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每個人都有「第三選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三選擇的核心是創造、協同。

按理說,這種創新思維的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柯維把這樣一件複雜的事情給簡化了。

標籤: 樊登, 說書, 工作是最好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被壓抑的女同志公共空間:許多人認為女性之間的情誼只是姊妹情、手帕交,而非愛情1則觀點《淺田家!》:拍一張治癒心靈的全家福1則觀點零距離科學:可怕卻甚少人認識的傳染病——「嗜睡病」(非洲人類錐蟲病)1則觀點美國祭疫苗強制令:百人以上企業員工1月4日前接種疫苗或每週篩檢,違規罰1.4萬美金1則觀點讀德國報紙訃聞1則觀點中國網球名將彭帥自爆曾與前副總理張高麗發生性關係,影響層級太高遭刪文1則觀點時代力量定調公投立場:反萊豬、顧藻礁、支持公投綁大選、不同意重啟核四1則觀點柴犬與魷魚群魔亂舞,這波「迷因之亂」對幣圈的影響是好是壞?1則觀點新二代談認同:越南帶給我許多美好經驗,我想將它的美介紹給你們1則觀點【TNL沙龍本週議題】對於臉書更名為Meta,你有什麼看法?2則觀點2019/05/07,職場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樊登你總能找到雙贏之路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棘手的問題,意見衝突,談判陷入僵局。

既不想「聽別人的」,也無法讓對方「聽自己的」。

於是我們失望,決定放棄,或者勉強妥協,接受讓自己難受的方案。

其實,生活中不總是非此即彼,還存在「第三選擇」,每個人都有第三選擇的能力。

我推薦大家閱讀《第三選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柯維,著作《與成功有約》享譽全球,影響了無數人。

柯維被譽為美國的思想巨匠,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他的思想成就與卡內基、杜拉克、威爾許並肩比齊。

他是全世界備受推崇的領導工作權威、家庭問題專家、教師、企業組織顧問,在領導管理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

《財星》雜誌一百強中九十%和五百強中七十五%的企業是他的受教者。

柯維有九個子女、五十多個孫輩,在二○○三年還被授予最佳父親獎,足見他是一位兼顧事業與家庭的人士,而這也是我的願望。

柯維深受孔子影響,他在作品中常常引用《論語》,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就是努力做有影響力的事,而不在裡面罵人。

所以《第三選擇》可以看作他吾道一以貫之的集大成之作。

這是柯維生前寫的最後一本書,根據他永遠活在高潮的理念,這本書也可被視為他最好的一本。

本書源自七個習慣中的協作增效原則。

按柯維的話說,在《與成功有約》中,限於篇幅,他只能泛泛而談,在這本書中才終於可以開懷暢談:你會看到,一位父親一夜之間挽救了自己憂鬱多年的女兒;一位警察局長將加拿大首都的青少年犯罪率減半;一對夫妻曾經無話可說,而今笑對過往的艱辛;一個團隊將紐約時代廣場從藏汙納垢的場所,打造為北美頂級的觀光勝地。

可以幫你解決工作問題、婚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個人財務問題,甚至幫助你免受官司困擾,按柯維的話說,它是用來解決一切問題的。

第三選擇:一條雙贏之路在競爭中,第一選擇是我打敗你,第二選擇是你打敗我,第三選擇就是要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對雙方都有好!有人說這怎麼可能,錢在這兒,不是你的,就是我的,不然撕成兩半,誰都不用花。

我講這堂課的時候,舉了個例子:兩個人,但只有一顆蘋果。

第一選擇是我吃,第二選擇是你吃,怎麼做第三選擇? 有人說:切開一人一半。

這還不夠好,兩人都想吃一整顆蘋果。

也有人說:我們拿這顆蘋果賺點錢,比如做成平安果,雕刻一下,然後賣了分錢。

這個主意不錯。

但我最欣賞的是一位小女生的答案:「把蘋果籽種到地裡,長出蘋果樹來,我們一人就可以得到半棵樹的蘋果。

」這是一個多好的第三選擇。

第三選擇絕不是讓你妥協一下、忍讓一下,其核心是創造。

互聯網戰場一直都是分久必合,滴滴與快的、優酷與土豆,原來同一個市場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大高手,發現再打下去雙方都要掛了,乾脆合併吧。

合併的意義遠不止於停止惡性競爭,還在於將原來競爭的能量,用於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創造更大的蛋糕。

第三選擇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協同。

《開口就說對話》一書介紹了原始人本能反應中打或者逃的模式,打或者逃,反抗或者忍受,成功或者失敗,支持或者反對,你贏或者我贏,這都是兩種選擇。

第三選擇則意味著我們協同一起達成一個更好的結局。

有一位媽媽因為女兒的學校突然取消了音樂課,非常生氣,於是跑去學校質問。

一位老師告訴她,政府要求學校增加閱讀和數學的學習時間,所以就拿音樂課開刀了。

一般情況下,如果老師這麼說,家長也就只能抱怨政府:「政府真是管得寬,怎麼不少收點稅呢!」但這位媽媽不一樣,她說:「我們一定能找到同時學習音樂和基礎課程的方法。

」那位老師也被啟發了:「對呀,音樂裡也包含著數學思維啊。

」於是愛好音樂的家長和一個願意研究的老師,合作開發出一系列透過音樂講授數學的課程。

這就是第三選擇。

建構第三選擇的思維模式東西方思維差異很大。

雖然喜歡國學,特別是儒學,但我還是喜歡講老外的課。

國學大都高深奧妙、語言優美,需要反覆體悟,才能心有所得,非常難講。

即使你聽懂了,也很難照樣去做,它沒有方法的部分,不會告訴你按照一條路徑去實現。

外國人的書則不然,他們推崇分析思維。

把大象關進冰箱需要幾步,這在中國是個笑話,但外國人則不然:第一步,打開冰箱門;第二步,把大象趕進去;第三步,把冰箱關上。

他們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好笑的。

大名鼎鼎的六標準差的基本邏輯就是:第一步,發現問題。

第二步,解決問題。

第三步,評估。

所以外國人做任何事,都一定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如果第二步特別複雜,再把第二步分成二之一、二之二、二之三。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標準化、可複製。

大型外商從來卻不怕人才流失,它們可以不依賴任何能幹的人,換一個普通人經過系統培訓後都可以勝任相關工作,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三選擇的核心是創造、協同。

按理說,這種創新思維的事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柯維把這樣一件複雜的事情給簡化了。

思維模式之一:我看到自己我看到自己,在這裡的意思是「看到我自己的內心」。

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主人翁何在?」現在掌控你的是你自己,還是你的情緒?很多人完全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別人只要觸犯了他,他就要報復:「看什麼看,再看扁你。

」「我看到自己」要求你做到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判斷和行動。

這聽起來似乎很容易,要做到卻很難。

很多人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分和代表的派別,很容易被煽動,今天抵制這個,明天抗議那個,甚至沒有想過要仔細瞭解一下事情的真相。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雨果的一個朋友在聯軍效力。

他搶了很多東西,寫信給雨果炫耀:「你沒來可虧大了,我們這次發啦,好多好東西,遍地黃金啊,很多東西拿不回來我們都扔了,回頭我送你兩件!」你猜雨果怎麼說?他回覆:「我為你們感到羞恥,這是法蘭西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你們欺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你們立刻把東西放回去,向人家道歉,因為這是強盜行徑!」這就叫獨立人格、獨立判斷,他沒有因為自己是法國人,就盲目地以愛國的名義,袒護國家的強盜行為。

現實生活裡,有多少人因為我們是哥兒們、朋友、同學、同事而放棄了原則,看到的只是這樣一個渺小的標籤。

所以,「我看到自己」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種狀況,你作為一個人,永遠都擁有選擇的權利。

」有人常說我是被逼的,《甄嬛傳》裡的華妃就經常說:「不是我要傷害你,是你這個賤人太矯情。

」世界上有一種病叫反社會人格,患此症的人做任何壞事,都不認為是自己的錯。

他傷害了別人也無所謂,甚至還會委屈,而我們正常人會覺得內疚。

有人騷擾他的女員工,那個女孩反抗,他竟然把人家的手臂給折斷了。

警察審訊他時,他竟然說:「她幹麼要反抗?不反抗不就沒事嗎?」這就是典型的無良小人。

當年柏林圍牆倒塌,東德有士兵開槍打死了不少翻牆的東德人。

後來法官審判他們時,問他們為什麼開槍。

他們說那是上司的命令,法官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命令你開槍,但你有選擇將槍口抬高一公分的權利。

」為什麼有的人無法達成第三選擇呢?如果他總想著「要是輸了就丟人了」「今天非整他不可」,他根本不會想創造第三選擇。

他覺得自己被傷害了,還是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要想擁有獨立選擇的權利,就需要向前一步,擁有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對於高自尊的人來說,尊嚴來自內心。

你知道自己是個好人,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算他瞧不起你,也絲毫影響不到你。

那種看一眼就打架的,他的自尊體系很低,外強中乾,貌似強大,實則懦弱。

因為只有懦弱的人才會追求公平,追求面子,追求報復,他得尋找心理平衡。

找到自己很難。

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此刻的選擇是我自己做出的,還是我的情緒、面子、身分標籤做出的?你有了強大的獨立自尊體系後,就很難被別人激怒了。

家長對孩子尤其要保持平和,孩子成人之前,大腦發育並不成熟,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激怒你的時候,不要想著追求公平,也不要想著體現家長的權威,讓孩子贏一把又何妨?事後與他心平氣和地分析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不是更好嗎? 思維模式之二:我看到你這個思維模式很簡單,就是把人視為人,而非東西。

這聽起來有點像罵人,但有時候我們在與他人打交道之前,習慣性為對方貼標籤:那是個富二代,那是個花花公子,那人很粗魯,那人是個奸商,那人官僚……很多時候你與他人的矛盾,是因為你根本不願意面對他解決問題,你覺得在那個標籤之下,沒什麼好談的。

當懷有偏見和執念時,你永遠不會想和他去探索第三選擇。

有一部反戰題材的電影《荒漠求生》:英德兩個敵對國的兩架飛機在互相擊中對方後,同時墜毀於挪威的荒野,飛行員們跳傘成功後,發現這地方只有一個屋子。

屋外大雪紛飛,敵對國的飛行員們都擠在一起,鬥得你死我活的一群人,從最開始充滿敵意、警惕,到後來在對彼此的需要中,竟然成了生死之交。

人性是共通的,即便這個人缺乏良知,也可能在學習佛法之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當我們不再簡單地為對方貼標籤,不再敵視對方時,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思維模式之三:我找到你你想要和對方協商,可對方想的卻是打敗你,或者他充滿戒心,渾身是刺,這時還怎麼進行第三選擇?答案就是我找到你,讓對方情緒緩和,變成一個正常人。

當你與別人見解不同時,最好的方法是邀請別人與你溝通。

我找到你需要極強的傾聽能力,在雙方情緒激動時,需要學會同理傾聽,而不是急於反駁和爭辯。

讓一個人情緒水準降低最好的方法,就是說出他的心事。

當小孩哇哇大哭時,如果父母說:「別哭了,哭什麼哭,這麼點小事!」或者:「想哭你就哭吧,哭夠了你就不哭了。

」這樣效果好嗎?他一定哭得更厲害,前者讓他感覺委屈,後者讓他覺得你一點都不關心他,正確的方法是:「我知道你很難過。

」你這麼一說,他立刻就點頭了,情緒水準便會下降,也就不再哭鬧了。

小孩如此,大人也是一樣的。

我找到你這一步異常重要,幫助你控制對方的情緒,減少對方的防衛心理,幫助對方緩和情緒。

思維模式之四:我和你協同我和你協同是指,你需要邀請對方參與其中,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擊的循環。

腦力激盪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一說到腦力激盪,大家馬上想到的是思想碰撞,放開心胸提意見很好。

但腦力激盪最重要的原則卻經常被人忽略,請記住是不批評、不評論。

有老闆說:「腦力激盪沒什麼用啊,只出了幾個主意,還都是我想到的。

」這是因為剛有人提了一個主意,老闆就評論你認真點,此話一出,大家都認真了,不說了。

我有一次為銀行的客戶開辦培訓領導力課程,做了一次腦力激盪的示範,主題是如何提高銀行客戶的滿意度。

大家寫了很多主意,有一個支行行長提了一個——讓不滿意的客戶別來,實在是昏招!總行長一聽,瞬間變臉了,眼看就要發飆,我趕緊搶著說:「不錯,非常好,還有嗎?」這樣先堵住他的嘴再繼續,因為連這個聽起來政治不正確的觀點都能容忍,所以更多主意就出來了。

最後讓大家解釋他們每人的提議,輪到出昏招的那位支行行長時,他說:「我們的客戶滿意度低,是因為有一群老先生老太太每天在這兒排隊繳電話費、水電費,這些業務根本不賺錢。

我們銀行的定位是高端銀行,我們要服務高端客戶,所以我建議我們多開VIP櫃台,這樣那些繳水電費的人就會自動去隔壁銀行了。

」總行長一聽很滿意,表態執行。

很多建議一開始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可能正是個好主意。

組織者一定要秉承不批評的原則,這樣腦力激盪才能孕育出好點子。

創造協同的步驟當你擁有第三選擇的思維模式後,接下來就該將大象關到冰箱裡了。

創造協同有四個步驟:詢問、界定、創造、達成。

第一步,詢問詢問對方是否願意一同尋找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問題,可以讓對方減少防禦,與你一同探索實驗。

比如夫妻老是吵架,今天又要開始吵了,這時你就應該說:「你願意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變得更和諧嗎?」除非對方是故意的,否則他怎麼能說出不。

第二步,界定雙方討論什麼叫更好。

丈夫說:「我認為更好就是你不能看我的手機。

」妻子說:「我認為更好是你不能和別的女人交往。

」分別說出對各自更好的條件,界定就很清楚了。

而如果界定不好,兩個人進行腦力激盪的方向都不一樣。

第三步,創造利用腦力激盪,雙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創造一個可以達成界定條件的第三選擇。

比如,當我們想吵架時,任何一人出示我們的結婚戒指,我們就閉嘴五分鐘。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案,當你冷靜五分鐘後,想想吵架的原因,你會覺得太不值得了,好幼稚啊。

第四步,達成描述你們達成的第三選擇,激勵士氣,並制定將其付諸實踐的方案。

一對習慣吵架的夫婦可能剛開始不能做到住口,那麼可以附帶一些措施,比如誰違反規定誰就做一個禮拜的家事,或者洗一個月的碗。

相關書摘►樊登《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終結拖延症——行動勝於迴避,完成勝於完美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今周刊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樊登400萬會員認證華人地區最強說書人親授14堂職場必修技,快速突破工作每一個關卡工作不是生存必要之惡,而是最重要的修行大多數人都有過工作的焦慮。

有的人把工作視為獲得美好生活不得不忍受的痛苦;有的人期待財務自由,而致富之路卻如此漫長;有的人厭倦於重複機械的工作,亟待解脫;有的人渴望出類拔萃,卻不得其門而入。

其實,在人生的漫長之旅中,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學會與工作相處,在工作中磨礪自己,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盈而厚重。

有關工作,還有哪些你沒有意識到的事?【樊登職場精選書單】五階段、全方面,構築條職場成長曲線須知:Step1|正己:你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工作?《稻盛和夫工作法:平凡變非凡》《匠人精神》Step2|礪行:如何把工作做好?《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五步驟》《終結拖延症》《改變,好容易》Step3|精進:如何成為職場精英?《刻意練習》《開口就說對話:如何在利害攸關、意見相左或情緒失控的關鍵時刻話險為夷?》《第三選擇》Step4|共濟:如何管理團隊,成為優秀的領導者?《關鍵領導九十天》《高績效教練:有效帶人、激發潛能的教練原理與實務》《危機領導力:領導團隊解決危機的十種方法》Step5|開闢:如何成為優秀的創業者《誰說商業直覺是天生的》《從0到1》《讓大象飛》PhotoCredit:今周刊出版責任編輯:翁世航核稿編輯:潘柏翰 最新發展:樊登《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終結拖延症——行動勝於迴避,完成勝於完美2年前Tags:樊登說書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第三選擇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雙贏腦力激盪Mor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