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戲曲介紹 - 新竹都城隍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管戲曲介紹 : ; 所謂北管戲即通稱之亂彈戲。

亂彈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八百年前南宋成型的「元曲」,原是以樂器演奏唱詩詞的民間詞曲,後來演變成以「口述詩」 唱說歷史故事 ... 北管戲曲介紹: 所謂北管戲即通稱之亂彈戲。

亂彈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八百年前南宋成型的「元曲」,原是以樂器演奏唱詩詞的民間詞曲,後來演變成以「口述詩」唱說歷史故事的型態。

約在明代中期開始,有人在市集雜耍的場合由數人分別扮演不同腳色,雖然沒有穿戲服,但在樂器伴奏下,各人依其角色唱出戲曲內容。

這種型態的表演在台灣俗稱「落地掃」。

在明朝晚期山西、陜西一帶發展出搭台表演,並穿起戲服演出戲曲,這種結合戲劇與音樂的型態均稱為「亂彈戲」。

這應該是除失傳一段很長時間的古希臘時期Opera歌劇外,世界上最早的戲曲型式及身段 。

亂彈戲的發展 亂彈戲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終於確立了其戲曲格式。

而且逐漸傳到大江南北各地。

在各地方與其民謠曲風結合,採用了地方口音,形成了當地的地方戲曲。

尤其以江南的越劇、梨園戲、粵劇等變化最大。

加入了南方絲竹樂柔美的音調及身段。

但無論如何改變,所有戲種都有一共通特色,就是演員都穿宋朝服裝,即使清朝規定要穿旗服,但演戲時仍然允許穿宋服(稱為「戲服」)。

即使如此,原始的亂彈戲仍然經由湖廣地區傳入了閩南地區,尤其以福建漳州為重鎮。

明鄭時期,亂彈戲隨著鄭成功傳到了台灣。

明鄭亡後台灣南部最大平原-嘉南平原,出現了許多大地主。

由於台灣雨水甚多土壤肥沃稻米一年三熟。

每逢豐收,地主為了鼓勵佃農努力耕作,在農曆春節前後三個月農閒時,召集佃戶子弟並到漳州延請亂彈戲師傅來教戲。

過年期間常演戲一個月以娛大眾。

所以在台灣亂彈戲逐漸被稱為子弟戲。

子弟戲團常常在一個固定地點聚集,訓練演奏技巧及唱腔。

慢慢變成由老生代教導新生代,因此更符合子弟戲的性質;類似今日的京劇票房。

更因屬於北方戲種於是被稱為「北館」;而從福建泉州傳來的蘇州調絲竹音樂就被稱為「南館」。

北館均以管吹為主,不知何時,北館就被改稱為「北管」,於是南館也變成南管。

由於後來有職業亂彈戲班出現,所以北管戲汎指所有亂彈戲。

但「子弟戲」一定是指業餘戲團,其經費大多經由募捐或社會有力人士資助。

本戲團稱為新竹都城隍廟子弟戲,自然也點出了這個戲團的性質。

北管戲在日據時代的發展情形 1895年開始台灣被日本人佔領後,日本人有計劃的消滅台灣人的漢人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人的道教信仰。

所有道教寺廟的宗教活動都被禁止。

每次神明有喜慶活動向派出所申請都被打回票。

後來發現由子弟戲團以民俗活動申請都通過。

於是興起了以子弟戲團支持台灣人宗教信仰的風潮。

拜日本人之賜,亂彈戲在日據時代蓬勃發展。

北管戲在新竹的發展情形 新竹地區清朝時代留下來的老廟都有子弟戲團在支持。

外媽祖廟(長和宮)是新樂軒,觀音亭(竹蓮寺)是三樂軒,玄天上帝廟是振樂軒。

新竹都城隍廟因為在日本人每次要打壓時都發生靈異事件,所以舉辦宗教慶典日本人都不敢打壓,而城隍廟是清朝新竹縣衙門管理的官廟,與衙門比鄰而建。

所以沒有子弟戲團參與,至今仍然完整保存清朝時代的宗教儀式。

這種情況在戰後保持了很長時間。

台灣北管戲的特色 台灣北管戲幾乎保存了大部份亂彈戲的基本架構: 1. 北管戲採用湖廣腔的官話,屬於北方一字一音的系統,如此才能將曲調中的辭意表達。

2. 北管戲仍然保存亂彈戲前後場全部由男性表演的特色,也就是連旦角也是由男性反串。

現在時代不同了,本團之文武後場已有女性參與了。

但前場表演者仍然全部男性。

3. 台灣北管戲保存了亂彈戲非常傳統的格式: 3.1. 舞台分前後場,前場是出台演戲的地方。

後場除後台支援人員外,就是分坐舞台兩旁的「文武場」。

從觀眾席看,右邊是文場,負責絲竹管吹演奏,左邊武場全部為打擊樂器,其中皮鼓為頭手鼓,通鼓為二手鼓。

頭手鼓是整個戲曲的指揮,透過各種手勢指揮演員及樂隊作「轉介」。

後來為了宗教活動,將響鑼改成很大的鑼,敲起來雄壯威武。

這是台灣北管戲對亂彈戲最大的改變。

3.2 第一次出台要作「觀目」,類似京劇的身段。

摸摸頭、領子、鬍鬚,再甩一下鬍。

過去這些動作非常繁複,常耗費很多時間,現在都予以簡化。

3.3 觀目後無論生旦,文官要「滿台」,唸幾句詩句再自我介紹然後入台。

武官就比較複雜了,必須「跳台」,也就是在台上繞圈子舞出威武,然後跳幾下作為信號,作幾下收尾動作後結束。

文武?全者服裝上,左手是長甩袖右手是扎口袖,一望便知。

文、武官的動作全部要作齊。

3.4. 如果是被徵召來的神明(扮仙戲)或武將還須「點將」,也就是各人將右手高舉,管吹吹出一段音樂,類似今日的「崇榮樂」。

最後作「滿台」動作後入台。

3.5. 以上格式全部作完,才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劇情。

整個格式各階段都有不同的音樂,像跳台因為動作繁複,所以音樂採迴旋式,頭手鼓依據演員的動作收尾進入另一個階段叫「轉介」。

像這種戲曲音樂隨著演員動作而變化增減的特性是北管戲最大的特色。

3.6. 戲曲劇情進行中,演員或口白或唱腔的同時,肢體動作則類似「觀目」,又似京戲的身段,這就是「科骸」。

「科」就是格式,「骸」就是身體動作。

所以亂彈戲非常注重格式,這與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古典派藝術創作的特性非常相似。

3.7. 被歸類為亂彈戲的北方戲種如京戲或秦腔等,依稀可以看到上述格式,但精緻化的結果,越來越注重演員的身段與唱腔,格式就越來越模糊了。

新竹都城隍廟總幹事鄭耕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