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種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蒙古人種(mongoloid race)世界四大人種之一,又稱亞美人種或黃色人種。
其起源地在中亞和東亞,由此逐漸向南亞、東南亞擴散。
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 ...
蒙古人種蒙古人種(mongoloidrace)世界四大人種之一,又稱亞美人種或黃色人種。
其起源地在中亞和東亞,由此逐漸向南亞、東南亞擴散。
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通古斯人,北極因紐特人(以前一般被稱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也都是起源于中亞和東亞,並屬這一人種。
中文名稱蒙古人種外文名稱Mongoloid類別人種學說人類分類學說又稱亞美人種蒙古利亞人種分類古蒙古人種與新蒙古人種簡介蒙古人種(Mongoloid),又稱黃種人,亞美人種。
分為古蒙古人種與新蒙古人種。
蒙古人種得名于:德國人類學家克裏斯托弗.邁納斯(ChristophMeiners)在其"二元人種論"對黃種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
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種"這個名詞。
此後又因"蒙古"一詞無法代表所有黃種人。
黃種人女性一些學說開始使用亞洲人種作名稱。
現在西方民間一般把黃種人稱為"亞洲人"或"東亞人"。
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北亞、北亞和東南亞、南亞部分和美洲。
黃種人體質特征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
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
胡須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
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
顴骨突出。
鼻寬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內角。
頭骨上表現的特征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
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
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征之一。
蒙古人種分布概述純蒙古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的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南亞的不丹等;這是新蒙古人種,或者叫北蒙古人種。
黃種人的分布"黃種人"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與大洋洲,包括有東亞:中國除了俄羅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幾個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民族(漢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鮮族等)、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之京族、岱依族、泰族、芒族、儂族、佔族等和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幾內亞)的大部分人口(如馬來族、泰族、老族、高棉族、孟族、緬族、撣族、欽族、克倫族),西伯利亞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語族、南亞的不丹族、錫金族、拉達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亞卡族、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魯族等,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的所有原住民。
俄羅斯聯邦境內西南部地區(裏海與黑海之間)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居民也屬于"黃種人",俄羅斯聯邦東西伯利亞地區(與蒙古國接壤)的布利亞特共和國(唐努烏梁海附近)也是屬于蒙古部落之一,另外歐洲的匈牙利之馬扎爾人、非洲馬達加斯加人(梅裏納人,來自印尼)。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在俄羅斯,尼泊爾,印度,美洲各國,也有相當多的黃種人。
東南亞的除了中國人,其他的人種是馬來人種。
混血種另外,蒙古利亞人種從兩萬年前,開始從東亞向周圍遷徙。
所以,今天的中亞,西亞,南亞,東歐,中歐,北歐,很多的民族是黃白混血種,比如哈薩克人、維吾爾人、烏茲別克人就是由歐羅巴和蒙古人種的混血型。
而今天的東南亞,太平洋諸島,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黃種人與赤道人種的混血種。
地理大發現後,美洲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白人又發生了廣泛的混血,這種現象在拉美更加明顯。
劃分大多數中國人及周邊一些國家的人群屬于現代蒙古人種,可以分為五個亞種:現代蒙古族的種族類型屬于蒙古人種中的北亞亞種,又稱作西伯利亞亞種或大陸蒙古亞種,是蒙古人種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亞細亞和西伯利亞等亞洲大陸的腹地。
他們體質特征具有鮮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寬,因此臉部顯得很大,並且非常扁平;顱型多半比較低、寬,由很大的垂直顱面指數所反映出的低顱高面性質是該小人種的一個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較低矮,鼻型略寬;眼眶比較高,內眥皺褶(蒙古眼)和上眼瞼皺褶(單眼皮)等蒙古人種性狀十分典型。
其他的區域性蒙古人種類型包括:東亞亞種,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和朝鮮等東亞地區;南亞亞種,主要分布于東南亞一帶的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東北亞亞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陸的東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蘭島等極地附近地區,以因紐特人、阿留申人為其主要代表;美洲亞種,即印第安人的各個類型群,該人種廣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陸。
這些人群在體質特征上雖然有一定差異,但都屬于蒙古人種的範疇。
我國目前居民的主要種族成分是蒙古人種中的東亞、北亞和南亞亞種。
膚色雖然被命名為黃種人,但學者一般會將黃種人稱為東亞人。
這是因為部分黃種人的黑色素偏少,而且很多人都喜歡長期在室內活動,因此皮膚顏色不被太陽光所影響,再加上東亞地區主流文化都崇尚以膚色白為美更加深了這種特征。
而白種人往往顯示出血管的顏色而發紅。
形成總說與其他人種形成的過程一樣,蒙古人種的形成是一個既漫長又復雜的過程。
蒙古人種大約起源在東非維多利亞湖沿岸。
後來經過幾萬年分化、遷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為今天的格局。
發祥地人類學家通過對我國石器時代人骨標本人種問題的考察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是蒙古人種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從舊石器時代中期以來,我們的遠古祖先就在非洲這塊土地上開始了向蒙古人種的發展歷程。
這一人種的形成、發展和分化的過程基本上是在單一的蒙古人種主幹水準上發生的。
這種相對來說比較單純的人種學背景,為闡明東亞、美洲文明幾千年來持續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由于氣候逐漸轉暖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空間不斷擴大,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數量急驟增加。
因此可以想見,當時各人類群體之間的遷徙、接觸和混雜現象一定較之舊石器時代來得更加頻繁,這無疑將會大大地促進人種分化的歷史進程。
在我國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資料中,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材料比較豐富。
這些人類學資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開展的時間較長、遺址分布比較密集的黃河流域、內蒙古長城地帶、燕山南北以及長江中下遊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區。
歷史蒙古利亞人種的種族特點出現的非常早。
早在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鏟型門齒,這是蒙古利亞人種的特有性狀。
但北京猿人不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
真正的黃種人在五萬年前的中國才出現,典型的是馬壩人,柳江人。
但更出名的是一萬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帶的山頂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現代黃種人的特點。
山頂洞人是一種尚未分化的黃種人,他兼具了遠東,北方,北極和美洲蒙古人種的特點,甚至正如當時北歐人具有蒙古利亞人種特點一樣,他也具有一些北歐白人的特點。
有的學者估計,山頂洞人已經和北歐白人在隔絕狀態下繁衍了兩萬年,即大概1000代。
這兩萬年並不是單純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隨著大規模的遷徙的。
從蒙古人種的祖先從東非向東北亞洲啓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種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表。
因此說來,山頂洞人已經是真正的黃種人了。
遷徙古黃種人部落首先從非洲開始遷徙。
由于其他部落人--尤其古班圖人的侵擾,一小部分古黃種人向南遷徙,成為科依桑人,大部分則向北沿尼羅河來到北非和西亞。
在兩河流域,有一部分黃種人留了下來,就是後來的蘇美爾人。
更多人繼續向東走,接著從中亞進入了東亞。
在這個遷徙過程中,古黃種人逐漸開始與其他人種部落表現出不同,而其他人種幾乎也在同時與黃種人分化開了。
在遠古遠古,黃種人主要講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烏拉爾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科依桑語系、印第安諸語言和蘇美爾語。
大約是在4萬年前開始蒙古人種的印第安人,通過西伯利亞東部再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
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東亞蒙古人種美洲支系。
到達美洲後逐漸南移,遍布于美洲大陸。
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于美洲大陸,是開拓這一地區的先驅者和主人。
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
語言為北美洲蒙古人種印第安語。
印第安人所說的語言一般總稱為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
他們之所以被成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為當年哥倫布等探險者,錯誤以為他們到達的"新陸地"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印度"一詞的英文發音。
)由于英國殖民者、美國人、西班牙人殖民者迫害、殺戮印第安人4000萬以上,毀滅印第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已經不多。
在美國建國後和西進運動中,美國人將原來住在今天美國東部的迫害、殺戮印第安人2000萬以上,並驅逐到西部荒涼地,在美國已經很難看到印第安人了。
近幾千年近幾千年,黃種人從東亞向西、向南大規模遷徙。
近一萬年前在近一萬年前,烏拉爾人橫掃北歐。
但後來,烏拉爾人文化過于落後--比如芬蘭人15世紀才出現國家,他們逐漸被排擠到邊遠地區,烏拉爾人很早就開始和白人混血,現代烏拉爾人多是黃白混血種,甚至是白人,他們分布在北歐的東部和最北部,中歐。
主要語言是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莫爾多瓦語(不是摩爾多瓦),科米語,阿卡利阿語。
兩千年來在幾千年前,甘肅以西,除西伯利亞和北歐外,所有的居民都是講雅利安語的白人,甚至連漢朝的史書也記載,當時甘肅河西走廊的烏孫人是"碧眼"。
但後來,講突厥語的匈奴人,突厥人,高昌人,丁零人,回鶻人,堅昆人,克烈人,乃蠻人,講蒙古語的鮮卑人,柔然人,契丹人,蒙古人,卡爾梅克人,漢藏語系的漢人,吐蕃人,都先後統治過中亞,西亞,甚至是南亞。
形成了大量的混血民族,但那裏儲存下來的都是突厥語,故中亞被稱為突厥斯坦。
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烏茲別克語,土庫曼語,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歐洲的韃靼語,都是突厥語。
據說,突厥語內部分別很小,土耳其語與維吾爾語的差別就同四川話和東北話的差別差不多。
突厥人內部,從東向西,從北向南,黃種人特點逐漸減少。
土耳其人看不出太多黃種人特點,而吉爾吉斯(克爾柯茲)人,哈薩克的牧民,則長相與蒙漢各族相似。
在南方,五六千年前,講馬來語的民族就已經從黃河流域向東南亞分批的遷徙了。
馬來人按遷徙的時間不同,又可分為老馬來人,新馬來人。
老馬來人混有赤道人種的特點,皮膚較黑,但他們人數較少。
更多的是新馬來人,他們的南下時間較晚,種族也較純。
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都是新馬來人佔絕大多數。
另有一部分馬來人,遷入太平洋的島嶼上,並于當地人融合,就是現在的玻利尼西亞人。
另有證據表明,日本當時也有馬來人居住。
在馬來人南下的同時,南亞語各族也在南下。
有的學者認為,古代中國的越族人,他們的語言應屬南亞語系。
至少在兩千年前,越族還有一部分生活在江浙一帶,而現在越族的講越語後代是越南人。
越南離江浙已經很遠了。
高棉人也講南亞語。
另外,緬甸,泰國,印度境內的孟族,也講南亞語。
南亞人與馬來人都屬于南方蒙古利亞人種。
人種分類形成19世紀時,有多位自然科學家在種族的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如GeorgesCuvier、JamesCowlesPritchard、LouisAgassiz、CharlesPickering、JohannFriedrichBlumenbach。
其中Cuvier將人類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
Blumenbach的五分法則是19世紀時比較常見的: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中亞、東亞等地衣索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馬來人種,即棕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于被亞阿爾泰民族(註意:和20世紀的棕色人種不同)在Blumenbach之後的幾十年裏,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並于蒙古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S.Coon提出的: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相關詞條白色人種四大人種黃種人紅色人種雅利安人黑人藍血人種韃靼人圖蘭人種毛利人泰國人鴛鴦人彌生人黑人種嚈噠印加人馬扎爾人鏟形門齒中國人印度人種朝鮮人綠種人黃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俄羅斯族日本人蒙古眼有色人種條頓人尼格利陀人庫爾德人普什圖人地中海人種人種起源日耳曼人種族印度人其它詞條acers5FICTIONmmsvalmont中國好聲音2018公債勁霸同步助手大蒜精屋頂上的綠寶石龐嘉綾我很忙掌心映泰靈紀元生活大爆炸第七季精油蔣承縉軟體銀行集團長谷蒙古人種@華人百科蒙古人種
延伸文章資訊
- 1蒙古人種- 解釋、用法、例句 - 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
世界三大人種之一。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和美洲。皮膚呈黃色,頭髮色黑型直,臉面扁平。顴骨突出,約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也稱為「亞細亞人種」。
- 2蒙古人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古人種(英語:Mongoloid)為一個將大部份東亞人、波里尼西亞人和美洲原住民劃分為單一種族的分類概念。 ... 根據德國邁耶百科詞典,「蒙古人種」的特徵分別為﹕扁臉、塌鼻 ...
- 3蒙古人種_百度百科
蒙古人種(Mongoloid),是人種劃分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自然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提出,是他劃分的五大人種之一。後來,該詞成為黃種人的近義詞。
- 4蒙古人种- 头条搜索
还有来自阿凡提、在线新华字典、词典网...等5条词典解释,查看更. 多. 为什么把“汉人”叫蒙古人种?汉人人数可是100倍于蒙古人.
- 5成為黃種人: 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誠品線上
林奈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和人類學家,藉由種種科學探測,逐步建立起將不同人種以顏色區分的標準,當東亞人被西方人歸類於「蒙古人種」時,同時也成為了「黃種人」。這一種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