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病人回歸生活更有利- 宜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60多歲的徐女士因為某日突發的左側大腦缺血性腦中風,身體右側完全 ... 目前臨床上的證據顯示腦中風後盡早開始復健對病人的預後會比較好,因此 ...  便民專區 新聞/衛教 骨骼/肌肉 把握黃金復健期腦中風病人回歸生活更有利 2021/07/26 李紹安醫師 15,734 複製連結 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203 一位60多歲的徐女士因為某日突發的左側大腦缺血性腦中風,身體右側完全癱瘓無法出力,同時出現排尿困難以及吞嚥障礙的問題。

經過神經內科緊急治療後,她的右側肢體依舊完全無力,得依賴看護全天候照顧其生活起居,同時身上放置的尿管與鼻胃管亦使她難以忍受,心情經常陷入憂鬱。

積極復健 恢復自我照護功能 因此,從急性病房住院開始,徐女士即積極接受復健科治療師的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從基本的起身、坐定位與坐平衡、從床轉位至輪椅等床邊訓練,到逐步練習站立、步態訓練而後開始走路;徐女士更同時接受語言治療師積極的吞嚥訓練強化吞嚥肌群的肌力,一段時間後,鼻胃管順利移除,終於可以安全進食,而尿管也在病房經過密集排尿訓練而得以順利拔除。

透過積極的復健訓練,徐女士的日常生活自我照護功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心情也隨之開朗了起來。

神經再塑性 復健訓練重要關鍵 腦中風指的是腦部組織內的血流出現受阻或灌流腦組織的血管破裂出血,使腦組織缺氧壞死的現象。

然而急性期緊急處理後,血液灌流逐漸恢復,腦組織水腫改善,神經細胞展現特有的再塑性(neuroplasticity)和腦皮質功能重組,動作功能也會隨之恢復與學習。

當中再塑性與動作恢復與再學習有很大的關係,藉由大量的訓練可以強化再塑性,我們也才能讓動作功能恢復到最好的狀態,因此腦中風後的復健訓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臨床上,腦中風發生後大約有近九成的病人會出現半側偏癱的情況,整體來說約95%的中風病人會在發生後11週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

中風的嚴重程度則會影響這個恢復的期程,輕度失能者大約2個月可以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中度失能者約4個月,重度失能則是5個月。

而有些嚴重案例甚至需要到18個月才會達到最佳的神經恢復狀態,因此在這個所謂的黃金復健期3個月,病人可藉由大量的復健訓練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與學習。

此外,約莫三分之一的腦中風病人在急性期後會出現失語症,然而中風後6個月時,這樣的比率大約會降至12%到18%;雖然導致失語症的病灶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復原時間,但整體而言大約都比動作復原時間來的長,有些甚至需要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

吞嚥障礙也是腦中風病人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大約40%的單側偏癱腦中風病人會出現吞嚥障礙的問題,若是腦幹中風或是雙側腦均有中風的情況,則吞嚥障礙的情況就會更加嚴重,恢復的時間也會越久,而這些可能會使得病人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以及發生吸入性肺炎等合併症,因此也是復健醫學需要費心處理的項目之一。

腦中風病人長期的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可從以下數字看出一些端倪。

一般而言,大約有近五成至八成的病人最終可以部份獨立甚至完全獨立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另外也有約五成五至八成的病人可以在中風後三個月達到獨立行走的情況(不過可能依舊需要柺杖或者副木協助)。

影響這些病人長期基本日常生活功能之因素眾多,包含年紀、是否有心臟病或者糖尿病等共病症、腦中風範圍是否過大、偏癱嚴重程度,以及腦中風發生後到復健開始的時間是否太長均是要評估考慮的重點。

復健成功與投入時間與學習動機大有關係 目前臨床上的證據顯示腦中風後盡早開始復健對病人的預後會比較好,因此病人多半在急性治療告一個段落,神經功能與生命徵象相對穩定後,最快24小時復健團隊就會介入。

病人會在住院期間就開始接受基本的起身、坐定位與坐平衡、從床轉位至輪椅等基本訓練,同時依病人狀況逐步增加肌力、耐力、步行、有氧運動等訓練,外加手部精細動作和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並視狀況加入語言治療與吞嚥訓練等。

好的復健品質,除了病人本身的神經功能穩定不再惡化,以及有足夠的體力應付復健訓練外,病人本身也需要有足夠的認知功能與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配合治療師的訓練,使復健訓練效果更加顯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腦中風病人或是因為身體產生巨變,心理上難以接受,或是腦中風本身的病理變化等,約有50%可能造成腦中風後憂鬱的情況,加上腦中風復健較為耗時,都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毅力度過這段艱辛的日子,因此家屬的同理、支持與鼓勵不可或缺;必要時,復健團隊的心理師也會介入協助,以改善病人復健訓練的品質。

文章同步刊登康健雜誌 複製成功 回上頁 精彩十月 乳篩預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