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玉米— 守望台線上書庫 - JW.org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多國家的玉米農通常種植雜交玉米,因為雜交品種產量高。

大部分雜交玉米是馬齒型的,發展這品種的方法是通過異種雜交,或理想特性品種的同系繁殖。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 ... 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警》8/0810-12頁 奇妙的玉米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奇妙的玉米警醒!2008年 小標題 相似資料 玉米會「說話」 雄穗、花藥和穗絲 從墨西哥走向世界! 多用途的子粒 「他們吃很多玉米」 警醒!1985年 大量偏植一類植物的危險 警醒!1973 取去一些,留下一些 警醒!1984年 警醒!2008年 《警》8/0810-12頁 奇妙的玉米 直到不久前,哈林還是個玉米農,在美國紐約芬格湖群地區種植玉米(玉蜀黍)。

不論對著朋友或者訪客,他總會興高采烈地大談玉米的妙處。

《警醒!》請哈林來跟讀者分享他所知的點點滴滴,然後,再以其他角度來看看這種奇妙的植物。

比如說,玉米源自何處?怎麼樣風行全世界?還有,這種植物有什麼用途呢?現在讓我們聽聽哈林對玉米的一些心得。

玉米會「說話」 「對我來說,玉米設計得真奇妙,把藝術和高等數學揉合在一起。

從葉子到玉米果穗(穗軸)上的子粒,每一部分的布局都精妙無比,頗有美感。

這還不止,隨著玉米日漸長大,玉米還會對你『說話』。

要是缺水,或者營養不良,玉米會讓你知道。

嬰兒有什麼需要,你會聽到他的哭聲。

同樣,生長中的玉米和許多其他植物,都用葉子的顏色和形狀等視覺信號來傳達它的需要。

要做個好的玉米農,祕訣就在於能夠辨別信號的含意。

「舉例說,玉米缺乏磷肥,葉子就會呈紫紅色。

要是缺乏鎂、氮或者碳酸鉀,玉米就會出現不同的徵象。

農夫僅憑肉眼就可以看出他種的玉米是有病還是受化學品傷害。

「我跟其他培植玉米的人一樣,在春天播種,因為土壤溫暖,能讓種子發芽。

四到六個月以後,我的玉米會完全成熟,而且足足有兩米高。

「玉米植物是分階段生長的,數葉子就能分辨出不同的階段。

到五塊葉子的階段,玉米在化學和『數學』方面的才華就會完全發揮出來了。

首先,根部會來一次詳細的土壤分析,得到的資料就彷彿被編寫成一個程式似的,指引玉米的生長,根據子粒行列的數目,定出果穗的最適當粗度。

然後,在12到17塊葉子的階段,根部會作進一步的土壤分析,好讓玉米能夠確定該在果穗上長出多少玉米粒。

簡單來說,每一棵玉米都能夠計算出怎樣從土壤得到最好的收穫。

這還不止,玉米繁殖的細節也令人驚奇,是生物設計精妙的另一個明證。

」 雄穗、花藥和穗絲 「每一棵玉米都同具雌雄特性。

在植株頂端向上伸展的纖細、窄長部分是雄性的,稱為雄穗。

每根雄穗約有六千個花粉囊,又稱花藥。

有了這些花藥,每棵玉米就能散播數以百萬計的花粉粒。

花粉隨風四散,飄到附近的植株,就給未發育的果穗裡的卵子授粉。

這些卵子都緊裹在果穗的外皮中,受到保護。

「既然這樣,花粉怎樣穿越外皮,到達卵子那裡呢?你可以說花粉沿著『絲路』走了一趟。

在沒剝皮的果穗頂端,長了柔軟、略帶白色的纖維,這就是穗絲了。

每個果穗頂端上都長了幾百條穗絲。

如果沿著穗絲往下走到底,就到達胚珠(子房),也是卵子的所在地。

一條穗絲通往一顆卵子,而一顆卵子能產生一顆玉米粒。

「穗絲可見的部分在微風中搖曳,空中飄蕩著無數的花粉,其中一些就黏在穗絲上的細毛(又稱柱頭)。

花粉一旦黏在穗絲外露的任何位置,就會萌發出根狀的小管,沿穗絲而下,使卵子受精。

「果穗若缺了一些子粒,就表示有些穗絲沒有受粉,也許是因為穗絲未能及時長出。

土地要是乾旱,這個問題就可能會出現。

如果農夫察覺到這些徵象,通常能夠做一點工夫來糾正問題,提高產量。

就算這一造辦不到,起碼下一造也會見效果。

我利用交替種植的方法來提高產量,一年種玉米,下一年就種大豆。

大豆這種豆科植物能給土壤增加氮元素,而且,玉米螟這種破壞性很大的毛蟲也吃不下。

* 「看見空空的一塊農地漸漸披上綠衣,作物成長後出產豐盛的糧食,整個過程都來得那麼安靜,那麼清潔,那麼美麗,我總會喜不自勝。

我確信玉米就像其他植物一樣,都是創造主的精心傑作。

雖然玉米的奇妙設計令我嘖嘖稱奇,然而我所認識的,也不過是皮毛而已。

」 哈林的話有沒有挑起你的好奇心,令你想進一步認識這種奇妙的植物呢?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玉米的歷史和玉米的多種用途吧。

從墨西哥走向世界! 玉米最早在美洲開始栽種,很可能是在墨西哥,後來就向外發展。

印加時代前的祕魯人崇拜一個玉米女神,女神頭戴著玉米果穗製成的王冠,而冠上的果穗排列得像輪子的輻條一樣,向四周展開。

自然研究作家約瑟夫·卡斯特納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崇拜玉米,視之為眾神創造的東西,人類也是用玉米來造的……種植玉米的成本很低,一棵玉米的收成已夠一個人一天食用」。

不過,當地人也會吃豆類食物,補充營養。

今天,拉丁美洲人還保留這種飲食習慣。

1492年,探險家哥倫布到達加勒比海一帶之後,歐洲人才認識到玉米這種植物。

據哥倫布的兒子費迪南德說,他的父親看見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當地人稱之為玉米,味道可口無比。

人們會將玉米煮熟、烤熟,或磨成澱粉來做食物」。

哥倫布把種子帶回家鄉。

卡斯特納寫道:「到了16世紀中葉,[玉米]不只在西班牙,也在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生長。

奴隸販子把玉米帶到非洲……麥哲倫[在葡萄牙出生的西班牙探險家]的手下把來自墨西哥的玉米種子撒播在菲律賓和亞洲。

」玉米盛世正式展開了。

今天,玉米是世界第二大穀類作物,僅次於小麥。

稻米則佔第三位。

大部分人類都靠這三大糧食糊口,牲畜就更不用說了。

玉米像其他禾本類植物一樣,種類很多。

單是美國,連雜交品種在內,有名字的品種就超過一千。

植株的高度從60厘米到高達6米的都有!果穗的長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只有5厘米長,有的竟長達60厘米,真是難以相信。

《拉丁美洲烹飪》一書說:「今天,有些在南美洲生長的玉米品種,長出的果穗大得像美式足球一樣,扁平的子粒有一英寸長,寬度也差不多。

」 玉米的顏色變化萬千。

果穗除了呈黃色以外,也可以是紅色、藍色、粉紅色或者黑色。

有些品種的子粒令果穗看起來好像有彩帶,有斑點或甚至斑紋。

難怪有時候顏色豔麗的玉米能逃過下鍋的厄運,變成悅目的裝飾品。

多用途的子粒 玉米種類繁多,可分為六大類:馬齒型、硬質型、粉質型、甜粉型、蠟質型和爆裂型。

甜粉型玉米只屬少數。

這類玉米之所以甜,是因為代謝作用的缺陷,令轉化為澱粉的糖較正常的低。

全世界的玉米收成超過百分之60是用來餵飼牲畜的,只有不足百分之20供人類食用。

餘下的撥作工業用途,或用來做種子。

當然,各種用途的比例因國家而異。

玉米的用途數之不盡,從黏合劑到蛋黃醬,從啤酒到紙尿布,各種各樣的產品中都能找到玉米粒或其中的成分。

連在燃料工業中,玉米也能找到發揮的空間。

玉米被用來生產乙醇,不過這種用途還是頗具爭議性的。

毫無疑問,玉米既奇妙又多用途。

然而,玉米的故事還沒到盡頭,新的篇章仍會出現的。

[腳注] 請看25頁《有設計者嗎?——泥土中的奇妙合作》。

[第11頁的附欄] 雜交玉米 許多國家的玉米農通常種植雜交玉米,因為雜交品種產量高。

大部分雜交玉米是馬齒型的,發展這品種的方法是通過異種雜交,或理想特性品種的同系繁殖。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農夫每一造都要買種子。

為什麼呢?因為從上一造的雜交玉米所得的種子可能會良莠不齊,令產量下降。

[第10頁的圖片] 世界各地有上千種玉米 [鳴謝] CourtesySamFentress CourtesyJennyMealing/flickr.com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70-2022) 登出 登入 中文繁體(國語) 分享 設定 Copyright © 2022 WatchTowerBibleandTractSocietyofPennsylvania 使用條款 隱私權政策 JW.ORG 登入 透過電子郵件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