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 Google 藝術與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俄羅斯帝國在中文中常簡稱為帝俄、沙俄、俄國,是存在於18世紀至20世紀的統一君主制國家,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

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擊潰瑞典 ... 首頁探索附近簡介成就系列作品主題實驗藝術家媒材藝術流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點關於查看活動記錄提供意見隱私權&服務條款首頁探索玩遊戲附近收藏登入載入中…俄羅斯帝國在中文中常簡稱為帝俄、沙俄、俄國,是存在於18世紀至20世紀的統一君主制國家,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

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擊潰瑞典帝國贏得大北方戰爭後,改稱「全俄羅斯皇帝」,創立俄羅斯帝國。

雖然俄羅斯帝國的君主已按照西方慣例明確改稱「皇帝」,但在當時的歐洲依然習慣性的稱呼俄羅斯皇帝為「沙皇」。

俄羅斯帝國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彼得一世為首位皇帝。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展開改革,使得帝俄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均有顯著的進步,開創效法西歐的近代化的先例。

在大北方戰爭中,俄國擊敗北歐強權瑞典帝國,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由純粹的內陸國轉變為濱海國,被歐洲承認為列強之一。

帝國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統治時期步入黃金時代,透過三次瓜分波蘭和兩次對土作戰的手段,奪得黑海出海口並將帝國的西部邊界深入中歐。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俄國積極參與反法同盟,透過俄法戰爭成為唯一能在陸軍上遏法軍入侵的國家。

維也納會議後,帝俄主導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成立神聖同盟,再次從瑞典手中奪取整個芬蘭大公國,成為了僅次於大英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列強,人稱「歐洲憲兵」。

在隨後的新帝國主義時期,其勢力範圍繼續向高加索、中亞和遠東三方面擴張,完全毀滅了世界上最後一批遊牧民族國家、囊括整個中亞,成為侵佔清朝領土最多的國家。

帝俄在版圖上於在19世紀中期達到極盛,橫跨歐亞大陸,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涵蓋中亞、北高加索及芬蘭地區,與挪威、瑞典、德國、奧匈帝國、羅馬尼亞、鄂圖曼帝國、波斯、阿富汗、中國、朝鮮與日本接壤,按國土面積計算,成為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帝國。

根據1897年人口普查,其人口達到1.25億,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

儘管帝俄在政治、軍事、外交和菁英文化上皆為當時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俄羅斯帝國在經濟、科技、社會制度、教育上卻在歐洲敬陪末座。

15世紀至19世紀中期,因為農奴制度牽制了生產力、東正教腐化貴族思想、未曾經歷大規模的產業革命,導致帝國的國力開始衰弱。

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國於克里米亞戰爭敗於早已近代化的英法,繼而於1861年展開對內的大規模農奴制改革,宣告廢除農奴制;但由於俄國本身幅員遼闊,無法一次性改革到位,還觸動了國內在既得利益者,加劇了俄國人在民族和宗教上分歧。

受19世紀中期歐洲革命風潮影響,反對俄羅斯自古君主專制傳統的浪潮此起彼伏,人民要求建立共和體制、甚至讓少數民族獨立,此矛盾在1881年達到最高峰,皇帝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主義者炸死。

其子亞歷山大三世意識到俄國不能再故步自封,於是強勢介入推進改革,不過成就依然不如英法美德等西方進步國家。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維基百科3個精選故事故事РомановыMinistryofCultureoftheRussianFederation故事JewishprofessionaltheatreJewishMuseumandToleranceCenter故事ProkhorovskoepoleMuseumofProkhorovskoePole探索這個地點11個項目分類依據使用Google進行翻譯Google帳戶搜尋地圖YouTubePlay新聞GmailMeetChat聯絡人雲端硬碟日曆翻譯相片DuoChrome財經文件試算表簡報圖書BloggerHangoutsKeepJamboard地球最愛藝文GoogleAds播客旅遊表單更多Google提供的內容Google應用程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