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態旅游(Ecotourism)生態旅游是一個外來語,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態性旅游的縮寫。

在美國著名旅游學者豪金斯(Hawkins)於1980年編寫的名為《旅游規劃與開發問題》 ... 生態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旅游(Ecotourism) 目錄 1什麼是生態旅游 2生態旅游的外延和內涵[1] 3生態旅游的產生與發展[1] 4生態旅游的要點及特點[1] 5生態旅游的理論構架[1] 6生態旅游的類型[2] 7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的比較[2] 8相關條目 9參考文獻 [編輯]什麼是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一個外來語,是EcologicalTourism即生態性旅游的縮寫。

在美國著名旅游學者豪金斯(Hawkins)於1980年編寫的名為《旅游規劃與開發問題》的論文集中收錄了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ClaudeMoulin)的《有當地居民和社團參與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規劃》,這篇論文所使用的“生態旅游”概念,是針對鄉村旅游中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而言的,莫林並沒有對生態旅游作出一個嚴格的限定。

1983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生態特別顧問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llonsLascurain)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被賦予了兩個基本含義:旅游對象是自然生態環境,旅游方式是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1988年,他又進一步給出了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研究野生動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風光。

”隨後,中、外專家和各種旅游組織又紛紛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對生態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義。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有以下一些: 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出於學習、研究和觀賞自然風景或野生動植物的目的,而到那些受人類干擾比較少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進行的旅游活動。

(Boo,1990) 生態旅游是在自然地域中開展的對環境友好的、相對非消費活動的旅游。

(Brouse,1991) 生態旅游是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游。

(Boo,1992) 生態旅游是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將游客數量控制在適當範圍內的旅游。

(Wester,1993) 生態旅游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聯繫當地人民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

(EcotourismSociety,1993) 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可持續的、註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的旅游。

(Buckley,1994) 生態旅游是在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科教、生態科普色彩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專項旅游活動。

(李緒萌,1995)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行活動。

(盧雲亭,1996) 生態旅游是滿足生態時代人們高層次的旅游需要,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生態教育的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

生態旅游不僅是一項旅游經濟活動,而且也是一項複雜的生態工程。

(朱同林,1998) 生態旅游是以自然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和相關的文化特色為目的,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旅游活動。

(李永文、李國啟,1999)   上述有關生態旅游的諸多定義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對於如何準確地界定生態旅游,目前人們的意見並未完全統一。

人們大都是根據自己對生態旅游的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將生態旅游的有關屬性或特征作為對其描述的基礎。

綜合國內外專家對生態旅游的描述,生態旅游概念中所包含的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   即生態旅游的開展是以自然環境為依托,自然環境是生態旅游開展的地域條件。

雖然生態旅游活動的吸引物除了這一環境中的天賦事物以外,也涉及這一環境中的文化因素,但並非在擁有文化吸引物的所有地域開展的旅游活動皆屬於生態旅游。

  2.可持續性   即生態旅游的開展條件必須能夠具備可持續性。

這裡所說的可持續性主要是指,這一環境中的自然生態和原有文化事物不能因旅游活動的開展而出現不可接受的質量下降,更不能危害子孫後代藉助這些條件開展旅游活動的可能性。

  3.對當地社區的利益回報   即生態旅游的開展和旅游者的來訪應當能夠有助於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提高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同時可為當地環境質量的維護工作補充和擴大資金來源。

  4.環保教育   即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求其組織者和接待者主觀上註意環保知識的普及,幫助廣大游客瞭解和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係,使來訪游客不單單在身體上實現回歸自然,而且在精神上也能回歸自然,同時要求旅游者約束自己有害於當地環境的行為。

[1] [編輯]生態旅游的外延和內涵[1]   在最早的關於生態旅游的定義中,生態旅游的對象一般被認為是自然旅游資源,特別是受干擾比較小或沒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

事實上,許多國家在進行關於生態旅游的統計時,都將進入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和森林公園的人數及其旅游收入作為生態旅游的相應指標。

然而,人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活動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將人文旅游資源排除在生態旅游的客體之外,顯然是片面的。

尤其是許多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比自然旅游資源更脆弱、更需要保護,如雲南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制度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看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旅游活動,只要其符合生態旅游的原則,都應該屬於生態旅游的範疇。

因此,生態旅游的客體既應該包括自然旅游資源,也應該包括人文旅游資源。

  目前,不少專家傾向於認為生態旅游只是眾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種,是旅游活動的一個分支,並因此將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對立起來,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為滿足少數人特殊興趣和需要而專門開發設計的特殊旅游產品。

當然也有人認為生態旅游還應該是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然而,無論是從旅游產品分類,還是從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來界定,生態旅游的內涵都是不夠充分、不夠全面的。

倘若生態旅游僅僅是一種特殊的旅游方式,或者說只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某種特殊旅游產品,那麼它就不足以引起旅游界如此高度的關註和重視。

因此,生態旅游並不是大眾旅游的對立面,相反,只有當生態旅游被普遍推廣和廣泛接受,取代了旅游傳統模式,而成為新的大眾旅游模式時,生態旅游才能真正實現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事實上,我們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能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的旅游發展模式,它不只是旅游開發的一種新方法,也不僅僅是旅游活動的一個分支,而是代表著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

其實質就是旅游業發展的全面生態化——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實現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生態化、旅游管理與服務的生態化和旅游消費的生態化。

[編輯]生態旅游的產生與發展[1]   旅游是一種與人類歷史相伴隨的活動,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方式、一種旅游商品、一種旅游價值觀,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逐步顯露出來和明確起來的。

人類與自然關係演化的主線可將生態旅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原始生態旅游階段(人類文明之初—18世紀末)   人類的旅游活動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

從“周游列國”的孔子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司馬遷;從“縱酒放歌,漫游南北”的李白到“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徐霞客;從馬可·波羅到孟高維諾;從哥倫布到達爾文,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旅行者們留下了眾多的足跡。

  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時期,一方面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小而依賴較大,人們處於一種崇拜自然、依附自然和順應自然的社會心理狀態。

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態道德觀,如《淮南子·主術訓》中就要求人們不能為了捕魚而把水排乾,更不能燒林捕獵。

每年十月以前,不要在山問谷地布網捕獸;開春以前,不要入水捕魚;立秋以前,不要進山捕鳥;冬未至不能入山伐木;以及不要捕殺懷孕獸類,不要到鳥巢中取卵等等。

還利用神權、皇權和一些鄉規民約強行限制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人口較少,加上受交通工具落後和社會經濟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約,當時只有極少數人有旅行的機會,做長距離旅行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這一時期人類對生態環境幾乎沒有任何威脅,可以稱之為原始生態旅游階段。

  (二)現代生態旅游起步階段(18世紀末—19世紀末)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社會開始了以機械化、電氣化為代表的現代化進程。

這時的社會生產力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1842年,隨著世界上第一家旅游代理商——一托馬斯·庫克公司的成立,具有現代旅游概念的、有組織的和大規模的旅游活動開始出現。

數量激增、粗放經營、低層次開發是這一時期旅游業發展的主流。

旅游活動及相關的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破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然而正是在這個生態意識十分淡薄的階段,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於1872年3月1日建立了。

  黃石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懷俄明州西部、蒙大拿州南部和愛達荷州東部的三洲交界處,總面積8910平方公裡,但99%的面積都沒有開放,任其保持原生狀態。

黃石國家公園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旅游區,每年到訪游客達200多萬人次。

它以保護原生生態環境為前提,適度地開展旅游活動,並將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

可以說,黃石國家公園的建成和開放開創了現代生態旅游的先河。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黃石國家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旅游還是一種非主流的旅游模式。

雖然與常規的大眾旅游相比,當初的生態旅游只是“星星之火”,但它畢竟已經在世界旅游業的發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生態旅游快速發展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末)   繼黃石國家公園之後,美國又相繼建立了368個國家公園,還先後建立了155個國家林地、19個草地公園、17個土地利用項目試驗地以及136個科學、歷史、地質、動物、植物、古生物的特殊財產區,並且都向公眾開放,成為人們回歸自然的最佳去處。

繼美國之後,歐洲各國及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建立起了各自的國家森林公園體系。

它們分別制定了保證生態旅游發展的法規和條例,培養出一批從事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經營的專業機構和企業。

生態旅游的發展在發達國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欠發達國家中,非洲的肯亞和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驅,肯亞被稱為“自然旅游的前輩”。

  這一時期,在經歷了由工業文明所創造的人類社會的空前繁榮之後,人們開始意識到繁榮的代價——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眾多物種瀕臨滅絕、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的生存已經受到了威脅。

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由少數環保倡導者關心的問題成為包括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乃至全球人民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

在此背景下,註重生態、保護環境的觀念迅速在廣大旅游者中確立。

同時在政府的推動、輿論的督促以及市場的誘導之下,持續發展的思想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

在世界範圍內,生態旅游者的數量、生態旅游的收入都大幅度增長,生態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這時,世界旅游業的格局雖然仍以傳統大眾旅游為主.但生態旅游已迅速崛起,“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四)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早期,生態旅游是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推向市場的,20世紀90年代初,可持續發展概念提出後,生態旅游被認為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基本手段和途徑。

世界各國將可持續旅游的基本原則用於生態旅游開發中,在旅游開發中突出強調對生態環境和特色文化的保護,並以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生態旅游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影響。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生態旅游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據估算,生態旅游的年均增長率為20%~25%,遠高於世界旅游業的平均增長速度。

由於世界各國旅游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傳統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所採取的生態旅游模式也有很大的地域差異。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旅游環境管理方面已達到一定水平,並擁有較先進的治理技術,生態旅游強調對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的保護。

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側重於控制旅游環境的惡化。

海濱、海島、自然生態區是較早實施可持續發展旅游戰略的地區,在其發展戰略中,將生態旅游作為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的重要手段。

非洲國家則更註重對原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

世界各國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雖然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但是已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編輯]生態旅游的要點及特點[1]   儘管人們對生態旅游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各家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的認識卻是基本一致的。

王躍華(1999年)將生態旅游歸結為兩大要點,三大標準和四大功能。

兩個要點指:(1)旅游對象的自然性;(2)旅游對象不應受到損害。

三大標準指:(1)旅游對象是原生、和諧的生態系統;(2)旅游對象應該受到保護;(3)社區的參與。

四大功能指:(1)旅游功能;(2)保護功能;(3)扶貧功能;(4)環境教育功能。

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普及性、保護性、多樣性、專業性和精品性等5個特點。

綜合有關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生態旅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保護性   與傳統旅游業一樣,生態旅游也會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但是,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

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實質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

例如在盧安達原始森林中觀賞野生動物時,傳統旅游允許旅游者進入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並隨意地與野生動物嬉戲,而生態旅游採用對旅游資源(野生動物)影響最小的用望遠鏡進行遠距離觀察的旅游活動方式。

  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各個方面。

對於旅游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範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二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游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

對於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而言,保護性體現在對當地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佈局,謀求當地長久的最佳綜合效益。

  另外,傳統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開發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當地水資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的建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景觀和生態環境、旅游活動產生的各種各樣污染等)則主要由當地居民承擔,使旅游業與當地社區之間處於對立狀態,不利於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造成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嚴重破壞。

而生態旅游則強調當地社區的居民是旅游活動的積极參与者並應當公平地獲得分配旅游業社會經濟效益的機會,只有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讓當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實現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強調當地居民公平地獲得分享旅游業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權利也是生態旅游保護性的內容之一。

  (二)專業性   生態旅游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游客在較短的時問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同時,旅游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游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實現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

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生態旅游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時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和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游客。

  (三)普及性   在我國,生態旅游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游者的普及上,也體現在旅游資源的普及上。

生態旅游是建立在傳統旅游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游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瞭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游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游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游者。

從旅游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游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自然已經與文化融合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游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編輯]生態旅游的理論構架[1]   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實質是以傳統旅游業發展的實證經驗為基礎,運用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代表的一系列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對旅游的主體(旅游者)、客體(旅游資源)、媒體(旅游業)及其相互關係進行的規範化研究。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活動。

因此,對旅游活動的研究也必然是以多個學科、多種理論的交叉滲透為基礎的。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能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興旅游模式,其理論體系更為複雜也更具特色。

根據對生態旅游理論產生影響的重要程度,可將對生態旅游產生影響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歸納並概括為核心理論、支撐理論和相關理論三大類。

  一、生態旅游的核心理論   可持續發展既是生態旅游的指導思想,又是終極目標。

因此,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生態旅游的核心理論,也是生態旅游的靈魂所系。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當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的背景下提出的理論。

主要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環境問題必須與社會經濟問題作一體化考慮,並且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尋求解決的方法。

其要求是正確解決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求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協調發展。

這是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正確方針,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是人類應該把他們的生活方式控制在生態資源允許的範圍內,減少其資源消耗量,並且應當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生態系統生產潛力的變化協調一致。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生態旅游確立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複合型目標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模式,解決了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等一系列曾長期困擾旅游業的問題。

從而使旅游業走上一條良性的、健康的發展道路。

  二、生態旅游的支撐理論   景觀生態學和旅游經濟學理論是生態旅游的支撐理論。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是人類活動對景觀的生態影響和生態系統的時空關係,註重對景觀管理、景觀規劃和設計以及空問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的研究。

景觀生態學還以人類對景觀的感知作為景觀評價的出發點,通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圍繞建造宜人景觀這一目標,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

  景觀生態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土地鑲嵌與景觀異質性原理、尺度制約與景觀層序性原理、景觀結構與功能聯繫與反饋原理、能量和養分空間流動原理、物種遷移與生態演替原理、景觀穩定性與景觀變化原理、人類主導性和生物控制共生原理、景觀規劃的空間配置原理、景觀的視覺多樣性與生態美學原理。

  旅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旅游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反映的各種現象、關係及其內在規律、旅游經濟學從分析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的形成、變化及矛盾運動人手,揭示旅游供求平衡的內在規律性及實現條件,並對旅游市場的類型和特點、旅游價格的構成和變化以及策略、旅游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和研究,為旅游經濟活動的有效實現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為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運作方法,而生態旅游市場的供求平衡及其利益目標的實現則要依靠旅游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指導。

缺乏旅游經濟學理論的指導,生態旅游就會失去市場空間;沒有景觀生態學理論作為指導,生態旅游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此,景觀生態學和旅游經濟學是支撐生態旅游理論的兩大重要基石。

  三、生態旅游的相關理論   生態旅游是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旅游,因此,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也必然是涉及多學科的多元化理論。

對生態旅游者行為和需求的研究就涉及市場學、心理學、美學等方面的理論;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會涉及旅游資源學、旅游地理學、生態經濟學以及相關的開發規劃理論;對生態旅游業的研究則會涉及包括企業管理和發展經濟學等方面的內容。

因此,生態旅游的相關理論就有市場學、心理學、美學、旅游資源學、旅游地理學、生態經濟學、開發規劃理論、企業管理學、發展經濟學等等。

[編輯]生態旅游的類型[2]   1.內生型或原生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

  內生型或原生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是指純天然生成物,如原始森林,苔原,草原,濕地,未污染的河流、湖泊、海洋,人工未參與的山原丘陵、冰川、冰原等。

  2.外生型或延生型地域旅游系統。

  外生型或延生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是指人工干預形成的景物。

它又可細分為:(1)人工自然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如人工森林、人造水體、水族公園、海洋世界、觀光農業、植物園、動物園等;(2)人造文化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如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特種紀念地等。

[編輯]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的比較[2]   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在追求目標、受益者、管理方式、影響方式、旅游設施建設、市場因素分析、發展戰略等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對於傳統旅游而言,利潤最大化是開發商追求的目標,而追求享樂則是旅游者的主要目標;價格是調節供需的杠桿和游客與旅游點建立聯繫的紐帶,其最大的受益者是開發商和游客。

[編輯]相關條目 生態旅游流 生態旅游市場 [編輯]參考文獻 ↑1.01.11.21.31.4鄭朝貴.旅游地理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01 ↑2.02.1秦瑞鴻.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旅游學輔導全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8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7%94%9F%E6%80%81%E6%97%85%E6%B8%B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7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生態旅游與旅游生態學的研究進展4頁 旅游局發展生態旅游計劃2頁 旅游局建生態旅游山村講話2頁 生態旅游及生態旅游產品開發3頁 中國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的基石10頁 徐霞客考察旅游中的生態旅游特性探討5頁 旅游生態環境系統研究——生態旅游研究的基石2頁 生態旅游8頁 旅游醫學:養生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基本原理3頁 旅游保護論文生態旅游資本的建設保護探討3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连晓雾,Lin,Mis铭,刘维燎. 頁面分類:旅游管理 評論(共0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旅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054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INFPISTP(人格特質理論)ENFPINFJ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成吉思汗INTJ凈資產收益率ISFPGDP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6:51,2016年10月11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