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急後重怎麼辦_健康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裡急後重怎麼辦. 裡急後重. 症狀介紹. 裡急後重"是醫學術語,形容拉肚子時的一種症狀,一般病人患細菌性痢疾時都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裡急"是指肚子裡面的內急,一陣 ...
健康麽
症狀
疾病
裡急後重怎麼辦
症狀介紹 裡急後重"是醫學術語,形容拉肚子時的一種症狀,一般病人患細菌性痢疾時都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裡急"是指肚子裡面的內急,一陣一陣的腸痙攣既疼痛又想大便,"後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門時產生的便意,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大便了,因為基本上都拉完了。
即使拉出來也只是水樣便或極少量的伴有膿血樣的大便。
但是病人一直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覺老得想拉,就一直在廁所不敢出來。
發病原因 1.感受外邪 暑濕、寒濕以及疫毒之邪,侵及胃腸,濕熱郁蒸,或寒濕郁滯,氣血阻滯,氣血與暑濕,寒濕以及疫毒相搏結,化為膿凍或白凍,結於腸中,致腸道升降氣機逆亂,升降失常,糟粕糞便不能正常排出體外,故出現裡急後重之感。
2.飲食所傷 飲食不潔或誤食不潔之物,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釀成濕熱,濕熱內蒸,腹氣阻滯,氣血凝滯,化為膿血,或傷與飲食,積於腸中不化,腸中氣機升降受阻,亦可出現裡急後重之感。
3.脾胃虛弱 脾胃素虛,或病久正氣受損,損傷脾胃中氣,致令脾胃升降無力,或感受寒濕之邪,或濕熱痢疾過服寒涼之品克伐中陽,每成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糞便為之變,而成裡急後重之感。
4.內傷七情 七情內傷與痢疾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係,因鬱怒所傷,肝氣犯脾,氣滯血瘀,飲食難化,日久膠結,可漸成下痢赤白黏凍,裡急後重;或因憂慮傷脾,運化失職,飲食停滯,與氣血膠結而釀成痢疾。
在臨床上此為休息痢的主要誘發因素。
預防方法 裡急後重屬於直腸刺激症狀,但是也有些非直腸疾病伴隨此症狀。
如果長期有裡急後重和腸道紊亂的表現,要警惕疾病轉型。
大多數的胃腸疾病早期都屬於非器質性疾病,是中西醫結合處理的最佳時機,錯過以後容易終生後悔。
治療調脾胃、疏肝脾、清濕熱的局部治療和全身的系統調理。
檢查項目相關檢查血常規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加。
2.糞便常規 黏液膿血便。
鏡檢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與巨噬細胞。
糞便細菌培養可分離到痢疾桿菌。
糞便免疫檢測示痢疾桿菌抗原陽性。
鑒別診斷 1、腹瀉: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
糞便的性狀無異常也屬正常範圍。
正常糞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50%-80%。
腹瀉是指糞便合未消化食物、膿血、攤液或脫落的薄膜。
是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3個月。
2、分泌性腹瀉是指因胃腸道分泌過多的水分與電解質而致的腹瀉。
3、乳糜瀉以前稱非熱帶脂肪瀉(non-tropicalstatorrhea,celiacdisease),又稱乳糜腹瀉、麥膠引起的腸病(glutin-inducedenteropathy,簡稱麥膠腸病)。
4、排便不盡感:不少人有過排便排不淨的感覺,而且大便不成形,排便不暢快感覺不舒服。
其實排便不盡感大多是由慢性腸炎引起的。
慢性腸炎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覆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
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
也可繼發於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
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裡急後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覆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不難。
5、排便時間過長: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邊上廁所邊看書,一蹲就是半個小時。
專家認為,這種習慣很不好。
一般排便時間在5~10分鐘是比較正常的,邊上廁所邊看書,排便時間過長,精力分散,容易引起肛腸疾病如痔瘡、便秘等。
下壹篇:立毛反射減弱
上壹篇:冷熱交替
推薦閱讀
延伸文章資訊
- 1長庚醫訊 長庚紀念醫院
- 2里急后重_百度百科
里急后重(tenesmus)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里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后重”形容大便至 ...
- 3佔著茅坑不拉屎?想大卻拉不出來當心是直腸癌徵兆 - 健康2.0
大腸癌是國人最容易好發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5千多人被發現得到大腸癌,有人說,「裡急後重」是判斷大腸癌最準的症狀,是真的嗎?
- 4裡急後重怎麼辦_健康麽
裡急後重怎麼辦. 裡急後重. 症狀介紹. 裡急後重"是醫學術語,形容拉肚子時的一種症狀,一般病人患細菌性痢疾時都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裡急"是指肚子裡面的內急,一陣 ...
- 5每天排便仍一直有便意? 比便秘還嚴重!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 ...
「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 ... 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都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