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是學醫的必備精神。 - 懸壺簿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實事求是是學醫的必備精神。

... 所以真正「實事求是」一切都以病患療效反應為考量的醫生,經「臨床醫療現場實際情況」一段時間之後都會重新去評價 ... 懸壺簿記 跳到主文 這裡記錄個人的行醫手札,試著薈萃劄記各種中醫心法,並進行一些仲景拾遺,所有的藥石心得,全都笑畫在這個小小的中醫苑中。

*本部落格不作醫療諮詢,身體不適還請尋求住家附近合格醫師診治為宜。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Nov27Sun201607:21 實事求是是學醫的必備精神。

由於醫學總是需要歷經臨床檢視的流程進行,所以一些學派所抱持的一定要用經方,或一定要守住啥學派它們都是一個樣⋯,他們所揭示出來的差異總是很巨大,那麼偏頗,且站不住腳。

所以真正「實事求是」一切都以病患療效反應為考量的醫生,經「臨床醫療現場實際情況」一段時間之後都會重新去評價過去曾經受到他們所珍視的一些論斷,並開始質疑抱守「經方」「時方」的蕃蘺到底於臨床有何助益? 更淮確地說,「抱殘守缺」能突破時下中醫被西醫排斥壓迫的冏境嗎?我們發現那種認為「單一方法」就能治癒各種疾病的謬論,實在是中醫一直被西醫看輕與小看的源頭。

這些年來中醫的進化革命還不斷引發了門戶化、派別分化和各立山頭的連鎖反應,損害了醫學原始的發展是以「有效醫治」為目的的初衷。

無論何種理論,療效最強的技術,也就是說一個能夠利用醫理、藥理做最有效率的提升的治療方式,總是會在其學界與執業範圍中占據優勢、并不斷擴展其影響力的範圍。

因此,只有抱殘守缺的執著於「經方」「時方」、「傷寒學派」「溫病學派」甚至「萬病皆陽虛的極端學派」都一樣,他們的侷限思路空間,並無法使自己的療效範圍超出其窄小的觀點之外,因為他們只擁有侷限的醫療技術又缺少達觀的更新態度。

『脈、證技術』掌握了更宏觀的技術,因而對疾病的洞淅能力也更強,不僅能治小病,亦能治療各種令大醫院棘手的疾病。

這一來它也突破了單純藥用的限制性束縳(只局限在某種藥的某種成分具有特效的侷限性思維,而忽略了重點是要在傳統的醫理思維邏輯上下功夫),從而,理論與臨床合拍到位,使中醫由單純的經驗累積,進而發展為具有理、法、方、藥的研究,因此達到能夠使『脈、證併參』不斷提升拓展的成果。

擁有高超的技術也部分地表現在客觀的胸襟氣度上,擁有廣闊的觀點與視野,就能夠吸收不同的醫學新知,甚至還能夠變化出卓越的運用,從中醫到西醫都能貫穿匯通,毫不排斥,一切都以都夠取效為依歸,不以分門別派從中謀利為算計。

與此相呼應的則是,『脈證進化』引入新觀念、新視野及更精緻的技術,就能改變了整個中醫療效。

但這難免引發舊勢力的反撲,看看目前中醫界到處充斥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猶令患者無所適從,所以中醫現在面臨的要麼是新的「觀點去増進視野」,要麼就是「一塲災難」淪為只能做做調養與食補⋯等,在醫學界可有可無的地位。

關鍵的問題似乎在於,在脈證技術變革和使之成為一種廣泛必須的中醫技術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

造成這個時間差的原因在於: 當『一種技術變革』能提高療效和社會認同,所以很受歡迎,且很快便被採用; 而『脈證技術變革』則由於要求所有中醫師進行自我評估和調整,必然會暴露出自己的缺乏,這通常會讓人感受到逼迫感和不舒服,因而也就容易遭到扺制。

這就解釋了當今中醫界的一個悖論:「脈證技術無用論」,雖然心知肚明『脈證技術』學習的越多,就越能依照脈證邏輯思路去洞淅病因的來龍去脈,但卻需要付出很大的精神體力去砍掉重練。

所以,學中醫一輩子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使自己的中醫知識不斷增長,進而嫻熟的去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而不是一昧的只顧眼前的小利就故意地去扭曲醜化『脈證技術』。

有意潛心研究學習中醫的學子,如何先具有判斷正確的理論的智慧正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中醫未來是否能在醫學界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脫穎而出,完全取決於這種心態的結果。

我們將會在未來的時事反覆地看到這種爭論問題的出現,這種『脈證技術』與人性『貪婪和恐懼』之間的鬥爭,將會出現的更為頻繁、更為急迫。

『脈證技術』能使我們找回古中醫歷史失佚篇章中的精彩卻斷失的部分,進而了解中醫在醫學界中的位置和將來的處境。

中醫的文化包括脈理、症狀、證候、醫理、藥物、處方、術語、傳統思維邏輯等。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使學習者能夠更有效率地去洞悉人體和疾病相互間的關係。

如果一種革新的『脈證技術』符合患者選擇的要求,它就會在未來的中醫學史上佔據統治地位。

其實這種進步模式也就是中醫學史上由啓蒙一直進化到『脈、證技術合參』所經由的道路寫實。

  最後附上最近在蒲公英月刊上所看到的一段文章與大家共勉:   成長來自一點進步: 許多時候,我們不清楚未來怎麼走,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因而充滿徬徨。

但若在每天的生活中,用心經營每個時刻,每次進步一點,長久累積起來,差異往往就在當中。

網路上有一段公式,一條是將0.99乘以365次,會得到越來越小的0.03;但若是將1.01乘以365次,卻會得到遠大於1的數值。

365就像是一年的365天,「1」就像每一天的努力,0.99代表每天少做一點,1.01表示每天多做一點,在365天後,一個減少,一個增長,雖然每天只有「0.01」的差異,卻帶來懸殊的結果。

成長無關乎年紀,而在於每天進步一點,每個今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文章版權為K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文章標籤 重要觀念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K醫師 懸壺簿記 K醫師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醫療保健個人分類:心靈隨筆此分類上一篇:『脈』『證』是「中醫的靈魂」 此分類下一篇:慧根與機緣 上一篇:中藥的交互作用: 下一篇: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治驗 歷史上的今天 2009:餘興節目 ▲top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曬美食圖領好禮! 按讚並追蹤PIXstyleMe,於此貼文的留言處「PO出夏...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臨床診療酸甜苦辣經驗談(1) 臨床診療麻辣燙!(1) 健康觀念(41)學說論集(25)質疑問難(28)活潑湯方(11)轉貼好文(24)名家薈萃(10)驗案舉隅(79)心靈隨筆(13)平和脈法論述(1)脈理劄記(12)醫師手扎(54)仲景拾遺(22)學習成長(53)未經分類(13)未分類文章(16)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2七月(2) 2022六月(2) 2022五月(3) 2022四月(1) 2021十月(3) 2021六月(1) 2021五月(1) 2021二月(1) 2020二月(1) 2018十一月(1) 2018十月(1) 2018七月(2) 2018六月(2) 2017十二月(1) 2017十一月(2) 2017十月(3) 2017九月(3) 2017八月(3) 2017七月(1) 2017四月(3) 2017三月(1) 2017二月(1) 2017一月(1) 2016十二月(1) 2016十一月(1) 2016十月(1) 2016九月(1) 2016八月(1) 2016七月(2) 2016五月(1) 2015十二月(2) 2015十一月(1) 2015十月(1) 2015九月(2) 2015七月(3) 2015五月(3) 2015三月(2) 2015二月(2) 2015一月(1) 2014十月(1) 2014九月(2) 2014八月(3) 2014七月(1) 2014六月(1) 2014五月(1) 2014四月(1) 2014二月(1) 2014一月(2) 2013十二月(3) 2013十一月(1) 2013十月(2) 2013八月(3) 2013七月(1) 2013六月(2) 2013四月(2) 2013三月(2) 2013二月(10) 2013一月(6) 2012十二月(6) 2012十一月(7) 2012十月(12) 2012九月(19) 2012八月(3) 2012七月(2) 2012六月(1) 2012四月(4) 2012三月(4) 2012二月(12) 2012一月(2) 2011十二月(2) 2011十一月(3) 2011九月(5) 2011七月(1) 2011六月(3) 2011五月(7) 2011四月(2) 2011三月(3) 2011二月(2) 2011一月(6) 2010十二月(2) 2010十一月(3) 2010十月(3) 2010九月(5) 2010八月(2) 2010七月(6) 2010六月(6) 2010五月(4) 2010四月(4) 2010三月(12) 2010二月(6) 2010一月(8) 2009十二月(22) 2009十一月(13) 2009十月(26) 2009九月(21) 2009八月(25) 2009七月(19)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