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羅密歐·高西歐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巴托羅密歐‧高西歐(義大利語:Bartolomeo Gosio,1863年3月17日-1944年4月13日),義大利醫學家;他發現了導致許多人死亡的「高西歐氣體」是由微生物產生的砷化物。

巴托羅密歐·高西歐 語言 監視 編輯 巴托羅密歐‧高西歐(義大利語:BartolomeoGosio,1863年3月17日-1944年4月13日),義大利醫學家[1];他發現了導致許多人死亡的「高西歐氣體」是由微生物產生的砷化物。

(他誤以為微生物產生的砷化物是二乙基胂,但真正的產物應為砷化氫。

[2])他同時也在短密青黴中發現了抗細菌藥黴酚酸,並證明它對炭疽桿菌(炭疽病的病原)有抑制效果。

黴酚酸是第一個純化出來的抗菌化合物,雖然後來因為副作用被揚棄不用,但它的衍生物黴酚酸酯在腎臟、心臟、肝臟移植時是很好的免疫抑制劑[3]。

巴托羅密歐‧高西歐巴托羅密歐‧高西歐在1920年坎城的醫學會議出生(1863-03-17)1863年3月17日義大利皮埃蒙特馬利亞諾阿爾菲耶里逝世1944年4月13日(1944歲-04-13)(61歲)義大利羅馬國籍 義大利王國母校都靈大學羅馬大學知名於高西歐氣體(三甲基胂)發現黴酚酸科學生涯研究領域醫學機構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共衛生科學實驗室 目次 1生平 2發現高西歐氣體 3發現黴酚酸 4參考文獻 生平編輯 高西歐出生於義大利皮埃蒙特的馬利亞諾阿爾菲耶里。

父親賈科莫在他完成基礎教育時過世,由母親安東尼塔‧塔羅亞將他撫養長大。

他先後在都靈大學與羅馬大學研讀醫學,於1888年獲得醫學學位後,在位於羅馬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細菌學與化學實驗室(義大利語:IstitutoSuperiorediSanità)中工作,並曾到柏林的馬克斯·魯布納實驗室接受更多訓練。

他在1899年成為公共衛生科學實驗室(義大利語:LaboratoriScientificidellaDirezionediSanità)主任,並在此任職直到逝世[1]。

發現高西歐氣體編輯 在1830年初期,發生了許多不明原因的嬰兒猝死案例。

在開始調查這些嬰兒猝死的原因後,高西歐開始懷疑與環境因素有關,於是著手測試生長在房屋中的黴菌。

當時很多壁紙都以含砷的顏料著色,高西歐把這些黴菌養在混合了砷的氧化物的薯泥中,並於1891年找到了導致嬰兒猝死的原因:長在含砷壁紙上的黴菌會產生有毒的氣體(後來被命名為「高西歐氣體」)。

他以實驗證明,這有毒氣體可以藉由使大鼠的神經系統癱瘓來導致牠們死亡,小鼠甚至在接觸到氣體後一分鐘內死亡。

同時他也鑑定了產生毒氣的黴菌。

不過他錯認毒氣為二乙基胂[2],直到1921年英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克‧查林傑才鑑定出毒氣為1854年便已能合成的三甲基胂[4]。

發現黴酚酸編輯 高西歐在1893年從腐爛的玉米上的黴菌找到一個新的抗生素,並聲稱黴菌種類為灰綠青黴(英語:Penicilliumglaucum)(Penicilliumglaucum),但後來分入短密青黴(英語:Penicilliumbrevicompactum)(P.brevicompactum)。

1896年,高西歐將這個抗生素純化、結晶,並證明它可以抑制炭疽桿菌。

雖然這才是第一個被分離純化到結晶純度的抗生素,但是後來他的發現卻被遺忘[5]。

到了1912年,阿爾斯伯格與布萊克再度發現這個抗生素,並將之命名為黴酚酸[6]。

後來發現,黴酚酸不只可以抗菌,還可以抗病毒、真菌、癌以及銀屑病[7]。

雖然黴酚酸後來因為副作用被揚棄不用,但它的衍生物黴酚酸酯為腎臟、心臟、肝臟移植時使用的免疫抑制劑,在市面上以山喜多(羅氏)[8]或睦體康(諾華)[9]等商品名販售[10]。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巴托羅密歐·高西歐 ^1.01.1Bentley,R.BartolomeoGosio,1863-1944:anappreciation..AdvancesinAppliedMicrobiology.2001,48(2001):229–250.PMID 11677681.doi:10.1016/S0065-2164(01)48005-1.  ^2.02.1Jones,Roger.What'sWho?:ADictionaryofThingsNamedAfterPeopleandthePeopleTheyareNamedAfter.Leicester(UK):Matador.2008:93[23July2015].ISBN 978-1848760-47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1).  ^Allison,A.C.;Kowalski,W.J.;Muller,C.D.;Eugui,E.M.Mechanismsofactionofmycophenolicacid.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2006,696(1):63–87.PMID 7906496.doi:10.1111/j.1749-6632.1993.tb17143.x.  ^Emsley,John.TheElementsofMurder:AHistoryofPoisonPaperbac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124–126[2017-05-10].ISBN 978-0-19-280600-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Zhang,Lixin;Demain,ArnoldL.NaturalProducts:DrugDiscoveryandTherapeuticMedicine.Totowa,N.J.:HumanaPress.2005:14[2017-05-10].ISBN 978159259976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5).  ^SilvermanKitchin,JenniferE.;Pomeranz,MiriamKeltz;Pak,Grace;Washenik,Ken;Shupack,JeromeL.Rediscoveringmycophenolicacid:Areviewofitsmechanism,sideeffects,andpotentialuses.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1997,37(3):445–449.doi:10.1016/S0190-9622(97)70147-6.  ^Regueira,T.B.;Kildegaard,K.R.;Hansen,B.G.;Mortensen,U.H.;Hertweck,C.;Nielsen,J.MolecularBasisforMycophenolicAcidBiosynthesisinPenicilliumbrevicompactum.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11,77(9):3035–3043.PMC 3126426  .PMID 21398490.doi:10.1128/AEM.03015-10.  ^CellCept®山喜多®.www.roche.com.tw.[2017-05-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6)(中文(臺灣)).  ^B023737100|藥品資訊|就醫指南|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www.cth.org.tw.[2017-05-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0)(中文(臺灣)).  ^Bentley,Ronald.MycophenolicAcid:AOneHundredYearOdysseyfromAntibiotictoImmunosuppressant.ChemicalReviews.2000,100(10):3801–3826.PMID 11749328.doi:10.1021/cr990097b.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巴托羅密歐·高西歐&oldid=7230191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