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 殖民地簡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主教會佔據了最肥沃土地,不僅向居民徵收雜稅,還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支柱。

十六至十八世紀,菲律賓人多次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到十九世紀後期,更 ... 殖民地簡史 殖民地簡史‎>‎ 亞洲 早於十六世紀,西班牙已入侵菲律賓,往後的十七至十九世紀,中國、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先後被歐美列強以租界和殖民地的方式入侵。

直到二次大戰,日本在亞洲展開大規模侵略,日本戰敗後,歐美各國忙於戰後重建,面對亞洲各國聲勢浩大的獨立聲音,殖民勢力才逐漸由亞洲撤離。

十六世紀中西班牙開始進佔菲律賓,並相繼擴展至菲律賓大部分土地,建立殖民政府。

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獨攬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

為保護西班牙商人利益,殖民政府在菲律賓實行經濟封鎖和壟斷政策。

天主教會佔據了最肥沃土地,不僅向居民徵收雜稅,還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支柱。

十六至十八世紀,菲律賓人多次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到十九世紀後期,更發起武裝起義,西班牙殖民政府瀕臨瓦解,菲律賓更於1898年6月宣告獨立,但隨著西班牙於美西戰爭戰敗,菲律賓又淪為美國殖民地。

美軍先以武力手段,屠殺和鎮壓菲律賓境內的反美游擊隊。

再以威迫和利誘的手段,唆使地主資產階級和菲律賓政府官員協助成立親美殖民政權。

在美國管治下,新殖民政府引進美國式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為了緩和反美情緒,逐漸擴大菲律賓人參政機會,並於1935年讓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

二次大戰菲律賓被日本佔領,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軍重返菲律賓,1946年美國宣布給予菲律賓獨立,但在美國壓力下美菲先後簽訂軍事和貿易協定。

美軍雖曾在1992年撤離,但在2004年美菲再次簽訂合作協議,令美國至今仍在菲律賓境內保留若干軍事力量,對菲律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仍有一定影響力。

                                                                                                                                                                                                          早於十七世紀初英國以東印度公司名義在印度開展貿易生意,在英政府的協助下,漸漸建立軍隊開闢殖民地,並挑撥印度國內各封建割據王國的矛盾,從而坐收漁人之利,並進一步向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緬甸等國進行侵占,各國先後被併入英屬印度或淪為英屬殖民地和保護地。

在殖民統治下,英國人在印度大肆掠奪,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絕地運回英國,又壟斷鴉片、食鹽和煙草貿易。

更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再運到中國銷售,牟取暴利。

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次大陸,經濟和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期間發生的飢荒奪去了數千萬人命。

在印度聖雄甘地的帶領下,印度終在二次大戰後取得獨立。

英國雖無力再阻止印度獨立的聲音,但仍抱著留下影響力的心態。

1947年宣告印度獨立的《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的印度自治領和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自治領。

這個以宗教分治的方案,令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衝突進一步加劇,兩國在邊界領土的紛爭至今仍未解決。

而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緬甸也相繼脫離英國獨立,但殖民統治期間對各國造成的混亂,令各國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派系鬥爭和戰爭,大大困擾著各國人民。

                                                                                                                                                                                                          十九世紀中後期法國以保護傳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義開始入侵當時仍是滿清屬國的越南,清軍雖一度大敗法軍,但清廷仍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正式淪為法國殖民地,隨後法國更入侵柬埔寨和老撾,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法國殖民政府在經濟上對越南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主要以掠奪土地、徵收重稅、實行鹽酒專賣、放高利貸、販賣鴉片、廣設賭場等等,越南人民雖曾多次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

法國以保護為名佔領柬埔寨和老撾,法國殖民政府採用“ 以越治柬,以越治老” 的政策,把大批越南人安插在柬埔寨和老撾的政府和軍隊中。

柬埔寨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全被法國殖民政府操控,人民的一切權利都被剝奪,並隨意將大片的柬埔寨領土劃給越南。

法國殖民政府對老撾的侵占,主要都是霸占土地和徵收稅款。

二次大戰期間,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相繼被日本佔領,及後日本戰敗,法軍雖曾重駐三國,嘗試恢復殖民統治,但最終敵不過三國要求獨立的聲音,讓三國獨立。

法國的殖民統治雖然結束,但管治期間對三國之間及各國內民族和派系的挑撥煽動與利益胡亂分配,加上美國、蘇聯和中國的干預,令三國往後數十年陷入長期的內戰和政治鬥爭,為三國人民帶來慘絕人寰的災難。

                                                                                                                                                                                                          馬來西亞於十六至十八世紀先後受到葡萄牙和荷蘭殖民統治,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從荷蘭取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管治權,並逐漸控制馬六甲海峽。

英國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引進勞工,但工作環境和待遇都欠佳。

二次大戰,日本侵占馬來西亞,日本戰敗後,英殖民政府重新執政,經過馬來亞共產黨的叛亂後,馬來西亞國內要求獨立的聲音大增,迫使英殖民政府讓馬來西亞舉行大選,並於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

多年來的歐洲殖民統治和大量引進外地勞工,令馬來西亞成為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

但各種族在語言、宗教及生活形態上,都有明顯的差距,令馬來西亞經常發生不同程度的紛爭和衝突。

                                                                                                                                                                                                          汶萊十九世紀末淪為英國保護國,國內外事務均受到英國的控制,軍事和經濟上也主要是滿足英國的利益,及加強對馬六甲海峽的操控。

二次大戰後,汶萊亦要求獨立,1962年8月20日英殖民政府被迫在汶萊舉行了第一屆縣一級的地方議會和立法議會選舉,汶萊人民黨大勝,但殖民政府仍無意交出權力。

汶萊人民於同年底選擇武裝起義,但失敗告終。

1971年,汶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國防和外交事務繼續由英國負責外,汶萊恢復全部內部自治權。

1984年1月1日,汶萊宣布獨立,收回全部內外主權。

                                                                                                                                                                                                          1619年荷蘭人在印尼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並開始管治印尼,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1800年荷蘭政府正式接管印尼成立殖民政府。

荷蘭人強迫印尼人勞役,種植丁香荳蔻等香料,並賤價購入,令印尼很多家庭都生活困苦。

統治期間,利用華人作為殖民統治工具,給予華人經濟和政治上優待,讓華人協助管理印尼人,更曾大量組織華人移民以發展經濟。

但華人在印尼的經濟主導地位開始反超荷蘭人,而華人商幫又大量引進廉價華工當苦力,後來華工暴動,殖民政府武力鎮壓,大批華人被殺。

殖民政府在教會配合開辦多所學校,宗教教育是重點之一,嘗試以宗教思想的灌輸,減低人民對殖民政府的反抗,並藉教會學校培養殖民政府需要的人材。

一次大戰後,印尼人開始爭取獨立,但被殖民政府打壓而未有成功。

二次大戰時,日軍曾佔領印尼,日本於1945年投降後數天,印尼宣布獨立,但不久荷蘭軍隊便重新接管印尼。

經過印尼人不斷抗爭及在國際壓力下,荷蘭於1949年承認印尼獨立。

                                                                                                                                                                                                          清朝前期,歐洲各國迅速發展,已逐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勢力,當時中國國力強盛,歐洲勢力未能侵犯。

乾隆晚年以後,清室國力漸衰,歐洲列強乘勢入侵。

滿清入主中國後仍自詡天朝上國,視海外諸國為蠻夷,全無平等外交觀念。

康熙、乾隆年間,雖在對外貿易政策作出有限度開放,但規條嚴繁。

英國的對華貿易長期出現逆差,為了謀利便將殖民地印度生產的鴉片輸入中國。

道光年間吸食風氣已蔓延全國,眼見鴉片禍害日深,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禁煙。

林則徐到達廣州後,以強硬手段迫令英商交出鴉片,並在虎門銷毀,清政府也停止和英商貿易。

1840年英國議會通過對華用兵,爆發鴉片戰爭,及後中國戰敗,與英簽定《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及開放通商口岸。

1856年英國和法國先後藉口以香港註冊商船被侵犯和傳教士被殺,於1857年組成英法聯軍侵華,美俄沒有參戰,但外交上予以配合。

清政府再次戰敗,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6月換約期屆,英法公使率軍北上,清廷以大沽口為海防重地,通知英法公使於北塘登岸,但英法軍艦強登大沽口,清軍發炮阻止,英法艦隊戰敗撤退。

1860年英法援軍續至,更攻入北京,大肆搶劫,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議和,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此兩條約,再次令清廷承擔巨額賠款和增開通商口岸,更要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容許外國人自由進入內地遊歷、通商,外國人犯罪須由外國領事懲辦,使外國人成為不受中國法制約束的特權階級。

允許傳教士內地傳教,租買土地,修建教堂,與中國人衝突漸增,更有教會教徒在領事保護下欺壓百姓,而地方官均無力阻止。

亦開始准許招募華工出國,大批中國人被外商誘騙至南洋做苦工。

1859年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掀起歐洲列強和日本強租港灣及劃分勢力範圍,令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租界的稅收、行政和司法,漸落入外國手中,嚴重打擊經濟和民生。

八國聯軍之役後,更容許各國在使館區內駐軍防守,清政府主權盡喪。

清朝被推翻後,國民政府仍受到列強欺壓。

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中國抗戰的決心和貢獻得到世界尊重,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會議,簽署《聯合國共同宣言》,中國的大國地位得到公認,各國對華的不平等條約才終止。

參考書目: 《殖民主義史》 《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