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簡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電源供應器. 網路卡. 電池. 散熱片、風扇馬達、散熱模組. 輸出入模組/ 介面卡. 顯示卡. 硬碟機. 光碟機. 磁碟儲存系統. BIOS (嵌入式軟體). 隨身碟、記憶卡讀卡機.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企業籌資更便捷  大眾投資更穩當 總體產業面 產業鏈簡介 政府相關產業政策 個體公司面 基本資料 經營理念 產品介紹 經營實績或得獎記錄 企業社會責任 近期活動與訊息 聯絡方式 查詢公司所屬產業鏈 查詢公司基本資料 請選擇產業類別: 半導體製藥醫療器材食品生技再生醫療電動車輛產業LED照明產業太陽能產業汽電共生風力發電能源元件智慧電網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資通訊安全大數據體驗科技運動科技太空衛星科技休閒娛樂印刷電路板電子商務被動元件通信網路連接器電腦及週邊設備平面顯示器觸控面板水泥食品石化及塑橡膠紡織電機機械造紙鋼鐵汽車軟體服務建材營造交通運輸及航運金融貿易百貨油電燃氣文化創意業其他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簡介  上游 中央處理器   晶片組   面板 顯示器模組   記憶體   主機板 機殼   電源供應器   網路卡 電池   散熱片、風扇馬達、散熱模組   輸出入模組/介面卡 顯示卡   硬碟機   光碟機 磁碟儲存系統   BIOS(嵌入式軟體)   隨身碟、記憶卡讀卡機 多功能視訊卡   光學鏡片、鏡頭   光碟片 連接線   機構樞紐   金屬、塑膠模具 其他電腦及週邊設備之零組件 下游 筆記型電腦 桌上型電腦 精簡型電腦 印表機、傳真機、掃瞄器、多功能事務機、投影機 工業電腦 伺服器 安全監控系統 其他電腦及週邊設備 本國上市公司(1家) 威盛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擎亞知名外國企業(2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共5家本國上市公司(2家) 威盛 豐藝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旺玖知名外國企業(3家) 超微半導體 英特爾 輝達共7家本國上市公司(3家) 敦吉 全台 豐藝本國上櫃公司(3家) 鑫聯大投控 光聯 久正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共9家本國上市公司(3家) 憶聲 全台 豐藝本國上櫃公司(5家) 亞帝歐 鑫聯大投控 光聯 青雲 久正創櫃公司(1家) 博來科技知名外國企業(3家) 京東方 樂金顯示 三星電子共12家本國上市公司(5家) 華邦電 南亞科 創見 十銓 宇瞻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威剛 駿熠電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青雲 安鈦克 品安 商丞 英格爾 群聯本國興櫃公司(1家) 凌航知名外國企業(6家) 金士頓 美光 記憶 三星電子 SK海力士 SmartModularTechnologies共22家本國上市公司(13家) 金寶 鴻海 精英 華碩 技嘉 微星 威盛 映泰 承啟 百容 威強電 華擎 和碩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捷波 立端創櫃公司(1家) 博來科技共18家本國上市公司(17家) 首利 光寶科 鴻海 鴻準 承啟 可成 神基 晟銘電 全漢 偉訓 柏騰 谷崧 事欣科 和碩 迎廣 華孚 勤誠本國上櫃公司(11家) 濱川 及成 錦明 英濟 旭品 曜越 鑫聯大投控 能率 富驊 安鈦克 森田知名外國企業(3家) 比亞迪 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捷普科技共31家本國上市公司(18家) 首利 光寶科 台達電 致茂 群光 環科 新巨 承啟 聯昌 飛宏 百容 全漢 偉訓 立德 聯德 迎廣 康舒 群電本國上櫃公司(10家) 僑威 旭品 幸康 曜越 鑫聯大投控 亞元 海韻電 岳豐 安鈦克 保銳本國興櫃公司(1家) 帝聞知名外國企業(3家) EatonCorporationPlc 艾默生電氣公司 施耐德電機公司共32家本國上市公司(2家) 華碩 互億本國上櫃公司(3家) 亞信 鑫聯大投控 振曜知名外國企業(1家) 深圳普聯技術共6家本國上市公司(2家) 全漢 禾伸堂本國上櫃公司(6家) 順達 加百裕 西勝 鑫聯大投控 新盛力 新普知名外國企業(3家) 樂金化學 松下電器 SamsungSDI共11家本國上市公司(7家) 台達電 鴻準 建準 敦吉 奇鋐 泰碩 尼得科超眾外國上市公司(2家) 聯德控股-KY 動力-KY本國上櫃公司(9家) 協禧 雙鴻 力致 皇龍 鑫聯大投控 業強 元山 安鈦克 華宏外國上櫃公司(1家) 安力-KY本國興櫃公司(1家) 邁科共20家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微星 互億本國上櫃公司(3家) 東碩 泓格 鑫聯大投控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共8家本國上市公司(7家) 華碩 技嘉 微星 圓剛 承啟 麗臺 華擎本國上櫃公司(4家) 鑫聯大投控 青雲 撼訊 捷波知名外國企業(4家) 七彩虹集团 EVGA 柏能集團 蓝宝科技共15家本國上市公司(2家) 金寶 華碩本國上櫃公司(3家) 光洋科 優群 鑫聯大投控知名外國企業(3家) 金士頓 希捷科技 威騰電子共8家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本國上櫃公司(1家) 鑫聯大投控知名外國企業(1家) 日立樂金共3家本國上市公司(3家) 華碩 普安 喬鼎本國上櫃公司(3家) 昇銳 營邦 鑫聯大投控知名外國企業(4家) EMC 日立數據系統 HPE 網路器械公司共10家本國上市公司(1家) 華碩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系微知名外國企業(2家) 美商安邁 Phoenix共5家本國上市公司(17家) 鴻海 仁寶 精英 宏碁 英業達 華碩 藍天 倫飛 大同 微星 廣達 燦坤 百容 神基 緯創 和碩 聚碩本國上櫃公司(4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 大世科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HPInc 聯想共24家本國上市公司(11家) 鴻海 精英 宏碁 華碩 大同 微星 浩鑫 燦坤 緯創 和碩 聚碩本國上櫃公司(4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 大世科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HPInc 聯想共18家本國上市公司(16家) 倫飛 微星 研華 友通 浩鑫 百容 歐格 威強電 融程電 華擎 大眾控 事欣科 凌華 飛捷 樺漢 研揚本國上櫃公司(22家) 艾訊 茂訊 哲固 安勤 鴻翊 泓格 磐儀 精聯 營邦 鑫聯大投控 台林 同亨 振曜 順發 欣技 立端 廣錠 維田 鑫創電子 廣積 伍豐 新漢本國興櫃公司(3家) 拍檔 普達系統 和暢科技知名外國企業(4家) Kontron 安迅資訊 Radiant Radysis共45家本國上市公司(7家) 華碩 倫飛 鼎元 燦坤 麗臺 百容 聚碩本國上櫃公司(3家) 茂訊 鑫聯大投控 順發本國興櫃公司(1家) 公信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HPInc 聯想共14家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光寶科 鴻海 宏碁 華碩 大同 技嘉 微星 燦坤 華擎 神達 聚碩 緯穎本國上櫃公司(7家) 大綜 營邦 鑫聯大投控 順發 豪勉 晉泰 大世科知名外國企業(3家) 戴爾 HPE 國際商業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共22家本國上市公司(35家) 光寶科 鴻海 精英 宏碁 華碩 倫飛 昆盈 大同 技嘉 微星 浩鑫 圓剛 新巨 燦坤 盟立 百容 歐格 威強電 建碁 喬鼎 緯創 誠研 碩天 圓展 神達 致伸 事欣科 虹堡 聚碩 亞弘電 天瀚 宏正 研揚 振樺電 偉聯本國上櫃公司(20家) 艾訊 精確 東碩 微端 英濟 寶德 西柏 其陽 駿熠電 鑫聯大投控 宜鼎 系統電 上奇 廣明 艾華 晉泰 安鈦克 邑錡 福華 大世科外國上櫃公司(1家) 欣厚-KY本國興櫃公司(1家) 百辰共57家本國上市公司(6家) 華碩 創見 增你強 十銓 互億 宇瞻本國上櫃公司(7家) 威剛 東碩 建舜電 鑫聯大投控 廣穎電通 品安 群聯本國興櫃公司(1家) 立達知名外國企業(3家) 鎧俠株式會社 三星電子 新帝公司共17家本國上市公司(1家) 圓剛本國上櫃公司(4家) 東碩 廣寰科 鑫聯大投控 聰泰知名外國企業(3家) EVGA 邁創 VisionTek共8家本國上市公司(12家) 鴻海 佳能 敦吉 百容 大立光 亞光 華晶科 玉晶光 揚明光 佳凌 今國光 中揚光本國上櫃公司(4家) 先進光 聯一光電 新鉅科 鑫聯大投控本國興櫃公司(7家) 景傳 龍翩 久禾光 保勝光學 澤米 晶瑞光 伯特光知名外國企業(4家) 蔡司 豪雅 康達智 舜宇光學共27家本國上市公司(4家) 中環 錸德 吉祥全 鈺德本國上櫃公司(2家) 鑫聯大投控 華鎂鑫共6家本國上市公司(12家) 廣宇 正崴 太空梭 敦吉 百容 今皓 信邦 鴻碩 聯穎 鎰勝 詮欣 瀚荃外國上市公司(1家) 貿聯-KY本國上櫃公司(8家) 好德 樺晟 東碩 鑫聯大投控 松普 萬旭 岳豐 詠昇知名外國企業(3家) 安費諾 莫仕 TEConnectivity共24家本國上市公司(3家) 信錦 新日興 鑫禾本國上櫃公司(3家) 錦明 兆利 鑫聯大投控本國興櫃公司(2家) 連鋐科技 富世達共8家本國上市公司(10家) 信錦 鴻海 鴻準 敦吉 百容 揚明光 新至陞 銘鈺 詮欣 華孚本國上櫃公司(6家) 台翰 和勤 及成 英濟 鑫聯大投控 同協外國上櫃公司(2家) 欣厚-KY 安力-KY知名外國企業(2家) 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 捷普科技共20家本國上市公司(14家) 光寶科 全友 金寶 鴻海 佳世達 宏碁 大同 虹光 燦坤 百容 亞光 永崴投控 致伸 天瀚本國上櫃公司(10家) 鼎翰 鑫聯大投控 亞泰 科誠 協益 中光電 東友 順發 全譜 能率網通知名外國企業(3家) Canon 精工愛普生 HPE共27家本國上市公司(15家) 士電 光寶科 台達電 鴻海 大同 圓剛 隴華 百容 普安 歐格 喬鼎 奇偶 晶睿 慧友 鈞泰本國上櫃公司(14家) 昇銳 杭特 哲固 駿熠電 鑫聯大投控 天鉞電 協益 聰泰 彩富 順發 豪勉 京晨科 勝品 欣普羅本國興櫃公司(2家) 建騰 歐普羅創櫃公司(1家) 發條橘子知名外國企業(3家) 勞勃·博世公司 漢威聯合 賽峰共35家本國上市公司(38家) 廣隆 川湖 廣宇 大同 廣達 群光 精元 正崴 圓剛 新巨 美律 兆勁 義隆 敦吉 志聖 大毅 百容 華立 威強電 憶聲 禾伸堂 建碁 立德 銘異 勝德 泰碩 揚明光 力銘 新至陞 大眾控 銘鈺 致伸 上福 聚鼎 旭隼 安普新 達方 菱光外國上市公司(3家) 貿聯-KY 茂林-KY 科嘉-KY本國上櫃公司(14家) 濱川 和勤 好德 大綜 和進 志豐 東浦 崧騰 鑫聯大投控 振發 聰泰 久威 順發 群聯外國上櫃公司(3家) 欣厚-KY 安力-KY 大拓-KY本國興櫃公司(6家) 南俊國際 沅聖 和詮 伊雲谷 秀育 富動科共64家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簡介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鏈上游為零組件供應商,下游則主要由電腦終端應用產品及其他電腦週邊設備供應商組成。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品項目複雜,主要零組件包括中央處理器、晶片組、面板、顯示器模組、記憶體、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電池、散熱片、散熱模組、網路卡、顯示卡、輸出入模組、磁碟陣列儲存系統、鏡頭、光碟片、連接線、隨身碟、記憶卡讀卡機、多功能視訊卡等。

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上游產業的出貨表現與個人電腦市場需求高度相關,主要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伺服器等。

相較於2020年,2021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量成長約13.11%。

觀察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值成長因素,即便COVID-19疫情為資訊產業帶來諸多供應鏈運作上的挑戰,但受惠在家工作、遠距教學等需求,2021年主要資訊硬體產品皆為正成長,其中又以筆記型電腦需求增幅最為明顯。

一、上游:主機板為桌上型電腦關鍵零組件之一,出貨型態主要有兩種,一為銷售予電腦系統品牌組裝廠,直接內建於桌上型電腦;另一為銷往通路市場單獨零售的主機板產品,一般稱為組裝市場。

主機板產品發展已相當成熟,產業生命週期也已步入衰退期,近年再面臨美國把主機板關稅從零調升至25%,致使部分主機板終端價格被迫調升,連帶影響消費者意願,以及零組件供貨不足、全球運費高漲等因素,使主機板市場感受到多重壓力。

所幸COVID-19疫情下的宅經濟效益,包括遊戲需求、在家電腦設備的升級等,支撐主機板市場需求;加上,2020年遊戲開發商因疫情導致作品開發進度的延後,致使部分遊戲大作延至2021上半年所衍生的遞延效應,最終讓主機板市場年貨出量出現了難得的正成長。

估計2021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96,077千片,年成長率約0.89%。

展望2022年,隨著歐美等先進國家在疫苗覆蓋率提升、陸續解封後,預計消費者將開始將預算移回旅遊、聚餐、或其他戶外活動上,此將影響純主機板購買動能。

預計2022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93,000千片,年成長率也將重回小幅衰退的常態。

顯示卡方面,目前多被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產品,以及工作站等所採用,疫情爆發後,受惠於筆記型電腦需求暴增,顯示卡市場也因此受惠。

加上,2021年因社交距離、封城等抗疫措施下,激發出一波宅電競商機,一舉推升顯示卡需求。

估計2021年全球顯示卡出貨量約9,860萬片,年成長率7.1%。

展望2022年,受惠於筆記型電腦需求續旺的預期,加上終端使用者置換電競桌機GPU的需求不減,估計2022全球顯示卡出貨量年成長率可望維持高於5%的好表現。

二、下游:電腦及週邊設備產業的下游,主要為電腦或其週邊設備等終端應用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工業電腦、伺服器、安全監控系統、印表機、傳真機、掃描器、多功能事務機、投影機等。

桌上型電腦方面,預估2021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8,088萬台,年成長率0.6%。

探究原因,即便新冠疫情擴散後,各國落實work-from-home對策、學生在家線上學習,甚至是在家娛樂等,理當帶動電腦需求。

但此波宅經濟,大多消費者優先選購筆記型電腦。

再者,當前桌機產品多以商用市場為主,而疫情期間企業辦公室大多呈現關閉狀態,不利桌機產品出貨表現。

此外,缺料問題在2021年也未能獲得緩解,尤其各類IC缺貨狀況更為嚴重,讓桌機廠商處境雪上加霜,目前全球桌機市場陷入「平原式衰退」。

展望2022年,在各國疫苗覆蓋率逐步提升的預期下,雖有望帶動商用桌機市場需求回溫,但估計仍將難以翻轉衰退態勢,估計2022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出貨量約7,915萬台,年成長率約-2.1%。

筆記型電腦方面,估計2021年全球出貨量約23,769萬台,相較2020年進一步成長18.6%。

筆電是COVID-19爆發下直接受益的產品,在封城令、社交距離等抗疫措施下,遠距辦公需求瞬間暴增,帶動商用筆記型電腦需求大幅攀升,自2020年第二季起快速成長。

原本產業預期2021年上半年需求可望趨緩,但由於病毒在全球不斷變種,且至今尚未能找到完全根除的方法,眼看生活形態短期內仍難完全恢復到疫前樣貌,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動能不減。

在疫後生活新常態下,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維持高原需求。

此外,2020年因料況吃緊致使訂單地延至2021年,也是今年出貨動能續旺的原因之一。

展望2022年,即便在企業回歸辦公室可能帶動商用換機潮,及缺料遞延效應仍在,但由於教育標案收斂,且各地區陸續解封可能讓宅經濟商機降溫,據此估計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約23,104萬台,年成長率約-2.8%。

伺服器產品方面,2021年疫後興起在家工作、在家上課模式,使得資料傳輸量大幅提升,帶動資料中心布建需求;再加上在家上班對策下,許多企業也開始主動採用更多元的雲端應用,亦對伺服器需求產生有正向驅動。

此外,5G應用萌芽,資料傳輸加大促使企業用戶與資料中心升級,以及AI帶動的高效能運算伺服器需求,亦成為伺服器市場需求成長的重要動能。

整體而言,估計2021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300萬台,年增率約為4.6%。

展望2022年,預期全球伺服器市場將持續受惠於HPC、AI及邊緣運算等驅動力而持續成長;此外,x86架構與Arm架構之間競爭,預期也將加速CPU平台更新,帶動伺服器換機潮。

據此,預期2022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約1,366萬台,年增率約5.1%。

工業電腦係指主要應用於工業場域之電腦系統與裝置。

相較於個人電腦,工業電腦雖同樣採用處理器、記憶體等基礎架構建構出數位運算設備,但工業電腦使用者更加重視的是穩定、可靠及不易當機。

隨著生活資訊化程度提升,雲端運算環境越趨成熟,越來越多服務透過數位方式進行身份認證或服務提升,工業電腦應用範疇亦越來越廣。

舉凡,個人居家生活、購物付款、交通往返、購票或查詢環境資訊,均是工業電腦的應用範疇。

其他應用場域還包括博弈遊戲、醫療應用、數位電子看板、車載電腦、平板/嵌入式電腦含端點銷售服務系統等。

2020年全球工業電腦需求在COVID-19的襲擊下受創,即便醫療、遠端視訊設備與工業自動化等業務因疫情的關係出現商機。

但是諸多垂直應用領域的工業電腦需求明顯下滑,尤其是工控與零售業最為嚴重。

雖然疫情陰霾仍未能完全擺脫,所幸2021年Tier1業者認列旗下美國通路商完整季度營收,以及中國大陸、歐美地區需求動能強勁,加上2020年基期較低,預期2021年全球工業電腦市場將重回正成長態勢,年成長率可望達10%。

展望2022年,雖然預期上半年部分關鍵零組件的取得,如:電源管理IC、LANIC等,仍將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且中國大陸自動化需求已有逐步趨緩跡象,但在現階段全球經濟從復甦轉擴張的態勢下,預期歐、美等區域企業可望擴大營運,帶動產業基礎建設商機,加上Tier1業者旗下美國通路商產值亦將持續納入。

因此,估計2022年全球工業電腦市場年成長率將進一步上升。

 使用條款 |  隱私權保護說明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2010-2022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10084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100號15樓  服務專線(上櫃/興櫃):(02)2366-6100               臺灣證券交易所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2樓     服務專線(上市):(02)8101-31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