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的親子時間,決定你的人生!5 招幫你取得平衡 - 經理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支援畢竟是外來的,也不會是長期的,更多時候忙碌的父母依然需要自己面對與孩子的相處,在疼愛孩子、想要陪伴孩子,但又有自己的需要、壓力,又想擁有 ... #熱門話題 熱門排行Top15 最新新聞 有感新聞 質感專題 靈感雜談 好感指南 休閒 關係 學學 居家 好食 最新活動 廣告合作 首頁 文章列表 好感指南 2021/03/03 下班後的親子時間,決定你的人生!5招幫你取得平衡 電腦玩物EsorHuang Freepik/tirachardz 下班後,怎麼與小孩共處,才不會感覺沒了自己的人生、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父母在照顧孩子需求的同時,也要能照顧自己的需求。

創造親子時間的平衡,讓自己是一個滿足的父母,孩子也才有真正的快樂。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下班後回到家裡,在來舒緩各種關於時間的壓力,創造親子時間的平衡。

1.放心請求真正的支援,去擁有自己的時間 工作以外的時間都投注在孩子的照顧上,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沒辦法擁有自己的時間而放棄,這不一定是好事。

因為很有可能在過重的責任與壓力下,不僅自己的事情沒有處理好,親子時間也會出現許多催促與焦慮的裂痕,反而又需要更多親子時間來彌補,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對於忙碌的父母,尤其孩子還小又需要隨時在孩子身邊提供照顧的父母來說:他人最好的建議其實是「出手幫助這些父母」。

不是教怎麼做,而是提供實際支援。

因為有些時候,紓解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幫父母照顧孩子,讓父母可以確確實實的擁有自己的時間。

但支援畢竟是外來的,也不會是長期的,更多時候忙碌的父母依然需要自己面對與孩子的相處,在疼愛孩子、想要陪伴孩子,但又有自己的需要、壓力,又想擁有自己的時間之間,不斷拉扯。

只是請放心地去想,適度請求他人支援是必要的。

例如家人、朋友的支援:可能是偶爾周末讓長輩或親友陪陪孩子,給父母一個可以共處的時間;也可能是父母之間互相支援,爸爸專心陪孩子時媽媽可以去處理自己的事情,或是有獨處的時間。

要提醒的是,我這邊說的不是帶孩子去露營、去公園、去親子館的活動,雖然這些環境下,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玩伴或新鮮遊戲,可能不會來「煩」爸媽,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在這些環境中爸媽可以比較輕鬆的在旁邊聊天。

但是,這樣的活動和真正自己獨處、真正自己處理重要事情的時間還是不一樣的。

要改變的信念:工作上其實也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不需要覺得「只能自己把事情做好」,更不要覺得「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好」。

讓人幫忙沒有錯,請求支援是合理的,本來就需要的,這樣往往事情才會做得更好。

忙碌的父母千萬別忘記,我們是可以並需要請求支援的。

2.和孩子一起製訂計畫,保護彼此的時間 如果習慣所有下班時間都變成陪孩子的時間,結果有時父母需要自己時間時,孩子開始反抗。

但另外一個極端也不行,如果所有時間都變成父母自己的時間,結果就無法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

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時間,也需要彼此陪伴的時間。

只是對於渴望陪伴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想要擁有父母所有的時間。

就像可以放心請求支援一樣,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明確表達需要擁有自己的時間,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也需要彼此專心陪伴的時間。

技巧是「事先」和孩子溝通,並「一起」做好計畫。

這個技巧看似不難,但我們常常做錯的是沒有先溝通計畫,而是事到臨頭彼此強要對方的時間,這樣對方當然不接受。

例如我自己面對3歲多的孩子時,我就會開始跟他事先溝通彼此時間的計畫。

我的說法可能是,爸爸這個周末需要有一段時間專心處理一個重要工作,所以早上陪你玩3個小時後,下午吃完飯後需要有2個小時讓爸爸專心準備工作,那時候你可以自己玩。

小孩可能會說,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可以玩什麼。

我就會說,那我們可以先計畫下午時間你可以做什麼事情,像是可以利用那個時間畫畫,或是玩最近買的一個挖化石模型。

但我會先徵得彼此都同意的時間計畫,並且盡可能遵守、不打亂這個計畫。

如果我們試試看,事先溝通彼此需要的時間、先計畫好陪伴時間可以做什麼、獨處時間可以做什麼、能盡量遵守這個承諾,那麼慢慢的,孩子也會開始知道需要尊重父母的時間,也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時間。

要改變的信念:孩子不一定是需要父母所有時間的陪伴、只是孩子有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時間、只是孩子預期父母的陪伴,而無法接受突然的中斷﹑會不知所措。

我們都有各自的需求,但需求其實是「需要」與「請求」。

需要是一定要的,請求則是想要但可以調整。

要避免孩子或自己所有請求的時間,都變成需要的時間。

而避免的方法,其實就是事先的溝通,一起做計畫。

如果沒有做到,那麼孩子就以為所有時間他都可以索取,或是父母以為所有時間自己都可以決斷,但這樣其實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充滿衝突的。

3.多預留讓孩子自己可以慢慢練習的時間 每個人的時間意識都不一樣,而在親子時間中,特別容易發生父母「覺得」時間不夠了、浪費了的現象。

於是當時間很趕時,催促孩子東做什麼,西做什麼,要孩子快一點做。

或是為了趕時間,父母乾脆主導孩子所有行動,甚至出手幫孩子把行動完成。

但是這樣一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反而會更深,前面提到的讓孩子可以接受有時候他可以自己玩、可以自己行動的時間計畫,就會變得很難實現。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就是每次計畫時都「多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做而已。

例如要出門去旅行,原本提早30分鐘開始準備,就提早60分鐘,讓孩子可以自己慢慢把衣服穿好、把自己的小背包整理好。

他可能會動作很慢,他可能會猶豫不決,他可能會分心,但我們已經留下時間,因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自己可以慢慢做好。

利用不急的時間,讓孩子犯錯,讓孩子耍一點賴,但是跟孩子一起改(而不是幫他改),讓孩子知道他可以自己做到(而爸媽不會會動手,但會等待)。

要改變的信念:如果孩子能夠知道如何自己處理任務,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那麼更平衡的親子時間管理就會出現。

但這需要父母先放手讓孩子自己慢慢嘗試,並在一開始先多花一些時間、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

讓孩子可以自己完成更多事情,懂得自己完成的樂趣,那麼對於父母額外的依賴也會更少。

4.一次專心完成一件事情,一次專心解決一個最小問題 你會覺得孩子常常打亂你的時間計畫嗎?因為時間不夠的感覺,父母更想要同時去做更多事情,但孩子其實快不起來,結果孩子的睡覺時間延遲了,出門時間延遲了,最後時間反而感覺變得更緊張。

因為時間不夠的感覺,父母更想要一次就讓孩子做好,但這樣的要求同樣讓親子關係更緊張,最後時間還是不能照計畫安排。

其實就跟我們自己要推進目標一樣,哪有目標是可以一次完成的?方法無非就是先設定下一個階段性任務,讓自己一步一步,逐步做到就好。

當然從大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孩子很多事情要改、很多事情想一次到位,但是這不僅是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也是給父母自己過多的壓力。

放下一次到位的想法,不如少做一點,每次改進一點點就好,甚至專心改進一點就好。

例如我的孩子今年開始上幼兒園,早上出門上學成了新的任務,對於孩子來說,出門前的準備習慣當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

但我不會每天把他所有還沒學會的行為、還有的壞習慣等等,全部念過一次,而是跟他一起設定很多個小任務,每次改進一個就好。

(另外一個類似的真實例子,可以參考:我如何和孩子一起練習「生活任務板」,為生活設定目標的技巧)慢慢的,出門上學就變成一個我們彼此都快樂又滿意的行動。

要改變的信念:時間被打亂,可能是我們父母自己做了太過度、太完美的要求與計畫(老實說,工作上的計畫往往也是同樣原因),這對親子來說都是壓力,而且時間一樣還是不會照計畫走。

既然如此,不如放下那些要求,把他們轉換成一次一個的小任務,每次學一點,每次改進一點。

而且這樣一來,父母可以放下要求一大堆的心情,在每次只看一小點的情況下,反而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去看到孩子的改變,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去認識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僅親子時間會管理得更平衡,關係也會更好。

5.練習利用等待與零碎時間 有時候孩子在吃點心,有時候孩子去睡個午覺,有時候孩子在讀自己的書或玩自己的玩具。

但很快的孩子可能會來尋求一些我們的幫助,或是注意力又回到父母的身上。

這些分散而零碎的時間,加起來其實也不會太少,只是我們很容易滑個手機,結果時間就無法好好利用。

(可參考:為何休息後更焦慮更沒動力?可能我只是在打發時間) 無法是工作或生活中,其實還是有很多20分鐘、30分鐘的空檔,這些零碎的時間,其實還是可以利用的。

利用這些零碎時間需要技巧,我之前在電腦玩物的文章中,已經做過許多的分析,關鍵就是把自己要做的任務,切割成小步驟行動,在這些零散的時間中推進。

(延伸閱讀:如何利用零碎時間?讓空檔成為完成目標的四種關鍵時間) 要改變的信念:學習與「被打亂的時間」共處,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也能慢慢地推進自己的任務,這時候不僅心理壓力會降低,甚至還會更有成就感。

小結 上述的經驗,來自我與還在學齡前孩子的相處經驗。

我想到了孩子的青少年階段,或許我要擔心的就會反過來,變成如何擁有更多家人共處時間的問題。

提供這個階段的親子時間管理技巧,跟大家分享,也歡迎大家的回饋與討論。

之前我也寫過幾篇階段性的文章,歡迎參考:兩歲孩子教會我這個新手父母的時間管理7堂課、新手爸媽3個月時間管理心得:你有足夠時間完成更多想做的事。

(本文出自電腦玩物) 親子 將經理人加入至主畫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