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多的不剩,少的不缺- 出埃及記的信息- - 盧俊義牧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以色列人民來說,嗎哪的經驗是非常特別的,所以他們就常常在敘說出埃及的故事時,一定會說出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的故事給他們的子孫聽,以表示他們對 ... 首頁 研經園地首頁 管理 訂閱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出埃及記的信息 第十三講:多的不剩,少的不缺 作者:盧俊義牧師  日期:2010-08-1211:32 字體大小:小中大 經文:出埃及記十六:1—36我們在前面第十五章已經讀過以色列人民開始進入曠野地區,且經驗到沒水口渴的痛苦,聖經說他們曾有過三天找不到水喝,後來雖然找到了水,但是卻是「苦的,不能喝」,因此對摩西發出怨言,但是摩西在上帝指引下,將一塊木頭丟入那原本是苦的水裡,水因此變成甘甜。

曠野,這原本就是個寸草不生的地方;當上帝要摩西去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就一再告訴他們此次出去,乃是要帶他們到曠野的地方去敬拜上帝(出埃及記三:18,五:1、3,七:16,八:27),在經過曠野之後,就會是一片「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出埃及記三:8,十三:5)。

在曠野,因為是個缺水的地方,所以除了沒有水之外,還缺少糧食,也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一心一意倚靠上帝的帶領,和他們過去在埃及的日子,是倚靠人帶領完全不同。

可是,現在是在曠野的地方,與過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質環境,二者相互比較,現在物質生活幾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須的糧食和水,因此,他們時常有一種生命的不安全感。

我們現在所讀的第十六章,可以說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體驗,他們經驗到上帝賜給他們一種非常特別的食物—嗎哪,這是連他們的祖先也未曾經驗過的食物(申命記八:3)。

對以色列人民來說,嗎哪的經驗是非常特別的,所以他們就常常在敘說出埃及的故事時,一定會說出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的故事給他們的子孫聽,以表示他們對上帝行奇妙救恩的感謝(出埃及記十六:31、35,尼希米記九:20,詩篇七十八:24,約翰福音六:31)。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一章經文的內容:第一至三節:以色列全體人民離開了以琳。

在離開埃及後第二個月的十五日,他們來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的汛曠野。

在那曠野中,他們埋怨摩西和亞倫,對他們說:「我們寧願上主在埃及把我們殺掉算了。

在埃及,我們至少可以圍著肉鍋吃得飽飽的。

可是你們把我們帶到曠野,要我們在這裡餓死。

」如果我們比較民數記的記載,就會發現以色列人民在抵達汛的曠野之前,曾經在「紅海邊」紮營停留,然後才繼續行進抵達汛的曠野(民數記卅三:10—11)。

這裡提供一個非常清楚的日期—離開埃及後的第二個月的十五日,這種對日期、數字、祭祀、禮儀等的重視,可以很快知道是出自「祭司文獻」的資料,因為祭司們對這些資料有興趣。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乃是他們的「奴隸性」甚強。

一遇到困難就馬上回想起早年在埃及做奴隸生活的日子,並且認為過奴隸生活比現在遇到的生存困境還要好。

他們很少想到當奴隸等於「不是人」,而是主人的「財產」一樣。

奴隸的一個特色,就是對自己的生活確實不需要有甚麼掛慮,因為他們的主人會設法解決這種吃、喝的問題。

他們對未來不能有甚麼期待,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奴隸,是屬於主人的財產,隨時有被賣掉的可能,甚至生命也沒有任何保障。

可是現在,當他們成為一個自由人,可以為自己生活尋找出一片新的天地時,卻一再地抱怨生存的痛苦降臨在他們身上。

其實這也難怪他們,因為他們在埃及實在是住太久了,我說過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日子至少也有接近三百年的時間,已經習慣生活在奴隸的環境下,很少會想到自由的意義是甚麼?或是自由的滋味是甚麼?第三節提到在埃及的日子,他們不但可以圍著肉鍋吃肉,而且還是吃得飽飽的,這句話也可以比較民數記記載他們對摩西說的怨言:「要是我們有肉吃多好呢!在埃及的時候,我們常吃魚,不用花錢。

還有黃瓜、西瓜、韭菜、洋蔥、蒜等好吃的東西。

」(民數記十一:5)確實是這樣,因為當時的埃及是整個中東地區最富裕、最堅強的大帝國,加上近百萬以色列人奴工為埃及從事生產的工作,當然可以提供許多可口好吃的東西。

難怪以色列人民現在遇到飢餓時,不只是想到肉,也會想起西瓜、洋蔥等這些水果、蔬菜美味的食物。

第四至八節:上主對摩西說:「我要從天上降下食物給你們。

人民每天必須出去撿當天所需的食糧。

這樣,我就可以考驗他們,看他們會不會遵守我的指示。

到第六天,他們必須撿兩天的食糧,準備食用。

」摩西和亞倫對以色列人說:「今晚,你們就會知道是上主把你們領出埃及的。

明晨,你們要看見上主的光輝。

他已經聽見你們的埋怨;是的,我們算甚麼,你們的埋怨是對他而發的。

」摩西又說:「上主要在晚上給你們肉吃,在早晨給你們充足的食物,因為他已經聽見你們對他發的怨言。

你們埋怨我們,其實是在埋怨上主!」第四節可以說是出埃及以來,除了過紅海的神蹟外,恐怕就是這個「從天上降下食物」的神蹟最讓以色列人民看得傻眼,且是代代子孫都不會忘記的生命大事。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這種從天上降下的食物—嗎哪,直到今天仍舊是他們一再述說給子孫知道的功課。

因為在人的生活體驗中,食物只有從地上長出來,不可能有從天上降下來的。

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人是不能;上帝則不然;因為在上帝,事事都能。

」(馬可福音十:27,參考約伯記四十二:2)確實是這樣,上帝既然能從「無」的當中創造出萬物,要從天上降下食物當然更是簡單。

上帝交代摩西要轉告給色列人民兩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一,以色列人民每天必須撿當天所需的食糧。

二,第六天要撿兩天的份。

前者是作為「考驗」,後者很清楚是與安息日有密切關係。

我們可以看出上帝不只帶領他們出埃及,也要更新他們的心靈。

這種更新的訓練是透過撿拾「適量」的食物來考驗、改變他們過去那種「不安全感」的心態,進而對上帝的話有絕對的信心。

一個人如果對明日沒有信心,就會多出私心,養成貪婪的行為,而貪婪在信仰行為上是非常忌諱的。

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國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演習,對台灣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許多人積存食物,像居住在金門的人就把米和其他乾糧搶購一空,因為怕會發生戰爭,擔心沒有東西吃。

食米價錢因此大漲,速食麵也是如此。

「不安全感」的聲音在大街小巷中處處可聞。

這景況在台灣也差不多,只是沒有如同金門地區嚴重而已。

現在,上帝要以色列人民絕對不能撿拾超過一天所需的食量,就是要他們對上帝有絕對信靠的心,上帝用這種方式訓練他們。

另一方面,上帝也在這裡明確地說明守安息日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為了確實遵守安息日的嚴格規定,後來的猶太人發展出一套嚴謹的規律,明訂安息日必須遵守的各種事項,包括拿多少重量的東西,走多長的路,吃多少的食物,吃怎樣的食物等等,這些規律都一一寫在一本名叫「米示拿」(Mishna)的書中。

第七節和第八節看起來是重複的語句,但都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主題—埋怨上帝的忠實僕人,等於是埋怨上帝。

現在以色列人民埋怨摩西和亞倫,摩西則警告他們,要他們知道這種埋怨等於是埋怨上帝,上帝會聽見以色列人民埋怨的聲音。

第九至十二節:摩西對亞倫說:「去集合全體人民站在上主面前,因為他已經聽到了他們的怨言。

」當亞倫對全體人民講話的時候,他們轉頭向曠野觀望,忽然看見上主的光輝在雲端顯現。

上主對摩西說:「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

你要告訴他們,在傍晚,他們有肉吃;在清晨,他們有足夠的食物。

這樣,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是他們的上帝。

」第九節等於再次強化第七和八節所說的,以色列人民對摩西和亞倫發出的怨言,上帝已經聽到且非常清楚,上帝將會親自解決這件造成他們埋怨的事—飢餓。

上帝解決的方式就是出現「光輝」來照耀他們,讓以色列人民因看見光輝,進而知道上帝已經出現,轉移他們對摩西和亞倫的不滿,因為上帝親自出現,並且處理以色列人民飢餓的問題。

第十三至十六節:傍晚,一大群鵪鶉飛來,多得把全營都遮蓋了。

清晨,營的四圍都是露水;露水一蒸發,在曠野的地面上有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

以色列人看見這東西,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詢問:「這是甚麼?」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上主給你們的食物。

上主曾經吩咐,每人各取所需,每家的每一個人只可撿取兩公升。

」從開始預言自天上要降下食物,現在終於出現了!鵪鶉,這是每年九月、十月間從歐洲大陸因著氣候而移居的飛禽鳥類。

牠們因為飛越地中海時,通常會因疲倦而在西奈半島、紅海的海邊等地帶棲息。

這種情形就像每年冬季有大量伯勞鳥會過境台灣的恆春半島一般,數量之多有時也會令人誤以為是烏雲出現一樣,密密麻麻的,多到不能數算。

民數記第十一章卅一至卅四節記載這種鵪鶉,飛來的時候,「離地面只一公尺高。

牠們停在營地和四周,到處都是,東西南北,綿延好幾公里。

」詩篇的作者說這是因為上帝行奇妙的作為所致:「他使東風吹起;他又運用威力激起南風。

他使飛鳥像沙塵降落,給他們肉食多得像海灘上的沙。

」(詩篇七十八:26—27)這種景觀確實也像台灣東部的蘭嶼島一樣;在每年三、四月間,都會有大群的飛魚就像這樣飛越該島,雅美族人用一切方法捕捉飛魚做為他們的主食。

「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十四節),「以色列人把這食物叫嗎哪」(卅一節);嗎哪,這個字原來的意思乃是:「這是甚麼?」也就是第十五節以色列人民看到嗎哪時彼此所發出的詢問句,是從亞蘭文語音翻譯過來的。

民數記的作者說那是:「形狀像芫荽子,色近乳白,…把它磨碎或搗碎成粉,然後煮一煮,做成餅。

它的味道像用橄欖油烤的餅。

」(民數記十一:7—9)芫荽子,意思是芳香的膠狀物。

有學者說這種嗎哪是一種名叫檉柳樹的植物,可能是因一種昆蟲的針刺作用,流出分泌物的液體,形成膠狀。

通常盛產於六月間。

阿拉伯人喜歡將這種東西收藏起來,煮開,當作蜜糖吃。

詩篇的作者說,嗎哪這種東西是「天使的食物」(詩篇七十八:25),可以想像那是多麼好吃、可口。

可是這種東西卻是他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的食物,連他們的祖先也不曾見過嗎哪這種食物(申命記八:3)。

因此他們才會彼此問說:「這是甚麼?」嗎哪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

第十七至廿三節:以色列人照著吩咐做了,有些人撿得多,有些人撿得少。

量的時候,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每一個人所撿的剛剛是他所需要的。

摩西對他們說:「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

」可是有些人不聽摩西的話,留下一些。

第二天早晨,這些留下的都生了蟲,而且有霉味。

摩西對他們生氣。

每天早晨,人人按照自己的食量撿取食物;太陽發出熱氣的時候,食物就融化了。

到第六天,他們撿取了雙倍的食物,每人四公升。

民間所有的領袖向摩西報告這件事。

摩西對他們說:「上主已經吩咐了,明天是安息的日子,是該向上主守的聖安息日。

今天你們把要烤要煮的都弄好,剩下的留在明天吃。

」整個嗎哪和鵪鶉神蹟故事的重點就是在第十七、十八兩節這裡;這兩節經文說出真正的問題所在:人是否對上帝真的有信心?人是否真的倚靠上帝在帶領?從這兩節經文可以看出來。

基本上這兩節經文說出人生命的真實現象:積存財寶多的,不會剩;沒有積存財寶的人,在生命中也不會有所缺乏。

第二十節說出人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他們有人多撿了一些留下來。

這可能是他們曾經因為經驗到飢餓之痛苦的緣故。

但是,也可以看出人貪婪的心從這裡表露出來。

在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人想多拿一些,就會使團體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因為多拿會造成不均。

一九四○年代在飢餓的中國,中國共產黨能夠很快竄起,並在五○年代取得統治政權,就是嚴厲實施「共有」的財產制度,使得原本統治者的國民黨一敗塗地,原因就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有嚴重的貧富差距。

四○年代共產主義會盛行在許多貧困的地區,例如非洲、亞洲,尤其是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會的貧富差距大有關。

第廿二節說出遵守安息日的重要性。

在安息日之前必須先準備好安息日所要吃的量,以免在安息日因為準備吃的,影響到專心敬拜上帝的情緒。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撿起來儲藏到隔天,卻因為安息日是屬於上帝的日子,嗎哪、鵪鶉並不會損壞。

若不是安息日,則多撿出來儲存到隔天的嗎哪、鵪鶉,會因為「太陽發出熱氣」而變壞。

換句話說,雖然是安息日,上帝也在照顧他們所需要的食物。

因此,為了安息日的需要,他們準備的量是平常的「雙倍」。

第廿三節是出埃及記這本經書裡第一次說到「安息日」這名詞,並且還特別加上一個「聖」字,這是為了強調安息日的重要性而添上去的。

第廿四至三十節:他們照著摩西的吩咐,把剩下的食物留到第二天;這些食物也不生蟲也不發霉。

摩西說:「你們就吃留下來的食物吧!因為今天是獻給上主的安息聖日,你們在營外找不到食物。

你們必須在六天內撿取食物,但第七天是安息日,甚麼都沒有。

」到第七天,有些人仍舊出去找食物,但甚麼都沒找到。

上主對摩西說:「你們到現在還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嗎?記住,我是上主;我給你們一天的休息。

為了這緣故,我在第六天給你們兩天的食物,到第七天,每一個人必須留在家裡,不准出去。

」所以以色列人在第七天不做工。

第廿四節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在安息日是上帝所設立為「聖」的日子,因此不准有腐敗的東西,而留存到隔日的嗎哪、鵪鶉都會因「太陽發出熱氣」融化,或是生了蟲,而且有霉味、腐敗。

但是,因為安息日是屬於上帝的日子,是上帝照顧、賜福的日子,就不會發生這種敗壞的情形。

這和前面第二十節他們因為貪心多取,結果就敗壞了,形成一種鮮明的對照:沒有上帝賜福的,留存再多,也將成為腐敗的東西。

有上帝看顧、賜福的,留存下來就是一種祝福,永不會敗壞!第七天不只是沒有嗎哪,也沒有鵪鶉出現。

可是就是有一些人偏偏不信摩西的話。

對上帝忠實僕人摩西的不信任,等於是對上帝話語的輕視,因此上帝很不高興。

上帝用很嚴厲的語句對摩西說:「你們到現在還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嗎?記住,我是上主。

」這是上帝生氣的話語,因為人還不肯把上帝的話不當一回事。

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到第三十節開始對守安息日有了強化作用,這種在一禮拜中有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不做工的規律延續到今天,幾乎成為全世界的一個共同生活準則。

不過別忘了聖經告訴我們的,休息的這一天是屬於上帝的,應該要獻給上帝。

第卅一至卅六節:以色列人把這食物叫嗎哪。

他像芫荽子,白色的,吃起來像攙蜜製成的餅。

摩西說:「上主命令我們留下一點嗎哪給我們的子孫,好讓他們看到上主從埃及領我們出來時、在曠野中所賜給我們的食物。

」摩西對亞倫說:「拿一個罐子,放兩公升嗎哪在罐子裡,存在上主臨在的地方;這是為我們子孫留下的。

」上主這樣吩咐摩西,亞倫就照樣做了。

他把罐子放在約櫃前面,保存起來。

以色列人一共吃了四十年的嗎哪,直到他們到迦南定居下來。

(當時標準量器的單位等於二十公升。

)芫荽子,這是一種類似香菜的草本植物,成長起來約有二尺多高,果實是圓形,是白色的。

味道清香可口,通常用來作煮菜的調味品,在中東的地方很普遍。

罐子,這是一種用金子製造成的金罈子,應該是放在約櫃的前面(卅四節),但是希伯來書卻說是放在約櫃的裡面(希伯來書九:4)。

約櫃在這裡出現也是很突然,因為約櫃是為了要裝摩西在山上領受兩塊法版才製成的(出埃及記廿五:11—22),現在就出現,可以看出這段記事乃是後來加上去的,在以色列人民後期的生活中,將這個罈子放約櫃前面已經是行之有年了。

第卅五節看起來很容易以為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泊四十年久,好像都是在吃嗎哪過日子一樣。

依照民數記第廿一章五節的記載,以色列民曾經埋怨說:「為甚麼把我們領出埃及、要我們死在這沒有食物沒有水的曠野呢?我們再也嚥不下這難吃的東西了!」看,他們曾經為了吃嗎哪吃到厭惡。

約書亞記裡提到他們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節的時候,吃烤過的麥穗和無酵餅,以後「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嗎哪了。

從那時開始,他們吃迦南地的出產」(約書亞記五:10—12)。

但是,現在他們還未定居下來,因此,說他們一直吃到定居下來,並不是完全正確。

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乃是他們在那沒有水沒有食物的曠野之地,上帝確實用嗎哪和鵪鶉餵養他們,使他們走過那艱辛的路途,這一點是他們和代代子孫都無法忘記的大事。

這一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很好的信息:一、一個基督教信仰團體若要走過艱困的路途,進入上帝應許美好之地,就必須大家有同甘苦的堅強信念,不能存有私心。

我們看到雖然摩西和亞倫一再交代以色列人民在撿取嗎哪、鵪鶉的時候,不要撿取超過每一天每一個人所需要的份量,但是,還是有些人不聽摩西和亞倫的吩咐,多撿了,並且留到隔天,結果引來上帝的生氣。

我們也看到上帝有祂奇妙作為,讓這些多拿的人,他們手上多出來的部份變成腐敗的東西。

使徒保羅在對他所建立哥林多教會,曾有過這樣的勉勵話說:「我不是想加重你們的負擔,來減輕別人的負擔。

既然你們現在富足,就應該幫助那些貧窮的。

到了他們富足而你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你們。

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

正如聖經上說: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沒有缺。

」(哥林多後書八:13—14)確實是這樣,一個真正屬於基督的教會不是只管自己富足就好,而是應該在富足的時候想到那些欠缺的人,幫助他們。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在見證對上帝的愛有信心,否則就是在表明對上帝賞賜信賴的心不夠。

很多人喜歡舉出韓國教會興旺的情形作例子,認為他們就是因為推行禁食祈禱才有今天的教勢盛況;其實,我比較喜歡從一九五○年的韓戰背景來看他們教會興旺的原因來看韓國的教會。

一九五○年發生韓國內戰,北韓的軍隊在中國和蘇聯幫助下越過卅八度線,數以萬計的難民逃到南韓來避難。

許多教會將禮拜堂改成臨時難民收容所,許多信徒拿出他們家裡所有的食物到教會去分給那些難民吃、安慰他們,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大家一起在教會裡渡過那段艱辛的內戰日子。

由於食物很快就沒有了,大家很著急,不知如何才能渡過那未來的日子。

有人想到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沒有東西吃的日子,因此,他們向上帝祈求,就像當年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曠野缺乏食物、水的日子,祈求上帝帶領韓國人民也能經過戰爭期間艱困的生活。

當食物嚴重缺乏的時候,他們祈求上帝的賞賜,期盼上帝也會像賜給以色列人民嗎哪一般地賜食物他們。

一直祈禱,再祈禱,不停地祈禱,就這樣禁食祈禱孕育而出,並且蔓延到整個南韓的基督教會。

他們就是用這種禁食祈禱的方式勝過了缺乏食物的困境。

沒有多久,美國和其他聯合國軍隊就接連而來,各種援助物資接踵而至,飢餓的危機逐漸解除。

當他們第一次領到聯合國所提供的救助糧食時,他們說那真是甘甜如同嗎哪!但是,韓國的人民—尤其是從北韓湧入來的難民,因為體驗到南韓教會的愛心,以及用禁食祈禱幫助他們度過飢餓的日子,在大戰後,他們幾乎都加入了教會,成為受洗的基督徒。

這才是韓國教會興盛的真正背景—以實際愛的行動,與困苦、需要的人同分擔生命生存的需要。

不能只單獨從韓國教會今天的興旺現象去看,也不能只從他們熱心於禁食祈禱的信仰行為去探討,必須從上述這段歷史的見證去反省會比較正確。

這種歷史背景至少說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分享就會有餘,自私導致不足。

這也是出埃及記作者告訴我們「撿多的沒有剩,撿少的也不缺」的真理,這句話也同時說出上帝創造世界的奇妙攝理,是所有基督徒學習分享給別人的重要課題。

二、有上帝的看顧、賜福,就不會有敗壞出現。

我們看到上帝一再告訴以色列人民撿拾每天每人所需的量就好,也看到上帝一再要他們記得守安息日的重要性。

上帝會這樣交代,是因祂有奇妙的安排。

上帝不會叫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上帝要人去做、去遵守的都是人能力所及範圍之內的事。

人最好、也是應該有的態度,就是對上帝要有絕對的信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到上帝要以色列人民守安息日,然後在安息日前一天為他們準備足夠的嗎哪和鵪鶉,並且使之存放到隔天也不會腐壞,因為祂看顧著。

看,就是因為有上帝在看顧著,留存到隔天的東西就不會敗壞!今天的基督徒要好好省思這樣的事:我們是否有遵守上帝的話語來過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如果沒有遵守上帝的話語,怎能祈求上帝賜福我們所做的一切事工呢?怎能祈求上帝賜福給我們的家庭、事業呢?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的經驗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如果我們不能得到上帝的看顧、賜福,我們所有積存的都將會因此敗壞掉;反之,如果我們真的是倚靠上帝的帶領,信靠上帝的話語,在祂奇妙的看顧下,我們即使是積存的少,得到的雖然只是剛好家裡每個人每一天所需要的量而已,也絕不會有缺乏之慮。

先知以利亞聽從上帝的帶領下,即使是在那飢荒的年代,到西頓附近撒勒法一位寡婦的家去住,雖然寡婦的家只有「一把麵粉」和「一點點橄欖油」,神蹟卻因此連連出現,使寡婦家裡一直到「上主降雨的那一天,罐裡的麵粉用不完,瓶裡的油也用不盡」(列王記上十七:8—16)。

我們應當記住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在祂的愛裡永不會有缺乏。

評論:0| 引用:0| 閱讀:14455 類別 舊約(256) [RSS] 創世記的信息(47) [RSS] 出埃及記的信息(36) [RSS] 彌迦書的信息(9) [RSS] 以斯帖記的信息(11) [RSS] 路得記的信息(7) [RSS] 雅歌的信息(12) [RSS] 耶利米書的信息(54) [RSS] 但以理書的信息(17) [RSS] 何西阿書的信息(16) [RSS] 阿摩司書的信息(9) [RSS] 俄巴底亞書的信息(3) [RSS] 約拿書的信息(5) [RSS] 那鴻書的信息(4) [RSS] 哈巴谷書的信息(4) [RSS] 西番雅書的信息(4) [RSS] 哈該書的信息(4) [RSS] 撒迦利亞書的信息(14) [RSS] 新約(403) [RSS] 馬太福音的信息(53) [RSS] 馬可福音的信息(48) [RSS] 路加福音的信息(31) [RSS] 約翰福音的信息(28) [RSS] 羅馬人書的信息(24) [RSS] 以弗所書的信息(9) [RSS] 使徒行傳的信息(33) [RSS] 歌林多前書的信息(22) [RSS] 歌林多後書的信息(15) [RSS] 加拉太書的信息(10) [RSS] 腓立比書的信息(9) [RSS] 歌羅西書的信息(8) [RSS] 帖撒羅尼迦前書(8) [RSS] 帖撒羅尼迦後書(3) [RSS] 提摩太前書的信息(10) [RSS] 提摩太後書的信息(5) [RSS] 提多書的信息(5) [RSS] 腓利門書的信息(2) [RSS] 希伯來書的信息(18) [RSS] 雅各書的信息(8) [RSS] 彼得前書的信息(9) [RSS] 彼得後書的信息(4) [RSS] 約翰一書的信息(9) [RSS] 約翰二書的信息(2) [RSS] 約翰三書的信息(2) [RSS] 猶大書的信息(2) [RSS] 啟示錄的信息(26) [RSS] 最新文章 第廿六講:財主的問題 第廿七講;是心盲或是眼盲 第廿八講:騎驢入城的耶穌 第廿九講:壞的聖殿和無花 第三十講:要對上帝有信心 第三十一講:想取代主人 第三十二講:把上帝的還給 第三十三講:復活,以及最 第三十四講:從奉獻看信仰 第三十五講:末日的災難( 搜尋 關鍵字   文章標題 文章內容 標題與內容 統計 今日訪問:3161 昨日訪問:569 總訪問量:5173562 在線人數:28 文章數量:659 盧俊義牧師'sblog PoweredByF2blogv1.2build03.01 CopyRight2006-2021 XHTML| CSS| Archiver default DesignbyJoesenSkinfromf2blo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