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为什么总能心想事成?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想事成」成为「心灵成长」和「自我帮助」领域中现象级的事件,核心内容也被称为「吸引力法则」。

无论影片中和现实里,狠多人都表示自己确实受益于「 ... 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一些人为什么总能心想事成?有个成语叫「心想事成」,虽然不知道什么典故和什么道理,但隐隐相信古人说的话。

「心想事成」成为「心灵成长」和「自我帮助」领域中现象级的事件,核心内容也被称为「吸引力法则」。

无论影片中和现实里,狠多人都表示自己确实受益于「吸引力法则」,生活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升华。

吸引力法则的秘密《秘密》的核心内容也被称为「吸引力法则」,概括而言是指在大自然的法则中,每一个人,作为时刻与周遭环境(包括大宇宙)交换和感应的能量体,一旦学会运用正面思考创造出的「吸引力」,将得到无条件的回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会心想事成,甚至见证奇迹。

事实上稍微熟悉NEWAGE(新纪元思潮)的人,同样可以在《赛斯资料》中发现类似的讲解——根据「你创造你的实相」原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从转变观念到转变行为模式,来顺利实现理想的人生。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认为人可通过正面或负面想法,从而得到正面或负面的结果。

这种信念是基于人们的一个想法,他们的想法都从“纯粹的能量”而成,这信念就好像一种力量吸引相应的力量。

简言之,是将你的愿望在思想和态度上转化成你已拥有的状态。

譬如:你希望你得到最新上市的自行车。

不要去理会它的价钱又多昂贵,不要去推测自己的想法多么不现实。

你只要将"我想要"的想法转变成“我已拥有”,然后尽情享受这种思想带给你的快乐感觉。

好了,你已经向宇宙下了订单。

而后,会有某种契机在你生活中出现,使它变成现实;而你只需要顺势而为即可。

吸引力法则的实现分为三个步骤:请求、相信和接收。

请求——详细、简短、直观且清晰地列出你想拥有的事物。

你只需要列出你想要的事物,尽量避免“我不想要”、“我不想拥有”这类否定句式(思想只关注于你所想的事物,并无法判断出主观意识)。

相信——你已经列出你的梦想,接下来你所需要的就是相信它已经发生,已经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不要怀疑不要猜测,也不要去担心它将会以何种形式实现。

接收——在你的潜意识里,你相信它已经实现,它已经变成了实物,它的的确确正在为你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而你,只需要感受它,享受它已经出现在你的生活、并且为你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以上概念出自杰克·坎菲尔德的《吸引力法则》一书,他认为实现愿望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发愿——对你所列出要求的正面宣誓。

即使重复你的目标,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强调与强效。

视觉化——对你的目标进行画面想象,尽可能使之变得更真实。

当你在想象你站在绝崖边上摇摇欲坠,你或许会真实地感到手脚发软、甚至出汗。

这就是视觉化。

视觉化是强效法则的最有效途径。

态度——改变生活,有时候只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学会感恩,感恩所散发出的幸福感的频率,会“同类相吸”更多幸福的事物。

可以借实物作为感恩物,提醒自己。

祈祷和冥想——放空思想,让自己心绪平静。

行动——吸引力法则并不是愿望提取机,为了实现梦想,你必须做出相应的行动。

通过发愿、视觉化等一系列强化,宇宙会吸引助你达成目的的事物、人或资源进入你的生活。

你必须利用它们,并为达成你的梦想努力。

那么,在生活中真正去操作吸引力法则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转换负面信念真的有用耶!我有个朋友,外号叫小巫婆,她没有信仰,但经常向宇宙祈祷,也经常收到宇宙给她的惊喜。

比如她想要一个新手机,过了两天就会收到朋友快递过来的手机;她祈祷见客户的路上畅通,果然那段时间高架上车流并不拥堵;她甚至运用这个秘密法则,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个清单,写下了她对未来伴侣的六十七个条件,比如喜欢宠物、热爱孩子、会说两门外语之类,当然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结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仪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条件!我们不得不惊叹,她实现了这个奇迹。

确实,秘密法则里有一条,转换您的负面理念,说“不要痛苦”只会招来更多的痛苦,不如说,“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发生是根源于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个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一旦悲剧发生,一边哭嚎,一边心里深处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断准确吧?心想事成,在潜意识里埋下一颗正向的种子,摆脱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绽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时间,我那个小巫婆朋友就会经常给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

每次等车,就对自己说,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车,早晚要来的,不过五分钟和十分钟的差别。

可是,秘方也会失灵!但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运用这个法则改变了这个命运,也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重新跌倒。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

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马尔茨认为潜意识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

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就是低人一等……让我们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实,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侣一样,在经历了蜜月期后,也进入了战争和磨合期。

她太过强烈的念力,恰恰成为这个阶段的阻碍。

她从小特别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优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则对她也特别有吸引力,也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害怕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思想和情绪,她无法接纳自己本质上是个忧伤的人,正因为她没有洞察和接纳到自己的内在冲突,她也无法接纳伴侣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于是纷争经常就此而起。

祈愿究竟出于逆反还是真情?处境的改变,最根本在于对自己内在心理的洞察,和观念、行为模式的改变。

人如果处在一种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内在肯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正在抗争中。

比如我们都渴望有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为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特别是那些无意识认同的未被觉知的思维模式。

比如一个女子,由于从小被父母遗弃,有很强烈的被抛弃感和不配得到感,导致潜意识里渴望有悲剧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所以她一再遇上并交往不靠谱的男人,而不是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

只有她觉知到这个模式,愿意去打破这个轮回,运用吸引力法则才有效。

还有个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挠,因为她找的都是没有真正长大的男人,听父母话的奶嘴宝。

所以一旦父母反对,感情就进入死胡同。

问题的焦点是,你为什么要找个奶嘴宝?这个需要探究,也许找个软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许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错位。

只有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们发出的愿望才越单纯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期待。

越执着的,越容易失去为何我们有了强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来我们想要的东西?除了觉知我们的模式,还需要了解下这个奇妙规律——你越执着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为模式是: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什么都要优秀,这也解释了她为何对心想事成这么着迷,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执着于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越不喜欢,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绪、处在正向状态里,对自己低落的、忧伤的情绪根本不接受,事实上,她内心埋藏了太多忧伤,但表面上她是个特别快乐爽朗的人。

一旦执着,世事就来考验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课。

再回头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则是,不管发生什么的,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纳的,所谓好坏正向负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别。

我们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拥有。

如果一定执着在某个形态的有或者无上,就把自己给束缚住了。

当然,人性喜欢拥有。

如果换个说法:你先学会承担失去和远离,就更能学会如何拥有——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或者,更文艺点,心就像个容器,越空就能接纳更多的有,所谓真空妙有。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心想事成?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心想事成,就会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动机,让潜意识和表面意识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释放掉它,也就是从原来的模式里挣脱出来,重塑内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对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时又受困于原生家庭的模式,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后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识和潜意识就得到整合,就会真正让你的目标变得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有这样一个案例,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

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

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

有天仍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

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

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

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

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宇宙之门”。

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

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无所不有。

所以,只有你足够的松弛,这也许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觉察是无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觉察的更广、更深的无间。

觉察之后,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选择,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般,被自动化的反应所控制着。

换句话说,我们将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

吸引力法则中的怪圈当我们懊恼地自问: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人?到底是我内在的什么吸引了这种人来到我的生活中?我说,亲爱的,不需要再责怪自己了,这不是你的错。

你更迷惑了,说,可是不是说,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实相吗?不是说,一切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自己吸引来的吗?可吸引,并不是全部。

一次又一次,我遇到来访的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迷惑不解,又充满自责,拼命的想找出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到底自己内在的什么创造了这样的实相,他们似乎极其努力的想要自我成长。

然而,结果却让自己更加挫败而无助。

这是我们关注灵性成长的初衷吗?我想不是,没有人是为了难为自己,让自己陷入自责的怪圈,而选择灵性成长的,然而,却的确有太多人,陷在了这个自已的怪圈里。

而当我们自以为的“成长”方式变成了一次次指向自己的利剑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也失去了对自己的包容和慈悲。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的暴力,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

我们在这种过度关注中,逐渐在失去对自己的柔软,失去用甜蜜的方式犒赏自己的能力,这只会让我变得干涩而尖刻。

成长,不需要掩盖问题,需要直面真相,然而,过度关注问题,并不是直面,而是苛责。

而苛责恰恰来自于对现实的抗拒,对已发生事件的不接纳不允许,这又在另一个层面造成新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这种思维把焦点对准了why,而不是how。

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在“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看起来是想解决问题,然而,却始终在改变的外围打转,我们试图找原因找根源,其实背后隐藏着的是需要被看到的无法接受难以理解的“不公平”感。

否则,只是不断的在自己身上挖根源,就会出现一种结果:看起来很努力的要成长,看起来做了很多功课,然而却忘记了,改变是在当下发生的,如果此刻你的焦点依然对准问题,那么哪一刻你可以不这样做呢?这样不断追寻why的一个好处,也许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灵性上的“清白感”——我在努力地找到自己的问题,我对自己很负责,我在努力地成长。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的说服自己,从而继续掩盖真相——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觉得不公平,我必须找到那个“根源”,看到是什么造成了我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我看到了此刻我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对此负责。

这样的结果是只能在真正的现实问题外围打转——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规避了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自己所应当做出改变的部分。

对吸引力法则的片面解读和过分夸大其实对吸引力法则的夸大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灵性成长的过度期待的一个显现。

有很多人以为灵性成长了,就可以拥有一切了。

当我们相信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时候,自然就期待自己的改变,也同样可以改变一切,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不那么舒服的一切。

而这造成的问题,常常是我们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而是责怪自己——怎么这么努力了,外在的显化还是没有变成更好更好的样子?一定是我做得还不够,我还不够好!然后,沉溺在自责里,继续以挖掘自己的问题来killtime,却唯独不肯做点什么来改变此刻的现实——我们总是相信找到某种所谓的造成问题的“根源”,然后我们就好了,一切都好了,却唯独不肯相信每天的一点改变,可以积沙成塔,水滴石穿。

对吸引力法则的过度夸大,也表现在,很多朋友把时间和精力大量花在努力钻研吸引力法则上,拼命地想吸到自己想要的。

想过轻松愉快的生活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这只是我们逃避努力的手段,那么吸引力法则就变成了助长懒惰和贪欲的帮凶,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就能够占有一切想要的资源,一方面又不想为此付出努力。

靠观想,就可以吸引到巨大财富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吗?就算中彩票,也需要有买彩票的动力和行为,才可能发生中奖的结果。

就算是捡到彩票,也得弯下腰,才能拾起来那张纸。

完全寄希望于吸引,无异于奢望不劳而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能算是“高明”的,“有灵性”的想法。

事实上,灵性成长并不是满足我们欲望的手段和我们逃避痛苦的法宝。

每一次成长的拔节都是带着疼痛的,内在的拓展与灵性的成长更是如此,它从来都不是为了让我们感觉更舒服的蜜罐。

内在的拓展与成长,就好像是爬山的过程,你想登上山顶,看到山顶的风光,那么需要克服自身的重力就需要“做功”,而做功自然是感觉累的,感觉艰难的。

但是,爬山的过程也恰恰在锻炼的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每一个阶段看到不同高度的风景,也在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

这一切都不是呆在原地打转所能够得到的。

而带着寻找蜜罐,爬进去就不出来,从此尽享人间美事的目的来成长,那么自然就容易陷入挫败感里。

事实上,并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你“吸”的还不对,而是世事本身就很复杂,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的结果,并非你的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一切的。

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大世界,也许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打理好自己的那个小世界,境随心转只是故事多棱镜的一个面,还有一面叫相由心生。

也许,我们并不能创造自己无波无澜一片坦途的人生,然而不断拓展的内心世界,却可以越来越走向一个柔和而充满爱来面对生活的自己。

有效的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修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缺乏觉察者的存在,而究竟如何通过觉察,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或许,这里会给你答案!觉察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之内的。

第一度空间是它的宽广度,第二度空间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间则是它的时间。

觉察的宽度注意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不愿意看到的。

学习觉察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宽广面,有没有将自己的觉察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谈到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

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那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

尤其觉察是有选择的,我们经常选择去觉察自己想要觉察的东西,这样的方式也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称之为“强化”。

觉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去觉察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的、不愿意看的。

当然在那种觉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痛苦,但是没有一朵美丽的花不是开在痛苦的深渊里,觉察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我们要去觉察平常所避开、不愿意承认及面对的。

觉察的深度请记住这样的递进过程:行为→思维模式→感觉→情绪→伤害→恐惧→渴望→价值体系。

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

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是无限宽广而且无限的深。

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当然也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

觉察要往深处一层一层去探索:首先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还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你的行为;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惧,而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而在其下还有我们的价值体系。

觉察的时间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只眼睛、一分能力。

觉察第三度空间是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和外缘接触时,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发生?我们称这种觉察为无间的觉察。

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当下就能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我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这样,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外缘的刺激时,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断地认定对方是一个讨厌的人,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事实。

真正的事实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投射,它可能与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经历有所关系。

不论在吃饭、走路、睡觉、吵架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能随时与自己的内在发生在一起,就是无间的觉察。

所以觉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觉察有宽广度、深度和间性。

如果你开始往生命潜能觉察的领域里走,请试着不断开拓自己的宽广度,勇敢地去接触过去所避开、所没觉察到的部分,经历更深的地方,去觉察更深层、更深处的内在,从行为进入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伤害、害怕与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价值体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时刻、每一个机会,去做无间的觉察。

编辑于2018-09-0710:23哲学气场​赞同30​​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