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分解」真「裂解」 塑膠變成碎屑更可怕 - 環境資訊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消基會今公布抽驗市面上14款特別標榜「自然分解」、「自動分解」、「碳酸鈣環保易分解」、「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包含PE塑膠材質。

消基會 ... 移至主內容 首頁»內容 台灣新聞 假「分解」真「裂解」 塑膠變成碎屑更可怕 2016年12月28日 本報2016年12月2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本報2016年12月2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塑膠袋上常標示「環保分解」、「生物分解」、「自然分解」,這些塑膠真的可分解嗎?消基會今揭示市面上14款標示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含PE(聚乙烯)。

消基會表示,這些塑膠袋雖然添加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成分,但只能「裂解」成小塑膠,既不是真正「分解」,也不「環保」。

另外4款真正「生物可分解」塑膠,都不含PE、PP、PS、PVC四種塑膠材質(簡稱4P),也分別取得環保署與國際可分解塑膠認證。

不過,環保署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只能在特定環境(例如掩埋場或是堆肥)分解,如果被棄置在沙灘、海洋、或一般環境中,並無法保證完全分解,最終還是希望大家自備環保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

部分塑膠袋標示的「分解」可能只是碎化,並無法分解為無害物質。

攝影:陳文姿 消基會:14件塑膠袋宣稱「環保可分解」,「真正可分解」僅佔4件 消基會今公布抽驗市面上14款特別標榜「自然分解」、「自動分解」、「碳酸鈣環保易分解」、「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包含PE塑膠材質。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PE材質的塑膠袋,雖然添加了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可以加速碎化,但PE材質並不會消失。

最後,只是「裂解」成小塑膠碎片,一樣危害環境。

消基會公布市面宣稱可分解塑膠的情況;左:檢驗長凌永健;右:秘書長張宏如。

攝影:陳文姿。

凌永健說,可能是認知問題或是宣導不夠,廠商以為加了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就可以標示「分解」,但國際間已經證實這是無法完全分解的。

如此標示將讓民眾誤以為這就是「環保」,可能涉及《商品標示法》以及《公平交易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表示,塑膠袋的問題除了長年不會消失外,也容易造成生物誤食,例如,海龜或海豚都曾被發現胃裡有塑膠袋,阻塞消化道無法進食而死亡。

但塑膠碎裂化後,問題也不會消失。

陳姿蓉說,因為塑膠碎片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戴奧辛等。

流入海洋後,會被浮游生物吃下,長期累積並經由食物鏈層層進入大型海洋生物體,最後進到人體。

真正「可分解」認證 必須在固定溫濕度下分解後無害 消基會檢驗的其他四款100%生物可分解塑膠袋都不含4P(PE、PP、PS、PVC)。

三款由宏力生化科技公司製造,取得環保署生物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另一款由銘安科技公司製造,取得美國BPI與比利時Vincotte的國際認證。

國內與國際的可分解塑膠認證。

左:環保署環保標章右:國際可分解(可堆肥)認證:BPI認證/Vincotte認證/GreenPla認證/DINCERTCO認證  宏力生化科技公司專案經理王舜弘解釋,國際所謂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其實是「可堆肥」(compostable)的觀念。

分解後主要變成二氧化碳跟水,殘留物還要進行毒性、重金屬測試,確保沒有有害物質。

畢竟,堆肥可能作為肥料,如果殘留有害物質,最後還是會進入生物圈食物鏈裡。

王舜弘說明,國際與國內常見的可分解塑膠(可堆肥)認證,大都是指工業堆肥環境,在固定高溫高濕下,可90天內分解完畢。

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分解時間可能會延長。

可生物分解塑膠,還是要在特定溫溼度環境下才可分解。

攝影:陳文姿。

「可分解」塑膠 不是所有塑膠問題的解答 凌永健表示,終極目標是禁塑,但在這之前,還是要有替代品,讓廠商跟消費者可以配合。

如果能鼓勵大眾重複使用塑膠袋,再加上生物可分解塑膠,兩者並行,將可減少環境的衝擊。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簡任技正宋以仁解釋,現行國內垃圾幾乎都是焚化處理,即使是生物可分解塑膠也不會進到土裡掩埋分解。

少量被遺棄在外的塑膠袋,縱使是生物可分解塑膠,也要特定環境才能分解。

所以,不管是什麼材質,都是希望消費者自備環保袋、重複使用、少用塑膠袋。

王舜弘也坦承,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解決所有的塑膠問題,尤其是在乾淨的海水、活水、加上低溫的環境,分解就會更慢。

但是,他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就算被丟在焚化爐燃燒,也不會釋放毒性或戴奧辛。

此外,在一般環境下,生物可分解塑膠腐爛的時間比傳統塑膠快很多,還是具有環保優勢。

含PE材質,雖然可裂解但無法完全分解塑膠袋。

資料來源:消基會。

不含4P(PE、PP、PS、PVC)100%可分解塑膠袋。

資料來源:消基會。

延伸閱讀 可分解塑膠比較環保嗎?聯合國:進入海洋仍難消化 海廢比預估多十倍,再不清就來不及了——專訪海洋吸塵器發明人 海邊為什麼那麼多塑膠袋?數據資料帶你看 相關文章 台積電火速進駐高雄大社降編苦等28年民團批中央地方踢皮球 2022/03/23 台灣反核運動大事記1978~2022 2022/03/17 「毒塑膠」食品容器先退場環署預告草案食物、飲料包裝將禁用PVC 2021/11/23 環團批特力屋家用品多含毒塑膠PVC、材質標示不清立委籲修法改善 2021/07/08 海浪帶不走也沖不淡的《惡水真相》再現日本水俁病公害 2021/05/07 台塑集團13人列被告我國企業對他國造成污染高院首次裁定台灣法院有管轄權 2021/04/12 公害污染生態保育環境經濟污染治理海洋循環經濟生物多樣性台灣新聞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微塑膠塑膠袋廢棄物綠色標章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搜尋 搜尋 訂閱電子報 Email信箱* 姓* 名*     午安環境最新內容│電子報總覽 看熱門討論/留下您的意見 目前累計總共有個綠行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