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本和英國從1902年起開始結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周,日本向英國提議,如果它能奪取德國在太平洋的領地,它就會加入戰爭。

... 在1914年8月7日,英國政府正式請求日本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日本部隊在青島附近登陸。

日本歷史 時代舊石器時代–前15000年繩紋時代前12000年–前4世紀彌生時代前4世紀(前10世紀)–3世紀中期大和時代250年–710年古墳時代250年–710年飛鳥時代592年–710年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王朝國家(日語:王朝国家)10世紀初頭–12世紀後期平氏政權時代1167年–1185年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建武新政1333年–1336年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南北朝時代1336年–1392年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鎖國時代1639年–1854年江戶幕府末年時代1853年–1868年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昭和時代1926年–1989年盟軍占領1945年–1952年平成時代1989年–2019年令和時代2019年–今 其它 經濟 ·文化 ·年號 ·天皇 ·年表分類 ·日本主題 閱論編 大日本帝國以三大協約國的盟友的身份從1914年到1918年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通過與德意志帝國海軍對抗,在保障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航道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政治上,日本抓住了在中華民國擴大它的勢力範圍的機遇,並在戰後的地緣政治學中得到了對其大國身份的承認。

1914-1918年間日本是大正天皇和首相寺內正毅主政。

日本軍隊利用距離遙遠以及德國專注於歐洲戰事的優勢,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經濟調動就奪取了德國在太平洋和東亞的屬地。

[1]日本外相加藤高明與首相大隈重信想要利用這個機遇來擴大日本在中華民國的影響力。

他們曾向當時流亡於日本的孫中山(1866-1925)謀取支持,但是他們幾乎沒取得什麼成功。

[2]當時的大日本帝國海軍是一個差不多獨立存在的官僚政治機構。

它自做決定準備著手在太平洋上進行擴張。

它奪取了赤道以北的德屬密克羅尼西亞領地,並統治這些島嶼直到1921年。

如此的活動給了日本海軍一個基本理由來擴充其軍費為日本陸軍的軍費的兩倍以及擴充其艦隊。

日本海軍由此得到了在國內和國際事務上的重大的政治影響力。

[3] 目次 11914年各事件 21915-1916年各事件 31917年各事件 41918年各事件 51919年各事件 6擴展閱讀 7另見 8參考 1914年各事件[編輯] 日本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號(英語:JapaneseseaplanecarrierWakamiya)」(1913年) 日本和英國從1902年起開始結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周,日本向英國提議,如果它能奪取德國在太平洋的領地,它就會加入戰爭。

[4]在1914年8月7日,英國政府正式請求日本幫忙消滅在中華民國海域及其周邊的來自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突襲者。

日本在1914年8月14日給德國下了一份最後通牒,而這份通牒未得到答覆;日本之後在1914年8月23日正式對德國宣戰。

由於維也納方面拒絕從青島撤走奧匈帝國巡洋艦「伊莉莎白皇后號(英語:SMSKaiserinElisabeth)」,日本也於1914年8月25日對奧匈帝國宣戰。

[5] 日本軍隊迅速占領了德國在遠東的租借地。

在1914年9月2日,日軍在中華民國山東省登陸並包圍了青島的德國人定居點。

在10月期間,差不多獨立於國內政府而行動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奪取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德屬島嶼殖民地——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及馬紹爾群島——而且差不多沒有遇到抵抗。

日本海軍還從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號」(英語:JapaneseseaplanecarrierWakamiya)對山東省的德國人控制的陸上目標和位於青島灣的船隻實施了世界上第一次從艦船發動的空襲。

在1914年9月6日,一艘由「若宮號」發射的水上飛機對奧匈帝國巡洋艦「伊莉莎白皇后號」和德國炮艦「美洲虎號(英語:SMSJaguar)」進行了轟炸,但是未能成功。

[6] 青島戰役最後以德國殖民地軍隊在1914年11月7日投降而結束。

1915-1916年各事件[編輯] 在1915年2月,派駐新加坡的大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幫忙鎮壓了一場印度人部隊反抗英國政府的譁變(英語:1915SingaporeMutiny)。

由於日本的歐洲盟友們深陷於歐洲戰事,日本便企圖進一步鞏固它在中國的地位。

在1915年1月,日本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若是實現了,中國將在本質上淪為日本的一個受保護國,並且那些歐洲列強在它們各自的在華勢力範圍內所已經享受到了的許多特權,也將被日本所享受。

由於與中國政府談判緩慢,再加上分布廣泛且持續增長中的反日情緒,以及國際上的譴責(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日本收回了「二十一條」中的最後一號(第五號)中的各條款,而中國在1915年5月25日簽署了該條約。

整個1915年到1916年期間,德國為與日本單獨媾和而努力進行的談判都失敗了。

在1916年7月3日,日本與俄國簽訂了一份條約,雙方在條約中都保證不會與德國單獨媾和,並都同意萬一哪一方在華的領地或利益被局外的第三方威脅了,雙方將進行商議和做出共同行動。

儘管俄國通過《恰克圖條約》及其他條約而索取了中國的領土,但日本卻不允許俄國吞併黑龍江並開始慢慢地將其他的列強勢力趕走,比如在「二十一條」(1915年)中趕走德國人。

中國東方鐵路成為了俄國(北)與日本(南)在華勢力範圍的分界線。

[7] 1917年各事件[編輯] 在1916年12月18日,英國海軍部再次請求日本進行海軍支援。

駐新加坡的第一特務艦隊的四艘巡洋艦中的兩艘,被派往南非的開普敦,四艘驅逐艦被派往地中海,以在馬爾他外圍設立基地。

此外,第二特務艦隊的海軍少將佐藤皋藏(英語:KōzōSatō)所在的「明石號」巡洋艦以及第十驅逐隊和第十一驅逐隊(共8艘驅逐艦)經由科倫坡和塞得港,於1917年4月13日也抵達了馬爾他。

最終,在這場戰爭期間,這支第二特務艦隊總計有3艘巡洋艦(「明石號」、「出雲號」、「日進號」)、14艘驅逐艦(8艘「樺型(英語:Kaba-classdestroyer)」、4艘「桃型」、2艘前英國的「橡子型(英語:Acorn-classdestroyer)」)、2艘單桅帆船、1艘工作艦(「關東號(日語:関東(工作艦))」)。

第二特務艦隊為運輸部隊而履行護航責任並從事反潛艇活動。

這支艦隊幾乎沒有一艘船被毀滅,只是在1917年6月11日,有一艘「樺型」驅逐艦(「榊號(日語:樺型駆逐艦#榊(さかき))」)被一枚魚雷擊中。

發射魚雷的是一艘位於克里特島不遠處的奧匈帝國的潛艇(「U-27號(英語:SMU-27(Austria-Hungary))」)。

59名日本水手因此身亡。

這支日本艦隊總共從馬爾他護航突擊348艦次,為788艘船進行了護航,其中共包含有大約700000名士兵,由此,對戰事貢獻巨大。

此外,還有7075人從被毀或下沉中的船隻被解救。

為了回報這一援助,英國承認了日本在山東和在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島嶼所取得的領地。

儘管美國和日本在中國問題上和在太平洋影響力競爭上,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然而隨著美國在1917年4月6日加入一戰(英語:AmericanentryintoWorldWarI),這兩個國家發現它們處於了同一個陣營。

這導致了1917年11月2日的幫助緩解緊張局勢的藍辛-石井協定生成。

在1917年晚期,基於「樺型」驅逐艦的設計,日本輸出了12艘「阿拉伯人型」驅逐艦(英語:Arabe-classdestroyer)到法國。

1918年各事件[編輯] 主條目:俄國內戰和日本干涉西伯利亞 日本平版印刷畫描繪的奪取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的畫面。

在1918年,日本通過西原借款繼續擴大它在中國的影響力和特權。

隨著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日本與美國在1918年派出軍隊到西伯利亞濱海邊疆區,以支持白色運動領導人海軍上將亞歷山大·高爾察克的軍隊反抗布爾什維克黨的紅軍。

在這一西伯利亞干涉事件中,大日本帝國陸軍最初計劃派出70000人以上的部隊來占領西伯利亞向西直到貝加爾湖的地區。

由於美國的反對,這個計劃被大幅縮減。

[8] 戰爭接近結束時,日本為它的歐洲盟友們滿足了越來越多的對所需軍事物資的訂購。

戰時的商業繁榮幫助了這個國家的產業在多方面發展,提升了其出口額,並且首次將日本從一個債務國轉變為了一個債權國。

從1913年到1918年,輸出額成為了原來的四倍。

厚實的資本湧入日本以及隨後的產業激增,導致了迅速的通貨膨脹。

在1918年8月,由這場通貨膨脹引發的米騷動在遍布日本的各個城鎮和城市中爆發。

1919年各事件[編輯] 1919年見證了日本代表西園寺公望在凡爾賽和會中坐在「四巨頭(英語:TheBigFour(WorldWarI))」(勞合·喬治、奧蘭多、威爾遜、克列孟梭)身邊。

東京在國際聯盟協調會上得到了一個永久席位,並且巴黎和會批准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被轉讓給日本。

類似地,更多的德屬北太平洋島嶼被交給日本託管,這些託管地被叫作南洋託管地。

日本在全球規模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對於英國請求在地中海和東亞進行援助,日本也做出了回應,因而對協約國的戰事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儘管如此,當日本企圖在隨後的《凡爾賽條約》中加入「種族平等(英語:RacialEqualityProposal)」這一款時,簽訂條約的西方列強們還是拒絕了它。

不過,當戰爭結束時,日本在國際政治中已無疑上升為了一個大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興旺繁榮並未持續多久。

儘管日本的輕工業已確保了它在世界市場能分一杯羹,然而在戰爭結束後,日本很快又回到了債務國狀態。

戰勝得容易,加上1926年昭和衰退期的負面影響,再加上國內政治的不穩定,這些因素幫忙造成了日本軍國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晚期到20世紀30年代的崛起。

擴展閱讀[編輯] Dickinson,FrederickR.WarandNationalReinvention:JapanintheGreatWar,1914-1919(1999)363pp Saxon,TimothyD."Anglo-JapaneseNavalCooperation,1914–19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avalWarCollegeReview,53,1(2000):62–92. 另見[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與太平洋戰區(英語:AsianandPacifictheatreofWorldWarI)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後方#日本(英語:HomefrontduringWorldWarI#Japan) 參考[編輯] ^FrederickR.Dickinson,WarandNationalReinvention:JapanintheGreatWar,1913-1919(1999) ^AlbertA.AltmanandHaroldZ.Schiffrin,"SunYat-SenandtheJapanese,1914-16",ModernAsianStudies,(July1972)6#4pp385-400 ^J.C.Schencking,"BureaucraticPolitics,MilitaryBudgetsandJapan'sSouthernAdvance:TheImperialNavy’sSeizureofGermanMicronesiaintheFirstWorldWar",WarinHistory,(July1998)5#3pp308-326 ^O'Neill,Robert.Churchill,Japan,andBritishSecurityinthePacific1904-1942.Blake,RobertB.;Louis,WilliamRoger(編).Churchill.Oxford:ClarendonPress.1993:276.ISBN 0-19-820626-7.  ^Mizokami,Kyle,"Japan’sbaptismoffire:WorldWarIputcountryonacollisioncoursewithWe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JapanTimes(《日本時報》),27July2014 ^Donko,WilhelmM.,?sterreichsKriegsmarineinFernost:AlleFahrtenvonSchiffenderk.(u.)k.KriegsmarinenachOstasien,AustralienundOzeanienvon1820bis1914,Berlin:epubli:4,156–162,427,2013  ^Price,ErnestBatson."TheRusso-JapaneseTreatiesof1907-1916concerningManchuriaandMongolia".Reviewby:A.E.Hindmarsh.HarvardLawReviewVol.47,No.3(Jan.,1934),pp.547-550 ^PaulE.Dunscomb.Japan'sSiberianIntervention,1918-1922:"AGreatDisobedienceAgainstthePeople".LexingtonBooks.2012:5,83[2016-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本條目含有部份來自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家研究資料。

這些資料由美國聯邦政府於公共領域出版。

-Japan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6 閱論編大日本帝國思想・政策方針 尊王攘夷(尊王論(日語:尊王論)和攘夷論(日語:攘夷論)) 國體(日語:国体) 國家神道(神佛分離) 國粹主義 八紘一宇 南進論 北進論 亞細亞主義 東亞新秩序 基本國策要綱(日語:基本国策要綱) 國體之本義(日語:国体の本義) 臣民之道(日語:臣民の道) 天皇歴代天皇 明治天皇 大正天皇 昭和天皇 憲法上的角色 國家元首-天皇大權(日語:天皇大権)-大命降下(日語:大命降下) 諮詢機構 元老 內大臣府 樞密院 重臣會議(日語:重臣会議) 御前會議 象徴 日章旗 旭日旗 國徽(菊花紋章-桐紋) 御璽 《君之代》 政治 《大日本帝國憲法》 《五條御誓文》 《教育敕語》 大政翼贊會 國體(日語:国体) 國民精神總動員 《治安維持法》 《戰時教育令》 《戰時行政特例法》 特別高等警察 鄰組 大東亞會議 大東亞共榮圈 八紘一宇 身分 四民平等 臣民(日語:臣民) 皇族 華族和朝鮮貴族 士族 卒族(日語:卒族) 平民(新平民) 非國民 部落民 非人 穢多 家船 政府政權 太政官(太政大臣和大臣(日語:大臣(日本)))→內閣(內閣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 行政(省廳) 宮內省 遞信省和鐵道省→運輸通信省→運輸省和遞信院(日語:逓信省) 外務省 大藏省 刑部省→司法省(日語:司法省) 文部省 兵部省→陸軍省和海軍省 民部省(日語:民部省)→內務省 工部省→農商務省→農林省和商工省(日語:商工省)→農商省 神祇省(日語:神祇省)→教部省(日語:教部省) 拓殖務省 拓務省 企畫院(日語:企画院) 厚生省 興亞院 情報局(日語:情報局) 大東亞省 軍需省 立法(帝國議會) 貴族院-眾議院 司法(裁判所) 大審院-控訴院(日語:控訴院)-地方裁判所(民事地方裁判所(日語:民事地方裁判所)和刑事地方裁判所(日語:刑事地方裁判所))-區裁判所(日語:区裁判所) 地方法院(日語:地方法院) 高等法院(日語:高等法院) 軍事日本軍 大本營 參謀本部 軍令部 《軍人敕諭》 《戰陣訓(日語:戦陣訓)》 日本核研究 神風特攻隊 日軍戰爭罪行 軍事參議院 大日本帝國陸軍 陸軍三長官 陸軍飛行戰隊 鐵道聯隊(日語:鉄道連隊) 近衛師團 皇道派 殘留日本兵 統制派 憲兵 大日本帝國海軍 海軍航空隊 海軍陸戰隊 艦隊派(日語:艦隊派) 條約派(日語:条約派) 歴史明治時代 明治維新 戊辰戰爭 西南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 廣島大本營(日語:広島大本営)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 乙未戰爭 義和團之亂 日英同盟 日俄戰爭 日韓併合 大正時代 大正政變 大正浪漫 大正民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 宇垣裁軍 《種族平等議案》 《普通選舉法(日語:普通選挙法)》 《華盛頓海軍條約》 滿蒙問題 昭和時代 昭和摩登 昭和金融恐慌 濟南慘案 《倫敦海軍條約》 五一五事件 二二六事件 昭和維新 滿洲事變 第一次上海事變 蘇日邊界衝突 《防共協定》 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上海事變) 《日德義三國同盟條約》 《日蘇中立條約》 太平洋戰爭和大東亞戰爭 松代大本營(日語:松代大本営跡) 大東亞會議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蘇聯參戰 日本投降(《波茨坦宣言》・《玉音放送》) 同盟國佔領下的日本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日本國憲法》→日本國 宗教律法、制度及思想 《現人神》 《敕祭社》 《國家神道》 《大教宣布(日語:大教宣布)》 《祭政一致》 《近代社格制》 《神道指令》 神社(宮) 伊勢神宮 東京大神宮 橿原神宮 明治神宮 靖國神社 護國神社 湊川神社 臺灣神宮 臺南神社 朝鮮神宮 關東神宮 南洋神社 樺太神社(英語:樺太神社) 機構 神祇省(日語:神祇省)→教部省(日語:教部省)→社寺局(日語:社寺局) 大教院→神道事務局(日語:神道事務局) 神社局→神祇院(日語:神祇院) 日本大學皇道學院(日語:日本大学皇道学院) 全國神職會(日語:全国神職会) 皇典講究所(日語:皇典講究所) 經濟 日本經濟史 富國強兵 經濟新體制確立要綱(日語:経済新体制確立要綱)(統制經濟) 文教法令、方針 《教育令(日語:教育令)》→《戰時教育令》 《臺灣教育令》 《朝鮮教育令(日語:朝鮮教育令)》 《大學令(日語:大学令)》 《帝國大學令(日語:帝国大学令)》 《專門學校令(日語:専門学校令)》 《師範學校令(日語:師範学校令)》 《高等學校令(日語:高等学校令)》→《高等中學校令(日語:高等中学校令)》(未實施) 《中學校令(日語:中学校令)》、《實業學校令(日語:實業学校令)》、《高等女學校令(日語:高等女学校令)》→《中等學校令(日語:中等学校令)》 《小學校令》→《國民學校令》 內鮮一體 日臺共學制度 皇民化運動 高等教育(日語:旧制高等教育機関) 官立大學 帝國大學 大學(日語:旧制大学) 商科大學 工科大學(日語:旧三工大) 醫科大學(日語:旧六医大) 文理科大學(日語:旧二文理大) 大學預科 師範學校 高等師範學校(日語:高等師範学校) 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日語:女子高等師範学校) 專門學校 女子專門學校(日語:旧制女子専門学校) 醫學專門學校(日語:旧制医学専門学校) 齒科醫學專門學校(日語:旧制歯科医学専門学校) 藥學專門學校(日語:旧制薬学専門学) 外事専門學校(日語:外国語学校(旧制)) 藝術專門學校(日語:芸術系旧制専門学校) 宗教專門學校(日語:宗教系旧制専門学校) 高等學校 高等中學校(日語:高等中学校) 高等商業學校(日語:高等商業学校) 高等工業學校(日語:高等工業学校) 高等農林學校(日語:高等農林学校) 高等商船學校(日語:高等商船学校) 中等教育(日語:旧制中等教育学校) 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 實業學校 實業補習學校 初等教育(日語:旧制小学校) 小學校(日語:旧制小学校) 尋常小學校(日語:尋常小学校) 高等小學校(日語:高等小学校) 尋常高等小學校 台灣小學校 公學校 國語傳習所 蕃人公學校 蕃童教育所 國民學校 領域依共通法(日語:共通法)之領土分類 內地 其他1(外地2) 外地1 南樺太3屬:樺太民政署(日語:樺太民政署)→樺太廳 臺灣屬:臺灣總督府 朝鮮屬:朝鮮總督府 關東州租:關東都督府→關東廳(日語:関東庁)→關東局-關東州廳(日語:関東州庁) 南洋群島託:臨時南洋群島防備隊(日語:臨時南洋群島防備隊)民政署→南洋廳 大東亞共榮圈(附庸國) 滿洲國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和蒙古聯合自治政府 泰國(進駐(日語:日本軍進駐下のタイ)) 緬甸國 菲律賓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太平洋戰爭時期佔領區 法屬印度支那(入侵→佔領:法屬印度支那(英語:FrenchIndochinainWorldWarII)-柬埔寨-寮國-占巴塞) 大宮島(佔領(日語:日本軍によるグアムの占領)) 香港(佔領) 大鳥島(佔領) 菲律賓(佔領(日語:日本占領時期のフィリピン)) 緬甸(佔領(日語:日本占領時期のビルマ)) 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佔領(日語:日本軍によるアンダマン・ニコバル諸島の占領)) 聖誕島(佔領(日語:日本軍のクリスマス島占領)) 熱田島(佔領) 鳴神島(佔領) 諾魯(佔領(日語:日本占領時期のナウル)) 馬來亞(佔領) 婆羅洲(砂拉越、汶萊、北婆羅洲、納閩)(佔領) 昭南島(佔領) 東印度群島(佔領) 紐幾內亞島(佔領) 索羅門群島(佔領) 相關設施 鹿鳴館 遊就館 1:包含屬地、租借地和國際聯盟託管地。

2:「外地」之概念出於《共通法(日語:共通法)》第一條「於本法稱地域,謂內地、朝鮮、臺灣,又關東州。

前項之內地,包含樺太」。

3:根據《敕令第124號關於樺太之郡町村編製件》編入為外地,直到1942年才因畫歸日本內務省管轄且適用國內法從而成為內地。

閱論編各國及各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非洲 安哥拉(英語:GermancampaigninAngola) 東非(英語:EastAfricanCampaign(WorldWarI)) 埃及 賴比瑞亞 摩洛哥(英語:ZaianWar) 西南非洲(英語:South-WestAfricaCampaign) 南羅德西亞(英語:SouthernRhodesiainWorldWarI) 北美洲 加拿大(英語:MilitaryhistoryofCanadaduringtheFirstWorldWar) 美國(英語:UnitedStatesinWorldWarI) 南美洲 巴西(英語:BrazilduringWorldWarI) 亞洲 高加索 中國(英語:ChinaduringWorldWarI) 香港 印度(英語:IndianArmyduringWorldWarI) 波斯(英語:PersianCampaign) 美索不達米亞 日本 累范特 暹羅 越南(英語:HistoryofVietnamduringWorldWarI) 南阿拉伯(英語:SouthArabiaduringWorldWarI) 歐洲 奧匈帝國 比利時(英語:BelgiuminWorldWarI)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duringWorldWarI) 克羅埃西亞(英語:CroatiaduringWorldWarI) 愛沙尼亞(英語:GermanoccupationofEstoniaduringWorldWarI) 德國 希臘(英語:GreeceduringWorldWarI) 匈牙利(英語:HungaryinWorldWarI) 愛爾蘭(英語:IrelandandWorldWarI) 義大利(英語:MilitaryhistoryofItalyduringWorldWarI) 盧森堡 波蘭(英語:HistoryofPolandduringWorldWarI) 鄂圖曼帝國(英語:HistoryoftheOttomanEmpireduringWorldWarI) 葡萄牙(英語:PortugalduringWorldWarI) 羅馬尼亞 俄羅斯 塞爾維亞 西班牙(英語:SpainduringWorldWarI) 瑞典(英語:SwedeninWorldWarI) 瑞士 烏克蘭(英語:UkraineduringWorldWarI) 英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英語:MilitaryhistoryofAustraliaduringWorldWarI) 紐西蘭(英語:MilitaryhistoryofNewZealandinWorldWarI)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oldid=67476035」 分類:20世紀日本大日本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日本軍事史日本戰爭大正時代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বাংলাCatalà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hqipСрпски/srpski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