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朝歷史介紹的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96年的歷史。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清朝歷史/7167261
複製
複製成功
清朝歷史
編輯
鎖定
清朝歷史介紹的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96年的歷史。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
[1]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脱離了明朝的統治;
[2]
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後金,但都被擊敗。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大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
[3]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
[4]
隨後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5]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
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
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繫,穩定了清朝對各族的統治。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後清朝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探索國家獨立富強的社會變革,但都失敗。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
中國脱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共和時期。
中文名
清朝歷史
外文名
ThehistoryoftheQingDynasty
時間範圍
1616年2月17日至1912年2月12日
統治家族
愛新覺羅氏
主要事件
清兵入關、三藩之亂、康乾盛世、嘉道中衰、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等
主要君主
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宣統帝
重要人物
多爾袞、吳三桂、和珅、曾國藩、奕訢、慈禧等
目錄
1
關外時期
▪
統一女真
▪
建立後金
▪
天聰時期
▪
改號清朝
2
入關統一
▪
清兵入關
▪
剃髮易服
▪
統一中國
3
康熙時期
▪
康熙初期
▪
康熙盛世
▪
鞏固統一
4
雍正時期
▪
雍正即位
▪
內部革新
▪
對外政策
5
乾隆時期
▪
盛世現象
▪
軍事征伐
▪
時代評價
▪
中衰跡象
6
嘉道時期
▪
嘉慶時期
▪
道光初期
7
開啓近代
▪
鴉片戰爭
▪
內憂外患
8
維新時期
▪
洋務運動
▪
戊戌維新
9
清末時期
▪
立憲改革
▪
革命風暴
▪
武昌起義
10
清朝覆亡
清朝歷史關外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統一女真
建州起源
長白山天池
女真族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後分為三部,其中一部最為強大,該部明代時稱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邊境的長白山一帶。
明太祖時,明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衞,總稱“建州三衞”,其首領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領袖。
[6]
清朝統治者愛新覺羅氏的始祖為布庫裏雍順。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衞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
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興京,並併入建州衞。
[6]
統一女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女真族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1570年代,建州右衞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軍對抗。
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嚮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
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衞”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
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6]
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間建立,成為後金的一種社會和軍事組織形式。
至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時,已對內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
[6]
此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繫更為頻繁。
內外發佈政令、佈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漢文來完成。
女真人雖有自己的語言,但此時並沒有自己的文字,故給日常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由於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
因此,努爾哈赤決心創制自己的文字——滿文來書寫滿語。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爾哈赤下令額爾德尼和伊爾根覺羅·噶蓋借用蒙古文字編制滿文。
[6]
清朝歷史建立後金
後金建立
赫圖阿拉城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汗,國號“金”或“大金”,改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公佈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
[6]
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與明朝的第一場關鍵戰役薩爾滸戰役爆發。
[7]
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領四路明軍合擊後金軍,準備直搗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
四路軍的主帥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
然而,明軍情報卻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
結果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8]
此後後金採取主動出擊的方針,而明朝相對於後金處於被動局面。
遷都盛京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重兵圍攻瀋陽。
瀋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
但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後金軍不斷加強兵力,後金終攻克瀋陽城。
同年,後金還成功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
[6]
[9]
天命十年(1625年),後金又決定遷都瀋陽,後來改瀋陽為盛京。
[6]
[9]
寧遠之戰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是為寧遠之戰。
然而寧遠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後袁崇煥採用紅衣大炮,將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逝世。
[6]
[9]
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
由於東邊的李氏朝鮮親明,而且明朝作戰時常有朝鮮兵參戰,皇太極遂以此為藉口下令攻打朝鮮,使得後者降伏。
這場戰爭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丁卯虜亂”。
此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後金汗國的領土。
皇太極隨後通過反間計,使得崇禎帝中計,將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等罪名處死。
從此後金基本控制了關外。
不過,由於朝鮮王朝之後仍然奉行親明政策。
清朝歷史天聰時期
皇太極新政主詞條:皇太極新政努爾哈赤病逝之時,身後還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阿濟格、巴布海、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共十五個兒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
而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為何能繼位,各方史籍説法不一。
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後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
大貝勒禮親王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統稱為“四大貝勒”。
清太宗皇太極
[10]
皇太極看到國家的弊政,從而固本維新,進行改革。
皇太極的固本維新,採取了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這裏主要介紹他調整對漢人的政策——漢民、漢官、漢軍、漢儒、漢制的“固本維新”之策。
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户、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11]
皇太極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
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户;攻陷城池,不殺降民;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
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
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
[11]
漢軍皇太極逐步設立八旗漢軍,創建重(zhònɡ)軍。
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失敗後,皇太極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最新式武器——紅衣大炮。
此炮為西洋人制造。
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新兵種。
從此,清兵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夷大炮清兵也開始擁有。
皇太極即位不到十年就統一了整個東北。
[11]
征服察哈爾蒙古
清軍武士
[12]
從17世紀初開始後金即與漠南蒙古(即今內蒙古)察哈爾部發生一些小規模軍事衝突。
[13]
不過直到此時,由於之前後金的羽翼實力尚未豐滿,努爾哈赤不敢同時與明朝和漠南蒙古進行兩線作戰。
薩爾滸戰役大獲全勝後,後金繼續攻擊明朝駐守的鐵嶺,大傷元氣的明朝此時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並給予蒙古以經濟方面的好處。
於是林丹汗急派內喀爾喀五部、科爾沁部率軍萬餘人馳援明軍,當蒙古援軍抵達鐵嶺時,努爾哈赤已攻陷鐵嶺,在數量佔優且士氣高漲的後金軍的攻擊下,蒙古軍戰敗。
鐵嶺、瀋陽之戰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勢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內。
皇太極即位後,決定在南下入關之前解決蒙古這個後背隱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轍。
為消弱林丹汗的勢力,皇太極對蒙古各部採取聯姻、勸誘、征討一系列軟硬兼施的策略。
而且由於林丹汗後期在西藏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影響下皈依紅教,引起信奉黃教的蒙古眾多部的不滿,使得這些部落開始疏遠林丹汗。
同時,在後金軍的優勢武力打擊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漸瓦解。
林丹汗雖組織力量抵抗,但其下屬已逐漸離心離德,紛紛向後金投降。
三月皇太極決定親自對林丹汗進行最後一次決定性的征討戰。
在後金大軍壓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爾喀部,然而喀爾喀部不願接納他。
在皇太極的追擊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間部下不斷為皇太極的追兵所收攏。
至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灘(今甘肅境內)一帶安營紮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13]
林丹汗去世後,其勢力加速走向崩潰。
天聰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皇太極,並獻上據説是當年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
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後金版圖。
清朝歷史改號清朝
建立大清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十五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上尊號“寬温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
後金汗國遂為清帝國所取代,皇太極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14-15]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從此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
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剷除,後金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15]
軍事政策崇德二年(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
崇德七年(164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
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
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
漢八旗中的原漢人後代與滿人同樣享受世襲待遇,亦有很多世襲佐領之職。
漢軍旗人在司法上和滿洲旗人一樣,與民人同罪不同罰。
松錦之戰
洪承疇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決計奪取錦州,打通遼西入關通道,粉碎關寧防線,為入主中原掃清道路。
[16]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兵圍困錦州,祖大壽堅守不出。
明廷急令駐於寧遠的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赴援錦州,欲解其圍。
七月二十六,洪承疇率軍至松山。
皇太極聞訊親征,率精鋭3000先行於十九日抵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皇太極到達後登山觀察,見明援軍後陣頗弱,且首尾不相顧,遂決定斷明軍糧道。
二十日,先遣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與固山貝子博洛等攻塔山,奪取明軍在筆架山(今錦州南)儲備糧12垛。
清兵於當天從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連掘三道大壕,深8尺、寬丈餘,人馬不得過,把明軍置於包圍之中。
二十一日,洪承疇揮軍反擊,企圖突圍。
皇太極臨陣指揮,將明軍逐回營地。
繼之重新部署兵力,嚴堵要道,設伏待機。
明援軍只帶三天口糧,期於速戰,又屢戰不勝,軍心恐慌。
洪承疇拒絕諸將回寧遠取糧建議,決計與清兵拼死一戰。
不料,王樸於當晚率部先逃,其他總兵也相繼潰逃,步騎兵大亂,自相蹂踐。
早已嚴陣以待的清兵迎頭堵截,明軍死傷累累,墜落壕塹者不計其數。
至二十六日,五天中,明軍被殲達5.4萬餘人,損失戰馬7000餘匹,甲冑9000餘件。
清兵轉而嚴密圍困松山。
明無力救援,城內糧食將盡。
[16]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松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為內應,執洪承疇、邱民仰等獻城投降。
皇太極即令就地殺曹變蛟、王廷臣、邱民仰,押解洪承疇至瀋陽,誘其順清。
三月,祖大壽率部出錦州城投降。
四月,清兵連破塔山、杏山兩城。
[17]
此役持續兩年餘,清兵取得決戰勝利。
關外明軍精鋭損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兵入關已成必然之勢。
[16]
太宗病逝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
後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
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莊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改元順治。
[18]
清朝歷史入關統一
編輯
清朝歷史清兵入關
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而死,明亡。
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
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大順軍。
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
[19]
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
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
清朝歷史剃髮易服
清軍在江南進展迅速,多爾袞令漢人剃髮易服。
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江南人民強烈反抗。
剃髮令限男子在十天之內,必須照滿洲人的風俗,剃髮留辮,還宣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服裝也要按照滿洲人的樣式,男子穿長衫馬褂,女子穿旗袍。
[20]
清朝歷史統一中國
清世祖順治帝
清兵入關後,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打陝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後於湖北滅亡;
[21]
派豪格攻滅四川張獻忠,其餘部投降南明以抗清。
多爾袞接着對付位於江南、內鬥分裂的南明諸勢力。
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率清兵攻破史可法駐守的揚州,
[22]
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弘光政權滅亡。
[23]
明朝魯王朱以海與唐王隆武帝分別在浙江與福建建立勢力,然而雙方不和,不久被清兵各個擊破,
[24]
擁護隆武帝的鄭芝龍也宣佈投降。
之後桂王永曆帝於廣東的肇慶即位,期間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及其他明將先後收復華南各省,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叛變而節節敗退。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兵攻入雲南,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殺死(史稱咒水之難),南明亡。
[25]
此時只剩下台灣的明鄭(鄭成功勢力)和緬甸果敢的明軍,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
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26]
清朝歷史康熙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康熙初期
康熙登基
康熙初期的權臣鰲拜
[27]
順治在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因天花而駕崩。
[28]
順治帝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
[29]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燁即位時只有6歲(虛歲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改元康熙。
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29]
智除鰲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
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
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時常召集少年侍衞在宮中作撲擊之戲,不過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這些侍衞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
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
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30]
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統一台灣的施琅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
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莊太皇太后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
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在這九年期間,反清勢力遍及華中、華南,吳三桂更於後期稱帝建國周。
然而清兵採取積極防禦,進軍陝西、江西以切割叛軍。
加上吳三桂沒有積極北伐,反清聯軍因佔領地與吳三桂過度干涉而發生糾紛,最後王輔臣、耿繼忠與尚之信先後投降,佔領福建沿岸的鄭經被擊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
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
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
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1]
清朝歷史康熙盛世
經濟發展
晚年康熙帝
[32]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峯時期,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
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税年限。
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
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
[33]
康熙曾多次南巡視察河工,體察民情,
[33]
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得到很大的成績。
在他六次南巡期間,考察民情習俗之外,更是親自監督河工。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
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
此即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設立南書房南書房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
[30]
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
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闢房舍故名南書房。
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30]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清朝歷史鞏固統一
象徵清朝國家統一的普陀宗乘之廟
清初蒙古分為四大部。
其中準噶爾汗國與沙俄友好,其可汗噶爾丹先滅領葉爾羌汗國與青海和碩特,又佔領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南下投靠清朝。
康熙帝首先派薩布素於雅克薩戰役驅除入侵黑龍江的沙俄軍隊,與沙俄所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以確立東北疆界並獲得沙俄的中立。
接着於1690年至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徵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
[34]
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
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
清兵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清朝歷史雍正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雍正即位
康熙晚期,由於官員薪資過低以及法律過寬,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
此外,為消除士大夫的民族意識,對其言論管控趨於嚴格,併發生南山案文字獄事件,到雍正與乾隆時期這種情況加重。
康熙帝本來按照中國立嫡立長的傳統封胤礽為太子,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使得諸皇子為皇位互相結黨傾軋。
故太子一度復立,但康熙帝仍無法容忍其結黨而廢除。
[35]
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臨終時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
清朝歷史內部革新
主詞條:清世宗改革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
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
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
他上台僅一個月就下令清查多年的財政虧空,史稱“雍正查虧”。
並取得一定的成效。
他在吏治上於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連續頒佈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託;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
還強化了密摺制度,皇帝通過奏摺可以直接同官員對話,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實際情況。
官員之間互相告密、互相監督,強化了皇帝專制權力。
此外還有耗羨歸公、養廉銀製度和攤丁入地等改革措施。
雍正帝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他在位期間的奏摺大多由他親自批改,軍機處的諭旨也由他再三修改。
他所親信的內外臣僚如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與李衞等人也都以幹練、刻覆著稱。
他所派遣的特務遍即天下以監控地方事務,密摺制度至此完善,然而屢興文字獄箝制言論自由。
清朝歷史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
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
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雍正五年(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
雍正七年(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
雍正十年(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清朝歷史乾隆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盛世現象
清朝藩屬體系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
乾隆帝繼位後獲得張廷玉與鄂爾泰的協助,穩定初期政治。
他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介於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之間。
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33]
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峯。
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
然而乾隆晚期多從寬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
[36]
乾隆帝鴻講學術。
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例如《續三通》、《皇朝三通》與《大清會典》等史書;著名小説《紅樓夢》、《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
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燬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
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
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
清朝歷史軍事征伐
主詞條:十全武功平定西北
清朝平定西域戰圖·烏什酋長獻城降
[37]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
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
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準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38]
乾隆帝派兆惠西征,最後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天山北路,準噶爾亡,其族慘遭滅絕。
[34]
然而在天山南路,脱離準噶爾統治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稱大小和卓之亂。
其領袖布拉尼敦與霍集佔佔據喀什噶爾與葉爾羌,意圖自立。
[37]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
[39]
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
[40]
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西南方面
乾隆帝戎裝像
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兵前往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今四川金川縣與小金縣)動亂,史稱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期間發生大金川之戰,清兵於此吃盡苦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爆發,大小金川的諾木與僧桑格均叛,清將温福戰死,阿桂歷經多次作戰,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方平定。
[41]
緬甸貢榜王朝與清朝爆發清緬戰爭,清兵四次進攻皆失敗。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
清兵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宗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
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平定廓爾喀,
[42]
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
藩屬國主詞條:安南、南掌、暹羅、緬甸、朝鮮王朝、廓爾喀、浩罕汗國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羣島的蘭芳共和國(柬埔寨被安南與暹羅瓜分,呂宋與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羣島後相繼消失);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清朝歷史時代評價
乾隆帝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
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
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嘉慶元年(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兵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
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
1795年乾隆帝因為誓言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
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至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
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清朝歷史中衰跡象
清王朝經康乾盛世後已經開始走下坡,吏治敗壞,武備張弛,國庫空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開啓西方殖民主義侵華之序曲,國勢進一步衰退。
貪污腐化
英使訪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爆發雲貴總督恆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的“金爐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道:“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
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
各省風氣,大抵皆然”。
及至乾嘉之際,隨着王朝的盛極而衰,吏治腐敗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
嘉慶時期,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更使政府財政大受衝擊。
嘉慶五年八月曾談到追賠的原因:“年來辦理軍務需用浩繁,目下大功將次完竣,一切善後事宜均需籌撥款……理應按限完交”
[43]
。
嘉慶帝無奈地説:“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賴?甚至大缺一萬,中缺八千,形諸白簡,此非彰明較著者乎?……朕澄敍官方,首先責己,力行節儉,永杜貢獻。
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
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藉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44]
。
”這時鴉片開始流入中國,而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使中國對外由出超國變為入超國。
嘉慶帝屢申禁令,一旦案發,“失察賣放之監督及委員吏役人等一併懲辦不貸”
[45]
。
道光四年(1824年)進口鴉片高達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九箱,“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道士、僧尼,隨在吸食,置買煙具,為市日中”
[46]
。
至道光年間終於發生鴉片戰爭。
軍務廢馳
道光帝硃批
[47]
八旗勁旅早年在關外所向披糜,戰無不勝,清兵入關三十年後,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戰鬥中,八旗兵軍紀已散,軍力已大不如前,
[48]
“八旗將佐,居家彈箏擊築,衣文繡,策肥馬,日從子弟賓客飲”。
以漢人為主的綠營開始崛起,朝廷一有戰事,便主要依靠綠營兵。
乾隆元年諭:“八旗從前風俗,最為近古。
迨承平日久,生齒日繁,漸及奢靡。
如服官外省,奉差收税,即恣意花銷……而兵丁閒散惟知鮮衣美食,蕩費成風,旗人貧乏,率由於此。
”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均已腐敗,喪失戰鬥力,嘉慶曾隨乾隆閲兵,所見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
平定白蓮教時,八旗請纓赴戰,卻四處搶劫,“其在京諳達、侍衞、章京無不營求赴軍,其歸自軍中者,無不營置田產,頓成殷富”。
嚴如煜説:“教匪之役,前後八九年,兵調十數省,其中勁旅勇鷙敢戰者固自不少,而矯捷堅實可恃,必以黔兵為第一。
……各省提鎮大營之兵,所駐通都大邑,地方平衍,風俗華靡,平時未嘗遠出城郭,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寧,又且飲醇啖肥,習以為常,山內包米雜糧,食不下咽,先自飢疲,與猾賊追逐百數十里,鮮不病乏者”。
清朝歷史嘉道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嘉慶時期
乾隆禪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辛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第二年傳位為於他,為嘉慶元年。
而太子永琰及王公大臣等到相繼上奏請求等到壽“壽躋期頤”(乾隆帝一百歲時),再舉行歸政典禮。
雖最終乾隆帝禪位永琰,但最初四年,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義掌朝;至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顒琰開始親政,是為嘉慶帝,時已39歲。
嘉慶初期
嘉慶帝
嘉慶帝任期內顯著政績不多,比較值得一提的乃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
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
政府歲入七千萬兩白銀,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十五年歲入半額而強。
此後嘉慶就沒有其他顯著治績。
嘉慶帝對貪污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梁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製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
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
”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
嘉慶四年(1799年),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在北京受審時的供詞提到“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後受到很大震動。
嘉慶八年(1803年),爆發陳德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案。
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
民變不斷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
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頒佈“罪已詔”,歷史學家稱這時期為“嘉道中衰”。
清朝歷史道光初期
道光皇帝原名綿寧,他從小即十分聰明,據説是乾隆帝最疼愛的孫子。
嘉慶十八年(1813年),因天理教癸酉之變,取出宮中禁用的鳥銃,連殺二敵的英勇表現,封為“智親王”。
道光帝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帝到熱河秋獮,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
這年他六十一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
二十四日,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
當天,嘉慶帝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病情嚴重,當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
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腦、心血管病而猝死
[49]
。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敕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
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
七月,戴均元和託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
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
戴均元和託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道光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裏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啓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
[50]
。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讓旻寧即位為帝。
清朝歷史開啓近代
編輯
清朝歷史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19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國協商
[51]
。
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屢次不了了之。
當時大英帝國對中國茶葉與絲綢的需求龐大,對華貿易成逆差狀態。
為此,英國將成癮劑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改善本身經濟。
道光十八年(1838年)鴉片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人民健康被削弱,清朝經濟發生通貨膨脹,國力也持續衰退。
道光帝為解決此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佈禁煙,此即虎門銷煙。
為此,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鴉片戰爭,清兵戰敗後和英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啓中國近代史。
當時道光帝與耆英不瞭解國際法,認為給予英人貿易之便以換取國家長存,所以割讓許多影響甚遠的權力。
清朝後期被迫和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除割地、開港、賠款之外,還讓外國派駐軍隊於首都,中國主權逐漸流失。
清朝歷史內憂外患
太平天國
咸豐帝
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道光帝去世,子奕詝繼位,即咸豐帝。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併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
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捻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回變為主。
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義,道光三十年(1851年)於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
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五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繼續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兵楚勇江忠源部攔截,馮雲山被清兵炮火擊中,後傷重不治
[52-54]
。
五月十九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
[55]
克道州、郴州。
八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長沙,九月十二日在攻城時戰死
[56]
。
洪秀全、楊秀清聞訊後急率主力來到長沙城下,但此時清方已重兵雲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攻克嶽州。
咸豐三年(1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
[57]
太平軍人數增至五十萬(裹挾難民),三月十九日攻克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陣亡。
太平軍將江寧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
[58]
。
並且發動兩次西征;不久又發動北伐,最遠達天津近郊。
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為保護儒家文化,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國力衰退
[59]
,部分勢力轉入捻軍。
咸豐七年(1857年)九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
洪秀全詔準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60-62]
。
太平天國最後於同治三年(1864年)被湘軍、淮軍以及外國人組成的常勝軍、常捷軍圍攻之下而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
圓明園遺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
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採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置諸不理。
終於,發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的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法聯合出兵中國的導火線
[63]
。
此期間英國與法國因為和清廷修約不成,趁中國發生內亂之際,於咸豐八年(1858年)發動英法聯軍之役。
清兵於八里橋之戰戰敗,聯軍攻陷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
同時沙俄以調停有功逼清廷簽訂《璦琿條約》,取走外東北領地。
同治三年(1864年)沙俄強迫清廷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外西北。
面對內外交迫的局面,清廷為使國力恢復而發起自強運動。
清朝歷史維新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洋務運動
同治中興
曾國藩
[64]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去世,其六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
咸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
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鑑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
建立翻譯機構同文館、新式教育(新學),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培育出唐紹儀與詹天佑等人才。
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
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其間太平天國於同治三年(1864年)滅亡。
洋務運動時期的留美兒童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亂到同治七年(1868年)為止。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緒四年(1878年)間左宗棠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並收回伊犁。
雲南回變也於同治六年(1867年)由馬如龍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同治十一年(1872年)杜文秀自殺而止。
西方各國的租借地也將西方思想帶入中國,推動中國革命與民主制度的發展。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載湉為帝,即光緒帝。
中法戰爭對外方面,光緒十年(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
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佈建省。
光緒十一年(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
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兩個推行西化運動的亞洲國家的戰爭最後以清兵落敗而告終。
戰後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和澎湖,失去藩屬國朝鮮和租界。
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清朝歷史戊戌維新
百日維新甲午戰爭後,維新派康有為與梁啓超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公車上書光緒帝,要求深入改革政府架構、教育、經濟體制與軍事制度等多個層面,期望清廷從制度面革新。
慈禧太后那拉氏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的幫助下實施維新運動(戊戌變法),然而影響守舊派的利益過大而引發反彈,慈禧太后以“聽信逆臣蠱惑,改變祖宗成法”為由軟禁光緒帝,處決譚嗣同、康有溥等多人。
由於維持103天就結束,被稱為“百日維新”。
庚子虜亂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為連俄製日,簽訂《中俄密約》。
後來密約泄露,外國鑑於清朝已無力自衞,紛紛瓜分中國以維護為各自利益,而美國提出門户開放政策政策以平衡列強在華勢力。
中國長期受列強欺辱,使地方產生義和團之類仇洋排外的民族主義團體。
慈禧太后藉此排外而發生義和團事變,義和團屠殺洋人、姦淫婦女、搶奪店鋪、破壞各國使館、燒燬與西洋有關的東西。
慈禧太后不理會各國抗議,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報復。
北京被聯軍佔領,劫殺擄掠。
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西逃西安。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簽訂《辛丑和約》,清廷賠償重款,列強派兵駐守北京一帶、劃定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化。
東南互保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兩國更因在東北的利益衝突爆發日俄戰爭。
義和團事變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東南各行省之總督巡撫為保護華中華南,自行宣佈中立,不服從朝廷對外一律宣戰的敕命(即東南自保);從此清廷權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
清朝歷史清末時期
編輯
清朝歷史立憲改革
清朝於八國聯軍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啓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啓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
而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
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
清朝歷史革命風暴
孫中山
[65]
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鼓勵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
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文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光緒三十年(1904年)黃興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光緒三十年(1904年)蔡元培於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
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
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頒佈《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
同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
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
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清朝歷史武昌起義
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
十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
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
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清朝歷史清朝覆亡
編輯
宣統帝
1912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孫文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二月十二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亡,標誌着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正式結束。
隨後孫文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袁世凱定都於北京。
後來,1917年張勳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儀,復辟清朝(史稱張勳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
日本於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1932年扶持溥儀建立滿洲國,其最終隨着1945年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而亡。
值得一提的是,因正統觀使然,如同元朝滅亡之際,清亡時堅持忠於大清者漢人佔不少,辛亥革命的爆發使得有些漢臣甚至捨身殉國。
在民國建立後,部分漢臣終身以清朝遺老自居。
[66]
參考資料
1.
(一)女真(滿族)社會的發展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12-22]
2.
1616年2月17日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2-22]
3.
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4-12-22]
4.
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12-22]
5.
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
.趣歷史[引用日期2014-12-22]
6.
《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中國文史網[引用日期2014-12-08]
7.
努爾哈赤一生的成敗之謎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2-08]
8.
努爾哈赤一生的成敗之謎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2-08]
9.
努爾哈赤為何隱忍寵妃與太子偷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2-08]
10.
皇太極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4-12-08]
11.
後金-歷史
.東北文化產業網[引用日期2014-12-08]
12.
八旗子弟是如何廢掉的?
.銀川晚報[引用日期2014-12-08]
13.
後金統一漠南蒙古
.內蒙古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2-08]
14.
《清史稿·太宗本紀》: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羣臣上尊號曰寬温仁聖皇帝,受朝賀。
始定祀天太牢用熟薦。
遣官以建太廟追尊列祖祭告山陵。
丙戌,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考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曰福陵;妣諡曰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成天育聖武皇后。
追贈族祖禮敦巴圖魯為武功郡王,追封功臣費英東為直義公,額亦都為弘毅公,配享。
丁亥,羣臣上表賀。
諭曰:“朕以涼德,恐負眾望。
爾諸臣宜同心匡輔,各共厥職,正己率屬,克佔忠誠,立綱陳紀,撫民恤眾,使君明臣良,政治鹹熙,庶克荷天之休命。
”羣臣頓首曰:“聖諭及此,國家之福也。
”以受尊號禮成,大赦。
15.
公元1636年皇太極征服朝鮮
.浩學歷史網[引用日期2014-12-08]
16.
松錦之戰
.江西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15-01-08]
17.
《明實錄·崇禎實錄》:“(崇禎元年六月壬子)黃台吉謀大舉入犯邊臣告急。
”
18.
福臨的即位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2-12]
19.
山海關之戰和定都北京(3)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08]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1.
清軍兩路追擊李自成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4-12-12]
22.
史可法的故事:血戰揚州
.中國歷史故事網[引用日期2014-12-12]
23.
第六節 弘光帝被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2]
24.
第三節 唐、魯政權的對立與紛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2]
25.
貴州古佛山:永曆皇帝的最後歸宿?
.中國民族宗教網[引用日期2014-12-12]
26.
紅樓夢中的李紈三姐妹暗指降清三漢奸?(4)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4-12-12]
27.
康熙皇帝在哪裏擒了鰲拜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3-10-29]
28.
順治之死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1-08]
29.
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
.趣歷史[引用日期2014-12-12]
30.
康熙南書房智擒鰲拜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4-12-08]
31.
康乾盛世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10-04]
32.
康熙的陵墓裏為何葬了四十八個后妃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10-29]
33.
康乾盛世藏富於民
.南方週末[引用日期2014-12-08]
34.
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12-12]
35.
康熙為什麼兩次廢掉太子胤礽
.家國網[引用日期2014-12-08]
36.
乾隆皇帝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12-12]
37.
【西域史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天山網[引用日期2014-12-12]
38.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江西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14-12-12]
39.
【西域史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天山網[引用日期2014-12-12]
40.
【西域史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天山網[引用日期2014-12-12]
41.
清乾隆大小金川之戰
.北方教育[引用日期2014-12-12]
42.
乾隆朝第二次廓爾喀之役(1791—1792)
.中國西藏網[引用日期2014-12-12]
43.
《清仁宗實錄》卷七三,第978頁。
44.
《清仁宗實錄》卷六一,嘉慶五年三月丁已。
45.
《清仁宗實錄》卷240第233頁
46.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一),第463頁。
47.
御筆-皇帝的硃批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3-10-30]
48.
《八旗軍志》第2頁
49.
清嘉慶帝猝死之謎的史海揭秘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3-10-30]
50.
《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
樞臣託津、戴均元等猶豫。
禧恩抗論,眾不能奪。
會得秘匱硃諭,乃偕諸臣。
奉宣宗即位。
”
51.
廣州十三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2-04]
52.
《洪仁玕自述》、《李秀成自述》、張德堅等《賊情彙纂》、蘇鳳文《平桂紀略》
53.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馮雲山傳》
54.
彭大雍、朱哲芳《太平軍攻破全州與蓑衣渡之戰》
55.
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記敍其事説:“湖南會匪之多,人所共知。
去年(即咸豐二年,1852年)粵逆入楚,凡入天弟(地)會者,大半附之而去。
”(《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
56.
《曾水源林鳳祥李開芳為西王蕭朝貴中炮傷重上東王楊秀清等稟報》
57.
《清史稿·列傳一百八十二·常大淳傳》:“賊由江岸穴地轟城,遂陷,大淳死之,妻劉、子集松、子婦馬、孫女淑英並殉。
”
58.
太平天國的政治體制是“軍師負責制”,“軍師”是政府首腦,掌握一切實權,主將只是聽命于軍師,在制度上並沒有決策權,參見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二《太平天國的政體》
59.
《李忠武公遺書》:“客商有自下游回者,言金陵各偽王忌石逆之能交結人心。
石逆每論事則黨類環繞而聽,各偽王論事,無肯聽者,故忌之,有陰圖戕害之意”,石達開《五言告示》:“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據史式的《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考證,這句話出自《五言告示》的初稿,在修改後的定稿中石達開出於維護大局的考慮刪去了這句話)。
60.
咸豐七年九月德興阿奏:又抄得石逆由安慶寄與洪逆偽章一紙,內有令賊黨李壽成(即李秀成)會合張洛行領數十萬賊分擾下游,又調賊黨陳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韋志俊、楊來清等各率賊數萬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並欲赴援江西,竄擾浙江等語……洪逆偽批,亦似外示羈縻內懷猜忌。
”
61.
《東華錄》咸豐卷載福興奏:達開乃統全軍分為六起,號稱十餘萬,擬直攻蘇杭,以分金陵之勢。
62.
《洪仁玕自述》:“翼王見大局如此不滿意,乃決意離京遠征……”“自我軍兩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後,我軍確受重大損失……”
63.
英國製造藉口,挑起戰爭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3-12-04]
64.
曾國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訣
.淮海晚報[引用日期2013-12-04]
65.
1894,宋耀如與孫中山
.新民網[引用日期2013-12-04]
66.
晚清時期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10-04]
展開全部
收起
圖集
清朝歷史的概述圖(3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50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Mxxyzz
(2021-12-15)
1
關外時期
1.1
統一女真
1.2
建立後金
1.3
天聰時期
1.4
改號清朝
2
入關統一
2.1
清兵入關
2.2
剃髮易服
2.3
統一中國
3
康熙時期
3.1
康熙初期
3.2
康熙盛世
3.3
鞏固統一
4
雍正時期
4.1
雍正即位
4.2
內部革新
4.3
對外政策
5
乾隆時期
5.1
盛世現象
5.2
軍事征伐
5.3
時代評價
5.4
中衰跡象
6
嘉道時期
6.1
嘉慶時期
6.2
道光初期
7
開啓近代
7.1
鴉片戰爭
7.2
內憂外患
8
維新時期
8.1
洋務運動
8.2
戊戌維新
9
清末時期
9.1
立憲改革
9.2
革命風暴
9.3
武昌起義
10
清朝覆亡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清朝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於是,開始有漢官如范文程、洪承疇等進入決策層,對後金以及之後的清朝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產生影響。 皇太極效仿明朝政治制度,對後金的政權架構進行了改革。他 ...
- 2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10: 探秘清朝| 誠品線上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10: 探秘清朝:○內容簡介☆歷史像面鏡子,讓後世警惕,一起來認識由極盛轉為衰落的最後王朝~ ... 詼諧逗趣的漫畫,為歷史故事做了最佳的詮釋。
- 3帶你一次性走完整個清朝歷史!(超硬核知識,建議收藏)
清朝是離我們今天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許多明確的歷史記載, ... 更不清楚嘉慶、道光和咸豐朝有著哪些歷史故事,甚至還會奇怪昨天剛看的《甄嬛 ...
- 4清朝歷史故事之格格們的婚姻生活竟是思夫成病而早亡
在時下的一些涉及到清朝格格婚後的私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那些年輕貌美、如花似玉的格格們與自己的駙馬,也就是額駙,大都是過著卿卿我我、恩恩愛愛、你 ...
- 5清朝歷史書籍正版-新人首單立減十元-2021年12月 - 淘寶
在這些清朝歷史書籍正版的書名有清朝全史、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通史、黎東方講史細 ... 中國歷史故事集修訂版清朝故事林漢達雪崗正版書籍6-12周歲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