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 写写帮文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 ... 现在位置:首页 > 15号文库>正文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时间:2019-05-1423:24:13收藏本文下载本文作者:admin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一篇: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中的第一名。

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流氓鬼"和"绅士鬼"的文章。

"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法》等;"绅士鬼"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其艺术风格表现为: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文章的笔势是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最自然最成熟的表现。

周作人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洞彻犀利,也不同于冰心的委婉清丽,他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不会因为构思、结构而拘谨,不会因为文短而板滞,读起来,就像是一番闲聊,而往往在这种闲聊中能够触到某种道理,仔细体会,却又深藏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周作人早期的《碰伤》一文中,作者意在抨击反动暴警任意殴杀各校在新华门前索薪的教职员一事,作者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说理,也没有大肆的指斥,而是持一种随意闲谈地说:"我从前曾有一种计划,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

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

"我想如果对于鲁迅而言,写起来肯定会用尖锐泼辣,透彻犀利的笔势来指斥这件事,而这也正是周作人和他的区别。

继而作者又谈到了佛经里说蛇的几种毒种最厉害的"见毒",谈到《唐代丛书》之一《剑侠传》所写的剑侠的飞剑可以"取人头于百步之外"等等,之后,作者才引出了"近日报上说有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外碰伤"的事情,进行了委婉的抨击,文章读起来不会浮躁,没有让人觉得特别尖锐的言辞,然而文章的激愤之情,作者的批判态度都淹没于这种飘放洒脱的笔势中,使自己的散文有一种慑人的魅力,这是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及的,也是后市作家所不能及的,它不仅给人一种艺术上美得愉悦,也陶冶了人的情操。

2,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读周作人的散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始终能够在文章中体会到它那种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这种特色使读者感受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

虽然他也有浮躁凌厉之作,但是随着他风格的转变,这种平和恬淡的特色亦趋明显。

他在《雨天的书?自序》中曾经说过:"我近来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

"周作人的散文有意淡化内心的情感,通过含蓄、隐而不显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宁静、质朴、幽远的美感。

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本来初恋在每个人心中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作者却用极其平淡的笔调叙述:"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

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迷蒙的喜乐。

"最后对于初恋情人的死讯也是平淡的:"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像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表现出周作人散文浓郁而以平淡出之的抒情特色。

抒写爱恋的感情是这样,抒写厌恶的感情时也是如此。

一切不满、悲哀、批评都蒙在作者平淡、冲和的笔调下,如《北京的茶食》一文中,面对军阀统治下中国人们干燥粗鄙的生活表示了淡淡的不满:"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又如《喝茶》,作者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半天的闲情逸致,要抵得过在尘世中十年纷纷扰扰,忙忙碌碌而又不知所为的如梦生活。

说的是人应该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份空间,在淡雅闲适的氛围下体会人生的意味。

淡泊的言语,勾勒出一种喝茶的境界,一种理想,一种对于时间的漠视……瓦屋下、纸窗内,外面的俗尘屏蔽了,偶尔抿一口清茶,淡淡的苦味在舌尖和齿间停留,隐隐它就弥漫出幽幽的清香。

人生的烦恼、生存的纷苦……都淡忘了。

淡淡的茶味中,生命渐渐以一种自嘲的幽默感在心底的泥沼中直立起一个简约的、晶盈的、恬淡的、纯真的灵魂。

可见,周作人的散文不会因为外事而改变其平和冲淡的抒情特色,然而却是这种平和恬淡,使得周作人的散文有了卓越的成就,对于当时亦或是后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周作人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风趣,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字。

议论性的篇章还是具有讽刺性的杂文,写的都不板滞,反而有趣味,别有一种平易亲切的艺术魅力,使阅读它的文章时,感觉特别亲切,易被吸引。

周作人的散文说理时也不干燥乏味,而是庄中有谐地杂着许多趣笔,或使用一些形象化有趣的比喻,给文章平添一些风情、一些韵味。

如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中:"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

"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说理,把道理叙述的平易而亲切: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读书其中的道理。

在风趣中寓着庄重,在庄严之中又杂之以幽默和风趣。

可见,周作人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引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材料,然后加以提炼,加工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使这篇文章写的生动有趣,而又富有哲理性。

4,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读周作人的散文,不会觉得吃力,也不会觉得有任何刻意求工的痕迹,从头到尾都是从容不迫,舒徐自在的表达,从而有一种耐人品读、追味的风神韵味。

曹聚仁在论述周作人的散文的时候曾说:"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道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明神韵,周氏散文,其妙处正在神韵."。

这充分表现了周作人驾驭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力,也是他享誉文坛、赢得那么多读者的重要原因。

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小品散文的创作,他的小品散文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自己提出的反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文艺思想、妇女观、儿童观,包括了日常情景、生活琐事及其人们忽视的方方面面,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他在现代散文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平和冲淡的风格给人亲切、幽远之感,像他的思想一样具有不朽的价值。

虽然他在抗战时期曾投敌卖国,使自己晚节不保,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典型,作为一个在新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其作品有着非比寻常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第二篇:周作人优秀散文1苦雨斋序跋文。

上下两辑自序代序。

前后几编一收再收。

上是叙由来,道新感。

下是读后感,还文债。

前是旧序文,新集合。

后是老跋篇,重聚首。

翻译编纂就首说明原本。

散篇议论当时道清感情。

废名小说作序专业户。

平伯散文解说批评家。

集此一通旧话性情毕露无余。

看此一卷序跋嗔怪错过妙文。

2谈龙集。

文艺篇什,自己性情,批评议论兼愿想。

西洋东倭,小诗俳句,移译误译有胜无。

主观自我原批评真谛,解读注脚是翻译心态。

悼祭西哲百年,是艺苑援引;序言故国新篡,是文学探究。

废名小说,平伯散文,是自家最爱。

两性神话,歌谣民歌,是文士实绩。

作文切莫忘个性,批评定要记诚谦3周作人书信。

山中养疴,车内闲时,奉达好友一扎;副刊邀稿,小报私谈,但去争辩一封。

近身实见,偶思妙想,愿与良朋知道;劝诫条陈,古国新事,自家头脑所得。

称兄一句,私事但道不妨;援君一声,故旧聊于新知。

伏园兄去京走沙漠,废名兄修道隐山中。

子容君乡有乌篷船,某某君文无蔷薇社4知堂文集。

四知天地你我,两知当字悬砣。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知也。

人生天地间,往来你我中。

乱世活命,卖文且生。

汲汲于新道德,愤愤于旧习性,逝者斯世;口耳间四寸,言行里春秋。

茶酒菜蔬,摘句偷词。

茫茫然大国民,锵锵然小兵卒。

存乎当年。

人活一世,稻粱谋;国生万民,垂永祚。

5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

周作人,生活在民初,思想在明末。

他拥有的特点,属于一些率性而为的真人。

他也汲汲于世道人心。

但大都反思过去有没有必要。

他的答案一直保留到自书退出文坛。

他只是在苦雨斋,苦竹,苦茶。

读读散书,说说闲话。

亡国,或未亡。

做的文章,大抵没有用处。

他对国人中官民认识很透彻 第三篇: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比较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以林语堂、梁实秋、废名、钟敬文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强调“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散文创作以追求“兴味”为志趣,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议论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言志派具有阴柔美,以“平和冲淡”的诗意美感染人心,从这派作家的写作态度上看,摆脱正经状态,追求洒脱、随意,不作激烈斗争,也不过多的介入政治领域。

而“言志派”散文作家中,成就尤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为最。

然而他们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斗争,充满着争议,他们中有过叛国,有过静默,可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却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被称为“小品散文之王”;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梁实秋也有他的“雅舍艺术”。

下面,就分别谈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及成就。

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小品文的概念最早还是周作人提出的,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不妨写成散文。

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过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给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他所说的“散文”、“这类文章”、“新的土地”事实上就是他要提倡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指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的散文,还包括“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梁”——散文诗。

周作人为新文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开拓散文领域,要发展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散文。

周作人的生平文章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平和冲淡,在这平和冲淡中体现他的审美追求,表现他的思想;这种平和冲淡往往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但又能在这闲适中使人感到它所写的的确是生活的真实,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文章,尽管内容严肃、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平和。

周作人的其他文体入的杂感、文艺评论和文章随笔也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他的平淡闲适,以似乎使人感到他没有用任何技巧,但其实并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他已将这种技巧在无意间运用,且不露痕迹而已。

周作人的这种平淡闲适主要表现在他的小品文的题材平凡日常,结构的平淡无奇,词章的朴实无华,文字节奏的舒徐闲适等。

对于喝茶这一生活中在平常不过的事,周作人却能从中发现妙处,并将它写入文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

”“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闷气。

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在品茶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悠闲的心情,完全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的思想的反映,完全是一种所谓清高的名士的风度。

周作人写小品文是因为派遣自己内心的烦闷,比如寂寞空虚,而“在文学上寻求安慰”,他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体验而进行创作,而很少考虑时代、社会等复杂的问题。

在那充满热力、充满斗争的年代里,他自己却能从容镇静,并写出那样轻飘幽默,那样平和冲淡的小品文,与同时代的其他高唱启蒙调子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作人早年因为同样是很激进的,可后来为什么沉溺于花繁叶茂、净洁幽雅的“苦雨斋”中过玩古董,吃苦茶,谈狐话鬼的生活?也许是他经历了文学革命的失败后越来越对自己民族失去信心,害怕革命,甚至不敢发“牢骚”,因为他深深懂得发议论“容易有共党朋友的嫌疑”,为“苟全性命于乱世”,周作人便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周作人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然而,周作人的散文正如他本人一样充满着矛盾,正如他愿意将他自己介于“叛徒”与“隐士”之间一样,他可能也更愿意使他的散文处在平淡和不能平淡之间,所以单单用一个“冲和”或同义的“平淡”、“平和冲淡”来概括周作人小品散文的风格特征,也是不甚准确的。

周作人也多次申明他的文章不能闲适。

事实上,平淡也许只是表层的现象,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因为对现实的忧患,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都使他不能做到真正的平淡或闲适。

例如:《故乡的野菜》是他早期的一篇名文,全文充满了对故乡怀念的深情,可开头一段却极力申说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分:“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是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成相识,正如村里的邻居一样,虽然不是亲戚,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周作人真正要做的是在文章中极力淡化感情,将感情融化于文章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文章正如一杯清茶,初次品味,淡淡的没有什么,可第二口第三可过后,就能渐渐尝到这深埋的滋味了,他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感人的挚情。

文中的一个“别后”“想念”不证实了他对故乡的魂牵吗?这种藕断丝连的情感是作者想淡化也淡化不了的,想忘却也忘却不了的。

有时,周作人也用极力淡化感情的方法表现严重的事件,以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在《前门遇马队记》中便使用了这种强烈反差的方法:“那些人虽然骑在马上,也应该还有自己的思想和主意,何至任凭马匹来践踏我们自己的人呢?我当时理应不要逃走,该和马上的‘人’说话,谅他也一定和和善,懂得道理,能够保护我们。

”愈是多方宽解,愈见其不可宽解,愈说的平淡,愈是无可奈何的悲愤。

文中并没有剑拔弩张的字句,也没有正面对敌人的批判和控诉,但作者爱什么憎什么都一目了然。

以上这段文字还流露出了周作人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即喜用风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诙谐和幽默,这种流露很自然,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戏谑。

周作人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他在幽默中也会自然地反映出这种平淡,所以,他的散文并不像一些杂文般辛辣干脆、针针见血,而是带有名士的风范,种种反语只是以一种平和的笔墨表现出来。

反动军阀对请愿学生和教员“碰伤”;“记前门遇马”,希望能和马上人心平气和的理论;要得好的死法,要离开寿终正寝而求新的“死法”„„在这些散文中,周作人极尽反语揶揄之能事,对社会的种种作出自己的见解。

除了这种富有讽刺意味的幽默外,他还有很多富有生活气息的风趣,如《故乡的野菜》中引述关于黄花麦果的儿歌:“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勿出,一块字要吃。

”极言黄花麦果的好吃,果子少了不好意思送人,而多了又舍不得送人,十分诙谐。

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与周作人有很多类似之处。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两人选题都以身边的琐事为主,注重生活的细枝末节,别人不屑顾及的类似“苍蝇之微”都成为他们乐于表达的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实的事物中,林语堂还往往能生发出比尔想不到的新东西。

在对细枝末节的描写中,二人还都特别注重性灵,即对这种种细枝末节独具匠心的微妙感受。

比如说,西装是常而又常的题目,难有新意,擅长经国大品者肯定会不以为然,大加责罚。

而林语堂却给西装赋予新的现代意识。

他在《论西装》中说:“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惟一的理由是,一般入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西装“令人自由不得”,“间接影响呼吸之自由”。

林语堂甚至说:“中西服装之利弊如此显然,不过时俗所趋,大家未曾着想,所以我想人之智愚贤不肖,大概可以从此窥出吧?”这确是“知微见著”,能在常人不以为然的细枝末节处发现新意,并自由的表达出来,极见灵性。

但是,恰恰正是在性灵的表现上,二人又各有各的特色。

周作人的灵性在表达时总是伴随着宁静与冷漠,给人不起波澜之感,知者谓之有,不知者谓之无。

而林语堂小品文中的性灵却显得充盈、奔放、欢快、充满激情,其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也是浩浩荡荡,如江水滚滚。

他曾写道:“人谓性灵是什么,我曰不知。

„„大概昨夜睡酣梦甜,无人叫而自醒,晨其啜茗或啜咖啡,阅报无甚逆耳新闻,徐步入书房,明窗净几,惠风和畅——是时也,作文佳,作画佳,作诗佳,题跋佳,写尺牍佳:未执笔,题已至,既得题,句已至。

”可见,与周作人一样,写文章也是为了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不需故意雕琢或为表达某一主题而特意冥思苦想来作文。

而不同之处在于,林语堂当性灵来,就文思泉涌,有笔墨不逮之感,在小品文的闲适笔调中又负有气势跌宕、韵律铿锵、节奏性强的特点。

除此之外,林语堂小品文中除了长句和闲谈文句,还有短促激昂的句子,使文意表达得思想跌宕,才情奔涌。

林语堂这种在小品文中外显的性灵与情趣气质,是周作人所没有的。

林语堂的小品文也不像周作人般“苦”、“冷”,而是欢悦的,用着抒情的笔调写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一腔柔情。

例如同样是写人生,周作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人生的彻悟,在彻悟中,不禁又流露出人生空虚、悲凉之感。

而林语堂就不同,他在《诗样的人生》中,用诗化的笔调写人的成长,虽然对世界人生也有本质的悲剧体验,但他却不沉溺不悲观,而是热爱人生,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够用和乐的心态将其审美化、诗化。

林语堂的这种不沉溺不悲观,相反却欢悦的风格又是通过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幽默来实现的。

在幽默之中也蕴藏着宽容、大度,蕴藏着对人生的热爱。

我们知道,幽默一词还是林语堂引进的呢,这也堪称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了。

林语堂着重强调幽默与人生的关系,他曾反复讲:“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犹如人生是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的。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可见,他认为社会人生中充满着幽默,而且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他主张“凡写此种幽默小品的人,于清淡之笔调之外,必先有独特之见解及人生之观察。

”然而现代作家中却有很多人误解或是错用了幽默,而林语堂对幽默是有明确的解释的:“新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不是流为极端的滑稽,便是变成了冷嘲„„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是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知上,以后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

”他认为,“幽默”的精髓在于宽容与诚恳,也就是如他所言的“谑而不虐”。

这是说“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是在于同情所谑之对象。

别人有弱点,可以戏谑,自己有弱点,亦应解嘲,但在这“戏谑”与“解嘲”的背后,却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对世间万物的终极关怀与仁爱。

理解了这些,才是真正懂得幽默的意义。

如果只是一味的尖酸刻薄,或哗众取宠,已是违背了幽默的真义了。

林语堂一生的创作,都是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于幽默的解释的。

比如,在《论西装》中,林语堂反对盲目模仿乱穿西装,但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幽默,所以作品很是富有喜剧意味。

作品写道:“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装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

”幽默给作品笼上轻松自如,欢乐痛快的情调。

他并没有对爱穿西装的青年给与讽刺,相反,却以一个长者的态度,将青年们看成是自己的晚辈,以平和的心态解释为什么青年们爱模仿着穿西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那些青年们似乎是一些善于模仿、喜爱新奇事物的孩子,而毫不令人生厌。

而现代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作家,已将幽默作为了战斗的武器,用来对反动势力进行辛辣的讽刺,这里面也包括周作人的部分文章。

当然,我们不能说将幽默用作武器就不行,就违背了幽默的本真,这只是作家个人的喜好与风格而已,不存在着优劣之分。

将幽默作为“谑而不虐”的手段,只是林语堂一己的偏爱与见解。

事实上,林语堂将“humor”译为“幽默”,已经突出其“幽隐”的一面,倾向于某种达观的人生姿态,并努力以超脱的态度来看待人生和艺术。

所以,与周作人的苦、冷、涩不同,林语堂更强调雅、健、达、醇、美,从而增强了小品文的通脱和开朗。

雅舍艺术——梁实秋20世纪30年代后期,周作人和林语堂都逐渐由“叛徒”走向了“隐士”,由原先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逐渐归于冷寂,从谈时事到少谈时事直至不谈时事而热衷“闲适”,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转移到写草木虫鱼、风花雪月和趣闻轶事,“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后来,由于论语派分化,林语堂被迫辞去《论语》主编,之后全家寓居美国。

同时鲁迅又对小品文进行严厉批判,于是,以“言志”、“闲适”为特色的小品热潮就日趋冷落了。

而梁实秋不同,他认为文学家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他捍卫的是文学的纯洁性和永恒性。

所以,在他的小品散文中,虽然与周作人、林语堂一样,不谈政治,回避了社会的重大矛盾,但是没有小知识分子的迷惘情绪。

而是在对日常人生、社会世相的描绘中,去探求人生的真谛。

四十年代初,梁实秋在历经坎坷,蛰居“雅舍”时,潜心小品散文的创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雅舍小品”现象,这也许是周作人、林语堂“言志”、“闲适”、“幽默”小品文日趋衰落时的一次颇为斑斓的回光返照。

梁实秋以后的散文创作,也一直保留着“言志派”散文的流韵遗风。

梁实秋的《雅舍》更是“雅舍小品”的经典:一般房子的基本用途主要是遮风避雨,防止入侵,而雅舍却“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

一位学术界的著名人士置身于这种陋室,正是帝国主义给我们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的一幅缩影,但梁实秋并没有像大多数的作家那样,奋起高呼救亡图存,对侵略者给以抨击斥责。

却独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个表现角度——从苦难中寻觅诗意。

比如像“雅舍”地点荒凉,却足见朋友之情谊,“雅舍”聚鼠成群,聚蚊成雷,作者却安然处之。

更有甚者,作者竟在大雨滂沱之际,由屋顶崩裂联想到奇葩初绽。

尽管有人可能会说梁实秋不关心民族危亡,还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怡然自得。

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超越了世俗利害和民族狭隘而关乎整个人类的东西,就使人在逆境中所应采取的处世态度。

也就是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心态。

此后的不少散文,都是这种“雅舍”精神的延续。

与周作人和林语堂一样,梁实秋也善于在生活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内容包罗世态万象:男人、女人、孩子、中年、老年;猪、狗、鸟;衣裳、汽车、手杖、书、酱菜;送行、散步、听戏、洗澡、排队、放风筝„„然后,再从人性和文化层面切入来描写。

同时,梁实秋在具体的写人状物时都对对象描写得特别细致,他写女人时就写了女人的所有共性:女人的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说谎,女人的善变,女人的善哭,女人的善谈,女人的胆小,女人的聪明••••••写衣裳就通写唐装、洋装、男装、女装、长袍、马褂;讲骂人就罗列十大艺术;论讲价就归纳四大秘诀。

总之,梁实秋的散文能综观人物、事件的各种特性,极尽细致的进行描述,使人犹若站在造物主的高度,俯瞰众生,洞察世相百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

梁实秋的散文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他曾说:“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而这恰恰与周作人和林语堂的写作标准相吻合,周作人曾在《本色》中说过:“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字曰‘简单’”。

林语堂也同样谈到过这个问题:“论文字,最要知味。

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

何以故?平淡与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好作家如杨贵妃之妹妹,虽不涂脂抹粉,亦可与皇帝见面,宫中其他美人要见皇帝非涂脂抹粉不可。

作家敢以简朴之文字者这么少,原因在此。

”可见,三位作家都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力求为文“简单”。

他们的散文作品虽然看似都属“闲谈”,漫不经心,东拉西扯,但文中却无一句是闲话,字字句句都是经过细心推敲的,只不过这表现得十分自然,于不经意间见真功罢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语堂被成为幽默大师,梁实秋也追慕林语堂的幽默,但梁实秋的幽默,不同于林语堂的智者的关怀的幽默,也不同于周作人“湛然和蔼,出诸反语”的幽默。

梁实秋的幽默,是通过将信手拈来的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来展现。

而这些例子又都极富典型性,都机智闪烁,谐趣迭生。

因此,在梁实秋的散文中,往往通篇都闪烁着智者的幽默,这更像是一种“闲谈”式的幽默。

比如在说男人脏时,他写道:“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货当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

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

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这段简短的文字就连举了男人的“西裤”、“袜子”、“手绢”、“脚”四样来些男人的“脏”,而且,在写到袜子和手绢时,还又细分了几种类型,可见举例之丰富。

而这些例子都来源于生活,却又十分典型,关键在于,梁实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典型,并用风趣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

这种近乎是“堆砌”的材料的距离方式,目的就是让读者从中看到众生相,也看到自己和处在自己周围的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和心理感受,从而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在达到幽默效果的同时,还能使读者进行反思,纠正自己习以为常的错误。

此外,可以看出,梁实秋在列举这种日常生活的例子当中,还适当的增添了一点夸张,这就更加强了文章的幽默性,从上面的例子中就可看出。

别处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女人体力不济,身子骨弱:“两只脚放在被里一夜也暖不过来,双手捧热水袋,从八月捧起,捧到明年五月,还不忍释手。

”说下棋慢性的人:“见对方走当头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边的马好,还是跳右边的马好,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急得对方拱手认输。

”说医院旅馆化:“最像旅馆的一点,便是人声嘈杂,四号病人快要咽气,这并不妨碍五号病房客人的高谈阔论,六号病人刚吞下安眠药,这也不能阻止七号病房里扯着嗓子喊黄嫂。

”虽然这些距离也极富夸张,但我们不认为它们荒诞,相反,这是为了艺术效果的需要。

梁实秋正是使用这种富有夸张又合情合理的具有生活化的代表性的例子来展示幽默。

这种幽默在文章中的分量以及表现手法都是周作人与林语堂所不及的。

第四篇: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由于梁实秋学贯中西,能够博才众取,因此,他的散文在内容上往往也是谈古说今,中外逢源,随手引征,文才斐然,具有一种包容性。

他的广征博引,往往信手拈来,与通篇文章浑然融成一片,显得妥帖自然,了无痕迹。

容并蓄上。

三,梁实秋散文的闲适与幽默这是梁实秋散文的又一突出特点。

梁实秋的散文起笔很早,但真正奠定他散文家地位的,是他入蜀以后的《雅舍小品》,因此,《雅舍小品》中体现出的闲适与幽默就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风格。

梁实秋之所以追求这样一种风格,与他的思想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四,个性鲜明,倡导真诚。

看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他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他散文的凝练、雅洁、韵味浓郁的风格;正是由于他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健朗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正是由于他率直的为人,使他的散文总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不矫揉造作,议论也是快言快语,绝不吞吞吐吐。

梁实秋以学者的睿智,作家的灵感,大笔抒怀,直面人生,在散文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分个性,一分真诚,这就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细细品味梁实秋的散文,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那份真诚与个性,因此,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散文中充满的那种鲜活灵动的气息。

第五篇: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周作人散文作品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当然并不是说越是平淡越是好,要在平淡之中有神韵,或是以平淡之语言明不平淡之志;或是以平淡之言明不公等等不一而足。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周树人散文作品相比于周作人之散文,鲁迅的风格则更加凌厉。

郁达夫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两兄弟作品的差别“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确实如此,便如《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笔锋辛辣的讽刺着旧社会人民的愚昧。

或许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鲁迅便是意识到仅靠技术的崛起是救不了中国的才弃医从文,对他散文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载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特色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网址:https://www.xiexiebang.com/a15/2019051423/623f053726fa23d3.html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冰心散文艺术风格真心、真情、真爱,营造美的精神乐园-----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王永军(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文坛巨匠冰心用真心、真情、真爱,书写散文,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读周作人散文有感读周作人散文有感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是中国新青年心目中一个辉煌的名字。

即使后来的逐渐暗淡也并没有淹没他在现代散文创建上的巨大功绩。

通过他与鲁迅在“杂文小品......试析赵氏小品中的修辞格试析赵氏小品中的修辞格姓名李佳玲学号11010510指导老师傅惠钧摘要:喜剧小品在很多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赵氏小品,即赵本山小品在我国喜剧小品......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而《茶馆》便是这方面......简论鲁迅与周作人散文的异同姓名:曹佳培班级:06级中文3班学号:10220062200104从《喝茶》看鲁迅晚期与周作人早期散文首先,必须要承认,虽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被尊为散文大家,但是要从......周作人的自然观念探析论文(五篇模版)周作人的童年是在他的故乡绍兴度过的。

虽说身处于深宅大院,未能像乡下孩子一样与大自然有着充分的接触,但仅仅一个"百草园"就足够让他回味一生了。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试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艺术★试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艺术 王翠英 (德州学院山东德州253055)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自清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绿》、《荷塘月色》、《春》等篇章的分析,认为朱自......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浅析《庄子》的艺术风格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他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运用比喻来说明思想论点,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 猜你喜欢 试析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试析巴尔扎克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论文提纲)周作人诗歌精选中学地理教学的艺术风格个人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本站推荐)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最终五篇) 1号文库2号文库3号文库4号文库5号文库6号文库7号文库8号文库9号文库10号文库11号文库12号文库13号文库14号文库15号文库 Copyright©2018写写帮文库AllRightsReserved  浙ICP备11058632号   13057850505 点击咨询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