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什麼是新聞? - Chris Wang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路時代,「媒體」、「新聞媒體」的定義或許已被改寫,我仍頑固認為「新聞」的定義並沒有被改變,新聞應該還是紐約時報說的All the news that fit to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媒體】什麼是新聞?從事新聞業愈久,反而對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產生疑慮,見山不是山,覺得自己愈來愈不懂新聞,有時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問題還是環境的問題。

例如:什麼是新聞?Whatisnews?前陣子有朋友提出,嘉義縣長張花冠在立法院說自己「雙峰快崩落」,是不是新聞、要不要發。

我沒念過新聞系,但在新聞上大概也屬於old-school類型,總覺得這勉強算得上花絮,但稱不上是「新聞」;不過,我了解為什麼大家會發這則新聞。

當天立法院外為年改打得轟轟烈烈,怎麼說焦點也是年金制度和年改本身;如果張花冠說「現行年金制度已如同我的雙峰快要崩落」,或許還搆得上新聞的標準。

林弈含事件發生後,郭冠英出來挺陳星,用的是「愛國者」這種似是而非的屁理由,擺明了是亂入。

郭一不是當事人,二不具備任何性知識、性侵防治方面的專業,但基於他本身的知名度,還是贏得了很大的版面,甚至在政論節目上繼續以歪理力戰群雄。

政治人物也樂於和他吵架,因為吵架的雙方都賺得到曝光。

「你敢講我就敢寫」、「你講我就寫」、「講什麼都可以寫」、「沒什麼不能寫」,難道真已成為當代新聞準則?以張花冠那則新聞而言,我寧願相信大部份發稿記者都是「被逼的」,心裡還是知道新聞的那條界線,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些記者的新聞感已經是從出道開始就被扭曲而不自知了,其實這個才可怕。

再說郭冠英,郭當然有他的言論自由,他可以在自己的臉書上盡情暢談,但如前所述,此君不具備任何性侵害防治方面的專業,所以我不懂,引述他對此事件的評論,和引述我鄰居張三對此事件的評論有什麼不同,郭和張三的評論也許有道理,也許沒道理,但都缺乏專業知識支持,所以坦白說他們的意見並不重要,媒體身為一個公共平台,沒有理由引述。

更令人不解的,則是電視台、政論節目還進一步將郭請上節目,再度放送他的言論,如果這樣可以,那你為麼不找我上節目去評論薩德和F-35呢?網路時代,「媒體」、「新聞媒體」的定義或許已被改寫,我仍頑固認為「新聞」的定義並沒有被改變,新聞應該還是紐約時報說的Allthenewsthatfittoprint這回事,也就是說記者、新聞媒體還是具備著刪選和守門的功能;至於如何刪,怎麼選,守什麼門,這是專業也是良知,千百年來新聞人為此不知吵過幾回合的架。

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大眾媒體」不需要去假掰、裝腔作勢的「守門」,因為現代已經不該再有「門」,媒體應該給受眾他們要的。

但所謂「受眾要的東西」,這也很值得吵架,很模糊、很難判定,到最後還是有媒體自己去設想受眾要什麼的嫌疑。

無論如何,新聞篩選過程雖然有點像是買菜,但總不會是「抓到籃裡都是菜」。

記者既像是買菜挑菜的買菜者,又像是要賣菜給受眾的賣菜者,確實難為。

記者一方面在過濾新聞時要堅守自己的準則、相信的價值,待新聞產製完成,又變成要在市場上讓大家挑選的菜販;往往也正是在成為菜販這個過程中,我們容易失去信心或感到迷惘。

因報導水門案而全球聞名的華盛頓郵報記者CarlBerstein和BobWoodward,今年剛好應邀在白宮記者俱樂部晚宴中頒獎並致詞。

CarlBerstein率先致詞,他形容兩人對水門案的報導,是追求「可獲得的最佳版本事實(Thebestobtainableversionofthetruth.)」,說起來很簡單,但作起來很難。

Bernstein也問了這個問題:「Whatisnews?」而且認為這個問題比以往都來得更加重要。

他表示,記者要一直追問自己的是這則新聞「是否重要?」「是否與現世相關/有意義/關係重大(relevant這個字很不好翻)?」,但最終都該讓報導「自己說話」。

什麼是新聞?Bernstein自己也承認很難定義,但他知道新聞會從哪裡來:第一、不合理的政府機密和謊言,跟隨著金錢和謊言,就會得到有價值的新聞;第二、記者可能必須要一再的和來源維持接觸和互動(他說當年他們訪問尼克森的律師17次之多),一直問自己是否還有失落的拼圖,同時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假設,因為假設到頭來往往和事實有很大的差距。

BobWoodward則說,為了挖掘事實,高侵略性的追新聞風格往往是必須的。

他引述華郵前執行主編BenBradlee的話:「侵略性愈強,討厭你的人就愈多,但是就隨他便吧(Sobeit.)」。

Woodward有點感嘆的表示,新聞最有用的工具就是「時間」──花時間,才找得到真正的新聞、有意義和價值的關鍵文件,而現代媒體實務是不太可能給記者太多時間了。

但他提醒,記者必須堅持「基於事實的報導(fact-basedreporting)」,敘事的「事實(facts)」和「語氣(tone)」都必須正確;後者的意思是說,記者不能入戲太深,忘了自己中立觀察的身份。

現代記者面對比Berstein/Woodward更複雜的時代環境,絕大多數人都處在體制裡無技可施,不是掉頭他去就只能無奈配合,愈願意掙扎的人,愈感到痛苦,或許只有等到新聞資訊量爆炸、新聞內容低落到一定程度,大家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不需要那麼多其實不是新聞的新聞。

不過在那之前,還願意掙扎、還勉強浮在水面上的人,還是得在發出每一則新聞、每一天的某個時刻,自己問一句:Whatisnews?Isthisnews?是這樣吧。

MorefromChrisWangFollowAplaceforthoughtsonpolitics,sportsandrockn’rollbyalifelongrockfan,basketballjunkieandproudTaiwanese./一個喜愛談論政治、運動、搖滾的自豪台灣人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ChrisWang1.4KFollowersAplaceforthoughtsonpolitics,sportsandrockn’rollbyalifelongrockfan,basketballjunkieandproudTaiwanese./一個喜愛談論政治、運動、搖滾的自豪台灣人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