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人與動物的最適距離:《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評介| 顏聖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生物課時,大家可能都聽過「印痕行為」(Imprinting),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小鴨一孵出來時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當成媽媽,並會本能地跟著牠走」。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找到人與動物的最適距離:《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評介 顏聖紘 09Oct,2018 印痕行為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小鴨一孵出來時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當成媽媽,並會本能地跟著牠走」。

圖/美聯社 上生物課時,大家可能都聽過「印痕行為」(Imprinting),最知名的案例就是「小鴨一孵出來時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當成媽媽,並會本能地跟著牠走」。

這個現象之所以知名,其實全拜本書作者勞倫茲所賜。

他在1949年所著的《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ErredetemitdemVieh,denVögelnunddenFischen)以及在1988年才問世的《雁鵝與勞倫茲》(Hierbinich-wobistdu?),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印痕行為的迷人之處,也讓他的著作與知識在我們的教育中占有一個小小的角落。

許多人對勞倫茲的印象,可能源自《所羅門王的指環》中所描繪多采多姿且誘人的動物行為世界。

還記得這本書的中文版在1993年出版時,我反反覆覆看了大概十次,裡面所提到的生物雖然多數不產於臺灣,但在他的生花妙筆(再加上翻譯的功勞)下,讓我自此深深著迷於動物行為學。

同樣在1993年,勞倫茲在1950年所著的《和動物說話的男人》(SokamderMenschaufdenHund)中文版也首度問世。

不過在那個年代,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群平臺在臺灣並不普及或尚未出現,因此1993年的版本除了「愛貓愛狗人」收藏之外,並沒有引起更多有關動物行為、動物福祉,甚至是人與犬貓關係的討論。

在進入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勞倫茲的背景。

他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而且也建立了現代動物行為學的基礎。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的研究一直被稱為「動物心理學」,即後來的本能理論(InstinctTheory)。

1936年,他遇見了尼古拉斯.廷貝亨(NikolaasTinbergen),並一起研究野雁、家鵝及其雜交個體的行為。

勞倫茲也經常引伸這類的實驗結果,並詮釋人類社會中的現象,好比說他認為:「集體飼養的動物在飲食與求偶行為上漸趨同步,但個體間原本多樣化的社交行為卻會漸漸消失,而類似的過程可能會出現在人類文明中。

」 廷貝亨在1963年時稱勞倫茲為「動物行為學之父」,而勞倫茲對於動物行為學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認為我們可經由動物的形態結構與解剖構造來推測動物行為的模式。

1973年,他因在個體與社會行為學方面的貢獻,與卡爾.馮.弗里希(KarlvonFrisch)、尼古拉斯.廷貝亨共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勞倫茲(左)與尼古拉斯.廷貝亨。

攝於1978年。

圖/維基共享 然而眾所皆知的是,勞倫茲在1938年時加入納粹,並接受了納粹政權下的大學主席職務。

那麼他是否因此而感到懊悔?根據諾貝爾獎網頁所刊登的勞倫茲生平事蹟,他的確在日後感到相當懊悔,因為他對動物繁殖、馴化的實驗與熱中,被視為「優生學」與「種族清洗」的支持者。

我為什麼需要在介紹這本書前提到這些背景?此作問世於1950年,在那個年代有很多的論述尚未成熟或並非主流,因此我們在讀這本書時難免會遇上「疑似歐洲本位主義」與「白人至上主義」的迷霧與疑慮;此外,我們在閱讀時亦需了解歷史與個人背景,以免把書中所有情境直接套用到21世紀,並因此產生錯誤的認知或批判。

而在遺傳學與神經行為學不發達、分子生物學與表徵遺傳學尚未出現的年代,勞倫茲當年對貓狗行為的詮釋與解讀也將與現代知識有些差異。

本書除了前言之外總共分為二十一章。

在前言中,我很喜歡勞倫茲揭露自己對不同動物的情感差異所呈現的「偽善」,這樣的坦然是罕見的。

許多人認為自己非常愛動物,但其實那樣的愛奠基於忽視動物的多樣性、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我們對動物行為及其與人類關係的過度臆測。

不過在論及「貓與狗在人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時,我們應該要留意的是,這全然是北半球觀點,因為在非西方文化的演進中,狗與貓並不存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動物受人類長期馴化,並且發展出緊密的關係。

在接下來的二十一章中,勞倫茲試圖從狗如何從野生的灰狼進入人類社會,又是因為何種特質被馴化成依存於人類社會的動物。

在從狼變成狗之後,勞倫茲關注的就是人類如何觀察與理解狗,好比說每一種狗的性格是如何地不同,還有所謂的「訓練」是否應透過制約來完成。

但是談到狗與狗之間的交互關係時,勞倫茲認為由於「每一種狗含有狼血統的差異」,造就了狗在性格上的差異。

這點可能並沒有被現今科學所支持。

動物的性格具有非常大的個體變化,除了來自親代的遺傳貢獻之外,還可能受到胚胎發育時期的表徵遺傳因素,以及日後因環境或與其他動物的交互關係所形塑。

圖/取自famouspsychologists 從第六章開始,勞倫茲以動物行為學者的角度剖析人與狗的關係。

他認為人類的確會因為過度喜愛狗而給予過多的情感投射,以至於把人類社會的道德與情感規範拿來詮釋人狗關係。

他認為這樣是不健康的,而且建議所有愛狗者嘗試以演化學的角度、生物學的角度,來好好認識狗這種動物。

好,說了半天都在談狗,本書的主題就是狗,但是勞倫茲是否關注貓呢?當然。

他在書中花了四個章節談貓。

談貓的什麼?談貓的行為,為什麼被馴化了一萬年但在行為上並未如狗一般被大幅度地改變,還有貓與人的有趣攻防之中所衍生的各種趣味議題。

在最後兩章,勞倫茲花了一些篇幅來談論人類究竟能否使用自己的情感認知來解讀動物的行為,好比說貓狗有沒有同情心?如果有,我們又怎麼知道?有沒有同情心能夠經由實驗驗證嗎?我們認為狗很忠誠,但是牠所依附的究竟是人?還是人所給予的資源?最後當這些動物死亡了,我們又將如何面對曾與生活緊密結合的生命的逝去? 勞倫茲在書中不談大道理,而是花費較多的文字細細描述他對動物的觀察,以其他所認知的現象。

沒有基於個人情感的依附所產生的判斷偏差,也沒有因而讓他熱烈地擁抱與獨鍾一種動物。

我相信這樣的書寫方式與內容,或許不是那麼貼近許多貓狗寵物飼主的知識背景,甚至與許多宣稱自己能與寵物溝通,或是能調教動物的神人的教戰守則有所違背。

然而身為一位生物學者,我相信勞倫茲這種對動物保持關注、仔細觀察與思考,但仍保持距離,不把動物擬人化,也不高抬人類對動物意義的態度,或許才是人與動物關係邁向健康發展的基石。

※本文摘自《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作者:康拉德・勞倫茲譯者:張冰潔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18/08/15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書封。

圖/木馬文化提供 顏聖紘 書評 鳴人選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我們愛的是貓,還是那個愛上貓的自己? 從文學謀殺案到現實虐貓案:他們為何虐待動物? 以動物為鏡:《馬達加斯加》系列電影裡的「現代方舟」形象 作者其他文章 為什麼能驗收?從石虎設計事件談公共採購的結構性沉痾 秋行軍蟲入侵台灣後:科學、教育、防治與媒體傳播,還能多做點什麼? 從「秋行軍蟲」一夕暴紅,談台灣有害生物風險評估與公眾知識落差 因為很美所以無所謂?龍眼雞事件凸顯台灣在入侵物種防治態度的混亂 科技部「博後六年條款」,是立意良善還是自以為良善? 台灣獼猴自保育類下架(下):除名後一定要面對的問題 台灣獼猴自保育類下架(上):除名前沒被說清楚的議題 「特殊選才」拯救專才學生?或只是瀕臨崩壞的制度? 高中競相找大學教授模擬面試真的有用嗎? 帶貓狗進森林遊樂區,是對寵物的友善還是對野生動物的危害? 從菲籍研究生上銬事件,談台灣社會對田野研究的不了解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我們愛的是貓,還是那個愛上貓的自己? 發展人工養殖產業就能救得了食蛇龜? 礦場植生復育真能復舊?或只是花大錢做公關? 給自認魯蛇和無頭蒼蠅畢業生的不中聽建言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專長為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擬態生物學,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

關切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政策、與社會公義事務。

最新文章 「你不用太拼命!」回顧生命往事是一趟自我告解的旅途ft.淺堤 江湖上後會有期:飽讀詩書又霸氣外露的綠葉演員——陳松勇 國防部的後備動員改革:淺談基幹旅的利弊得失 一個積非習貫的民俗——與耶穌無關的聖誕樹歷史 公投過後,台灣環境運動下一步(下):台灣能源轉型難題 最多瀏覽 四大公投結果/國民黨反撲公投一場夢,民進黨未來兩年執政警訊? 面對威脅不再只是亞洲四小龍:南韓的軍力復興之路 國防部的後備動員改革:淺談基幹旅的利弊得失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逐條回應北市公共運輸處公車政策新聞稿 蘿蔔與棍棒齊落——中共對內對外加強網路控制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