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丹:周作人与傅斯年的交恶- 小组讨论 - 豆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这首不忍删薙的“箭弦文章”,颇有“掐臂见血”的痛感,指向抗战胜利后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主导教育复员工作的傅斯年。
周作人对傅斯年的恶感,不止狱中这一 ...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6.0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小组
精选
文化
行摄
娱乐
时尚
生活
科技
搜索:
小组、话题
袁一丹:周作人与傅斯年的交恶
来自:书白(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组长
2014-12-0922:14:19
周作人与傅斯年的交恶
袁一丹
(原载《读书》2014年第10期,作者赐稿)
箭弦文章
1945年12月周作人以汉奸罪被捕,次年5月解至南京,关押于老虎桥监狱。
狱中周氏作打油诗度日,后来结集为《老虎桥杂诗》。
这批规模不小的狱中诗,大多心气平和,或感怀往昔,或追忆儿童生活;但也有极辛辣怨毒,“缺少温柔敦厚之致”的“箭弦文章”,透露出周作人身陷囹圄时的心绪起伏。
《老虎桥杂诗补遗》(即《忠舍杂诗》)题识写道:“前录杂诗多所遗弃,近日重阅,觉得亦是前尘梦影,遗弃亦属可惜,因复加甄录数首,其比较尖刻者仍在删薙之列,唯首尾二章仍其旧,盖所谓箭在弦上之势也”。
明知“尖刻”,有违诗教传统,为何不忍舍弃?试看《忠舍杂诗》首章,题为《骑驴》,诗云:
仓促骑驴出北平,新潮馀响久销沉。
凭君箧载登莱腊,西上巴山作义民。
值得注意的是诗后的一条自注:“骑驴系清朝状元傅以渐故事,此乃谓傅斯年也。
”傅以渐,山东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因身形肥硕不便骑马,常骑驴上朝。
顺治帝赐《状元骑驴图》并题诗云“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
周作人《骑驴》诗后两句,则化用南宋笔记《鸡肋篇》中登莱义民食人肉的故事,讽刺忠义之士的假面背后躲着野蛮的食人者。
这首不忍删薙的“箭弦文章”,颇有“掐臂见血”的痛感,指向抗战胜利后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主导教育复员工作的傅斯年。
周作人对傅斯年的恶感,不止狱中这一两首打油诗,诗中不得不发的怨气直至建国后仍未消退。
1950年6月作的《〈新潮〉的泡沫》一文中,周作人斥傅氏为“伪君子”、“‘蒋二秃子’的帮凶”,说他“始终打着北大、蔡孑民、胡适之的旗号,在文化文物上做特务的工作”。
该年12月傅斯年以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周作人还不依不饶,继续作文揭他的老底:以黄侃门生的资格参入《新青年》阵营,痛骂秋水轩一派的文笔,枕头底下却藏着一本《秋水轩尺牍》云云,视其为旧文学的叛徒、新文化的奸细。
风雨欲来
按理说傅斯年是周作人的学生辈,周氏为何对一后辈大动肝火,其怨气由何而来?周、傅二人之交恶,起因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教育复员及接收伪北大的风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大师生分批南迁,与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
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相对的,是日伪扶植的“伪北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后,伪北大成为周作人最后的避风港。
7月底周氏本已送还了伪北大的聘书,8月20日又同意就任文学院国文系主任一职。
据邓云乡回忆,其时重庆接收人员尚未北上,伪北大在8月末照常注册开学,周作人为文学院开的课是“佛典文学”。
9月13日周作人日记称“上午九时往文院,十时上课一小时,收本月款”;9月27日仍“往文院上课”,10月19日“上佛教文学班”。
但在邓云乡记忆里,9、10月间周作人虽每日仍坐着白铜饰件的自用洋车到沙滩红楼来,却并未上课,课是由老友许寿裳之子许世瑛代上的。
抗战胜利、北平光复后,曾出任伪职的周作人心境如何?是愧疚悔恨,还是忐忑不安?据留居北平的常风回忆,1945年9月15日《华北日报》头版头条登出国民政府任命的接收平津两地各部门的大员的名单,二人闲谈中,周作人提及《华北日报》上接收大员的名单,说:“(沈)兼士是文教部门的接收大员,如果能见到他,我倒想请他派我到日本接收被劫走的文物。
”常风注意到,周氏说这话时“还是和平时一样微笑着,坦然自若”,仿佛“目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他竟然毫无关系似的”。
周作人的这种镇静,或者说天真的乐观,未必是人前的伪装。
抗战时期与周作人关系密切的上海文人周黎庵,对1945年8、9月间的周作人日记很感兴趣。
因为8月中旬正是日本向作战盟国无条件投降之时,而9月底又是国民党北平当局进行肃奸大规模逮捕之日,以周作人之明,当然知道难逃此劫。
这一个多月以待罪之身,他究竟做了什么?在周黎庵看来,是很有意味的事。
据周黎庵所见之《秋鐙琐记》,在那四十多天的自由生活中,周作人还是照常逛琉璃厂旧书铺,照常收购书画古玩,表面上镇静自若,一点不露风雨欲来的恐惧情绪。
这也可以与常风的观察相印证。
让周黎庵记忆犹新的一点是,周作人这一时期购置的书画,多与“性”有关。
有一篇日记中提到他买到了一幅《宋太宗强幸小周后图》,实际上是一幅工笔精绘的春宫图,画四个宫女捉住小周后的手足,宋太宗襆头纱袍,站在小周后身前。
这则日记一反过去流水账式的记法,周作人细写了许多李后主与小周后偷情,以及入汴后小周后每次逢召入宋宫,出必唾后主之面的故事。
周黎庵以为,周作人自是研究性心理的专家,在这幅春宫图中,“性”指代的是“一旦归为臣虏”的伦理困境。
不堪得说
1945年10月6日,周作人日记谓“拟寄信谕傅斯年,但亦不堪得说,故且止也”。
“谕”字已端出上告下的姿态,但什么事令周氏欲言又止,他为何要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给远在西南的傅斯年写信?10月7日周作人日记称“写致傅书了,以稿示绍原,但仍不拟寄去也”。
江绍原系苦雨斋四大弟子之一。
向来写文章不打草稿的周作人,为何要将写给傅斯年的信稿先给身边亲近的弟子看。
信既然已经写好了,为何不打算寄出去,周作人到底在顾忌什么?10月8日周氏“上午抄改傅书,拟仍托空邮寄去”。
9日“上午抄致傅函”,寄给原北大校长蒋梦麟。
10日“印抄致傅书一份,拟寄给朱骝先教部长一阅”。
朱骝先即教育部长朱家骅。
同日下午“又抄一份讫,拟存”。
11日“寄朱骝先、傅斯年信”。
从10月6日打算给傅斯年写信,到11日正式寄信,周作人犹豫再三,可见信中所言之事确实“不堪得说”。
此信除寄给傅斯年外,还先后抄送给原北大校长蒋梦麟、教育部长朱家骅,并自家存底一份,可谓慎重其事。
而这封信正是周、傅二人战后交恶的导火索。
从近年整理出版的《傅斯年遗札》三卷本中,笔者尚未发现与此信直接相关的线索。
去年12月有机会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调阅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傅斯年档案”,然而在傅斯年图书馆提供的纸本目录中,也没有找到这封信的踪迹。
但幸运的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朱家骅档案中,存有此信的一份撮述。
这页档案被归入“人才人事”系列,“周作人”名下仅有此页材料,档案号为77220/2880。
“来文机关或姓名”一栏填的是周作人,“文到日期”为“卅四、十、廿六”,即1945年10月26日。
此页档案上注有“原函特存”的字样,表明周作人抄送给朱家骅的这封信“见特存卷”。
虽然目前尚未见到“特存卷”中周作人致傅斯年的原函,但据朱家骅档案,该信要点如下:
一、闻傅孟真君在教育复员会议中主张新定办法,学校停闭,学生重行甄别分发,稍涉苛细,如能赐予救济,万众感戴。
二、弟留滞北方,辱在泥途,唯自问对于中国略有所尽。
三、抄致傅函,请察阅。
信末注明寄信地址:“北平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
这页档案贴在一张稍大的“教育部用笺”上,笺纸上印有“1946.8”。
李逵打先锋
除了为自己“事伪”辩解,周作人信中首先批评傅斯年在教育复员会议上的主张“稍涉苛细”,这或许是促使他“寄信谕傅斯年”的动机。
1945年秋傅斯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抗战胜利后,文教界面临着学校回迁、沦陷区与大后方的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难题。
在这一非常时刻,傅斯年“贸然代理”北大校长一职,自知是“跳火坑”。
他向友人诉苦道:“北大之敌人多矣,随时可来算帐,且此时不攘外即无以自立,此尤使弟斗志奋发,而又不得不戒惧者也。
”“不攘外即无以自立”,是傅斯年掌校期间的基本“国策”。
对于民族意识极强的傅斯年而言,使其“斗志奋发”的北大之敌,无疑是打着“北大”招牌的伪北大,及卢沟桥事变后“留滞北方、辱在泥途”的伪北大教授。
傅斯年接手北大代理校长一职后,却没有即刻北上,9月上旬一直在重庆积极参与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筹备工作。
他向友人透露:“此间事,看来与北大无关,实皆息息相关,故教育会议不得不努力”。
从周作人的反应可知,傅斯年在教育复员会议上的一番努力,确实关系到北大战后之运命。
9月20日教育复员会议揭幕,21、22日分组审查,第一组审议关于内迁教育机关之复员问题,傅斯年为召集人之一。
会后他向夫人俞大綵倒苦水说,从20日正式开会到25日,“发言至第二多,真正累死我,不得不帮骝先(笔者注:朱家骅)忙,结果我捱许多骂”,“事实是,骝先好与我商量,而十之七八不听”,“然而外人不知也,以为他的一切事由我负责,一次教育会,弄得我成众矢之的。
重庆再不可久居矣”。
这封家书道出教育复员会议上傅斯年在台前幕后的影响力,尤其是教育部长朱家骅对傅氏的倚赖。
老友蒋廷黻调侃傅斯年大包大揽的办事风格,戏封他为“太上教育部长、太上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太上北大校长”。
由这一长串封号,可知号称“傅大炮”的傅斯年在战后教育复员工作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胡适回国前,由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这个办法,用傅斯年自己的话说,是“宋江出马,李逵打先锋”,一个唱红脸,一个扮白脸,有利亦有弊。
傅斯年明知是火坑,还要纵身跳下去,因为对战后的北大而言“此时关键最大”。
文教界对“黑旋风”反应不一:“校中同人,高兴得要命,校外关切者,高兴得要命。
一般社会,未尝没有人以为来势太猛,因而疑虑”。
对于北大内部,特别是国文系的状况,傅斯年的看法是:“孙子书、孙蜀丞、俞平伯在北平苦苦守节(三人似可择聘)”,“此系绝对有办法,但主任无人。
”明显把时任伪北大国文系主任的周作人排除在外。
傅斯年去信催促胡适赶紧回来,他用半开玩笑,半是威胁的口吻说:“我这几个月必然闹得空气很紧张。
非先生早回来,有出大岔子之可能。
”
又闻巷内驴鸣
北大回迁,矛盾重重;教育复员,前景亦不明朗。
在这一过渡时期,身兼“太上教育部长、太上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太上北大校长”三职的傅斯年,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与紧张中。
傅斯年向胡适交底说:“骝先性情倔强,能支持到何时,全不可定。
北大事骝先绝对支持”,“无论前途如何,我们抖起精神去干,总可以比得过(outlive)这些妄人”。
在北大的事情上,傅斯年自信能得到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绝对支持”,但教育复员不仅关涉到北大一家的利益。
如何处置收复区的伪大学、伪教授、伪学生?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太上教育部长”便与教育部长存在分歧。
1945年11月教育部长朱家骅赴京沪平津等地视察教育复员情形,方才意识到“收复区学生众多,就学问题确甚严重,尤以各地四乡治安未复,失学青年日增,亟待安置救济”。
如何安置这些面临失学的“伪学生”,据11月28日《申报》报道,北平各大学一律改称“补习班”,如伪北大文学院改第二补习班,主任郑天挺,待补习完毕,则与回迁各大学合并。
对于教育部发明的“补习班”这一缓冲装置,正统意识甚强的傅斯年大为光火,他在家书中抱怨:“北平方面,弄得极糟。
骝先去,因环境空气,软化了。
我欲去纠正之,他不让我去。
”可见在伪北大的处置上,朱、傅二人未必步调一致,傅斯年急于为北大争正统,而朱家骅作为一部之长,为稳定大局不得不有所妥协。
以补习班的名义吸纳伪学生、伪教员,无异于变相承认了伪大学的合理性,傅斯年即刻对朱家骅的态度“软化”进行纠正。
据北平各报载11月30日重庆专电,傅氏已由昆明返回重庆,准备飞赴北平,同时对记者重申了其对伪北大的处置办法:
伪北大之教职员均系伪组织之公职人员,应在附逆之列,将来不可担任教职;至于伪北大之学生,应以其学业为重,已开始补习,俟补习期满,教育部发给证书后,可以转入北京大学各系科相当年级,学校将予收容。
傅斯年虽然态度强硬,但仍将伪教员与伪学生区别对待。
12月7日傅斯年在重庆向《申报》记者更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在伪北大问题上的立场。
他强调专科以上学校须要为下一代青年对于“礼义廉耻”四字,做一个不折不扣的榜样;并指出伪北大教授与北大毫无关系,因为七七事变后北大教员分批内迁,除周作人一二人外,留平的少数教员亦均转入燕京、辅仁等教会大学任职。
傅斯年以北大代理校长的身份公开声明:
自大观点言,本校前任校长蒋梦麟,明春返国之胡适校长,以及北大教授团体,渝昆两地同学会,和本人意见,完全一致,无论现在将来,北大均不容伪校伪组织人士插足其间。
这篇谈话最后,傅斯年再度以朱家骅作后盾,坚称“北大有绝对自由不聘请任何伪校伪组织之人任教,此点已获朱部长同意”,其目的在“求确保北大干干净净之声誉”。
傅斯年这番表态彻底堵死了周作人的后路,难怪周氏日记称:“见报载傅斯年谈话,又闻巷内驴鸣,正是恰好,因记之文末。
”将傅斯年的谈话比作“驴鸣”,是暗用明遗民傅山的典故:“此乃驴鸣犬吠,何益于国家?”
两脚羊
傅斯年并没有公开回应周作人的“求情信”,但从他对伪教员的处置办法可知,绝不会念及往日的师生情分,在北大复员后为周作人留一席位。
被“扫荡”出北大,等待周作人的是大规模的汉奸搜捕及更严格的汉奸审判。
1945年12月5日晚,北平首次搜捕汉奸,就逮者约二百四十名,包括王荫泰、王克敏、王揖唐等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首脑人物。
北平当局此次逮捕汉奸的标准,为只问行为、不问动机。
周作人被捕时据说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汉奸,或许如他致傅斯年信中所言,“自问对于中国略有所尽”。
且不论“中国”之所指,周作人反复剖白“吾所用心”,则是纯粹的动机论。
12月7日傅斯年在伪北大问题上的公开声明,有先斩后奏的嫌疑,未必得到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绝对支持”。
12月13日傅斯年得知伪北大教员要求聘书,并得到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的同情,致朱家骅急电谓“如李主任对此辈伪校教员再让步,以后各收复区教育政令皆不能实行,不特北平而已”。
1946年初北大可以说是“两头着火”。
傅斯年家书称,昆明这边正闹学潮,而北平方面办补习班,“大妥协”,“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
他决心“扫荡”伪教员,决不为北大留下隐患。
傅斯年坦言,在矛盾丛生尤其是人情与法理冲突的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接收伪北大,牵涉到伪教员的生计、伪学生的前途,再加之中央与地方的角力、教育部接收政策的反复,势必是场恶仗,这也就是为何宋江出马前,要派李逵打先锋。
1946年4月5日傅斯年跟同事汤用彤分析形势说,西南联大解体后,清华、南开可走、可不走,北大则没有选择的自由。
因为北平有几千学生,假如补习班不断然结束,必然会“反客为主”。
这些学生必要求挂起北大的牌子来,伪教员又必因继续开班而留任,甚至要求正式聘请。
眼下政府权威一落千丈,地方势力已准备让步;若没有朱家骅的支持,教育部也极可能妥协。
所以北大之存亡,在傅斯年看来,取决于能否尽早回迁。
如果不赶在1946年暑假复员,恐怕伪北大借尸还魂,摇身一变,也许客气些,叫“北京大学分班”,或更客气些,叫“北平临时大学”,无“补习班”三字,然必有“北”、“大”二字,必简称“北大”,“从此据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仪器,而以正统自居”!于是北大以伪教授为主体,“尚堪问乎”?
5月4日傅斯年由重庆飞抵北平,主持北大迁校事。
7月胡适回国,9月接任北大校长,傅斯年终于跳出火坑,结束了“为人拉夫”的苦差。
而此时周作人已在南京老虎桥狱中,只能靠打油诗发泄他的怨嗟:
哀哉两脚羊,束身就鼎鼐。
犹幸制熏腊,咀嚼化正气。
食人大有福,终究成大器。
讲学称贤良,闻达参政议。
千年诚旦暮,今古无二致。
旧事傥重来,新潮徒欺世。
“两脚羊”云云,仍是沿用南宋笔记《鸡肋编》中义民吃人的故事,被食者中“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女少艾者名之为美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周作人《老虎桥杂诗》题记自称“犹幸制熏腊,咀嚼化正气”两句,仿佛是神来之笔,“可以算是打油诗中之最高境界”。
“食人大有福”至“新潮徒欺世”,均针对傅斯年而言。
在自比于“两脚羊”的周作人看来,昔日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新潮》月刊的发起者已跻身“食人”者的行列。
赞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确定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只看楼主
守护人鱼
2016-06-1902:53:45
傅斯年固执小气,我才前校长蒋梦麟或者胡适,不会这样对待周作人。
至少温和得多。
傅斯年可能早就对周作人有成见,特别提及不接收周作人。
或者觉得周作人这种人没有气节和精神,怕坏了北大名声和教坏学生。
这种思想极端有点像文=革时代的愤青,认定了就做到比较绝情,好不顾念师生旧情
删除
|
赞
回应
kino
2016-12-0320:15:24
写得好像傅斯年迫害周作人一样。
本来国破家亡,人人求自保而后救国本无可厚非,可是周作人此等为了高官厚禄甘心附逆之辈又有何话说?难道真的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吗?
删除
|
赞
回应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推荐到广播
现代中国
16295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加入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求一文:鲁迅对富田事变与肃AB团的反应
(吕六一)
王兆辉、王祝康:晚清时期邹容《革命军》版本叙考录
(哲夫成城)
邹振环:舆地智环——近代中国最早编译的百科全书《四洲志》
(哲夫成城)
王兆辉、王祝康:晚清时期邹容《革命军》版本叙考录
(哲夫成城)
茅海建:梁启超《变法通议》进呈本阅读报告
(哲夫成城)
©2005-2022douban.com,allrightsreserved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帮助中心
·移动应用
·豆瓣广告
↑回顶部
×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
注册
登录
第三方登录:
×
延伸文章資訊
- 1揭秘:周作人和傅斯年結怨始末,昔日門生為何拒伸援手? - 壹讀
1945年,傅斯年此時代替身在海外的胡適出任北大代理校長。關於偽北大的事情,顯然周作人有求於他,希望他能全盤接受偽北大的教職員等等。
- 2抗戰勝利,周作人入獄後,為何在詩文里多次諷刺咒罵傅斯年?
在這首詩後面,周作人寫了一條自註:「騎驢系清朝狀元傅以漸故事,此乃謂傅斯年也。」 傅以漸是傅斯年的先祖, ...
- 3傅斯年:歷史學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 香港01
由於周作人於日本入侵時期曾留在北大任教,被國民黨定性為「漢奸」,而傅斯年由於民族主義的立場,對他曾向日人屈服非常反感,故反對當時採取較溫和 ...
- 4袁一丹:周作人与傅斯年的交恶- 小组讨论 - 豆瓣
这首不忍删薙的“箭弦文章”,颇有“掐臂见血”的痛感,指向抗战胜利后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主导教育复员工作的傅斯年。周作人对傅斯年的恶感,不止狱中这一 ...
- 5傅斯年对周作人拍桌子,骂他是缩头乌龟,不许他任北大教授
就在傅斯年的声明刊出之时,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周作人,自视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曾是“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理直气壮地致信傅斯年,让傅斯年把他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