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殖民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澎湖水道海域撈獲的 ... 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卑南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臺灣史前時期 語言 監視 編輯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1661-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迄今 其他政權 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淡水國 ·雞籠國 ·荷治雞籠 '蛤仔蘭'卑馬巴大肚王國中部  ·大龜文 ·加祿堂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魍港十寨(諸羅外九莊)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憲法史-外交史-軍事史-戰爭史)經濟史(貨幣史-鹽業史-糖業史-農業史-漁業史-林業史-建築史(百大建設-十大土木史蹟)-工業史-礦業史-煤礦史-茶業史-彩券史)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電影史-攝影史-漫畫史-動畫史-臺語文史)媒體史(報業史-電視史)交通史(鐵路史-航空史-公路史-古道史-郵政史-通訊史)體育史(棒球史-賽馬史)教育史社會史(人口史-猶太人史)科學史(地質史-地圖史-氣象史-天文史-鳥類學史-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史-桃園史新竹史-苗栗史-臺中史彰化史-南投史-雲林史嘉義史-臺南史澎湖史-高雄史-屏東史花蓮史-臺東史-小琉球史綠島史-蘭嶼史-龜山島史 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臺灣古蹟列表-臺灣遺址列表臺灣第一列表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臺灣行政中心列表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臺灣社會運動(黨外-臺獨-學運-環保-勞工運動)臺灣統治者(總統)史前臺灣歷史年表荷治臺灣歷史年表西治臺灣歷史年表明鄭臺灣歷史年表清治臺灣歷史年表日治臺灣歷史年表戰後臺灣歷史年表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 其他史料 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新帝國主義-臺灣抗日運動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本土化運動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族群-經濟-交通地理-文化-教育-法律政治-政府-軍事-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閱論編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殖民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澎湖水道海域撈獲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澎湖原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

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卑南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臺灣史前文化分布 目次 1石器時代 2發現文化 2.1代表文化 2.2其他文化 3政治實體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石器時代編輯 澎湖水道海域所撈獲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澎湖原人的原始人類具備直立人的特徵,生存於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1]。

至於現代智人, 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2](但此說法尚存爭議)。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

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

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

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

從日月潭的孢粉分析顯示,從公元前9000年到前2200年止,就有大量的燒山林開墾的痕跡,這一期有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3]。

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4]。

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

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5]。

台灣的原住民族文化呈現多元而複雜,中華民國政府目前認定有十六族: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賽夏族、噶瑪蘭族、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達悟族,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可以清晰辨認。

其他尚未被政府認定之族群為: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猴猴族等稱之平埔族群,在荷西時期發現有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白晝王」(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群各族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

台灣尚有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保留了平埔族群的歷史文化遺緒,也有部落文化樣貌的保存如法定族群一般鮮明。

而臺灣南部則有瑪家、大龜文及瑯嶠十八社等酋邦,且一直到日本時代才解散。

發現文化編輯 更多資訊:台灣考古遺址列表 代表文化編輯 在濁水溪的考古發現,最早的陶器文化是大坌坑文化,年代未能確定;前2500年-2000年間,是繩紋紅陶文化;前2000年以後,是灰黑陶與素面紅陶文化;公元前幾百年開始,是刻印紋的灰黑陶文化[6] 舊石器時代晚期:台東的長濱文化(20,000-25,000年間)、圓山遺址(先陶文化-距今約6,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約7,000年-4,700年間) 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罵頭文化(約4,500年-3,400年間)、訊塘埔文化(約5,500年至4,500年間)、東部繩紋紅陶文化[7](約4,500-4,700年間)、牛稠子文化(約3,800-3,300年間) 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園文化(約3,500-2,000年間)、芝山岩文化(約3,000年-3,600年間)、營埔文化(約3,500年-1,500年間)、大湖文化(約3,000年間)、卑南文化(約5,300-2,300年間)、麒麟文化(約3,500年-2,000年間)、圓山文化(約3,200年-2,300年間)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約1,800至500年間)、番仔園文化(約2,000年-400年間)、蔦松文化(約1,800年-500年間)、靜浦文化(約2,000年-400年間)、淇武蘭遺址(約1,300年-100年間)[8]其他文化編輯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20,000-25,000年間) 新石器時代:新北的土地公山遺址、南投縣的大馬璘文化、阿里山的Yingiana文化[9]、台南的道爺南糖廍遺址、高雄的鳳鼻頭遺址、屏東的響林遺址、花岡山文化(約2,100年至1,600年前)、台中的安和遺址及惠來遺址、台南的左鎮人等 金屬器時代:南投的大邱園遺址、北葉文化、三和文化、龜山文化、蘭嶼及綠島的Lobusbussan文化、台東的舊香蘭遺址、新北十三行遺址等 澎湖史前文化政治實體編輯 (西元4,000年至1699年前),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西元17世紀漢族移民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族群所構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臺灣因地處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其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約前4000年前,就有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在台灣活動蹤跡。

直至明朝陳第撰述《東番記》為最早具體描述台灣原住民的文獻,記述以「台南赤崁沿岸的西拉雅族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

西元1603年,明朝陳第的著作《東番記》中,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東番(字面上為「東方的未開化民族」);同一時期在臺灣殖民的荷蘭政府,則是依據先前在印度尼西亞殖民的經驗,將臺灣原住民族稱為「Indias」或「Blacks」。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

」說明西元17世紀,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番長」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聯盟。

雖然史前台灣並沒有直接的文字紀錄,但可以從一些剛進入信史時代的荷蘭或西班牙文獻了解當時台灣的政權分布情形。

(西元1624年至1662年間,計3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蘇格蘭籍員工大衛·萊特曾將荷蘭統治下(西元1624年至1662年間,計37年)的台灣島劃分為11個「郡省」政治實體,包括荷蘭直轄的北部領地、卡貝蘭灣、米達克、卑馬巴、掃叭、塔卡波德、卡地曼、十二村、土庫德卡、普卡爾和南嵌-八里坌等[10]。

(西元1626至1642年間,計15年),西班牙統治時期(被荷蘭政權接手)。

(西元1661年至1683年間,計21年),明鄭時期(接手荷蘭政權)。

(西元1683年至1895年間,計211年),清治時期(接手明鄭時期政權)。

(西元1895年至1945年,計49年),日治時期(接手清治時期政權)。

(西元1945年至迄今,概計76年),臺灣戰後時期(接手日治時期政權),參見編輯  台灣主題 台灣歷史年表參考文獻編輯 ^Chang,Chun-Hsiang;Kaifu,Yousuke;Takai,Masanaru;Kono,ReikoT.;Grün,Rainer;Matsu'ura,Shuji;LesKinsley;Lin,Liang-Kong.ThefirstarchaicHomofromTaiwan.NatureCommunications.2015年1月27日,6(6037).PMC 4316746  .doi:10.1038/ncomms7037. 引文格式1維護:PMC格式(link) ^,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2-23.,聯合新聞網,2011.11.15 ^李壬癸.1.台灣土著民族的來源.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台北:前衛出版社.2011年1月:46,48.ISBN 978-957-801-660-6.根據張光直(1969)...9000BC起...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  ^劉益昌(1996) ^引自戴天昭1996,6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頁255。

^典藏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中期富山遺址的繩紋陶缽吳意琳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7-12-15 ^淇武蘭遺址陳有貝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2009-09-24 ^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Valentijn,François.NotesontheTopography.Campbell,William(編).FormosaundertheDutch:describedfromcontemporaryrecords,withexplanatorynotesandabibliographyoftheisland.London:KeganPaul.1903:6[Firstpublished1724inOudenNieuwOost-Indiën].LCCN 04007338.  外部連結編輯 台灣史前文化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史前時期&oldid=7253127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