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 搜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掉'则是落地,落地的心,即已放下来的心,除了事后诸葛亮自我表白以外,还有区分轻重的必要吗?所以,'吊以轻心',绝不能写成'掉以轻心'。
关于这个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017-12-0307:00
来源:语情局
原标题:关于这个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掉以轻心”是个常用成语,但其中的“掉”字何所取义,是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在再谈谈笔者的看法。
崔文印先生在2016年第1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上刊发的《不重写字古籍流传堪忧》一文中,指出了印刷物上错字连篇的情况,又殃及整理的古籍,他很是担忧。
对此,我是有同感的。
但他文章中提到“掉以轻心”的“掉”应写作“吊”,我却不能赞同。
崔先生说:“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掉以轻心’。
其实,这个‘掉’字在这里根本就讲不通,它应写作‘吊’。
‘吊’是悬挂之意,‘吊心’就是‘悬心’,就是放心不下。
而‘掉’则是落地,落地的心,即已放下来的心,除了事后诸葛亮自我表白以外,还有区分轻重的必要吗?所以,‘吊以轻心’,绝不能写成‘掉以轻心’。
但‘吊’与‘上弔’的弔是一个字,不少人嫌弃这个字,就像‘死’,很多人都回避,非用‘走了’取代不可,于是‘掉’反倒成了大家都用的字了。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辞典编辑者也‘与时俱进’,居然承认了‘一作掉以轻心’的写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崔先生说:“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掉以轻心’。
其实,这个‘掉’字在这里根本就讲不通,它应写作‘吊’。
‘吊’是悬挂之意,‘吊心’就是‘悬心’,就是放心不下。
而‘掉’则是落地,落地的心,即已放下来的心,除了事后诸葛亮自我表白以外,还有区分轻重的必要吗?所以,‘吊以轻心’,绝不能写成‘掉以轻心’。
但‘吊’与‘上弔’的弔是一个字,不少人嫌弃这个字,就像‘死’,很多人都回避,非用‘走了’取代不可,于是‘掉’反倒成了大家都用的字了。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辞典编辑者也‘与时俱进’,居然承认了‘一作掉以轻心’的写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展开全文
▲当心掉物和当心吊物标志
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将“掉以轻心”使用的历史说拧了,也将“掉”字完全理解错了。
“吊以轻心”的写法,在《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中都检索不到。
以笔者的孤陋,也未见辞书用“吊以轻心”立目,更遑论立目后又写“一作掉以轻心”。
再说,“吊以轻心”是悬挂着一颗轻慢之心吗?一般来说,我们说的“悬着一颗心”都是指担心,含有极端关注的意味,不至于轻慢之心会用悬着的。
据笔者考察,“掉以轻心”是入清以后方大量使用的。
至于它出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则是人所共知的。
所以,要理解这个成语中的“掉”字,还得从柳宗元的文章入手。
柳文云:“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
”
柳文云:“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
”
这句话大体意思是清楚的,就是说:我每次写文章的时候,都不敢轻慢对待,害怕文章轻浮而不沉凝;但落实到每个字,就有个“掉”字不好解释。
柳文中的“掉”字,旧注也没有训诂,仅仅在《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中留下一个音切:“掉,徒弔切。
”这和《广韵》筱韵“掉”字的反切相同,所以今人要给它作注是无旧注可以依傍的。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道:“掉,大摇大摆,指放纵,随便。
后代成语有‘掉以轻心’。
”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道:“掉,大摇大摆,指放纵,随便。
后代成语有‘掉以轻心’。
”
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读书时总觉得此处所释难以切合“掉”字之义,一直心里存个疙瘩。
直到20世纪90年代读敦煌文献时,偶然间得到一个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掉”字实在是“誂”的通假字,这个疙瘩才算解开。
有关于“掉”
《大般涅槃经》卷17云:“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无掉戏,轻躁举动。
”这里的“掉戏”一词,也不好解释。
而此词敦煌遗书伯2172号《大般若涅槃经音一卷》作“誂戏”,注音云:“上徒弔反。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此反切与《广韵》去声啸韵“掉”字反切“徒弔切”同,是“掉戏”本字当为“誂戏”。
《广韵》云:“誂:弄也。
俗作‘挑’。
《说文》曰:‘相呼诱也。
’”“相呼诱”就是引诱,挑逗。
《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宋]鲍彪注:“誂,相呼诱也。
”正用《说文》的解释。
《史记·吴王濞列传》:“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誂就是引诱,挑动。
从撩逗、戏弄之意引申,就有戏耍、玩弄之意,这就是《广韵》说的“誂:弄也。
”
《涅槃经》“誂戏”便是此义,“誂戏”也为同义并列复词。
《涅槃经》的意思是: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的人,一定不能戏弄玩忽,轻燥举动。
敦煌遗书《涅槃经音》的异文,证明“掉”当读“誂”。
明乎此,柳文的“以轻心掉之”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以轻慢之心戏耍写作;由柳文而来的“掉以轻心”也可以得到明白的解释了,就是以轻慢之心来戏弄玩忽所做的事情。
过去由于“掉”字之义不明,对于“掉以轻心”的解释采取了两种处理:
一种是避开“掉”字不谈,我估计所以避开“掉”字而不做解释的原因,是对这个字的意义吃不准,是审慎的态度。
“轻率,不重视。
”《汉语大词典》
“轻忽;不经意。
”《辞海》第六版
“轻率,不重视。
”《汉语大词典》
“轻忽;不经意。
”《辞海》第六版
另一种是勉力对“掉”字做解释,多数解释为“摆弄”,这是一种想努力说明问题的态度。
只是由于数据所限,未从通假角度去看问题。
“掉,摆弄,随便对待。
”《辞源》第三版
“掉:摇动,摆动。
指轻率,不在意。
”《汉语成语大词典》
“掉:摆弄。
以轻心摆弄它,指不重视。
”《中国成语大词典》
“掉:摆弄,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摆弄。
”《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表示轻率地放过去;不经意而忽略过去。
”《成语源流大词典》
“掉,摆弄,随便对待。
”《辞源》第三版
“掉:摇动,摆动。
指轻率,不在意。
”《汉语成语大词典》
“掉:摆弄。
以轻心摆弄它,指不重视。
”《中国成语大词典》
“掉:摆弄,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摆弄。
”《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表示轻率地放过去;不经意而忽略过去。
”《成语源流大词典》
这个戏弄玩忽义的“誂”字,可写作“掉”,已见于柳文及传世《大般涅槃经》,按照上引《广韵》筱韵“誂……俗作‘挑’”的说法,也可写作“挑”。
这个例证我也找到了。
“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
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
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疎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
”
——[宋]郭熙《林泉高致》
“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
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
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疎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
”
——[宋]郭熙《林泉高致》
这里“以轻心挑之”和柳文“以轻心掉之”是完全同义的,“挑”“掉”都是“誂”义。
但从字义来考察,“掉”的“誂”义是通假,“挑”的“誂”义却是同源。
这三个字在《广韵》筱韵中同为徒了切,“挑:挑战。
亦弄也,轻也。
”所谓“弄也,轻也”,就是和“誂”同义。
至于“挑战”之“挑”,也是戏弄引诱之意。
明白“掉”字读作“誂”,由它组成的一些词语也就可以解释得更为恰当些。
兹举一例:
“掉战”,语出《三国志·魏志·典韦传》,文云:“布(吕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
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汉语大词典》列此例于“掉”字的“交替,更换”义下,恐非。
卢弼《三国志集解》于此无说,吴金华先生《三国志校诂》及其《外编》也未及此。
今按:“掉战”之“掉”实应读“誂”,取撩逗戏弄义,后人通常写作“挑”字。
“掉战”即“挑战”。
“三面掉战”是吕布之兵三面同时挑战,并不是三面轮换作战。
所以下文“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之下又有“时西南又急”之语。
《册府元龟》载李萼为颜真卿献策说:“公当坚壁,无与掉战,不数十日,贼必溃而相图矣。
”“掉战”,今中华书局点校《旧唐书·颜真卿传》作“挑战”。
这是“掉战”当读“挑战”的直接依据。
每个关键词都“有态度”↓↓↓
挑错误:
情报员:王继如,系苏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辞源》第三版、《辞海》第六版分主编
编辑员:张黎、邢妍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语情局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延伸文章資訊
- 1关于这个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 搜狐
而'掉'则是落地,落地的心,即已放下来的心,除了事后诸葛亮自我表白以外,还有区分轻重的必要吗?所以,'吊以轻心',绝不能写成'掉以轻心'。
- 2掉以轻心 - IT学习者手机版
掉以轻心 · 拼音:diào yǐ qīng xīn · 解释: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
- 3是“掉”以轻心还是“吊”以轻心 - 百度知道
是“掉”以轻心还是“吊”以轻心,为什么 - 百度知道
- 4掉以輕心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掉以輕心 ; ㄉㄧㄠˋ ㄧˇ ㄑㄧㄥㄒㄧㄣ · diào yǐ qīng xīn ·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掉:擺動;輕:輕率。對事情採取輕率...
- 5掉以輕心成語解釋 - 漢語網
解釋:掉:原意為搖擺;現只表示一種動作;無實義;輕心:漫不經心。對事情采取輕率的漫不經心的態度;不認真當回事。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