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蜱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蝨、扁蝨、蜰蟲、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
真蜱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9月8日)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蜱化石时期:森諾曼期至今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篦子硬蜱Ixodesricinus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
蛛形纲Arachnida
亚纲:
蜱蟎亞綱Acari
总目:
寄蟎總目Parasitiformes
目:
真蜱目Ixodida
总科:
蜱總科IxodoideaLeach(英语:WilliamElfordLeach),1815
科
Ixodidae(英语:Ixodidae)
Argasidae(英语:Argasidae)
Nuttalliellidae(英语:Nuttalliellidae)
多样性
18属,约900种
蜱(拼音:pí,注音:ㄆㄧˊ,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蝨、扁蝨、蜰蟲、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
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叮咬的同時會造成刺傷處的發炎。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蜱還會帶來傳染病,如萊姆病、Q热、科罗拉多蜱热(Coloradotickfever)、兔熱病(Tularemia)、蜱传回归热(relapsingfever)、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埃里希氏体病(Ehrlichiosis)、蜱媒脑炎(Tick-bornemeningoencephalitis)、牛无形体病(Anaplasmosis)、犬黄疸病(Jaundice)、新布尼亞病毒(SFTSVirus)等。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burgdorferi)所感染。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防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
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目录
1生存环境及习性
1.1产卵和孳生地
1.2吸血习性
1.3宿主关系
1.4分布与活动
1.5季节消长和越冬
2形态
3分类
3.1硬蜱
3.2软蜱
4參考文獻
5外部链接
生存环境及习性[编辑]
蜱是吸血的寄生動物,常活躍於長長的草叢中,等候宿主經過,趁機緊貼宿主身上。
它把螯肢和餵食管插入宿主的皮膚,以緊扣宿主身上。
餵食管表面佈滿了倒齒,以當錨來用。
[1]
未成年的蜱也會襲擊馬匹、牛隻、麋鹿、獅子和其他哺乳動物,導致貧血、癱瘓、被傳染疾病(Q熱、萊姆病、猩紅熱、立克次體類病原體所傳染的疾病等),甚至死亡。
這種蟲害難以檢測,除非已經寄居了數千隻蜱蟲,但已經難以消除。
[2][3]
溫度改變,日照長短也影響蜱蟲會否尋找新的宿主。
蜱蟲能夠感應到附近的宿主所釋放的熱能或者呼氣時的二氧化碳。
當牠們吃飽了,便會離開,但一般需要數日後才發生。
有些情況蜱蟲會寄居更長時間以便繼續吸血。
雖然蜱蟲要天氣溫暖才比較活躍,但隨時都有能力襲擊任何宿主。
[4]
产卵和孳生地[编辑]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
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吸血习性[编辑]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会侵袭人类。
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
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
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
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宿主关系[编辑]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
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分布与活动[编辑]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如大别山区见于牛身上的牛虱。
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
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
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蜱的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
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季节消长和越冬[编辑]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
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
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
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
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
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
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形态[编辑]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毫米;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毫米。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分类[编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Ixodidae);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Argasidae)。
根據2011年的資料,全世界已发现的有接近900种,计硬蜱科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硬蜱[编辑]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
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
基节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
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
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
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软蜱[编辑]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
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
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
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
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
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
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參考文獻[编辑]
^BernardE.Matthews.Athomewiththehost.Anintroductiontoparasit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reprinted2001:96–120.ISBN 0-521-57691-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Transcript,Dr.BillSamuel,AuthorandAssociateDean,Research,FacultyofScience,UniversityofAlbertaSUBJECT:#145WhiteasaGhost:WinterTicksandMooseAudio#145November23,2004InnovatioAlbertahttp://www.innovationalberta.com/article.php?articleid=5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fford,KirbyC.,III,Ph.D.,ChiefEntomologistConnecticutAgriculturalExperimentStation,NewHaven"TickManagementHandbook"http://www.cdc.gov/ncidod/dvbid/lyme/resources/handbook.pdf.
^Campbell,JohnB.,(ExtensionEntomologist),Thomas,GustaveD.,EntomologyResearchLeader"ControllngTicks"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extension,IstituteofAgricultureandNaturalResources,Rev.May,2006存档副本.[2010-09-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6).
外部链接[编辑]
河南商城18人被蜱虫咬死,首例死亡3年后官方才通报南方周末
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虫咬致死为维稳未公布疫情腾讯网
卡比.C.斯坦福(KirbyC.StanfordIII),蜱虫预防手册,美国康涅狄格州公共衛生部,2010年九月
蜱虫信息中心,美国罗德岛大学,2010年九月
中国卫生部查出“蜱虫叮咬”病原体,BBC中文网,2010年9月13日
氯菊酯(permethrin)处理过衣物可杀蜱虫,土豆视频,2010年9月13日
查论编按亞綱及演化支分類的蛛形綱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螯肢亞門
現存地位未定
鬚腳目
跑足亞綱Stomothecata
盲蛛目
蠍形目
Haplocnemata
擬蠍目
避日目
四肺類節肢動物(英语:Tetrapulmonata)
蜘蛛目
Pedipalpi
无鞭目
鞭蠍目
裂盾目
有鞭目
Acaromorpha
節腹目
蜱蟎亞綱蟎形總目
疥蟎目
恙蟎目
寄蟎總目
節腹蟎目(英语:Opilioacarida)
巨蟎目(英语:Holothyrida)
真蜱目
中氣門蟎目
以上分類來自於Shultz(2007)
綠字條目為並系群
已滅絕
聯足目(英语:Haptopoda)
古怖目(英语:Phalangiotarbi)
角怖目(英语:Trigonotarbida)
烏拉爾蛛目(英语:Uraraneida)
分類單元識別碼
维基数据:Q10304508
維基物種:Ixodida
AFD:Ixodida
BOLD:154063
BugGuide:91218
EoL:217
EPPO:1IXODO
FaunaEuropaea:10618
FaunaEuropaea(new):fce26c4a-b985-4a87-8b3f-225413b0cbaf
Fossilworks:189897
GBIF:1425
iNaturalist:51672
IRMNG:12791
ITIS:733323
NBN:NBNSYS0000160240
NCBI:6935
NZOR:c031f782-af94-4ae2-b957-fce245c19845
WoRMS:76068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真蜱目&oldid=65493482”
分类:真蜱目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自2010年9月扩充中的条目使用生物多样性栏目的条目物种微格式条目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物种
其他语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Žemaitėška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ebuanoCorsuČeštinaKaszëbscziCymraeg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Taqbaylit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ЛаккуLatviešuMalagasy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नेपाली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壁蝨英文,mite中文,動物學名詞 - 三度漢語網
壁蝨英文 ; 壁蝨;蜱, ticks, 【藥學】 ; 蜱;壁蝨, tick, 【兩岸對照名詞-動物】 ; 刺皮壁蝨屬, Dermacentor, 【醫學名詞】 ; 由壁蝨引起的回歸熱, gara...
- 2壁蝨除掉就沒事? 毛小孩被盯一口恐得致命傳染病| 台灣英文新聞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台北綜合報導)壁蝨對有養狗的飼主來說應該不陌生,多數飼主看到壁蝨的反應不外乎就是壓爆丟掉,事實上壁蝨不僅僅會吸血,還會帶原 ...
- 3真蜱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4吸血小蟲!壁蝨恐引過敏和疾病傳染 - Hello醫師
常在草叢或山林活動,以及家裡有養寵物的人,可能都看過一個類蛛形類的微小生物,牠就是所謂的壁蝨(Tick,也叫蜱蟲),不僅會附在人和毛小孩的皮膚上, ...
- 5別讓狗狗終生帶原!焦蟲症可以如何預防? | 全國動物醫院
焦蟲症又名壁蝨熱、德州熱,是由多個品種的焦蟲屬原蟲寄生在紅血球所引起的疾病,一般在台灣較常見的是大焦蟲(babesia canis)以及小焦蟲(babesi gibso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