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故事 - :::星座探奇:::東方星宿傳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銀河與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在民間流傳中,卻有不少版本,現選擇主要的來敘述:最常見的說法是,織女私自下凡,在洗澡時被牛郎發現,牛郎一見驚為天人 ... ::: ::: ::: 全文檢索 其他故事 一、銀河與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在民間流傳中,卻有不少版本,現選擇主要的來敘述:最常見的說法是,織女私自下凡,在洗澡時被牛郎發現,牛郎一見驚為天人,於是暗自將織女的羽衣藏起,於是織女無法飛回天上,留在人間嫁給了牛郎,兩人生活亦很恩愛,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並生了兩個小孩。

可是後來被王母娘娘發現了,反對這門親事,派了兩位仙女下凡來,硬逼織女回天庭。

  牛郎帶著兩個小孩在後面追趕,而織女聽見丈夫兒女的呼喚,心中不忍而欲回頭,當牛郎快追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釵,在他們之間劃出一條天河,從此牛郎被困在河東,而織女在河西。

後織女思念丈夫子女,天天以淚洗面,天帝於是決定每年讓他們相見一次,即為農曆七月七日!而據說當王母娘娘劃地成河時,織女心中一急,將織布用的梭子掉落在河裏,成了海豚座。

  還有一種說法是,牛郎織女皆是天上的星宿,一管農耕,一管織布。

在一次慶典中二人一見鍾情而私定終生,由於戀愛中的二人怠忽了職責,終於被王母娘娘發現而稟告玉帝,玉帝一怒之下將兩人分隔於天河(銀河)兩岸,無奈此時織女已懷有牛郎的孩子,王母娘娘於是同意在每年七夕之夜讓他們團圓,並命喜鵲搭成橋,以方便他們相會。

二、七夕乞巧節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連,還有個七夕乞巧節的故事。

由於牛郎織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織女就被當成天神中巧婦的代表,婦女們希望通過祭拜織女星,使自己手巧。

若選一個節日,最合適的日子當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織女故事形成後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節」,到唐代已經流傳到各地,盛極一時。

  最早的乞巧方法是在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都把瓜果擺在院子裏,第二天早起,如果發現有蜘蛛在上面結了網,說明乞巧成功。

據《開元遺事》記載,前一章提到的皇帝李隆基,在七夕晚上就與楊玉環在華清宮共進晚餐,然後把瓜果列於庭院,望著頭頂上的牛郎織女,先感歎牛郎織女不自由,一年才聚會一次,而得意自己的瀟灑,可以天天與心愛的人在一起;後指星發誓,願來世再作夫妻。

接著就乞巧,讓人拿來蜘蛛,放在小盒裏,擱在瓜果邊,等天亮再來看,網織得越密,說明乞來的巧越多。

  有的地方則用臉盆接七夕夜的露水,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當然最多的還是比賽穿針,女人們在初七朦朧的月光下,都用彩線摸著穿針,穿得過的,就是得巧了,特別受大家尊重。

三、張騫與支機石    張騫是漢代的探險家,曾多次出使西域。

據說他奉使去往西域的大夏時,也做了一個大筏子,沿黃河上溯,希望找到黃河的源頭,走了幾個月,不但沒找到黃河源,反而發現黃河越來越寬,越來越清澈,後來也到達了一處城郭,樓臺錯落,街道規整,河水從城中流過。

  他好奇地划了進去,見河岸有一男子牽一頭牛,牛正把頭探入河中飲水;對岸有一位婦女在洗衣服。

張騫把筏子划近那婦女,問:「大嫂,請問這是什麼地方?」婦女沒有賣關子,爽快地答道:「這是天河呀!你是從人間來的嗎?」張騫回答:「是呀,走了好幾個月,真不容易。

」他見那婦女身邊有一塊石頭,那形狀和顏色都是人間沒有見過的,就問:「這是什麼石頭?」那婦女說:「這叫支機石,你喜歡,就送你好了。

」張騫接過石頭一看,原來是織布機上壓布匹的石條,驚喜地說:「噢,我知道了,你是織女!那婦女點點頭。

」   張騫在城中遊歷了一圈之後,就尋原路,沿黃河水順流而下,返回中國。

為了想搞清究竟,他也來到蜀地,想找嚴君平問問,但沒有找到,把支機石也留在了成都。

唐代成都有個天甯觀,支機石就一直在觀裏陳列,據說它高與人齊,略帶青紫(也許是一塊隕石),現在成都還有支機石街。

Copyright2006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