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寬比(影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目前,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anamorphic 比例(即2.39:1)。
傳統的4:3(1.33:1)仍然被使用於現今的模擬電視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16:9( ...
長寬比(影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6年3月13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五種常見的影像寬高比
寬高比,即一個影像的寬度除以高度的比例,通常表示為「x:y」或「x×y」,其中的冒號和乘號表示中文的「比」之意。
目前,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anamorphic比例(即2.39:1)[1]。
傳統的4:3(1.33:1)仍然被使用於現今的模擬電視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16:9(1.77:1)則被用於高清晰度電視和數位電視上。
這三種比例,是MPEG-2(DVD)數位壓縮格式所指定的三種標準比例,而16:9也被藍光光碟和HDDVD所使用,同時也是兩種普遍使用的35毫米電影膠片之間的折衷方案(歐洲的1.66:1以及英美的1.85:1)。
目录
1電影的畫面寬高比
1.1電影的畫面寬高比
1.2電影術語
1.2.1電影攝影機系統
2電視的畫面寬高比
2.14:3標準
2.216:9標準
2.314:9标准
3區別
4目視比較
5列表
6應用
6.1原始寬高比(OAR)
6.2適應寬高比(MAR)
7批評
8參見
9參考資料
10外部連結
電影的畫面寬高比[编辑]
三種常見的畫面寬高比對角線比較(黑線圓框)。
最寬的藍框(2.39:1)是電影常用的畫面寬高比。
綠框(16:9)和接近正方的紅框(4:3)是電視常用的標準比例。
電影的畫面寬高比[编辑]
電影中的畫面大小是由膠捲齒孔之間所紀錄的真實大小所決定的。
電影拍攝時常使用35毫米膠捲,所謂35毫米指的是膠捲的寬度,而膠捲兩側有齒輪孔。
1892年由威廉·迪更遜和愛迪生所提出的通用標準,每個畫格(frame)的長度定為四個扣片齒輪孔高。
膠片本身為35毫米寬,但齒孔之間的寬度是24.89毫米,高度則為18.67毫米[2]。
電影術語[编辑]
在電影工業中,習慣將影像比例的高度縮小為1,如此一來,像一個2.40:1的橫向影像只需要描述為「240」。
而目前在美國電影院中最常使用的播映比例為1.85:1和2.39:1。
有些歐洲國家使用1.66:1作為寬螢幕標準。
1.37:1一度是所有電影院使用的比例,直到1953年,1.85:1取而代之成為播映標準。
電影攝影機系統[编辑]
攝影機系統的開發最終仍必須服膺於膠片齒孔之間的大小,以及必須預留給音效軌的空間。
VistaVision(英语:VistaVision)是一個寬螢幕的創舉,由派拉蒙影業所研發,它使用標準的35毫米大小的膠片,但膠片是橫著運轉而非直的運轉,齒孔是在已擺正的畫面框的上下而非左右,結果就能使用較大的橫向畫面,是一般影像的兩倍寬,[3]相對而言高度就被降低。
但是在放映時,VistaVision系統的輸出比例1.5仍然必須裁剪為1.85並且使用透鏡轉換方向,變回原始的直式列印(即四個齒孔高的35毫米膠片影像)才能投影。
雖然這個格式在1970年代由Lucasfilm因為特效的要求而重新被使用(光學轉換時的imagedegradation對於多圖層合成是必要的),這時已有較好的攝影機、透鏡,和大量的標準35毫米膠片庫存供消耗,加上這一直橫之間的轉換在沖洗上造成額外的成本,於是VistaVision廣泛地被視為已經過時的系統。
然而,這種轉換在後來又被IMAX以及他們的70毫米膠片所使用。
Super16毫米膠片因為價格低廉而被許多電視製作所使用,由於不需要預留音效軌空間(它原本就不是用來投影而是輸出為影像),它的比例為1.66:1,接近16:9的1.78。
因為它也能放大為35毫米膠片作放映,所以也會拿來拍攝影片。
電視的畫面寬高比[编辑]
以對角線表示的五種標準比例:16:9、16:10、3:2、4:3、5:4。
4:3標準[编辑]
4:3是歷史最久的比例,它在電視機發明之初就已經存在,現今仍在使用,並且用於許多電腦顯示器上。
在美國電影方面,1950年代荷里活電影進入了寬螢幕(1.85:1)時代,標榜更高的視覺享受,以挽回從電影院流向電視的觀眾。
16:9標準[编辑]
16:9是高清晰度電視的國際標準,用於澳洲、日本、加拿大和美國,還有歐洲的衛星電視和一些非高清的寬螢幕電視(EDTV)PAL-plus。
日本的Hi-Vision原本使用的是5:3,但因國際標準的組織提出了一個5⅓比3的新比例(即16:9)而改變。
1.77:1是為了合併美英及歐洲使用的不同寬螢幕比例,雖然都是35毫米膠片,但前者為1.85,後者為1.66:1。
[來源請求]如今許多數位攝影機都能够拍摄16:9畫面。
寬螢幕的DVD是將16:9的畫面壓縮為4:3作資料儲存,並依照電視的處理能力作應變,假如電視支援寬螢幕,那麼將影像還原就可以播放,如果不支援,就由DVD播放器裁剪畫面再送至電視上。
更寬一些的比例如1.85:1或2.40:1[1]則是在影像的上下方加上黑條。
歐洲聯盟組織了16:9行動計劃,欲加速完成轉換至16:9訊號的變革,他們在PAL規格上和高清規格上有著同樣的努力。
歐洲聯盟最終為此計劃籌款2億2800萬歐元。
14:9标准[编辑]
最早源自英国,曾在英国、爱尔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使用,作为当地模拟电视的传输格式,目前大多已淘汰。
區別[编辑]
本條目所提及的寬高比,指的都是顯示寬高比(DAR),不同於儲存寬高比(SAR),後者指的是像素總數的比值。
當影像是用長方像素而非正方像素顯示時,這兩種寬高比就會不一樣。
像素本身的比例,稱之為像素寬高比(PAR),譬如正方像素就是1:1。
三者之間的關係為:
DAR=SAR × PAR.
舉例來說,一個640x480的VGA影像其SAR為640/480=4:3,當顯示在一個4:3的顯示器上時(DAR=4:3),其像素寬高比就為1:1。
相對而言,一個720x576的D-1PAL影像其SAR為5:4,若也顯示在4:3的顯示器上(DAR=4:3),可知其像素寬高比就為(4:3)/(5:4)=16:15。
在類比影像中,譬如膠捲電影,並沒有像素的概念,因此也沒有SAR或PAR的概念,所以寬高比指的就是儲存寬高比(DAR)。
其顯示器並沒有非正方形的像素格,雖然數位感測器有可能會有,但後者實際上只是影像縮放時,數學上的重採樣概念。
目視比較[编辑]
相同高度下,兩種不同比例的比較
電腦解析度的比較
4:3(1.33:1)
16:9(1.77:1)
电视、电影屏幕成像情况(原始画面)
屏幕标准 / 比例以及成像情况
4:3(近似1.37:1)
16:9(近似4:3)
2.35/2.39:1
2.55/2.66:1
4:3
充满屏幕
上下黑边(普通宽度)
上下黑边(中等宽度)
上下黑边(高等宽度)
16:9
左右黑边
充满屏幕
上下黑边(普通宽度)
上下黑边(中等宽度)
21:9(近似2.35:1)
左右黑边(中等宽度)
左右黑边(普通宽度)
充满屏幕
上下黑边(普通宽度)
列表[编辑]
1.19:1:"Movietone",早期使用35毫米膠片的有聲電影,大部分拍攝於20至30年代,尤其歐洲。
光學音效軌被放置於1.33框面的側邊,因此減少了畫面的寬度。
「學院孔徑(AcademyAperture)」擴張了膠片的使用面積而能達到1.37。
此種比例的最佳範例為FritzLang所拍攝的《M》和《TheTestamentofDr.Mabuse》。
在今日的橫向畫面比例中,它幾乎不被使用。
1.25:1:電腦常用的解析度1280x1024即此種比例,這是許多LCD顯示器的原生解析度。
它也是4x5膠片沖洗相片的比例。
英國早期的水平405線規格使用這種比例,從1930至1950年代直到被更通用的4:3取代為止。
1.33:1:即4:3,35毫米無音效軌膠片的原始比例,在電視和視訊上都同樣常見。
也是IMAX和MPEG-2影像壓縮的標準比例。
1.37:1:35毫米全螢幕的有音軌膠片,在1932年到1953年間幾乎是通用的。
作為「學院比例」它在1932年被美國電影藝術學院立為標準,至今仍然偶爾使用。
亦是標準16毫米膠片的比例。
1.43:1:或為1.44:1,IMAX70毫米膠片的水平格式。
1.5:1:35毫米膠片用於靜物拍攝的比例。
亦用於較寬的電腦顯示(3:2),曾用於蘋果電腦的PowerBookG415.2吋的螢幕,解析度為1440x960。
這個比例也用於蘋果電腦的iPhone產品。
(微軟SurfacePro亦用此長寬比觸控螢幕攜帶式平板電腦)
1.56:1:即寬螢幕的14:9比例。
是為4:3和16:9之間的折衷比例,常用於拍攝廣告或者在兩種螢幕上都會放映的影像,兩者之間的轉換都只會產生微量的剪裁。
1.6:1:即16:10(8:5),是電腦寬螢幕常見的比例,用於WSXGAPlus、WUXGA和其他種解析度。
因為它能同時顯示兩個完整頁面(左右各一頁),所以十分受歡迎。
[1]
1.66:1:35毫米歐洲寬螢幕標準;亦為Super16毫米膠片的比例(5:3,有時精確的標誌為1.67)。
1.75:1:早期35毫米膠片的寬螢幕比例,最主要是米高梅影業在使用,但已經被拋棄。
1.77:1:即所謂16:9(=42:32),標準寬螢幕。
使用於高清晰度(HD)電視和MPEG-2的影像壓縮上,也是現在電腦螢幕、電視、手機最常用的比例。
1.85:1:35毫米膠片,美國和英國用於拍攝在戲院放映的電影的比例,即是37:20。
在四齒格的框面中畫面大約佔了三格高,也可直接使用三格高拍攝,以節省膠片成本。
2:1:主要在1950和60年代早期為環球影業所使用,還有派拉蒙影業的一些VistaVision(英语:VistaVision)影片;也是SuperScope諸多比例中的一種。
現代啟示錄的DVD版本、侏羅纪世界的Blu-ray版本亦使用這種比例;2017/2/26LG推出首款QHD+分辨率2:1(宣传为18:9)螢幕的智慧型手機LGG6[4]。
2.2:1:70毫米膠片標準。
在1950年代為了Todd-AO這部片而開發的。
另有2.21:1在MPEG-2規格中寫明但未使用。
2.35:1:1970年以前用35毫米膠片拍攝的橫向影像,由CinemaScope和早期的Panavision所使用,比例大約是47:20。
橫向拍攝的標準慢慢地改變,現代的橫向製作實際上已經是2.39:1[1],但因傳統而仍常被稱為2.35:1。
(注意所謂的「anamorphic」指的是膠片上,限於四個齒格內的「學院區域」的影像,比起其他高度較高的影像的壓縮程度。
)
2.370:1:即所谓21:9,實際值是64:27(=43:33)。
在2009年至2012年間,有部份電視曾用這種長寬比製成,並以「21:9電影級螢幕」作招徠。
然而這種長寬比仍可在高端顯示器上看到,有時也被稱為UltraWide顯示器。
2019/2/26SONY在香港舉行發佈會,推出兩款21:9全新比例的智慧型手機Xperia10和Xperia10Plus。
2.39:1:1970年以後的35毫米橫向影像,比例大約是43:18。
電影稱使用Panavision或Cinemascope系統拍攝即表示此種比例。
2.4:1:藍光光碟加整電影為2.40:1,即是12:5[1];
2.55:1:CinemaScope系統在未加音效軌之前的原始比例,這也是CinemaScope55的比例。
2.59:1:Cinerama系統完全高度的比例(三道以特別方式拍攝的35毫米影片投影成一個寬螢幕畫面)。
2.76:1:MGMCamera65(65毫米膠片加上1.25x倍的橫向壓縮),只使用於1956年到1964年間的一些影片,例如1959年的《賓漢》(Ben-Hur)。
4:1:Polyvision,使用三道35毫米膠片並排同時放映。
只使用於一部影片,AbelGance的Napoléon(1927年)。
應用[编辑]
原始寬高比(OAR)[编辑]
原始寬高比(OriginalAspectRatio,OAR)是家庭劇院中使用的術語,指的是電影或影像原始製作時的寬高比——如同作者設想的那種比例。
例如神鬼戰士首次在電影院放映時,使用2.39:1比例。
它原本使用Super35毫米膠片拍攝,除了在電影院中和電視上放映外,電視廣播時也未經過matte處理以適應1.33:1的畫面。
由於拍攝電影使用的各種方法,「預期寬高比」是比較精確的說法,但很少使用。
適應寬高比(MAR)[编辑]
適應寬高比(ModifiedAspectRatio,MAR)是家庭劇院中使用的術語,指的是影像為了適應特定顯示器,通過拉伸、剪裁或matte等方法改變的原始長寬比。
適應寬高比通常是1.33:1或1.78:1。
1.33:1的適應寬高比在歷史上VHS格式所使用。
而matte方法指的是,例如從1.78畫面伸展至1.33畫面時會有一些損失的部份,由於畫面主題不一定在中央,所以必須使用它來保持畫面主題的方法。
批評[编辑]
窗型黑邊中,影片出现多余外框。
各式各樣的寬高比造成了電影製作人和消費者額外的困擾,並且在電視廣播的服務之間造成混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影片播出时比例被改变,改变的方法可能是剪裁畫面、加黑邊、和拉伸畫面等等。
从16:9拉伸到4:3的画面
最常見的補償是拉伸,將一個16:9甚至2.39:1的畫面拉伸成4 :3的画面。
這比起剪裁或加黑邊更加容易使圖像鋪滿螢幕。
但是,這會使圖像會扭曲,擁有4:3電視機的消費者看到扭曲的圖像。
而擁有16:9或2.39:1電視的人,看到的是正常的圖像。
不能依照電視的處理能力作應變,只能自己應變。
窗型黑邊的效應也很常發生。
如图,原影像是16:9的比例,嵌入4:3的画面时就要添加上下补偿黑边;然后如果用16:9的屏幕来播放这个4:3的画面,又要添加左右补偿黑边。
上下左右都有黑边,最终效果就是一個窗型的畫面。
這種效應稱作「windowboxing」或者是「postagestamp」。
在PAL和NTSC系統的規格中,傳輸的訊號中含有提示畫面寬高比的訊息(見ITU-RBT.1119-1,寬螢幕廣播之提示訊號),支援它的電視將偵測這種訊息並且自動轉換画面的寬高比。
这样可以避免类似窗型黑邊的问题。
當影像訊號透過歐洲的SCART連接時,有一條電線就是用來傳輸這種訊號的。
對於創作人而言,他們認為比起科技或媒介上的限制,作品影像的寬高比更應該由內容或故事來決定。
的確,在20世紀早期的電影巨人如D.W.Griffith,會在電影播放中改變影像的寬高比。
例如在Intolerance這部片中,一个角色從高牆上跌下的情节,就剪裁了一部分畫面來強調牆的高度。
在今日,攝影師經常注意將影像的主題維持在畫面的中央,这是他們预期到作品可能遭到剪裁而使用的折衷方案。
參見[编辑]
ActiveFormatDescriptor(AFD)
Anamorphicwidescreen
4/3系統
全画幅
Letterbox
Listoffilmformats
Motionpictureterminology
Panandscan
纸张尺寸
Television&aspectratio
Widescreen
Widescreendisplaymodes
參考資料[编辑]
脚注
^1.01.11.21.3注意:2.39:1比例又常被標誌為2.40:1,並且常常被錯誤地指為2.35:1。
然而在1970年代的SMPTE校訂之前,2.35:1的確被使用過,但之後就沒有了。
^Burum,StephenH.(ed)(2004).AmericanCinematographerManual(9thed).ASCPress.ISBN0-935578-24-2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維士寬銀幕[永久失效連結]於2010年7月14日查閱
^LGG6willhaveworld’sfirstQHD+displaywith18:9aspectratio.AndroidAuthority.2017-01-10[2019-08-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0).
参考文献
NECMonitorTechnologyGuide,retrievedJuly24,2006
外部連結[编辑]
TheLetterboxandWidescreenAdvocacyP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WidescreenMuse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descreenAperturesandAspectRatiosArchived2012-10-01atWebCite
Aspect-combinedaspectratio,framesizeandbitratecalculator
CalculatortoDetermineSizeof4:3Imageon16:9Screen(middleofthepage)
AspectRatiosExplained:Part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art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pectRatio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igitalCameras,PrintandSensorSizes
ExplanationofTVAspectRatioformatdescriptioncod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umberofDVDsforeachaspectrati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CHNICALBULLETINUnderstandingAspectRatiosPDF (708 KiB)
SCADplus:16:9Actionplanforthetelevisioninthe16:9screenformat-EuropeanUn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显示器科技显示器已停產
等離子顯示屏(PDP)
阴极射线管(CRT)
当前
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
電致發光顯示器(ELD)
真空荧光显示器(VFD)
发光二极管(LED)
液晶显示器(LCD)(TFT;TN、STN、IPS、VA、LTPS;CCFL背光、LED背光)
數位光處理(DLP)
液晶覆硅(LCOS)
氧化銦鎵鋅(IGZO)
量子點顯示器(QDLED)
Eidophor(英语:Eidophor)
ALiS(英语:Alternatelightingofsurfaces)
电子纸
電子墨水
Gyricon(英语:Gyricon)
雷射熒光顯示器(LPD)(英语:Laser-poweredphosphordisplay)
下一代
有机发光晶体管(OLET)
BluephaseLCD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MicroLED)
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SED)
场发射显示器(FED)
有源驅動鐵電液晶顯示器(FLCD)(英语:Ferroelectricliquidcrystaldisplay)
激光电视
量子點雷射(英语:Quantumdotlaser)
液晶體雷射(英语:Liquid-crystallaser)
磁液显示器(FLD)
干涉测量调节显示器(IMOD)(英语:interferometricmodulatordisplay)
厚膜電致發光(TDEL)(英语:Thick-filmdielectricelectroluminescenttechnology)
时序复用光学快门(TMOS)(英语:Time-multiplexedopticalshutter)
伸縮像素顯示器(TPD)
非影片
机械七段数字显示
机械翻页显示
点阵磁翻显示
可卷式显示器
點陣式顯示器
七段数码管
九段
十四段
三維顯示(英语:Stereodisplay)
實體鏡
定體積
激光束
计算全息术
全息摄影
靜態媒體
幻灯片投影儀
數位投影機
霓虹信号灯
电影放映机
路線牌
影像科技
解析度
通用解析度列表
顯示解析度列表
螢幕尺寸
長寬比
參見:显示技术的比较 ·电脑基本部件 ·电脑显示标准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長寬比_(影像)&oldid=72924896”
分类:比率影片和電影技術隐藏分类:自2018年5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自2016年3月粗劣翻译自2007年11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Català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hqip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اردو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Youtube 影片尺寸、解析度跟長寬比、縮圖尺寸大小!上傳教學
▽Youtube 影片與縮圖尺寸,需要根據你影片的解析度來決定。Youtube 影片尺寸的解析度長寬比使用的是16:9,所以你在編輯影片時,採取的影片格式長寬比 ...
- 2線上將影片尺寸改成1080P高畫質解析度(16:9,4:3) - 科技兔
現在網路上很多影片比例調整工具,可以將你的影片比例修改成16:9 或是4:3,甚至影片解析度也可以調整為1080P,可以說是相當方便。本篇文章推薦使用Aconvert 這個線上 ...
- 3線上免費影片比例調整工具— Fastreel Video Resizer
想變更影片的比例嗎?那就使用Movavi 的Fastreel 吧!這款線上工具能透過解析度調整,來協助您實現影片尺寸修改。
- 4影片解析度和長寬比- 電腦- YouTube說明
- 5圖像設計訣竅| 常用的長寬比、圖像、攝影尺寸大解析!
圖像設計訣竅| 不知道圖像或影片要用什麼尺寸?我們在下方列出了常見的長寬比、圖片和照片 ... 圖像設計訣竅| 長寬比是圖片寬度與高度的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