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腫瘤 - 臺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他頸部常見之血管瘤與囊樣水瘤(Cystic hygroma)等,治療方式通常以手術 ... cyst)脂肪瘤、頸動脈體瘤、頸動脈球瘤與神經性之良性腫瘤等,這些也以 ... ::: 首頁 A- A A+ 認識頸部腫瘤  案例: 一位病人在洗澡時偶然摸到頸部有一腫塊,立即到附近診所就醫,醫師建議他手術切除,但他不放心,又到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處求診,切片結果為鼻咽癌合併頸部淋巴轉移,不幸中的大幸,因病患是早期發現,所以預後良好。

另一位病患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他是我們同行,一年前發現了頸部腫塊,便自己試著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但腫塊卻愈來愈大,數目也愈來愈多,來到耳鼻喉科求診時,已是鼻咽癌合併頸部淋巴轉移及多處遠程轉移。

  頸部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也是許多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初發症狀。

這是因為頸部暴露在外,出現腫瘤時較易發現,故一旦發現了腫瘤,有些病人會很警覺的找專科醫師診療,但仍有不少人不知其重要性、或置之不理,或找江湖郎中、或用偏方、貼膏藥、或扎針,不但使頸部腫瘤發炎化膿,且延誤了治療。

有的人不幸找錯了醫生,未用正確的處理方法,一看到頸部腫塊即做手術切除,等病理報告是轉移性癌症而轉診時,也已延誤了治療。

  頸部腫瘤約有百分之八十為惡性,只有百分之二十為炎症腫脹、先天性囊腫及良性腫瘤。

炎症性頸部腫瘤包括了因急性上呼吸道發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咽喉炎及牙齒發炎等所引起之頸部淋巴腺炎,及梅毒、結核性淋巴炎、放線菌病(Actinomycosis)及類肉瘤病(Sarcoidosis)等引起之腫塊。

除了細菌性急性發炎應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外,其餘皆應確實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予以治療。

先天性囊腫包括:1. 胸鎖乳突肌前緣的鰓裂囊腫及廔管(bronchialcleftcystandfistula), 上頸部正中線上的甲狀舌管囊腫及廔管(thyroglossal ductcystandfistula,2. 下領三角的皮樣囊腫(dermoid cyst),3. 甲狀軟骨邊上的喉氣囊(laryngocele),4. 其他頸部常見之血管瘤與囊樣水瘤(Cystic hygroma)等,治療方式通常以手術徹底切除為主。

良性腫瘤則包括了甲狀軟骨前面之甲狀腺良性腫瘤、耳前及耳垂下之腮腺腫瘤、下領區域的下領腺腫瘤,及皮脂腺囊腫(sebaceouscyst)脂肪瘤、頸動脈體瘤、頸動脈球瘤與神經性之良性腫瘤等,這些也以手術切除為主,通常預後良好。

  惡性腫瘤中只有少部分(百分之二十)是原發的,包括惡性淋巴瘤及甲狀腺或唾液腺(大部分為腮腺及下領腺)之惡性瘤等。

較少見的有腮腺原性癌及良性腫瘤惡化等。

這些原發性惡性瘤通常也是以外科切除或合併放射線治療為主,晚期可再合併化學療法。

  大部分的頸部惡性腫瘤屬轉移性腫瘤,約佔百分之八十,而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來自頭頸部,如鼻咽、口腔、口咽、喉部、鼻及鼻竇、下咽和耳朵等,祇有少部分(百分之十至二十)主要位在鎖骨上方之腫瘤,是由肺癌、乳癌及胃癌等遠端轉移而來。

由頭頸部傳來之惡性腫瘤,在我們中國人而言,自鼻咽部來的最多,約佔百分之六十,鼻咽癌通常轉移到上頸部深淋巴結、頸二腹淋巴結、後頸三角及中頸邦深淋巴結等。

所以發生在這些部位的淋巴結,就要特別注意鼻咽部位之檢查。

這些頭頸部之原發惡性腫瘤合併頸部淋巴轉移病例,除了鼻咽癌和早期喉癌可採用放射線治療外,通常都須手術切除,必要時再合併放射線和化學治療。

  國人之頭頸部腫瘤中,鼻咽癌之發生率特別高,因此一旦發現了頸部腫瘤,務必延請耳鼻喉科醫師先做檢查。

首先須詳詢病史、症狀、發病長短及腫瘤的部位,其次,仔細檢查鼻咽部位及其他頭頸部有無可疑之原發病灶,照一張胸部 X 光,檢驗血液中抗EB病毒之特異性IgA及IgE,有懷疑時即作鼻咽切片,必要時須做其他頭頸部之內視鏡檢查,包括了鼻腔、鼻竇、口腔、下咽、喉部、氣管、支氣管及食道等部位,另外選擇性的做針吸式細胞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超音波掃描、甲狀腺核醫檢查及血管攝影等,以便早期發現原發病灶,做最好之治療。

  總之,一旦發現頸部腫瘤,一定要到受過專科醫師訓練的耳鼻喉科醫師處,施行詳細的頭頸部檢查,必要時再會診其他相關科醫師,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先機,影響了治療及生命,這是國民及醫師們所應有的基本共識。

  影響頸部腫瘤之因素  1. 年齡  小孩或年輕病人的頸部腫塊是發炎,性淋巴腫、結核性淋巴腺炎或淋巴瘤之機會較高。

而超過40歲之病人多半為惡性腫瘤,尤其是轉移性癌症比例非常高。

  2.性別  男性惡性腫瘤罹患率高於女性,其中鼻咽癌更是好發於中國人,男性尤其多。

但近年來女性抽煙、喝酒等習慣漸漸普遍後,頸部惡性腫瘤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3.癌症病史  因為細胞兔疫系統受到影響,所以癌症病人得到第二個癌症的機會為13%-20%,並且要長期追蹤有否局部或遠端轉移之可能性。

  4.發病期  轉移性鱗狀上皮細胞癌病人主訴發現腫塊到確定診斷的時間約l-3個月。

而發病期越長且無其他任何症狀者,則較可能為良性腫瘤。

  5.疼痛  惡性腫瘤除非大到有壓迫症狀,否則一般不會有疼痛感,反之發炎性炎症則較有疼痛感。

  6.腫塊大小:  一般而言,腫塊小於l公分者較可能是良性,但仍然要密切追蹤檢查。

如為細惡性細胞腫瘤,則腫塊越大越可能有淋巴包膜外擴散,預後當然不好。

(2-3公分約53%有胞膜外擴散,大於3公分則74%有胞膜外擴散) 7.淋巴數目:  兩側頸部的多發性小淋巴結多半為良性,而淋巴越大,數量越多,則惡性的機會較大。

  8.淋巴固定性: 硬且固定之腫塊較可能為惡性腫瘤。

  9.腫塊在頸部之位置:  頸部較高位置之腫塊則可能走由頭頸部轉移而來,尤其是鼻咽癌。

頸部較低位置或鎖骨上方之腫塊,則可能由肺部或腸胃道等遠端轉移而來。

預後也較差。

  10.不適當的處置  敷草藥、找偏方、拔罐、置之不理或不適當的切片,只能使局部發炎及癌症惡化,治療效果差。

      最後更新: 2016/01/2818:28:1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