑正式揭幕,就在這塊1914年耶誕休戰的無人之地上,德國371軍隊(GermanBattalion371)與英國皇家威爾士燧發槍團(RoyalWelchFusiliers)士兵再次踢了一場足球友誼賽,結果德國以2:1取勝。
影片來源:StephenChangYouTube頻道戰爭不只是人類的事動物也來參一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只人類赴前線,很多動物也「投入」這場戰爭。
除了戰馬,還有傳遞消息的狗狗、負責空拍的鴿子、被徵召當搬運工的大象、被用來照明的螢火蟲、運送補給的騾子。
各式各樣動物在一戰發揮重要作用,在殘酷無情的烽火歲月中,更成為人類重要的心靈支柱。
●最忠心:美國第一隻晉升士兵的軍犬史都比(SergeantStubby)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亦是最佳戰友。
據統計,德國有3萬隻狗參戰,英國、法國超過2萬隻。
狗狗負責工作相當多,不僅要運送物資、搬運傷兵、跟著巡邏兵勘查敵情,更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戰場第一線消息,軍犬史都比是其中代表。
史都比被美國士兵羅伯(RobertConroy)收養後,跟著主人到法國參戰。
某天晚上,敵人趁美國士兵熟睡時發動毒氣攻擊,曾經被毒氣攻擊過的史都比認得這可怕的氣味,趕緊大叫警告同袍,救了所有人性命。
牠還曾抓到企圖繪製壕溝地形的德國間諜呢!史都比服役18個月、參與17場戰爭,牠的英勇事蹟家喻戶曉,美國軍方將牠榮升為士兵,牠的主人還只是下士而已呢!
●最義氣:南非第三步兵旅吉祥物狒狒傑克(Jackie)
狒狒傑克與主人馬爾。
(圖取自samvoa網頁www.samvoa.org)對人類忠心耿耿的不只狗狗,在南非Villieria地區的村莊裡,有隻叫傑克的狒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跟隨主人馬爾(AlbertMarr)一同赴前線。
傑克視力和聽力比人類敏銳,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刻拉士兵衣服或發出叫聲警示。
一次戰鬥中馬爾不慎受傷,傑克寸步不離守護馬爾,直到醫生趕到現場急救。
1918年,馬爾所在的陣營遭到敵人猛烈攻擊,傑克拚命在自己和馬爾的周圍堆石頭築堡壘。
此時,一顆砲彈在附近爆炸,彈片擊中傑克腿部,隨即被送進英國醫院,因傷勢過重,醫生決定截肢。
傑克復原後隨馬爾重返部隊,受到其他士兵熱烈歡迎。
●最溫馨:小熊維尼的前身小黑熊溫尼伯(Winnipegthebear)可愛的小熊維尼竟然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加拿大一位士兵哈利(HarryColebourn)把買回來的美洲黑熊帶到英國一起受訓,並以自己的家鄉溫尼伯(Winnipeg)為小熊命名。
哈利要去法國作戰前,把小熊送給英國倫敦動物園。
小熊大受遊客歡迎,英國作家米恩的兒子也是粉絲,還將心愛的泰迪熊愛德華改名叫維尼(WinniethePooh)。
米恩受到啟發,創作了以兒子羅賓和維尼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後來逐漸演變成舉世聞名的卡通「小熊維尼」。
"HarryColebourneandWinnie"by#N10467-ManitobaProvincialArchives.LicensedunderPublicdomainviaWikimediaCommons更多參與一戰的動物影片來源:BBCYouTube頻道烽火中的革新:5項來自一戰的發明科技來自於人性,戰爭帶來殺戮,卻也產生許多新需求。
捐血血庫、整形手術,這些現代人習以為常的事物,都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
100年前,一戰還催生哪些發明?●手術袍
手術用的袍子、帽子、口罩、床單等全改成藍色,源起自一次大戰。
圖僅為示意。
(圖取自Pixabay圖庫)一次大戰時,法國外科醫生赫內.雷爾斯(RenéLeriche)自願到前線當隨軍醫師,替傷重士兵開刀治療。
戰場環境惡劣,塵土飛揚,且那個年代尚未發現抗生素,開刀最怕細菌感染,增加截肢風險。
雷爾斯將手術用的袍子、帽子、口罩、床單等全改成藍色,和其他衣物區分,避免細菌沾染平時穿的衣物。
這個方式在法國廣為流傳,之後推廣到其他地區,沿用至今。
●血庫的建立
圖為諾曼第戰役中替傷員實施急救的美國陸軍醫務兵,該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2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
(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捐完血後,醫護人員會將血液建檔保存至血庫,再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但你知道嗎?歷史上第一個血庫,是因為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
早在一戰前,人類就有輸血、血型配對的知識。
但因為血液會凝固,當時輸血的流程,是捐贈者抽血後,馬上將血輸給受贈者。
然而在戰場上,根本無法這麼做,許多士兵因此失血過多喪命。
後來科學家發現,在血液中加入檸檬酸鈉可以防止凝血。
美國軍醫奧斯沃.羅伯森(OswaldRobertson)便利用這樣的知識,在捐贈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劑,放在冰中貯存,帶到戰場上,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血庫。
●整形手術
當代整型手術的出現,是在一次大戰時,為了幫顏面傷殘的士兵恢復容貌而發展出來的。
圖僅為示意。
(圖取自Pixabay圖庫)講到整形,你可能會想到割雙眼皮、隆鼻等醫療美容。
不過,當代整型手術的出現,是在一次大戰時,為了幫顏面傷殘的士兵恢復容貌而發展出來的。
其中哈洛德.吉里斯(HaroldGillies)醫生對整形手術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吉里斯原是在英國執業的耳鼻喉科醫師,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加入英國皇家醫療部隊(RoyalArmyMedicalCorps),發現一名軍醫正在進行植皮手術的實驗。
吉里斯為此深深著迷,於是前往巴黎拜見當時著名的外科醫生伊普立.莫里斯坦(HippolyteMorestin),觀摩他如何把病患下巴的皮膚,移植到剛割除腫瘤的臉上。
回到英國後,吉里斯開設醫院,專門為毀容的士兵進行重建手術。
他對整形外科的貢獻之大,使他被譽為「整型手術之父」。
●不鏽鋼
現代不鏽鋼製品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但在一戰當時,其實是實驗失敗品。
(中央社檔案照片)午餐用的便當盒、水槽、鍋子......,從生活用品到工業用途,不鏽鋼製品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而正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催生這塊便利的合成鋼。
一次大戰時,英軍想要找更適合用來製造槍的金屬。
因為開槍時,子彈射出時會摩擦槍管產生高熱,導致槍管容易扭曲變形。
於是英軍找上冶金專家哈利.布萊利(HarryBrearley)幫忙,希望延長槍的壽命。
其實不鏽鋼是布萊利研究過程中的失敗品,為了找出可做槍管的耐磨金屬,他曾嘗試把鉻加入鋼鐵,意外發現這種合金不易生鏽。
後來經過不斷改良,他發現不鏽鋼的黃金比例:12.8%的鉻跟0.24%的碳,打造第一塊不鏽鋼。
●風衣
風衣最初是設計給英國和法國軍人穿的雨衣,從風衣陽剛的剪裁,不難窺出它與軍隊的關聯。
(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除了戰場上的槍砲武器,一戰時軍人的穿著,也影響了流行服飾。
必備時尚單品風衣,便是最經典的例子。
風衣最初是設計給英國和法國軍人穿的雨衣,所以採用防水布料,腰帶背後的D型扣環,可以懸掛一些小裝備。
而右肩到右胸間的那塊方型布料叫做「槍墊」(gunflap),在開槍時可減緩後座力。
從風衣陽剛的剪裁,不難窺出它與軍隊的關聯。
不過風衣的原始設計完全是考量在戰場上的實用性,沒有顧慮外觀。
發展到今天,卻成為時尚的代名詞,當年穿著它、躲在壕溝中奮戰的軍人,大概也無法想像吧!止戰之殤一戰紀念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終結,為紀念在這唱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將士與他們傷痛的家人,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1919年宣布這一天為「停戰紀念日」,也被稱為「國殤紀念日」或虞美人花日,美國則稱為退伍軍人日。
EmbedfromGettyImages●默哀2分鐘喬治五世在宣告停戰紀念日時,同時要求英國人民默哀2分鐘,悼念陣亡者及戰爭帶來的傷害。
第一分鐘是為了戰場上的千萬亡魂,第2分鐘獻給陣亡將士的妻子、家人,戰爭對他們的衝擊尚未結束,親人的死亡是難以抹滅的傷痛。
●國殤罌粟花-虞美人花在荒蕪的西線戰場上,虞美人花遍開在飽受摧殘的戰場及新翻墓地間,展現驚人的生命力與繁殖力,堅韌的虞美人花成為當時募兵、募款的宣傳象徵。
著名戰爭詩作「在法蘭德斯戰場」(InFlandersFields)描述犧牲慘烈的西線戰場,將艷紅的虞美人花喻為戰士鮮血,作者以此悼念壯志未酬的戰友,並在末段表示戰亡將士的意志,將由存活下來的同袍繼承。
在停戰紀念日這天,人們或佩戴虞美人花,或到紀念碑、將士墓區獻上虞美人花圈,表達悼念、追思。
後來有人倡議戴白色罌粟花,代表和平。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下載中央社「一手新聞」app,每日新聞不漏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這場戰爭死亡人數最多,幾乎是一戰和二戰死亡人數的兩倍
- 2为何一战被许多人评为最惨烈的战争,而不是伤亡人数更多的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烈的证明,首先就是伤亡数字,战争打了四年,同盟国方面阵亡了3382500人,协约国方面阵亡了5497600人,平民死亡了6439000人,相比于二战的5500-6000万人 ...
- 3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維基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士兵和平民傷亡超過3500萬。其中大約1500萬死亡,2000萬受傷。整個死亡人數包括10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同盟國大約有400萬士兵死亡,協約國大約 ...
- 4美國武肺死亡人數超越WW2 網:二戰四年死傷武肺一年達成
在二次大戰有40萬5,399名美國人陣亡,但截至今年1月,已有超過40萬6千名美國人因為武漢肺炎死亡 · 美國史上重大傷亡事件,其中死亡人數第一名為1861年的 ...
- 5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大战期间,协约国——英国、法国、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帝国(后来意大利、希腊、 ... 死于战争的士兵人数将近千万,远远超过了前一百年战争军队死亡人数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