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人展現出他們對種族攻擊的一致和同理,2021 年台灣的社群媒體上充滿了#StopAsianHate(停止亞裔歧視),而在2020 年則是#BlackLivesMatter (黑人的命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文史藝術 文化 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還有人驚訝我竟有「受教育」 Anonymous/讀者投書 2021/04/17 43365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我在尋找教職的過程中,不斷被建議在餐廳工作,或者做一些建築或農業工作。

某次我甚至被問:「你的英文怎麼這麼好?在你的國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你一定很有錢。

」 最近,美國針對有色人種的暴力案件正不斷攀升。

有些暴力也構成了仇恨犯罪,有人因而失去生命,也有人飽嚐心理壓力和其他創傷。

全球人們如今正團結一致地對抗暴力和種族攻擊。

根據一個線上平台的數據,2019年,在美國前15大城市,警方收到的反亞裔仇恨犯罪案件為49件;然而2020年增加到了122件,換句話說一年增加了149%,顯示此議題的嚴重性,必須被視為優先處理的議題。

反對美國仇恨犯罪,台灣不落人後。

台灣人展現出他們對種族攻擊的一致和同理,2021年台灣的社群媒體上充滿了#StopAsianHate(停止亞裔歧視),而在2020年則是#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

這些來自全球的支持,強化了此類運動,也提升了人們對種族議題的意識。

看著即便到了21世紀,歧視仍因膚色與臉孔特徵而發生,令人難過。

我一直樂觀看待台灣社會和其友善的人民,也很感謝他們;正因此,我發現讓台灣人了解那些不同膚色的人,在台灣遭遇到的種族歧視至關重要。

我想澄清:種族歧視發生在任何地方,並非台灣或美國所獨有。

寫作這篇文章的主要動機,來自於我的朋友和我多年來因膚色而經歷的歧視。

我一直在掙扎究竟該具名還是匿名寫作本文,最後決定保持匿名。

這篇文章會分享一些我和朋友的個人經驗,以及這些年來我在台灣社群媒體上觀察到的意見。

令人震驚的言語霸凌 我在抵達台灣後的優先辦理事項之一,是在遞交我的居留簽證申請前,做一次身體健康檢查。

我的台灣兄弟很好心地陪我前往台北的頂尖醫院之一。

比起其他外國人,我必須做一些額外的檢查項目──出於好奇,我詢問了原因。

我從護理師那裏得到的回應(由我的台灣朋友翻譯給我聽)是:「哦,這是因為你們不用餐具吃飯,這樣很髒」(編按:根據衛福部針對「外籍人士(含陸配)居留健檢所公布之「居留或定居健康檢查問答輯」,不在其兩份附表中羅列國家者,必須進行腸內寄生蟲糞便檢查與漢生病檢查)。

我倒退一步,沒有做好聽到這種答案的準備。

第一次有人跟我說用手吃飯很髒。

隨著我年紀增長,我不停地在思考這件事,明白這並不正確。

我和我家鄉的朋友討論這件事,他們也都很驚訝。

食物是人們旅行到其他地方時會注意到的差異。

我在搬到台灣以後也遇到飲食上的挑戰。

然而,我從沒發現自己吃的和台灣人有多麽不同,直到有人跟我說「你聞起來像你的食物」。

我嚇了一跳,茫然無措,不知如何回應。

當我在我以前的辦公室加熱我的食物時,我被告知不要使用微波爐熱我的食物,因為味道太重了。

當我請教解方時,對方告訴我:在外面吃或者煮點味道不那麼重的東西。

我很高興現在任職的地方對我的食物從沒意見。

多數台灣雇主只想要「白人」英文教師 本文旨在「超越膚色」(LookBeyondSkinColor),我想談更多關於膚色如何影響我的經驗,以及我在此獲得的專業機會。

通常,在中文裡我被叫作「黑人男生/外國人」,這是我在聽了很多次後學到的。

例如,當我在辦公室做文書工作時,我可以聽到其他員工稱我是黑人男生,當時我覺得很糟,但現在不會了。

我想告訴你,雖然不是每次,但不時就會發生。

我的膚色也決定了我能得到的工作。

讓我來告訴那些讀到現在的人,我不確定你對這方面有多少了解,台灣多數徵求外國人的教學工作,找的是英語母語人士。

至此,一個問題浮上我的心頭──誰是母語人士? 我想至少一個人來自的國家,官方語言就是或者包含英文,應該都算在內。

然而儘管我申請了許多教英文以及其他需要英文講師的工作,卻經常石沈大海,讓我和你分享一個我在公開的媒體平台上看到的回覆: 這是一則社群媒體上徵求在台任教的英文老師的貼文,明確指出其「種族要求」:「外表:白人或白種人不要亞洲人不要印度人不要咖啡膚色或黑人。

」 這是一則社群媒體上徵求在台任教的英文老師的貼文,明確指出其「種族要求」。

圖/截自社群媒體 甚至還有外籍教師收到這樣的留言:「我們的老師很滿意你的教學影片。

只是對你的助教有點意見,我們老師怕你會找黑人老師來代課。

我們不是歧視什麼的,但是我們不想孩子們回家以後說什麼,我們只偏好白人外籍老師,我希望你懂我的意思。

」 圖/截自社群媒體 如果我已經放棄希望,我不會寫這篇文章來強調這個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感到痛苦,每個人都知道種族主義正在發生,但沒人想體會那滋味。

在3月底,當我的朋友問及她申請代課老師的工作狀況時,收到了這段訊息: 「問:『我只是想問是否有我可以做的工作。

』 答:『我有你的時間表,我已經試過幾個班了,他們想要白皮膚的老師。

』」 圖/朋友分享 教育界的種族歧視,無益發展雙語國家 存在於台灣英文老師工作中的種族主義多不勝數,每當我想提出這個議題時,都會被「哦,你知道嗎,比起台灣,在其他國家像是中國、日本或韓國更糟。

」這樣的回應打斷。

對我來說,這是逃避接受種族主義存在台灣的事實。

多數尋求母語人士的工作像是講師或教師,幾乎只限於5到6個國家的公民。

無論如何,英語起源自英國,其他說英語的國家都曾是英國殖民地這點徹底被忽視。

崇拜其中一些英語國家,忽略其他也說英語的國家,對於發展以英文作為第二語言、計畫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是十分短視近利的行為。

我在尋找教職的過程中,不斷被建議在餐廳工作,或者做一些建築或農業工作。

某次我甚至被問:「你的英文怎麼這麼好?在你的國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你一定很有錢。

」 我有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朋友在台灣擁有非常平靜和穩定的生活。

他們有些人來台灣將近10年,如今已結婚並有了小孩。

這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他們很快找到了教職。

我也想要穩定的工作,我很羨慕他們。

有時候,我會冒出希望自己的是白人臉孔的想法,只因為白人超級容易在台灣找到教職。

我有數個朋友來自官方語言非英文的西方國家,但他們卻可以找到工作,而我和我的朋友則因膚色而被拒。

我了解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得到最好的,但是以什麼為代價呢?即使在台灣這樣經濟進步的國家,當人們在為台灣的未來做準備時,心態卻仍然停留在過去,是多麼地不幸。

如果情況惡化,台灣將「只有白人」外國人留下。

教職或任何其他工作應該以才能而非種族為聘僱依據。

以上是我在台灣的真實經歷。

我誠心希望台灣能超越膚色,有件事是確定的:「我們必須聚焦於我們說的內容,而非我們說的方式。

」 備註:本文經作者授權翻譯、編輯,欲閱讀英文原文請參考〈LookingbeyondSkinColor:It’stimeforTaiwanesetoreckonwithracism〉 執行、核稿編輯:林欣蘋 種族歧視 職場霸凌 種族主義 關聯閱讀 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你聞起來像咖哩!」──面對歧視,自卑與自信只在一念之間 ABC回台潮,不該只是「花錢玩票」而已──BenjaminWu專訪 我是一個越南人,卻在芬蘭想念著台灣:「台灣沒有越南那麽擁擠,也沒有歐洲那麽偏僻,就是剛剛好。

」 作品推薦 參考資料 TOP Anonymous/讀者投書 JustanotherforeignerinTaiwan. 看更多 上一篇 鐵達尼號上「消失」的中國倖存者:紀錄片首揭歧視污名下的流離人生 下一篇 【另類生活指南】從「除毛之日」到「狗狗之日」──這12個日本節日讓人好吃驚!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教育Education 當黑人小孩指著黑娃娃:他是醜娃娃──「崇白」的美國與台灣社會,需要更多的種族敏感度 關係Relationship 「你在美國被種族歧視了嗎?」──Yes跟No之外的第三個答案 影劇Film 「講外語不夠美國,講英文不夠國際?」金球獎名單,再掀好萊塢「亞裔歧視」風暴 文化Culture 匯聚三百年時光記憶 彰化釀出古今交融新風味 退學生逆襲成馬雲的老師,下一站,前進元宇宙|廣編企劃 熱門文章 1 政黨惡鬥、人心焦慮,中產階級受創深──加拿大通膨31年新高,我的在地觀察 2 「你以為的天賦,只是別人的皮毛」──我在巴黎音樂學院的領悟 3 台大資工系副教授陳縕儂:離開美國微軟,「回台灣教書讓我更快樂」 4 「在柬埔寨、東南亞工作都是詐騙!」排山倒海的聳動報導,解救了誰? 5 虔誠國度的人肉市場:《我的母親賣了我》爭議,與東南亞的雛妓剝削問題 6 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還有人驚訝我竟有「受教育」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