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x特刊】如何有效收集資料?給知識工作與學習者的建議流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任何人都有收集資料的需求,例如要收集很多新聞事件、評論、分析報告,來作為自己撰寫新文章或企劃的素材。

例如正在研究手沖咖啡的學習者,需要收集 ... Signin Clickhere-tousethewpmenubuilder Signin Welcome!Logintoyouraccount yourusername yourpassword Forgotyourpassword? Passwordrecovery Recoveryourpassword youremail Search Newspaper DISCOVERTHEARTOFPUBLISHING Home產業報導人文/教育【跨x特刊】如何有效收集資... 產業報導人文/教育產業/管理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VKWhatsApp (PhotoCredit:VirtualWolf@flickr) 本文作者esorhuang(異塵行者),原刊自電腦玩物,天地人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如何有效收集資料?給知識工作與學習者的建議流程。

有效收集資料,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我覺得有兩大前提要掌握住:「參與性」、「長期性」。

任何人都有收集資料的需求,例如要收集很多新聞事件、評論、分析報告,來作為自己撰寫新文章或企劃的素材。

例如正在研究手沖咖啡的學習者,需要收集器材鑑賞、沖泡法教學、自己的學習心得,方便自己學習與複習。

為了讓收集的資料以後有用,首先我們「不能只是收集死資料」,而要讓自己「參與到資料當中」,這包含了:幫資料下註解、畫重點、整合相關資料、作目的性分類整理等等。

而且對於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來說,收集資料「不應該是偶一為之」遇到才想到的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習慣」,針對一個具有未來性的需求,不斷地收集、內化、整理自己的資料庫,從而在不知道什麼時候遇到問題當下(需要寫一篇文章、需要教別人泡咖啡),能夠立刻在自己的資料庫中找出資料來完成行動。

這正是所謂的「有效收集資料」,如何做到呢?下面是我身為一個長期知識工作者與學習者的建議,分享對我個人來說很有用的流程。

    1.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RSS閱讀器」。

我自己利用Feedly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Feedly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30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Feedly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我也不信任Facebook這類社群有辦法提供我垂直綜深的主題知識,加上害怕社群過多雜訊。

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動手來! 所以,這個「個人化」與「自動化」的流程是很重要的,我把像是自己的「電腦玩物」這樣有專門主題且以原創為主的部落格和網站收錄到我的Feedly中,這樣每天就能自動接收到他們更新的文章,這是我個人化的報紙,也是一個自動化的資料庫。

如果你對個人化、自動化的資料收集還想更進一步研究,那麼還有更進階的方法,這裡我先略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寫的另外兩篇文章: • 打造中文版Zite:如何每日全自動挖掘自己需要的有用資訊? • 如何為每個研究專案建立一個Google自訂搜尋引擎?     2.如何保持資料來源的活力?「他人觀點」與「世界觀點」 我完全不從社群收集資料嗎?當然不是,我也看社群,但那對我來說是收集資料的第二步驟。

並且為了「打破社群氣泡」,第三步驟我也會輔助以Google搜尋。

(1.)建立個人化自動資訊管道:自己的觀點 (2.)利用社群收集額外資訊:他人的觀點 (3.)利用搜尋突破資訊屏障:世界的觀點 上面收集資料的三部曲缺一不可,而且他們的「使用順序」我認為很重要,我稱呼為是:「自己觀點、他人觀點、世界觀點」的三層拓展。

「自己觀點」:用Feedly這類訂閱工具收集那些自己最認同的網站,最佩服與信任的資訊來源,建立一個每天穩定擴充自己知識的管道,讓自己可以跟著這些作者一起成長,這是建立自己觀點的步驟。

「他人觀點」:但我們不能只是限在自己的觀點,這時候「社群」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保持資料活水的方式,透過不斷吸收、衝撞他人的意見,來獲得自己觀點的更新。

所以要閱讀社群, 但這裡的社群不限於Facebook,例如我寫一個部落格來跟大家討論,也是一種召喚他人觀點的社群。

「世界觀點」:但是朋友圈有朋友圈的侷限、國家社會有國家社會的視野侷限,要能看到更大世界的資料,發現反證的資料,那麼就要依靠Google搜尋,跳出自己習慣的資訊框架,嘗試找出不一樣的世界面向。

我的習慣是當從Feedly看到某些論點,或是在社群上看到某些資訊時,我不會立刻做最終判斷,而是會再利用Google搜尋多找找看,尤其嘗試搜尋反面論證,讓自己的視野可以更開拓。

(延伸閱讀:Google日曆不是日曆,你沒想到的10種活用案例教學)     3.跳過80%的資訊 前面的方法中,我覺得應該已經盡可能用最好的方法獲得網路資料的收集來源了,當然我這裡略過了書本上的資料管道,在閱讀書本上,我覺得也是一樣可以從「自己」、「他人」、「世界」三層角度去思考怎麼挑選自己要讀的書。

但是光有資訊來源還不夠,接下來就是如何收集才有效率,並且有品質? 面對龐大的資訊量,我會掌握下面幾個處理原則。

首先是80%的資訊都可以跳過,即使是我自己收錄到Feedly的資訊,我也可能跳過80%是不讀的,而什麼是不能跳過的資訊呢?那就要回頭問自己,什麼是我現在最關注的主題?我想要找什麼樣的資訊? 或者要換個角度想上網這件事,我們是當作休閒一樣隨意看?還是既然花了一樣時間上網,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有目的的閱讀上?同樣時間產生更多價值,而且一樣有樂趣。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6步驟解決累積了一週沒看的1000+GoogleReader教學」,現在雖然沒有GoogleReader了,但文章裡提到的六個方法應該還是對大家有所幫助。

    4.閱讀並且也同一時間做筆記,強化資料的參與性 看到某篇文章好像有啟發的當下,我會盡可能當下把這篇文章讀完,因為這時候的啟發最大! 並且最好能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一邊做筆記,這就是我一開頭說的「參與性」,收集資料最有價值的往往不是資料本身,而是你對這則資料的啟發、想像、延伸。

所以如果你不把這些記下來,就太可惜了,你下次再讀這則資料一定會全忘記。

就像我在閱讀書籍時:「用Evernote開始完美讀書計畫:抓重點閱讀心得複習」,也一樣會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這些筆記其實才是比書本更寶貴的東西。

而這也是我喜愛用Evernote的原因,她可以讓我一邊閱讀任何網路資料,一邊做筆記,並且最終快速儲存起來:「關於Evernote網頁擷取的9條收集心法與教學」。

(推薦課程:提升職場競爭力的筆記術_Evernote的資料整理與專案管理實作班)     5. 收集資料是刺激自己的想法,所以優先收集想法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有效率又有效的資訊管道?我們為什麼要收集資料呢?雖然有些資料確實是參考性的,例如某某人講過的話、某某事件數據,但還有更多資料的用途其實是要「刺激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去想我要看什麼資料?我要讀什麼書?我要把哪些資料收集下來?這樣會有更大的機會建立有效的資料庫。

因為比起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我更應該先追求想法筆記的完整性。

而沒有想法的資料,收集下來日子久了大多也無用,反而造成資料庫的累贅。

接下來的步驟,就要從「收集資料」的前置作業,開始進入「怎麼整理自己資料」的流程,關於資料庫的管理方法,歡迎大家繼續參考我在電腦玩物的另外一篇文章:「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 寫論文必備免費軟體RefMe參考文獻格式自動整理! • 做好大人的學習筆記:如何開始建立你的技能系統? • 活用Evernote改變職場工作效率的10條關鍵筆記術     異塵行者|EsorHuang 科技部落格「電腦玩物」站長 長期撰寫有關Evernote、Google等雲端應用文章,探索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不用學術論點窠臼剖析,而是以結合生活實用經驗的案例分享,於商業周刊網站開設「雲端辦公術」專欄,分享內容包覽數位應用、時間管理到生活旅遊中的科技人文觀察,並著有暢銷書籍:《Evernote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數位化重整你的工作和人生》。

    (JackLiao2016.12.12審編。

網頁資料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抄襲;歡迎分享轉載文章,並附上出處與網址,內容如有指正,敬請來信告知,我們將不勝感激,E-mail:[email protected])   >>>延伸閱讀:為何在KKBOX看不到廣告?織田紀香:不看點擊、不做導購的廣告策略改革 >>>延伸閱讀:負能量爆紅!41萬粉絲團三大核心:風格、制高點、內容 >>>延伸閱讀:AR/VR重新洗牌產業規則?不可不知最新數位技術4大趨勢 >>>更多【跨產業沙龍】活動報導 ▲「跨產業沙龍」為全台最大的每週跨界交流論壇,是一個各專業人士的人脈交流與產業學習平台,由天地人文創旗下的天地人學堂於每週三19:00-21:30固定籌辦。

每場次皆邀請三位不同領域講師分享產業工作與內容,一次瞭解三方產業,每位講師30分鐘產業分享(20分鐘演講與10分鐘Q&A),會後交流更能累積跨界人脈,以打造各專業人士的交流廣度與深度,累積跨領域合作與創新動能!   RELATEDARTICLES 周逸濱、魯忠翰/看波特王... 天地人文創-2022/07/07 海外品牌如何談代理經銷?... 天地人專欄-2022/04/12 免費,如何賺更多?三大免... 天地人文創-2020/05/19 ABOUTUSFOLLOWUS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