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端午節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
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 ...
端午節
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介紹的是東亞文化圈端午節的整體內容。
關於華人的端午節,請見「端午節(華人)」。
關於日本的端午節,請見「端午節(日本)」。
關於台灣的端午節,請見「台灣端午節」。
端午節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
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2]端午節香港端午節龍舟競渡活動中文名稱正體端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龍舟節簡體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粽子节、龙舟节日文名稱日文漢字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平假名たんご、たんごのせっく、しょうぶのせっく羅馬字Tango、TangonoSekku、ShōbunoSekku韓文名稱諺文단오、수릿날、천중절、중오절、단양、오월절韓文漢字端午、수릿날、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文觀部式Dano、Surinnal、Cheonjungjeol、Jungojeol、Danyang、Owoljeol越南文名稱(?)國語字TếtĐoanNgọ、Tếtdiệtsâubọ、TếtĐoandương、TếtTrùngNgũ、Tếtgiếtsâubọ、TếtTrùngNhĩ、TếtNửaNăm漢喃文節端午、節滅螻蜅、節端陽、節重五、節𢷄螻蜅、節重耳、節𡛤𢆥琉球語名稱琉球漢字端午、グングヮチグニチ琉球國字頭タンウー[1]、グングヮチグニチ拉丁化tan'ū、gungwachigunichi端午節參與者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等類型傳統節日日期農曆五月初五粽子是端午節的代表食品
粽子裡面的食材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
目次
1歷史
1.1名稱來源
2習俗
2.1驅瘟疫、瘟神
2.1.1驅五毒
2.2吃粽子
2.3龍舟賽
2.4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2.5塗雄黃、喝雄黃酒
2.6佩香囊
2.6.1纏五彩絲線
2.7立蛋
2.8鬥石
2.9俗語
3各地端午
3.1華人地區
3.1.1中國大陸
3.1.2香港
3.1.3澳門
3.1.4臺灣
3.2日本列島
3.3琉球群島
3.4朝鮮半島
3.5越南
4公眾假期
5文學
5.1詩詞
5.1.1唐•盧肇《競渡詩》
5.1.2宋·陸游《乙卯重五詩》
5.1.3宋·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6申遺風波
7註解和參考資料
8參見
9外部連結
10延伸閱讀
歷史編輯
端午節源於中國古代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
現代端午節常被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與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不少學者如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認為這個習俗可能起源自吳越族[3]。
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最直接的記載是東漢曹娥碑上的記載的當地鄉民五月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4],以及據《吳越春秋》第五章<夫差內傳>所記述,伍子胥是被夫差賜屬鏤之劍自殺後,用鴟夷之器(一種革製酒器)裹了軀體投入江中[5],這與粽子的形象特別符合。
伍子胥在吳越也被視為濤神。
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通常來說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也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
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裏去。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名稱來源編輯
「端」字即「開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曆法看,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6]。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仲夏登高,順陽在上,因此也別稱端陽節、端日節。
因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重五。
民間也俗稱三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
另外還有夏節、天中節、午日等名稱。
也根據習俗稱為菖蒲節、艾節、粽子節。
習俗編輯
驅瘟疫、瘟神編輯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
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
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真君。
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樣了,或者也有人貼上正一天師、玄壇真君等圖樣,都是同為驅魔、除瘟的意義。
在福建,閩東一帶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千歲,希望王爺千歲能把瘟疫帶走。
在四川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
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驅五毒編輯
東亞地區有一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7](該地人們自古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等稱為五毒。
)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
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吃粽子編輯
主條目: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
東漢時期,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
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後世也象徵包粽=包中(諧音),意味著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中國個別地區端午並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麵食,如四川省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8][9][10][11][12]
龍舟賽編輯
主條目:龍舟競渡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
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
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懸香草(菖蒲、艾草等)編輯
菖蒲是各地端午節皆使用的香草,常與其他植物束成菖蒲束掛起以辟邪驅瘟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
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是懸掛桃枝、蘭花、芙蓉葉等,而臺灣就流行榕樹枝、香茅、抹草,或將香草煎藥、搾汁服用。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洗臉,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以僻邪驅瘴。
又可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又有佩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13]。
塗雄黃、喝雄黃酒編輯
主條目:雄黃酒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古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
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
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在端午塗雄黃在額頭書寫『王』字,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古老的《白娘子傳》傳說,端午節時白娘子(白素貞)不慎喝下雄黃酒,現出白蛇原形嚇死許仙的故事。
不過依據現代知識,食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不建議端午節喝雄黃酒。
[14]
佩香囊編輯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
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纏五彩絲線編輯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藥玉樞丹。
立蛋編輯
主條目:立蛋
立蛋,或稱豎蛋,是嘗試豎立雞蛋的中國習俗與遊戲,有在某些時節比較容易立起的論點。
佛山[15]、閩西[16]、臺灣[17]是在端午節的午時玩立蛋遊戲,近來也在如新加坡等的東南亞國家流行[15]。
鬥石編輯
主條目:鬥石
雙方陣營互丟石頭的競賽,類似於鬥毆,流行於青少年之間。
俗語編輯
關於端午節的俗語有「吃掉端午粽,還有三日凍」、「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櫳」、「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
各地端午編輯
華人地區編輯
主條目:端午節(華人)
端午節起源與習俗源自江浙一帶,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艾葉菖蒲等。
中國大陸編輯
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喫,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
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
香港編輯
香港端午節一直為華人所重視,英治時期亦從未間斷。
一般會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
端午節於1947年頒佈《國定假日條例》(HolidaysOrdinance)時未被列作國定假日,直至於1960年代修訂時才加入為國定假日。
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
澳門編輯
臺灣編輯
主條目:臺灣端午節
台灣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內埤海邊的端午划龍舟
在臺灣,端午佳節作為傳統民俗節慶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佳節假期,也是返鄉探親的敦誼之日。
臺灣保留大量傳統漢人端午禮俗,習俗為吃五子(粽子、豆子、茄子、李子、桃子[18]),驅五毒、飲午時水、沐午時水、午時立蛋(傳說能在中午時,立起雞蛋可以得到好運)與劃龍舟競賽[19]。
臺灣有端午節應景俗諺曰:「食茄人較會『肖鳥』趒(tshiothiô),食豆食佮老老老。
吃蒲仔予你富、予你蓋大房(也有一版是肥閣白)。
」」,表示端午節要吃菜豆與茄子和瓠瓜[20]。
日本列島編輯
主條目:端午(日本)
日本在端午節掛鯉魚旗
日本端午節在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陽曆5月5日。
由於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
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為國定假日。
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
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
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會食用日本粽和柏餅。
琉球群島編輯
琉球端午節有划龍舟習俗[21],並會在家裡張貼一種叫「矢數」(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22],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23],還會擺放龍舟模形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
會食用琉球餑餑(日語:ぽーぽー)(ポーポー,一種黑糖菓子)、琉球煎餅(日語:ちんびん)(チンピン)等。
朝鮮半島編輯
主條目:端午(朝鮮)
韓國安東市的婦女在端午節跳板舞
朝鮮半島的端午(英語:Dano(Koreanfestival))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
各地區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
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
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韓語:널뛰기)、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又有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跆拳比賽等活動[24]。
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
韓國在端午日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巫教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越南編輯
主條目:端午(越南)
越南端午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200年左右。
對大部份越南人來說,他們對屈原的故事感到陌生。
對他們而言,五月初五是「殺蟲節」。
因為五月初五為季節轉換的時候,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辦法除掉。
在越南傳統社會將端午節定義為「殺蟲節」,理由和其他國家大同小異,也是因為天氣溽熱,各種蚊蟲逐漸現形,為維護家中大大小小的健康,一定得消滅可能帶來疾病的害蟲。
除了忙著除害蟲之外,越南人在這天也會準備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並遵守各種習俗,如:不可坐在門檻、染手指或腳趾、用莞荽洗澡、打樹結果、午時採藥、懸艾灸以驅邪等習俗,有些地方還有拜訪親友、喝黑豆湯等習俗。
當然,歷史流變也漸漸改變了這些習俗與觀念,端午節在現代的越南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將端午節列入越南傳統節日之一[25][26]。
國定假日編輯
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公曆5月5日,稱為「兒童之日」)、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把端午節列為國定假日。
文學編輯
詩詞編輯
唐•盧肇《競渡詩》編輯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27]
宋·陸游《乙卯重五詩》編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此詩介紹了端午節插艾蒿、儲藥、吃粽子等習俗。
宋·李之儀《南鄉子·端午》編輯
小雨溼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
空向樑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
恰似當時枕上聞。
申遺風波編輯
2005年11月,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認定(第三批)[28]。
此事發生後,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國的一些媒體及團體開始對「以韓國起源的節日的名義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録」等進行強烈的反駁。
然而,這只是一則在中國大陸媒體中被廣為散布的謠言。
實際上,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韓國」的主張。
另外,也有報導稱「韓國在申請江陵端午祭之際,曾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
傳入韓國後已經歷經了1500多年』。
」[29]。
其實在代表作宣言的5個月前,中國也出現過「湖北省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聲,而韓國學界則以「中國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僅僅名稱相同,而實際內容則完全不同」為理由進行反駁[30]。
註解和參考資料編輯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2013-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2).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m.sohu.com.[2022-01-30](英語).
^聞一多〈端午節的歷史教育〉:「現在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在上文所希望的吳越與龍的聯繫,事實上確乎存在。
根據這聯繫推下去,我想誰都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
至於將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給蛟龍享受的,那就不用講了。
總之,端午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遠呢!」,收入《聞一多文選》。
^曹娥碑碑文.[2019-10-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苏州地方旧志: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2019-10-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5).
^端午的意思,五月端的来由.[2009-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2).
^林惠珍.端午節五毒動物特展.www.zoo.gov.taipei.2014-05-30[2017-05-27](中文(臺灣)).
^影象中的端午节.[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南部人的端午节.[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端午节新奇习俗:打平伙吃包子1500个.[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西充故乡记忆:养蚕.[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盐亭今天这些地方人山人海,因为这里…….[2020-06-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
^衛生福利部.端午節不喝雄黃酒.衛生福利部.2013-06-11[2021-06-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15.015.1佛山端午重拾傳統風俗萬人比「立蛋」.北京新浪網.2013-06-10[2014-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中文(中國大陸)).
^郭義山、張龍泉.《閩西掌故》.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ISBN 9787211038909(中文(中國大陸)).
^姜義鎮.《台灣民俗與特產》.臺灣: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2-06-03.ISBN 957351205X(中文(臺灣)).
^龍珮寧.端午食茄健康食豆長壽.臺北:中央通訊社.2014-06-01[2014-07-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中文).
^金真.端午習俗知多少.《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臺灣省政府.2007-06-01[2014-07-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中文). |issue=被忽略(幫助)
^林芬郁、沈佳姍、蔡蕙頻.《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臺灣:貓頭鷹出版社.2012-03-09.ISBN 9789862620649(中文(臺灣)).
^刘晓峰-琉球端午节俗初探.Chinesefolklore.org.cn.2011-10-23[2017-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ヤカジ.Magazineworld.jp.[2017-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その他の人形.Extension.ne.jp.[2017-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韓國端午節[失效連結]
^網路追追追/端午節各國風俗大不同韓國還曾申遺?|NOWnews今日新聞.Nownews.com.[2017-05-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存档副本.[2015-06-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唐詩小學堂】盧肇〈競渡詩〉.[2022-07-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一部報道には「この年月に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た」と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が、これは厳密には誤りである。
当時はまだ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が発効しておらず、江陵端午祭が無形文化遺産の代表一覧表に掲載されたのは2008年。
^中国躍起「端午節の元祖は韓国でなくウチ」―登録申請.2012-05-27[2010-06-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9)(日語).
^변영주.단오제유네스코등록중국딴지[端午祭UNESCO登錄中國爭議].국민일보(國民日報).2005-06-08[2010-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韓語).
參見編輯
屈原
伍子胥
粽子
龍舟
龍舟競渡
菖蒲
艾草
雄黃酒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端午節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荊楚歲時記劉曉峰:〈節俗如何結構了特殊的文化空間——從端午節俗間的內在邏輯聯繫談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劉曉峰:〈端午節與水神信仰——保存於日本典籍中有關端午節起源的一則重要史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劉曉峰:〈端午節與東亞地域文化整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延伸閱讀編輯
[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端午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端午节&oldid=72909987」
延伸文章資訊
- 1端午節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故事由來
而端午節的由來是古代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受到一充滿嫉妒的官吏所陷害,從此屈原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而由於無法獲得 ...
- 2端午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端午節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 ...
- 3端午節的由來
- 4民俗節慶-端午節 - 兒童網
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忠心愛國,無奈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屈原感到失望,就投汩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 ...
- 5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日期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