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涼薄是如何煉成的?(文:許寶強) (09:00) - 20170920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期由中港政權主導的DQ(取消資格)議員和「東北」、「雙學」上訴判刑,反映的正是「依法管治」所設定的「底線」,並不特別重視同理心、公義、人情、無私 ... Groupsyoung-turksConversationsAbout401viewsSkiptofirstunreadmessageFredchiuunread,Sep20,2017,5:21:36PM9/2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冷血涼薄是如何煉成的?(文:許寶強)(09:00)-20170920-文摘冷血涼薄是如何煉成的?(文:許寶強)(09:00)-20170920-文摘「超越人類道德底線」一夕間成為了城中熱話,同時催生了誰比誰更「冷血」、「涼薄」的爭論。

在一個「經濟發展」已成「硬道理」、「安定繁榮」刻入金石碑的社會,這樣「勇於發聲」地「忽然道德」,確實叫人有點莫名其妙,又或「情何以堪」。

冷血涼薄是如何煉成的?(文:許寶強)(09:00)圖1之1「超越人類道德底線」一夕間成為了城中熱話,同時催生了誰比誰更「冷血」、「涼薄」的爭論。

在一個「經濟發展」已成「硬道理」、「安定繁榮」刻入金石碑的社會,這樣「勇於發聲」地「忽然道德」,確實叫人有點莫名其妙,又或「情何以堪」。

⋯⋯主宰香港發展方向的管治團隊,念茲在茲的是把香港打造成「物質至上」、「搵食大晒」的都市,於是「經濟化」成為了我城演化的主旋律。

把社群生活、文化價值「經濟化」的前提,必須首先清除主要的障礙——於是我們看見了「反政治化」與「去道德化」的進程。

我在另一篇文章處理了「經濟化」與「反政治化」的一體兩面關係,這裏稍為補充「經濟化」與「去道德化」的連繫,並循此角度檢視近來香港的文化政治現象。

從「去道德」到「經濟就是道德」已故的法國人類學者LouisDumont指出「經濟」之能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領域,得力於歐美自18世紀開始的認知框架的轉變。

他認為,重農學派的魁奈(Quesnay)把「經濟」看作為由各種相互扣連部分所構成的連貫整體,為日後的「經濟」論述打下了地基;之後洛克(JohnLocke)將經濟與政治分割;而Mandeville的TheFableofTheBees則進一步把個體的自利言行從宗教的道德規條中抽離,甚至賦予經濟行為一個道德光環,也就是宣稱自私的動機能導向美好的後果,亦即今天差不多無人不知的「人人為己,全體得益」的「看不見的手」的原型。

AdamSmith、DavidRicardo至KarlMarx的「勞動價值論」,高揚人類於經濟活動中創造價值的重要地位,為經濟化的進程掃除了最後(源自宗教神學)的道德障礙。

英國百多年的殖民洗禮,為香港植入了「經濟化」的根苗,再經1997年後中港政權、建制中產澆水施肥,最終孕育出當代港人毫不陌生的「經濟是個好東西」,以至讓「中環價值」獨大,取代宗教教義與傳統道德,最終成為了統治我城的共識。

當「經濟」變成「價值」、「發展」就是「道德」,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孕育成長的老中青少,「超越人類道德底線」——如果「道德」是指宗教倫理或傳統價值——恐怕並不會令人特別驚訝,甚至可以說是早晚都會出現的事。

自然,以怎樣的面貌和形式出現,還取決於不同時地的特定社會脈絡。

倘若支持人情小店、保衛社區家園、追求公正公義的傳統價值,都被看作「阻人發達」、「有礙發展」的離地理想、激進行動;如果「人人為己」的競爭文化成為了我城今天的道德律令,那麼缺乏同理心甚至變得「凉薄」、「冷血」,不是有迹可尋嗎?當依法治港取代倫理公義除了經濟化外,另一種或許有助當代香港「超越人類道德底線」的社會力量,是以「法」代「義」,也就是近年中港政權建制大力推動的「依法管治」。

這種希望將「法」變為判斷對錯的唯一準則,令傳統的人情、倫理、公義漸無立錐之地。

於是解決分歧的方法並非透過平等、開放的溝通對話,以理服人或以情動人,而是殺氣騰騰的「依法嚴辦」。

「以法治人」建基的不是同理心,而是對法律內容的解釋權力,立法、執法、司法過程中的掌控程度,以至輿論上貶抑公義等倫理價值,追求的是唯「法」獨大。

從政權鋪天蓋地的「必須守法」的宣示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基本法》的不可踰越性,又或必須絕對服從經不斷釋法後的、源自殖民統治的法律,而非重視什麼才是「人類道德底線」的探討,也忽視同理心、以理服人的教育。

犯法代表的是「超越了法律的底線」,「必須守法」、「依法管治」的宣示所隱含的,似乎是只要不觸及「法律的底線」,便什麼事情也可以容許。

近期由中港政權主導的DQ(取消資格)議員和「東北」、「雙學」上訴判刑,反映的正是「依法管治」所設定的「底線」,並不特別重視同理心、公義、人情、無私等「人類道德」。

以新釋的法來審判舊的行為,從而褫奪一些獲得數以萬計選民支持的議員席位,並追討同是數以萬計的資助薪酬,恐怕並不太合乎我們社會的基本常識和道德——不應任意改變遊戲規則和應離棄「趕盡殺絕」的無情倫理。

律政司引用法律,選擇性地對16名無私地保衛東北社區、守護香港未來的青年,窮追猛打,令這些不僅沒有「超越」而是彰顯「人類道德」——心懷公義、勇於承擔、忘我為群——的青年朋友鋃鐺入獄,意味用來「治」他們的「法」,恐怕並非用於守護「人類的道德」。

相反,把這些願意講道理、富同理心、熱心公益的青年朋友都投進監獄,社會上能對抗冷血、涼薄,阻止我們「超越人類的道德底線」的力量,又少了一分。

結語及一點補充在「經濟化」和「依法管治」的強大合力下,「人類道德」的生存空間只會變得愈來愈細。

然而在這樣全面「去道德化」的當代社會脈絡中,看到「經濟化」和「依法管治」的旗手「忽然道德」,在民眾(包括青少年)當中產生犬儒虛無、冷嘲熱諷的情感回應,自然很可以理解。

正如Arendt在分析極權主義興起時指出,「在一個瀰漫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念和道德標準的社會裏,厭惡是多麼正當的」。

不幸的是,這些因為對虛偽管治感到絕望而催生的冷漠或厭倦,也有可能會轉化為在面對他人的死亡或災難時的冷血涼薄,這才真正令人痛心。

本文的觀點,在當下的非友即敵的社會脈絡中,或許容易被閱讀成為「冷血」、「涼薄」的言行開脫責任。

對此我只能在文末作一點簡要補充。

如果作者願意和預想的閱讀者溝通對話,書寫或發言前仔細而公平的聆聽是必要的前提。

「聆聽」就是不能在未有對話前先作判斷,而聆聽的重點,必然包括溝通對象所置身的社會脈絡。

學者蔡子強引用電影《甘地傳》的一個情節:一名印度教徒說他「殺了一個穆斯林小孩,把小童的頭撼到牆上去,撞得粉碎」;甘地的回應,並不是「超越人類道德底線」的責難,也不是他經常被引用的「以眼還眼,只會讓天下盲目」的一般教訓,而是平靜地問這印度教徒,「為何要如此做」。

倘若我們願意效法甘地,避免立場先行、「自說自話」,是否也應該在看到遠比不上「把小孩的頭撞得粉碎」的「不文明」言論或行為,先平和地問一問他們「為何要如此做」?並「願意冷靜下來,聽聽對方」?作為教育工作者,最不想孕育的,自然是各種涼薄冷血的言論和行為。

然而,要壓抑涼薄冷血的生長,必須首先理解,從而改造其滋生的土壤。

這也是作者無法因為擔心可能被誤讀,被挪作為「justified」「不文明」言行的依據,而不去做的工作。

延伸閱讀:Dumont,Louis(1977),FromMandevilletoMarx:TheGenesisandTriumphofEconomicIdeolog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Fredchiuunread,Sep20,2017,6:01:52PM9/2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TheChinesevolunteerswhofoughtintheSpanishcivilwar-theiramazingcourageandobscurefatesTheChinesevolunteerswhofoughtintheSpanishcivilwar-theiramazi...GaryJonesIlliteratefarmers,manuallabourers,civilservants–some100ChinesejoinedtheInternationalBrigadeshelpin...TheChinesevolunteerswhofoughtintheSpanishcivilwar-theiramazingcourageandobscurefatesIlliteratefarmers,manuallabourers,civilservants–some100ChinesejoinedtheInternationalBrigadeshelpingfightGeneralFranco’sfascists80yearsago.Despitebeingfewinnumber,theyleftalastingimpressionByGaryJones15Jul2016/UPDATEDON20Oct20165883ShareShareonFacebookShareonTwitterShareonRedditShareonLinkedInShareonGooglePlusShareonSina0Comments XieWeijin(thirdfromrightattheback)withfellowinmatesatGursinternmentcamp,inFrance,in1939.Intheautumnof1937,ZhangRuishuwasenjoyingararebreakfromhis14-hourdaysonthefrontline.Oneofveryfew,ifnottheonly,ChineseinMadrid,hehadn’taskedfortimeoff–therewassomuchtodo–buthiscommanderhadinsistedhetakeabreak.TheSpanishcapitalwasdecoratedwithdefiantifraggedybannersreadingNopasarán(“Theyshallnotpass”)andMadridserálatumbadelfascismo(“Madridwillbethetomboffascism”).Zhanghadseenmanysuchsignsbefore.Atanewsstand,however,alargepromotionalposterforSpanishnewsmagazineEstampacaughthiseye.XieWeijin(left)andZhangJi(right)withafellowChineseinSpain,in1938.Photo:courtesyofAbrahamLincolnBrigadeArchivesTheintriguingposterfeaturedaman’sfaceinprofile.Itwasn’tahandsomeface,butruddyandweathered,withtightlycroppedhair,hollowcheeksandamuddleofcrookedteethinamouthsetslightlyagape–thefaceofano-nonsensemanwhohadknownhardship.Suddenly,acrowdwasgatheringaroundZhang;eyeswerewideningandfingerspointing.“That’shim!”theycried,lungingforwardtoshakethestranger’shand.TheChinesesoldierswhofoughtintheAmericancivilwarAlmost20yearstothedaysincehehadfirstsetfootonEuropeansoil,thehumble44-year-oldfromShandongprovince,nowamedicwithRepublicanforcesfightingfascismintheSpanishcivilwar,wasbeinghailedasaheroinacountryalmost10,000kmfromhome.ZhangRuishuonthecoverofEstampamagazine.Justoverayearearlier,onJuly17,1936,atthesametimeasmilitaristicJapanwasbecomingincreasinglyassertiveinChina,agroupofright-wingofficersintheSpanishArmy,ledbyGeneralFranciscoFranco,roseagainstthedemo­craticallyelectedRepublicangovernment.ThemovemarkedthebeginningofacivilwarthatwastolastfortwoyearsandeightmonthsandprovideapreludetoanevengreaterconflictinEurope.WhileFranco’sNationalistswereopenlyassistedbytheGermanandItalianforcesoffascistdictatorsAdolfHitlerandBenitoMussolini,democraticnationsincludingFranceandBritainoperatedanofficialpolicyofnon-intervention,tothedisgustofmanyoftheirownpeople,whosawthestruggleasafightagainsttheevilsoffascismandapreludetoevengreaterconflictinEurope.Bookreview:AmongtheHeadhunters-amazingtruestoryofwartimegritinBurmaInresponsetotheirgovernments’indifference,tensofthousandsofworkers,tradeunionistsandleft-wingstudentsmobilisedandheadedtoSpain,totakeuparms.ThenumberofoverseascombatantswhofoughtinwhatcametobeknownastheInternationalBrigadeshasbeenestimatedat40,000,withvolunteersfloodinginfrom53countries,includingFrance(9,000people),theUnitedStates(2,800),Britain(2,500),Poland(3,000)andevenGermany(4,000)andItaly(3,000).TheycamefromCostaRicaandAlbania,fromGreece,CubaandArgentina,fromFinland,Ireland,SouthAfricaandBulgaria.AndtheycamefromChina.Hwei-RuandLenTsou.Amulti-decadeinvestigationbyLenandHwei-RuTsou,twoAmerican-Taiwaneseresearchscientists(nowretiredandlivinginSanJose,California),hasshownthatmorethan100Chinesefoughtshoulder-to-shoulderwiththeRepublicans.Someoftheirstoriesaredetailedinthecouple’sbook,TheCallofSpain:TheChineseVolunteersintheSpanishCivilWar(1936-1939),whichwasfirstpublishedintraditionalChineseinTaiwanin2001(andextendedin2015),andinSpanishandsimplifiedChinesein2013,withnewmaterialtobeaddedasitcomestolight.TheTsous’calltoarmswasadocumentaryfilmmadeintheUS.XieWeijininSpain,asasoldierintheSpanishcivilwar.“Ithinkitwouldhavebeenaround1986whenwesawTheGoodFight,”saysLenTsou,pointingoutthatthedocumentaryfocusedontheAbrahamLincolnBrigade,abattalionofAmericanfightersthathadtravelledtoSpain.“Wewerereallysurprisedthatsomanyvolunteersfromeverywhereintheworldhadjoinedup.OurinterestintheInternationalBrigadesstartedthen,andwelearnedasmuchaswecould.”Thatyearwasthe50thanniversaryofthewar’scommencement,andAbrahamLincolnBrigadeveteranspublishedabrochuretomarktheoccasion.Itcontainedacompleterosterofthevolunteers.“LenandIlookedthroughandtherewerethreeChinese-lookingnamesinthere,”saysHwei-RuTsou.“Weweresoshocked.TheChineseatthattimewerefightingfortheirownsurvival–tryingtopushawaytheJapaneseaggression.”Inloveandwar:aHongKonghoneymoonforErnestHemingwayandMarthaGellhornAseedhadbeensown,andthecoupledugdeeper.Withmanywarveteransgrowingold,theresearchershadtomovefast,travellingmanytimestoSpain,China,France,theNetherlands,Bulgaria,Germanyandothercountriestointerviewex-soldiers,formervolunteers,relativesandfriends,andsiftingthroughreamsofofficialdocuments.BiDaowen(fourthfromright)asaguestinYananofMaoZedong(farright),inthe1940s.TheydiscoveredthattheChinesehadcomefromallbackgrounds,somefromcivil-servantfamilies,othershadbeenthelowliestofmanuallabourersandilliteratefarmers.Astheirnumbershadbeenrelativelysmall,therehadbeennoofficialChinesebrigadeinSpain,andtheyfoughtinbattalionsfromothernations,usuallychosendependingontheirlanguageskills.WhileFranco’sNationalistshadmightontheirside,theRepublicanswerenotcompletelyalone:theyreceivedmaterialaidandmorethan2,000combattroopsfromtheSovietUnion.MaoZedongsentanopenletterofsupporttotheRepublicansinMay1937.AbannerfromZhuDe,ZhouEnlaiandPengDehuaisupportingtheChinesevolunteersfightingintheSpanishcivilwar.“IfnotforthefactthatwehavetheJapaneseenemyinfrontofus,”Maowrote,“wewouldsurelygojoinyourtroops.”WhatMaoperhapsdidnotknowwasthat,bythen,anumberofChinesewerealreadythere.Zhang’sroadtoEuropebeganasearlyas1917,when–attheheightofthefirstworldwar–BritainandFrancerecruitedmorethan100,000Chinesetolabourinfactorieswhoseregularworkforceswerenowfightingatthefront.Bornintoextremepovertyin1893,Zhang–orphanedsinceateenager,jobless,illiterateanddesperate–signedup,boardingashippackedwithalmost2,000otherChinesemenboundforMarseilles.Afteragruelling70daysatsea,ZhangwasputtoworkinaFrenchpapermill.Inlessthanayear,however,Germanyhadsurrendered,thewarendedandtheChineseworkersweresurplustoFrenchrequirements.Themajoritywereshippedhome.WithnofamilyandnoprospectsbackinChina,Zhangdecidedtostayandtryhisluck,takingontheunpleasantanddangerousjobs(disinterringcorpsesanddetonatingunexplodedgasbombs,forinstance)thattheFrenchavoided.AlsohailingfromShandong,stoutandpluckyLiuJingtianwasbornin1890.AfterastintintheChinesearmyhetoojourneyedtoFrancein1917,remainedwhenthewarendedand,in1924,heandZhang(increasinglyanauto­didactnowteachinghimselfFrench)securedsteadyemploy­mentattheRenaultcar-manufac­tur­ingplantinthewesternParissuburbofBoulogne-Billancourt.Likemanyindustrialworkersatthetime,theyjoinedtheFrenchCommunistPartyand,whentheSpanishcivilwarbrokeout,theywerecalledupontodowntools,crossthePyreneesonfootandslugitoutwithfascism.ZhangandLiuarrivedinSpaininNovember1936,andthoughtheyaskedtobecomeInternationalBrigademachine-gunners,theirages(bothwereintheir40s)sawthemassignedtomedicalteamsasstretcher-bearers,frequentlychargedwithrescuingwoundedsoldierswhileunderfire.AsdescribedinEstampa,Zhangwaswoundedinthechest,shouldersandhandswhiledischarginghisduties.Adramatic,heat-of-battlephotographdepictingLiurescuingawoundedsoldierwaspublishedinSpanishnewspaperFrenteRojo,andhewaslaudedinprintforhisheroism.“Atthetime,itwaslikelytheywouldnotgettheir[Renault]jobsback;theymightnotevenbeabletoreturntoFrance,”saysHwei-RuTsou,“buttheywentanyway,becauseitwasaveryimportantfight.Thesetwoguyswerenotyoung,theywerebothsingle,andtheysaidtothem­selves,‘IftheFrenchworkersaregoing,whentheyhavefamilies,theyhavechildren,thenwearegoing,too.’Theywereextraordinary,andsowelllovedbytheircomrades.Theyweresobrave.”ARepublicanfighterinBarcelona,inJuly1936.Photo:AFPFightingwiththeAbrahamLincolnBrigade,ZhangJifromMinnesotaandChenWenraofromNewYorkwerealsooriginallyfromChina.Chen,borninGuangdongprovince,waskilledatthebloodyBattleofGandesa,in1938,aged25.Zhang,however,survivedthewarinSpain.ComingfromaneducatedfamilyofrelativeprivilegeinHunanprovince,ZhangJihadleftChinaforSanFranciscoin1918,receivingadegreeinminingengineeringfromtheUniversityofMinnesotain1923.Afterthefinancialcrashof1929,helosthisjobasanengineerandbecameradicalised,joiningtheCommunistPartyoftheUnitedStatesin1935.InMarch1937–aged37–ZhangJiboardedtheSSParisoceanlinerinNewYorkandheadedforFrance,thencross­edthePyreneesintoSpain.Tall,slimandungainly,andnotthephysicallystrongestofvolunteers,ZhangJiwasinitiallyassignedasatruckdriver,beforetakingdeskduties.XieWeijindeliversabannerfromstrikersinHongKongtoGermanCommunistPartyleaderErnstThalmanninBerlinin1927DescribedinTheCallofSpainasquietandmysterious,Chinese-IndonesiandoctorBiDaowen(whoalsowentbytheIndonesiannameTioOenBik)ofJavawas31whenhearrivedinSpain,inSeptember1937,whileoneofthemostferventlypoliticaloftheChinesewasslight,bespectacledXieWeijin,whowasborninSichuanprovincein1899.Xieparticipatedintheanti-imperialistMayFourthMovementinShanghaiin1919beforeheadingforFrance.Inthe1920s,hejoinedtheCommunistYouthLeagueinEuropeandtheCommunistPartyofChina’sEuropeanBranch,andaphototakenatameetinginBerlinin1927showsXiehandingoverabannerreading“fromthestrikeworkersofHongKongandKowloon”totheGermancom­munistleaderErnstThälmann,whowouldbeshotonHitler’sordersinBuchenwaldconcentrationcampin1944.SpanishRepublicansarmedagainstNationalistrebelsinthelate1930s.Photo:AFPAyoungRepublicanduringtheSpanishcivilwar.Photo:AFPXieheadedforSpaininApril1937.InalettertotheCommunistPartyofSpain,hewrote,“IcametoSpainnotforashortstaybuttogotothebattlefront.Iwillexertmyutmosttofightasasoldier.IhopethecommitteewillgrantmethisrightandletmejointheInternationalBrigadesjustlikemanyotherforeigncomrades.”Xiewasmadeamachine-gunnerwiththeAustrianbattalionbutwasremovedfromthefrontlineafterbeingshotthroughhisrightleg,belowtheknee.AccordingtotheTsous’research,ChenAgenwaspossi­blytheonlyChinesevolunteerwhocametothewardirectlyfromChina.Chenwas,infact,fleeingtheauthorities,havingorganisedatradeunioninShanghai.WhileheadingforEuropein1937,aVietnamesecook–rumouredtohavebeenHoChiMinh–regaledChenwithtalesoftheanti-fascistderring-doinSpain,sohetravelledtheretofight,onlytobecapturedandputtolabourasaprisonerofwar.Ifeltthatthisgreatmanhadbeenforgotten,notonlybyhisownpeople,Indonesianpeople,andhiscomrades,butalsobytheworldHwei-RuTsou,authorWithanarmsembargoinplace,accordingtothenon-interventionpolicyofmanycountries,by1938theRepublicanswereinretreat,andinOctobertheleadershiporderedthewithdrawaloftheInternationalBrigadesinthehopeofconvincingtheNationalists’foreignbackerstowithdrawtheirtroops,buttonoavail,andthewarofficiallyendedonApril1,1939,withaNationalistvictory.Photos:TheChineseLabourCorpsinthefirstworldwar,July25TheeventualfatesoftheInternationalBrigadevolun­teerswereasvariedastheirbackgrounds.Chenwasnotfreedfromjailuntil1942,andhistrailquicklywentcoldinMadrid.ZhangJifledSpainafterthedisbandmentoftheInternationalBrigadesandmadeittoHongKong,whereinMarch1939hisexperiencesoftheSpanishcivilwarwerepublishedas“SpanishVignettes”intheT’ienHsiaMonthly.ChanghadwrittenofhiswishtojoinMao’sEighthRouteArmywhenhegotbacktoChina,butitisunknownwhetherhesucceeded–theTsoushavefoundnorecordofhiswhere­aboutsafterHongKong.ZhangRuishi(secondfromleft)andLiuJingtian(secondfromright)withcomradesfromthe14thBrigade.BididmakeittoChinaandby1940hewasinYananwithMao’stroops.Biwasoneoftheforeignvolunteerswhocametobereveredasthe“Spanishdoctors”,supportingtheChinesewareffortagainstJapan.ThedoctorshadarrivedinChinafromPoland,Germany,Canada,Britain,IndiaandmanyothercountriesandhadservedonSpanishbattlefields.BiremainedinYananuntil1945andtheJapanesesurrender,laterworkingintheSovietUnionbeforereturningtoIndonesia,wherehewasostracisedforhisrevolutionarydeedsandpoliticalbeliefs.Hewasnotheardfromafter1966,oneyearafterSuharto’smilitarycoup,andBimayhavebeenexecuted.“WhenIheard,Icried,”saysHwei-RuTsou.“IfeltthatI’dcometoknowhim.Hewassoclosetome.Laterwelearnedsomuchabouthisendeavours,notonlyinSpainbutalsoinChina.Ifeltthatthisgreatmanhadbeenforgotten,notonlybyhisownpeople,Indonesianpeople,andhiscomrades,butalsobytheworld.Hewasamanwholivedbyhisideals,andthattakesenormouscourage.Hewasanunbelievableman.”RepublicansbattlefortheAlcazarinToledo,Spain,inJuly1936.Photo:AFPInearly1939,XiewasoneofhundredsofthousandsofRepublicanrefugeeswhofledtoFrance,wherehewasconfinedinthenotoriousGursinternmentcampforeightmonthsbeforereturningtoChinaviaSingapore,HongKongandVietnam.XiefoughtwiththeRedArmyagainsttheJapanese,eventuallyworkingasanengineerwiththeChineseairforceinthe1950sandearly60s.In1965,however,XiewaspurgedfromtheCommunistPartyandlabelledarevisionistduetohisinvolvementwithforeignersinEurope.Hediedofcancerin1978,neverhavingbeenrehabilitated.LiuarrivedinYananattheendof1939andwasadmit­tedtotheCommunistPartyin1946.Itisknownthatheworkedonconstructionprojects,includingtheyaodongcavedwellingsforwhichYananisfamous,butthenhistrailwentcold.Q&A:Thefatesof200,000ChineseworkersinRussiaduringthefirstworldwarAndtheEstampaposterboy?AccordingtotheTsous,whentheinternationalvolun­teersretreatedin1938,ZhangRuishureturnedtoParisandwaspromptlyarrestedbytheFrenchgovernment.Eventu­allyreleasedwithhelpoftheFrenchCommunistParty,hisformerco-workersandtradeunionistsatRenaultpaidforhispassagebyshiptoChinain1939.After1949,heworkedinvariousadministrativepositionsfortheXinhuaNewsAgency,retiringin1958.Tenyearslater,lonelyandforgotten,hefellatthegateofhishouse,anddiedthatsameyear,attheageof75.ForHwei-RuTsou,theexperiencesoftheChinesevolunteers,whofought–andinsomecasesdied–fortheirinternationalistbeliefsontheothersideoftheplanetfromtheirhomeland,arenotjustmerehistory,butshiningexamplesinaworldregularlybuffetedbypoliticalstormsandgrowingintolerance.“Theirstories–inthecurrenttimes–aresoimportant,”Shesays.“Thesituationbackthen,withHitlerandMussolinirisingupinEurope,theeconomicandpoliticalsituationatthattime–thatcouldreturn,andweseesignsofthatinsomeplacesintheworld.RelatedarticlesPreviousBestofLongReadsSeaShepherdtakesfighttoChinesefleetsfishingillegallyBestofLongReadsWarcorrespondentClareHollingworth,whohasdiedaged105,wasn’tgoingtosaygoodbyeeasily#SoHongKongMy20yearsinKennedyTown,aHongKongdumpturneddestinationBestofLongReadsWhyanAmericanPOWchoseMao’sChinaoverhomeBestofLongReadsSeaShepherdtakesfighttoChinesefleetsfishingillegallyBestofLongReadsWarcorrespondentClareHollingworth,whohasdiedaged105,wasn’tgoingtosaygoodbyeeasilyNext1234“Thesestoriescanservetokeepusalert.”Fredchiuunread,Sep23,2017,10:40:48PM9/23/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kknews.cc/culture/qekexvg.html#.WcMbfi77TrY.facebook專訪作家劉大任:我當初為何勸陳映真回歸文學創作2017-01-17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文化作家李陀曾說:「台灣的文學都有點小鼻子小眼,只有劉大任的大概還可以。

」不過現居美國的台灣作家劉大任覺得自己此前在大陸的出版經歷從頭到尾都不太成功。

由沈昌文約稿的《紐約客隨筆集》似乎未覺產生很大的影響、中文世界較早的高爾夫文學作品《果嶺上下》被大陸不太懂行的編輯起名為《Hello,高爾夫》,《園林內外》一書出版了,但版稅不知道為什麼也沒了著落。

ADVERTISEMENT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在《當下四重奏》的序言中用「海外左翼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作家」來形容該書作者劉大任。

小說《當下四重奏》在台灣出版後,隨即入選2015《亞洲周刊》十大華文小說,並榮獲2016台北書展大獎。

...正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劉大任但劉大任自己覺得這個「封號」並不十分妥當,他對左翼文化很著迷,也很熟悉,自己的作品也會反映左翼文化,但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在提倡某種政治主張,和陳映真這樣的左翼作家不太一樣。

記錄左翼文化的「左翼作家」「1950年代到60年代,台灣小小的知識圈子裡為數不多的人有左翼傾向,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們的具體狀況。

我那時不但參與他們的活動,自己也迷戀過一段左翼文化。

我的中篇小說《遠方有風雷》就詳細描寫了一個左翼寫作小組如何組織活動、讀些什麼書、想些什麼問題、做些什麼工作。

」ADVERTISEMENT 劉大任說他這樣做的原因是覺得這種曾經存在過的、很迷人的文化快要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消失了,所以他像賈樟柯一樣把它記錄下來。

「也許將來的人看了我們的記錄才知道,那個時代曾有人想拯救國家,想爭取人類光明的前途。

」「在那篇小說裡面,我特別談到中國的小組文化。

小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跟蘇聯共產黨革命的最大不同之處。

因為吸收了儒家的傳統價值,中共小組文化同列寧主義『鐵的紀律』的革命小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中國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人與人之間擁有像兄弟一般的友情和愛,要幫助彼此把心裡最隱私的想法全部掏出來。

」「這種做法是非常中國式的。

中國共產黨在群眾層面獲得的成功同小組文化散播到社會各個角落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因為記錄左翼文化而被稱為左翼作家,劉大任覺得自己也可以接受這種說法,「但和陳映真意義上的左翼作家很不一樣」。

在劉大任看來,陳映真的左翼目標性很鮮明。

「陳映真早期具有人道主義關懷,社會對人的欺凌激發了他的同情心,於是想辦法去幫助弱者,那其中不僅有社會主義的傾向,也有基督教精神。

他後期批判跨國資本主義,其中當然有反帝國主義的思想,也是具有一定目標性的。

」ADVERTISEMENT 在文學作品中隱晦地表達左傾思想出生於1939年的劉大任雖然對左翼文化抱有觀察者的心態,但在他過去的日子裡,至少有兩段經歷和左翼群體有關。

1960年代左右,現代主義思潮慢慢進入台灣,在新一批的文藝青年裡面傳播很廣。

當時對現代主義的接受和傳播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主張全盤西化,認為中國的戲劇和電影太落後,因此要全面介紹西方的現代主義作品,將來才有可能寫出自己的現代主義作品。

當時和劉大任、陳映真一起辦《劇場雜誌》的邱剛健就持這種意見,「他主張說雜誌95%以上的內容都要是翻譯過來的,連評論文章也是譯作。

」而劉大任、陳映真則認為對於現代主義可以吸收、模仿、學習,甚至也可以創造,但最重要的是要同台灣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還要有一點批判在其中,不能百分之百翻譯和介紹。

因為和邱剛健主張不同,「雙方吵到不可開交,所以就鬧翻了。

」「那時候正好尉天驄想辦一份新的文學雜誌,我們和他的想法比較一致,所以一起創辦了《文學季刊》。

早期有所謂的『五虎將』,有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七等生和我,開始的每一期幾乎每人都會寫一篇。

陳映真寫的第一篇叫作《最後的夏日》。

」ADVERTISEMENT ...《文學季刊》在被問及當時如何處理文學和政治的關係時,劉大任講到在他的小說中,左傾思想是非常曲折和隱晦地表達出來的。

劉大任交給《文學季刊》的第一篇小說《落日照大旗》就是這樣處理的。

「小說里講到祖父抱著還是嬰兒的孫子走在一條很荒涼的山路上。

祖父為了安慰哭鬧的孫子就說:『小搗蛋,不要哭了,這條山路實在太荒涼了,爺爺將來在路兩邊種上一排鳳凰木。

』鳳凰木是台灣的一種樹,一到夏天開滿紅花,『將來在你頭上開滿紅紅的一片花,你就會高興了』。

就是用這樣的意象來暗示將來世界會變成紅色的。

」...ADVERTISEMENT 《落日照大旗》書封1968年台灣當局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了陳映真,劉大任說他還曾參加過這個讀書會,他當時被陳映真看作是未來要吸收的對象。

「可是我當時的思想還比較雜亂,陳映真也不知道我是否能靠得住,還在考驗我。

」保釣運動劉大任後來的左翼活動同保釣運動有關。

「我參與保釣運動,不能說和陳映真毫無關係。

陳映真1968年被捕,在這之前我們真的是生死與共。

那個時候想法不見得一致,但基本上是彼此同情的。

陳映真出事以後,我非常憤怒,但無能為力。

當時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通過關係讓他被捕的事情不要蒙在黑暗裡無人過問。

因為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台灣對待政治犯的手段是非常殘忍的。

要逃命不容易,要麼槍斃,要麼刑期非常長,流放到綠島。

」1970年代,保釣運動在美國留學生中傳播開來。

起初劉大任想在行動委員會中隱姓埋名做幕後工作,但台灣留學生被香港留學生嘲笑:「這是你們台灣的事情,你們都不出頭,叫我們出頭,實在太不像話了。

」ADVERTISEMENT 再加上陳映真被捕,「我決定豁出去也是基於對蔣介石政權的不滿,他們捕殺愛國知識分子的手段太過分了。

同時蔣介石政權在外交上過於懦弱,『保釣運動』也等於將他們一軍。

」「保釣運動末期就變成了中國統一運動,那個《中國統一運動宣言》還是我寫的。

」「這一豁出去就影響了我一輩子」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使得釣魚島能夠處於主權爭議狀態,但同時對劉大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這一豁出去就影響了我一輩子。

」劉大任自1966年離開台灣後,因參與「保釣運動」,之後的17年時間都不能回到台灣。

「我的身份變得很奇怪,在台灣我被當成外省人或另一類人。

在海外,我被當作華僑。

可在我的心目中就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劉大任記得1983年他到國民黨在紐約的機構接洽回台探親,當時他提出了一些條件:不參加公開的座談,希望台灣的媒體不要進行報導以及情治部門不要約談。

「約談表面聽上去很無害,但他們是可以動手的。

」這麼多年過去,再回過頭來看「保釣運動」,劉大任說他一點也不後悔參與其中。

「對於『保釣運動』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污衊的、也有過譽的講法,但我覺得這都不影響它的實質意義。

它的第一個實質意義:我們中國人自己提出擁有釣魚島歸屬權,也提供了歷史和法律上的依據,並通過『保釣運動』這個公開事件保持了釣魚島是無主島嶼的爭議狀態,那麼我們將來才有機會收回釣魚島。

」「第二個意義,『保釣運動』打破了台灣白色恐怖對知識分子心理上的宰割,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人敢公開站出來指出蔣介石或蔣經國什麼事情做得不對。

」「第三個意義,我們借這個機會告訴有關政府,在處理有關國家領土主權問題時決不可掉以輕心,如果糊裡糊塗出賣領土或者拿出去和別國交換,老百姓會抗議並站出來講話的。

這在台灣算是開了一個先例。

」如果當年不去美國讀書,劉大任還差點去了邵氏電影公司工作。

那時邵氏電影公司的鄒文懷到台灣挖掘編導人才,劉大任和邱剛健同他談了一個下午,兩人同時被錄取。

後來劉大任為了繼續深造去了美國,「邱剛健去邵氏做了編導,寫了很多劇本,拍了幾部電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從政治運動回到文學參加「保釣運動」讓劉大任發覺群眾運動有非常好、很美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丑的一面。

「人性也有比較自私或是心胸狹隘的一面,為了一點小小的權和利,就做點小動作。

看多了以後,我自己就對政治慢慢冷淡下來。

」「保釣運動」過後,劉大任覺得自己的文字可用「面目可憎」一詞來形容。

「寫出來的文章動不動就是宣言體,受《毛澤東選集》的影響很大,覺得那樣寫才過癮。

」...《當下四重奏》書封「但搞文學的話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時候一下子回不到文學的語言,覺得很懊惱。

所以中間也有一段時間在掙扎,不知道該怎麼走。

」「保釣運動」後劉大任留在聯合國工作,一個到非洲出差的機會讓他發現那裡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人少畜生多,雖然和紐約相比很多地方很落後,但卻是個很可愛的地方,自然風光讓我大開眼界,感覺非常新鮮。

」於是劉大任自願報名去非洲工作了三年。

「那三年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死掉的文學細胞再找回來。

」劉大任的第一個長篇《浮游群落》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寫的。

「開始很不順利,文字寫了就覺得難以忍受,只好撕掉。

」...《浮游群落》書封後來劉大任找到一個辦法。

「因為我想寫1960年代我在台灣參與新文學的一些經驗,希望台灣大學生能夠了解老一輩人曾經的理想和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那時台灣有個歌手叫做胡美紅,聲音很有味道。

劉大任很喜歡她的一首台語歌曲《港都夜雨》,他就用磁帶反反覆復錄這首歌。

「當坐下來想寫作的時候,就靠她的歌聲帶我進入回憶。

」劉大任說這篇小說最後寫出來有點感傷,和這首歌也有一定的關係。

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台灣的大學生還蠻喜歡這部作品的。

勸說陳映真回歸文學創作2016年11月12日,陳映真去世,劉大任在《晶報》發表了一篇悼念文章,其中講到他勸說陳映真回到文學創作一事。

「1987年台灣解嚴以前,他是前政治犯,我在黑名單上,彼此無法聯繫。

我也曾通過曲曲折折的渠道,傳遞信息,想說服他回到他的文學創作,得到的回應是:你太灰色,太沒出息了。

」被問及為何勸說陳映真回到文學創作時,劉大任說:「陳映真出獄後,我也陸陸續續地聽到一些消息說他在政治上特別活躍,但對文學創作好像已經沒什麼興趣了,並轉入了台灣的所謂『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某種所謂的信仰來說服對方,讓對方放棄原來的想法,與推進文學本身的關係不是那麼密切。

這樣的論戰我覺得打下去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更何況『鄉土文學論戰』到中後期就被『台獨』主義者掌控著。

他們提倡本土主義、割斷中國歷史傳承的企圖就慢慢暴露出來了。

」...陳映真「陳映真搞文學可能是九十分、一百分的學生,但是搞政治可能是零分、十分、不及格的學生,何必浪費自己去做這個呢?我認為那時台灣年輕一代里寫小說最有才氣的就屬陳映真,而且那麼多人喜歡他的東西,他放棄文學就太可惜了。

」「但他那個時候是『一頭熱』。

我也知道他在監牢里結交了很多難友,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國民黨逮捕的左派,有些人已經殉難,所以他大概在道義上也有很多責任,這一點我也有些了解。

但我總希望他能發揮所長,可能將來貢獻更大,但他聽不進去。

」1983年劉大任回到台灣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當時報紙副刊的主編找到那些老朋友聚一聚,但並沒辦法產生交集。

「他們那時候認同『鄉土文學論戰』,把它當作一個為真理而戰鬥的事業來看待,我的這些想法慢慢就變成好像是在澆他們的冷水,所以不太投機。

」劉大任記得有一次一起吃完飯後,其他的人說「那我們走吧」,「有點拂袖而去的意思。

」1988年陳映真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每一年各國作家在聖誕節前後都到紐約、波士頓一帶參訪,劉大任找機會和陳映真見了面,「也找了不同意見的朋友同他一起談談,還是想把他拉回文學界,但終究無果。

」在劉大任看來,陳映真的創作生涯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入獄前和出獄後,入獄前味道比較像魯迅,出獄後企圖比較像茅盾。

「但是他在社會調查這方面的基本功恐怕遠不如茅盾。

茅盾寫《子夜》時,對當時上海社會階層的分析很細緻,自己親身經歷了工人運動,對工人當時的生活狀況也做了很多調查,並且參考了很多人的調查資料。

」「陳映真基本上基於自己的經驗,比如他在跨國公司做過事,耳聞目睹了一些事情,也讀過一些書,所以他寫出來的東西跟茅盾相比的話,我認為是比較蒼白的。

這也是台灣文學界的一個公認,還是比較尊崇他入獄前的作品。

他入獄前的作品雖然沒有一個很強烈的哲學框架,但細微的觀察同他作為一個文學者的同情心所傳達出來的感染力,在那個時代來講是相當突出的。

但很可惜再也回不到那個時候。

」如何看待陳映真的孤獨陳映真去世後,很多文章多用「孤獨」一詞來形容他。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陳映真的孤獨時,劉大任認為比較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變化其實蠻大的,在經歷一個慢慢融入世界的過程,不再把第三世界和超級大國這一類的框架看得比較重,但我覺得在陳映真的哲學裡是不承認這個過程的。

」「如果不能夠很好地去了解這種改變和它背後的原因,以及對世界現狀產生的影響,還停留在紅星照耀中國這樣的純粹的世界觀里,那麼他了解的中國是不是有點脫節?」劉大任認為陳映真的孤獨是因為他不接受這種變化。

「但如果把這種孤獨看成一個劣勢的形象,也未免太過時代錯誤的感覺。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暴力革命的時代,而是通過全球化,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之間相互碰撞,慢慢出現解決世界糾紛的新機制。

我們應該想辦法去理解這些變化,自己的世界觀不能停留在20、30歲時極端高遠的理想上。

」「並不是說我們要否認那個最終的理想,而是說它現在在世界的運行中不是關鍵性的力量,它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這段時間中產生很大影響。

我們並不否認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承認它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

」...陳映真「在中國,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解決貧困問題。

」上個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劉大任在學生運動時看到《紅旗渠》這一類的紀錄片都會流眼淚。

「《紅旗渠》講的是因為那個地方沒水,要建一條渠道,當時鐵姑娘從山頂上吊一根繩子下來,在懸崖上面鑿山,最終在山腰中間鑿出一條路來。

那時候是靠人的精神力量去戰勝大自然、解決貧困問題的。

」「但目前看來,中國扶貧的成果很了不起,但並不是靠精神勝利的方法。

」劉大任曾看過一些新聞報導,在他看來,中國的扶貧工作現在是政府的指導加上老百姓的覺悟,運用科學的方法完成的。

「比如在窮鄉僻壤的地方引進一些適合當地栽培的經濟作物品種來代替水稻種植等等。

經濟作物的收益較大,現在還可以選擇網上銷售,類似的做法才能真正達到扶貧的效果。

」劉大任認為文學工作者應該去觀察這一類的社會變化。

「我現在能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看問題。

當然有些老朋友對我這樣的觀點很不滿意,認為我是背叛。

但我是在自己的摸索中找到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想法,大概只能這樣解釋。

」(感謝楊卓君對本文的貢獻) 相關文章朱雙一:台灣文壇「人間派」思想創作初探2015-02-11台灣文學「人間派」(亦稱「左翼鄉土文學」)萌發於20世紀60年代的《筆匯》、《文學季刊》,成型於70年代的《文季》、《夏潮》等,得名於80年代中、後期的《人間》雜誌,至1998年出刊《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以來極具戰鬥性。

還記得陳映真嗎?台灣青年正在重新發現他,這肯定是有原因的2015-12-09微信ID:ibookreview『與453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按:近日,台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剛在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的邀請下進行了題為「陳映真曲折的現實主義歷程及其當代意義」的講座,再次將陳映真這個極為重要卻在台海兩岸都「身份」尷尬的小說家、《人間雜誌》的某種語言風格一家獨大會產生問題,即便是張愛玲式的2016-12-13被王德威稱為「海外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作家」的劉大任上周來到上海,他帶來了新書《當下四重奏》。

對於許多大陸讀者來說,劉大任是一個太陌生的名字。

他是1960年代初台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

1970年代在美國投入海外保釣運動,被台當局列入黑名單。

台灣左翼文學脈絡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專訪」劉大任:我想把在文學上的這點成績認祖歸宗回到中國文學的傳統中2016-12-16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台灣,曾興起一股現代主義文學風潮:青年們組織文學流派、創建文學雜誌,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也創作自己的詩歌、小說和戲劇,他們主動地尋找著文學資源,努力書寫著新的文學傳統。

他承受了好幾重的孤獨朋友記憶中的陳映真2016-12-21陳映真(右)中風後,趙遐秋(左)夫婦經常承擔著外界和陳映真的紐帶工作。

(趙遐秋供圖/圖)——陳映真台灣作家陳映真的靈車,在八寶山殯儀館的大院停了一小會兒。

遺孀陳麗娜坐在副駕駛位置,捧著他的遺像,形容悲戚。

院中的悼念者,有些向靈車鞠躬或雙手合十,陳麗娜極輕微地頷首,好像還禮。

台灣作家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2016-11-2211月22日上午,台灣作家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過去10年,因健康原因,陳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

陳映真同時也是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陳映真原名陳永善,台北鶯歌人,1937年10月6日出生,1957年成功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即今淡江大學)外文系。

歷史一頁翻過去,不會再有這樣的人2016-11-23■台灣作家陳映真昨去世,生前創辦《人間》雜誌關注台灣社會問題陳映真1937年10月6日出生於台灣,2016年11月2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11月22日上午,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過去10年,因身體原因,作家陳映真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

陳映真離世:他曾是「台灣良心」,用50年寫就「家國文章」2016-11-23自昨天傍晚起,一條消息在主流媒體上無聲傳播——創辦《人間》雜誌的台灣知名作家陳映真,於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壽79歲。

作為一名身在文學系統之外的普通人,看到這個標題你肯定要問,余光中、李敖、柏楊、龍應台我們都聽過,陳映真是誰?每一個漂泊者都能讀懂陳映真2016-11-23陳映真(1937~2016)「永遠要以弱者,小者的立場去凝視人、生活和勞動。

」這是陳映真曾寫下的話。

台灣作家藍博洲深情追憶陳映真先生2016-11-26原標題:「歷史面前,他選擇了理想主義者應走的路」——台灣作家藍博洲深情追憶陳映真先生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查文曄、陳鍵興、張漫子)過去幾天,台灣作家藍博洲通過微信分享的所有內容都只與一個人有關,就是陳映真。

Fredchiuunread,Sep24,2017,5:17:41PM9/2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www.storm.mg/article/22913好文嚴選:溫州街的尋鶴人─兼悼李渝風傳媒 印刻文學誌 2014-05-0621:42 13675 人氣 產生縮網址 現正熱映中熱門新聞 日薪900當天花完、賭贏5萬一夜燒光!做一次粗工他看清窮人為何想當「廢物」 謝孟穎 2017-09-2009:10 竟然沒有城市想辦奧運了!2大原因讓各國卻步,逼得奧會主席說:未來可能指定城市舉辦... 澎湃新聞 2017-09-1908:30 行房前1小時按摩陰莖,改善「早洩」!阿育吠陀醫界權威:早洩主要肇因是風能惡化 維桑特‧賴德 2017-09-1807:20 癌末的祖父,頻頻對著沒人的病房說話…直到辦完後事,他們才發現驚人的真相 苦苓 2017-09-2110:37 「忍耐」忍出殺人犯!乖寶寶為何成為犯罪者台大教授李茂生這樣解析 謝孟穎 2017-09-1816:18 「跟我哥哥假結婚好不好?」她病危一句請求,揭開同志生兒育女最痛困境 謝孟穎 2017-09-2108:30 台灣成毒品出口大國?!杜特蒂點名台灣為菲律賓毒品上游 中央社 2017-09-2109:29 「愛與鐵血的歪風」陳家欽升任警政署長台灣鴿臉書:警界最黑暗一天 施孝衡 2017-09-2016:00 自慰爽到自己,卻傷了她們!揭密AV產業血汗真相,短短幾分鐘「舒服」的代價竟然這麼大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9-1915:51 全面開戰!陳明文妻「忍20年」將揭張花冠真面目,張反擊「嘉義縣全包才滿意嗎?」 李泰誼 2017-09-2215:33更多新聞 熱門分享 40年捐款10億、成為台灣媳婦為弱勢奉獻一生…美國籍的她終生以「正港台灣人」自居 想想論壇 2017-09-2012:21 「忍耐」忍出殺人犯!乖寶寶為何成為犯罪者台大教授李茂生這樣解析 謝孟穎 2017-09-1816:18 日薪900當天花完、賭贏5萬一夜燒光!做一次粗工他看清窮人為何想當「廢物」 謝孟穎 2017-09-2009:10 網友批李明哲夫婦「白目」苗博雅重砲反擊:欺善怕惡的俗辣 謝孟穎 2017-09-1718:09 不到2歲的受虐兒,送來時頭都凹下去了,收容所經費只能再撐一個月,盼外界伸援手 王彤方 2017-09-2112:00 空軍戰力升級》F-16V戰機首批年底交機明年在台試飛交付空軍 吳明杰 2017-09-1808:30 竟然沒有城市想辦奧運了!2大原因讓各國卻步,逼得奧會主席說:未來可能指定城市舉辦... 澎湃新聞 2017-09-1908:30 試著告訴自己「算了吧」!精神科醫師:當身心被榨乾時,又怎麼擠出能量加油 林耕新 2017-09-2107:20 「國家漫畫博物館」2020年在台中落成!林佳龍:盼打造動漫產業中心 蔡孟筑 2017-09-1911:58 八年級女孩靠6個印章蓋出「所有中文字」!超強創意讓世界驚嘆,募資3天衝破20萬 王彤方 2017-09-2015:11 旅美作家李渝離世,她所書寫的溫州街故事從此成為「傳奇」。

(圖為2005年李渝任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身影,取自浸會大學網站) 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李渝 出生於重慶、成長於台灣、任教於美國的知名女作家李渝6日離世,享年70歲。

風傳媒選摘2010年《印刻文學生活誌》七月號,《鄉在未知的前方——李渝談新作〈待鶴〉》,悼念這位女作家─溫州街永遠的尋鶴人。

訪談中對文學對釣運公案都有深澈的剖析。

一、關於「閱讀」 問:您曾提到沈從文在您心中是祖師爺級的「老師」,「洋老師」則是普魯斯特,我想他們對您具體而微的影響應該是在您開始寫小說以後吧,那麼之前呢?是哪些書伴隨著您的成長。

您是有系統有計畫的閱讀書籍嗎?李:我是「閑書」看的遠比課本正書多,翻譯遠比中文書多,從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開始。

中學時看舊俄小說,屠格涅夫、契訶夫、托爾斯泰等,再來是看布郎寧姊妹的《咆哮山莊》、《簡愛》等,奧斯婷的《傲慢與偏見》等,狄更斯的《雙城記》、《塊肉餘生錄》等等。

啟明書局出的世界著名小說翻譯本大致都看過,那是我們那時代的精神食糧。

泰戈爾迷過一陣子,後來讀到福克納的〈紅葉〉,好幾天腦子都轉不回來,於是把何欣翻譯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集》當範本,一讀再讀。

上外文系的時候,凡是選為課本的一律不喜歡,這跟文學教授泰半是文學殺手有關。

去哲學系選修歐洲存在主義,看紀德、卡繆、卡夫卡等,教授只談哲學思想,不談文學,反而給文學欣賞留出了空間。

這時閱讀偏重起歐洲文學來。

大學時松棻進入生活,松棻要我看杜斯托也夫斯基,尤其是《卡拉馬助夫兄弟》。

松棻沒有一天不看書,他的書單是驚人的,閱讀力和悟力是過人的。

我在閱讀上因此而開始出現重點,逐漸醞釀出以後的讀書習慣和品味。

問:那麼關於傳統中國的部分呢?您的小說布局和技藝形式的鍛鑄,兼容高度的現代性和中國傳統藝術凝鍊之美學,很難想像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竟能對中國的古典如此優游自在地穿入與運行。

李:少年在台灣,對傳統無名地感到反感,學習的興趣自然是沒有的。

說來慚愧,一直要到中年以後,且在外國,還是因為教書的原因,才看中國古典小說的。

也許是機緣到了罷,這一看卻不可收拾,由衷地敬佩起來,對古典中國的認識真正是後知後覺。

後來寫〈賢明時代〉和〈和平時光〉,很大一部分是向古典小說致敬。

這又是個因失去而獲得的例子。

問:換句話說,如果您居住在台灣,可能不會有這樣的轉變。

李:恐怕不會罷。

我在西化中長大,現在又可算是個「紐約人」,可是關心的題目,和在文字敘寫上,都越來越華夏,如果在台灣,猜想航道不會向傳承回溯,而發展出這樣的fusion-匯合。

我現在看書,原文中文已經多過翻譯。

如果住在台灣,恐怕仍舊在翻譯文學中。

問:傳統中國東西比較老成,幾乎是到某種年齡才能懂得。

這麼改變航道,有了新的視點,景觀一定很不同吧。

李:中文的準確性和速度是能夠非常驚人的。

就速度來說,它可以在有限中載負無限,唐詩是個最明顯的例子。

《左傳》、《三國演義》、唐人小說在很短的句子中凝聚時間和空間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唐人小說〈紅線〉裡,在紅線夜潛田承嗣寢帳,偷盜枕下金盒之前,有寫紅線如何從婢女換裝成俠女的一段,不到五十個字,它的明確、快捷、綺麗,叫人只能拜服。

緊接下來寫夜行來去,一種推進速度把時間和空間壓縮到了極限,充滿了敘述的勁力,再進一步每行句子就要像鋼絲一樣啪地一聲斷了,這樣的寫法真是充分開發了中文的能量。

此外,中文有四聲,有頭、尾韻,要鏗鏘要柔軟綿延都可以,音韻、節奏感都非常強。

而且還有字形,例如絞絲邊的字一行排開來,視覺上也是綿密得了不得。

問:聽您說由東往西,又再次從西返東的這段旅程,令人感動與感慨,像一段尤里西斯的精神之旅。

能把中西兩個似乎悖反的美學模式摸熟,然後透過小說翻飛迴旋而來達成屬於個人的風格,這是一個小說家最大的成就。

這當然不是幾年的功夫能做到的,而是幾十年的努力。

除了隨著生命變化而來的視野打開,具體來說,哪些作品對您寫作的「拔升」起了較大的影響?李:經典裡,有福樓拜的《波法蕊夫人》,吳爾芙的《到燈塔去》,喬艾斯的《都柏林人》,海明威《在我們的時代》,普魯斯特《記憶過去時光》等,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等,魯迅、沈從文等。

魯迅文字之緊密強勁,之能筆中驅逐情感而埋伏巨大的情感,現代中文小說寫到今天都還沒人能追及。

早時的閱讀對後來寫小說影響很大,我能說出的幾個自己的寫法,背後都有閱讀的根源。

現在的閱讀也有敬佩的作家,例如卡爾維諾、包赫斯,和大江的散文等,但是少年時的那種讀後的激動沒有了。

問:普魯斯特的中文版書名不是《追憶逝水年華》嗎?怎麼用不同的翻譯名?李:因為《追憶逝水年華》美化了原名(Àlarecherchedutempsperdu),使原書看起來好像是部言情小說。

問:這和您收斂的文筆很一致,如果把抒情解釋為情感洋溢,您應該是反抒情的,對吧?李:可以這麼說,如果「抒情」是美化,或者感情溢於言表。

但是如果你也可以認為像卡夫卡、魯西迪那樣荒誕的,像英國畫家培根那樣猙獰或者美國畫家EdwardHopper那樣冷漠的,也是抒情,我就一點也不反抒情。

問:您的文字,尤其是藝術評論,有時讓人誤以為出自男性作家的手筆。

李:那最好不過了。

性別不在我的思路裡。

對我來說,性別是政治、社會性論題,屬於公眾範圍,不在筆的考慮中。

用論文來討論性別則是另一回事。

二、關於學生運動問:談到社會和政治,我們正好可以回顧一下一九七○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您曾經是核心分子。

李:保釣運動柏克萊這一支由香港留學生發起,台灣留學生響應;香港留學生大多負責實務,台灣留學生大多負責文宣。

所有活動的決定和執行都是集體性的,很有左派的激進開明精神。

柏克萊第一次示威的對象除了日本、美國政府外,還加台灣國民黨,這第三項是其他地方舉行示威時沒有的,可見柏克萊抗爭意識的強烈。

後來周恩來邀請北美保釣成員訪問中國,柏克萊這一支也不去。

問:有一說是您和郭松棻在文革時期去中國是受周恩來邀請?李:我也不只一次看到這樣的寫法,就藉此澄清一下吧。

周恩來的確邀請過,不過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九七一年初秋的一個黃昏,舊金山東風書店老闆陳先生突然造訪我們在Oxford街的公寓。

因為就在學校西北角,大門不用鑰匙就能開,我們的公寓當時是釣運活動大本營。

陳先生匆匆進屋,神情緊張,立刻要求到隱密的房間去說話,那只能是最裡間我們的臥室了。

原來陳先生帶來祕密的口訊,周恩來邀請北美各地釣運成員訪問中國,柏克萊是其中之一。

陳先生交代後又匆匆離開,大家就留在公寓即刻討論。

因為認為和政權掛鉤對運動的發展不利,商量後一致決定了都不去。

我說的大家,是包括了港、台留學生的「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核心成員,大約有七、八人左右。

一九七四年我們去中國,是利用聯合國的回籍假作私人旅行,和周恩來的邀請無關。

問:參加釣運,體會是什麼?李:保釣初期,理想主義肯定了人性中的光明面,保釣後期政權和實利介入,揭示不少「紅樓夢/張愛玲時刻」,就是人性的晦黯面,卻也因此現出運動的「人性」。

對人的了解,得之於釣運的體驗甚多。

問:保釣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當年的熱情參與,您現在回想起來,考慮過以這一運動為背景來寫小說嗎?李:釣運當時的確是華人留學生中的熱情大事,但是如果你現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運動對那時和後來的兩岸釣魚台政策,或兩岸其他政治、社會、文化等等方面都沒起什麼作用,對北美華人/華裔社會也沒留下影響,歷史意義是欠缺的。

對個人,左派理想中的以革命運動滌洗人性的事好像也沒發生;原來是怎樣的,後來還是怎樣。

它的影響大概是在個人生活軌道方面吧,例如如果不是因為保釣,我們可能會留在加州或者已經回台灣之類,或者可能從事另一種職業等,這類作用是有的。

釣運是生活中的一件發生,作用也等同,沒有特別的突出性。

小說裡寫了篇〈關河蕭索〉,也不是完全寫保釣的。

我和郭松棻日常兩人聊天很少說到保釣。

政治運動不可能是我寫小說的動機或主題。

給稱為「保釣作家」,常給捺入政治意識形態的上下文裡來被詮釋,也沒辦法,不過我並不在意。

問:曾經積極介入政治活動,在文學表述上卻寧取「政治的歸政治,文學的歸文學」,辨識上是否出現了矛盾?李:如果你認同文學/藝術可以涵蓋政治,而政治無法涵蓋文學/藝術,就會看出一致來。

因保釣而重讀民國史、魯迅等,民族情感自然是很強的,但是於我,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反叛、激進的人文精神更是啟發,更是主要的動力,追根究底,它們都還是在理想主義的範圍內。

理想/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並不能劃等號,這是我在保釣意識上跟典型保釣成員以民族主義為導不盡相同的地方。

釣運在後期轉型為統運,學生運動變成政治活動,抗議政權變成擁護政權、加入體制時,退出的時間於我就是到了。

BobDylan曾經積極參與七○民歌抗爭活動,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又很快退出,他回答說他是一名歌手,不是民權分子,我想在若干程度上是可以相通的。

有人因為郭松棻很會作煽動的演說,政治論文寫得很激進,後來卻從事一種深鬱沉靜的小說,而說他「人格分裂」,如果明白歐洲存在主義、俄國結構主義、義大利戰後新寫實、法國影視新潮派、新小說、英國「憤怒青年」、二十世紀左派、六○年代學生運動等等這些二十世紀現代時期的思潮和活動在理念上有共通的地方,很多疑問就會豁然而解。

王德威說我們參加學運本身就是一種現代主義的體現,是很對的,只有他看出了這點。

三、〈待鶴〉問:我們來談談新作〈待鶴〉。

表面看來它寫兩次旅行,當然它不是寫旅行。

是什麼機緣促生了這篇小說呢?李:蘇東坡有一篇記述和長老仲殊聽琴的〈破琴詩(并引)〉,引文部分寫得虛虛恍恍,像回憶紀實,又像是編造傳奇,現實和夢想之間隨意進出,困惑了我很久。

蘇軾寫文章喜歡把現實和夢寫在一起,兩者併置像兩個相連的房間,腳下通行自由無阻。

他不安排橋接來為讀者作心裡過渡,也不像包赫斯、曹雪芹等夢大師們營造奇夢讓我們驚訝,卻把夢處理成敘述流程不需特別注意的一截,從現實入夢,從夢入現實,莫非像吃飯接喝水一樣通常。

今日閱讀奇夢不難,已經熟悉路徑,這種夢的平庸化-banalityofdream,或者平庸的夢-dreamofbanality,卻讓人迷惑得很。

我想借題發揮,卻在〈琴〉文裡轉來轉去轉不出,某日寫了三兩段後不知不覺寫去了〈待鶴〉。

而在小說結束的時候,腦子裡想的正是「夢的日常性」。

問:〈待鶴〉啟章就是繪畫《瑞鶴圖》。

以前的作品,例如〈夜琴〉裡有豎琴、〈菩提樹〉裡有口琴、〈賢明時代〉有壁畫,〈和平時光〉談琴奏;您的小說總是和藝術有關,以藝術為依歸。

李:沒錯,我想要做好每種行業都必須具有那種行業的基本條件,於政治是狡黠,於商業是心貪——都沒有價值評斷的意思;於藝術則是誠實。

唯有藝術寬容異端,唯有藝術追求人的善性和昇華的可能。

只有在藝術中我們可以讓較好的我們,較好的現實出現。

問:那麼,這就是〈待鶴〉的上昇的主題了。

在意象上,相對於鶴的飛昇,小說的內容不斷在寫「下墜」:墜入深淵的不丹丈夫;墜下圖書館天井的學生,墮落的精神治療醫生……李:是的,人間常見的,以「下墜」為多,包括了日常的自己,這是生活的本性本質,不可能改變到哪裡去。

無論有意無意,人每天都在邊塌陷邊過日子,《紅樓夢》早就說清楚了。

上昇只有發生在藝術中,這是藝術的虛妄和迷人的地方。

問:〈待鶴〉文字比以前「流暢」,可是我知道您是有意不讓小說文字琅琅上口的作家。

李:寫小說,以前喜歡在句子上拗,故意扭曲詞彙和句型,務必要讀來奇異,經營所謂「句子的冒險」,求私人語言。

現在卻覺得能奇自然好,著意去製造、追求則沒什麼必要了。

藝術的張力-tension,像《左傳》或唐小說,是內含的,裡邊有東西,外貌自然精神,否則都是花招。

現在比較注意的可能是鋪陳或演繹罷,例如從〈她穿了一件水紅色的衣服〉到〈和平時光〉到〈待鶴〉,應該是有這樣的走向。

問:您的小說文體和藝術史文體似乎在這裡匯流了,說故事的性質也比較多,是否就是更注意起鋪陳或演繹的緣故?李:演繹就是敘述,仍舊是文字的進行程序。

當代華文小說很多在文體和情節上都推到了極限,都看不懂了,而把研究報告、文藝評論、科驗記錄等等大量直接用進文內的寫法也不少,於是小說是什麼這一老問題又進入了思索。

我總覺得小說的說故事的傳統還是很重要的,若是能說成了例如安徒生的「夜鶯」、「雪后」等一樣那麼簡單又動人的故事,對目前的我來說,還是最不容易的。

這麼想著寫著,寫著想著的時際,寫了〈待鶴〉。

問:〈待鶴〉裡有兩個地輿,一個是過去經過的地方,一個是不丹。

前者像是根據體驗而寫,後者可能是真實,也可能是虛構。

李:我沒去過不丹,借用了地理上遙遠的國家,不過是設立一個彼邦、另地、他鄉,一廂情願,願它能成為替換的場域,在實況不盡理想時,可以轉境過去,就像蘇東坡一步走進夢,或者哈利波特穿上隱形衣躲過壞人一樣。

說它是昇華,超越,逃避,作白日夢,失常,發神經,都可以。

問:可是〈待鶴〉的結尾是很光明而昂揚的。

李:有這樣嗎?這樣讀也好,只是我卻覺得結尾寫的是生存而已。

年輕時去練十八般武藝,一心以為可以出人頭地,改變世界,現在才明白,原來這些充其量不過都是些生存的拙技而已,到時能保全自己,不被世界吞嚙掉就已經夠幸運的了。

我常覺得,例如玄奘西去求經,固然有宗教上的崇高動力,讓自己活下去恐怕是更深沉的目的。

李叔同的例子也一樣。

人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最難的。

美國當代畫家ChuckClose在創作的高峰時候中風,經過一段沮鬱時期,把筆綁在手指上努力畫了回來。

最近有人訪問他,因他不斷有新作,不斷嘗試不同的畫法而恭維他「有膽量-audacious」,他回答,不是的,是為了存活-「It'snotaudacious,it'ssurvival」;就是這樣的...(※完整內容請見《印刻雜誌》83期七月號)小檔案李渝1944年生於重慶,台大時期開始創作,赴美後從事藝術史研究,與作家先生郭松棻(其父為知名前輩畫家郭雪湖)都是保釣時期積極投入運動的學生。

1980年代重回創作行列,風格丕變,以特殊的純文學觸刻畫政治轉變中的台灣。

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金絲猿的故事》、《夏日踟躇》、藝術評論集《任伯年》、《族群意識和卓越風格》﹔翻譯《現代畫是甚麼》﹑《中國繪畫史》等。

曾獲中國時報小說首獎及帝門藝術評論獎等獎項。

「溫州街,一條禁錮的、壓抑的,卻又風華絕代的街道。

」李渝寫溫州街巷弄裡花木掩映間纏祟著戰爭與政治的,一樁樁繁華又滄桑的煙雲故事,已然是台北文學重要的一頁。

2006年,教育部主導的少年文學讀本將她短篇小說《范樞銘的正直》列為1980年代台灣文壇的代表作之一,並稱李渝文字充滿了「留白的藝術」。

http://www.storm.mg/article/22913Fredchiuunread,Sep25,2017,9:41:49PM9/2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www.eventsinfocus.org/news/1998十年生死兩茫茫 樂生大平台 許諾成空?2017/09/25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樂生大平台」又是一場騙局?因為不接受行政院核定的樂生入口意象「陸橋方案」,去年,樂生院民與青年樂生聯盟爭取「大平台方案」希望再現過去樂生院入口「Y字型道路」(詳見:〈樂生重建要從大平台上找回靈魂〉)。

去年(2016)12月22日,在國發會主持的協調會上,終於達成依「減軌覆土」形式,重建「樂生大平台」的共識送行政院。

不過,十年運動下來,對政府各種的跳票早已不信任的自救會及樂青,仍在今(2017)年4月以刊登報紙廣告,及遊行的方式,表達訴求。

五個月過去,事實證明,他們的擔憂,其來有自;事實上,從去年12月,經過4月樂生的登報、遊行,一直到現在,對官方來說,「陸橋方案」一直都在,而「大平台方案」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今(9/25)天,當記者向捷運局詢問進度時,新莊機廠工務所主任施勇伸表示,捷運局早在在今年(2017)2月,就開始照著原本規劃的「陸橋方案」施作了,預計明年(2018)1月正式完工。

那麼去年12月,國發會所謂的「共識」呢?施勇伸說,國發會協調完後,若要建議更改,應有一個較正式的會議記錄,但「當時的會議就像一個座談會,事後連正式會議記錄都沒有」,施勇伸說,衛福部曾發過公文跟國發會追會議記錄,但國發會一直不給,衛福部更改的依據,而捷運局的執行方案都有預算跟時程,不可能一直等。

為此,我們再向當時主持協調「大平台案」的國發會復主委曾旭正求證;曾旭正說,當時會議主要是「釐清技術問題」、確定減軌方案是否可行,當時捷運局接受減五軌方案,後續再由捷運局、捷運公司與建築師劉老師討論細節。

曾旭正說,後來案子送到行政院,確定由行政院政委兼工程會主委吳宏謀負責,處理的情況怎麼樣,他就不清楚了。

曾旭正「不清楚」的部分,就是協調會結束一個多月,捷運局於今年2月就開始照著舊案施工了,樂生院民與樂生青年聯盟卻被蒙在鼓裡。

當下屬各級機關都僅將去年12月的會議當成「釐清技術問題」、「討論會」、「座談會」時,關鍵就在於行政院現在的政治決策;樂青郭瑾燁說,在樂生運動4月上凱道後,此案交由行政院工程會負責,工程會接手後聲稱將進行溝通、不會施工,「陸橋方案」卻正如火如荼的在進行中…「這一兩個月看到橋墩蓋起來,我們才知道我們有可能被騙了,一直跟我們說爭議未決,不會施工,但實際上他已經開始在做了」,樂青林秀芃說。

林秀芃說,政府從去年12月至今,表面上說會跟自救會、樂青溝通,但完全沒有溝通,7月,樂青於是在國發會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提案,要求重建樂生大平台,該案在8月11日連署破5千、通過「附議階段」,若照政府自己訂定的遊戲規則,政府須於2個月後(10/11)對提案給予正式回應。

整件事情只是「沒有會議記錄」,在部門間協調協調不見了呢?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事實上,在通過「附議」的5日後(8/15),樂生院方就對院民進行口頭調查,並使用「大平台還是要搭電梯,蓋陸橋不用」等錯誤資訊,希望塑造出院民支持陸橋案的「民調」,林秀芃說,衛福部與院方就是想要這種方式,塑造出是院民自己不想要大平台,照著他們員本想要做的去做。

10年前(2007)的5月,民進黨政府拍板決定「530方案」,造成之後樂生院區一棟棟建築物遭拆除,更引發一連串龜裂、走山危機;2013年,在機廠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新莊捷運全線通車,戳破「新莊捷運不能通車」的的謊言(參見條目〈樂生療養院爭議〉)。

10年後,日漸凋零的院民與殘破的樂生院,等到的仍然是連串的謊言與空話。

關於樂生大平台,請詳見焦點事件報導:〈樂生重建 要從大平台上找回靈魂〉過去樂生空拍圖。

(攝影:齊柏林;樂生青年聯盟提供)「樂生大平台」終究一場空?(資料來源:台大城鄉基金會)Fredchiuunread,Sep30,2017,9:20:38AM9/3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BorisJohnsoncaughtoncamerarecitingKiplinginMyanmartempleForeignsecretary’simprompturecitalofcolonial-erapoemwassoembarrassingtheUKambassadorwasforcedtostophimBorisJohnsoninYangon,Myanmar.Photograph:NyeinChanNaing/APBorisJohnsonBorisJohnsoncaughtoncamerarecitingKiplinginMyanmartempleForeignsecretary’simprompturecitalofcolonial-erapoemwassoembarrassingtheUKambassadorwasforcedtostophimShareonFacebookShareonTwitterShareviaEmailViewmoresharingoptionsShareonLinkedInShareonPinterestShareonGoogle+ShareonWhatsAppShareonMessengerCloseShares368368RobertBoothSaturday30September201700.00 BSTTheforeignsecretaryhasbeenaccusedof“incredibleinsensitivity”afteritemergedherecitedpartofacolonial-eraRudyardKiplingpoeminfrontoflocaldignitarieswhileonanofficialvisittoMyanmarinJanuary.BorisJohnsonwasinsidetheShwedagonPagoda,themostsacredBuddhistsiteinthecapitalYangon,whenhestartedutteringtheopeningversetoTheRoadtoMandalay,includingtheline:“Thetemplebellstheysay/ComeyoubackyouEnglishsoldier.”Kipling’spoemcapturesthenostalgiaofaretiredservicemanlookingbackonhiscolonialserviceandaBurmesegirlhekissed.BritaincolonisedMyanmarfrom1824to1948andfoughtthreewarsinthe19thcentury,suppressingwidespreadresistance.GuardianToday:theheadlines,theanalysis,thedebate-sentdirecttoyouGetthewholepicturefromasourceyoutrust,emailedtoyoueverymorningReadmoreJohnson’simprompturecitalwassoembarrassingthattheUKambassadortoMyanmar,AndrewPatrick,wasforcedtostophim.TheincidentwascapturedbyafilmcrewforChannel4andwillformpartofadocumentarytobebroadcastonSundayaboutthefitnessoftheMPforUxbridgeandSouthRuisliptobecomeprimeminister.ThepreviouslyunbroadcastfootageshowsthediplomatmanagingtohaltJohnsonbeforehecouldgettothelineabouta“Bloomin’idolmadeo’mud/WottheycalledtheGreatGawdBudd”–areferencetotheBuddha.ThegaffecameonthefirstvisittoMyanmarbyaBritishforeignsecretaryinfiveyears.Hehadtakenpartinaritualinvolvingpouringwateroveragoldenstatueofwhathedescribedas“averybigguineapig”,whenheapproacheda42-tonnebell,rangitwithawoodenstickandspontaneouslystartedrecitingKipling’spoem.AvisiblytenseambassadorstoodbyasJohnsoncontinued:“Thewindisinthepalmtreesandthetemplebellstheysay...”ThenPatrickremindedhim:“You’reonmic,”adding:“Probablynotagoodidea...”Advertisement“What?”Johnsonreplied.“TheRoadtoMandalay?”“No,”saidtheambassadorsternly.“Notappropriate.”“No?”repliedJohnsonlookingdownathismobilephone.“Goodstuff.”“Itisstunninghewoulddothisthere,”saidMarkFarmaner,directoroftheBurmaCampaignUK.“ThereisasensitivityaboutBritishcolonialismanditissomethingthatpeopleinBurmaarestillresentfulabout.Britishcolonialtimeswereseenasahumiliationandaninsult.“ItshowsanincrediblelackofunderstandingespeciallynowweareseeingtheimpactofBuddhistnationalism,especiallyinRakinestate[whereRohingyamuslimshavebeenbeenthesubjectofviolentpersecution].”KiplinghardlyknewMyanmaratallandonlytravelledthereforthreedaysinhis20s,buthispoemsandshortstoriesabouttheplacehelpedforgetheimageofthecountryintheimaginationofcolonialBritain.RushanaraAli,theLabourMPandchairoftheall-partyparliamentarygroupondemocracyinMyanmar,said:“IcanthinkofalonglistofreasonswhyBorisJohnsonisn’tfittobeprimeminister.Thiscanbeaddedtothatlist.”TheForeignandCommonwealthOfficedeclinedtocomment.MaughBoBo,aBurmesedoctoralstudentinLondonwhosefamilycampaignedalongsideMyanmar’scurrentleader,AungSanSuuKyi,saidoffencecouldbetakenbecausethepoemtalksaboutkissingagirl,somethingthatwouldbefrownedoninthecontextofatemple.Laterinthedocumentary,titledBlondAmbition,JacobRees-MoggdescribesJohnsonas“acolossusonthepoliticalstage”andforme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secretaryAndrewMitchellsaysheis“impossibletodislike”.ItcapturesmultipleawkwardmomentsinJohnson’scareerattheForeignOffice.InAnkarainSeptember2016itshowshimbeingaskedwhetherhewouldapologiseforwritingacrudelimerickabouttheTurkishpresidentwhichincludedthelinethathehad“sowedhiswildoatswiththehelpofagoat”.Aninitiallyshifty-lookingJohnsonralliedandrepliedwithtypicalblusterthat“nobodyhasseenfittoraiseit”.InLondonlastyearhestoodalongsideformerUSsecretaryofstateJohnKerryandwasaskedaboutdescribingHillaryClintonaslooking“likeasadisticnurseinamentalhospital”.ItshowshiminsultingEuropeanleadersinthewakeofDonaldTrump’selectionvictoryashecomplainedaboutthe“winge-o-rama”thatgreetedTrump’swin,andshowshowDowningStreethadtodisownhisremarksonSaudiArabiainRome–thatitwaspuppeteeringandplayingproxywarsintheregion.HeisalsoseencomparingPresidentHollandeofFrancetoawartimeprisonguardwhowantsto“administerpunishmentbeatingstoanybodywhochoosestoescape,inthemannerofsomeworldwartwomovie”.Sinceyou’rehere……wehaveasmallfavourtoask.MorepeoplearereadingtheGuardianthaneverbutadvertisingrevenuesacrossthemediaarefallingfast.Andunlikemanynewsorganisations,wehaven’tputupapaywall–wewanttokeepourjournalismasopenaswecan.Soyoucanseewhyweneedtoaskforyourhelp.TheGuardian’sindependent,investigativejournalismtakesalotoftime,moneyandhardworktoproduce.Butwedoitbecausewebelieveourperspectivematters–becauseitmightwellbeyourperspective,too.Iappreciatetherenotbeingapaywall:itismoredemocraticforthemediatobeavailableforallandnotacommoditytobepurchasedbyafew.I’mhappytomakeacontributionsootherswithlessmeansstillhaveaccesstoinformation.ThomasineF-R.Ifeveryonewhoreadsourreporting,wholikesit,helpstosupportit,ourfuturewouldbemuchmoresecure.BecomeasupporterMakeacontributionTopicsBorisJohnsonFredchiuunread,Sep30,2017,6:30:41PM9/3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LuJmFor20YearsTheFrenchHaveBeenBuildingAMedievalCastleUsingMedievalTechniques,AndTheResultIsIncredible For20YearsTheFrenchHaveBeenBuildingAMedievalCastleUsingMedievalTechniques,AndTheResultIsIncredible by​RokasL Ifyou’refascinatedwiththemiddleages,youdon’tneedatimemachinetovisittheperiod.GuedelonCastleinBurgundy,Franceisauniqueprojectwherevolunteersandresearchersareconstructinganauthentic13thcenturycastle,usingonlytechniquesMichelGuyotandMarylineMartinstartedGuedelonCastleprojectin1997,andithasbeennearingitsinevitablecompletioneversince.Today,ithascreatedover55jobsanddrawsmorethan300,000visitorseveryyear.Thereisevenaperiod-accuratebackstoryattachedtotheprojectthatguidesthedesignandconstruction.IntheannalsofGuedelon,worksbeganin1228.Eachyearthatpassesisayearinhistoricaltimetoo,sowearenowin1248.“Theruleisthatonlywhatweknowfromdocumentsthatexistedatthetimeisallowed,”saysSarahPreston,anEnglishguide.“Funnilyenough,wefoundthateventhoughweknewwewerebeingaccurate,somehowthecastlelackedsoul.Soweinventedacharacter–theowner–whowouldhavelikesanddislikes,wantingthisandnotwantingthat.”SeigneurGuilbertisamiddle-rankingfeudallord,whowasgrantedtherighttobuildhiscastlebecausehesidedwiththecrownduringarebellionin1226.“Atonepointwerealizedthestonemasonswerecuttingthestonesforthetowerstooperfectly,whichjustwouldn’thavebeenappropriate.Itwouldhavesuggestedhehadalotofmoneyandthereforeasmallarmyinthechateau,whichwasn’tthecase.”Completionofthisincrediblewonderisexpectedaround1253–or2023intoday’sworld.Moreinfo:guedelon.frInFrance,peoplearebuildingacastlefromthe13thcenturyusingonlymedievalbuildingtechniquesandmaterialsImagecredits:GuédelonMichelGuyotandMarylineMartinstartedGuedelonCastleprojectin1997, anditscompletionisexpectedaround2023 Imagecredits:GuédelonHere,stonemasonsareworkingonbricksandkeystones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Workerstransportstonesbycart 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SpecialcranesarebuilttotakeheavierrockstohigherlevelsofthebuildingsiteImagecredits:GuédelonIntheannalsofGuedelon,worksbeganin1228.Eachyearthatpassesisayearinhistoricaltimetoo,sowearenowin1248Imagecredits:Guédelon“Theruleisthatonlywhatweknowfromdocumentsthatexistedatthetimeisallowed”Imagecredits:GuédelonThey’repayingextremeattentiontodetailfortheinterioraswell.Here’sashotofthetimberworkinsidethecastlebedroom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Anotherviewofthecastlebedroomanditsdecoratedwalls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Eventhetransportaroundthesiteismedieval:peopleusesitecartsandhorse-drawncarriagestomovearoundImagecredits:GuédelonWorkersarealsore-buildingservants’homesandbuildingsusedfordailylifeImagecredits:GuédelonAlookatsomeofthewoodworkinthecastle’shallsImagecredits:GuédelonSomeofthebuildingtechniqueshadtobere-discoveredorimprovised,suchastheexactcombinationofmaterialsforthemortarImagecredits:DenisGliksmanThosewhowanttodomorethanjustvisitthecastlecanalsopitchinandworkforafewdays—about650peopleeachyearvolunteertodosoImagecredits:GuédelonHere’saBritishengineeringstudentCloe,fromNorthampton,walkinginawinchdrumattheconstructionsite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Andanothervolunteerplayingwithgeese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Amanworksattheconstructionsite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ClementGuerard,ablacksmithatthesitesince1999,posesinhisworkshop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MangrindsflourinagristmillImagecredits:GuédelonThelocationwaschosenbecausemostofthebuildingmaterialsarenearby.Thereisrockforthewallsandtowers,bigoaktreesforwoodandcloseaccesstowaterandsandImagecredits:DenisGliksmanThisishowitlookedlikeintheearlystagesoftheproject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AndaglimpseofthebuildingplanforthecastleshowshowitwilllookcompletedImagecredits:GuédelonThisishowGuedelonCastlelooksnowImagecredits:JackyNaegelenBesuretowatchthevideotofindoutmoresecretsof this chateau Almostfinished...Tocompletethesubscriptionprocess,pleaseclickthelinkintheemailwejustsentyou.Likewhatyou'rereading?Subscribetoourtopstories.PleaseenteremailaddressShareonFacebookSubscribetoournewsletterShareonFacebookSvgVectorIcons:http://www.onlinewebfonts.com/icon290ShareThanksforSharing!GetthebestofBoredPandainyourinboxSIGNUP!290pointsShareThisPostWhatsappTumblrTwitterSMSShareonFacebookGetthelatestinspiringstoriesviaourawesomeiOSapp!DownloadBoredPandaapp!   PromotedStoriesRememberHurleyFrom'Lost'?SeeWhatHappenedToHimToday[Gallery]OMG!TrendSpotting:CuffedNailsNailstyleTheMostAddictiveGameOfTheYear!ForgeOfEmpiresMedievalPilgrimExcavatedinUKCarriedLeprosyStrainThatStillCirculatesGenomeWeb Recommendedby PopularonBoredPandaGuyKeepsPhotoshoppingHimselfIntoCelebrities'Lives,AndWeCan'tStopLaughing(10+NewPics)GuyMakesHisMalamuteATinderProfileAndTheConversationsAreHilariousHeyDogOwners!SharePicturesOfMeetingYourDoggosForTheFirstTimeToddlerKeepsStealingPrinceHarry'sPopcornUntilHeFinallyNotices,AndHisReactionSaysItAll10+PhotosThatProveDepressionHasNoFaceIWentToBraiesAndIFoundTheBeautyOfNatureWhatdoyouthink?Addacomment...POSTAnt13daysagoIvisitedthisplacelastyear.It'sjustanincredibleandtouchingprojectandrealisation.Iaddthatclayisalsoonsite(theymakeallthetiles).11pointsreplyAgnesJekyll3daysagoSocool!!2pointsreplyJohnL3daysagoIwonderiftherewillbeabathroomadded,orwilleveryonehavetorelyonabucket,andbottleofperfume?11pointsreplyErinZelnio3daysagoItisentirelypossible.Manyofthelargercastlesdidhavesomekindofplumbing,borrowingwhattheAncientRomansleftbehindinregardstoengineering.Itjustwasextremelyexpensivetobuildandmaintain,somostdidn'tbother.4pointsreplyLoadMoreReplies...JohnL2daysagoActually,whatIwasreallyreferringtowasthe"Bath"partinBathRoom,nottheprivy.Sorryifitwasmisunderstood.Canyouimaginehardlyevertakingabath?IknowIcan't,Wheeewww.0pointsLaure3daysagoPeoplehadbath,butno'bathroom'(i.e.aroomjustdedicatedtothat),sonobathroomplannedinGuedelon.Thereisactuallyabigwellinthecourtyardforwater.Thatisareallycoolproject(Iwordedthereforacoupleofweeksasavolunteeryearsago),everyonewhoisinterestedshouldwatchthe5episodesofSecretsoftheCastle,itisreallygood.1pointreplyLaure3daysagoButthereareloosinmanyrooms;)0pointsGarryBates3daysagoThereareexamplesofprimitive"facilities"builtintothestoneworkwherewastematerialwasdroppeddown"chimneys"and"lower"lifeemptiedthewasteatgroundlevel(probablyusedasearthimprover)1pointreplyLauraJohnston1dayagoAllicanthinkofisSamfromGoTemptyingthebedpansatnighttryingnottopuke.BadenoughseeingwhatbreakfastlookedlikebutseeinghowitcameoutthesamewayitwentinwasasiteSam(ori)willeverforget!0pointsreplywharrgarrbl2daysagoYou'dbesurprisedhowmanycastleshadgarderobesofsometype.Ifitattaches,hereisoneatthechâteauDinanenBretagne.dinan_toil...74272b.jpg0pointsreplyHans3daysagoHehe,reasonablequestion!Itcametomymindhowthisiscompatiblewithworkplacesafetylaws.Donotgetmewrong,Idonotmeantoprovoke.Buttheriskofbeingsmashedbyarockisquitesubstantial,andtheydonotevenwearhelmets.0pointsreplyStanMarston3daysagoThiscommentishidden.Clickheretoview.Absolutelynotracist-13pointsreplyFbomb3daysagoHowareanyoftheabovecommentsracist?Crawlbackunderthebridge,troll.9pointsKjorn3daysagoThatplaceisawesome!!!9pointsreplyLoadMoreCommentsAddacomment...POSTAnt13daysagoIvisitedthisplacelastyear.It'sjustanincredibleandtouchingprojectandrealisation.Iaddthatclayisalsoonsite(theymakeallthetiles).11pointsreplyAgnesJekyll3daysagoSocool!!2pointsreplyJohnL3daysagoIwonderiftherewillbeabathroomadded,orwilleveryonehavetorelyonabucket,andbottleofperfume?11pointsreplyErinZelnio3daysagoItisentirelypossible.Manyofthelargercastlesdidhavesomekindofplumbing,borrowingwhattheAncientRomansleftbehindinregardstoengineering.Itjustwasextremelyexpensivetobuildandmaintain,somostdidn'tbother.4pointsreplyLoadMoreReplies...JohnL2daysagoActually,whatIwasreallyreferringtowasthe"Bath"partinBathRoom,nottheprivy.Sorryifitwasmisunderstood.Canyouimaginehardlyevertakingabath?IknowIcan't,Wheeewww.0pointsLaure3daysagoPeoplehadbath,butno'bathroom'(i.e.aroomjustdedicatedtothat),sonobathroomplannedinGuedelon.Thereisactuallyabigwellinthecourtyardforwater.Thatisareallycoolproject(Iwordedthereforacoupleofweeksasavolunteeryearsago),everyonewhoisinterestedshouldwatchthe5episodesofSecretsoftheCastle,itisreallygood.1pointreplyLaure3daysagoButthereareloosinmanyrooms;)0pointsGarryBates3daysagoThereareexamplesofprimitive"facilities"builtintothestoneworkwherewastematerialwasdroppeddown"chimneys"and"lower"lifeemptiedthewasteatgroundlevel(probablyusedasearthimprover)1pointreplyLauraJohnston1dayagoAllicanthinkofisSamfromGoTemptyingthebedpansatnighttryingnottopuke.BadenoughseeingwhatbreakfastlookedlikebutseeinghowitcameoutthesamewayitwentinwasasiteSam(ori)willeverforget!0pointsreplywharrgarrbl2daysagoYou'dbesurprisedhowmanycastleshadgarderobesofsometype.Ifitattaches,hereisoneatthechâteauDinanenBretagne.dinan_toil...74272b.jpg0pointsreplyHans3daysagoHehe,reasonablequestion!Itcametomymindhowthisiscompatiblewithworkplacesafetylaws.Donotgetmewrong,Idonotmeantoprovoke.Buttheriskofbeingsmashedbyarockisquitesubstantial,andtheydonotevenwearhelmets.0pointsreplyStanMarston3daysagoThiscommentishidden.Clickheretoview.Absolutelynotracist-13pointsreplyFbomb3daysagoHowareanyoftheabovecommentsracist?Crawlbackunderthebridge,troll.9pointsKjorn3daysagoThatplaceisawesome!!!9pointsreplyLoadMoreComments PopularonBoredPanda10+First-WorldAnarchistsWhoDon’tGiveADamnAboutYourRulesIGotTiredOfPeopleGivingMyCameraTheCreditForMyPhotos,SoIBoughtTheCheapestCameraAndLensICouldFindToProveThemWrongGuyGetsCaughtCheatingOnHisGirlfriend,AndItEscalatesHilariouslyThisIsTheMostHeartbreakingImageI’veEverTaken10+GeniusTrollsWhoTookTrollingToAnotherLevel10+HilariousDifferencesBetweenCatsAndDogsTrendingonBoredPandaIUsedADroneToCaptureTheTrueBeautyOfLithuaniaJohnSnowAndYgritteJustMadeTheirEngagementOfficialWithAnAdvertInLondonNewspaperThisIsWhatWouldHappenIfTheDisneyCharactersUsedFaceSwapThis‘Living’LampActuallyBreathesAir,AndIt’sStraightOutOfASci-FiMovieJimmyKimmel'sMeanTweetsAreBackAndThey'reAbsolutelyBrutalIReimagineOldPaintingsWithPopCultureElements Almostfinished...Tocompletethesubscriptionprocess,pleaseclickthelinkintheemailwejustsentyou.Likewhatyou'rereading?SubscribetoourtopstoriesSubscribePleaseenteremailaddressAlsoonBoredPandaThisSpiralingTreetopWalkwayInDenmarkPutsEveryOtherTreeWalkwayToShameTheBestATMWithdrawalDefense(13Pics)ItTookMyDad2.5Years+HeartAndKidneyFailureToPaintThis,AndYouHaveToSeeItInFullSizeToReallyAppreciateItMom'sListOf"Don'ts"ForHerDaughterIsGoingViral,AndEveryoneMustReadItGroomJumpsIntoRiverToSaveDrowningBoy,Doesn'tEvenTakeHisSuitJacketOffArtistCreatesDollsWithVitiligoForKidsWithThisRareSkinCondition10+TimesArtistsCaughtCompaniesAndFakeArtistsCopyingTheirWorkAndSellingItAsTheirOwnIfYouEverFeelSad,JustRememberThatHorsesCanGrowMoustaches10+HilariousPostsAboutCollegeThatWillMakeYouLaugh,ThenCryArtistCreatesLife-SizeSculpturesOfWomenInspiredByRenaissanceArt,RevealsTheBeautyOfFemaleFormArtistTurnsLogosOfFamousBrandsIntoWeapons,AndTheResultIsDangerouslyAwesome223LbWomanRevealsWhat2YearsOfFitnessDoesToYourBody,AndHerTransformationIsUnbelievableGirlThinksIfYouRegretHavingSexItMeansYou'veBeenRaped,GetsAPerfectLessonOnConsentChainsawArtistCarvesFallenRedwoodTreeIntoGiantSeaCreatureGayTeenAsksFriend'sMomIfHeCanComeToGirls-OnlySleepoverAndHerResponseWinsTheInternetNewbornGirlClingsToMom'sFaceJustSecondsAfterBirth,AndTheVideoWillWarmYourHeartIllustratorShowsHowDisneyPrincessesWouldLookLikeIfTheyLivedIn2017,AndTheResultIsAwesome10+HilariousPostsAboutHusbandsWhoCatchAColdAndThinkThey'reDyingICreatedALegoCVToStandOutFromOtherResumes10+TimesEverydayObjectsWereActuallyPopCultureIconsInDisguiseThisAmazingTreeThatShowsHowLanguagesAreConnectedWillChangeTheWayYouSeeOurWorldIncredible30-DayJourneyOfACargoShipInATimelapseShowsWhatMostOfUsWillNeverSeeInOurLifetimesDisneyCollabsWithJapaneseWeddingCompanyToMakePrincessWeddingDresses,AndTheyLookStunning14PeopleWhoMadeAHugeMistakeByAskingTheWrongGuyForHelp(NewPics) Tags13th-centurycastle,castleinBurgundy,castleinFrance,full-page,GuedelonCastle,Guedelonproject,MarylineMartin,medievalbuilding,medievalcastle,MichelGuyotLikeusonFacebookformorestorieslikethis:No,I'mnotthatbored.   Fredchiuunread,Sep30,2017,7:45:36PM9/3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FlowerPower:六十年代在三藩巿起始的和平運動──權力歸花兒http://hokkfabrica.com/60s-peace-campaign-flower-power/PhotoviataringaPhotoviataringaSource:SanFrancisco–ScottMcKenzie, Flowerpower,Wikipedia, CrystalSchwanke,1960sHippieFashion,1960sHippieFashion,lovetoknow, FashionandFadsofthe1960’s,1960’sTheDecadeofRebellionFlowerPower:六十年代在三藩巿起始的和平運動──權力歸花兒HFCrewonSeptember30,2017at12:00amForthosewhocometoSanFranciscoBesuretowearsomeflowersinyourhairIfyoucometoSanFranciscoSummertimewillbealove-inthere—節錄自歌曲〈SanFrancisco(BeSuretoWearFlowersInYourHair)〉由ScottMcKenzie唱出,具現了1967年席捲美國的反戰運動,也點出花兒在嬉皮世界中愛與和平的象徵。

VideoviaYouTube/oMyBadHairDay金門公園—短暫的烏托邦Flowerpower(權力歸花兒),那微不足道的花兒,卻充滿渴求和平的力量。

那一年在金門公園的一片花天花地,人群聚集起來,「LoveofSummer」就此展開,無日無依地演唱、冥想、談天,花兒的力量絕不能小覷,的確,色彩迷離、斑爛的花兒從此便有了嬉皮士和平的精神意義,也成為六十年代時尚的標誌。

人們由頭到腳也裝載着花,頭、臉、身體,而手握的那朵花兒除了向街頭行人派發,也送給士兵,也插在步槍槍口上,向敵對的一方送上一份和善。

PhotoviaSomeKillerStoriesPhotoviaPinterest/NewEnglandWoodstockPhotobyPaulRyan一直備愛爭議的嬉皮文化,在愛與和平中間串附着迷幻、消極、毒品、色情。

1982年,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除了一幕經典地在電車上做愛外,還有一句對白充份表達那消極糜爛的嬉皮心態:Tomato(葉童飾)說:「我地好似對個社會冇乜貢獻喎。

」Louis(張國榮飾)說:「我地咪係社會囉。

」對於嬉皮士來說,性慾的放縱、LSD的沉迷,這一切都比戰爭與暴力來得更好,哪怕活得消極頽廢。

There’sawholegenerationWithanewexplanationPeopleinmotionPeopleinmotion—節錄自歌曲〈SanFrancisco(BeSuretoWearFlowersInYourHair)〉Photoviappu.org.ukPhotoviappu.org.ukPhotoviataringa60年代—變動/燥動年代一場各世代也可參與的運動,反戰是一個跨世代頌揚的願望。

60年代,美國年輕人開始重新詮釋愛,較疏離的人、自然環境等,均被重新情感審視,不再止於國家身份,還可以是某城巿的人、地球人等身份,如何愛、愛什麼也是新的,諸如愛地球這類環保議題,也是在這時開始受到大眾關注。

這個變動的年代,人在變動,世界也在變動,即便香港這彈丸之地,1967年也發生了「六七暴動」—一件影響香港深遠的事件,這場暴動把香港民生、政治、司法導向某一條軌道上。

還有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TheWoodstockFestival),無論人數和舉辦日數也超出預期,別忘!音樂是60、70年代的主角,也是嬉皮士的靈魂。

Photoviataringa那躁動的年代過後,今時今日和平依舊好像離人類很遠,有些理想我們希望堅持,然而,意志被消怠,唯有憧憬回到那短暫、備受爭議的烏托邦—1967年的三藩巿。

請各位務必穿着花衫花褲,頭繫鮮花,在臉上繪畫花的圖案,於全身紋上各種花樣的紋身,與街頭行人擁抱,跟愛人盡情做愛親吻,以及給敵人送上一朵善意小花,寄望遍地開花的光景。

PhotoviataringaPhotoviataringaSource:SanFrancisco–ScottMcKenzie, Flowerpower,Wikipedia, CrystalSchwanke,1960sHippieFashion,1960sHippieFashion,lovetoknow, FashionandFadsofthe1960’s,1960’sTheDecadeofRebellionPhotovFredchiuunread,Sep30,2017,11:57:28PM9/3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父親細說 黃之鋒是怎樣煉成的撰文:記者盧曼思|發佈日期:30.09.17|最後更新:|2017-09-3001:20:42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你個仔,有着怎樣的人生?讀名校MBA畢業做IBank住豪宅揸靚車,抑或,好似黃之鋒?如果你是黃之鋒的父母,你,會是一個怎樣的人、有着怎樣的感受,黃之鋒短短那20年起起跌跌的人生,還有他的個性,是怎樣煉成的?黃之鋒父親黃偉明,以往沒有多說,看着兒子入獄後,他,有感而發。

黃偉明在兒子的房間,等待之鋒早日回家。

何君健攝53歲的黃偉明(Roger),伊利沙伯中學畢業,同屆同學包括......袁國強,律政司司長,「我一向都唔識佢,無聯絡。

」黃偉明的太太Grace,也是他的中學同學,青梅竹馬。

黃偉明1986年在香港大學電腦系畢業、Grace1987年在港大中文系畢業。

黃偉明之後入了跨國金融機構的資訊科技部門工作,直至幾年前提早退休,「我一直以來嘅IT訓練係邏輯思考,好多嘢我會諗清楚先講,唔會亂講,唔容易在公眾面前表達情緒。

」「我們在1989年6月3日影結婚相、7月1日結婚。

因為六四,我哋無擺酒,只印了一張米色的卡通知親友,張卡寫着:『國難當前,儀式從簡』」「六四屠城後,當年香港有個突破新聞封鎖行動,我和同事買了幾本中國旅遊特刊,內有很多大陸酒店、旅行社、商店的傳真機號碼,我們有理無理將香港的報紙fax上去。

我仲記得當年公司個printer好似雪櫃咁大,我貼咗一張類似寫着『不自由,無寧死』的標語上去,搞到個主管要叫我唔好咁。

」「我同那個年代好多香港人一樣,都無任何政治意識,大學沒參加社運,但我對香港有感覺。

我唔會好肉麻話我愛香港,六四前後我有機會攞澳洲Passport,因我係IT人,但我無攞。

六四後,我決心留在香港。

」結婚6年後,Grace懷孕,黃偉明開始思考他對兒子有何期望。

「反映在『黃之鋒』這個名字上,來自《聖經》詩篇:『你的箭鋒快,射中王敵之心,萬民仆倒在你以下。

』你,是指上帝。

黃之鋒的意思,是希望他成為上帝手中的利器,打敗仇敵。

他的英文名Joshua是《聖經》記載的約書亞,是繼承摩西的以色列人領袖,驍勇善戰,在《聖經》中沒怎麼做過錯事的人。

」「我對他的期望是完成上帝的使命,去傳福音。

我初時沒想過,會是社會運動的使命。

」「之鋒這幾年所做的,係fulfill緊我哋對佢嘅期望,他,理直氣壯。

」「之鋒細個好得意,好似賣奶粉廣告的BB,氹得人好開心。

」黃偉明說。

壹週刊圖片黃之鋒有立場、有堅持、有原則。

跟爸爸黃偉明,是餅印。

「我係比較理想主意嘅人,好堅持自己理念。

我讀小五時信基督教,我屋企唔信,係我自己好認真信,要做一個有使命感的人,覺得啱就做。

可能我一直係咁,影響之鋒。

」「我以前返西營盤一個教會,推動福音遍傳運動。

我性格內向,但我都會主動走入商店傳福音,跟小食店、茶樓、7.11的店員傾偈,我會設計好多藉口同佢哋傾,又叫教會母親節買250支康乃韾,然後衝入街市,見到上咗年紀的女人就問係咪母親,係就派花。

」「之鋒讀中學時,我教他和團契的成員,如果想同菜檔檔主傾偈,就買斤菜;同豬肉佬傾就買斤豬肉,幫襯人都係祝福人。

我見到佢哋擰住一袋苦瓜一袋豬肉返來,好感動。

」「我間中會係屋企播電影《十字架耶穌在中國》,套戲係講中國教會在文革之後的復興,以及中國政府對基督教的打壓,如何愈打壓愈興旺。

我不是一個刻意反對共產黨的人,當然我知道它有很多不公義,但我沒什麼意識特別反對它,我比較關心的是福音在中國的發展。

這套戲我久唔久就會播,我觀看時,之鋒仲好細個在我旁邊玩,我後來才知,原來這套戲他已經入腦。

」 「之鋒讀小學三、四年級時,我有給他看一些六四書冊,我覺得有責任告訴他,我會給他看所有新聞相片,照一般正確歷史理解跟他說,但我沒怎麼說當時的中國政府。

維園六四悼念晚會頭幾年我有去,之後少了。

」黃偉明近年也關注社會議題,是反對同性婚姻組織「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的召集人,他在性別議題上的態度立場非常鮮明,這樣可有影響黃之鋒?「佢以前喺學民思潮,我同佢講,如果學民要支持同運,你要執咗學民思潮,或者你離開。

」「香港眾志未創黨時,我也說過,不要搞支持同運,我不用你反對。

我話,如果你要傾的話,我可以慢慢同你傾,他不肯,我想他有自己的困難。

我的道理都好強,我有同佢講過一句,我話如果你個黨係咁,不如退黨,他聽罷當然有點情緒啦。

」父子兩人在這方面的價值觀是否很不同?「我未知他真正點諗,他無怎樣表態,當然佢個黨有態度,黨不是他一人話事。

某程度上我不太接受得到,但我好體諒他的處境。

我希望有一天可坐低跟他說道理,我出來反對同性婚姻運動,都係因為人權和社會公義。

」黃偉明這個爸爸,在自己的信念上,企得非常硬。

黃之鋒,也一樣。

黃之鋒讀中學時瞓身反國教,在校外派傳單。

蘋果日報圖片黃之鋒有讀寫障礙,由細到大黃偉明對兒子讀書都無乜要求,「佢默書、數學、歷史都好差,人哋溫習1個鐘有80分,佢溫5個鐘得40分,佢入到匯基書院(東九龍)、後來轆到入公開大學,都係神蹟。

」「佢嘅優點,係佢思想的mentalage比人快幾年,而家可能快幾十年。

佢8歲我哋已當佢十幾歲教,唔同佢講BB話,講正經嘢,或者靈修、睇書睇經文。

」「之鋒另一個優點係表達能力強,說話能力屬於A級,有佢講無人講。

他3歲已經可以介紹自己,其他人很震驚,覺得他不只3歲。

他讀中一時替我上教會大台,我原本要講福音,但我那天傷風,我話之鋒你幫我上去讀稿,結果他讀得頭頭是道,完咗之後有人話你個仔令人印象深刻。

」「試過去小店傳福音,我去嗰時人哋唔理我,之鋒後來去番同一間店,佢返來話『阿爸我今日同阿邊個祈咗禱』,佢有佢嘅魅力。

」黃之鋒升中學後,黃明偉發現,兒子跟他一樣,好有原則。

「之鋒讀中一時,他跟同學搞了個facebook專頁,反對學校飯堂又貴又難食,個專頁名用匯基書院(東九龍)來行頭,結果學校要見家長,話之鋒無代表性,不可用學校個名來建立專頁。

我當時覺得他沒錯,沒責怪他,後來我和學校協議唔好理個專頁,因網上輿論你不理它就會沉底。

我忘記了他最後有否爭取成功。

」「中一時他遲交功課,男老師說了一句:『我唔知收唔收你份功課,心情好就收啦,心情唔好就唔收。

』他回家跟我們喊着說老師的話,我太太想息事寧人,唔想得罪老師,我就話唔得,我知道之鋒性格係唔會咁樣講大話,或者在我印象中,他沒講過大話。

我同太太講,如果呢件事我們不支持他,他的性格會萎縮。

後來我直接打電話給那位男老師,他不認,但我態度好強硬,男老師最後說:『如果我真係講過,對唔住囉。

』有個囉字當然我唔受啦。

後來有另一女老師提醒該男老師,他是真的有講過。

」「面對一啲唔啱嘅事,我唔會妥協。

有時我會告訴之鋒,我在公司、教會遇到什麼事,我會如何堅持。

我喺教會曾與當權者有張力,去到接近對抗,理念上有conflict但我無退縮,可能係咁影響咗佢。

」兒子理直氣壯,黃偉明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好細個時想做司機,因為鍾意車,後來有想過做牧師。

」美聯社圖片黃偉明有何具體教仔方法?「之鋒升中那年暑假,我教他要超越別人。

一般少年都有兩個問題:打機、上網。

我話打機咁渣,打人哋啲遊戲,你叻嘅,寫個遊戲出來。

我太太於是替他在深水埗找了個學寫電腦遊戲程式的課程,他寫了個射擊遊戲,用老師個樣做攻擊目標。

我希望佢有任何困難都可以突破,呢個係我人生哲學。

」「我又同佢講,沉迷上網、睇人網頁太渣,應該自己建一個網頁出來,佢之後搞咗個網頁叫『疾鋒烈火--不平凡的人生』,寫中學生活,日日寫一篇文,好多師奶睇,想知自己個仔喺學校發生乜事,他就是那時開始鍛鍊文筆。

」咁,黃之鋒有什麼缺點?「他的缺點很多,例如執拾好差,自己的部分很亂。

好似佢出門口,永遠唔會熄燈、唔會熄冷氣,要工人跟手尾。

我覺得比較難頂係佢永遠將啲鞋放喺客廳中央,明明個鞋架就係旁邊。

仲有唔關櫃桶,只係順手推一推佢都唔做。

有一段時間我們沒工人,我WhatsApp提醒他,他回覆我話:『得啦。

』我話,你不單止自理能力要檢討,講嘢態度都需要,我係好直接話佢。

」「呢幾年,我哋習慣了他時常不在家,每晚好夜先返,可能佢媽咪會擔心,但我無乜嘢。

佢而家入監,某程度上他的生活變得更有紀律是好事,以往食無定時、瞓無定時。

我唔會哦佢,但我會嘈佢櫃桶啲問題,很basic啊,咁都唔做,我見到佢有努力過,但努力得好辛苦。

而家佢喺入面要摺被,係好嘅訓練,我想像唔到佢會摺被。

」「仲有,佢平時唔做運動,而家佢係入面打乒乓波好似好好玩,希望佢體能會變得好啲。

有人好權威咁管吓佢嘅生活,可能係好事,當然我希望佢快啲出來。

」有人說黃之鋒沒禮貌、講嘢好串,在黃偉明眼中這不是什麼問題,「我自己也不是那種很客氣、很有禮貌的人,他是很直率、年輕人說話那種口氣。

」2012年反國教運動之初,黃偉明和太太Grace與之鋒一同受訪(圖)。

之鋒成名後,夫婦變得低調。

記者今次訪問黃偉明,Grace沒有參與。

蘋果日報圖片黃之鋒的社運起步點是反國教,當日為何他有這個想法,黃偉明至今也不太清楚,「我記得有一晚我們去翠華食宵夜,佢無端端同佢阿媽講,說要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我太太支持,話千祈唔好搞到自己坐監就得。

之後他第一次去遊行,我有和他去,有百多人參加,我見他做了一張很大的旗,我makesure他的口號沒有侮辱性。

」黃之鋒急速冒起成為社運領袖,反國教之後是雨傘運動、他組黨參政,黃偉明作為父親,有個鋒芒畢露又踩着政治敏感線的兒子,有何壓力?「《文匯報》將我facebook一張在海南島影的相片,說成是美國什麼什麼人請我去旅行,我覺得,做新聞咁都得啊,真係大開眼界。

」曾經有人說他是公民黨黨員,「之鋒初初講錯嘢,話父母係公民黨嘅什麼什麼支持者。

後來我們叫公民黨寫了封信證明我們不是黨員,我放了上網。

」他說,出街沒有被人駡,「但佔中時有人打電話跟我說『叫你個仔快啲收檔啦』,有啲聲氣好啲,好似想勸我咁。

我會問你係邊位,不如我哋出來飲杯茶食個包。

佢騷擾我,我愈退縮的話佢會愈開心。

」他指,沒收過恐嚇,「反而我搞性別議題就收過死亡恐嚇,facebook短訊重覆1000次叫我去死,我報了警,因為唔知真定假。

」「我的壓力來自我的朋友。

有個建制派的朋友,間中會問我,你個仔係咪有美國Visa,傳來一張相,我一睇,吓,1981年出世,之鋒1996年出世啊。

隔一會兒又問,你個仔係咪掟磚,我話,張相入面好似係個女人。

他是我一個頗要好的朋友,我的感覺係唔好,唔熟的人說這些反而無所謂。

」「另一個朋友,是某一派系的基督徒,會說很多有關邪靈的東西,佢同我講,『我成日為你個仔趕逐邪靈』,即說有邪靈上身搞咁多嘢。

我心諗你講咪講到夠,唔好話俾我聽啦。

」問黃偉明,睇住自己個仔坐監是什麼感覺?「唔好架、唔好架、唔會好,但我的家人,兄、姊、妹都好支持之鋒。

我爸脾氣暴躁了,心情差,你知老人家。

」「宣判那刻我不太難過,難過係之前幾日,他告訴我凶多吉少。

我知道大鑊,起初唔信,判完真的是震驚,真的差到咁嘅地步。

我開始研究司法程序有什麼問題。

」「我用了1個多星期看判詞、看不同政治光譜的人的評論,得出嘅結論係審訊好唔公平,司法過程也有很多漏動。

我原本沒諗住出聲,但見到好多有識之士、社會精英、政府高層出來說不恰當的話。

我的質疑是:律政司係政治任命、要跟政府立場,點解佢處理這個政治敏感案件無須避嫌?另外,邊個法官審邊單案,究竟是怎樣決定?是好隨意編排,還是選一個和雙學三子立場不同的去審?法官為何沒有意識,避開出席一些有立場的團體活動?法官是否有用到他的政治傾向去審判?」「我見到香港司法制度墮落,唔開心嘅程度,大過見到自己個仔唔公義咁坐監。

」「這個公仔我叫它『祈禱之鋒』,是之鋒小時我送他的禮物。

」它承載着黃偉明對兒子的祝福。

何君健攝黃之鋒曾經說過自己很幸運,很感恩父母一直支持他行社運路。

黃偉明對兒子的未來,有何想法?「有人問我,你擔唔擔心你個仔嘅前途,我會覺得,人的價值並不在於將來搵唔搵到份好工,而係在於一個人所做的事,對社會有幾正面的影響、是否已經fulfill緊上帝給他的使命。

之鋒已經做緊。

」「一般成年人希望息事寧人,即使唔贊成共產黨,都覺得唔好搞咁多嘢,搞來都無用。

我自己唔係咁睇。

我搞性別議題,我明知世界潮流會係嗰個方向,但我係要頂另一個方向,那個潮流在我眼中,仲大過中港矛盾,我自己性格係專登搵難做的事去做,做了就能makeadifference。

」「最重要睇佢個心,際遇控制唔到。

我不知之鋒將來會做到什麼,做立法會議員、定係掉轉入政府、還是繼續街頭抗爭,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一個人的前途,是他如何看自己的生命、價值觀、人格,我覺得最重要是人格保持,在名利圈包括政治圈,如何不放棄原本的理想,不會變得唯利是圖。

最重要是保持單純的心,思想可以老練,心要清、單純、持守真理。

」他有黃之鋒這個兒子,是否很驕傲?「是的,不是showoff那一種。

人能夠真誠地活出信念,無論成就或影響力有幾大,我都覺得係好。

我希望他對香港繼續有正面影響,甚至希望他影響埋中國,不是顛覆。

」「我個仔行緊一條與別不同的路,可能係更突出的路。

」讀名校、入IBank,在黃偉明眼中,太普通了,只不過是一般人行的路。

 黃之鋒的高EQ及超強心理質素,原來,是家族DNA。

黃之鋒黃之鋒JoshuaWongJoshuaWong雙學三子雙學三子黃偉明黃偉明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258/%E9%BB%83%E4%B9%8B%E9%8B%92-%E9%9B%99%E5%AD%B8%E4%B8%89%E5%AD%90-%E9%BB%83%E5%81%89%E6%98%8E-7258/%E7%88%B6%E8%A6%AA%E7%B4%B0%E8%AA%AA-%E9%BB%83%E4%B9%8B%E9%8B%92%E6%98%AF%E6%80%8E%E6%A8%A3%E7%85%89%E6%88%90%E7%9A%84Fredchiuunread,Oct1,2017,11:33:20AM10/1/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multitude.asia/archives/1046     亞洲第三世界路線的活口:訪陳光興教授談唐山書店2017-09-24549Views 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影像資料庫支持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圖像出版計畫(2017/09/1500:00正式上線,募資中)受訪者:陳光興 訪談人:歐怡君、甘志雨 地點:交通大學社會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竹,台灣 時間:2016.09.12 採訪整理:甘志雨 編輯:黃孫權  陳:我和唐山的關係是這樣的,80年代後期,應該是89年台社,台社從頭到尾,出版、印刷都是唐山的,所以到現在27年。

我們跟他關係更特殊的是在《島嶼邊緣》,島嶼邊緣是唐山印的,唐山不要任何名的,到現在台社變成自己出版、發行,他就是要賺錢,而且他那個賺錢方式是很奇怪的,那個待會再說。

所以算起來跟陳老闆認識很久很久。

歐:我們看資料一開始《台社》、《島嶼邊緣》或是戰爭機器叢刊是從讀書會開始,陳老闆也在讀書會裡面。

陳:不在,他不是讀書會成員,台社也不是讀書會,台社跟島嶼邊緣…人員有一部份重疊。

會有《島嶼邊緣》的原因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定位是學術內部的場域,《島嶼邊緣》就是要變成那種文化、思想性的雜誌,《島嶼邊緣》的資料很多,主要是王浩威在組,現在還在檯面上的人很多,除了吳其諺跟…王菲林有沒有參加我不記得了。

所以和唐山的關係有一部分是台社,有一部分是戰爭機器的出版,戰爭機器的出版方式後來發現是第三世界普遍性的,也就是抱屁股,把雜誌上已經出現的文章重新蒐集,然後就編成,有的有具體的主題,有的就像文集,像卡維波當初花很多時間在寫他那個大書,然後博士論文丟到一邊去了。

可是你們要問唐山陳老闆,他到底是要幹什麼?他自己好像也清楚,他也不是有東西就出,他跟這些人都有些關係,或是透過朋友,其實他早期的發跡是做什麼的?我舉例來說我們有一個很資深的朋友,夏鑄九的前輩,叫Jomo,Jomo會專門跑到台灣來買盜版書。

(編註:諸眾之貌團隊曾赴馬來西亞專訪Jomo博士談論文運書坊,見Gerakbudaya萬歲:專訪JomoKwameSundaram )甘:80年代的時候嗎?陳:80年代初期吧,台灣那時候是三不管地帶,我估計大概很多人在搞盜版書,然後唐山是其中的一個。

他就靠那個東西,因為那東西沒有本錢,只有印刷費,那時候其實台灣很有名,而且80年代初期以後就已經開了、壓不住了。

還有一些人跟這個東西是平行發展的關係是周末派,呂正惠、陳彰津、還有一些年輕的,他們是交換資料,所謂周末派就是禮拜六到一個固定的喝咖啡的地方,蔡其達等很多人都跟他們有關係,以前資訊不流通,像以前有些書店《資本論》等書都是放在別的地方,看到對的人他就拿出來,還有日文的,所以陳明忠的訪問裡也很清楚,他的《世界雜誌》等等的來源,台灣有一批跟日文有關的,像張承志這些都是讀《世界雜誌》的,那個跟唐山無關,但這些都是平行發展的。

所以80年代在讀書市場上是很豐富的,這個研究不好做,因為你要重新收集。

我舉例來講《南方》雜誌,南方雜誌有幾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呂昱,另外一個是黃志翔,黃志翔現在還在搞那個列夫特文化,所謂列夫特就是left,他們其實出道很早,所有東西是捲在一起的,像黃志翔又跟陳秀賢,高雄社,他那邊結束就跑去社運工作室了,還有你看《南方》雜誌,大概1985.86年吧,王浩威什麼都跟那個有關係,所以那個人脈是這樣連續、擴張的,那是同一個時代,大概80年代初期以後就已經在跑了。

 《南方》雜誌創刊於1986年10月,1988年2月停刊,共發行了16期。

其發刊宗旨為:「《南方》的工作將落實在文化本土性的追尋,探索,實踐與批判。

」 這群人有一些特性在於對政治運動不感興趣,對廣泛意義的政治感興趣,所以跟主流的、那時候力量比較大的左派就是現在講的統左派,以陳映真為代表的系統龐大比較遠,所以年輕的這些人就跑到了文化領域的批判。

我自己寫過一點,這個東西形成了文化批判的運動,主要的場域在副刊,《自立早報》、《首都早報》一直擴散到,像是我們《島嶼邊緣》的蔡珠兒是在中國時報的…有點像周末版,自立副刊主要是顧秀賢,那時候在推什麼英國新左派、馮建三什麼都是透過《自立早報》的系統。

那時候我剛剛回來教課在輔仁搞了一些學生自己做的報告,有點像台北的地圖哪裡來的等等,做了很多這些東西,那出口就是在《自立早報》,所以《自立早報》跟我們的關係最深厚。

學校裡也是,有很多的專欄,大家合寫專欄,像戰爭機器就有一個自己的專欄,大家輪流寫,那個很多東西的集合就跑到《島嶼邊緣》去了,那一直到現在島嶼邊緣扮演了一些作用,從組織的觀點,就炒紅了一些人,舉例來講洪凌、紀大偉,這兩個人現在分道揚鑣,那時候的酷兒專號就是從那裏發跡的吧,這些人都還在場子上面,唐山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出版平台,回頭來看有點是這個意思。

 80年代末期主要由「L.A.派」海外歸國學人組成的讀書會,在自立早報開設「戰爭機器專欄」,後由唐山集結成「戰爭機器叢刊」出版,最後凝結一股泛左翼知識份子的集結力量創刊《島嶼邊緣》。

唐山是一個重要的…台灣沒有唐山很多東西不會出現,舉例來講台社,可是因為跟唐山合作有一個好處,他不管你也沒時間管,然後這些人都是朋友,所以你要出什麼你就出吧,也不市場導向,其實所謂的市場你會發現市場是創造出來的,所以《島嶼邊緣》最火紅的時候一期可以賣到四、五千冊吧,然後在政治空間裡面都發揮作用。

那就講到財務狀況了,財務狀況就是唐山負責印書,我們出錢。

甘:台社呢?陳:台社不一樣,台社所有的印書費是唐山出的。

《島嶼邊緣》是自己出的,可是錢收不回來,但陳老闆又是我們的朋友,他也很亂,他那個叫做什麼經營方式呢?他怎麼跑書?下了班自己提著書去補,手工業式的,所以他沒有發行管道,發行管道就是他一個人。

所以弄到後來,因為《島嶼邊緣》跟台社操作模式不一樣,《島嶼邊緣》是專輯制,台社是主編制,台社至今維持一個傳統就是每個月碰面開編輯會議、討論編務、內部討論跟報告,最重要的是開完會以後喝酒,所以那個關係是這樣下來的。

還有什麼?唐山就是這樣,所有人都跟他有關係。

歐:為什麼大家都會跟他有關係?陳:因為陳隆昊沒有意識形態檢查的嘛,一個是這點,還有一個就是你看他笑嘻嘻的廣結善緣,所以各路人馬跟他都有關係。

其實有辦法的人不會去找陳隆昊的,你就去主流出版社嘛,聯經、時報、獨派大概就是自立系統,那比較左傾的除了人間自成系統,好像沒其他東西,我要想一想,現在大概會落掉一些像是很多小型刊物。

那台社是一個很奇怪的刊物,在整個華文世界裡面歷史最悠久的獨立刊物,好像沒有比它更久的,它又不是體制內,但體制內也不能不承認它,所以早期的時候拿很多獎,還請很多專職人員,包括現在黃麗玲都做過台社專職人員的,那因為得獎就有一些資源,然後就出書,然後轉化到後來不給了,很多人開始用所有的資源來攻擊台社,審查等等的。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其實台社的編委會,編輯流程是最有成規的,論文審查是一板一眼的,然後每個月開會,沒有其他的刊物是這樣。

可是體制逮到機會就打它,所謂體制就是國科會,因為它是綜合性刊物,那你就要說它是哪一個學門嘛,特別是社會學,其實socialstudy跟社會學是兩件事,可是就會被擺在一起,然後社會學其實有段時間刊物編不出來,社會學是一個很爛的學門,出了很多東西然後內部派系鬥爭互砍,所以刊物出不來,可是他又要擋台社。

從出版機制一直到今天中間也討論過要換出版社,包括華藝、聯經,因為華藝當初有網路版,唐山從來不管網路的,台社其實網路版賺了好多錢,一年十幾萬,就是華藝下載的等等,而且台社的原則是跟所有的網路合作,可是你絕對不能壟斷,大概是這樣的狀況,唐山我也看不到他是不是有接班人?甘:應該是沒有,有問過陳老闆。

陳:反正陳老闆很早以前就說他就要收啦,我覺得他其實收不起來的,他是那種鞠躬盡瘁,因為他沒事幹了嘛。

他那邊我也不知道租金多少,反正如果不賺錢他早就收了,所以還是賺,所以他會把成本壓到…他大概有一套盤算方式我們不懂,而且你看他現在獨派的書也很多,他不選擇的,他沒有意識形態,所以這個是左派的包袱,左派開書店會倒,他不會,而且你看他的書是打多少折?他在搶人家的生意嘛。

所以他的政治經濟學大概是這樣,一個是人脈,一個是意識形態中立,一個是打游擊戰。

我從來不知道他的資金況狀,他有一段時間會補貼台社的活動,這個我有點忘記,所以他可以存活下來,當然中間經過很多轉折,像是盜版書不能印了,之後他在搞什麼,只要有人找他就…其實印書費是很便宜的,一本書兩百塊印書費可能是十塊,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況。

甘:可以具體講當初怎麼認識陳老闆?陳:認識是很自然的嘛,因為所有的編務等等都跟他產生關係,有時候他很不好找,所以要在他店裡放話,因為以前沒有手機,只能在店裡放話要找他,其實最熟悉的,你們可以去訪問蔡其達,這些人後來變獨派了,不是,是叫做台派。

獨派跟台派不一樣,獨派基本上是不惜一戰,台派是隨時轉向,現在獨派不多,大家都是台派。

獨派有自己的系統,很多人不清楚的,比如說陳其南,你們也可以去訪問他,他跟陳隆昊關係很好,可是你們也不懂,陳其南要往回推,他在保釣的時候跟左翼有關係,所以那個路線是多元變化的,隨著歷史不斷變動的過程中,裡面的人脈關係重組,我覺得做組織工作的人意識形態不能太強,除非像統派的系統龐大,資源…所以我們那代回來根本沒有資源,可是你看他們十幾個團體在那裡是靠老同學,好,政治的東西沒太多好談。

所以陳隆昊就是常常碰到,有時候台社吃飯就請他來喝酒,有一些我們辦活動搞出版他就來擺攤販,跟他關係從來沒惡劣過,他大概很少跟人家關係惡劣,除非你急著跟他要版稅啊等等,大概會有一些矛盾。

所以《島嶼邊緣》那筆爛帳怎麼算?那是一個歷史公案,可是我講白了,不能用《島嶼邊緣》結束了來說,那是中間的一個因素,因為所有制度運行的方式,就是大家搞累了嘛。

你們也可以去訪問黃瑪琍、姚立群,他們兩個是…《島嶼邊緣》是假的,他們在形式上給了它一個統一,尤其是瑪琍,你看一路走來到現在還是一個人工作的,你叫她找個徒弟他不要,她很挑,她覺得這個沒意思他不幹。

所以真要算起來網絡還不小,後來姚立群現在做牯嶺街小劇場的館長了,他們跟唐山的關係更直接,他們是第一線跟唐山發生關係的,我們還比較少。

後來跟唐山合作當然就是說你有一個地盤是台社,你要出什麼都可以,因為你是長期的成員沒有人會擋的,另外就是牽扯到他發行狀況太糟,所以後來跟行人、聯經等不同出版社合作,其實出版系統這塊懂得人不太多,可是因為我們又在編那個英文刊物,從跨國公司一直到這些,包括現在的《人間思想》,大概都了解狀況。

這個跟唐山沒有關係,像我這個《去帝國》最早的版本是韓文版的,因為他們在出套書,所以韓文版最早出,中文版第二個出,英文版第三,然後有日文版,每個版本都不一樣,因為市場需求不同,真正的出版我看到應該是這樣。

然後是合集,《去帝國》不算是合集因為大幅修動,造成了一本書,可是合集是有他的道理的,它保留了一些當初的書寫狀態跟脈絡,可是脈絡你要去重建不一定那麼容易。

 《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陳光興著這個跟出版有直接的關係,就是第三世界都是這樣,我講的是包括日本。

我們的出版速度比歐美快非常多,速度快所以能夠保留一些…其實要研究知識史的話這是最好的素材,它已經形成一個自己的出版形式了,這是第三世界出版市場的基本模型,這個你一研究就知道。

美國書主要是monograph(專書),合集是沒有市場的。

可是中文的市場不同,我講台灣好了,《去帝國》一刷兩千本,英文版一刷一千本,唐山你要跟他講他也會幹。

我現在在推的是我們要出英文版,你以為只有到英文書系裡面才能出嗎?不是,最大的市場可能還是在中國。

出英文版,我們現在還是在跟行人合作MahmoodMamdani的那個讀本,是做實驗嘛,我不相信這個中文市場、東亞市場裡面沒有兩千本的發行量。

但英文出版有一個主要的市場是在南亞,就是大英國協系統,現在那個菲律賓大學的社長也是我們的朋友,然後新加坡國立大學,他們現在都要進中國,台灣基本上趨近於零。

大陸有一些翻譯局的,然後Kilokuniya(紀伊國書店)日本的書店,不太出英文書,東京大學出一點點。

為什麼要出英文的?不只是在英語系,是在第三世界流通你必須要靠這個語言,但是現在歐美有經費要去中國大陸出他們要出的,所以要出版甚麼東西的命運不在你手裡。

那我們還好,我們有這麼一個刊物(Inter-AsiaCulturalStudies),可是造價太高,書我們出了一二本以後人家買不起,可是為什麼跟他們合作,就是因為他有龐大的發行市場嘛,美國的書是只在它內部、在英國,所以這是新帝國跟老帝國,老帝國大英國協的時候Cambridge、Oxford、Sage,你們大概知道的就是這些嘛,他佈了很多市場,當初因為跟他合作就是因為你可以跑到所有的地方。

在這樣的環節裡面,我覺得唐山很困難,因為除非你把所有的東西編好給它,他沒有編輯能力,唐山基本上不處理編輯,所有的東西是編好給它,然後錢它賺、書它印、盈虧自負,那我們是在流動、流通,跟這個英文刊物差不多嘛,邏輯差不多啦,你在流通,它在幫你流通,那它也不管,就是你要拿去出大陸版、香港版甚麼東西是你家的事,你就是出盜版它也不管,它還有那時間管?唐山就是一個隨著時代在被迫而變,然後可以找到它的市場。

我覺得它能活下來,一個是賣書,不是印書,一個是印書便宜,一個是打折,有的時候打到六折,然後場租我不知道,那要問他,它跟那個空間應該不是它的,然後書庫在很遠的地方,所以它把整個生產費用降到最低,現在有沒有發行我也不知道。

你看像群學就是趨近於社會學,所以它慢慢、慢慢形成了某一種分工,然後翻譯,我們中間也搞過很多串聯,像把一些另類書店,我講是華文地區的。

其實你們對出版感興趣的話,台灣真正最懂出版的是林載爵,聯經的,他是少數到亞洲到哪裡都碰得到的人,他積極去開發,能夠連結,而且人文書的市場是一定的。

舉例來講你們大概都不知道影響馬來西亞地區最大的是台灣,而且馬來西亞的影響力比我們大,為什麼,他們副刊比我們有水準,我們的副刊已經幾乎不出思想性的東西了,他們出,所以他們很多思想的重要資源的場子是在報紙,它也有它的書店等等。

甘:我們今年四月有去馬來西亞拜訪張老闆。

陳:張永新是老朋友了。

有一些另類書店,包括現在年輕人出來,華文地區都有,一邊開咖啡店一邊開書店,澳門、廈門、北京、上海,台北也是嘛,南部大概也是,那個是獨立自主最好的方式,最早的時候是在東海,東海書苑的廖英良,他用會員制,張永新也是,他搞起來是獨立的,他有一個自己的房子,自買自蓋的,以前不是,他就是租了一個大院子。

他就是一個老左派,他是那一代少數…他是講馬來文文的,跟Jomo是哥們,Jomo出了一百多本書有些是跟老張合作。

老張當初是在印另類出版的叫做Zed,以倫敦为基地,他是印書商,他現在還搞不搞我不知道,他就會在那裏賣,因為他印嘛,就會比較便宜,所以那是第三世界基本狀況。

新加坡比較沒有,因為新加坡的人口比較少,所以老張又搞出版又做書店的。

唐山基本上不辦活動,華文書店不太多,英文書店也不太多,有一個你們感興趣的話我覺得很重要的,新加坡的”Select“,它專門收集跟亞洲有關的,有點像亞洲研究,而且很多像尼泊爾的你找不到,它都給你找來,非洲的書市我比較不了解。

所以第三世界你用唐山,唐山只是其中一個還蠻典型的書店跟出版社,它降低生產資金然後與時俱進,這種人通常都有很好的人脈,意識形態不清楚,唐山整體而言大概是這樣,可是你要看它細節的轉折,那個我沒有辦法講。

夏鑄九跟他很久,他們那一代人還有…鄭鴻生有些也是他出的,要不要你找王浩威,王浩威後來自己開了書店就跟他沒關係了,心靈工坊,大概就這樣吧。

歐:光興老師你是幾年回來的?陳:我其實有一些過渡,大概80年代中期以後寒暑假就會回來,那時候運動已經起來了,我有一些哥們,我又沒有交通工具,王偉忠就說車子給你用,就往南部跑。

後來我88年開始在紐約教書,88年年底其實就回來了,那段時間早就已經開打了,我回來都有一點晚了,要看到整體戰局應該是80年代初期開始。

我看到的是從那時代開始的,可是你大概知道哪些人站在什麼地方,80年代中期我們不在,可是東西有丟給《南方》還有《當代》雜誌,結果後來金恆煒轉向,所以從出版市場的軌跡,以唐山為代表的話,它不是處於孤立狀態的,它有一個局譜裡面自然形成的分工關係,也創造了市場。

唐山我覺得也許是另類思想最重要的空間,在出版上面來看,而且時間最久,那現在更為多元,舉例來講人間現在跟我們也有關係,所以它又在萎縮又在擴散,是個很矛盾的狀態,因為整體出版市場在萎縮,世界各地都一樣,但是有些很奇怪的東西繼續活著,像現在什麼蜃樓(出版)也跟我們有關係,大概就是從80年代到現在。

現在更複雜了,就是通了(兩岸),大陸書市的出現台灣很多人沒法接受,就是說有很多出版市場被大陸搶去了,它書又便宜,但沒有理解到那個其實是回歸基本面,就是說沒有連結的時候是一種狀態,切割狀態底下則是另一種運作。

可是台灣現在有很大的優勢,很少人看到,我覺得剩下唯一的優勢是大陸不能出的書台灣可以出,意思是說所有書的完整版是在台灣。

舉例來講錢理群的《我的精神自傳》得獎的,拿到大陸砍了10萬字,可是完整版在台灣,還有一個發行問題就是說繁體字版跟簡體字版是不同的渠道,繁體字版像張承志講得很明白,在台灣出他可以向世界各地賣。

我也不知道啦,現在簡體繁體出版我也不是很懂,可是中國大陸還是有思想箝制這,台灣還有政治空間,這個優勢我相信很多人看到。

而且坦白講這個優勢越來越不在,因為政治經濟學,大出版社大概都已經被…用收編不太好,用葛蘭西的字叫做incorporation,為了要跟中國大陸合作所以很多的書會有特定的走向,那個東西不斷在滲透,有些是自我審查啦等等,所以獨立出版的重要性在政治因素底下是越來越重要。

好像也未必啦,因為現在媒體多元化,有網路嘛,你可以自己出版,現在有沒有專門在搞網路出版的我不知道,可是網路出版跟書我覺得還是兩件事,你可以搞一些狗屁文字短短的,長的誰在看?可是網路是流通的渠道,資源越來越多但是長遠來看不知道,然後我們出版市場又不夠大,不像日本,從印書量來看,台灣假如印一千本,大陸是印五千本,可是它人口比你大多少,所以其實已經養活了一整批人,養活最多的可能是韓國,《創作與批評》季刊的發行量是一萬五千本,世界上最大,因為它不斷地在走,很多讀者也就形成了習慣,是一個精神糧食。

 1966年創刊的《創作與批評》季刊早期主要以文學創作與批評為主,到了1974年成立出版社,開始認真關注韓國的社會問題,並且有深根本土的趨勢;同時以大學為中心,對知識階層與現實問題常有尖銳的批判,為知識分子發聲的媒介;近來邀請各領域著名學者撰寫提高國民歷史社會素養的人文書籍,是引導韓國社會思潮的重要出版社。

歐:您1988年回來的時候,唐山應該算是一個很特殊的書店?它跟知識份子的緊密連結是很特殊的?陳:據我的理解,陳隆昊是那個圈子裡出來的,台大人類學嘛,所以阿肥(丘延亮)等人他們大概都是在一起混的。

陳隆昊是「士商」,他走了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他跟林載爵之前操作的檔次不同,可是他的自主性比聯經強很多,林載爵需要擔心生存問題等等,陳隆昊從來不管。

歐:那您怎麼看馬來西亞張老闆的書店跟唐山書店,如果我們要討論書店的話?陳:妳說張永新的書店啊?不一樣啦,張永新是用會員制在操作吧。

歐:如果說是在思想上、左翼這方面?陳:當然有一些類似性,但是張永新的左翼性質比陳隆昊強很多,他是不是馬共我不清楚,他被抓過的,我覺得他(張老闆)是會經營,陳隆昊是不太搞這些的,所以他沒有地產等等的,那他轉投資轉到哪裡講坦白話我不知道,可能是股票我猜,因為你沒有看他搞別的東西。

張永新是完全全力在搞出版跟書店,現在有了書店,他以前沒有的,以前書店跟工作空間是連在一起的,而且他有出版部,所以我們有英文要出版可以找他,因為是老關係了,你跟他講一定…所以這裡面有一個講不清楚的人脈關係,人脈是什麼意思?是一個歷史關係,大家對你的判斷是看你的軌跡,你怎麼走的,那有些人走到別的路上大家就不跟他玩了,就變成這樣。

我相信馬來西亞在這一點上也是一樣的,到處都一樣,有一些人是…現在我用的字叫彈性左派,就是你可以跟任何人合作,跟右派什麼的,一直弄到後來,這邏輯往下推就剩下你半個人,你分切一半。

歐:那您剛回來的時候,台灣左翼理論圈思想的狀況是怎麼樣?陳:這個你們要去做研究的,因為我們在場子裡面而且有特定的立場,很多東西我們不看的,反而學生因為是精神糧食所以都看,我們很多對手的東西我們不看的。

從今天回頭來看,80,90年代思想是活潑的,因為大局未定,政治上很多東西還不清楚,最豐富的時代大概到90年代初期。

然後你看到有一個指標就是副刊,好幾股力量在運作,一個是商業機制,意思就是這個東西沒市場他就收掉了,現在副刊幾乎不能看了,那思想的東西轉到哪裡去了?很奇怪,去讀者投書,讀者投書又是蔡其達他們在把關的,所以他會檢查掉很多東西,這也牽扯到他的政治人脈。

所以我覺得思想的光譜反而在萎縮,空間不是那麼大,所以我們被迫出來搞人間思想這些東西,搞雜誌的目的是替未來搞的,留下一些當下的思辨。

因為我們沒有市場概念,我們也很清楚是在創造市場像我們搞非洲思想家也是沒有人搞過啊,那我覺得是我們最重要的貢獻跟積累。

在這個意義底下,對我自己而言,台灣的出版空間提供了一個所謂亞洲第三世界路線的活口,台灣的出版界裡面唯一有這個意識的出版家是林載爵,那只有聯經你不可能跟他搞,因為很多書不賣錢,他現在講得很清楚,論文集他是不出的,現在所有論文集是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就搞搞刊物。

有些動態的東西我也沒有好好想過,你真的要仔細去追的話,我覺得就是叫學生去寫論文,因為我們沒有時間搞這個,資料慢慢去觀察你可以看到一些軌跡。

還有一個人你們可以去訪問,馮建三,他的碩士論文就是寫雜誌,尤其他是念政治經濟學的,他對那個東西有一套自己的觀察,然後那些分流合流的東西他比我清楚,我只是為我實際的工作在操作,偶爾會看到周邊的一些狀況。

那書也在精緻化,以行人(出版社)為代表,而且他們有行銷的能力,唐山沒有,你要推廣的話不可能透過唐山,所以有些好書就不可能給他出的,書市的分工就變成這樣。

歐:你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跟唐山合作?陳:我們一直在跟唐山合作,像我們這些台社都是唐山的。

歐:可是上面沒有寫唐山?陳:他不介意,書裡面其實都有唐山,他後來改成印刷發行什麼的,但跟唐山的關係一直都在。

他不管的,對他來講沒有意義,因為他印,他的牌子已經在那邊了,他不需要那個符號,他只要盈虧自負,利潤是他的,你不掛唐山都沒關係,那有法律上的問題這個我不懂。

所以跟他關係從來沒斷過,到現在都常常碰到,開文化研究會、台社會都會碰到,然後晚上一起吃飯這樣。

我估計他會一直做下去,只要身邊有幾個年輕人幫一點小忙,他的productioncost是最低的,存活下去沒問題,所以你看他不尋求網路的轉化,他不感興趣。

他的資產就是累積一大堆以後人們要重新收購的書都在他那邊,然後他也代賣書嘛。

歐:那最後一個問題,唐山書店三十年,以您的觀察做個總結。

陳:我剛才其實已經在過程中不斷總結,唐山大概對於…不只是台灣吧,我剛已經講過Jomo那些,他提供了一個很奇怪的空間,保持了某一些思想的活水,到目前為止來看,只要懂一點出版就知道,要培養一個出版家是很困難的,陳隆昊是一個出版家,是一個經營者,他可以存活到現在,他要有經濟盤算的能力,要有他的眼光,要有他的開放性。

假如沒有唐山,就有一點像沒有台社,意義大概差不多,你很多東西就不見了。

我剛才也講了,出版事業是為未來做的,不只是當下要賺錢,書店形成的等於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就算它被網路收編,scan,還是留存下來了,從這個觀點,聰明的書店一定要搞網路版,那是他的資料庫,只是唐山沒有人力。

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態,用一句話來講的話就是:唐山的地位至今不可撼動。

Fredchiuunread,Oct2,2017,9:27:50AM10/2/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FredChiuhttps://m.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01/s00005/1506794006052給獄中青年的信 2017/10/1共2幅上一頁下一頁【明報專訊】「你不是什麽英雄,只是一個仍會動慈心的人」 我兒曉暘:自你入獄後,有無數人,當中有你認識和不認識的,都很緊張你、心痛你、肉赤你,而其中有一群跟你一起成長、走過青葱歲月的教會兄弟姐妹為你寫了一首歌,叫OurBro,OurHero(意即我們的兄弟、我們的英雄)。

媽媽自你入獄之後,未有流過一滴眼淚,或許因忙着處理你的事務;同時,亦隨着你入獄而連結了許多我本不相識的朋友,有些是你的摯友死黨、一些有心人、一些同路人戰友、還有傳媒朋友,那是我需要時間去適應的。

此外,這陣子我知多了有關你的事、你在外生活的種種,我實在需要空間去消化、去明白、去了解。

這一切對我來講,都是陌生的。

媽媽一直無暇安靜下來,去感受、去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但當我接到你好友送來OurBro,OurHero一曲時,那抑壓在內心、連自己也不察覺的百般滋味就湧上心頭,眼淚終於流了下來!透過這首歌,我看到兄弟情,亦體會到什麼是肢體相連、彼此相顧!我明白歌者希望透過這首歌,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你沒有被忘記,大家都記掛着你,這一切都實在令人感動!但我兒曉暘,媽媽想提醒你一事件:若有天你親身聽到這首歌,稱你為OurHero(我們的英雄)時,你要懂得辨識,那稱呼只是一種鼓勵和支持,你不是什麼Hero、英雄。

因為我們都讀過聖賢書,孟子有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惻隱之心。

那是提醒我們要扶助弱小,去幫助落在困難裏的人,這乃身為人當做的事。

可是,或許現代人太忙喇,還是少管閒事,免惹上麻煩!但我兒曉暘,或許3年前你正值求學階段,加上是一名社工學生,而當時社工復興運動更是倡議得如火如荼,再加上你的天真與傻勁,就捲入了這個漩渦當中,可以說啱啱遇上剛剛;而3年前你才剛滿21歲,尚算年輕,一股熱情與燥動的心,令自己今天陷於牢獄之中。

所以你不是什麽英雄,只是一個仍會動慈心的人而已!孩子,我們都是凡人,有着七情六慾,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有公眾的形象,也有私底下的另一個自己。

仍在尋索生命的方向、建立自我形象;仍在成長,有許多事情仍在尋索與學習中,有待改善與修正。

因此,媽媽最看重的是你的內心世界正處於什麼境况,多於你在獄中受苦,因為牢獄生活是短暫的,你會獲釋放!反之,我希望你此刻內心不是充滿不忿、苦毒、計謀,我盼望你的心仍能保持澄明。

一剎那光輝並不代表永恒、一次跌倒亦不能將一個人打倒。

重要的是保守自己的心勝於一切,因為生命的源泉由心發出。

不要因為別人給你的讚譽和簇擁,就真的以為自己是英雄,恍似頭上有光環,而蒙蔽了自己。

我們不是聖人、不是英雄。

我們只是凡人,有軟弱、有失腳、有跌倒、有看不準自己的時候,看自己過於所當看;但同時,我們的價值亦不是由別人來判別,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受造奇妙,都是上主的創造!身為母親,我仍要向你作出提醒和叮嚀:就如電影《十年》在片末時,銀幕打出來自《聖經》阿摩司書的一句話:「時勢真惡。

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

」此外,媽媽還想多加一句,亦是來自聖經以賽亞書,希望你留心聽:「無論你往哪裏去、無論你或向左或向右,必要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盼望無論你往哪裏去,你要常常聽見這聲音: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自你被囚以來,今天已是第41天。

媽媽每天早上都會為你在窗前繫上一條黃絲帶,而晚上臨睡前,亦會為你及你的戰友點起一支燭光,守望你們到天明,等待大家回家的一天!盼望這陣子的牢獄生活,不是給你的生命帶來咒詛,而是為生命帶來淨化,使你看得更清未來當走的路。

盼望今天被囚,只是為人生下一里路作準備而已。

最後,想為你、在囚的朋友及其家人同伴,作以下一個祈禱,那亦是愛你、一直守護你的教母心意:我們在天上的父,求袮安慰在囚青年家人同伴的心,又求祢與在囚青年同在,天使在囚室安營,讓他/她們能安睡。

堅立祢寶貝孩子的心、不喪志,讓他/她們遇上良善正直的人,賜他/她們平靜安穩、不躁動的心,保護他/她們身、心、靈安好,奉耶穌基督的主而求。

阿們!在囚青年梁曉暘母親寫於24.9.2017OurBro,OurHeroChorus:OurBro,youarealwaysourHeroWehopetoseeyoursmiletomorrow哪怕世界對着你依然充滿控訴別忘記你不是孤獨地宣告Rap﹕諗起當日你攞起籃球跳起嘅背影想起某個夏天我哋喺長洲嘅笑聲同你喺衛理小屋走過同一段路徑追過同一隻蜻蜓又見過同一個風景人大咗開始識分對錯發現呢個世界好多事情根本完全係錯表面係幫助發展背後其實指鹿為馬係呢堆政策下面仲埋葬住幾多真假你無因為強權壓迫選擇去放棄你為村民挺身去抗爭至毋寧死無懼任何顧忌堅持信仰真理你只係希望佢哋有個安樂屋企有時聽到你媽媽口中你嘅消息上次見到你仲有幾分佢嘅得戚喺電視上面見到你嘅身影帶住個份率性請記住你今日所做既見證*Chorus*Rap:你話怕睇唔到中國有嘻哈我而家就為你作首送俾你嘅嘻哈等你第時回家我哋再一齊吱喳一齊傾下你點樣為正義去喧嘩你講過寧願失去自由都要繼續堅持死都唔要變得不孝不忠不義不仁不智你嘅戰意鼓勵咗好多人嘅鬥志為咗公義去做自己有能力做嘅事面對幾多哭訴哀號同憤怒請你記得你嘅犧性係我哋所有人嘅驕傲就算幾多苦惱懊惱同煩躁作為弟兄嘅我衷心表示我哋為你自豪即使而家我哋分隔咗兩地知道我哋為呢片土地付出嘅心係永遠不死處身喺呢個時代或許已經良知不再我哋堅決係悲哀入面創造充滿愛嘅未來Adore*Chorus*OurBro,youarealwaysourHeroWehopetoseeyoursmiletomorrow哪怕世界對着你依然充滿控訴別忘記上帝一直在聽禱告編輯﹕梁敏德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上一頁下一頁 十大熱門1「反威權」遊行警民報人數差8倍促袁國強下台大會:4萬人參與警:4300Fredchiuunread,Oct2,2017,9:35:35AM10/2/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FredChiu觀念座標說這專頁讚·9月30日15:45·https://m.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01/s00005/1506794006052加泰隆尼亞若獨立,歐元可能會危險加泰隆尼亞若選擇獨立,西班牙若採取經濟報復,可能會危及歐元區。

——————————在歐盟不敢置信地旁觀之下,一個遠方的威脅迅速膨脹,變成重大的生存危機。

它不但比英國脫歐(Brexit)更難解決,也更加危險。

加泰隆尼亞情勢風起雲湧,可能會動搖歐盟計畫的根基,也對貨幣聯盟造成直接的威脅。

前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Valls,他的父親是著名的加泰隆畫家)警告,本週末的獨立公投一旦如期舉行,導致加泰隆尼亞脫離西班牙獨立,將是「歐盟終曲」。

對西班牙內戰還記憶猶存的人,看到全西班牙各地的群眾歡呼憲兵起程前往加泰隆尼亞,還反覆高喊:「gogetthem(統統抓起來)」,一定感到不寒而慄。

憲兵已逮捕了十四名高層政府官員,並在清晨搜索加泰隆地方政府各處室,包括主席辦公室、經濟部、外交部。

處理公投選務的官員都遭警方盤問。

憲兵沒收了選票,假如有必要的話,還會使用強迫手段阻止投票。

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警察——Mossosd’Esquadra——對西班牙當局表示,如果會導致動亂的話,他們會拒絕執行上級關閉投票站的命令。

他們效忠的對象,是加泰隆尼亞的團結。

馬德里的馬里亞諾·拉荷義(MarianoRajoy)政府表示,憲兵前往加泰隆尼亞的目的是維持憲政秩序,維護西班牙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統一。

加泰隆尼亞的領袖反駁說,拉荷義正在進行政治壓迫,可能導致事情無法收拾。

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主席,卡爾斯·普伊格蒙特(CarlesPuigdemont)表示:「已發生的事件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不會忘記這種侵略性、這種對意見的箝制。

」這跟2014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對比不能更鮮明。

市場對於兩方此番對決尚未作出回應。

但西班牙的財政部長,路易斯·德金多斯(LuisdeGuindos)警告,如果加泰隆尼亞獨立,就會「殘酷地變窮」。

他說該地區的GDP會大跌25-30%,失業率會上漲一倍,而一旦它被趕出歐元區,貶值的幅度將達50%。

這是威脅,不是未卜先知。

上述情況的發生,只有西班牙選擇報復獨立的加泰隆尼亞才有可能:封鎖兩國的經濟邊界、利用歐盟的否決權確保加泰隆尼亞不能加入歐盟,無法使用歐元、並阻擋加泰隆尼亞加入國際性的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會。

問題在於,西班牙假如這樣做,自己也會遭殃。

加泰隆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經濟活動最頻繁的自治區,對於西班牙的GDP貢獻高達五分之一。

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將有損歐元區的完整性,重新開啟潘朵拉的盒子。

西班牙政府公債的信用評等會變得不清楚。

加泰隆尼亞若遭經濟杯葛,還有什麼動機繼續償付其中應分擔的債務?市場將會認為殘存的西班牙,其公債不再是GDP的99%,而近於120%。

西班牙社會也無可避免地變窮,經濟將一崛不振。

西班牙中央銀行本週四對此次危機輕描淡寫,只說如果情勢惡化,西班牙的借款費用就會升高。

它說:「一開始它會影響到主權信用評等,之後將會感染到其他利率。

」截至目前為止,各大信用評等公司都保持沉默。

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的歷史恩怨——例如傷口未癒的五月事件(LasJornadasdeMayo)、佛朗哥統治時期——外人無法置喙,也無法選邊站。

加泰隆民族主義者認為壓迫始於腓力五世(PhilipV),他不但廢除了當地(史稱亞拉岡,Aragon)的機構,強迫實施卡斯提爾的法律,以及君主專制制度。

清楚的是,拉荷義與人民黨對於此次危機處理不當。

加泰隆尼亞要求的,是本來已經跟前任社會黨政府談好的權力下放,遵循巴斯克模式,掌握自己預算與徵稅的權力。

拉荷義不但峻拒,還企圖利用歐元區的銀行危機打破各區的權力,迫使加泰隆尼亞必須向中央要求五億歐元的救助金。

拉荷義之後就一直拿法律當他的擋箭牌。

當然,我們也一樣可以怪罪加泰隆民族主義人士,明知違憲,卻強行推動公投,「撕裂」加泰隆尼亞,造成贊成/反對獨立的兩派意見。

然而,他們受拉荷義的挑釁而回應。

拉荷義的回應方式既高壓又不聰明,說不定已經在加泰隆尼亞創造出先前不存在的獨立多數。

歐盟的問題,在於它受到法律的束縛。

歐盟執委會主席榮克一定得支持拉荷義與與西班牙憲法,因為那是歐盟運作的基本原則。

在加泰隆人眼中,歐盟等於與西班牙連手迫害他們。

巴塞隆納市長愛達·寇蘿(AdaColau)——她反對獨立——呼籲歐盟「捍衛加泰隆尼亞公民反對西班牙國家政治壓迫的基本權利」。

加泰隆尼亞人民是否會反抗西班牙政府,前往被憲兵封鎖的投票站投票,週日即將分曉。

普伊格蒙特說,他會片面宣布獨立,但結果尚未出爐,所以他沒有辦法這麼做。

歐盟目前左支右絀,它不但要處理匈牙利與波蘭的法治危機,還必須處罰東歐國家不肯接受移民配額的問題。

它跟土耳其的關係變壞。

現在西班牙的危機可能導致歐元區的分裂,除非加泰隆人就範。

對比之下,英國脫歐(Brexit)只是歐盟的小問題,只要雙方都有誠意,應該很容易就可以解決。

http://www.telegraph.co.uk/…/spain-threatens-break-euro-un…/Fredchiuunread,Oct3,2017,12:43:32PM10/3/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theconversation.com/decolonising-research-methodology-must-include-undoing-its-dirty-history-83912?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acebookbuttonDecolonisingresearchmethodologymustincludeundoingitsdirty historySeptember27,20172.43amAESTSabeloNdlovu-GatsheniAuthorSabeloNdlovu-GatsheniDirectorofScholarshipatChangeManagementUnitattheViceChancellors'office;ProfessorandHeadofArchieMafejeResearchInstitute,UniversityofSouthAfricaDisclosurestatementSabeloNdlovu-Gatshenidoesnotworkfor,consult,ownsharesinorreceivefundingfromanycompanyororganisationthatwouldbenefitfromthisarticle,andhasdisclosednorelevantaffiliationsbeyondtheacademicappointmentabove.PartnersUniversityofSouthAfricaprovidesfundingasapartnerofTheConversationAFRICA.ViewallpartnersRepublishthisarticleRepublishourarticlesforfree,onlineorinprint,underCreativeCommonslicence.AstatueofformerCapeColonygovernorCecilRhodesisremovedfromtheUniversityofCapeTownafterstudentprotests.EPA/NicBothmaEmailTwitter214Facebook4.5kLinkedIn30WhatsAppMessengerPrintMaorianthropologistLindaTuhiwaiSmith,inherseminalworkDecolonisingMethodologies,arguesthatRe-searchisadirtyword.Hyphenating“research”into“re-search”isveryusefulbecauseitrevealswhatisinvolved,whatitreallymeans,andgoesbeyondthenaiveviewof“research”asaninnocentpursuitofknowledge.Itunderscoresthefactthat“re-searching”involvestheactivityofundressingotherpeoplesoastoseethemnaked.Itisalsoaprocessofreducingsomepeopletothelevelofmicro-organism:puttingthemunderamagnifyingglasstopeepintotheirprivatelives,secrets,taboos,thinking,andtheirsacredworlds.BuildingonSmith’swork,myconcernhereisthecontextinwhichre-searchmethodologyisdesignedanddeployed.Inparticular,itconcernstherelationshipbetweenmethodologywithpower,theimperial/colonialprojectaswellastheimplicationsforthosewhohappenedtobethere-searched.Broadlyspeaking,whatisatissueisre-searchasaterrainofpittingtheinterestsofthe“re-searcher”againstthoseofthe“re-searched.”Thecoreconcernisabouthowre-searchisstillsteepedintheEuro-NorthAmerica-centricworldview.Re-searchingcontinuestogivethe“re-searcher”thepowertodefine.The“re-searched”appearas“specimens”ratherthanpeople.Idefinere-searchmethodologyasaprocessofseekingtoknowthe“Other”whobecomestheobject,ratherthansubjectofre-searchandwhatismeanstobeknownbyothers.Thatiswhymethodologyneedstobedecolonised.Theprocessofitsdecolonisationisanethical,ontologicalandpoliticalexerciseratherthansimplyoneofapproachandwaysofproducingknowledge.Whosemethodologyisitanyway?WhenEuropeansshiftedfromaGod-centredsocietytosecularthinkingduringtheEnlightenmentperiod,theyinauguratedthescienceof“knowability”.Godwasnolongertheonlyonewhocouldunderstandtheworld.Therationalhumancouldtoo.ThisideaisbestcapturedinReneDescartes’famousdictum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ThismarkstheemergenceoftheCartesianphilosophyofbeingandtheCartesianknowingsubject:ahumandefinedbyherrationality.Sincethen,thedecolonialtheoristshaveunmaskedthepersonbehindthe“I”asnotjustanyhumanbeing,buttheEuropean“Man”.Herewasborntheideathat“Man”standsfor“Human”aswell–thebeginningoftheshifttowardstheworldbeingseenthroughapatriarchallens.Itwasduringthe“Voyagesofdiscovery”thatgaverisetocolonialism,thatEuropeanmenbegantoencounterthe“Other”andthenassumethepositionofa“knower”anda“re-searcher”whowasthirstytoknowthe“Other”,whoemergedasthenativeIndian,asShakespeare’sCaliban,astheAfrican,theAboriginesandtheothernatives.TheOtherhadtobere-searchedtoestablishwhethertheywereactuallyhumanornot.Herewasbornthemethodologyasahandmaidenofcolonialismandimperialism.From‘ethnographic’to‘biometric’stateInhisbookDefineandRule,UgandanscholarMahmoodMamdaniarguedthateverycolonialconquerorwaspreoccupiedwiththe“nativequestion”.Thiswasabouthowaminorityofwhitecolonialconquerorsweretoruleoveramajorityofconqueredblackpeople.Toresolvethe“nativequestion”theconqueredblack“native”hadtobeknowninminutedetailbythewhitecoloniser.Thusre-searchbecameacriticalpartoftheimperial-colonialproject.TheEuropeananthropologistbecameanimportantre-searcher,producingethnographicdataandknowledgethatwasdesperatelyneededbycolonialismtodealwiththenagging“nativequestion”.Asaresultofthisdesiretoknowthe“native”forcolonialadministrativepurposesthecolonialstateemergedasan“ethnographicstate”,interestedandinvolvedin‘re-searching’thenativesoasto“define”and“rule”overthe“native”.Itwasunderthe“ethnographicstate”thatcolonialideologuessuchasThomasBabingtonMacaulayinIndia,LordFrederickLugardinWestandEastAfrica,CecilJohnRhodesinSouthernAfricausedthisdatatomalevolentends,bothtoinventtheideaofthenativeandtocontrolher.TheyassumedthestatusofexpertsonthecolonisednativesandproducedtreatisesuchasTheDualMandateinAfricawhichassumedthestatusofmodulesonhowtoruleover“natives”.Today,withtheriseof“globalterrorism,”drug-traffickingandtheproblemofmigration,newformsofsurveillance,andstatecontrolhaveemerged.KeithBreckenridgeinhisawardwinningbookreflectedonconceptsof“biometricstate”and“documentarystate”.Theseusemachinestoextract,capture,andstoreinformationaboutallpeople,butparticularly“Muslims”and“blacks”,whosewaysofworship,livingandactionsdonotfitintotheEuropeantemplate.Whatistheroleofre-searchinthisandwhatmethodologiesareusedintryingtoknowthe“Other”,thatis,theunwantedmigrantandthefearedMuslim.Unmasking,rebelling,re-positioningandrecastingDecolonisingmethodologymustbeginwithunmaskingthemodernworldsystemandtheglobalorderasthebroadercontextfromwhichre-searchandmethodologyarecascadingandareinfluenced.Italsomeansacknowledgingandrecognisingitsdirtiness.Ourpresentcrisisisthatwecontinuedtousere-searchmethodsthatarenotfundamentallydifferentfrombefore.Thecritiqueofmethodologyisinterpretedasbeinganti-re-searchitself.Fearingthislabel,we(modernscholarsandintellectuals)havebeenresponsibleforforcingstudentstoadherereligiouslytoexistingwaysofknowingandunderstandingtheworld.Noresearchproposalcanpasswithoutagreementonmethodology.Nothesiscanpasswithoutrecognisablemethodology.Thereisamandatorydemand:howdidyougoaboutgettingtoknowwhatyouhaveputtogetherasyourthesis?Consequently,methodologyhasbecomethestraitjacketthateverynewresearcherhastoweariftheyaretodiscoverknowledge.Thisblocksallattemptstoknowdifferently.Ithasbecomeadisciplinarytoolthatmakesitdifficultfornewknowledgetobediscoveredandgenerated.IntheknowledgedomainthosewhotrytoexercisewhattheleadingArgentiniansemioticiananddecolonialtheoristWhaterD.Mignolotermed“epistemicdisobedience”aredisciplinedintoanexistingmethodology,intheprocessdrainingitofitsprofundity.Decolonisingmethodology,therefore,entailsunmaskingitsroleandpurposeinre-search.Italsoaboutrebellingagainstit;shiftingtheidentityofitsobjectsoastore-positionthosewhohavebeenobjectsofresearchintoquestioners,critics,theorists,knowers,andcommunicators.And,finally,itmeansrecastingresearchintowhatEuropehasdonetohumanityandnatureratherthanfollowingEuropeasateachertotherestoftheworld.Fredchiuunread,Oct4,2017,2:40:56PM10/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原住民表演藝術工作者:「傳統文化是我的根,卻也是我最沉重的包袱」Photocredit: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官網唸給你聽powerdbyCyberon李修慧現任關鍵評論網TheNewsLens編輯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來試試我們的新功能!你為什麼需要這則新聞為了讓學生自然展現,FangasNayaw陳彥斌帶舞的方式並不是一般想像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是讓學生用「即興」的方式,玩出身體的可能性。

唸給你聽powerdbyCyberon2017年台北世大運開幕典禮的原住民樂舞,獲得全球讚賞。

但表演結束,卻是阿美族編舞者FangasNayaw陳彥斌痛苦的開始,他與三名助理開始蒐集關於這次表演的所有評論。

而身為一名原住民籍表演藝術工作者,只要創作的是融合傳統與創新的作品,負評往往比好評還多。

16族的樂舞,如何融入8分鐘的表演內?一開始籌備世大運開幕,導演謝杰樺就決定,要讓大家看見原住民文化。

但是,台灣光被正名確立的原住民族就有16族,每一族的形象、樂舞、文化都差很大,怎麼在八分鐘的表演內融入16族的舞蹈,讓FangasNayaw陳彥斌頭痛不已。

「你光要讓一個族群唱完歌,就會花至少10分鐘。

但台灣有那麼多族群,新住民、客家、閩南等,我們同樣都是為『人』說話,為什麼原住民要佔那麼多時間?這是我會為其他族群打抱不平的。

」除了時間上不允許,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把用來祭祀、慶祝的傳統儀式和樂舞放到舞台上,以「表演」、「被人觀看」的方式呈現,也非常不尊重。

此外,身為一個追求創新的藝術家,FangasNayaw陳彥斌也很堅持,不能因為某族的舞很好看,就截取一段搬上台跳,就像詩人抄襲古人的文字、畫家複製名畫的輪廓顏色,他解釋,「這是沒有創作過程的,這樣的成品就會是拼貼破碎的。

」我們相聚,只為台北田徑場這個部落既不能拿現成的,也不能擷取部分,又得符合「讓大家看見原住民」的期待。

最後,FangasNayaw陳彥斌決定回到原住民族的文化性以及世大運最根本的特色來思考。

從原住民族的文化來看,「這16族共同的語彙是,我們都會為了完成一件事而聚在一起。

我們都有採集或狩獵,有男子競賽、訓練或是女子聽家裡長輩的訓誡。

」因此,「相聚在一起慶祝」的感覺,是表演不可或缺的元素。

從世大運的特色出發,編舞團隊則抓住另一個關鍵字「年輕」。

「世界大學運動會,相對於奧運或其他賽事來說,運動員是比較年輕的族群。

」因此,世大運的舞者,大部分都來自樹林高中及金山高中的「原住民藝能班」,少部分的專業舞者也都非常年輕,更重要的是,所有舞者都是原住民。

在世大運這個選手年齡較輕的賽事,讓這群16、17歲、曾學習樂舞的原住民學生表現出他們自然舞動的樣子,或許就是最適合世大運的表演。

專屬原住民的「音樂班」(上):世大運舞蹈表演如何養成?專屬原住民的「音樂班」(下):10年的熱情,換一堂400元的鐘點費為了讓學生自然展現,FangasNayaw陳彥斌帶舞的方式並不是一般想像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而是讓學生用「即興」的方式,玩出身體的可能性。

每次練舞,他都會給學生一些小小的「挑戰」,比如「從A點到B點,但只能用右腳著地」或是「兩個人牽著手從A點到B點,但落在地上的腳只能有三隻」,在這樣的限制下,讓學生享受身體直覺創造的動態感。

即興表現的同時,FangasNayaw陳彥斌也從旁觀察。

然後,選擇其中最適合他們的動作,編排成表演的舞碼。

最後,這支由學生共同玩出來、由FangasNayaw陳彥斌統整起來的舞蹈,就如大家在開幕時所見,沒有華麗的炫技,一切非常純粹,「就是不斷的走路、移動、跑步、衝刺然後換位子。

」其中,也包含豐富的原住民樂舞元素,「圍圓、牽手、對天對地的感謝,最重要的是,舞者一定都會配著唱歌,這是我們跟存在或不存在的人溝通,表達謝意或恭敬的方式。

」「我們一直相信,沒有不會跳舞的人,只有不願意開口的人,就是因為只要跳起舞來、唱起歌來、牽起手來,大家都一樣,都是為了完成一件事情。

」一如部落在婚嫁、新居落成時會舉行慶祝、祈禱儀式,FangasNayaw陳彥斌說,跳世大運的這支舞也像舉行儀式,「這個儀式只為世大運而生,我們聚在一起,就為了『台北田徑場』這個部落祈禱、慶祝」,希望這個全台矚目的賽事能一切順利。

再怎麼創新,別人還是會拿傳統的放大鏡看我然而,無論他再怎麼盡力避免挪用傳統,想在藝術創作中撐出一點點創新的空間,還是有人會誤認為他在「模仿傳統」。

就有記者在採訪舞者時脫口說出:「這好像某族的舞蹈」。

像這樣「好像XX族」的評價,緊接著延伸而來的就是「不夠XX族」的批評,每次編原住民相關舞蹈,FangasNayaw陳彥斌總會聽到類似的評論:「這個舞步不是OO族的」、「這個手的位置不傳統」。

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樂舞表演。

世大運開幕時,泰雅族歌者YaguTanga所戴的傳統頭飾就因為幾乎失傳,很多族人根本沒看過,以為是那是中國女子出嫁時戴的「鳳冠」,YugaTanga的服裝因此備受批評。

今年6月,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則是因為擅自用創新的手法,將賽夏族女神與凡人的愛情故事,用色情的方式描寫,而遭到多個賽夏族部落聯合聲討。

【專訪】世大運獻唱的泰雅族女孩,上台前為何要先學「織布」?其實,FangasNayaw陳彥斌非常清楚,這些拿著放大鏡在抓錯的族人並不是故意要找碴,面對胡亂混搭的族服、亂跳的舞步,族人的想法是:如果觀眾抱持著「這就是原住民表演」的心態進場,卻不知道其中包含了不屬於傳統的創新成分,「人家看到真的會覺得,這個就是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但是,如果從歌曲到舞蹈完全依循傳統,又會有部落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批評「你怎麼可以這樣『表演』我們部落的歌?」他就曾遇過,部落耆老同意他們引用歌曲,但演出後,部落年輕人卻群起反對。

FangasNayaw陳彥斌不只一次強調,「每次完成原住民族相關創作,我都會覺得,10年內都不要再碰了。

」「因為我們做的不是莎士比亞、不是貝多芬,我們做的是『在世的人』。

」因此,部落每個人面對這些他們平常哼唱的歌曲、祭典時跳過的舞,都有權「說點什麼」。

而且同一個部落、甚至同一個家族的人還可能給出完全相反的意見。

「重點是,這些在世的人都是我和所有表演者將來回部落要面對的人,所以這種(批評)我們都得聽。

」創作原住民的作品,既不能完全挪用傳統,更不能完全離開傳統。

夾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FangasNayaw陳彥斌,總是不斷尋找平衡與突圍的方式。

任何藝術表演都不能呈現文化的全貌讓FangasNayaw陳彥斌如此矛盾的原因在於,很多觀者不是用欣賞的角度,品味創作的意義與美感,而是用教育的角度,來檢核作品是不是正確。

而這也牽涉到主辦單位如何宣傳表演,給了觀眾怎麼樣的期待。

台灣政府在做原住民表演的宣傳時,總是標榜「這就是原住民」,觀者自然而然也就抱著「看原住民表演」的期待進場,從2009年聽障奧運開幕表演,到每年雙十國慶表演,無不如此。

因此,當創作出現不合傳統的內容,族人就會擔心誤導觀眾。

但他說,「任何表演藝術都不可能呈現一個文化的全貌,如果以偏概全的認為,自己看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是全部,那是觀者的問題,不是創作者的問題。

」FangasNayaw陳彥斌畢業自台大戲劇系、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他曾經兩度參與台灣知名原住民舞團「原舞者」的創作,包括2016年以達悟族為主軸的《Maataw浮島》,以及2013年以泰雅族傳說為主題的《Pu’ing找路》,兩部作品都在國家戲劇院演出。

多次創作原住民作品的FangasNayaw陳彥斌認為,比較好的行銷手法,「應該主推作品或主推藝術工作者,而不是主推原住民這個身份。

這樣,創作者的反思、討論才能夠出現在作品裡,才會有對話空間。

而不是一直回到政治正確,回到這是不是原住民、這夠不夠傳統。

」讓藝術成為一扇窗,讓文化活起來一直以來,討論到原住民族相關創作時,大家總是專注在「不夠傳統」或「挪用傳統」。

FangasNayaw陳彥斌坦承,這一切很煎熬,「或許是個性的關係,我會覺得,如果我沒辦法讓全部人買單,那我乾脆不要做好了,太痛苦了。

」訪談的過程中,他語調溫柔,但滔滔不絕,一直修正或補述自己前面說過的話。

這樣有點囉唆、有點矛盾的說話方式,或許正是因為,身為藝術工作者的他,得長期面對「原住民」這個令他又愛又恨的身分。

「原住民身分是我創作時最大的動力,但也是最大的包袱,動力在於它有本、有根源,但最大的阻礙就是『那我還可以做什麼』。

」「不過,我不相信沒有破口的一天。

」FangasNayaw陳彥斌又樂觀起來,「表演藝術雖然是文化輸出的最末端。

但它真的可以像一扇窗或一道門,讓人起身去改變:有些片段讓人感動、讓人開始查詢作品背後藝術家的背景、創作方式、想拋出的議題,這時候,文化才是在當代洪流中活起來的。

」延伸閱讀:不是原住民不可亂用圖騰!做文創不觸犯《原創法》必須知道的14個基本問題除了原住民文化,我們還有什麼可以代表台灣?核稿編輯:羊正鈺Fredchiuunread,Oct4,2017,3:50:45PM10/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296/%E9%A6%99%E6%B8%AF-7296/%E5%A6%82%E6%9E%9C%E5%86%8D%E6%AC%A1%E7%99%BC%E7%94%9F89%E5%85%AD%E5%9B%9B%EF%BC%8C%E5%A2%83%E5%A4%96%E9%82%84%E8%83%BD%E7%9F%A5%E9%81%93%E5%97%8E%EF%BC%9F如果再次發生89六四,境外還能知道嗎?撰文:周日|發佈日期:02.10.17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最近很多討論和推介那套韓國電影《逆權司機》。

故事是描述1980年南韓光州發生的民主運動,死了不少人。

據說該場運動很像北京的89民運,於是上網看了金相慶、李準基、李瑤媛有關光州事件的電影《華麗的假期》。

當看到軍隊向人群開槍,其中一個被殺的高中生是男主角的弟弟時(他們無父無母,相依為命),一下子,悲從中來,眼淚剎不住了;因為那些年輕人,為了爭取民主,把生命賠上,馬上想起天安門母親的孩子。

幸好是自己一個人看,不用顧忌旁邊有觀眾,可以稀里嘩啦地淚崩個痛快。

《華麗的假期》電影截圖說白,不大喜歡《逆權司機》這個戲名,比較喜歡英文名字「ATaxiDriver」,因為韓語戲名「택시운전사」就是「的士司機」。

「逆」是goagainst或者adverse,「權」是authority或者right。

而這套電影之的士司機,從來沒有想過跟軍隊對抗。

他只是不忍心扔下德國記者,讓軍隊殘殺人民的真相被埋沒,所以在離開光州途中,還再回去接記者到首爾。

他只是拼命逃跑,沒有反過來對抗強權,哪能算「逆權」呢?但是,電影有一句對白可能觸動很多香港記者對六四的回憶(除了前《英文虎報》記者梁美芬吧),就是幫德國記者做翻譯的大學生栽植(柳俊烈飾演),對記者說:「請答應我,一定要把新聞播出去。

」《逆權司機》電影截圖據當年在北京報道「六四」事件的記者說,很多群眾、工人和學生都願意不顧危險,去保護他們離開北京,為的就是希望外面知道,他們怎樣遭受當權者殺戮,為他們伸冤。

可是,除了北京人,大陸其他地方相信沒有一個人看過當時開槍的真相。

大陸所有媒體都不允許存有六四的視頻和資料。

香港如果沒有那些冒著生命危險的記者,到北京採訪報道89民運,我們對犧牲了的群眾和學生,感覺可能不會那麼強烈。

報道真相的記者令人敬佩。

反過來想,萬一再有類似「六四」事件發生,中國境外還能知道真相嗎?28年前,中國還是挺落後,別說互聯網,當時連電話也不是家家戶戶擁有。

28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光纖網絡覆蓋範圍是世界第一,他們的雲端數據庫大得不敢想象。

咱們是誰,相信黨中央都瞭如指掌。

舉個例子,手機通信軟件微信去年開始採取實名制,賬號必須跟銀行卡掛鈎。

說是方便搶紅包和轉、付賬,其實是要把8.89億用戶的一切資料、活動鎖定。

最近,大陸朋友早期登記的微信和WhatsApp都不能用,必須重新實名登記。

至於到處都是攝像頭更不用說了。

先不談大陸的監控多厲害,光看澳門最近拒絕香港記者採訪風災,便知道連澳門都能掌握香港傳媒的資料,只讓某些記者例如CCTVB的,方可入境採訪,其他不受歡迎的傳媒和一些敏感人物例如民主黨黨員便拒諸門外。

如果「六四」再次發生,不單只香港記者不能上去,外國記者也不能去。

就算記者撒謊說是去旅遊都沒用,因為不管坐飛機、火車都是實名制,跟護照或回鄉證掛鈎。

所有口岸的電腦都是聯網的,誰都逃不過黨中央的五指山。

國外記者不能去,駐大陸記者可以吧。

可能可以,但採訪了也未必能報道。

大陸不像菲律賓,不會笨到讓電視台直播馬尼拉人質事件。

到時通信軟件的所有對話、圖片和視頻都受到監控,必須通過審查才能傳送。

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大陸便馬上關閉所有對外的通信系統,什麼通信軟件、電話、傳真都不能用。

翻墻?不行啦。

所有大陸的電信公司都屏蔽了VPN。

就算大陸有海量的「逆權司機」,也沒希望可以把視頻記錄運出去。

咋辦?用衛星設備報道現場新聞可以嗎?可以,但專家忠告使用衛星電話、儀器報道戰區新聞,必須遵守下列幾點(來源:CommitteetoProtectJournalists):·      避免在同一個地方使用衛星設備超過一次;·      使用設備的地方容易撤退;·      通訊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之後馬上換地方;·      避免幾家傳媒在同一個地方發佈消息。

《逆權司機》提醒了我們,以前報道新聞的方法,現在已經不管用了。

如果希望記者的神聖使命繼續發光發熱,我們得居安思危,先知先覺,走在時代的前面,準備隨時把暴政真相告訴世界,否則大家永遠不會再看見類似下面那麼珍貴、震撼的圖片了。

網上圖片香江香江HKHK香港香港HongKongHongKong我們的眾籌活動已結束,謝謝你們的支持。

你可以加入成為眾新聞的月費訂戶,長期支持我們的工作。

所有訂戶都可以收到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

月費訂戶網址:hkcnews.com/aboutus/#subscribeFredchiuunread,Oct4,2017,4:46:19PM10/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crimethinc.com/2017/10/03/anarchists-on-the-catalan-referendum-three-perspectives-from-the-streets  AnarchistsontheCatalanReferendum:ThreePerspectivesfromtheStreetsCategories:CurrentEventsNewsOnSunday,October1,theCatalangovernmentheldareferendumaboutCatalanindependencefromSpaininflagrantdefianceoftheSpanishgovernment.MassiveopenclashesbetweenCatalanvotersandSpanishpolicetookplacethroughouttheregion.AgeneralstrikeiscalledforOctober3asashowdownloomsbetweenrivalpoliticiansand,perhaps,rivalstates.Thissituationposescomplexchallenges:howdoanarchistsshowsolidaritytopartisansofCatalanindependenceagainstpolicerepressionwithoutlegitimizingnationalism,democracy,oranewCatalanstateanditspolice?WespokewithseveralanarchiststhroughouttheregionandtranslatedthesethreereportstoofferinsightintohowCatalananarchistsareapproachingthesequestions.TheMossosd’Esquadra(Catalanpolice)announcedthatthepollinglocationswouldbeclosedorevictedby6amSundaymorning.Thiscanbeunderstoodasawaytotoencouragepeopletoturnouttoprotectthevotingcenters.TheGuardiaCivilandriotpoliceofthePoliciaNacional(Spanishpolice)hadbeenferriedintoCatalunyaoncruiseshipsandaccommodatedathotels.Theybeganevictingvotingcentersearlyinthemorning,inflictingatleast844documentedinjuriesacrossCatalunya.Overahundredpeoplewerehospitalized,someinseriouscondition.Theactualnumberofinjuriesmaybeconsiderablyhigher.Inoneinstance,anoldmanhadaheartattackafterapolicecharge;policeattackedagainaspeopleweretryingtorevivehim.Anotherwasshotintheeyewitharubberbullet.FarmersblockedthestreetsfromthePortofBarcelonatopreventmoreSpanishGuardiaCivilfromexitingtheircruiseships.FirstPerspective:AnOverviewYesterday,October1,thereferendumforCatalanindependencetookplaceinthemiddleofanenormouspoliceoperation.ThegovernmentinMadridthreatenedtoclosetheplaceswherevotingwasgoingtotakeplace;inordertopreventthat,peopleoccupiedthosespaces,whichincludedhalfofthehighschoolsinallofCatalunya,twodaysaheadoftime.Insometowns,peopleeventookoffthedoorssothattheycouldnotbeclosedtolockoutpotentialvoters.Peoplecametogetherstartingat6amtoprotecttheballotboxes,whilepoliceshowedupoutsidemanypollingstationstoremovethem.Thewatchwordofthedaywastodefendtheballotboxesnonviolently,andwithinthisframeworkwesawmanydiversedisplaysofspontaneousresistanceincludingtractorsblockingroadsandpeoplerunningandorganizingthemselvestomakesurethatallofthepointswherepolicecouldgowerecovered.Insometowns,thepolicewerestoppedwithbarricades.OnehighlightformeisthatinthetownofSantCarlesdelaRapita,theGuardiaCivilwereforcedbackwithahailofstones. Inthousandsoftowns,peopleopposedthepolice.It’sdifficulttoknowhowfarself-organizationreached,althoughinthebigcities,mostpeopledranktheKool-Aidofnonviolenceandletthemselvesbebeaten.Thiscreatedsomesurrealsituations:policebeatingpeoplewhowantedtovoteandconfiscatingballotboxesinorderto“defenddemocracy,”firefightersformingsecuritycordonstoprotectvotersfrompolice,andconfrontationsbetweenSpanishandCatalanpolice.AllofthisgeneratedsympathyfromthepeopletowardstheCatalanpolice(whoareknownforbeingrealmotherfuckers),tosuchanextentthatpeopleapplaudedwhentheysawtheCatalanpolicevanspassby.ItwasKafkaesque.Attheendoftheday,PresidentRajoywaspleasedwiththeactionsofthepoliceandaffirmedthatinCatalonia“therehadbeennoreferendum.”Ontheotherside,Puigdemont,theCatalanPresident,saidthatCataloniawouldapplythereferendumlawaccordingtowhichtheymustproclaimthenewCatalanRepublicinthedaysfollowingthereferendum.HeappealedtoEuropeanandinternationalheadsofstatetomediatetheprocess.CatalanfirefightersshoweduptoactasabarrierbetweentheGuardiaCivilandthosetryingtoaccesspollingplaces.SpanishpolicebeatingCatalanfirefighters.Thereisnosingleanarchistpositiononallofthis.Allanarchistsrejectinstitutionalpolitics,bourgeoisnationalism,andclasscollaboration,andwewillneverapplaudtheCatalanpolice.Attimes,thesituationisnotinvitingtoanarchistparticipation.Evenso,therearemanywhoaffirmthatwheretheylive,theyfindthemselvesonthesideofthosewhodecidedtotakethestreets.Whatanarchistcanstayindoorswhilepolicethreatenandbeatpeoplewhodesiretohavemoreofasayintheirlives?ItistemptingtowanttobreakuptheSpanishstateor,ifnottodestroyit,atleasttodebilitateitthroughapopularstruggle.Andwhenpeopleareinthestreets,thispresentsthepossibilitythatthingsmightoverflow,exceedingtheirlimits…althoughatthemoment,thisisdifficultsinceitispoliticianswhoholdtheinitiative.AnarchistandantiauthoritarianorganizationsandunionsandindependentunionshavecalledforageneralstrikeonOctober3.Yesterday,attheeleventhhour,theCCOOandtheUGT(the“fire-extinguishing”unionsthatre-absorbanddomesticatepopularstruggles)andtheANCalongwiththeOmniumCultural(theorganizationsthatarticulatebourgeoisnationalisminitspurestform)joinedthecallforthegeneralstrike.Viscalaterralliuredepatriotismes!Here’stoanearthfreeofpatriotism!GuardiaCivilraidedover300ofthe2300pollingplacesaroundCatalonia.GuardiaCivilraidingapollingstation.SecondPerspective:MixedFeelingsI’mwritingthistoyoujustaftergettingoutofanassemblybecausetomorrowtherewillbeageneralstrikeinCatalunya.Actually,theydon’tconsideritastrike,morelikeaworkstoppage.Fromtheneighborhoods,peopleareorganizingpiquetes(blockades)andsomedemonstrations.Thesehavebeentirelessdays,filledtothetop.I’mguessingyouhaveseentheimagesoftheday’seventsonOctober1,whichwerereally,reallycrazy.Anarchistshaveshoweduplateandill-preparedfortheindependenceprocess.Forfiveyears,theproposalforindependencehasbeengestatingfromboththeGeneralitat(theCatalangovernment)andleftist,independentistaCatalanpoliticalpartiesliketheCUP.Anarchistandanti-authoritarianmovementshaven’treallykeptupwiththemovementforanindependencereferendum,sothiswholethinghascaughtusalmostbysurprise,whichdoesn’tputusinagoodlightconsideringthatit’sbeengoingonforfiveyears.Often,weliveinourownbubblewhiletheworldchangesandforcesbuildwithoutusrealizingit.Startingsomemonthsago,variousneighbors,includingsomewhobelongtothe(independentista)NationalAssembly,otherstotheCUPparty,andotherpeoplewhoareclosertotheindependentistamovement,allstartedtoorganizethemselvesintocommitteesindefenseofthereferendum.Spanishcensorshipwasrampingupaheadofthevote,andthestatewastakingmeasurestocontrolwhatappearedontheinternet,especiallyinthemomentsrightbeforethereferendum.Throughtheseneighborhooddefensecommittees,peopleorganizedassembliesthatarenotcontrolledbythe(indepedentista)NationalAssembly,norbytheCatalangovernmentwhichisthedrivingforcebehindthereferendum.TherehavebeentensionsbetweenrepresentativesfromtheNationalAssembly,thegovernment,andtheneighborhoodassembliesbecausetheassembliesquestionedinstructionsfromtheCatalangovernmentabouthowtodefendtheirtowns.InthedaysleadinguptothereferendumonOctober1,therewasalotofnervousnessonthepartofthegovernmentbecausethereweremanypartsoftheindependentistamovementthattheycouldn’treallycontrol.Intheend,theneighborhoodassemblieswereresponsibleformuchofthelogisticsofwhathappenedonvotingday,determininghowpeopleorganizedthemselvesandhowtheydefendedthepollingstations.TheviolenceoftheSpanishpolice.Anarchistshadn’tthoughtaboutwhattodoinrelationtothismovementuntilthereferendumwasapproachingandtheSpanishstatebegantocrackdownoncivilliberties.Facedwiththecensorshipimposedbythestate,alargenumberofanarchistgroupsfromdifferentpartsofBarcelona,whohavealreadybeenorganizedintheirownneighborhoodassembliesandsocialcenters,decidedtogivesupporttothelocalindependentistamovements.Withintheanarchistmovement,therearepeoplewhosupportthereferendumitselfandalsopeoplewhodon’t.Independentistapeoplearedemandingbasicdemocraticrightsandcivillibertiessuchastherighttovote,andsomeanarchistsbelievethatanarchistsshouldbeouttherewiththem.TherearealsopeopleinvolvedintheindependencemovementwhowelosttrackofyearsagowhenthepoliticalpartieslikeCUPandPodemosthatgainedmomentumafterthe15Mmovementin2011institutionalizedtheenergyfromthestreets.Withthereferendum,peoplearereturningtothestreets,sowedecideditwasanimportantmomentforustobeouttheretoo.Butthishascreatedagooddealofdebatewithinandbetweenanarchistcollectives,becausewearedefinitelynotcomingfromthesameplacepoliticallyasmanyoftheindependentistas.Forus,ithasbeenreallycomplicated.Formepersonally,sure,Iholdcontradictorypositionsallthetime,likesupportingcertainreformistcampaignsorengagingwithsingleissuemovements…buttodefendademocraticprocesstowardsnationalindependence…it’sveryhardtofigureoutwhereIstand.Manyofthecomradesinourneighborhoodaretryingtofigureitouttoo.Wehavebeenorganizingourselvesandcoordinatingwithindependentistagroupsthathavebeenactiveintheneighborhood.Weattendedsomeassembliesandannouncedthatonthedayofthereferendum,wewouldopenupoursocialcenterasaninfo-pointwithfoodandoutletsforchargingcellphones,aplacewhereyoucouldrestupandgethydrated.Thiswasalsoawayofsuggestingtopeoplewhobelievedinself-determination,albeitthroughstatistmeans,thatthereareotherwaystotakedirectcontroloverourlives,inthesespacesatthemarginsofsociety.Soyes,wedecidedtolendoursupport.Yesterdaywasthedayofthevote,andtherewasnoothertopiceitheronthenewsorindiscussionsonthestreet.Itwastheonlysubjectofconversation.AnarchistgraffitiinBarcelona,September2017.OnthestreetwhereIlive,thereweretwopollingstations.Startingat5am,wewentoutontothestreetanderectedbarricades.Catalanpolicecametotellusweweren’tallowedtodothat.Thentheymarched,andfrom8amthewholevotingthingcommenced.Thereweresomanypeopleout.Honestly,itwasdifficultnottogetsweptupinwhatwashappening—lotsofelderlypeople,lotsofexcitedpeople.Ononehand,itwasreallyexciting;ontheotherhand,itwasabitsurreal,inthattheindependentistavoterswereactingliketheyweredoingthemostclandestine,badassthingintheworld.I’msureeveryonehasalreadyseenthescenesofviolenceshowingthePoliciaNacionalandtheGuardiaCivilinhighschoolsinBarcelonaandothertownsaroundCatalunya.WeheardthatthePoliciaNacionalweredeployedclosetowherewewere.Thingsintensifiedfromthereandthatlastedthewholeday.ManyCatalananarchistshavevoted.Ivotedtoo.Thetruthisitwasdifficultnottoletyourselfgetcarriedawaybythemoment.Morepoliceviolence.Asforananarchistanalysisofwhat’sgoingon…Manyofuswenthomeyesterdayveryannoyedbecausewehadalotofdifferenceswithwhatwashappening.Abouttwoweeksago,theanarchistcollectivehereinmyneighborhoodhadadiscussionaboutwhetherornottodefendtheprocessof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Thereweremanypeopleclosetous,withwhomwesharealotofpoliticalaffinity,whosaiditwasbettertostruggleagainsttheinstitutionsofaCatalanstatebecauseitwouldbeasmallerstate.ManypeoplealsosupportedtheprocessinhopesofdestabilizingtheSpanishstatebecauseatthemomenttheSpanishstateisveryweakened.It’samomentthatcouldtipeitherway.Personally,Idon’tlikeeitheroftheoptions.Wecan’tlosetrackofwherewestandasanarchists.Ithinkweshouldbesupportingpeopleinthestreets,butItrulybelievetheworstthingthatcouldhappentouswouldbeifaCatalanstategainedindependence.Intheend,it’sjustawaytolegitimizethesocialandpoliticalexclusionsthatexisttodaytobelievethatwe’dhavemorecontrolovertheminasmallerstate.Butit’shardforpeopletoseeaCatalanstateassomethingotherthantheirown,especiallyafterstrugglingforyearstoachieveit.Whilepeoplewentouttovoteimpassionedtothepointoftears,severalpolicemurdershavetakenplaceinBarcelonainthelastseveralmonthswithoutanyresponse.Meanwhile,thankstothereferendumprocess,theMossosd’EsquadrahavegottenaPRmakeoverasthegoodguys;untilthis,theyalwaysreceivednegativepresscoverage.ThePoliciaNacional(Spanishpolice)havepracticallytorturedpeople,leavingmanywithvisibleinjuries.Onthegoodside,they’veturnedpublicopinionagainstthem.SothemilitarizedPoliciaNacionalnowlookverydirty,andtheMossosd’Esquadraseemmore“clean”—althoughtheircurrent“clean”imagejustmeanstheywillbeabletoutilizethislegitimacytoemployviolencewithfewerobstacles.IbelievewehavetoacknowledgethedisobedienceoftheCatalanpeople,theirconfrontationwiththepolice,andtheresistancethatthey’vedemonstrated.Ithasbeenincredible.LikeI’vementioned,theanarchistmovementhasarrivedlateandill-preparedtoaprocessthathasbeengestatingforfiveyearsalready.Wecan’texpecttodotheworkofyearsinjustacoupleweeks.Carvingoutourownspaceisdifficultandwehavetotakeahumbleapproachtoit.ThepeopleofCatalunyaagainstthepoliceofSpain.SpanishnationalistssendingofftheGuardiaCivilontheirtriptoCatalunya.ThirdPerspective:SomeAnalysisThepointisn’ttohelpbuildanewstate,butrathertodemonstratethroughpracticethatself-organization,networksofmutualaid,andassembliesaretherealalternativetotheSpanishstate,andthroughthiswefindeachother,someofusbeinganarchists,butmanyotherstoo.Whatisclearisthatthestruggleagainststatisthierarchiesisnotonitswayout:itsimplycontinuesinadifferentcontext.IfaCatalanstatecomestoexist,wewillmaintainouroppositiontothestatefromtheverysamenetworkswithourownpractices,ourowncommunities,ourowneconomiesofmutualaid.Myenemycontinuestobecapitalism,themilitary,theclergy,thefarcicalpoliticiansandbankers.Anarchistsdon’tstopbeinganarchistsjustbecausetheyexpresssolidaritywithpeoplefacingretaliationfromthestate.Iknowperfectlywellwhathappenedin19371andthatwemustnotabandonourmemoryoftheprevioustimeswewerebetrayedbystatists,butwealsomustopposecurrentstaterepression—orelsewillwesimplystayput,watching?Ourstruggleistobepresentinthestreetstoofferourvisionanddenouncetheviolenceofthestate,whetheritbeSpanish,Catalan,orChinese!Wemustlearnaboutwhathappenedinthepast,whenanarchistswerebetrayed.Weshouldtrytomakesureitdoesn’thappenagain,whichistosay,weshouldfomentaconsensusamonganarchistsandanti-authoritariansforwhenthissituationisover,whenwewillcontinuebuildingself-organization.I,atleast,formanyyearsnow,havebeenworkingforthis24/7,andwhateverhappensIwillcontinuedoingitasI’vedoneeveryday.Anarchismisnotadogma,neitherisitareligion.Itisaformoflife,awayoffeelingandactingasahumaninharmonywiththeearth.Everyerahasitscontext,andit’struethatthosewhobelieveinthestatehavebetrayedusbefore,butweforgetthatwithoutus,theywon’tchangeeither!Wewillcontinueinfluencingsocietydespiteourselves.Theanarcho-independentistacurrentiscriticizedbycomradeswhoaremore“orthodox”ordogmatic,dependingonhowyouseethem.Therearesomewhosupporttheideaofindependencewithoutastate.It’snotamajoritarianposition,butIconsideritavalidone.Foralongtime,anarchistshavenotfocusedattentiononthesubjectofindependence.Nowthisissuehasservedtoinspiredebateanddiscussion;wedisagreewitheachother,butwetrytocometosomeconsensus.Idon’tknowifweoughttovoteornot,butIdoknowthattheSpanishgovernmentisgettingmorefascistbytheday.It’snotthatitsurprisesme,inanycaseIamagainstagovernmentthatapprovestheslogan“betterbloodythanbroken,”referringtotheIberianpeninsulaandso-calledSpain,whichalreadyindicateshowoldthissubjectis—somethingthathasbeengoingonforcenturies.#Jotambésocanarquista.PeopleapplaudingtheCatalanpolice.Asforwhichanarchistorganizationshavetakenpositionsonthisissue…TheCGThascalledforageneralstrikeinCataloniawhichwillbesupportedbytheCNT-AIT,thehistoricorganizationthatnowadaysismuchsmallerthantheCGT,ananarcho-syndicalistunionthatismore“open”andparticipatesinunionelections,withover25,000membersinCatalunya.TheCNT-AIT,sadly,doesnotrepresentevena25thofthisamount.TheotherCNThasaveryhardsplitwiththeindependentistasandisagainstanarco-independentistas.TheCooperativaIntegralCatalana,despitenotbeingaspecificallylibertarian(i.e.anti-authoritarian)organization,hasmanymemberswhoareactivists.Theirstructureishorizontal,basedinnon-hierarchicalassemblies,andtheymakedecisionsbyconsensus.It’sdedicatedtobuildingself-organizedeconomicnetworksandprotectingsmallnon-hierarchicalprojectsinCatalunya.Theyaresupportingthestrike.OcaNegraandProcesEmbatareanarco-independentistaorganizationsthatorganizewiththeCGTinsomeaspectsofthestruggle.TheFederacióAnarquistadeCatalunyaisanotherrelativelyneworganizationwithapositioninfavorofcelebrationofthereferendum.FurtherReading1O:ElPobleilesSevesGàbies:ananarchistanalysisinCatalan,speculativelyexploringpossiblescenariosintheindependencereferendum,thatappearedonSeptember20.FireExtinguishersandFireStarters:AnAnarchistAnalysisofthe15MMovementof2011TheRoseofFireHasReturned:TheGeneralStrikeofMarch29,2012AftertheCrest:BarcelonaAnarchistsatLowTide,ananalysisfrom2013From15MtoPodemos:TheRegenerationofSpanishDemocracyHerewerefertothesituationcreatedbytheERC(RepublicanLeftofCatalonia),theCatalanState,andthePSU(CommunistParty)in1937inthemiddleofopenrevolutionandcivilwar.Theyweredeterminedtoannihilateanarchistsandwipeouttheir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collectivizationoffarmsandworkplacesandtothestruggleagainstthefascistreactionledbyFranco.Theyforciblyintegratedanarchistmilitiasintothestatemilitary.TherewerefierceconfrontationsbetweentheStalinistsandtheanarchistCNT-FAI,whohadthesupportofnon-authoritariancommunistsofthePOUM.Thisproducednumerousarmedconfrontationsbetweenbothsides.Let’sjustsaythatmanycomradesrememberthisanddon’twanttohaveanythingtodowiththecontemporaryERC,evenlesswiththeCatalanDemocraticParty(PDCat),norwiththeCUP,althoughthislastpartyseemstoharborcertainlibertariantendenciesinitsranks. ↩Published2017-10-03Categories:CurrentEventsNewsTaggedCatalanReferendumDemocracyCatalunyaSpainNationalismPolice‹Previous:TheRiseofNeo-FascisminGermanyRelatedArticlesCurrentEventsCategories:CurrentEventsTheRiseofNeo-FascisminGermany:AlternativefürDeutschlandEnterstheParliamentPublished2017-10-01TaggeddemocracyfascismGermanyAfDCategories:CurrentEventsMementoMori:WeEndlings:AMessagefromToughie,LastoftheRabbs’Fringe-LimbedTreefrogsPublished2017-09-26TaggedecologyextinctionendlingtoughiefrogsNewsCategories:CurrentEventsNewsAnti-FascismIsSelf-Defense:AGeneral-PurposeFlierPublished2017-09-13TaggedfascismantifascismCategories:NewsWe’reTablingatThreeBookFairsThisSeptember:Houston,Baltimore,andtheBayAreaPublished2017-09-12TaggedbookfairSiteMapArticlesRSSArts,Adventure,Analysis,CurrentEvents,History,News,TechnologyToolsZines,Posters,Stickers,VideosBooksFromDemocracytoFreedom,Contradictionary,Work,ExpectResistance,RecipesforDisaster,DaysofWarNightsofLove,NoWallTheyCanBuild,OfftheMapPodcastRSSTheEx-WorkerJournalRollingThunderStoreSearchArchives…AboutCrimethInc.CrimethInc.isarebelalliance—adecentralizednetworkpledgedtoanonymouscollectiveaction—abreakoutfromtheprisonsofourage.Westrivetoreinventourlivesandourworldaccordingtotheprinciplesofself-determinationandmutualaid.Webelievethatyoushouldbefreetodisposeofyourlimitlesspotentialonyourownterms:thatnogovernment,market,orideologyshouldbeabletodictatewhatyourlifecanbe.Ifyouagree,let’sdosomethingaboutit.MoreaboutCrimethInc.→IsthisyourfirsttimehearingaboutCrimethInc.?Starthere.→EmailUpdatesSignupheretoreceiveregularemailupdates.(ProcessedbyMailchimp.)What’syouremailaddress?Youwantalotofemails?Oralittle?Everylittlething.(Manyemails)Justthebigstuff!(Feweremails)SignUpFindUsElsewhereKeepupwithouractivitiesonthefollowingadditionalplatforms.CrimethInc.onTwitterCrimethincDotComonFacebookCrimethincDotComonInstagramCrimethinc.onMediumCrimethInc.onTumblrCrimethInc.onWordpressCrimethInc.onVimeoCrimethInc.onYoutubeCrimethinconPeriscopeCrimethInc.onSnapchatCrimethInc.onPatreonCrimethInc.comRSSfeedIfyourheartisfree,thegroundyoustandonisliberatedterritory.Defendit.Fredchiuunread,Oct4,2017,6:23:44PM10/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我的祖國是一粒蘋果籽——為雨傘革命三周年而作撰文:廖亦武|發佈日期:03.10.17|最後更新:|2017-10-0405:48:10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三年前的11月17日晚8點,我應好友赫塔・米勒的邀請,去參加她的新書發佈會。

這是自2009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首次推出的長篇作品,書名叫《我的祖國是一粒蘋果籽》,最初動機是一個訪談,隨後逐步拓展,成爲一部對話似的回憶錄。

赫塔的童年是孤獨的,隔絕的,逃避的,她經常喃喃自語,而青草、花朵和浮雲也和她一樣喃喃自語著,而青草、花朵和浮雲也和她一樣喃喃自語著——這就是她最早的祖國,像蘋果籽一般,小而微不足道——之後,她沿著這條路徑向前走,羅馬尼亞共產黨獨裁無孔不入,隨時都試圖摧毀她的小而微不足道的蘋果籽祖國,她本能地抗拒,因為除了這內心的精神之國,她一無所有。

2012年10月14日,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廖亦武在聖保羅教堂發表《這個帝國必須分裂》,之後,與赫塔・米勒相擁而泣。

相片由筆者提供古老的柏林劇場,1000多名聽眾靜靜環繞四周。

赫塔・米勒和對談者在臺上一問一答。

我坐在前排,因聽不懂德語,只能感受一點點氣氛。

走神了,我腦子裏轉著香港,那萬里之外的炎熱的彈丸之地正爆發佔領中環的雨傘革命。

轉眼快兩個月,每天依舊有數萬市民從四面八方向香港心臟地帶聚集,與警方對峙,衝突,要求「真普選」。

一國兩制50年不變,是中共政權對全世界的承諾,可不到20年,就屢屢嘗試改變甚至推翻。

在世界版圖中,香港也小而微不足道,如赫塔・米勒的新書,《我的祖國是一粒蘋果籽》。

一個土生土長的蘋果籽內的香港人,與龐大的中華帝國有什麼關聯?在毛澤東時代,香港是敵佔區,四川有一位作家叫茜子,1960年代初,無邊無際的大饑荒,他餓急了,就企圖游泳偷渡去香港吃一頓飽飯。

他在深圳附近下水才幾分鐘,就被邊防軍一梭子彈給掃射回來,結果以叛國投敵罪,坐牢20年。

我在鄧時代訪問他時,依舊心有餘悸。

香港做了英國99年的海外附屬國,越南和朝鮮做過更長時間的中國附屬國,為什麼越南和朝鮮是另一個國家,香港卻不是?因為它太小太近?可是在鄧時代末期,也就是1989的六四屠殺發生前,中國人對它很陌生,那是英國總督治下的另一世界,大夥兒對它的親近感,遠不如華人組成的新加坡,終身獨裁的老混蛋李光耀是著名親共分子。

中國和香港,兩個在百年歷史中互相隔絕的區域的首次碰撞,是1989年6月4日天安門屠殺前後,香港人聲援中國民運盛況空前,幾百萬市民遊行示威,上百名歌星和影星舉行幾天幾夜的馬拉松接力演唱,梅艷芳等大腕開始在中國家喻戶曉。

還有大量記者赴北京現場採訪並直播。

六四血案之後,成百上千被政府通緝的民運人士,也是通過香港人的營救,流亡到西方各國。

1997年主權移交,民主制度尚存,所以香港至今還有在維多利亞公園紀念六四的集會自由,而在中國,不忘六四意味著犯罪,公開說出就得坐牢,政治犯家屬還被嚴密監控,最顯著的例證是劉曉波和劉霞。

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眾新聞資料照片我這樣胡思亂想著。

兩個小時一晃而過,赫塔・米勒離開舞臺,我迎上去擁抱,她劈頭問你聽懂了嗎?我一臉茫然。

接著,她簽名售書,大約有兩三百讀者排起長龍,可見這位小個子反共作家在德國首屈一指的號召力。

我買了書,退到旮旯耐心等候。

大約10點鐘,我和翻譯跟赫塔和哈瑞夫婦,還有來自羅馬尼亞的女記者葛瑞娜,由柏林文學節主席烏里・施萊博叫車帶路,一塊去康德大街上有50年歷史的巴黎酒吧。

我們圍坐喝酒聊天,赫塔又問你聽懂了嗎?我說我聽懂了書名,想起香港——也是一粒被英國和西方世界拋棄的蘋果籽。

但是在這粒蘋果籽內,人們在聚集、抱團、反抗,在爭取「真普選」。

他們的一位運動領袖,叫黃之鋒,英中移交主權的前一年1996年生的,今年17嵗。

黃之鋒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網絡照片赫塔大為驚嘆,連聲追問這孩子怎麽樣?我說特別早熟,表達能力超棒。

烏里說我看見你在《圖片報》上的聲援,你希望西方國家首腦公開表態。

你會失望的。

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都是中國的生意伙伴。

我說你呢?他說我,還有赫塔,當然是共產黨的敵人,哪怕他們很有錢,還是他們的敵人。

我說柏林文學節可以邀請黃之鋒作為最小的嘉賓。

據說他的英文演講非常有感染力。

烏里說好啊,如果基金會同意,也許可策劃一個香港雨傘運動的主題。

赫塔說那還得等好長時間。

我們現在能做什麼呢?我說對啊,1989年中國民運,西方各國首腦都表態支持,血案發生後,經濟制裁進行了兩到三年,而現在香港佔中這麼久,也沒一個首腦吱一聲。

心情沉重,我們喝了一會兒悶酒。

戶外下起雨來。

柏林的深秋寒氣襲人。

我搖搖晃晃站起,去牆角拿來一把傘,啪嗒撐開,居然大如穹頂。

於是我和赫塔、烏里、參加過羅馬尼亞臉書革命的記者葛瑞娜一塊聚到傘下,伸出中指,用漢語、德語、羅馬尼亞語,交替對北京的獨裁者喊「滾蛋」。

赫塔和烏里都說,仿佛回到25年前,柏林牆倒塌的那晚,大夥兒也伸出中指,對東德共產黨有節奏地喊「滾蛋滾蛋」。

哈瑞先後替我們拍了許多張。

我回到家選了其中之一,發到臉書和推特上,葛瑞娜和烏里不僅幹了和我同樣的事,而且找媒體發表了,所以這張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等四人比中指的照片不脛而走,在東西方轉載了數千次。

可是西方各國首腦中,依舊只有德國總統高克高調聲援香港,在接見中國總理李克強前夕,高克將雨傘革命與推倒柏林牆前夜的萊比錫民眾示威相提並論。

2014年11月7日,赫塔・米勒新書發布會後,一行人在著名的巴黎酒吧,拍下了這張聲援香港雨傘革命的著名照片,由廖亦武臉書發表後,被東西方媒體轉載了上千次。

左起為烏里、廖亦武、赫塔和葛瑞娜。

照片由筆者提供三年又過去了。

這張中指照還掛在我、赫塔和烏里的家中,可人類前景如此黯淡,美國資深政客班農甚至說,眼下與希特勒崛起的1930年相仿佛。

中國和朝鮮,兩個唇齒相依的獨裁帝國都擁有了核武器。

6到7月,中國政府用電視直播方式,當著全人類謀殺了《零八憲章》起草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並一如既往軟禁劉霞;接著,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稱「《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

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沒有主權,沒有治權,也沒有監督權。

」再接著,被共產黨滲透、控制的香港司法當局,不顧民意反對,起訴了十幾位雨傘革命領袖,史稱雙學三子的黃之鋒、周永康、羅冠聰鋃鐺入獄,成為香港近代歷史以來,第一批政治犯。

《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呼籲挪威授予他們諾貝爾和平獎,1989學運領袖王丹起而響應,並致信與我。

可當今世界,誰能譴責並制約危機四伏卻不斷崛起的怪獸中國?美國還是歐洲?小如蘋果籽的香港和它的第一批政治犯真那麽重要?是的,很重要,如果他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將是挪威的無上榮耀。

如果耶穌復活是真的,我也真的看見了殉道者劉曉波的靈魂在這三個年輕人身上復活。

他們是我們的未來:如果這個價值淪落的混亂世界有未來的話。

 2017年10月3日於柏林雨傘革命雨傘革命雨傘運動雨傘運動umbrellamovementumbrellamovementumbrellarevolutionumbrellarevolution雨傘運動3周年雨傘運動3周年黃之鋒黃之鋒JoshuaWongJoshuaWong我們的眾籌活動已結束,謝謝你們的支持。

你可以加入成為眾新聞的月費訂戶,長期支持我們的工作。

所有訂戶都可以收到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

月費訂戶網址:hkcnews.com/aboutus/#subscribe博客|廖亦武【廖亦武・柏林書簡】廖亦武,流亡德國的中國詩人、作家與底層歷史記錄者。

為營救好友劉曉波、劉霞夫妻,在德國四處奔走。

Fredchiuunread,Oct4,2017,8:30:21PM10/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GlosSays薩拉丁——庫爾德人伊斯蘭軍神Sep27,2017無論庫爾德將來能否獨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庫爾德族仍然是一個充滿歷史的民族。

伊斯蘭文化中著名的薩拉丁,就是一個可考的庫爾德人。

在近世的故事和歷史中,薩拉丁是一個形象良好的伊斯蘭世界領袖。

他領軍抗擊西方的十字軍,令十字軍焦頭爛額,最後失掉耶路撒冷,但由於他有封建騎士的高貴作風,而受到不少敵人尊敬,包括敵方的統帥獅心王查理。

電影《天國驕雄》(KingdomofHeaven,2005)中的薩拉丁,也描寫得頗為正面庫爾德人是單一民族嗎?庫爾德人並不是很「單一」的民族,雖然主要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但亦有部份的「雅茲迪人」。

「雅茲迪人」信仰雅茲迪教,以今日的目光而言,這是一個揉合了基督教、印度教輪迴觀念、伊斯蘭教、拜火教等元素的獨特宗教。

他們相信世上有上帝,上帝創造了七個天使,其中一個「孔雀天使」至為尊貴,甚至不肯向上帝創造的造物下跪,但與耶教的故事不同,雅茲迪教的上帝讚美「孔雀天使」。

所以「雅茲迪人」主要敬拜這位天使之首。

由於雅茲迪神話與《聖經》和《可蘭經》中撒旦不願向人類下跪,而遭上帝打落地獄的故事太相像,敬拜「孔雀天使」的雅茲迪人被激進的伊斯蘭教徒視為拜魔鬼者。

類似的宗教仇恨一直持續到現代。

伊斯蘭國與庫爾德人的持續戰爭之中,就有極端伊斯蘭教徒與雅茲迪人殘酷的互相殘殺。

(互聯網圖片)雅茲迪人亦有「上帝選民」的觀念,所以禁止族人與異教徒通婚。

2014年,有一名雅茲迪女子與伊斯蘭教男子私奔,最後出現一千名雅茲迪人用石擲死女子,之後伊斯蘭國對雅茲迪人進行種族屠殺報復。

在很多歷史和文學作品中,作為伊斯蘭教徒的薩拉丁是一個寬大的人,與宗教狂熱的西方十字軍形成強烈對比。

但現在他的族人和祖家正被另一股宗教狂熱侵擾。

而庫爾德族是一個同時擁有衝突雙方元素(伊斯蘭教和雅茲迪教)的奇異民族。

對抗西方的象徵阿拉伯民族主義亦將薩拉丁描繪為文化民族英雄,一個有效抵制西方勢力的符號。

在很多阿拉伯國家的部隊旗徽甚至國徽,都可以找到據信是來自其人的「薩拉丁之鷹」。

如也門、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阿聯酋等。

(阿拉伯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Copyright©2017GlocalLivingOfficeofSimon,Allrightsreserved. Fredchiuunread,Oct5,2017,9:10:39AM10/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713&nid=8724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究竟是政治正確的「民族自決」,還是「權貴」的陰謀?舒舒/從歐洲看世界2017/10/03 10月1日,距離我們的中秋團圓不遠,但是遠在南歐的伊比利半島上,卻上演了一場老婆提出「考慮分手」、但老公根本不許老婆有離婚想法的狗血政治戲碼。

老公是坐鎮首都馬德里的西班牙中央政府;不確定要分手、但考慮離婚的老婆,則是位於西班牙東北部的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onia/Catalunya)。

根據媒體報導,這一日的大規模軍警民「肉搏戰」衝突,造成了700人以上的負傷者,更在西班牙和加泰隆尼亞的關係上,造成了更深的裂痕。

加泰隆尼亞消防隊員拉出人牆,將警察與一般民眾隔開。

圖/CatalansforYes「違憲」的獨立公投,惹火西班牙簡言之,這次衝突的導火線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以下簡稱「加區」),在今年6月決定舉行境內「獨立公投」,雖然此決定遭到了西班牙中央政府以「違憲」的理由否決,可是加區官方仍堅持舉行。

為阻止公投進行,中央在9月中旬開始派遣軍警進駐加區,沒收選票、投票箱,並且封鎖投票所。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對峙過程中,中央的壓制舉動引起了加區公民的反感,讓部分人民更堅持一定要實行公投,並在10月1日的投票過程中,和國家武力發生衝突。

雙方均不願協商,讓事態越演越烈從法理上來看,西班牙政府沒有錯。

1978年西班牙《憲法》第二條明示,西班牙王國為一完整國家,條文強調國家的團結與不可分割,並且承認和保障各民族和地區的自治權以及團結性。

從情理上來談,加泰隆尼亞人的感受可以理解。

身為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即使民調結果早就顯示獨立公投的贊成結果不會過半,加泰隆尼亞人還是希望能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聲。

研究國際公法的專家們一致同意:沒有一國的憲法會明文規定如何分裂一個國家的國土,因此歷史上一國的分裂問題,不是藉著戰爭手段,就是經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

在今日民主的歐洲,戰爭絕對不是選項,因此,解決加泰隆尼亞議題的唯一方法,就只能靠政治協商了。

只是,這幾個月的事態發展讓我們看到,雙方陣營的政治人物不但沒有協商意願,還缺乏互信基礎。

他們的固執己見,已將西班牙和加泰隆尼亞的未來,推入了一個難以回頭和預料的困境中。

10月1日公投日,西班牙警察全副警戒。

圖/翻拍自德國國家電視台10月1日當天的晚間新聞畫面不存在的「加泰隆尼亞國」:「歷史先例」,是國家形成的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加泰隆尼亞,一個位在西班牙東北部、緊鄰法國的地區,自1979年9月18日起依法成為自治區。

人口數約有750萬,佔西班牙總人口的16%,國民生產所得(GDP)則佔全國20%,是西班牙排名前五的富庶地區。

在歷史的長河中,今日的加泰隆尼亞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活動。

之後歷經希臘、羅馬文化的洗禮、基督教和回教文明薰陶,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統治。

以巴塞隆納為政治中心的「加泰隆尼亞文化區」(註一),雖然歷經不同統治者,但卻仍保有相對優勢的經濟力量,並且發展出自己的語言文字(介於法語和西班牙語)、創造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甚至是集體意識。

然而,歷史上的加泰隆尼亞從不曾成為獨立國家,而「加泰隆尼亞」也從不曾是一國的國號(註二)。

我們不禁想問:一個地區的獨立、一個國家的形成,是否必須有歷史先例,才能成立?「獨立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強·保羅,歷史學者,父親是西班牙卡斯提爾人(註三)、母親為加泰隆尼亞人,1939年因為受到西班牙佛朗哥軍政府迫害,全家流亡到法國。

雖然強·保羅在法國成長受教,但家庭教育和家族淵源,讓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根。

他直言不諱自己是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支持者,而且堅決支持獨立公投。

對他而言,此次公投的意義不僅僅是貫徹尊重地方民意的民主精神,更是對西班牙總理馬里亞諾·拉荷義(MarianoRajoy)及他所帶領的右派「人民黨」(PP:ElPartidoPopular)的抗議。

「外國人都以為佛朗哥獨裁政權(elfranquismo)在1975年結束,很多西班牙人也這麼認為,但其實大家都被政客騙了。

如果仔細查看『人民黨』內高階決策人士的家庭背景,就會發現他們都是佛朗哥時代,部長級人物的子姪輩。

我不贊同中央政府以『違憲』的理由阻止公投,畢竟我們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死板的法條。

獨立與否,不是法律議題,而是政治議題,必須交由加泰隆尼亞的全體公民決定。

」然而,不是每個加泰隆尼亞人都像強·保羅一樣,對於政治、歷史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直至兩周前,擔任復健師的巴塞隆納朋友蒙色娜,對於獨立公投的態度仍漠不關心。

孰料不久後,她卻說:「我本來覺得,我們已經享有了高度自治權,沒缺什麼。

只是當兩星期前馬德里派出大批國家軍警(laguardiacivil)來到巴塞隆納、企圖以國家武力阻止公投時,我反而覺得自己必須去投票了。

」歐洲正在走向「統合」,加區又何必談「分離」?和強·保羅背景相似、在法國長大的強·皮爾則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父母都是加泰隆尼亞移民,我的母語是加泰隆尼亞語,我認同加泰隆尼亞文化,但是我不確定加泰隆尼亞是否有必要走到獨立國家這一步。

以前,加泰隆尼亞語一度被法國官方禁止,但現在無論在法國還是西班牙,她都是地區的官方語言。

我的孫女能自由的學習並使用這個語言,而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則早就享有高度自治權。

我之前曾擔心下一代會忘了自己的根,現在看來,這個憂慮似乎是不必要的。

我認為,整個歐洲正在朝『整合』的方向前進,加泰隆尼亞必須要待在歐盟的架構裡才會有未來。

只要法國和西班牙仍是歐盟的會員國,那麼我就找不到加泰隆尼亞必須獨立的理由。

」「民族自決」只是幌子,巴塞隆納富商渴望「自立為王」?對於在各項經濟指標中表現亮麗的加泰隆尼亞而言,身為西班牙王國的一份子,不是沒有代價的:加區每年向中央繳交的稅金,一概有去無回。

在一個國家裡,富人繳稅,政府將稅收拿去照顧低收入者,這個行為被視為天經地義,因為其背後的理念,是實現社會正義和社會團結(solidarity)。

但對於一個「自我意識」越發強大的加泰隆尼亞而言,中央政府的財富重新分配政策,在不少加泰隆尼亞人眼中已變成了「劫富濟貧」,讓他們心生不平。

再加上某些意見領袖的號召、族群意識的鼓吹,不滿的情緒便如火上加油、一發不可收拾。

曾是歐盟外交官、退休後回到故鄉巴塞隆納定居的強·維克多挑明:「政治人物在檯面上說得天花亂墜,動不動就是族群自決、民主精神,但那些口號都只是藉口,背後其實只有一個因素──錢。

巴塞隆納一直是個中產階級掌權的商人社會,這裡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多來自文藝復興以來就富裕的商人世家。

他們為了獨佔地區的經濟利益,根本不考慮加泰隆尼亞的大局,只是一心想把上面的西班牙甩掉,自己當老大。

」推廣加泰隆尼亞語,是菁英確保「階級不流動」的陰謀?在巴塞隆納執業近十年的法國牙醫菲利浦,和強·維克多的看法相同,他透露:「我的職業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巴塞隆納的菁英分子,以我的律師為例,他就是起草2006年加泰隆尼亞自治法案的靈魂人物。

在我和這些菁英人士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對他們這個社會階層而言,永久掌權才能保證永遠的財富。

因此,他們想盡辦法主導社會思維,將民意引導向有利自己家族發展的方向,這樣就能透過建立「符合社會期待」的法制,來確保自己的子孫將能永遠享有自己的社會優勢。

舉例來說,這些檯面上的加泰隆尼亞政治菁英,每個人私底下大概都能流利地使用五種語言:英、法、葡、義、西,可是在公開場合,他們卻只強調加泰隆尼亞語的重要。

他們透過法案,讓加區境內的學校必須以加泰隆尼亞語教學,刻意降低西語的地位,使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慢慢的喪失學習西語的動機。

這樣的語言教育結果是:十至二十年後,菁英的孩子們大概都會繼承父母的語言優勢,成為『五語全能』的下一代菁英,與世界接軌;可是他們的同儕,卻會因為只能說750萬人在使用的加泰隆尼亞語,而永遠被綑綁在加泰隆尼亞這塊土地上⋯⋯。

」菲利浦嚴肅的神情,和他這個帶點「陰謀論」色彩的觀察心得,讓我聽得瞠目結舌。

保守排外、喜歡搞小圈圈的「族群特性」?菲利浦的觀察或許有些「泛政治化」,但是加泰隆尼亞人保守排外,和喜歡搞小圈圈的「族群特性」,卻也是許多外國人對於他們的「印象」。

比利時舞蹈家伊莎貝拉,因為藝術工作而在巴塞隆納住了十年有餘,透過女兒學校的各式活動,她認識了很多當地的「家長」,而這些家長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和親戚住得很近。

以台北市為例:如果爺爺奶奶住大安區,那麼第二代的父母叔伯阿姨姑姑等人也都會選在大安區置房,到了第三代的兄弟姊妹結婚後,照樣會繼續住在大安區,比鄰而居的習慣一代代的傳下去。

伊莎貝拉還說,她認識的不少加泰隆尼亞人,不但沒有出過西班牙的國門,就連出遠門的最遠距離,也只在離家半徑約20公里的地區。

幾個在南法胡西永地區住了十年以上的外國朋友,也好心給我忠告:「不要期待和當地人(加泰隆尼亞人)混熟,他們習慣活在家族內的小圈圈裡,連法國人都進不去那個圈子,更何況是妳這個長相這麼外國的東方人。

」朋友們的經驗值,可能或多或少反映了關於加泰隆尼亞人的部分真實,不過我卻仍在南法交到了一個加泰隆尼亞忘年之交。

他喜歡送我一些自家花園裡的蔬果,熱心的向我解釋加泰隆尼亞的人文風情,並且熱情的介紹其他加泰隆尼亞朋友給我認識,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不用追究我們在哪裡出生,不用強調我們膚色的不同,只要記得在這些表象的後面,我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我們都是人。

」公投日當天的警民對峙。

圖/翻拍自德國國家電視台10月1日當天的晚間新聞畫面寫在文章最後:參考資料與個人觀點的侷限舒舒在一年前來到南法的胡西永地區,因為接觸了當地人和當地文化,開始對「加泰隆尼亞」這個複雜的文化概念及身分(identity),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次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事件,不但在歐洲引發廣泛的討論,相信也吸引了不少台灣讀友們的目光。

但舒舒注意到大部分的媒體報導,多著墨在公投事件的表象陳述,而缺少了「血肉」。

個人希望能藉著此文,將我所認識的加泰隆尼亞人的想法,以及外國人對此事的觀點,和大家分享。

另外,關於加泰隆尼亞的歷史背景,網路上有許多資料,舒舒在文中僅僅帶過。

有興趣的讀友,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各種語言版本,和其他文獻書籍。

當舒舒閱讀了數種(語言)版本的歷史紀錄後,發現無論一個作者如何努力的以客觀描述呈現歷史事件,都很難跳出個人的主觀限制──例如資訊來源、整理分析能力、價值判斷,以及個人情感等因素。

為此,舒舒想在此強調,本文雖沒有預設立場,但是文章絕對難逃個人主觀的侷限,請讀友們見諒。

《參考資料》註一:舒舒將加泰隆尼亞人(català)及使用加泰隆尼亞語(català)的地區,統稱為「加泰隆尼亞文化區」。

此區含括了今天西班牙境內的加泰隆尼亞自治區(Catalunya)、亞拉岡自治區(Aragón)、瓦倫西亞自治區(Valencia)、巴利阿里群島(IllesBalears),還有法國南部和西班牙交界的胡西永地區(Roussillon)。

加泰隆尼亞語的地區分布圖。

圖/舒舒更多詳情也可參考維基百科的文字說明。

註二:此段歷史簡述的資料,來源為加泰隆尼亞省的官方出版物《Catalogne》一書。

歷史觀點僅供參考,沒有絕對權威。

註三:我們和外國人眼中的西班牙人或西班牙語(英文Spaniard,Spanish),對西班牙人自己而言,其實不能表達事實。

在1812年的憲法出現前,「西班牙」這個名稱其實並不存在,而今日西班牙的前身,是伊比利半島歷史上幾個著名王國的合體。

由於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一般西班牙人的地域觀念比較強烈,自我介紹時常習慣說「我是某某地區人(例如加泰隆尼亞人、巴斯克人)」,然後才會說自己是西班牙人。

而世界通用的西班牙語(español),又稱卡斯特亞諾語(Castellano),其實是中世紀卡斯提爾王國(ElReinodeCastilla)的主要語言。

歷史上知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等,都是卡斯提爾王國的事蹟。

也因此,當西班牙人不同族群之間對話時,比較不會用español這個字,而會用Castellano。

《關聯閱讀》獨立,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從安道爾公國,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加泰隆尼亞看似曙光的獨立之路,並非你想得那麼光明《作品推薦》世界各地的歷史都說明:「語言不等於國家」──當中文成為國際優勢,我們為何要否認自己的母語?「阻止空汙就是別開柴油車」?──「綠能環保」沒那麼簡單:從德國的「反柴油車風暴」,警惕台灣「能源危機處理」 執行編輯:HUI核稿編輯:林欣蘋PhotoCredit:CATALONIAISNOTSPAIN  AddThisSharingButtonsSharetoFacebookSharetoTwitterSharetoGoogle+SharetoLINEShareto電子郵件Fredchiuunread,Oct5,2017,9:11:19PM10/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054/自以為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茫人」留下全球暖化爛攤子自以為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茫人」留下全球暖化爛攤子 by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鄭傑憶on2017年10月05日in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自以為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茫人」留下全球暖化爛攤子 [post-views]人次閱讀by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鄭傑憶on2017年10月05日in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 Share406+1TweetShares406我們在七萬年前的祖先被稱為「智人」,讚揚他們創造出與其他生物不同的燦爛文化。

未來的子孫又會怎麼稱呼我們?印度人類學家與作家葛旭(AmitavGhosh)的新書給出答案:「茫人(deranged)。

」茫然錯亂又盲目自大,忽視自然法則,留下全球暖化的爛攤子。

深層的問題在於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構,「現代人都覺得這是不可取代的模式,其實是膚淺的幻想。

」葛旭表示,「這就是我說的『盲目時代』,孤立的個人缺少社會連結,持續追求財富,忽視眼前危機,最後威脅了集體的生存。

」氣候變遷就在眼前,「茫人」不願面對的真相擁有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葛旭是當前最重要印度作家,他的小說《罌粟海》以鴉片戰爭為背景,勾勒出跨越印度洋、中國海域的史詩故事,是國際文壇矚目的巨著。

早先在為《餓潮》一書做研究時,葛旭赫然發現由於氣候變遷,孟加拉的紅樹林在一夕間消失,而且永遠無法恢復。

他更驚訝的是,人們竟然對眼前的劇烈變化視而不見,就連美國屢屢遇上破紀錄的颶風,大家還是無動於衷。

強調貼近現實議題像是人權、同性戀的現代文學,也極少著墨氣候變遷,「好像這是科幻小說,但氣候變遷不是未來世代的問題,而是正在你、我之間發生的事實。

」葛旭在義大利北部的費拉拉(Ferrara)演講時表示:「狄更斯描寫了工業革命、佐拉勾勒了資本主義,如今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災難,卻鮮有作家寫出相關的小說。

」StorytellingintheEraofClimateCrisisAmitavGhosh–NHKWorldDirectTalkfromTreeHuggeronVimeo.每個人的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氣候變遷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每個理性人的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的災難。

像是牧人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在公有草地上放牧最多的羊,每個人都增加羊群數目,短期收益增加,結果是換來枯竭的草地。

即使知道地球在暖化,但為了確保自身競爭力,各國都缺少降低碳排放的意願。

應對氣候變遷的一些行動說來簡單,做來也不難:少吃點肉減少畜牧業的碳排放,把冷氣機溫度調高少用幾度電。

但如果無法集體行動,每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不足以扭轉局勢,既然無法改變,不行動繼續享受眼前便利才是「聰明」的選擇。

況且許多人以為,氣候變遷的惡果在他方,不是自己腳下的土地。

葛旭在書中寫著:「化石燃料(fossilfuel)經濟確保了財富,並在歷史上剝削了南方(後進)國家,因此現在南方國家有權利要求較大的經濟回報,從任何重分配的角度看來,都是正確的。

然而,這個論證剛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多麼嚴重陷在巨大的錯亂(greatderangement)中:我們的生命和選擇被限制在只能走上自毀之路的歷史脈絡。

」地理學家阿契爾(DavidArcher)曾說,資金總是流向短期利益,總是過度剝削不受管制的共有資源。

這個趨勢就像命運的看不見的手,在希臘悲劇中把英雄推向不可避免的厄運。

葛旭認為這段說詞,「正好說明了人類當前錯亂茫然的本質。

」<imgclass="wp-image-101055size-full"src="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7/10/螢幕快照-2017-10-04-下午11.14.13.jpg"alt="螢幕快照2017-10-04下午11.14.13"width="1193"height="797"/>葛旭(AmativGhosh)照片來源:葛旭官網https://www.amitavghosh.com/pictures.html自以為能控制大自然,人類對天災無感葛旭認為,氣候變遷的結果來自數十年前的遠因,像是溫水煮青蛙,因此人類無感。

更關鍵的是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改變了,「從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總以為有能力控制自然,稱頌擺脫自然影響的人。

現在地球上的諸多變動,迫使人類再度意識到,我們不可能擺脫自然的侷限。

」人類與自然脫節的程度在過去50年來更加嚴重,而檯面上人物,教宗方濟各是極少數意識到問題根源的人。

過去的文學更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像是《白鯨記》,聖經中有許多關於人與自然的描寫,中國文化也強調天、地、人的和諧。

「以前的宗教通常會以天災嚇阻人們的行為,雖然缺少科學根據,至少讓人反思與自然的關係。

如今在物質主義下,人們幾乎不再畏懼大自然的力量。

」掌握能源就控制權力,美國不放棄「化石燃料」身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許多美國人仍認為氣候變遷是個陰謀論。

葛旭表示:「事實上,美國政府是明知故犯,就連川普也知道氣候問題,只是改變太難。

在經濟模式之外,還牽涉到美國的軍事力量。

五角大廈需要大量的石油能源,分布在全球的軍事基地,軍機、軍艦都非常耗油。

」更何況,掌握能源就控制了權力,在「化石燃料」基礎上建立霸權的美國不會輕易轉型。

要遏止全球暖化,必須大量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可是消費至上的資本主義,讓人很難停止不斷生產與消費的循環。

即使簽訂了對抗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政府幾乎不會真正落實,「因為這意謂著經濟停止成長,也就是失去政權。

」在全球化的時代,貨品、金融和人員跨越國界大量流通,葛旭指出:「矛盾的是,大家又如此漠視全球的災難議題。

」如果稍有意識,「通常是轉為負責任的消費,像是買電動車、節能燈泡,以為這樣能拯救地球。

」人類不行動,百年內地球不再宜居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構,「現代人都覺得這是不可取代的模式,其實是膚淺的幻想。

」葛旭解釋,「這就是我說的『盲目時代』,孤立的個人缺少社會連結,持續追求財富,忽視眼前危機,最後威脅了集體的生存。

」為了喚起世人的注意,美國記者威爾斯(DavidWallace-Wells)用聳動的語言指出:「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遏止氣候變遷,地球在百年內將不能住人。

」末世論的觀點引起不少人批判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讓人陷入絕望乾脆不行動。

葛旭則表示,末世論的影響沒這麼大,「當下震驚,過不久就拋諸腦後。

」面對氣候變遷、避免毀滅式的災難,他說,重要的是「人類睜開雙眼,」看清事實。

延伸閱讀:破紀錄最熱的2016年│作物歉收魚群死亡,極端氣候拉大貧富差距【慢魚串連系列】Share406+1TweetShares406 標籤AmativGhoshderanged全球暖化葛旭by上下游駐義大利特約記者鄭傑憶一個幻想用營養丸果腹的城市書生,在義大利領悟「我吃故我在」。

從書房到廚房,從市場到農場,探索盤中飧、禾下土、人與物的社會學想像。

政大政治學碩士、羅馬Sapienza大學社會學博士,教育部公費留學生,曾任中央通訊社駐義大利特約記者。

Fredchiuunread,Oct6,2017,11:56:33PM10/6/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809&nid=8738獨立建國的真實與謊言──我與一位加泰隆尼亞獨立支持者的對話林志都/南方之南2017/10/06 2012年7月,利用當時在學校任教的暑假,臨時起意規劃了一趟西班牙之行,也因此有了一段奇妙的經歷:由於之前翻譯過幾本西班牙小說,如《高第密碼》與《巴別塔男孩》等,因此出發前我透過網路,與這兩本書的作者安德瑞烏.卡蘭薩(AndreuCarranza)連絡上(註一)。

他得知自己的小說中文版譯者要到西班牙旅行,立刻邀約我到他住的福利煦(Flix)小鎮玩。

於是我們約好了,當我到訪巴塞隆納時,順道到離該地不遠的福利煦拜訪他。

筆者與作家合影。

加泰隆尼亞之旅,魔幻寫實的核電廠場景巴塞隆納是西班牙東北加泰隆尼亞地區的首府,也是當地最大的城市。

一到了巴塞隆納機場,第一個印象,就是加泰隆尼亞地區「強烈的自主意識」──從機場的標示牌,到路上的路標,無一不是先霸氣地以大大的加泰隆尼亞文標示,下面再有點寒酸地寫著小小的西班牙文。

根據聯合國資料,西班牙雖然是國際旅客最愛去的國家第三名,但是一般民眾的英文普及率並不高;還好我靠著一口阿根廷西語,才能走遍各地,還可以利用我的口音跟大家開開玩笑,與一路上碰見的人們打成一片。

但現在視線所及,到處都是加泰隆尼亞文為主的標示,反而讓我有點擔心原先以為靠著西班牙文可以走遍西班牙的想法,是否會遇上些甚麼問題──倒不是我怕當地人們聽不懂西班牙文,而是會不會在這裡說西班牙文,反而會引起當地人不悅?不過一進入市區,開始與計程車司機、民宿主人與各式各樣的人聊起來之後,就發現其實這裡的人對講西班牙文並沒有甚麼偏見:終究來到巴塞隆納這個國際大城的觀光客這麼多,他們若不是說英文,就是說西班牙文。

也因此,當時我對獨立主義在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影響,並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我前往福利煦。

福利煦是個位於巴塞隆納南方一百三十幾公里的小鎮,搭火車慢車車程約三個小時。

沿著夾在山壁與海岸峭壁之間的鐵路前進,看著無盡的黃褐色砂土與地中海的碧藍海潮,景色雖美,但時間一久,我也不禁昏昏欲睡,直到穿過一個隧道之後,突然有座建築物,赫然出現在我眼前:一座核電廠冷卻塔,突兀地矗立在黃色的土地上。

像是拉丁美洲小說與故事中,那些既魔幻,卻又現實得不得了的存在。

加泰隆尼亞鐵路旁的核電廠冷卻塔。

與作家的對話,開啟加泰隆尼亞的歷史回顧:當我到達了小巧且不起眼的福利煦車站,憑著之前在網路上看過的照片,我認出了來接我的作家。

生於1957年的Carranza先生,雖然有些大叔模樣,但是雙眼炯炯有神,說起西班牙文來,偶爾會將幾個字說成加泰隆尼亞語。

不起眼的福利熙小鎮車站。

作家邀我一起在這座小鎮散步逛逛,看看啟發了他半自傳體小說《巴別塔男孩》的許多場景。

即使他童年時其實是住在鄰近的另外一個小鎮,但是兩者的景色十分相似:灼熱陽光照耀的黃色砂土上,覆滿了流經小鎮的厄波羅(Ebro)河灌溉的樹木綠蔭,以及似乎在蟬聲中沉沉睡著的萬物。

厄波羅河畔綠意盎然。

時值中午,作家接著邀請我至當地一間酒吧用餐。

我們聊到彼此愛好的作家,以及作家們難以靠著寫作維持生活的情況──不管在西班牙或台灣皆然。

於是眼前這位作家,仍必須在自治區政府裏找份公務員工作,他的太太也必須繼續維持服飾店的生意──即使他的著作獲得許多獎項,更被翻譯成中文版和多國語言。

我們又聊到加泰隆尼亞料理的特色:「marimuntanya」(海味與山珍),正如我們面前的那盤「花枝煮肉丸」(mandonguillaambsipia);他還熱心地教我如何在料理蝸牛前清理內臟與洗掉黏液。

加泰隆尼亞美食:花枝煮肉丸。

聊了一陣子,漸漸熟絡起來以後,我還是無法不提到剛剛在火車上看到,那座讓我難以忘懷的核電廠冷卻塔。

這時作家搖搖頭苦笑,提到那座核電廠是在70年代佛朗哥獨裁時期,政府一意孤行下所興建──當年他的父親與其他鎮民不斷拚死示威抗議,希望阻止馬德里中央政府在該地設立核電廠,卻被暴力鎮壓驅散。

他的父親丟了工作,也無法再留在原來居住的小鎮,不得已才舉家搬到福利煦。

他們一家人也因此吃了不少苦。

這時,作家像是得出了結論一般,突然開口說:「就是因為這樣,加泰隆尼亞必須自西班牙獨立。

」他說這句話的語氣,像是再自然不過,但是神情卻十分堅定。

也許是認為我對這個議題應該不太熟悉,因此他開始向我解釋加泰隆尼亞地區與西班牙的恩怨淵源,以及兩個地區之間的差異: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的起源──Renaixença 根據作家的說法,加泰隆尼亞地區自古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過去它曾是亞拉岡(Aragón)王國的一部分,但仍維持著自己的語言與文化。

靠著巴塞隆納這個良港,這個地區自古與地中海盆地各國交流貿易,因此十分富裕。

但是在亞拉岡王國與卡斯提亞王國透過政治聯姻結合在一起,接著統一了西班牙之後,這個地區的語言文化,遂逐步受到來自「馬德里中央政權」的打壓,在經濟上也受到中央政府的剝削。

這樣的歷史糾葛,導致它企圖在十七世紀的西法戰爭中,藉助法國之力獨立,但最後遭法國背叛而失敗。

之後西班牙王國,便開始對加泰隆尼亞地區施行高壓統治。

直至十九世紀巴塞隆納的企業家們,藉著擁抱工業技術革命,將加泰隆尼亞地區轉變成全西班牙最工業化的地區,有錢的企業家們更透過興建豪宅、贊助藝術,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使得嶄新建築風潮與藝術風氣在此大興,也造成了所謂的「加泰隆尼亞文藝復興運動」(Renaixença)。

這樣的運動,不禁造就了像高第這樣的名建築師,也讓巴塞隆納成為西班牙的藝術之都,影響了之後的達利、米羅等畫家,甚至連並非加泰隆尼亞人的畢卡索,也是在舉家遷移到巴塞隆納之後,在當地啟蒙了他的繪畫天分——他在短短一天之內,通過了著名的巴塞隆納藝術職業學校考試,進入學校就讀,獲得了堅實的美術基礎。

這樣的文藝復興運動,不只讓當地藝術興起,同時也激勵了當地支持恢復加泰隆尼亞語言及文化的民族主義者,讓他們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時期,建立了「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

命運多舛的地區,文化再遭打壓但接著佛朗哥發動政變,導致西班牙內戰,內戰後加泰隆尼亞的文化,再次被馬德里中央政權所打壓,如加泰隆尼亞語,被禁止使用甚或提起。

在作家的小說中,也提到在他小時候,政府禁止當地孩童取加泰隆尼亞文的名字,必須全部以西班牙文命名。

正是因為上述這種種歷史因素與恩怨糾葛,加泰隆尼亞人一直對馬德里中央政府與西班牙,有著高度的不信任──即使到了晚近,西班牙已經成為一個民主的國家,加泰隆尼亞也重新獲得了高度的自治。

而從某些方面來說,加泰隆尼亞人也仍然相信,他們比西班牙人來得優越:作家就提到,加泰隆尼亞在工業化上遙遙領先西班牙其他地區,並非偶然:當西班牙其他地區,仍都被類似封建時代的農業經濟與地主佃農體制所束縛時,長於經商、「更有世界觀」的加泰隆尼亞人,很早就有小資產階級的產生──地主與農人間的關係較為平等,同時也積極引進國外科技,打造工業。

他甚至說到:「哥倫布當年航向美洲時,手下的水手都是長於航海的加泰隆尼亞人,但是在美洲大肆燒殺擄掠,占領土地的卻都是西班牙人。

」也因此,他認為「西班牙文化」尚武,崇尚暴力掠奪,由西班牙人對鬥牛的熱愛就可見一斑;而相對之下,善於貿易的「加泰隆尼亞文化」則喜好和平──「雖也有鬥牛,但是我們卻不會將牛殺死。

」總而言之,他認為西班牙與加泰隆尼亞文化、語言都不同,而西班牙政府對加泰隆尼亞的控制慾未曾稍歇,即使現在已是民主政體亦然;同時,加泰隆尼亞的經濟能力遠勝西班牙其他區域,實在不該被西班牙所拖累。

建國的真實與謊言時間來到2017年的10月初:加泰隆尼亞政府發動的獨立公投,以及馬德里中央政府的強力鎮壓,某些方面來說,正好印證了作家告訴我的這些論述。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那些西班牙警察,將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的支持者,打得頭破血流時,看起來,馬德里中央政府真的仍汲汲於控制這個地區的一切。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當時與作家的談話一樣,我對這些說法仍是半信半疑:一方面,各種報導都指出,加泰隆尼亞當地支持獨立的聲音,從過去的選舉結果觀察,其實從未超過50%──當然這與過去百年間,當加泰隆尼亞經濟興盛時,由西班牙各地湧入許多經濟移民定居在當地關係密切。

(編按:本次公投符合資格選民共534萬人,參與投票者約226萬人,投票率若加算遭沒收選票,約為54%,未加算為45%,公投支持獨立者為202萬票,占「參與投票者」之90.09%)而另外一方面,加泰隆尼亞經濟雖佔西班牙全國GDP約五分之一,但是其大部分的貿易,都是對西班牙國內其他地區的貿易。

換言之,西班牙與加泰隆尼亞間的經貿關係,遠較獨立主義者宣稱的來得緊密。

但即使如此──即使那位作家所代表的,部分加泰隆尼亞獨立支持者說法,未免有些許種族主義的偏頗之嫌,甚至並非事實;即使馬德里中央政府在西班牙民主化之後,或許自認已經盡力籠絡加泰隆尼亞與各自治區;即使有人批評,加泰隆尼亞的「民族情感」,總是在西班牙經濟不振時特別高漲......。

仍然可以確定的是,當地還是有著無數加泰隆尼亞人,一直期盼能夠振興自身文化,脫離西班牙控制。

而那感情,是無比真實的:他們認為西班牙國家體制,就像前文裡的那座核電廠一般,不斷提醒著加泰隆尼亞人,那總被位在馬德里的中央政權宰制,無法主宰自身命運的歷史。

公投之後,風暴仍在持續。

我們只能希望,目前的一切衝突,最終都能以和平的方式落幕。

註一:安德瑞烏.卡蘭薩(AndreuCarranza)是作家與記者。

他替《前鋒報》及SER電視台等媒體撰稿,除《高第密碼》與《巴別塔男孩》外,同時著有《不朽的墨水》(瑞庫爾獎)、《瓦倫西亞之水》、《遺忘的沙漠》(艾博河岸獎)、《下游》(塞巴斯提阿.胡安.阿爾博獎)、《安足玻》(聖荷安獎)等書。

《關聯閱讀》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究竟是政治正確的「民族自決」,還是「權貴」的陰謀?加泰隆尼亞將何去何從?──西班牙政府暴力鎮壓下錯棋,歐盟態度將成後續發展關鍵獨立,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從安道爾公國,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執行編輯:鄧紹妤核稿編輯:張翔一PhotoCredit: 主圖/Riderfoot@Shutterstock、副圖/林志都 提供Fredchiuunread,Oct7,2017,10:24:04A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26193胡慕情專欄: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未到休止                        胡慕情2017年10月07日07:00:00SHARE googletwitterlinkedin樂生保留運動走過十多年,其中爭議依然有人牢記,這股執念不會輕易退卻,直至樂生大平台重建完成。

(圖片取自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10月5日上午,樂生保留自救會成員與青年樂生聯盟,進入新莊捷運機廠工地,在怪手上貼上海報,抗議捷運局再度顢頇施作不符院民權益與文化資產價值的樂生重建方案。

但他們的行動,只換來捷運局淡淡一句「找錯人」。

透過直播,聽見捷運局的說法,啞然失笑。

 樂生保留抗爭運動至今,與樂生有關的行政部門,似乎將「找錯人」的說法當成天蠶寶甲—當要指定古蹟,文化部與新北市文化局互推;當要討論工法變更,捷運局總在抗爭者面前聲稱自己只是「施工單位」,卻又在政治決策之際以「技術專業」阻擋各種雙贏方案;面對抗爭者訴求應於拆遷前提出重建方案,衛福部與文化部卻說得看捷運局技術是否可行。

在各方推諉下,樂生保留七零八落,捷運局取得強拆空間、多次以鎮壓方式迫遷樂生院民,終於引發社會高度抨擊,幾經折衝,樂生獲得轉圜餘地,並非易事。

 2007年,公共工程委員會依據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要在「樂生保留最多、捷運通車不延期」作出保留方案。

樂生保留自救會曾質疑,工程會做出的530方案忽略機廠地質有地下水危機,會危及保存方案與施工安全;但捷運局在政治壓力下,未檢討地下水透水係數下就粗暴施工,導致走山危機,原本保留的部分房舍,亦重複在工程施作中遭到毀損。

當時,樂生保留自救會曾要求行政部門必須提出實質重建規劃,但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與文化部與樂生療養院方,卻無一單位出面承擔,僅只宣稱,一切要等機廠工程施作完成再行擬定。

 官員:找錯人 行政部門多年來應對公共爭議的狡猾態度,讓世界遺產價值的樂生院差點遭到全數拆除、歷經走山危機,捷運局也得面對施工經費暴增的窘境。

在這過程,樂生院民逐一凋零,好不容易在2016年底確認捷運機廠地質危機漸趨穩定,只盼十多年的歹戲,技術官僚可以誠懇的態度,做到「樂生保留最多」的實質內容,讓荒謬落幕。

誰也沒想到,對於「盡可能恢復樂生療養院原有面貌」這樣一個微小的請求,行政官僚卻只依舊一句:「找錯人」。

 樂生保留自救會的訴求相當簡單:興建緩坡大平台以重建樂生大門口原貌。

這項重建方案,由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可強提出,剛開始,捷運局再度以「技術不可行」來回絕,但2016年12月22日,國發會進行跨部會協調後,確認施工可行性相當高,並做出「朝執行大平台案方向」進行的重建決議。

國發會並指示台北市捷運局、捷運公司及設計單位台灣世曦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會同劉可強教授及其團隊就前項共識,儘速完成細部規劃設計。

然從去年底至今長達9個月的時間,捷運局非但沒有召開協調會議,甚至以「沒有收到會議結論」的理由,逕行施作「電梯陸橋」的重建方案,迄今已將基樁工程完成60%。

(下圖:陸橋案vs.大平台案比較表/表格取自快樂•樂生臉書)  十多年來,為了讓「捷運樂生可雙贏」,樂生保留自救會不斷提出各種替代措施,以民間之人力物力,實是龐大負擔,咬牙吞忍這些折磨,只求行政單位一句「可行」。

但從捷運局的強行施工,再度印證,政府根本無意進行大平台案的實質協商。

 樂生保留自救會指出,捷運局宣稱它們曾當面詢問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曾旭正表示在政策沒有改變前,繼續舊有方案」。

事實上,國發會國土處曾發訊給樂生保留自救會,指出去年會議共有兩項結論:第一,初步共識為捷運減五軌,入口坡道採緩坡、院民能接受之設計為原則;第二,請捷運局、捷運公司、設計單位與大平台案設計師劉可強就前項共識,儘速擬定設計規劃。

 我的手不能按電梯 上述矛盾,若非捷運局欺上瞞下、想要頭過身就過,就是本來受民間敬重的曾旭正,換了位置,就換腦袋,刻意鬆懈對捷運局的監督,讓捷運局能上下其手。

身為主責協調此案的中央官員,有必要對此提出解釋。

同時,於北市長選舉時承諾要深入瞭解樂生保留爭議的北市長柯文哲,也有義務兌現其政治承諾,對捷運局進行監督,要求捷運局暫停施工。

 暫停施工、進行檢視、實質協商,這些訴求,是因重建方案的選擇,將影響文資保存、人身安全與歧視汙名的洗刷—電梯設計,在「正常人」眼中是方便之物,然院民陳再添直言:我們的手不能按電梯,蓋一個電梯當入口,是故意羞辱我們嗎?對因痲瘋病菌侵蝕而去指的院民而言,電梯的按鈕對他們來說並不方便,「延長開」或者來不急按樓層,都對院民產生心理上的恐慌。

 此外,樂生院民多因痲瘋而遭截肢,出入仰賴代步車。

以迴龍醫院新院區為例,當初設計時,政府亦宣稱此一大樓「如同天堂」、要院民移居入內。

但實際測試,院民若乘代步車以電梯出入迴龍醫院新院區,每台電梯僅容兩部代步車,且兩部代步車會將空間完全占滿,亦即動彈不得。

萬一發生災禍,院民的逃難動線即受阻斷。

 電梯陸橋方案,雖是串連院區內外,非直接影響院民在院區內的通行,但目前捷運機廠的地質穩定程度,仍需仰賴捷運局精準控制地下水位,而地下水位的變化與降雨、颱風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意味發生地質災變的機率並非「零」,向外的逃難路線確保,應慎重考量。

相較於陸橋電梯案,劉可強的緩坡大平台可供代步車自由通行,且能使樂生院整體景觀恢復提高至七成以上,此一方案,甚至獲得北市前交通局長認證為「雙贏」。

  所有抗爭,從不是為了找碴,連雙好好穿鞋的腳都沒有的樂生老人,在抗爭路上走了那麼那麼遠的時間,僅只是盼請行政部門切實理解:地方自治與行政分權,是為了讓技術專業有最大餘裕對公共議題負責。

 今年4月,民間社會再度集資買下報紙頭版廣告、重返凱道,並於「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獲得超過5400位公民連署成案,這是民間為達成樂生實質完整重建的呼聲,也是力挺樂生院民的決心—行政部門不要輕忽,樂生保留運動,曾走過兩次政黨輪替,在每一次政治節點上,完成階段性的推進。

上述的民眾參與,顯示樂生爭議依然有人牢記,這股執念不會輕易退卻,直至樂生大平台重建完成。

 【延伸閱讀】●胡慕情專欄:從樂生大平台開始重建島嶼身世 Fredchiuunread,Oct7,2017,10:51:56A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中國奇蹟背後真相:為何貪腐沒有阻礙經濟成長?PhotoCredit:AP/JasonLee/達志影像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來試試我們的新功能!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現代中國貪腐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共黨堅持獨攬政權和豁免於適用每個人的法律程序,製造出一套虛弱的法治體制。

這個觀點認為,只要黨的運作不受節制、不必對外部負責,持續氾濫的貪腐就無法避免。

文:葛藝豪(ArthurR.Kroeber)中國的貪腐問題有多嚴重?貪腐在整個改革時代顯然是氾濫成災,雖然其形式隨著時代而改變。

在一九八〇年代,貪腐的最大來源之一是雙軌價格制,即工廠承諾以相當低的計畫價格出售一定數量的產品,但可以用較高的價格在自由市場出售剩餘的產品。

這為官員創造了誘因,鼓勵他們運用影響力以低規畫價格買進產品,然後以較高市場價格賣出牟利。

對這種貪腐的憤怒,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示威抗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後的價格改革廢除了雙軌價格制,使幾乎所有產品都採用市場價格,只有少數策略性商品例外,終結了這種貪腐管道。

在一九九〇年代的繁榮期,貪腐的重要來源之一是走私。

走私有厚利可圖,是因為高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使許多產品在中國比在全球市場貴很多。

一九九二年中國的加權平均關稅為三二%,一些受歡迎的產品(如汽車)的關稅更高達一〇〇%以上。

此外,超過一半以上的進口產品面對各式各樣的非關稅限制,以阻礙它們進口。

到一九九〇年代中期,走私是一門龐大的生意,一年銷售金額達數十億美元。

從總體經濟統計可明顯看出其影響力。

在一九九八年,外匯存底只增加五十億美元,雖然官方貿易順差和外來直接投資流入,分別高達約四百五十億美元。

其間的差額超過八百億美元——幾近GDP的八%——大多是從中國流出的錢,用以支付走私產品和其他形式的資金外流。

當局在華南嚴厲取締大型走私集團,逐漸使走私不再成為貪腐的主要形式;但走私銷聲匿跡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在一九九〇年代末和二〇〇〇年代初大幅減少,使走私不再有利可圖。

在新千禧年的頭十年,中國都市的營建熱提供許多從土地交易和基礎建設獲取暴利的機會。

由於地方政府控制土地供給,官員可藉分派好地段給特定開發商收取賄賂。

而且和任何營建熱一樣,官員照例從基礎建設合約獲得回扣。

由於這波營建熱的規模是中國有史以來所僅見,貪腐的規模也是史無前例,高階官員經常貪汙數以億美元計的黑錢。

營建相關的貪腐在二〇〇九年到二〇一〇年間明顯地增加,原因是政府推動經濟刺激計畫,大部分經費用於基礎建設支出。

貪腐當然還有無以數計的管道,官員可以從發放各種設立新事業的執照,或進行重大投資計畫的許可收取賄賂。

在許多管轄區,官員的任命和升遷都有訂價。

對坐在體制頂層的菁英來說,大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提供相當乾淨的致富捷徑。

為了加快迂迴曲折的IPO許可程序,或為其他目的打通關節,公司高管往往在掛牌前給官員或他們的家人低價購買或免費的股票,讓他們在股票上市交易後獲取暴利。

?藉貪腐牟取暴利的情況直達政治體制的頂層,政府已承認的最大案例是二〇〇七年到二〇一二年擔任政治局常務委員、並掌管公安部的周永康。

二〇一四年周永康正式以貪腐受到調查,並開除黨籍;警方宣稱沒收周永康、他家人和事業合夥人共一百四十五億美元資產。

這個數字足以讓周永康名列上海胡潤報告每年公布的中國富豪排行榜的第七名。

外國媒體也報導前總理溫家寶的近親擁有龐大財富(《紐約時報》報導為三十億美元),現任主席習近平家人也有可觀財產(據《彭博新聞》報導,擁有五千五百萬美元的香港房地產,投資的公司價值二十億美元。

一般人普遍認為,黨和政府裡沒有人不涉及貪腐的說法,可能是真的。

?為什麼貪腐沒有阻礙經濟成長?雖然貪腐的規模龐大且無所不在——過去二十年的規模明顯擴大——值得探究的是,何以中國的體制到現在並未停擺。

一項扎實的研究發現,貪腐和經濟成長間存在強烈的逆相關性:一個國家愈貪腐,它的長期成長率就愈低。

當然,近代歷史充滿獨裁者藉由掠奪國家累積龐大財富、到最後政權傾覆的例子:海地的杜瓦利埃父子(Duvaliers)、薩伊的塞科(MobutuSeseSeko),菲律賓和印尼的總統馬可仕和蘇哈托等人。

中國竟然在極度貪腐的同時,連續三十年維持約一〇%的經濟成長率,並且創造一個完全看不出動搖跡象的政治制度,這怎麼可能?悲觀的分析師定期會提出的一個答案是,那只是遲早的問題:失控的貪腐,最終將迫使體制陷於政治崩潰或經濟硬化症兩者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些預測沒有一次實現。

這其中必有隱情,而似乎與三個因素有關。

第一,在改革時代大部分時候,貪腐基本上是改革的副作用,而改革也帶來強大的經濟利益。

只要改革的利益超越貪腐的盜竊,整個體系仍然可以延續。

尤其是在一九八〇年代和一九九〇年代,某些類型的貪腐(不是全部)可被視為理性的經濟行為,而非劫掠。

最顯著的例子是一九八〇年代計畫價格和市場價格間的套利,和一九九〇年代的部分走私活動。

在雙軌價格制下,當局嘗試維持計畫價格的掌控是基於正當理由,不是因為這種價格是公允或符合經濟效率,而是因為立即取消舊的計畫經濟價格制度,在政治上窒礙難行。

其結果是部分產品的人為短缺,和長期的高通貨膨脹。

把產品從計畫轉移到市場的官員,至少是回應了這些產品需求高且供應短缺的市場訊號。

走私從某些方面來看還乾淨些。

有些走私當然是犯罪行為,例如福建省創業家賴昌星賄賂數十名官員,讓他得以不支付關稅,就帶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原油和豪華汽車。

但有些走私可被視為私人部門想減輕關稅,負擔的努力。

在一九九〇年代末的廣東省,企業慣常的作法是間接從香港進口原料和零件,或他們想在大陸銷售的成品。

這些產品會先賣給香港的代理商或「轉口商」。

一、兩週後,這些貨物再由廣東省的另一家代理商,以比轉口商支付價格高一五%到二〇%的價格買下。

大家都知道中間的海關官員已被收買,但沒有人問問題,且這種作法被認為完全合法。

在這類交易中,生意人實際上是把關稅從不經濟的稅率(通常四〇%到七〇%)降至讓商務有利可圖的水準。

和與雙軌制價格有關的貪腐一樣,這種作法等關稅降至合理水準後,自然就消失了。

第二個因素是,允許某種程度的官員貪腐,是領導階層與官員的默契,目的是獲得他們對改革的支持。

在改革時代初始和之後好幾年,許多藉由遵循共黨意識形態而攀登位階的官員,未必知道如何執行促進商業活動的新職責,因此讓他們保留來自新市場經濟的部分收益——讓他們「分享努力的果實」——可以提供官員物質誘因,以便他們支持市場改革。

最後,這種授權偷竊的默契並非沒有限制,從一九八〇年代初起,共黨持續或偶爾發動嚴厲打擊貪腐的行動。

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事件後,中央檢察機構記錄的「經濟犯罪」案件,從一九八〇年的不到一萬件,激增到一九八九年的近八萬件。

起訴的件數每年都超過五萬件,持續到一九九〇年代末才回降——很可能是因為取消價格管制和高關稅,使得大規模貪腐的機會變少了,加上私人部門經濟活動的合法化,減少了官員收賄以容許私人企業經營的誘因。

在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十年,起訴的案件每年平均三萬件,不過,在同一期間高階官員被起訴持續增加,刑罰的嚴重度也升高。

研究人員發現,在二〇〇八年之前十年被以貪腐法辦的七百件案例中,最多只有十分之一被起訴,但被起訴的幾乎一定被定罪,而且面對嚴厲的懲罰,包括十年以上的刑期,甚至死刑。

這種作法的重點不在於全面禁絕貪腐,而是建立一些節制,以使貪腐局限於成功的寄生蟲的角色:容許它依靠宿主(快速成長的經濟)存活,但不殺死它。

在改革時代前約二十五年間,貪腐和穩健的經濟成長能共存的說法可以說得通,但從大約二〇〇五年營建相關的貪腐達到最高潮後,已變得失去說服力。

晚期的貪腐似乎不再是對整體有益的經濟改革過程的副作用,而是較為純粹的掠奪。

過去十年來兩類最大貪腐財富的來源,是基礎建設計畫的偷工減料(這些計畫可能有經濟上的用處,但不能被視為「經濟改革」的一部分),和以遠低於真正市值的價格向農民榨取利潤(純粹只是從農民不周全的法律財產權剝削取財)。

此外,盜竊的規模——經常可見高達數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已達非比尋常。

到胡錦濤時代結束時,許多中國菁英開始擔心經濟改革已經擱淺,貪腐已經失控,國家已面臨失序脫軌的嚴重風險。

PhotoCredit:moerschy@PixabayPublicDomain習近平的反貪腐運動真能解決問題嗎?或只是表面功夫?習近平接替胡錦濤出任共黨總書記(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以及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二〇一三年三月)後,立即推動一項大規模的反貪腐運動,並保證他將竭盡全力「拍蠅打虎」——換句話說,打擊高階和低階的所有貪官汙吏。

這個由政治局常委兼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領導的運動,截至二〇一五年已如火如荼持續進行三年。

到二〇一四年已有七萬五千名官員、國有企業主管、軍事將領和企業人士受到懲治,幾乎每個省和每個黨與國家的機構都受到影響。

這絕對是共黨歷來持續最久和最嚴厲的反貪腐運動。

核心的問題是,這個運動是真正剷除貪腐的嚴肅行動,或者它像以前的許多反貪腐突擊一樣,只是鎮壓當前領導人政敵的獵巫策略。

由於我們無法讀習近平的心,所以無法確知答案,但很可能這個運動有至少三個面向。

毫無疑問的,它的一部分目的是摧毀敵對的政治網絡。

主要的「老虎」目標是前公安領導人周永康,他把國安大權轉變成近乎不受節制的個人權力基礎;兩位與前主席江澤民關係密切的高級將領;以及影響力極大的前胡錦濤私人祕書令計劃。

但這個運動超乎尋常的廣泛和持久,加上其他並行的措施如黨內思想活動、財政改革計畫,以及鎮壓媒體和學習,意謂反貪腐運動是更大的治理策略的一部分。

而且事實上,黨文件列出的反貪腐運動目標綱領正是如此:一套廣泛提升黨治理能力的方案。

?其中一個具體的治理目標,可能是拆解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組織中,對未來重大改革的抗拒。

在最深的層次,鎮壓可能的目的,是重新協商從一九八〇年代初以來確立的不成文政治-經濟交易:即對貪腐相當高的容忍度,以鼓勵官員把經濟成長列為優先目標。

這個交易長期以來差可忍受,與主要的經濟任務建置基本工業、房宅和基礎建設並行不悖:其目的是盡可能建造更多這些東西,效率只是次要的考量。

在未來(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討論),中國將需要更多來自提升效率的成長。

貪腐對效率導向的經濟是更大的毒害,超過對建立存量式經濟的傷害。

為了達成他宣稱的調整中國經濟結構的宏大目標,習近平必須先改革治理結構,而這牽涉永久地降低貪腐的程度。

這是一個推測性的解釋,而且許多嚴肅的中國政治系學生認為,反貪腐運動有更簡單的解釋,即是習近平的抓權。

但即使接受更寬厚的假設,即習近平追求全面整頓中國治理結構,這個運動能否成功控制貪腐仍是一大問題。

有一個合理的論點是,現代中國貪腐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共黨堅持獨攬政權和豁免於適用每個人的法律程序,製造出一套虛弱的法治體制。

這個觀點認為,只要黨的運作不受節制、不必對外部負責,持續氾濫的貪腐就無法避免。

相關書摘▶21世紀中國奇蹟背後的真相:「住宅私有化」挖深了不平等鴻溝註釋[1]一個被詳細記述的例子,是中國平安保險二〇〇七年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後來證明為總理溫家寶親族帶來龐大的獲利,參考DavidBarboza,"Lobbying,aWindfall,andaLeader'sFamily,"NewYorkTimes,November25,2012。

[2]中國富豪名單請點此參考。

溫家寶家族財富請參考DavidBarboza,"BillionsAmassedintheShadowsbytheFamilyofChina'sPremier,"NewYorkTimes,October26,2012。

習近平家族和其他高層領導人財富請參考XiJinpingMillionaireRelationsRevealFortunesofElite,"BloombergNews,June29,2012;and"HeirsofMao'sComradesRiseasNewCapitalistNobility,"BloombergNews,December27,2012。

有關周永康的財富,並沒有獨立的消息證實警方沒收了龐大金額的財富,而且中國有一個古老的傳統,就是以不堪且可能誇大的方式記敘名譽掃地的官員。

周永康真正被審判時,只被指控接受十一萬八千美元賄賂,而檢察官宣稱他的家人累積資產三億美元。

點此參考。

[3]這個觀點的最佳表達為Pei2006。

[4]「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亦即到二〇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進而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出自"The2013-2017WorkPlantoEstablishaRobustSystemforPunishingandPreventingCorruption"。

這種浮誇文體的隱晦難明提醒我們,何以解讀共產黨領導階層的意圖仍然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即使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如此。

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21世紀中國奇蹟背後的真相》,聯經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葛藝豪(ArthurR.Kroeber)譯者:吳國卿中國——形式上中央集權、一黨專政的獨裁國家,管理一個高度地方分權的經濟體,在現代,從來沒有這種組合曾持續長久,為什麼中國能奇蹟似的獲得成功?葛藝豪《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21世紀中國奇蹟背後的真相》一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中國經濟如何發展成今日的樣貌,並預測未來方向並且探討中國獨特的分權式經濟獨裁主義,以及中國崛起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

中國能繼續成長並解決環境破壞、債務激增和貪腐氾濫的問題嗎?它活躍的經濟與壓迫的一黨統治能共存多久?中國的改變對世界其他國家有何影響?葛藝豪《獨特又矛盾的經濟體》以簡單明瞭的文字回答上述問題,讀者無須是經濟學家就能了解,書中又有豐富詳盡的學術研究、數十位企業主管和政策制訂者的訪問,加上二十五年的個人經驗供你探究。

不論讀者是在中國做生意、與政府官員交涉,或嘗試順應這個迷人、複雜而多樣國家的求知者,這本書都能告訴你所有必須了解中國如何運作、將往哪裡去的事。

Fredchiuunread,Oct7,2017,12:16:28P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17/10/05/837225.html慘烈的寶山守衛戰!姚子青600壯士與城共存亡(組圖)2017-10-500:35手機版简体2個留言打印特大大中小标签:抗戰抗日淞滬會戰姚子青國軍1937年淞滬會戰,守衛寶山的國軍。

(網路圖片)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淞滬會戰,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謝晉元800壯士大戰四行倉庫,姚子青營600壯士死守寶山城也是一場血肉橫飛、震驚中外的惡戰。

1930年11月,姚子青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三旅暫編第一團第一營第三連上尉連長,後提升為副營長,由陸軍五十二師一五四旅第一團第三營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步兵炮隊學習。

姚子青在學習期間,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

他聽到平遠同鄉黃梅興部和兄弟部隊英勇殺敵,把日軍打得丟盔棄甲時,高興得手舞足蹈,激憤地對同學說:「以後日寇如果再敢侵犯,我也要像這次一樣把他殺得膽寒,讓他再嚐嚐中國人民的鐵拳是什麼滋味!」赴寶山守城與妻兒分離國軍第十八軍九十八師中校營長、抗日英雄姚子青。

(網路圖片)1933年,姚子青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

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九十八師二九三旅五八三團第三營中校營長,駐防漢口。

當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淞滬挑起戰端,擬在上海郊區的寶山登陸,從北側迂迴佔領上海。

這時,九十八師由漢口東進上海,姚子青率部奉命開赴抗日前線,守衛寶山縣吳淞口、炮臺灣。

姚子青離開漢口時興奮地說:「現在倭賊入寇中華,我們軍人報國正是時候了,倘若我在戰場上以馬革裹屍,那麼我終生的願望就實現了。

」為了專心殺敵,姚子青派人把六歲的養子鴻逵送回平遠老家;將體弱的妻子林素珍和剛滿九個月的女兒留住在漢口。

姚子青愛自己的妻兒子女,更愛自己的國家民族,離別時,見素珍依依難舍,他一邊擦乾妻子臉上的淚珠,一邊勸慰道:「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我一定要殺敵立功,為國效勞,你們母女多保重,不要記挂我。

」守城六日與寶山共存亡8月30日,姚子青全營抵達寶山縣城。

因戰火迫近,城內居民拖兒帶女先後遷避他鄉,寶山成為一座孤城。

站在海堤瞭望,江上日艦虎視眈眈。

面對強勢的敵人,姚子青對全體官兵說:「我們頭可斷,血可流,寶山不可丟!」9月1日戰鬥一開始,日軍就集中軍艦50艘、飛機20餘架、坦克近30輛、步兵5000餘人,向姚子青營地發動猛烈進攻。

而姚子青率部英勇還擊,擊退了日軍攻勢。

從9月2日到9月6日,姚子青率部一次次擊退日軍的猛烈進攻,殺敵三百餘人。

在最艱難的時刻,他深入各戰壕做思想工作,勉勵全營官兵「團結戰鬥,堅持守地,愛我中華,殺敵立功」。

至9月7日早晨,已與敵軍連續血戰兩晝夜的姚營官兵大部分陣亡。

這時,寶山縣城牆東南一角被敵艦大炮轟毀,日軍蜂擁而入。

姚子青率領本營僅剩的二十餘名官兵子彈打完了,就與日軍刺刀見紅拚死決戰,最後姚子青高喊:「弟兄們,殺身成仁、報效國家民族的機會到了!」,向敵衝去。

終因寡不敵眾,全營600官兵為保衛寶山城壯烈捐軀,姚子青年僅29歲。

日軍為佔領寶山城也付出了沈重代價,單所耗彈藥一項,價值便在10萬美元以上。

姚子青和第三營官兵血戰寶山,與城偕亡的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對中華民族之魂和抗戰精神作了最好詮釋。

連日軍也被中國勇士的精神折服,日軍進城後將死者屍體收殮掩埋,並列隊鳴槍致敬。

後人作詩歌頌姚營壯烈:五百健兒齊殉國,中華何止一田橫。

為了紀念姚子青,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追授姚子青為陸軍少將,寶山縣曾一度改名為「子青縣」。

 Fredchiuunread,Oct7,2017,6:41:30P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thestandnews.com/international/%E9%9D%9E%E8%B5%B0%E4%B8%8D%E5%8F%AF-%E7%82%BA%E4%BD%95%E5%8A%A0%E6%B3%B0%E9%9A%86%E6%8B%BF%E4%BA%BA%E4%B8%8D%E5%BE%97%E4%B8%8D%E7%8D%A8%E7%AB%8B/#非走不可—為何加泰隆拿人不得不獨立?龐一鳴2017/10/7—15:31AAA 2013年首次在國慶日發起400公里手牽手人鏈示威,沿著千年古道ViaAugusta,橫越整個加泰隆拿沒有間斷,藉以表現爭取獨立的決心。

(網上圖片)美國獨立宣言中的首段是這樣的:「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二百年後的今天,另一個民族也有不得不獨立的原因要向人類宣布。

不過現實告訴這個民族,没有什麼人類想聽。

這時刻我本應該在趕忙編排課程,但看到加泰隆拿近日獨立公投一事引起相當關注和討論,當中卻遺缺了大量重要的背景資料,此情此景,實在於心不忍。

加泰首府巴塞隆拿是我年輕時首個到訪的歐洲城市,當年小住了三個月,算是親身認識了一點加泰隆拿歷史和文化,人生得到莫大的啟發,所以就算幾忙,都要寫些文字報恩。

篇幅有限,本文只集中呈現近日討論中欠缺的背景資料,希望讀者得到更多資訊後,更全面了解加泰隆拿人「不得不獨立的原因」。

廣告 首先,坊間的討論都給人一個印象,加泰隆拿人在這十幾年才開始爭取獨立,而主要原因是不滿向西班牙中央政府交稅過多,要幫手養其他省份的懶人。

事實真是這樣嗎?過去三百年來加泰人一刻都沒有放棄過爭取獨立(當然不少時候以尋求自治為主)。

這三個世紀的路上,無數加泰人付出過鮮血與汗水;無奈只是一路走來,始終未得。

另外,我們都有醜化加泰人成MrScrooge的傾向,怪它不想幫窮親戚解決財困。

實情是,加泰在現行的財政中央集權下也是一名受害者。

本文嘗試補充中文媒體沒有報導的資訊,讓大家體會到他們想離隊的苦衷。

三百年來的抗爭廣告 三百年前,一場重要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04),法國西班牙聯軍,打敗了英國和奧地利聯軍(加泰隆拿也在這方),列強於是簽署烏得勒支和約(1713)。

和約當中無人尊重早於1283年已開始撰寫的加泰隆拿憲法,令加泰於戰後被奪去大部份原先享有的自治權。

於是巴塞隆那為保加泰隆拿憲法不至淪為廢紙,不惜獨力繼續和法西戰鬥下去。

法西軍隊於1713年7月兵臨城下,圍堵巴塞,只因兵力不足而未全力攻城,結果巴塞隆拿被圍城足足十三個月;1714年8月新增的兩萬軍力強勢進攻,巴塞戰至9月11日宣佈投降,無奈歸入西班牙波邦王朝。

單單這場圍城,就令巴塞人死傷過萬。

停戰後加泰軍人或成階下囚或被殺;數千市民被囚被放逐。

三萬貴族及統治階級逃亡到維也納尋求庇護。

加泰境內的城堡及官方機構陸續被拆毀,加泰隆拿語亦首度被禁用。

如果你只知道10月1日公投那天加泰人因為爭取獨立而被馬德里警察打至頭破血流,你現在會發現其實三百年前他們已經為了保衛自己的憲法而壯烈犧牲過一場。

每年911都是加泰隆拿大事慶祝的原因,亦再清楚不過了。

這一天是用來紀念1714年為自由和尊嚴而戰死的加泰隆尼亞人民,亦鼓勵加泰人毋忘獨立自治的夢。

1714年加泰隆拿人為保衛自己的憲法,不惜獨力作戰,結果被法國西班牙聯軍圍城十十三個月,最後無奈投降,在失去大部份自治櫂下歸入西班牙波邦王朝。

(維基百科圖片)三百年來尋夢的故事能寫一本三百頁的書,在此只能重點簡述。

十八世紀加泰隆拿受惠於工業革命,成為全西班牙比較富裕的地區。

不少發迹工業家出錢支持加泰隆拿文化的復興;不過同時間,他們不欲這復興發展成分離主義,因為不想失去西班牙國內對工業品龐大的內需。

於是獨立運動雖然得到金主的支持,亦只能間接推動。

接著,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引發民族主義遍地開花,併發過歐洲多國的獨立運動;而加泰隆拿出現名為Renaixença的文藝復興運動,希望重振加泰隆拿語和文化傳統。

其中一件極有象徵意味的事發生在1888年:巴塞豎立起RafaelCasanova的雕像。

Casanova就是1714年巴塞圍城時的市長和指揮官,透過紀念這位巨人,加泰人自此每年911都來到雕像前,重提自己對自由和獨立自治的堅定意志。

可是,自由對加泰人絕非理所當然。

在1923-30埃斯特利亞和1938-75佛朗哥兩段獨裁統治期間,連這小小的悼念行為也被政府禁止,可見加泰人早就見慣來自中央政府高牆的阻撓。

多次失之交臂的自治國地位踏入二十世紀,加泰獨立運動得到長足的發展亦同時受到強力部門打壓。

1914年由四個地區議會聯合成立了加泰隆拿聯邦,這是自1714年以來首個獲西班牙中央政府確認的地方行政組織,意義非凡;可惜1925年被獨裁者埃斯特利亞強行解散。

1919年和1932年兩度撰寫加泰隆拿自治法,確立加泰人是一個在西班牙共和國內的一個自治國的地位。

兩次立法都獲得地方議會通過。

再加上加泰人民公投表態支持。

可惜1919年一役西班牙政府連討論也沒有,慶幸的是1932年這次卻成功獲第二共和國中央政府通過,雖然很多字眼都被修改,最重要當然要數「自治國」改成「自治地區」這身份定義的關鍵處。

支持自治或獨立的加泰人當然極度失望,但無論如何也算有過寸進。

不過1933年右翼政府上台,前朝政府給予加泰的自治權又被收回。

峰迴路轉來到1936年選舉,加泰人、工會份子、共產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組成聯盟參選並且險勝傳統勢力。

新政府立即恢復1931-33年第二共和國的改革,其中當然包括加泰隆拿之前艱辛獲得的自治地位。

佛朗哥為首的軍人極度痛恨這些顛覆思想,於是發動政變,意圖推翻政府,為期近三年的西班牙內戰隨即爆發,加泰的土地更成為這些進步分子的重要基地。

再一次,加泰人為了保衛自治權,無懼地走上戰場。

內戰中有二十萬共和軍犧牲,再加上極權佛朗哥戰爭期間和戰後對平民和反動分子的濫殺,保守估計共三十至三十五萬人被殺害;雖然難以獨立估算,當中喪生的加泰人一定為數不少。

除此之外,佛朗哥當權足足三十六年,矢志不移消滅加泰文明。

這期間,加泰隆拿語全面被禁,打壓程度前所未有:加泰隆拿語在學校消失、不能用於文件、廣告或告示,西班牙語成為唯一官方語言;文化方面,中央甚至連加泰隆拿傳統舞Sardana都不准民眾繼續跳,官方推崇鬥牛和佛林明哥舞為西班牙文化的正宗。

1975年佛朗哥死後,西班牙終於恢復民主。

加泰隆拿終於能夠和平地展開近代的獨立運動;雖然這個新誕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最初走非中央化路線,為西班牙全國成立十七個自治區,看似尊重國內不同民族的自治權;但無奈過去四十年來,這個西班牙中央政府並沒有真正尊重加泰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為了實現三百年來的自由夢,近年有越來越多加泰人明白唯有獨立,他們才能得享全面的自由。

這部份總算有較多討論,我就在此不贅了。

接下來要探討一下第二個誤解。

沒有人會只因不想交稅而尋求獨立加泰人當然有投訴過自己要上繳到中央的錢遠多於從中央收到的,這處境固然是近年令加泰隆拿想脱西的原因,但這絕非實況的全部。

未看獨派的觀點,先看看官方的文宣。

ElPaís是西班牙第一大報,作為親政府媒體,當然要在獨立投票日前推出重點專題去踢爆獨立運動的「大話」。

其中9月25日寫了一篇名為MythsandFalsehoodoftheCatalanIndependenceMovement,其中重點招呼的當然是SpainisRobbingus這個獨派最有力的號召。

首先,作者提出獨立運動領袖聲稱2012年加泰隆拿每年要上繳相等於8.4%GDP的稅款到中央是報大數,其實只有4%。

然後作者處理另一個重點,就是加泰人認為中央投資到加泰隆拿的遠比它上繳的少。

作者倒算老實,自己列出數據:2011-2015西班牙中央政府對全國投資減少了36.6%,對加泰隆拿則減少57.9%。

作者解說這是解決國內貧富懸殊的合宜方法,而非搶錢。

緊接著這份親政府大報就列出2014年數字,指出無論如何加泰都不是貢獻最多的,馬德里就上繳了相當於GDP9.8%的稅款,你加泰隆拿的5%只是老二。

最後更祭出歐盟的做法來嚇唬加泰:歐盟一直都有北方富裕國補助南方較窮國家的措施,你加泰隆拿不是也贊成嗎?作為西班牙第一大報,站在中央那邊去打擊獨立運動也是無可厚非,但讀畢官報的講法後,相信你也讀得出字裡行間的意思。

馬德里實在無法推諉,中央真的是欠了加泰隆拿,連黨報的行文也只能避重就輕,無法理直氣壯反駁Spainisrobbingus的指控。

西班牙第一大報ElPaís,亦是親政府立場的報章,在10月1日加泰隆拿獨立公投前推出專題「揭穿」當中的十個迷思和謊言。

(網上圖片)其實西班牙中央在經濟上如何對待加泰隆拿,華文媒體幾乎找不到任何內容,來來去去都只有加泰不滿上繳中央過多這一點。

讓我以當地的公共事業為例補充一下這方面的討論。

先回到2007年,這是在民生方面馬德里令加泰人失望的一年。

這年夏天,加泰隆拿的Girona和巴塞隆拿都發生了停電。

其中巴塞隆拿更加經歷了近乎全面停電近78小時的惡夢,可說是現代大城市中非常罕見的情況。

停電不單影響數十萬家庭的生活,到處有人被困升降機,出動人手指揮交通、餐廳酒店等商業活動無法運作,甚至醫院也要使用後備電源做手術。

觸發這次大停電的原因就是電纜老化,負責供電的RedEléctricaandEndesa兩間公司,都是當時中央政府有份控股的公司。

這兩間公司事後當然被罰款,但巴塞上上下下都覺得這是中央政府漠視加泰需要的其中一個鐵證。

數據上,全國25%的電費都由巴塞付鈔,但維修的資源就只有15%用在巴塞,怪不得供電設置出現老化,引發這次世紀大停電。

受夠了!我們的基建我們決定能令普通民眾由失望繼而絕望,純政治理念一定無法做到,必定因為跟民眾有切身關係的民生事情上政府重重覆覆的失信,還要面不改容。

同年的秋冬天,巴塞人遇上一場令他們對西班牙心死的最後一根稻草。

巴塞連接周邊城市的國營Renfe短途火車近乎每天都出現故障,嚴重影響市民上班,引起巨大民憤。

可是,情況沒有改善,問題更持續幾個星期。

終於,加泰人忍無可忍上街示威,並在遊行中展示出重量級口號:Somunanacióidiemprou.Tenimdretadecidirlesnostresinfraestructures(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我們受夠了!我們的基建我們有權去決定!)。

這次遊行意義深遠;本來在加泰大型示威只是尋常事,但以民生需要連繫到獨立的訴求的大型遊行可說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強烈反映加泰人對中央政府莫視他們的需要已找不到其他解決方法,唯有在政治上獨立自治才有出路。

2007年加泰人不滿西班牙中央政府莫視加泰隆拿的民生需要,發起大型遊行,以「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我們受夠了!我們的基建我們有權去決定!」為口號。

(網上圖片)有人嘗試不談感覺,以只講數據的方式去呈現西班牙中央政府在交通建設上如何對待加泰隆拿:過去二十年,巴塞沒有在周邊興建任何火車軌,馬德里則起了84公里;過去二十年,巴塞在火車沿線增加了8個站,馬德里則增加了20個;巴塞每天只有826班火車,載客345,000人,馬德里每天有1500班火車,載客950,000人在巴塞只有一條火車線服務的路段有80公里,馬德里只有20公里;地鐵方面,巴塞有123公里,165站,11條線,馬德里有294公里,301站,15條線;自2000年至今,巴塞地鐵增加了32公里,馬德里增加了124公里;巴塞連接機場的地鐵2016年才落成,而且要轉車才能到市中心;相反,市中心直達馬德里機場的地鐵線早於1999年落成。

再中央化,全部都係再中央化加泰人就是日復日,從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實在數據,慢慢明白到自己上繳到中央的錢,並非完全是用於支持西班牙較窮地區的弟兄姊妹,而是供應無盡的彈藥讓馬德里實行近年再中央化的政策。

如果再看看高鐵AVE的發展,要麼你是加泰人也會絕望。

西班牙是繼中國後擁有最長公里高鐵的國家,全國都質疑這項發展:而且所有高鐵的路線都以馬德里為中心連接去全國大大小小城市,一方面一些用量不多的地區如Albacete或SantiagodeCompostela,投資肯定無法回本;另外,高鐵以馬德里為中心,在這系統內,並沒有計劃安排加泰隆拿連接華倫西亞或畢爾包等重要城市,從服務市民或商業回本考慮來說都是匪而所思的。

諷刺的是,2008年馬德里至巴塞隆拿的高鐵終於通車,但相比起經濟效益明顯較低的馬德里至西維爾路線早於1992年投入服務。

遲了十六年才到來的高鐵,加泰人除了搖頭慨嘆,更自然會失望詰問,若果西班牙中央不是想發展連接到法國和全歐洲的高鐵系統,這條馬巴路線會不會再等多廿年才興建?加泰人看穿了中央只是為了自己利益才做好人。

西班牙高鐵的發展圖。

再中央化的政策非常明顯,所以路線都以馬德里為本,原全忽略加泰隆拿的需要。

(網上圖片)全國都質疑高鐵的成效,中央政府卻加速興建;相反的是,大家都認同的貨運鐵路卻遲遲不去動工升級。

其中一條重要貨運路線已討論多時,就是地中海通道,由西班牙南方沿海岸城市Algeciras,Malaga,Cartagena,再經華倫西亞及巴塞隆拿直入法國。

這條貨運鐵路能幫助西班牙沿岸城市成為重要的貨運港,服務使用蘇伊士運河運送貨物的亞洲公司。

不過,縱使這鐵路有助西班牙較窮地區的經濟發展,但由於這路線不經馬德里,跟西班牙再中央化的政府不配合,所以一直只聞樓梯響。

由於篇幅所限,只能集中電力和交通這兩方面的例子去呈現加泰人對西班牙失望的更多原由,而非只是主流媒體一直提到不滿上繳給中央的稅款過多。

可以說,西班牙搶劫加泰隆拿的故事真係一匹布咁長。

補充完媒體沒有提及的歷史和經濟民生問題,最後想補充加泰隆拿語言及教育問題。

了解加泰人近年在語言面對的打壓,你會更明白為何他們決定非獨立不可。

所有中央都會管教學語言2012年12月,西班牙教育部建議新法例,試圖干涉加泰隆拿學校的教學語言,此舉立時觸動加泰人的神經,當時狀況可從市民的行動窺見。

時維聖誕前夕,當年最多見到的並不是聖誕快樂,到處傳播和張貼的都是這一句話:KeepCalmandSpeakCatalan。

甚王連議員都帶同印有這句話的海報入議會抗議。

這句話大家都見過無數惡搞版本,但原版是在二戰期間邱吉爾想用KeepCalmandCarryOn來振奮人心,就算納粹德軍入侵都要如常生活,不能沮喪;最後因情況未見得這麼壞而沒有派發已印好的過百萬張海報。

這事一直無人知曉,直至2000年一間書店發現一張當年的海報才引來多方印制成不同商品,傳遍全球;創作這句口號的背景實在跟2012年加泰隆拿的處境有相似之處,西班牙語如同軍隊想入侵加泰的校園,搶奪教育語言這橋頭堡,企圖重新建立西班牙語在加泰地區的影響力。

難怪當日KeepCalmandSpeakCatalan這句話在各種社交媒體都在瘋傳,現實生活中亦無處不在。

2012年加泰隆拿議員拿著寫著KeepCalmandSpeakCatalan的海報,在議會內反對西班牙中央政府試圖干涉加泰隆拿身的教學語言。

(網上圖片)未講西班牙政府連語言也要再中央化的政策之前,先讓我介紹一下加泰隆拿語在1975年西班牙回到民主發展後的情況。

由於加泰隆拿語在佛朗哥執政的36年間(1939-1975)被全面禁止,在加泰地區的學校都只能用西班牙文授課。

所以第一階段(1978-83)進行了初步的恢復:加泰隆拿語成為必修課,學生每星期最少上三小時課。

結果,到1983為止,90%在幼稚園和小學的兒童都有在校修讀加泰隆拿語。

第二階段(1983-92),按步就班重建加泰隆拿語成為教學語言。

這階段推動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幫助學生精通西班牙語和加泰隆拿語,並確立學生能夠以自己母語去學習的權利。

結果,到1992年為止,63%的幼稚園和小學已轉用加泰隆拿語為教學語言。

第三階段(1992-2000),透過法令和課程改革的配合,全面在各級別實行加泰隆拿語既是獨立科目亦是教學語言的雙重地位。

同時間,加泰人在完成強制學習之前能夠精通西加雙語的要求沒有改變。

這階段的努力,令加泰隆拿語成為了教育系統內最主要的教育語言。

第四階段(2000-10),這十年間有大量移民來到加泰,2000-01學年只有約二萬五千外語學生,2009-10學年已升至近十六萬人。

如果不去幫助他們,好大可能他們只會說西班牙語而不懂加泰隆拿語。

所以地區政府撥出大量資源提供課程,以致加泰地區以加泰隆拿語為教學語言的政策不致被拉後腿。

就在加泰人用了近四十年努力恢復自己語言去用作教育語言,教育局突然跑出來說要改革一下。

美其名就是提供更多選擇,實質是旨在打壓非西班牙的文化和語言,協助再一次中央化政策的推行。

中央政府想如何搞居?簡單來說,教育部建議修法,要求加泰地區的學校必須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學生選擇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不能強制學生都只能接受加泰隆拿語授課;如果地區的學校做不到,家長有權送子女到私人學校升學,而相關費用應由地區教育部門負責。

非走不可是為了自救加泰人好不容易在被禁用自己語言三十六年後,努力恢復自己應有的權利。

他們又怎可能再忍受來自西班牙中央的歧視和打壓?即使現階段可能只是小動作,但加泰人只會對留在西班牙更為死心。

當年小住巴塞隆拿三個月,每個星期都跟當地人踢波,亦在魯營球場震撼地首次親眼看過CataloniaisnotSpain那條巨型橫額。

讀了以上的史料,相信你不會再以為加泰隆拿人的獨立運動只不過是近年球場上拉下banner、舉辦過百萬人手牽手自high的示威行為,而是三百年來時不時要付上鮮血的代價去捍衛自由的民族尊嚴之戰;再了解到他們在經濟民生、語言及教育問題所遇到的忽視和打壓,你應該不會再以為加泰人只是不想交重稅才扭計喊獨立,理解這獨立運動為對抗西班牙再中央化政策下的自救行動會更接近實況。

上一篇Fredchiuunread,Oct7,2017,7:55:01P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政漫界屹立三十餘載始終如一《壹週刊》易手尊子:繼續畫,等炒魷撰文:許莉霞    攝影:許莉霞、網上圖片04Oct2017尊子縱橫報章漫畫界近三十四年,八十年代在《明報》開始畫政治漫畫,到九十年代《壹週刊》與《蘋果日報》,每天風雨不改用漫畫與設計針眨時弊,是本港政漫界代表人物,亦是言論自由的標記。

1997年回歸前,香港市民怕失去自由,96年劉千石在尊子漫畫展中跟他一起喊:「97有尊子、香港有嘢睇」。

尊子當年接受《鏗鏘集》訪問時大派定心丸,他說《基本法》與《中英聯合聲明》「名義上」已經保障了港人的言論自由,縱使可能得罪政府淪為階下囚,也會繼續畫下去。

二十年過去,風雲密佈下,尊子沒有坐牢,紙媒生存卻越見艱難。

1990創刊的《壹週刊》易主在即,上期(1438期)以「壹個時代的終結」的封面作結,專欄作家陶傑、林本利與練乙錚等7位專欄作家明言不會繼續留下來。

讀者都關心:尊子還畫下去嗎?2017跟1997年的尊子一樣,不擱筆,墨照磨。

他說會繼續執筆在《壹週刊》畫下去。

「我其實是有私心的,想收『炒我魷魚』的信,這封信很值得收藏。

」尊子回顧百年來中國漫畫不是身陷囹,便是遭受政治批鬥,鬱鬱而終,自己是大時代的幸運兒。

他留下來是希望珍惜渠道,用漫畫發表己見,故此他笑言:「《文匯報》找我畫,我也會畫。

」政治漫畫的一條線上週四,尊子接受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在「傳人對話」公開講座中分享近百年的政治漫畫軌跡,也分析政治漫畫的社會作用。

他特意預備了近百張古今中外的政治漫畫,與一班學生遊走政治漫畫的時空。

「柏楊案」中,柏楊翻譯的《大力水手》百年間,畫政治漫畫從來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尊子展示了多幅政治漫畫,畫作的作家被跟踪、虐待或監禁,19世紀中國有為人熟知的「柏楊案」。

柏楊當年翻譯的《大力水手》漫畫,被認為有影射及污衊當時台灣總統蔣介石之嫌,令他受了9年牢獄之苦。

畫政治漫畫有機會為漫畫家帶來無妄之災,但尊子同時提出一個問題:「政治漫畫是否無可爭辯?」他舉出至今仍叫人歷歷在目,2015年在法國發生的CharlieHebdo事件,該雜誌因畫了諷刺穆斯林的漫畫,引發兩名槍手到編輯部射殺,造成12死20傷。

尊子說,他畫漫畫有自己的一條界線,原則與漫畫中的玩味相比,他更着重漫畫所帶出的訊息。

如果畫出來的漫畫令讀者反感,以致不能把漫畫的真正訊息帶出,絕不是他希望得出的結果。

引人發笑不是漫畫的目的有觀眾問尊子,社會問題一直沒有太大改變,他如何每天仍找到新意創作,令讀者在這麼長的時間,仍然在相類似的議題覺得好笑?尊子在上期《壹週刊》設計的「壹週報」依然搶眼。

尊子直言:「畫漫畫令人笑不是我的目的,我是希望藉漫畫把我的看法帶出來,令大眾去關注一些社會議題。

」他不諱言,其實他也覺得重覆的題材很悶,但挑戰在於如何令它們不悶。

他每天費煞思量想法子去畫令人發笑的漫畫,背後其實是想大家對一些議題保持關注。

他指出,漫畫的作用是用感性的方法將新聞背後的事情說出來,補充文字或聲音媒界的不足。

尤其在一些事件發生後,很多時很難用文字說出報紙的態度與立場,但漫畫及插圖卻能做到,而且有想像空間。

報紙VS網媒每天揮筆挑戰權貴,墨水從何來?尊子說,要有墨水,先要閱報。

「我每日畫漫畫,第一件事是要收集資訊。

」他每天只少會翻看三、四份不同立場的報紙,包括《明報》、《信報》、《蘋果》與《文匯報》。

人人掃屏看新聞的年代:尊子,網聞的速度還不及報紙的墨水?「如果沒有了實體報紙,我就大件事!」尊子解釋,今日報紙頭條放什麼,字體大小與顏色,是用插畫還是用照片,反映編輯取態與報格,全部都是傳遞訊息;如果沒有了,他說不會知那件事對社會大眾所接收的東西是什麼。

另外,對照不同的報紙的專欄與評論版也很重要。

「突然彈了某人出來,某人以前從未在《文匯報》見過,你就知這個人轉了軚。

」當我想起張樂平與豐子愷社會濔漫著無力感,尊子每天仍要保持幽默去創作漫畫諷刺時弊,他坦言:「灰心經常有。

」這些時刻,會令他回想起文革時的漫畫家。

當時張樂平畫三毛、豐子愷畫温情漫畫,但因內容沒有支持共產黨主張的內容,而被社會批鬥,他們因而由敢言變到不敢出聲。

他會覺得自己是相對幸運的漫畫家。

「其實一個政治漫畫家的出現,不止他一個站出來,而是整個社會也支持他,令他敢於出聲。

」他還能看見社會有人帶著希望,才令他創作時仍然抱有希望。

尊子續說,當年畫家潘達微創辦《時事畫報》,畫政治漫畫及撰文替孫中山宣傳革命。

他透過畫報針砭時弊,希望啟蒙民眾改革思想,但畫報出版一年已被當局查禁。

他後來有感能推動的成果很少,最後鬱鬱而終。

相隔幾十年回看,尊子覺得他悲觀得太早,革命到最後其實是有成果的。

「社會進步未必是一個人在生時可以看見,很多時是今日所做的,下一代才能看見。

」這段歷史放諸今日的香港社會參照,也有一定啟發。

尊子最後說:「成功好像塵土般,是逐少逐少累積回來。

」三十年如一的漫畫大師着我們在失意中,仍要看見希望。

張樂平的漫畫作品深刻反映社會矛盾,他早期出版的《三毛從軍記》及《三毛流浪記》都引起社會很大回響。

豐子愷的漫畫寫實,擅長捕捉平凡生活中的詩情畫意,也常在温情中諷刺社會。

Fredchiuunread,Oct7,2017,9:33:30PM10/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威權永續還是走向崩潰?杜耀明2017/10/6—15:47https://thestandnews.com/china/%E5%A8%81%E6%AC%8A%E6%B0%B8%E7%BA%8C%E9%82%84%E6%98%AF%E8%B5%B0%E5%90%91%E5%B4%A9%E6%BD%B0/#AAA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八周年,隨著近20年來經濟持續增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但過去五年來,政治權力進一步集中,執政者一再加強箝制異見者以至維權人士,他們不論網上網下的言談和活動,都會受到嚴密監控、審查,以至打壓、處分。

中國大陸議政論事的自由程度,已跌至改革開放以來(八九六四之後三年不計)的最低點。

不過,公共言論空間的壓縮是否影響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從而動搖政治穩定,卻有截然不同的演繹。

其中一派說法認為,中共近數年來走向強硬的威權主義,是錯誤的一步。

他們認為北京面對政治、經濟、社會以至生態的種種挑戰,捨正路而不行,不致力厲行法治、推動政治問責、改革市場運作,卻不斷加強宣傳和審查,壓制和懲罰,以求消滅反對聲音,因此並不能對症下藥。

眼前的繁華景象潛伏著深層次的政治及社會矛盾,加上官員欠缺監管,貪污盛行,政府對民眾缺乏信心,規管只會更為嚴厲,管治威信和能力日漸削弱,執政者最後難逃劫數,大權旁落,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廣告 不過,另一派論者反而認為北京不按牌理出牌,正是中國走向富強的關鍵。

他們深信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全賴政府軟硬兼施所致,意思是一面強力嚴控民間社會,鎮壓反對意見,同時加強宣傳執政主調,取締反對聲音,一面促進經濟以提高人民收入,提倡愛國主義,增加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並忠心支持威權管治。

在他們看來,社會發展並非一部通書,只要令大家心滿意足,威權管治又有何不妥?同一樣的現實,得出各走極端的解讀,關鍵在於兩者對人民的想法各有不同的假設。

認為強硬威權主義只會使執政者走入窮途末路的一派,深信法治、人權、民主制度的缺席,定必使公義不彰、分配不均、貪官不絕、自由不保,因此必定積累民怨,政府信譽終歸破產。

廣告 不過,這種分析只考慮事理發展應該如何如何,卻沒有從制度的現實著眼,了解何以部份人敢怒不敢言,有冤無路訴,部份人心有不甘卻不存奢望袖手旁觀,同時亦有部份人擁抱制度、支持政府。

另一派論者則用實證資料解釋現狀。

在《獨裁者的困局︰中國共產黨的生存策略》(TheDictator'sDilemma︰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StrategyforSurvival)一書中,學者BruceDickson根據訪談及民意調查結果,發現支持政府者為數不少,一是由於滿意個人收入上升,感覺已得到不錯的照顧,所以儘管一些社會政策和貪污腐化問題嚴重,也得過且過,不為已甚。

其次是愛國主義作祟,把榮耀歸到執政者,同時批評執政者都視作批評中國,而批評中國亦等同批評自己那樣難受,因此政治異見便被視作興風作浪。

當然,受訪者大多數亦不希望共產黨倒台,也成為執政者維持現狀的強大理由。

無疑這些事實可以說明現況,但絕不是現況可以永續發展的理由。

人民經濟受惠既是北京管治合法性基礎的話,收入升降自然與政府信任度和政治穩定掛鈎,這也是執政者異常緊張每年經濟增長率的原因。

但以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如何可以永遠每年有可觀的經濟增長?特別當軍費每年都按年度經濟增長幅度上升,過去27年,累積增長九倍,今年已達到1,520億美元,而維穩費支出更比軍費還高,一般人從經濟增長獲得的好處只會少於平均值,遇上經濟逆境,更會首當其沖,到時是否可以避免觸動政治的穩定,使要看看愛國重要還是口袋重要了。

其實中國眼前的穩定,除了由於不少人自我感覺良好,還拜鐵腕政策所賜。

如果撇除實際利益和國家威脅之後,現行制度仍然可以令人心悅誠服,才能顯示有其不朽的價值。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原刊於自由亞洲電台。

)Fredchiuunread,Oct8,2017,10:31:33AM10/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I’veseenthingsyoupeoplewouldn’tbelieve’:whatBladeRunner2049’sdystopiatellsusabout2017Thebestsci-fifilmsholdupamirrortotheageinwhichtheyaremade.Sowhatcanwelearnfromthefuture–andwhatitmeanstobehuman–inDenisVilleneuve’sfilm?Visionsofthefuture:HarrisonFordinBladeRunnerandRyanGoslingasOfficerKinthesequel.Composite:Allstar/WarnerBros;APBladeRunner2049‘I’veseenthingsyoupeoplewouldn’tbelieve’:whatBladeRunner2049’sdystopiatellsusabout2017Thebestsci-fifilmsholdupamirrortotheageinwhichtheyaremade.Sowhatcanwelearnfromthefuture–andwhatitmeanstobehuman–inDenisVilleneuve’sfilm?ShareonFacebookShareonTwitterShareviaEmailViewmoresharingoptionsShareonLinkedInShareonPinterestShareonGoogle+ShareonWhatsAppShareonMessengerCloseShares1,6701670Comments423SteveRoseFriday6October201706.00 BSTLastmodifiedonFriday6October201710.40 BSTOnthefaceofit,dystopianmoviesarethehardestsellincinema.Whowantstoseeafilmtellingyouthateverythinggoeswrongandwealllivemiserablyeverafter?Butincreasingly,itseems,thatiswhatwewanttosee,lookingatrecenthitsagassuchasTheHungerGames,PlanetoftheApes,DivergentandnowaBladeRunnersequel.Thepillhastobesugaredwithspectacleandromance,butdystopianfuturesperformafunction.Theyarethecanaryinhumanity’scoalmine.Theyshowuswherewearegoingoff-courseandwhatweareafraidof–notinthefuture,butinthepresent.Inthesamewaywearedoomedtorepeathistoryifwedon’tunderstandit,perhapswearedoomedtoendupeatingeachotherifwedon’tmakeSoylentGreen.FewpeoplewantedtohearwhattheoriginalBladeRunnerhadtosayin1982.TheeconomywasbeginningtocomeoutofrecessionandRonaldReaganwaspreparingtoannounceitwasmorninginAmerica,butBladeRunnergaveusaworldwhereeverythingthatcouldgowronghadgonewrong:environmentaldegradation,pollution,urbansprawl,corporatedominance,technologyrunamok–it’sthesumofalldystopias.NowonderaudiencespreferredtheupbeatembraceofSpielberg’sET.BladeRunner2049review–agiganticspectacleofpurehallucinatorycrazinessRyanGoslingplaysanLAPDofficerheadingforanencounterwithHarrisonFord’sDeckardinafilmwhosesheerscaleleavesyouhyperventilatingReadmoreButwheremostsci-fimoviesquicklydate,BladeRunnerhasimprovedwithage.Ofcourse,itwasalwaysafantasticride,superblydetailedandsteepedinneo-noiratmospherics,butitsdeep,troublingideasabouttechnology,humanityandidentitychimedwithpostmodernandcyberpunktheory,andlaunchedathousandPhDtheses.OneofthefewstudentlecturesIcanrememberwasabouttheFrenchtheoristJeanBaudrillard,ordersofsimulacra,andhownothingisreallyrealanymore.Inadown-with-the-kidsgesture,thelecturerstoodbehindaTVmonitorplayingamutedvideoofBladeRunner.“You’llprobablygetmoreoutofwatchingthisthanyouwillbylisteningtome,”shesaid.Shewasright.DecipheringBaudrillard’sarcaneproseislikewadingthroughtreacle;BladeRunnerisarideyoudon’twanttogetoff.And,againstallodds,itsbelatedfollow-up,BladeRunner2049,carriesthebatonbrilliantly,bothintermsofvisualspectacleandfinishingthedebatesthefirstmoviebegan.BetweenthetwomoviesandPhilipKDick’ssourcenovel,DoAndroidsDreamofElectricSheep?,BladeRunnerservesasarecordofhowourdystopianfearshaveevolvedoverthepasthalf-century.WhenDickwrotethestory,in1968,hewasthinkingofthedehumanisingprocessofnazism.His“replicants”(artificiallyengineeredhumanswithafour-yearlifespan)were“essentiallyless-than-humanentities”,Dickstated.Theywere“deplorablebecausetheyareheartless,theyarecompletelyself-centred,theydon’tcareaboutwhathappenstoothercreatures”.FacebookTwitterPinterestWatchthetrailerforBladeRunner2049RidleyScott’sfilmturneditaround,somewhat.Farfrombeingadeplorable,heartlessmachine,RutgerHauer’schiefreplicant,supposedlythebaddie,developsempathyforthecoptryingtokillhim.Replicantswerethesuperiorbeings.“Morehumanthanhuman,”astheirmanufacturer,EldonTyrell,putsit.Apartfromthefour-yearlifespan,whatwasthedifference?ThiswasthepartBaudrillardandcoweresokeentoengagewith:whatwas“real”whenthecopywasbetterthantheoriginal?“Therealisnotonlywhatcanbereproducedbutthatwhichisalwaysalreadyreproduced.Thehyper-real,”wroteBaudrillard.Humanstatuswasnolongeramatterofbiologicalorgeneticfact.Youcouldn’ttrustyourmemorieseither–theycouldjustbeimplants.Sohowdoanyofusknowwearehuman?ThesearerealmswhereHollywoodsci-fidoesnotoftenventure–althoughHBO’sWestworlddidafinejobofitonTVlastyear.Theyarefardowntheroadfrommoviesaboutdangeroustechnology,orartificialintelligenceormalevolentcyborgs,orevenspacetravel.Wearetalkingbeyondthefinalfrontier.ButBladeRunneralsoaddedsomevery1980sfearsintothemix.Corporatepower,forexample,whichhadtakenoverfromdemocraticgovernmententirely.ThethreatofforeigneconomicpowersovertakingtheUSalsofedintoBladeRunner’smelting-pot,multilingualLosAngeles,particularlyJapan,whichwasthenbuyingupchunksoftheUS,includingHollywoodstudios(afewyearslater,ScottwouldmaketheJapan-phobicthrillerBlackRain).Fearofnuclearannihilationwasalsohighinthe1980s,butifithasn’thappenedalreadyinBladeRunner,itmightaswellhavedone.Anyonewhocouldleavethisbarrenplanethasalreadydoneso.Ifwecouldgowiththem,wewouldbeinawondrous,intergalacticspaceadventuresuchasStarTrekorGuardiansoftheGalaxy.Instead,wearestuckdownherewiththedregsofhumanity.FacebookTwitterPinterestA1980sviewofthefutureintheoriginalBladeRunner.Photograph:SportsphotoLtd/AllstarThirty-fiveyearson,manyofthose1980sanxietiesareshipsthathavesailed.Corporateinfluencehascreptsofarintopoliticsthatweacceptitasthestatusquo.ForeignfinancialpowershaveencroachedtotheextentthatBladeRunner2049isbroughttoyoubySony(astheproductplacementconstantlyremindsyou).Nuclearannihilation?Thecoldwarthawedoutsoonafter,thoughtheNorthKoreasituationisthreateningtobringitback.Wehavegotanewsetoffearstofeedintothedystopianmachinenow,andBladeRunner2049seemstohaveprocessedthem.Forastart,thereisthefearofsocialrelationsinthedigitalage.Buildingonthefirstmovie’scityplanning,LosAngeleshasbecomeanevenvastermetropolishere:aneon-lit,high-risefavela,crammedwithpeoplebutstarvedofsocialinteraction.Theflyingcarsandgianthologramsmightbefuturistic,butthevisionoflonely,atomisedurbanlifeisfamiliar.AdvertisementOurnewheroisareplicantcopnamedK,playedbyRyanGosling.Hehasnofriends,partnerorfamily.HisonlyrealcompanionisJoi(playedbyAnadeArmas),aholographicgirlfriendbeamedintohiscell-likeapartment,whocanswitchfromcomplianthousewifetosexyvampinaflicker.(Thismightbeinthemid-21stcenturybutgenderpoliticshaven’tmuchmovedonsincethe19th–thecityseemsentirelygearedtowardspornifiedmalesexualdesire,whichseemsoddwhenreplicantscan’treproduceanyway.)IfKhadseenSpikeJonze’sHer,hemightrealisehispersonaliseddreamgirlisactuallyamass-producedappwhoisprobablysimultaneouslydating50,000otherlonelyguysaroundthecity,buthedoesn’tgetoutthatmuch.Nordoesanyoneelse,itseems.AndyetK’srelationshipwithJoiisthemostsincereandromanticinthemovie.Withoutwishingtogivetoomuchaway,theyparticipateinoneofthemostbizarresexsceneseverfilmed–somewherebetweenVRpornographyandthedancesceneinGhost–thatleavesyoumoreconfusedthanaroused.Buthetellsherhelovesher,andwebelievehim.Heisn’t“human”;sheisn’tevennon-human.Allthat’srealisthelov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Alltoohuman?RyanGoslingasOfficerK.Photograph:SonyItisnolongerpossibletogaugewhoishumanornotanymoreinBladeRunner2049,butitstillmatters.Thereisnofour-yearlifespanforreplicantsanymore,andnoVoight-Kampfftest–thememorableinterviewprocesswesawinthefirstmovie,whichdetectedreplicantsbymonitoringtheireyesinresponsetoemotivequestioning.Initsplace,Khastorecalibratehimselfaftereachassignmentbyrepeatingaseriesofwordsbarkedathimbyafacelessmachine.ComparedtothepersonaltouchoftheVoight-Kampfftest,thisisclosertoscanningthealignmentpageonyourprinter.Oneofthefewthingsthatstilldistinguishesthereplicantsfromhumansistheirinabilitytoreproduce.Theyaresecond-classcitizensintheeyesof(presumed)humanssuchasK’spolicechief,playedbyRobinWright.“Thereisanordertothings,”WrighttellsK.“Theworldisbuiltonawallthatseparateskind.Telleithersidethere’snowall,you’veboughtawar…oraslaughter.”CouldshehavebeenwatchingoldTrumprallies?TheheavilypolicedboundaryinBladeRunner2049islessabouthumansandnon-humansthanhavesandhave-nots–again,aproblemthatthepresentdayisalltoofamiliarwith.Asbefore,replicantsareessentiallymass-producedslavelabourfortheprivileged.“Everygreatcivilisationwasbuiltoffthebackofadisposableworkforce,”saysJaredLeto’sreplicant-manufacturingCEO.Thestatementisarguablynolesstruein2017thanitwillbein2049,butwedon’ttalkaboutitmuch,eitherinourwealthy,post-colonialEuropethatseekstokeepoutthedescendantsofthoseoffwhosebacksitwasbuilt,orinaUSwhereslaveryandsegregationarerelativelyrecentmemories,whichmustbehammereddowneverytimetheyresurfaceintheformofaBlackLivesMatterprotest.FacebookTwitterPinterestRickDeckard(HarrisonFord)andOfficerK(RyanGosling)inBladeRunner2049.Photograph:Allstar/WarnerBrosAsKgoesabouthisinvestigations,weseemoreuncomfortablehintsofaslavesocietysupposedlytakingplace30yearshence:silosofchildlabourersdismantlingdiscardedelectroniccircuitry;scavengerslivingongiantscrapyardsofrustingmetal;femalesexworkersonthestreets;a“proteinfarmer”ekingoutamiserableexistenceinthemud.Weevenseeacleaneratonepoint–possiblythefirstoneevertobespottedinaHollywoodsci-fimovie.Thisisourworld,happeningnow.AdvertisementGosling’sKisbynomeansreducedtoasocialjusticewarriorofthefuture,butthethemeofenslavementhasbeenstronginrecentdystopianmovies.InTheHungerGames,weidentifywiththeoppressedruralpeasantspresidedoverbythewealthyCapitol,justaswesidewiththesubservientandroidsinHBO’sWestworld,andthepersecutedprimatesintherecentPlanetoftheApessaga,theslum-dwellingaliensinDistrict9,andthe“soenslavedtheydon’tevenrealiseit”humansofTheMatrix.Manyofthesestoriesnostalgicallyclingtoan“original”statethatitsoppressedpeoplesarefightingtoregain.InthecaseofTheMatrix,thatturnedouttobeaBurningMan-styleravethatwaslessappealingthanthevirtualrealitytheywerealreadyin.IntherecentGhostintheShellremake,ScarlettJohansson’scyborgcopretracedher“original”self,whereasitsanimepredecessorleaptintoapost-humanunknown.ButtheboldestofthemcometothesameconclusionsasBladeRunner:thathumanityisnolongertheexclusivepreserveofhumans.Apesorcyborgsorreplicantsmightbebetteratbeinghumanthanus,andthat’sOK.BeyondtheBaudrillardianphilosophisingabout“howdoweknowwe’rehuman?”,BladeRunner2049askswhatitmeanstobehuman,anditboldlyventuressomesuggestions.Itistheabilitytoformconnections,toempathisewithothers,tolove,tohavevalues.Itisalsothewilltoact,toresist,tofightforthosevalues.“Dyingfortherightcauseisthemosthumanthingyoucando,”saysonecharacter.It’sacalltorevolution.Nottomorrowbutnow.Bravenewworlds:fivegreatmoviedystopiasFacebookTwitterPinterestMetropolis:FritzLang’sepicsetthetoneforallthatfollowed.Photograph:SNAP/Rex/ShutterstockMetropolis(1927)TheperilsofmodernsocietywereallpresentinFritzLang’sepic,made90yearsago:de-humanisingtechnology,corporatecontrol,inequality,cyborgs,capitalvlabour.Hugelyambitiousforitstime,itsetthetoneforallthatfollowed–notleastBladeRunner.Brazil(1985)ThreeyearsafterBladeRunner,TerryGilliamgaveusanotherwondrouslybleakfuture,mercifullyplayedforlaughs.ThisisOrwell’sNineteenEighty-Fourasblackcomedy–aworldchokedbycripplingbureaucracy,totalitariancontrol,badcosmeticsurgeryandcraptechnology.TheMatrix(1999)Cutting-edgespecialeffectsandpostmodernphilosophycombinedtogiveusadazzlingdystopiaforthedigitalage,whosesuggestionthatwearelivinginacomputersimulationhasyettobedisproved.Shameaboutthesequels.WALL-EsearchesforthemeaningofexistencePhotograph:PRWALL-E(2008)Possiblythegrimmestdystopiacommittedtofilm:abarrenEarthhabitableonlybyrobots,whileobesehumanswaddleaboutonanendlessspacecruise.Incredibly,Pixarmanagedtomakeitacharming,heartwarming,family-friendlyanimation.TheHungerGames(2012-2015)UpdatingthedystopiandeathgamesofRunningMan,RollerballandBattleRoyale,thesmashhitthrewJenniferLawrenceintotelevisedgladiatorialbattlesatthebehestofdecadentimperialoppressors.BasedonSuzanneCollins’sbooks,herbleakpredicamentchimedwithyoungaudiencesandspawnedthreesequelsSinceyou’rehere……wehaveasmallfavourtoask.MorepeoplearereadingtheGuardianthaneverbutadvertisingrevenuesacrossthemediaarefallingfast.Andunlikemanynewsorganisations,wehaven’tputupapaywall–wewanttokeepourjournalismasopenaswecan.Soyoucanseewhyweneedtoaskforyourhelp.TheGuardian’sindependent,investigativejournalismtakesalotoftime,moneyandhardworktoproduce.Butwedoitbecausewebelieveourperspectivematters–becauseitmightwellbeyourperspective,too.Iappreciatetherenotbeingapaywall:itismoredemocraticforthemediatobeavailableforallandnotacommoditytobepurchasedbyafew.I’mhappytomakeacontributionsootherswithlessmeansstillhaveaccesstoinformation.ThomasineF-R.Ifeveryonewhoreadsourreporting,wholikesit,helpstosupportit,ourfuturewouldbemuchmoresecure.BecomeasupporterMakeacontributionTopicsBladeRunner2049BladeRunnerSciencefictionandfantasyRyanGoslingHarrisonFordfeaturesFredchiuunread,Oct8,2017,5:39:31PM10/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472/2745939不尊重城市歷史,白晝之夜不會讓台北更有文化蕭文杰 08Oct,2017 台北白晝之夜活動現場,民眾萬頭鑽動,好不熱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去年與今年台北市政府都模仿了法國,由台北市文化局辦理了「白晝之夜」,所謂的「白晝之夜」,名稱是起源於2002年的法國巴黎副市長邀請策展人JeanBlaise所舉辦的跨夜文化活動,在巴黎延續至今,有藝術不眠之夜的意思,法文中Passerunenuitblanche是指一個白色的夜晚,有熬夜歡樂,沉浸於藝術的美好之意,在每一年10月第一個週六跨夜舉行。

不過藝術評論家吳牧青去年就在《端傳媒》指出台北的「白晝之夜」是誤用敘述,吳牧青認為「白晝之夜」的概念不是「巴黎授權特許式的獨有文化」。

他指出過去在赫爾辛基、巴塞隆納、聖彼得堡、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也有分別以「藝術夜」(Taiteidenyö)和「光祭」(LesAllumées)之名舉辦的活動,這個活動不應是法式情調的投射物。

姑且不論要用什麼樣的名稱,巴黎辦理「白晝之夜」的基礎是「文化資產」+「創意」。

所謂「文化資產」是指利用有形的文化資產結合無形財文化,例如公有博物館、古蹟、歷史建築,利用免費政策,結合城市的街道、橋梁、私人的文化空間(例如酒館聚會場)舉辦,在這個活動當中有大量的不同領域,不同元素,進行跨界合作,例如有音樂、舞蹈、馬戲、新媒體藝術……等不同類型藝術家,在這個活動之下,整個城市共享藝術歡樂活動。

至於「創意」方面,法國的「白晝之夜」之所以能吸引大眾,主要是每年遴選不一樣的專業藝術總監和策展單位,有不同主題、不同設計元素,藉由不同燈效,呈現出不同能量,而這個活動關鍵精神是公民參與。

分析起法國「白晝之夜」的主題,可以說是生猛、活力又多元的,例如2017年的法國「白晝之夜」,是CharlotteLaubard策劃,主題是Faireœuvrecommune,翻譯成中文是:「一起創作」。

去年則是東京宮(PalaisdeTokyo)的館長JeandeLoisy擔任藝術總監,這樣做的原因,作者認為是避免每年主題風格過於一致,缺乏創意,同時藉由公正的遴選減少不必要的弊端或是圖利少數團體。

而法國的「白晝之夜」主題內容更是非常多元,同時也是常民百姓關心的題材,例如過去甚至出現以關懷戰爭,自然災害造成的難民的主題。

也就是要舉辦「白晝之夜」這類型活動應該先清楚「白晝之夜」的內在精神,可是台北市政府官網雖然強調,台北市的「白晝之夜」承襲法國「白晝之夜」的「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三大特色,要帶領群眾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環境,但是我們檢視台北市的文化政策,台北有資格談「白晝之夜」藝術活動嗎?2017年法國「白晝之夜」海報,CharlotteLaubard策劃,風格與2016年不同。

圖/取自presse.paris.fr2016年年法國「白晝之夜」海報,JeandeLoisy策畫,每年策展人關注的議題不同。

圖/取自signature從白咒之夜看北市府的文化政策話說去年民間團體自行舉辦「白咒之夜」,對抗台北市政府的「白晝之夜」,主要原因是台北市政府主辦的「白晝之夜」根本是東施效顰,引來「白咒之怨」,北市府官方只不過想藉由「白晝之夜」活動,粉飾過去文化政策荒腔走板罷了!本來立意良好的「白晝之夜」活動成為市府擦脂抹粉的粉餅。

分析2016年在北門周遭辦的「白晝之夜」,挪用近一千萬元世界設計之都經費,台北的文化政策有變好嗎?台北市政府依舊是開發至上,文化資產能拆則拆,能移則移,原本選前宣稱支持南港瓶蓋工廠全區保留、嘉禾新村全區保留的柯文哲,上任市長後拆了南港瓶蓋工廠L棟,嘉禾新村也被大量拆除,目前僅剩下三棟孤立殘存。

三井倉庫、新北投車站活生生的被市府粗暴移築,重組工法也只能用惡劣形容,市民反而要問問台北市長柯文哲真的愛台灣文化嗎?柯文哲真的會如在蔡瑞月舞蹈社說的:「盡最大力量保存帶有台灣文化的古蹟」?絢麗的北門光雕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圖片中圓圈處是作者標示,內為北門甕牆遺址,內部充滿垃圾。

圖/取自台北旅遊網台北市民恐怕不知道2016年台北市「白晝之夜」的主視覺是表面「金玉其外」,其實「敗絮其中」,這個國定古蹟在2016年或許藉由光雕,呈現出「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架式,但是參觀民眾並不知道,光雕北門旁的圍籬內正好是北門城牆遺跡的P2試掘點,那些考古遺跡在北市府試掘後就遭到遺棄,遺址沒有妥善管理,任意讓這些文化財受到擾動,而且被丟棄了大量的酒瓶、垃圾,不知情的市民不過在垃圾堆旁麻痺式歡樂罷了!怎麼談欣賞古蹟與北門?又怎麼認識自己城市?而「西區門戶計畫」的北門,在2017年7月又被消費剪綵一次,這一次是北門廣場,市府把原本應該是唭哩岸石的模擬城牆搞錯了,用進口黃砂岩偽造歷史,廣場解說牌東門和西門照片放錯置,簡直是要市民玩「大家來找碴」,更慘的是當初為了美化種植的植栽竟然已經奄奄一息,文化資產淪為政治剪綵工具,北門和種在一旁的樹如果能說話也要喊冤、怨阿!2017年9月的北門廣場,新種植的植栽苟延殘喘。

圖/作者自攝北門甕牆遺址,坑洞為台北市政府試掘探坑,已經被丟滿垃圾,但因為一牆之隔,多數市民並不知道。

圖/作者自攝北門甕牆遺址上方被丟棄酒瓶雜物,下方即為出土的城牆石。

圖/作者自攝白晝之夜不會讓台北更有文化看回今年台北市政府的「白晝之夜」也是非常荒謬,台北市政府不只是藝術總監及策展團隊維持原班人馬,活動口號也類似,主視覺也差不多,內容了無新意,其中「椰林電光寶藏」、「溫羅汀獨立寶藏」的展演路線更是諷刺。

因為當代文化資產的觀念是區域型的、是群狀的保存,文化資產注重的是整體氛圍。

試問當市府文化局要在溫羅汀、台大耶林附近辦「白晝之夜」有想過如何維護這區域文化資產的完整性嗎?這個區塊擁有許多老屋、歷史,適合人文散步,可以講述文學歷史故事,文化財包含殷海光故居、俞大維故居、梁實秋故居、紫藤廬……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日式宿舍群是台北市民共同歷史記憶,同時也是台北市的生態跳島,對都市熱島效應的散熱、綠化、減碳都非常重要。

為何台北市政府跟台大校方,不能積極將日本時代帝國大學最後一任文政部部長世良壽男、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台灣農業泰斗」許文富教授共同住過的老房子保留?而老是想都更,未來市府拿什麼文化資產辦「白晝之夜」?2017年台北「白晝之夜」主視覺,與2016年雷同圖/取自白晝之夜NuitBlanche2016年「白晝之夜」。

圖/取自白晝之夜NuitBlanche而「白晝之夜」夜宿紀州庵古蹟的同時,台北市政府有沒有想過已經瀕危接近倒塌的市定古蹟草山御賓館,及呈現廢墟狀態的嘉禾新村?——目前嘉禾新村內即使有部分被列為歷史建築,但是內部梁柱檜木梁柱遭盜,結構不佳,隨時可能因為颱風、地震而有更嚴重傷害。

因此我想告訴柯市長,還有沉醉在一次性小確幸的台北市民朋友,不是台北市辦一個一次性活動,冠上「白晝之夜」的名字,台北就會突然有文化起來,因為這個城市不尊重自己歷史、文化、美學的歷史,已經很久很久了。

台北的「白晝之夜」應該回到認識城市的本質,維護好台北文化資產,尋找傳統文化當中屬於台灣特有的文化氣氛,想想市定古蹟艋舺青山宮(2013年火災)的暗訪遶境、大龍峒保安宮的放火獅,只要多一點點企劃、推廣,難道這不是有台灣味道的「白晝之夜」嗎?又何必把法國的「白晝之夜」名稱複製貼上呢?2017年白晝之夜紀州庵舉辦夜宿古蹟活動,可是台北市的古蹟草山御賓館接近倒塌、嘉禾新村屋樑歪斜,夜宿北市古蹟其實很危險。

圖/取自夜宿紀州庵古蹟系列活動 蕭文杰 時事觀察 文化資產 柯文哲 延伸閱讀帷幕後的菊元百貨:臺北市能否包容新舊空間共生共存?《海角七號》十年後:從張家古厝竹塹保存案,看恆春的風土危機槓上文化部?柯文哲文化優先的競選承諾何在? 作者其他文章Fredchiuunread,Oct8,2017,9:12:57PM10/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08/s00005/1507399866934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明報專訊】近日,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自從10月1日舉行獨立公投後,西班牙政府的打壓不斷升溫,不但拘捕多名負責公投的官員、派警察接管票站,防暴警察更以武力鎮壓民眾,造成近千人受傷。

儘管打壓不斷,依然有超過200萬公民成功投票,且有九成人支持獨立。

面對違憲公投,西班牙國王亦罕有地打破沉默,開腔譴責策動公投的加泰領袖;同時,有數十萬人罷工罷市,抗議西班牙政府的暴力鎮壓,自治政府領袖普伊格蒙特(CarlesPuigdemont)更表示,很可能會自行宣布獨立。

似乎短期內,加泰隆尼亞的政局還未明朗,社會動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 9:08PM 29°C 讀者報料∣加入我們搜尋文章圖片 mingpao.comSearch:Go OpenMenu 主頁每日明報回上頁要聞港聞經濟娛樂社評觀點中國國際教育體育副刊英文作家專欄深度報道偵查報道圖片看世界即時新聞明報OL網明報視頻明報健康網訂戶專享訂閱明報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 9:08PMGo 主頁每日明報即時新聞明報OL網明報視頻明報健康網訂戶專享訂閱明報副刊要聞港聞經濟娛樂社評觀點中國國際教育體育副刊英文作家專欄深度報道偵查報道圖片看世界 熱門話題:施政報告前瞻.單車節.王浩信.柚子皮3用途.秋天必遊10城市.日本十大古城 副刊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封面NeverLetMeGo不能譯石黑一雄的回憶壓抑安徒行傳﹕向加泰隆尼亞的反抗歷史致敬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周日話題﹕探監記時令讀物﹕劇撻冷聽聽Catalan怎麼說……星期日獨家同場加映﹕避開世界的標籤——希恩斯、卜戴倫與我悼﹕無調半首RyuVSKen:《銀河戰士》:任天堂時代的花木蘭?在大學教植物學﹕月餅廣告的教訓(上)moviechicmoviestyle:《風河谷謀殺案》新西部冷峻懸疑片論語‧電影:民主戰勝歸來之時影片簡評:《閃光少女》IIA新鮮熱辣:劃不出邊界的家——韓麗珠《回家》/「只是看書」展覽熱爆潮文:不是政治廣告雙城對畫﹕相愛的理由藝術初體驗﹕生態(3)﹕海洋膠災(中)遊蕩序梅村達人徐婉詩﹕到真實的梅村感受真實的自己歐陸煮意﹕葡式檸檬白酒煮蜆鮮嫩彈牙家常便飯﹕自製四川麻辣醬灼肉片辣上癮公仔開箱﹕《解剖外星人》今日再睇真D通識導賞﹕由文學到足球向加泰人致敬科網世代﹕LikeCoin將Like變成錢有可能?直落創作人口袋WaysofSeeing﹕雕塑狂人FredericMarès從收藏看西班牙星期日文學.寧願選擇夢中不識路的靈魂:蔡炎培文學.鈎沉﹕《詩風》專訪文學.聲音﹕怎耐一個詩爺了得文學.info﹕蔡炎培 下一篇上一篇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 圖4之1prevnext【明報專訊】近日,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自從10月1日舉行獨立公投後,西班牙政府的打壓不斷升溫,不但拘捕多名負責公投的官員、派警察接管票站,防暴警察更以武力鎮壓民眾,造成近千人受傷。

儘管打壓不斷,依然有超過200萬公民成功投票,且有九成人支持獨立。

面對違憲公投,西班牙國王亦罕有地打破沉默,開腔譴責策動公投的加泰領袖;同時,有數十萬人罷工罷市,抗議西班牙政府的暴力鎮壓,自治政府領袖普伊格蒙特(CarlesPuigdemont)更表示,很可能會自行宣布獨立。

似乎短期內,加泰隆尼亞的政局還未明朗,社會動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今次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對我們有何啟示呢?我特意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兼歐亞政策研究中心(EuropeAsiaPolicyCentreforComparativeResearch)訪問學者Dr.JamesF.Downes,為我們分析這次獨立運動所觸及的不同面向。

广告inReadinventedbyTeads最直接的問題是,到底加泰隆尼亞人民有否自決公投、獨立成國的權利呢?Dr.Downes認為可以分成兩部分——道德和法律層面分別處理。

從道德文化層面看,加泰隆尼亞尋求獨立,是相當合理的事。

自決權利vs憲法阻力站在歷史觀點,加泰隆尼亞和西班牙的恩怨,最早可追溯至12世紀中。

基於聯姻,加泰隆尼亞和阿拉岡共同組成阿拉岡王國,因此前者的文化,在中世紀晚期及文藝復興時已經相當蓬勃,當地人亦普遍以加泰隆尼亞語溝通。

在15、16世紀時,卡斯蒂利亞的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IlaCatólica)和亞拉岡的斐迪南二世(FernandoIIdeAragónelCatólico)結婚,象徵現代西班牙王國的誕生。

但處於一個民族國家之中,政治權力逐漸向馬德里傾斜,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有時會受到挑戰,不論是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還是20世紀上半葉的佛朗哥政權,均意圖收緊加泰隆尼亞的自治權。

直至1970年代民主化後,才恢復自治。

因此,比起蘇格蘭或者香港,加泰隆尼亞擁有更悠久的獨特文化、歷史傳統、身分認同等,其經濟體亦相當發達,生產總值佔西班牙1/5,出口更加佔1/4。

加上加泰隆尼亞一直在西班牙擁有相當的自治權,似乎只要在公投中獲勝,加泰隆尼亞人理應有充分的道德理據,以民族自決方式找尋新的政治前途。

然而,問題顯然在於法律的阻力。

Dr.Downes承認,「從法律的觀點看,加泰隆尼亞人是否有權利獨立,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早在9月初,西班牙憲法法院已經暫緩執行加泰議會通過的公投法案,理由為獨立公投不符合西班牙憲法。

因此,在西班牙政府的角度,是次公投必然是違法,公投結果亦不會獲得承認。

當然,既然公投本身違法,因此許多支持統一的民眾不願冒險到票站表達意願,結果公投結果亦自然無法如實反映民意。

若然如加泰自治政府所言,加泰隆尼亞會按公投結果自行獨立,不理會中央政府的認受,Dr.Downes覺得「是極為危險的舉動,過往成功個案亦不多。

當代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大概是90年代,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率先透過單方面公投獨立,導致前南斯拉夫爆發內戰,繼而解體。

」另外,因為公投的選項是截然二分的贊成與否,當中無法容納更多的考慮和討論,因此公投無疑會令社會進一步分化,各自走向兩極,令西班牙愈來愈難走回對話談判的路。

暴力鎮壓→弄假成真?論及今次西班牙政府的做法,Dr.Downes直言他們是反應過度,兼且採取了錯誤了策略來應對今次加泰的獨立公投,導致情况一發不可收拾。

「諷刺的是,若果西班牙法院容讓加泰隆尼亞合法進行公投,結果很有可能會變成傾向反對獨立,讓加泰繼續留在西班牙」。

因為當所有民眾有權投票選擇時,他們不僅會以道德或文化考慮自決前途議題,更會從經濟層面上考慮,例如獨立對加泰隆尼亞的衝擊,或獨立會否導致加泰脫離歐盟,從而喪失了單一市場等益處。

或者換另一種方式設想,今次公投獨立,真的為了政治上獨立嗎?很多外國媒體如獨立報或者衛報,均有評論指是次公投不過是政治煙幕,獨派渴求的,與其說是加泰的政治實體,倒不如說是借民意向馬德里施壓,以謀取更大的自治權力,且能轉移人民的焦點,不再留意國內的種種內政問題,例如青年失業議題。

况且能在政治議題真空中,宣揚自己的黨派理念,何樂而不為?但是,今次西班牙政府採取強硬高壓的回應,派出上千個防暴警察,以警棍、催淚彈、橡膠子彈「攻入」票站;打傷市民的相片影片,經互聯網旋即傳播至全世界。

更甚,除肉體上的暴力,行政上亦不遑多讓。

除了接管加泰的地方警力,西班牙司法部長表示,倘加泰宣布獨立,將透過憲法賦予的權力,暫停該地區的自治。

另外,由於沒有「積極配合」馬德里政府平息政治亂局,加泰警察首長以及一些官員因而被控煽動叛亂罪,由高等法院傳召應訊。

連一向不干預政事的國王費利佩六世(FelipeVI),亦罕有地發表電視講話,言辭中大力批評加泰政府,指強推公投將帶來嚴重社會撕裂,又認為獨立公投是違法行為,破壞社會和諧。

或許他意圖仿傚其父卡洛斯一世(JuanCarlosI)於1981年的電視講話:支持民主化,粉碎軍方政變,並贏得一生美譽。

不過,礙於費利佩六世的民望遠不及其父,言論中亦隻字不提受傷的民眾,結果惹來群眾強烈反感,甚至有網民揶揄,由非民選的國王批評公投不民主,十分荒謬。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研究員FederigaBindi同樣表示,費利佩六世身為一位同時掌握西班牙語和加泰語的精神領袖,理應利用雙語來呼籲各方和談,而非靠邊站。

結果,超過70萬名憤怒民眾走上街頭,罷工罷市。

地鐵站關門,商舖停業,公共交通服務幾近完全癱瘓。

西班牙面臨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憲政危機,政府和王室可謂責無旁貸。

不過衝突雖然嚴重,但Dr.Downes認為,這次危機會導致內戰分裂的機會仍然很微,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

只能站在主權國一方的歐盟既然西班牙屬於歐盟的成員國,那麼歐盟是否有責任調停,平息成員國的動盪政局?連日來,歐盟一直很約束,沒有太多表態,其他成員國亦未有太大關注。

在周一,歐洲理事會主席DonaldTusk支持西班牙政府維護憲法,形容今次事件僅為西班牙內部紛爭,並希望能在商討中避免更多的流血衝突。

周四,歐洲議會多數黨,即歐洲人民黨的發言人表示:「加泰人需要認清一個事實,若然你要脫離西班牙,即表示你將會脫離歐盟。

」同日,歐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FransTimmermans亦表示,所有歐盟成員國的憲法同樣需要得到尊重。

因此,違憲的獨立公投,不會獲歐盟認同。

這意味着加泰隆尼亞將難以在短期內,成為另一個科索沃。

歐盟的姿態其實事出有因。

正如Dr.Downes提到,2009年正式生效的《里斯本條約》,進一步肯定主權國的地位,無疑在今次事件中,令歐盟難以有所作為。

例如在《里斯本條約》第4章第2條,便清楚列明歐盟必須尊重所有成員國的平等地位,其中包括其國族身分、憲政秩序和基本架構,同時也必須尊重成員國履行其重要國家功能,包括維護領土完整、維持法律和政治秩序等。

因此,既然歐盟成員國是西班牙而不是加泰隆尼亞,今次的公投亦不像蘇格蘭那次公投般,獲宗主國承認,歐盟必須尊重西班牙的國家主權,以及她維持國家秩序和安全的權力。

同時,歐盟亦沒有一套法律機制,處理成員國內的分離問題。

儘管在今次爭議中,有呼聲要求歐盟檢討現行法律機制,看看能否透過立法填補缺口。

但Dr.Downes坦言,制度內的反對聲音將會很大,因為這缺口一旦打開,到時不僅是加泰隆尼亞,歐洲各地的分離組織也會紛紛要求歐盟認可的獨立公投,恐怕這亂局會對現時的主權國帶來很大的衝擊。

另外,有輿論亦質疑歐盟沒有介入西班牙的暴力鎮壓、裁決有否違反人權。

Dr.Downes認為:「歐盟委員會一直缺乏有效的機制,以監察成員國有否違反國際人權。

」事實上,打從1950年《歐洲人權公約》正式簽署,並按照公約設立了一所歐洲人權法院,意味着西班牙公民可以用個人名義,在歐洲人權法院起訴警方濫用權力、剝奪個人表達政治權利的自由。

即使該法院沒有自動具備法律約束力,但仍有權力去判定損害和賠償,只是判罪與否視乎法官的判決,而非向在比利時工作的歐盟官員問責。

因此,這次加泰的獨立運動不僅是西班牙的重大政治危機,歐盟同樣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

政治生態下一站:民粹極左?縱觀近幾年歐美以至於東亞和香港的政治,社會民主似乎正陷入倒退。

分離與民族主義,跟民粹主義一起,衝擊着各國的政治生態。

從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地,議會選舉的結果均呈現着廣泛的波動模式。

有趣的是,民粹主義一直被認為只會跟極右政黨結連,例如英國獨立黨、法國的國民陣線或者美國的茶黨,但在西班牙,極右沒有多大市場,反而近年是民粹左翼的「我們可以聯盟」(UnidosPodemos)火速崛起。

Dr.Downes提醒我們,這次獨立運動,可能會令更多人投向極左民粹,大大影響着未來的選舉和政治操作。

而且,Dr.Downes特別點出,年紀或世代對於政治光譜的轉移,亦可能會產生比想像更大的影響。

例如剛剛過去的英國議會選舉,工黨議席大幅度增加,號稱老左的JeremyCorbyn大受年輕人歡迎,以至於爭相入黨。

同樣地,今次獨立公投運動,同樣是以年輕人作為主力,老邁的則多數右傾保守,傾向統派。

隨着一雞死一雞鳴,新世代對政治光譜的影響將愈來愈重要。

■答/Dr.JamesF.Downes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兼歐亞政策研究中心(EuropeAsiaPolicyCentreforComparativeResearch)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西歐政治,包括選舉制和投票,對民粹主義興起極感興趣,而以今次西班牙來說,「則是民粹左翼了」。

■問/李宇森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研究興趣包括主權論,政治思想史等。

文﹕李宇森圖﹕李宇森、法新社編輯﹕梁敏德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下一篇新聞 NeverLetMeGo不能譯石黑一雄的回憶壓抑安徒行傳﹕向加泰隆尼亞的反抗歷史致敬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周日話題﹕探監記時令讀物﹕劇撻冷聽聽Catalan怎麼說……星期日獨家同場加映﹕避開世界的標籤——希恩斯、卜戴倫與我悼﹕無調半首RyuVSKen:《銀河戰士》:任天堂時代的花木蘭?在大學教植物學﹕月餅廣告的教訓(上)moviechicmoviestyle:《風河谷謀殺案》新西部冷峻懸疑片論語‧電影:民主戰勝歸來之時影片簡評:《閃光少女》IIA新鮮熱辣:劃不出邊界的家——韓麗珠《回家》/「只是看書」展覽熱爆潮文:不是政治廣告雙城對畫﹕相愛的理由藝術初體驗﹕生態(3)﹕海洋膠災(中)遊蕩序梅村達人徐婉詩﹕到真實的梅村感受真實的自己歐陸煮意﹕葡式檸檬白酒煮蜆鮮嫩彈牙家常便飯﹕自製四川麻辣醬灼肉片辣上癮公仔開箱﹕《解剖外星人》今日再睇真D通識導賞﹕由文學到足球向加泰人致敬科網世代﹕LikeCoin將Like變成錢有可能?直落創作人口袋WaysofSeeing﹕雕塑狂人FredericMarès從收藏看西班牙星期日文學.寧願選擇夢中不識路的靈魂:蔡炎培文學.鈎沉﹕《詩風》專訪文學.聲音﹕怎耐一個詩爺了得文學.info﹕蔡炎培 安徒行傳﹕向加泰隆尼亞的反抗歷史致敬星期日獨家同場加映﹕避開世界的標籤——希恩斯、卜戴倫與我悼﹕無調半首RyuVSKen:《銀河戰士》:任天堂時代的花木蘭?在大學教植物學﹕月餅廣告的教訓(上)moviechicmoviestyle:《風河谷謀殺案》新西部冷峻懸疑片論語‧電影:民主戰勝歸來之時影片簡評:《閃光少女》IIA新鮮熱辣:劃不出邊界的家——韓麗珠《回家》/「只是看書」展覽熱爆潮文:不是政治廣告雙城對畫﹕相愛的理由藝術初體驗﹕生態(3)﹕海洋膠災(中)遊蕩序梅村達人徐婉詩﹕到真實的梅村感受真實的自己歐陸煮意﹕葡式檸檬白酒煮蜆鮮嫩彈牙家常便飯﹕自製四川麻辣醬灼肉片辣上癮公仔開箱﹕《解剖外星人》今日再睇真D通識導賞﹕由文學到足球向加泰人致敬科網世代﹕LikeCoin將Like變成錢有可能?直落創作人口袋WaysofSeeing﹕雕塑狂人FredericMarès從收藏看西班牙星期日文學.寧願選擇夢中不識路的靈魂:蔡炎培文學.鈎沉﹕《詩風》專訪文學.聲音﹕怎耐一個詩爺了得文學.info﹕蔡炎培NeverLetMeGo不能譯石黑一雄的回憶壓抑prevnext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91814676 發表評論 總編輯信箱更正欄 最高瀏覽量副刊文章 1周日話題﹕探監記-201710082梅村達人徐婉詩﹕到真實的梅村感受真實的自己-201710083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困境與啟示-201710084不能譯石黑一雄的回憶壓抑-201710085NeverLetMeGo-201710086安徒行傳﹕向加泰隆尼亞的反抗歷史致敬-20171008 網站地圖▼明報網站頻道明報網站頻道明報網站 新聞 財經 教育 通識 JUMP求職增值 親子 OL Deluxe 健康 Video 明報海外版明報海外版明報紐約 明報多倫多 明報溫哥華 雜誌書籍雜誌書籍亞洲週刊 明報月刊 明報出版社 萬華媒體刊物 會員專區會員專區免費資訊電郵 明報網站會員登記 理財會 HappyPaMa 校園記者 常見問題 下載字庫 私隱條款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及細則 資訊工具資訊工具天氣報告 明報報章搜尋 樓按計算機 港股股價查詢 求職及課程搜尋器 學校搜尋器 新聞RSS 精選服務精選服務翠明假期 課程速遞 Apps下載APPS下載明報新聞 明報JUMP 明報HappyPaMa 明報生活 明報教育 亞洲週刊 訂閱訂閱明報電子報 明報電子報(學生版) 明報印刷版 廣告查詢廣告查詢明報集團廣告查詢 明報網站資料 關於我們關於我們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 明報教育出版 萬華媒體 聯絡我們 人才招聘 地址:香港柴灣嘉業街18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電話:(852)25953111 傳真:(852)28983783 明報網站·版權所有·不得轉載Copyright©Mingpao.comAllrightsreserved. 本網站已採用無障礙網頁設計。

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按此網上查詢表格與我們聯絡。

 Fredchiuunread,Oct9,2017,11:21:17PM10/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逃離到資本主義這部巨型機器中,並成為一個「人」?《便利店人間》的閱讀隨想2017.10.09回應0作者:鄭瑋寧第155屆芥川賞《便利店人間》是一部有關那些不願意也無法融入社會規範的人,如何從底層勞動工作所建立的生活節奏與秩序感中,找到了保全其微小自由並確認其做為人的意義之作品。

對一個研究當代的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而言,這本小說帶給我的驚豔,不在於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前衛理論或菁英視角,來誇飾底層工作者的面貌,而在於小說自身具備了以民族誌回應當代金融資本主義、經濟主體與社會對人的集體規範之間衝突與張力的理論潛力。

更重要地,作者指出了一種新人觀的誕生:一個在社會規範中被邊緣化的人,以自認為生物(非人)的視角,在從事彈性勞動的過程中,從模仿他人(同事與朋友)的行為舉止、品味與情感反應等,意識地掩飾自己的生物性,好使自己「看起來像個社會人」,最終被觸發而產生了主動「成為人」的欲望。

在我看來,這為資本主義這個機器的主體化過程及其打造之主體性,提供了一個細膩、發人深省的案例。

作者村田沙耶香長期在便利店從事兼職工作,她以相當細膩的超商工作細節,描繪了一個在便利超商兼職十八年的三十六歲單身女性古倉惠子,如何從模仿店員工作的錄影帶、標準化的工作程序、個人形象的自我管理、周遭他人說話的語調、食物、品味乃至於情感表達等,來建立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人」她就此,她藉由模仿與納入廣泛的他性(alterity),逐漸構成了惠子做為一個社會人的內在與外在,使自身能融入集體所欲的社會人形象之中。

這是惠子回應家人希望她能「治好」的努力。

那麼,惠子是怎麼壞掉的?為什麼一個人無法展現出合乎社會規範的情緒表達與互動方式,被認為是壞掉的,因此需要透過各種手段去修復?如果無法被修復或無法被治好,這樣的人該如何在社會中生活下來?作者用三個插曲呈現惠子的「異常」。

其一,在公園發現死掉的小鳥時,惠子想到的是燒烤小鳥讓家人分享,因為難得是牠自己死亡,而非如眾人預期,應當為可愛小鳥失去生命感到悲傷,並舉行葬禮。

其二,當男同學發生爭執扭打時,旁人高喊誰來制止時,惠子找出鏟子擊打其中一名男同學的頭,以求有效快速地制止暴力。

其三,當女教師在課間歇斯底里而所有學生束手無策時,惠子用力扯下老師的裙子與內褲,只因她曾從電視上播映的電影中看過這個「能立刻讓女性安靜」的方式。

即使父母聽從心理諮商師,盡量給予惠子關愛,但終究沒能治好她。

惠子的青少年時光就在沈默少語和模仿他人之中度過。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不著墨於惠子是否經歷童年創傷而「壞掉」,也沒有訴諸重建與家人的關係(特別是訴諸子女與母親間的阿闍世情結)來矯治惠子,使其成為一個符合家庭與社會規範的人。

相反地,惠子是從他人的反應,選擇了「自我正常化」的手段,成為集體的一部分,或者說,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被集體意識到是「異物」。

年過三十,惠子開始以無傷大雅的謊言(如健康欠佳、照顧父母)來迴避周遭不斷投射出各種有關性別與角色的規範,以及他人以關心或勸誡為名的柔性壓迫。

為了逃離這些柔性壓迫,惠子無意間收留了曾是同事的三十五歲無業男白羽。

對雙方而言,住在同一屋簷下只是單純的利益交換,毫無涉入任何情思愛慾:惠子因為與男人同住一個屋簷下,順利成章地擺脫了周遭質疑,白羽則希望能從身邊遇見的人都自認有資格直接干預他人生命的殘暴中隱藏起來。

與惠子同樣不願輕易融入既有性別與人觀規範的白羽,曾在走投無路時去便利店打工,大力抨擊日本社會強調有正職者、有婚姻家庭與後代才是對有所貢獻社會,根本是階級壓迫。

矛盾的是,他同時又以職業階序所構築的充滿階級敵視與輕蔑的語言,辱罵便利店店員及其工作。

同樣地,他高聲批評既有性別規範,卻又矛盾地希望在便利店找到婚姻對象,擺脫他人的目光與評價。

猶有進之,白羽被惠子收留後,竟傲慢地認為自己能讓惠子快速履行了社會對女性的評價與規範,以交換寄生於惠子的正當性,仿擬女性對男人的寄生。

但當惠子辭去便利店兼職工作以利尋找正職後,過去十八年來所建立的生活方式與節奏,徹底崩壞。

在繭居過程中,便利店的各種聲音,成為她深切渴望逃離當下一無所有的追尋。

面試新職當天,惠子路過便利店並進入,便忍不住動手調整起貨架上的商品擺設,讓商品成為能夠被顧客所看見,並從這種被顧客所注意與消費的短暫過程中,清楚確認了便利店店員的生活之於自己的意義,進而從白羽近似弱弱相殘的寄生中掙脫出來。

CorpseReviver-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947430作者將主角在前述過程中經歷與面對的,定性為一個關乎社會人的正常與異常之辨,同時質疑:個人主義的普及,並未讓那些偏離了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性別身份與相應生命歷程的少數人,獲得真正的解放。

此一意識與質疑令人想起Foucault對異常(theabnormal)的討論,以及個人的正常化是藉各種社會建制與權力關係而得以被確立的歷史過程。

不過,小說中提到公園小鳥的例子,讓我想起《異鄉人》中的莫梭,因無法在母親喪禮上公開表達悲傷,使其被法庭建構為法律主體的過程中,成為他人質疑莫梭是否具備人性的證據之一,進而觸發了卡繆對個人存在意義的反思。

當然,惠子不是莫梭,她並不是在被建構為法律主體的過程中,才受到他人對其是否具備人性的質疑,而是從一開始就掉落在日本社會集體所認定的「人性」限閾之外。

因此,惠子自年幼起就經常面對自己總是異於他人的處境,因而必須時時思考「什麼是人?」這個問題。

自認為是社會異物的惠子,將自己當成生物(動物)來看待,以動物的眼光來看待周遭的生物,而人只是眾多生物中相當獨特的一類。

進入便利店工作的惠子,先經歷了一段藉與他人互動以及食用類似食物而改變自身動物性的「社會化」過程,並以生物或動物之姿來扮演「人」。

但惠子的社會化過程尚不完整,偶爾會被他人意料之外的舉止或反應所驚訝,產生了「啊!這就是人!」的感受。

在作者筆下,做為生物的惠子,並不是我們常識中對動物的預設,即,完全被本能與原始欲望所驅動而產生行為能力的生物。

事實上,惠子這種生物是被時代的經濟條件所造就的:她以幾乎無需烹飪技術的食物維生,並稱之為飼料,她藉模仿其他生物的行為、品味、美感、生活習慣來「社會化」,但惠子這種生物卻沒有出自本能的欲望,既沒有性慾或性的衝動,更沒有性經驗。

特別是,當從惠子問白羽的弟妹,自己是否應該(就像白羽口中繩文時代的女人一樣)交配以繁衍後代,好能為社會/村落有所貢獻時,卻被羞辱,斥責惠子與白羽這些底層的人,根本不應將基因留在人間。

這段話讓惠子決計日後要盡量避免那些能產生後代的行為。

對惠子而言,被預設為本能的欲望,不只從未實現過,只有那些被視為是「人」的生物,才有資格去實現性交與生育這類被分類為社會人的本能和欲望,特別是只有擁有正式職位的人(会社人)的欲望。

換言之,階級不僅決定了人的位階高低,更關乎欲望是否具備被實現的價值。

顯然,這有別於常識對於原始慾望(滿足肉體的各種功能運作)乃是生物(動物)本能的動物觀。

從行文來看,作者是將人與動物的階序之別,視為社會人與無法達成社會規範與價值的邊緣人之間的隱喻。

惠子這類自外於集體規範的生物人,除了成為便利店店員與模仿他人好讓自己看起來像人,同時還可能滿足於自己有效發揮(資本主義)機器之零件的功能,此外,她再沒有其他更社會性的欲望與情慾。

更重要地,便利店店員的欲望生產(即,以「不使欲望展現」的形式出現),並不是來自集體的欲望結構(如,阿闍世情結),而是與資本主義機器密不可分,特別是,類似惠子的「領悟世代」(悟世代),看破了總體經濟結構對人設下了限制,擺脫了物質欲望或累積財富的欲望,甚至放棄了企圖心與希望。

對世間與人間的欲望低下甚至欠缺,才是惠子這類生物人的欲望之性質。

CorpseReviver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947451事實上,便利店這個資本主義機器,更提供了形塑店員這種經濟主體的各種符號:工作程序變成自身治理(如經常修剪指甲、不染髮並保持整潔、留意工作應對時聲音質地、音量與情感表現、定時就寢),自我治理更被解釋為店員時薪的一部分。

換言之,勞動價值不僅來自勞動,更關乎自工作者的自我治理。

這些自我技藝建立了惠子的生活節奏與秩序感,更使惠子這種生物能夠轉變其動物性,成功扮演社會可接受的人這種主體形象。

就此,自我技藝與自我治理打造了便利店店員這種勞動主體,這些技藝甚至被認為是工資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工資不僅購買了店員的時間,更介入了其做為勞動主體的打造:只有被資本主義機器所欲的主體形象,才是價值的來源。

此外,成為這般勞動主體的意義,進一步呈現在惠子的存在感:在離職後喪失了時間感,生活節奏的崩壞,全然放棄自我治理的各項技藝之後,惠子這種生物就只剩下醒了就吃、累了就睡這類最低限度的維生活動。

儘管便利店店員給予惠子這種生物正常化的身份,卻無法讓她成為一個主流的或正常的社會人,即,與正職身份(会社人)產生某種連結的人(成為一員,或成為会社人的妻子)。

多數日本人堅持著「人必須透過工作或結婚來與社會產生連結」的信念,認為所有人在相近年歲時,均會走上相似的生命階段,與大家都一樣滿足於「普通標準」,人人都有成為平均人的欲望。

弔詭的是,便利店店員的工作支持了会社人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節奏,但打算長期兼職的店員,不被認為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甚至是一種註定被集體所卑賤的社會類別,一如賤民之於印度卡斯特體系。

不同的是,便利店店員這種社會類別是不穩定的、流動的、過渡的。

便利店店員當然是一個階級化的社會類別,然而,進入這個類別中的都是原子化的個人,彼此間沒有形成集體或群體的基礎;他們共有的只是工作時相似的情緒反應,以及評斷他人的一致準則。

惠子的動物視角讓我想起卡夫卡《變形記》的男主角格里高爾・薩姆莎:他一方面要學習以甲蟲的身體存活下來,另一方面卻始終以人的眼光、思維與情感來看待與對待公司、工作、家人與家庭生活。

事實上,薩姆莎的孤獨是建立現代性主體的一項預設上:身體做為人類主體的最重要媒介,因身體係語言、情感與思維等人性的不可或缺之基礎。

由此,動物的身體自然無法承載「人之所以為人」的屬性:即使隱藏在動物身體下那些屬於人類的思維與情感並未喪失,薩姆莎卻無法被家人視為人。

另一個顯現薩姆莎仍保有人性則是:即使他因動物身體的本能而培養出某些移動與飲食的特徵,但那些動物本能是他透過人類習得生活技能的意識所發展出來,而非自然而然的。

但這無法做為其具有人性的證據。

更重要地,對薩姆莎的家人而言,因為身體的變化而無法準時搭上火車去工作的格里高爾,最先喪失的就是做為一個資本主義勞動者的身份,這個身份及其收入,建立與維繫了他提供家人生活所需與未來夢想的經濟基礎,甚至是一個社會人的基礎。

當薩姆莎失去身體時,也失去了可用性,不僅引來旁人的反感,最後只能被拋棄在家。

在家中,變成動物的薩姆莎宛若跨物種的怪物,成為theuncanny的來源,他的現身引發了家人前所未有的恐懼與恐慌。

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家人對他不由自主的厭惡往往勝過家人之愛,呈現出恐懼與家人之愛的正負情愫交融,唯一願意接近他的是擔任臨時幫傭的年長女性。

儘管如此,毫無攻擊他人能力的薩姆莎,最後還是被父親以蘋果攻擊而重傷。

失去工作的薩姆莎,讓家中經濟陷入困境,無以為繼的家人只得將空房間出租。

原本薩姆莎的房間變成了棄置無用家具的儲物室,只為討好房客。

此舉讓家人最初還試圖為薩姆莎保留一個可以歸去之所的意圖,正在逐漸削減中。

在薩姆莎受到妹妹的提琴聲所吸引而逐步靠近她時,他的現身卻驚嚇了房客與所有在場的人,房客盛怒下立刻退租,甚至威脅要以此對一家三口提告。

這是家人徹底將薩姆莎視為失去人性的純粹動物之時刻,即使臨終前的薩姆莎還對家人特別是妹妹有所顧念。

這是薩姆莎家人對格里高爾的本體論與認識論上的斷裂。

這個斷裂,以幫傭清掃動物屍體作結,同時也終結了此一充滿theuncanny的家庭生活。

存活下來的一家三口決定搬離他處。

最後,在薩姆莎父母意識到身體日漸美好豐潤的妹妹是該進入婚姻的玫瑰色想像時,這家人看似邁向全新未來的希望。

就此,卡夫卡筆下現代性人類主體的前提是身體,這是承載與表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本體論基礎,包含思考方式、情緒、情感、空間分化、互動方式以及關係樣態。

如果擁有相同身體的單一人類種屬被認為思考方式彼此有別的多元文化論,是西方對自然與文化的預設,那麼,不具備人類身體的動物,不僅是對文化與人性有所威脅的自然,更是theuncanny的客體化。

在卡夫卡的筆下,自然與文化的對立,不僅是哲學人類學的範疇,更深入了人的無意識。

藉對照上述現代性主體,我們可以追問:便利店店員惠子的主體性,是如何在資本主義機器中生產出來的?作者提到,惠子所食用的食物、衣著風格與情緒反應方式,都是模仿他人以裝扮自己成為「人」的符號,這些符號會隨著惠子在不同時間與場所所遇見並一起工作的人,而有所不同。

換言之,這些指向社會人形象的符號,會隨著關係強度的改變而被置換,甚至消失。

事實上,便利店各種聲音不只是這本書的關鍵象徵,更是深深嵌入惠子皮膚之下、身體之內的無意指符號(asignifyingsigns)。

這些做為符號的聲音,在惠子經年累月的工作中,與他的身體慣行巧妙地組裝,構連成她(自認為)變成「正常人」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便利店聲音這類符號,在個人之下(infra-individual)這個層面,與分裂的人(dividual,即,從做為主體的人之中分裂出的部分),彼此結合,構成了惠子的主體性。

這鮮活展現了金融資本主義下機器式臣屬(machinicsubjugation)這種主體化樣態。

更重要地,這種不可分割的關係的意義,在惠子辭去工作後更為明顯,因其是關乎她存在論的基礎。

當惠子放棄新工作的面試,想重新成為便利店店員時,那個決定是出自惠子想要成為人的欲望,是她真正的欲望。

儘管在他人(包括敵視社會規範的白羽)眼中,便利店店員根本是當代的「人間失格」,那卻是惠子可以「成為人」的憑藉,是她存在的意義。

這一點完美展現了MaurizioLazzarato認為金融資本主義下「存在是機器屬性的」(existenceismachinic)。

甚至,在附錄的那封給便利店的情書中,我們看到便利店更成了店員(或作者?)約會的對象,是觸發與表達愛慾的對象,更是能與店員(或作者)建立某種獨佔情感關係的主體。

這已經不是人與機器人談戀愛或二次元戀愛,與那部賦予人存在論意義的巨型機器互有好感,與資本主義巨型機器的設置之間產生了互為主體的欲望。

能讓便利店店員惠子「成為人」、生活有秩序且感到被人所需要的巨型機器,就是愛慾的來處與去向:唯有在這個愛人的懷抱裡,惠子才能感覺到自己成為人。

正如這部小說展現的新人觀所帶來的訝異,這般愛慾的對象與性質同樣讓人瞠目結舌,唯一不變的愛戀中或溫柔或嬌嗔或是微微嫉妒的纏綿情意。

如果「工作對人的意義為何?」是我們不斷自問的生命課題,這本小說揭示了當代情境中經濟主體性之生成、資本主義機器下的主體化樣態,以及工作對人的存在論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小說指出了一個有別於仰賴符號資本(Semiocapital)的數位知識勞動者之主體性的另類面貌。

FrancoBerardi認為,數位勞動及其特性,在以下幾個面向有別於工業資本主義。

其一,個人負責工作的部分是分開獨立進行,且工作程序不受限於生產線設定的時間,個人因而能從工作場所的空間與固定工時中解放出來。

其二,數位勞動強調心智勞動,讓工作者不受限於體能限制,因而能延長工時。

然而這卻造成了資本只對工人的有用勞動時間感到興趣,進而將無法有所產出的時間,視為沒有商品價值的時間。

其三,工作者從數位勞動中獲得認同與自我實現,進一步將個人從工會組織的集體性中解放出來。

其四,相較於福特主義的工廠體制具備明確的權力中心與階序關係,電腦化產業則是藉行動電話來整合那些分散於個人負責的工作片段,使組織更加扁平、去中心化。

其五,相較於體力勞動者的剝削是聚焦在工人的身體,造成工人與勞動成果異化(alienation),電腦產業的剝削對象是個人靈魂、情緒和慾望,造成了原子化的工人情緒上的疏離(estrangement)。

其六,相較於體力勞動者藉由組織集體行動以抵抗資本的剝削,電腦科技產業員工則使用鎮靜劑與抗憂鬱劑來對抗恐慌、焦慮與沮喪這些資本剝削的後果。

Berardi認為,人們使用鎮靜劑與抗憂鬱劑來對抗精神失序如恐慌、焦慮與沮喪的現象,體現了新自由主義下的工作對主體性的雙重束縛:工作是個人自我實現的所在,心智勞動會讓人誤以為可以超越身體體能的限制,不斷將精力投注於工作。

一旦在工作中過度投入生命力與性慾(libidinaloverinvestment),人的生命能量將大量耗損,甚至陷入恐慌與沮喪,最後只能以鎮靜劑與抗憂鬱藥物來對抗。

的確,便利店不被認為是能夠實現自我的工作或有靈魂的工作,甚至成為便利店店員這種「人」,幾乎很被賦予任何意義上的超越性救贖。

在這部小說中,便利店店員讓那些難以成為社會人的人,變成資本主義機器所需的零件,進而確保了那些無視社會互動與情感表達規範的異物,經由工作規訓過程,逐漸將社會樂於接受的形象、關係與互動規範等,嵌入自己的日常習慣中,為那些偏離或不願服膺社會規範的人,提供了逃離主流社會對性別、婚姻與家庭等特定階級價值的避難所,不讓「主流他者」獨斷地干預個人的生命。

為一般社會人提供全年無休服務的便利店,弔詭地創造了這些異物得以立身並寓居世界的存在之域(existenceterritory)。

進而言之,藉結合資本主義的無意指符號,分裂的人展現了分子組成(molecular)的主體性,更以此從主流社會不斷鞏固之群聚的(molar)性別身份中逃逸出去。

必須留意的是,血汗便利店並非什麼烏托邦,卻是讓某些人得以逃離主流社會與性別規範的壓迫,甚至是寓居於世的所在。

ByJapanexpertern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3165226當然,讀者大可透過結構視角與批判理論的角度,指稱這種店員以便利店做為個人的棲身之所,根本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極致或虛假意識,便利店是資本主義的劊子手,必須透過教育讓受壓迫者覺醒,使其團結並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正如Berardi所述,當代資本主義的特性之一是工人從工會身份或工人集體性當中解放出來,這意味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當代原子化勞工的政治主體性與能動性的問題。

的確,便利店店員無疑是被剝削得最嚴重的勞動者之一,但這部小說指出,壓迫不是只有來自資本主義,各種形式的社會壓迫更是無所不在,弔詭地是,當兼職服務業這類工作被當事人存在化,甚至成為他們擺脫社會壓迫的逃城而非抗爭對象時,研究者必須面對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如果對惠子及其同類而言,「社會」若淪為展現性別與階級的雙重壓迫機器,那麼,這些人該往何處尋找容身所在?成為一個符合普通標準的「正常人」,究竟意味什麼?逃離了「社會」及其所喜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我們還能夠做為人,或是成為人?如果不能或無法成為「社會人」,那我們到底是什麼?或者,能成為什麼?如此,我們才能夠更貼近脈絡地去考察、想像或甚至掌握原子化工人將如何展現其政治主體性與能動性。

成為便利店人(間),是對会社人及其生活方式的逃離,藉由讓自己變成一個讓機器運作的有用零件,以證明自己是有用之人(一如会社人之於公司)。

更重要地,便利店人(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節奏、秩序感與有用之用,感受到自己真正地存在著。

猶有進之,成為便利店人(間)這項作為,就是對那些僵化的(甚至是階級化的)社會規範與人性預設(所謂「傳統」、「主流」)的一種批判。

這部小說以貼近人們日常的淺白語言、細節與情節推演,促使我們深思:資本主義機器所帶來的主體化過程及其對人的存在性質與顯現之影響,更重要地,它造就或形構了怎樣的新人觀、欲望以及(經濟的,之後是政治的)主體性。

本文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3.0台灣版條款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鄭瑋寧逃離到資本主義這部巨型機器中,並成為一個「人」?《便利店人間》的閱讀隨想(引自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21)   Fredchiuunread,Oct15,2017,12:47:19AM10/1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8%A8%B1%E5%AF%B6%E5%BC%B7-%E5%B0%8D%E6%8A%97%E6%A5%B5%E6%AC%8A%E7%9A%84%E6%96%B9%E6%B3%95-%E5%B0%B1%E6%98%AF%E8%A6%81%E5%A5%89%E8%A1%8C%E6%97%A5%E5%B8%B8%E7%9A%84%E9%82%8F%E8%BC%AF/許寶強:對抗極權的方法,就是要奉行日常的邏輯朝雲2017/10/13—17:15AAA 許寶強1/10 浸大(一)珍惜群組踢館,論壇連番停頓許寶強邀請對話,踩場者成坐上客廣告 * * *浸大關社舉辦反威權論壇,講者包括戴耀廷,珍惜群組聞風而至。

校方容讓他們入內參與,但他們不住叫囂令論壇連連中斷。

廣告 許寶強發言時,珍惜群組叫嚷英國何曾給香港民主,許寶強甚然其說,解釋香港自殖民時代向行威權統治,如今變本加厲而已。

珍惜群組不領情,繼續叫罵。

許不以為忤,話鋒一轉:「不如上嚟講啦。

」群組的頭領李璧而老實不客氣,喧賓奪主,坐下發言。

李璧而搶了兩次機會發言,但輪到其他講者回應,珍惜群組的成員喝罵如昔,學生不滿,齟齬漸多。

學生多番要求李璧而有點公道,李叫同伴安靜,終究徒勞。

兩度發言後,李說不耐煩再聽「歪理」,視論壇無物,要求校方接信。

學生會交代己和校長對話,錢大康承諾不會打壓校內港獨言論。

珍惜群組鼓譟,雙方擾攘,論壇癱瘓。

校方終究沒人接信,珍惜群組憤忿而去。

* * *珍惜群組離去,論壇方告恢復。

筆者批評浸大校方,縱容他們入內搗亂,應向學生交代和道歉。

然而許寶強認為,大學應秉持開放多元,容讓珍惜群組與會。

校方的責任是要制止他們用壞的邏輯窒礙言論。

筆者進而問到威權主義、極權主義的分別。

許指出威權統治是殖民體制的遺緒,但97後新政府變本加厲,有權用盡。

通常威權政府只求操控政治領域,比如在選舉制度、司法系統霸凌人民,卻不至於侵犯民眾的私人領域。

但極權主義進而消弭私人和公共領域,令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受制宰,改變習慣配合政權。

例如連大學討論什麼亦要審查;抗爭者也想用專制的行徑還撃異己,都是極權主義的苗頭。

對抗極權的方法,就是要堅持我們日常奉行的邏輯。

* * *戴耀廷解釋,威權就是極權的基礎。

他援引北大法學家張千帆的文章〈極權主義的建構與解構〉*,暗示中共在習近平時代,有意重返毛時代的極權。

(註:goo.gl/EeVPSw。

此文意簡言賅地解釋威權、極權的不同定義)至於現時香港,則屬於「競爭性威權體制」,選舉雖受操控,但反對派仍然存在。

施政報告藉派糖令市民受落,正是用糖衣包裝威權,也是港人要警惕的地方。

「用懷柔方式令威權統治常態化,令人民不覺得自己生活喺威權,就係威權統治嘅最高境界,我叫佢做糖衣威權。

香港最大嘅危機,就係香港市民鍾唔鍾意食層糖衣,連威權都接受埋。

」他引述戴雅門等學者研究,在威權治下,靠選舉突圍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政權都強於分化,令反對派一盤散沙。

反敗為勝的先決條件,是反對派有全天候的合作,才能掙到一點勝望。

「贏多一席對大局冇影響。

唔好睇自己派系利益,而喺以整個抗爭力量能否突破為目標。

」即使反對派能團結,成功在選舉突破,依然要面對失敗風險。

因為政權可能反檯不認帳,全面取消選舉,由半威權走向徹底的威權統治。

他希望將來能在全港推行「法治日」,讓市民認識不同的法治文化。

除了珍惜群祖強調的秩序,還有限制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

* * *阿Cat負責論壇音響,自治八樓的阿Cat問,我們平素作為抗爭者,面對別人向我們示威,應怎樣自處?「當有一日要向浸大校方示威,我都唔想被消音」,她好欣賞許寶強能夠以身作則。

* * *岑敖暉認同許寶強、戴耀廷的呼籲。

對抗極權就是要活得真誠,做一個行事光明磊落的人;選舉亦不可放棄,無關能否帶來突破,而在於選舉也是群眾運動。

岑說後雨傘的政局丕變,過去跟著基本法走的民主運動業已終結。

他認為反對派要有新的共同綱領,才能在長期打壓下繼續堅持目標。

過去公共行動可謂民主派專利,從未受挑戰。

但到傘運前後,建制為求反制亦投入其中,其資源和動員更是民主派瞠乎其後。

而且建制的技巧將日益改進,合乎公眾口味。

岑籲我們必須有氣量,習慣自己也成為被示威的對象。

(當岑與珍惜群祖擦身而過,他笑著索取針對戴耀廷的標語,一起合照;發言時珍惜群祖的成員繼續吆喝,岑回頭示意他們安靜)Fredchiuunread,Oct15,2017,10:50:42AM10/1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23164書與人】傷痕也該有它們的尊嚴-季季談《行走的樹》 2015-10-13專訪◎孫梓評秋天午後,明星咖啡館三樓。

如果將時間刻度往前挪移五十一年,年方十九的季季(1944-)初上台北,沒錢買書桌,到這裡點一杯六塊錢、與咖啡同價的檸檬水,邊聽古典樂邊寫小說,「我以前坐的位子就是你現在坐的位子。

」她邊用手指畫著,眼中瞥然出現另一座時空,「林懷民來,就坐我後面的位子。

我面窗,因為我要看城隍廟。

那時沒有這些華麗的雨棚,就是一個很寬敞有花園的庭院,門口擺著香爐,香煙裊裊,我就坐在這兒看那個煙飄啊飄。

」 新作《行走的樹》增訂版。

作家季季。

(潘少棠╱攝影)從前排成L形的木製卡座現仍延用,一字排開有搭火車的錯覺。

也許真的是火車吧,搭乘著增訂版的《行走的樹》,便緩緩向一個已逝的年代駛去。

「一輩子我只醉過那一次」2005年,季季將回憶文壇點滴的專欄輯成《寫給你的故事》,因篇幅限制,感覺不過癮的印刻總編輯初安民再向她邀稿,希望擴大書寫,而有了《行走的樹》初版。

全書以馬各1976年創辦《聯合報》文學獎故事做為序章,然而真正揭開主題的,卻是到抵台北那年,在歡送李錫奇出國參展宴會上的一場痛醉,及其後漫長的酒精過敏,宛如預言了閃電結婚所帶來的悲劇:「那二十歲的許諾,就像十九歲的乾杯;當下的痛快,換來漫長的懲罰。

」何以如此?〈鷺鷥潭已經沒有了〉裡,寫1965年與當時《聯合報》記者楊蔚結婚,到1971年結束婚姻──箇中緣由,原來並非刻意掠過,而實在需要一本厚厚的書,來解釋、說明,「婚後不久就開始面對謊言,賭博,偷竊,謾罵,暴力,以及睡夢中的尖叫……」更別說,因楊蔚涉及密告,與「民主台灣聯盟」案有關的密友們:丘延亮、吳耀忠、陳述孔、陳映真等人,都遭遇白色恐怖入獄。

楊蔚也在林海音的勸說下,終於同意離婚,卻沒辦法中止他「用狂賭麻醉腦袋,以沉淪贖罪自己。

」當輸到一文不名,竟暗夜持刀向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季季索錢。

即便後來以「何索」筆名復出,大受歡迎,擔任多家週刊總編輯,因嗜賭,生活仍在餐餐牛排與餐餐泡麵之間浮沉。

直到2000年,楊蔚領取冤獄與白色恐怖賠償金,欠季季父親的借款分文未還,移居峇里島,2004年病逝東爪哇農村。

季季希望兩個孩子在「感情上跟他和解」,要他們到印尼為改信伊斯蘭教的父親送終,才發現他在當地新娶了一名廿歲女孩為妻,還生下一個年僅一歲多的女兒。

這龐大且難以輕易傾訴的過往,「第一版《行走的樹》只是線性書寫,順著生命軌跡寫下來,觸及較多我和楊蔚的私人生活。

」其中,還納括了朱西甯、林海音家,臨沂街阿肥(丘延亮)家,以及兩場60年代真情流露的藝文歡宴,幾乎是文壇小野史。

2015年增訂版,添補六萬多字:除加入偶然尋獲的楊蔚遺稿,並新寫〈亡者與病者〉一章,為吳耀忠、陳述孔、陳映真出獄後的面容畫像。

「第二版是橫面書寫,把我們這些人所處的時代橫向擴大。

」無論是1949年國民黨所歷三大慘案:太平輪沉沒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古寧頭戰役;或是60年代文化界三大白色恐怖案:1960年秦松「倒蔣」事件、1963年林海音船長事件、1968年台灣民主聯盟案,「這些事因緣巧合地,跟我們發生了生命的銜接。

」「怎樣寫出更真實的真相」因小說進入文壇、任職聯副、人間副刊編輯前,曾專業寫作十四年的季季坦言:「好些年我創作一直在停頓狀態,很沮喪,我不知道我要寫的小說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婚姻反噬的不僅是生活,幾乎是一切。

因此,讀《行走的樹》常讓人忍不住流淚,一方面驚訝在那「被扭曲的時代」,人情的溫厚與人性的荒暴,更難想像:做為經驗者與書寫者,要如何坦白這些暗夜往事,還能進行文類總動員;有記事散文體,有為他人作傳,也有類小說體,使整本書聲腔更為豐富好看。

「動筆前,我會思考這一篇可能出現的場景,人物,對白。

組合起來,適合用小說的筆法還是散文的筆法?先沉澱、想清楚了,才開始寫。

」然而,「題材本身也有它的生命。

」季季說,「原本構想是A,但題材會引導你走到B。

你必須尊重這個變化。

」她特別重視文章首尾,「開頭意象像導遊帶著一團人去公園,在入口的導覽。

結尾就是離開公園後,歸納總結的意象。

」她偏愛留白,留給讀者思考空間。

那麼,書寫自己難,還是書寫他人更難?「當然是別人。

寫別人必須設身處地衡量:自己所寫,對當事人會不會產生什麼後遺症?」一向好記性的她,尤其在乎「怎樣寫出更真實的真相」。

擔心記憶的矇騙,除了查證資料,也參考大量白色恐怖相關書籍。

有些材料用進書中,有些故事則還斟酌保留──也許再過幾年,還會有更豐富的「第三版」出現。

「台灣民主聯盟案」可說是台灣文學史上最大的白色恐怖案。

「這案子這麼重要,卻沒有人寫。

能講得最清楚的應該是陳映真,但他沒有寫。

」季季不無遺憾地說,「歷史最珍貴的,是未被書寫的部分。

」儘管無法觸及核心,「這麼多年來大家都在耳語,真相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就連我寫的也還不是所有的真相。

」抱著「總要有人寫」的決心,她潛入史料,「那個時代的傷痕,我要把它彌補得更完整。

」這份追求真相的毅力,還見諸於開放探親後,她竟自掏卅萬,陪前夫楊蔚返鄉,「第一,我同情他,他十六、七歲離家,一路從山東河北甘肅四川上海,飄泊到台灣,還去了綠島;被判感化三年卻坐了十年牢。

第二,我是寫小說的,我要去見證他的謊言有多少真實。

」新版收錄楊蔚遺作,用意也是讓讀者判斷:「他去世前兩個月寫的作品,那裡面應該有一些真相,只是那真相很微量──像鍋蓋剛掀開一點點,還不曉得在煮什麼,他就去世了。

」季季也特別提醒書中強調的「合法的虛構」、「非法的真實」,「檔案局的那些資料,如今很多人引用,但軍事法官寫的判書,很可能只是『合法的虛構』;『非法的真實』則是犯人被刑求出來的供詞。

」曾以為書寫的作用,便是「向傷痕告別」,十年經過,季季領悟「真正的傷痕是無法告別的」,並且,「傷痕也該有它們的尊嚴。

」一如此書的序章及後記引用張愛玲譯海明威的句子,「要緊的是你被毀滅的時候怎樣保持你的風度。

」季季說,「那句話可以指涉所有人的生命。

包括我自己。

」●Fredchiuunread,Oct15,2017,2:35:54PM10/1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丘延亮研究室是地理大發現還是大破壞?美國民眾用「反哥倫布節」控訴歐洲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傷害 哥倫布被美國政府與歐洲人廣為紀念、讚揚,但卻給美洲原住民帶來嚴重的傷害。

(圖/Efraimstochter@pixabay) 為了紀念哥倫布抵達美洲,美國政府將10月第2個星期一定為「哥倫布節」。

但是,哥倫布對美洲原住民所帶來的傷害,也讓很多人無法敞開心扉紀念他。

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反哥倫布節」導覽,展現了哥倫布和殖民所留下的遺產,也反映了不同族裔今日的態度。

該活動今年吸引到約500名參與者。

10月9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門前大排長龍,不只因為「哥倫布節」公休,還因為這座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去殖民化這個地方」(DecolonizeThisPlace)第二屆年度「反哥倫布節」導覽。

抗議者用紅色橫幅將博物館前的羅斯福雕像圍起來,橫幅上寫著:去殖民化這個城市據悉,去年參加導覽的只有200人,今年則激增到500多人。

隊伍由數十位佩戴紅袖標的導遊帶領,從西奧多·羅斯福紀念廳出發,經過西北岸印第安人館、非洲人種展廳、亞洲人種展廳等,最終回到羅斯福紀念廳。

沿途,導遊為觀眾指出了標籤錯誤的工藝品、被忽略的歷史,以及未經後代准許便展出的先人殘軀。

西北岸印第安人館,可以看到此次活動的規模博物館所在地最初是屬於北美土著倫尼萊納佩人(LenniLenape)的。

遊覽一開始的一段話更說明了究竟:「我們今天的活動,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說,是力挺萊納佩人和所有美國原住民的。

從歐洲大陸來的定居者搶掠了這些原始居民的土地,使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長期遭受排擠、監管和殖民暴力。

」羅斯福青銅像 入口處的羅斯福青銅像首當其衝,因為為了保護美國的自然景觀,他曾下令將印第安人驅逐出自己的領地。

更讓「去殖民化」支持者憤怒的是,羅斯福跨坐在馬上,大有英雄不可一世的氣勢,但兩側卻是兩位低眉順目的隨從——一位印第安人和一位非裔,「這是紐約最讓人憎惡的雕塑。

」另一尊是哥倫布的雕塑,因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為原住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但在郵件中,博物館卻不願承擔全責,「雕塑是在紐約公園地界,歸市政府管理。

如何處置不完全在博物館的掌控之中」。

集會中的哥倫布骷髏拆掉羅斯福雕像並不是「去殖民化」支持者的目標。

他們稱「這只是一個開始」,還呼籲將「哥倫布節」改為「美國原住民日」(已經有多地更名成功),建議博物館尊重他人的先輩、送還先輩遺產並去除展品的種族歧視元素。

在參與的數百人中,一位名叫Diego的非裔研究學生表達了對歷史上種族屠殺的不滿:「靠武力搶掠,這是赤裸裸的野蠻人。

」他還表示,「要防止類似事情再發生,首先要接受教育、提高認識。

」當一個社會某部分感覺受到壓迫,所有人都應該警覺,應該去關心並提供可能的幫助。

因為社會就像人體,身體出現不良信號時,即需要醫生來矯正。

「去殖民化這個城市」、「廢除父權制」除了被壓迫的歷史,本次活動還為傳統音樂甚至一項敬獻煙草儀式發聲。

活動結束時,參與人員到室外集會,並在羅斯福雕像前拉起巨大橫幅「去殖民化這個城市」(DecolonizeThisCity);一位模仿哥倫布的男人手持標語「哥倫大破壞」(Columbusted),表情誇張。

據介紹,現場還有數十位紐約警察局的官員和便衣,而羅斯福雕像也做了事先隔離保護。

「哥倫大破壞」關於哥倫布節哥倫布節的緣起是在1792年10月12日,許多意裔美國人聚集在紐約街頭,慶祝哥倫布抵達美洲300週年。

1937年,美國政府也正式將這天定為國家紀念日,並在1971年將其改為10月的第2個禮拜一。

哥倫布的出生地義大利、贊助他出海的西班牙,也分別將這天定為「全國哥倫布節」、「西班牙裔日」。

以前,常常流傳哥倫布為了證明地球是圓的,爭相拜訪資本家贊助卻吃閉門羹的故事,相信地圓說的他不僅受到其他人嘲笑,出航後還得安撫那些害怕會從海平面掉下去的船員。

但實際上,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提出了地圓說理論,在1200年至1500年間,學術界也常針對地球的形狀進行討論。

在哥倫布時代,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常出海的船員基本都有「地球是圓的」的認識。

所以說哥倫布航海本身的意義是值得推敲的。

隨著年代演變,關於哥倫布節,從1990年代開始,有一些州就已經開始將哥倫布日改成「美國原住民日」,因為哥倫布的傳奇故事開始遭到歷史學家的一一檢驗、破除,他對美洲原住民所帶來的傷害,也讓很多人無法敞開心扉紀念他。

文/李亞迪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原標題:哥倫布帶來的傷害,讓很多人無法敞開心扉紀念他)責任編輯/林安儒http://www.storm.mg/lifestyle/343179Fredchiuunread,Oct15,2017,4:21:50PM10/15/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bostonreview.net/literature-culture/peter-ross-saving-orwell#.WeKerLRki0E.facebookLiterature&CultureSavingOrwellPeterRoss Oct6,201732MinreadtimeTopics: literaturepoliticscriticismglobaldystopias Share: AddThisSharingButtonsSharetoFacebookSharetoTwitterSharetoEmailSharetoMore Image:OrwellattheBBC/PublicDomain FrominvadingAfghanistantodismantlingConfederatemonuments,GeorgeOrwellhasbeenpressedintotheserviceofallsortsofcauses.ButtherealOrwellremainsunknown.Thisessayisfeaturedin GlobalDystopias.“ItwasabrightcolddayinApril,”saidRichardBlair,“andtheclockswerestrikingthirteen.”Blairisseventy-threeandthesonofGeorgeOrwell.Towitnesshimstandatalecternandreadtheopeninglineofhisfather’sgreatfinalnovel,1984,istoexperienceasenseofcompletion,anequationsolved.WewereinSenateHouse,nowpartoftheUniversityofLondon,for1984Live.ForthefirsttimeintheUnitedKingdom,thebookwastobereadaloudpubliclyfromstarttofinish.Ithadbeenestimatedthatitwouldtakesixtyorsoreaders—well-knownjournalists,academics,actors,activists—thirteenhours,thatOrwelliannumber,togetfromthebrightcolddaytothegin-scentedtears.AllpoliticalmomentsareOrwellian,butsomearemoreOrwellianthanothers.TheeventwasbeingstagedaspartoftheUniversityCollegeLondonFestivalofCultureandorganized bytheOrwellFoundation,acharitycelebratingtheauthor’sworkandvalues.Itsdirector,JeanSeaton,explainedthattheideahadcome“lastsummer,justafterBrexit,butbeforeTrump.Theworldfeltdarkandfulloflies.Stilldoes.”Sincethen,1984hastakenonastrangecurrency;theelectricchargeofOrwell’sthinkinghumsandcracklesthroughtheculture.InJanuarythenoveltoppedAmazon’sbestsellerlist,almostseventyyearssinceitwasfirstpublishedin1949.Demandbegantorise,accordingtoPenguinRandomHouse,shortlyafterKellyanneConwayusedtheexpression“alternativefacts”todefendSeanSpicer’sclaimthatDonaldTrumphadattractedthelargestaudienceevertowitnessapresidentialinauguration,period.ByJuly2017saleshaddoubledoverthesameperiodin2016.HalfamillioncopieswereprintedinJanuaryalone.AllpoliticalmomentsareOrwellian,butsomearemoreOrwellianthanothers.Reading1984“hurts”rightnow,accordingtoJeanSeaton,butperhapsthereisalsosomethingsoothingintherecognitionthatthenovel’sdarknesslookssomuchlikeourown.“Itfeelslike1984ishereinourfaces,”shetoldme.GeorgeOrwell,whoserealnamewasEricBlair,wrotethenovelbetweenthesummerof1946andthewinterof1948,mostlyontheislandofJura,offthewestcoastofScotland,wherehehadtakenahouse,movingtherefromausterepost-warLondon.IttellsthestoryofWinstonSmith,acitizenofthestateofOceania,andhisattemptedrebellion—throughsexandloveandthewrittenword—againsttheParty,whichobservesandcontrolseveryaspectoflife.ThenovelhasgivenusfamiliarconceptssuchasBigBrotherandRoom101.PublishedintheUnitedKingdomonJune8,1949,andfivedayslaterintheUnitedStates,thereviewsatoncerecognizeditssignificance.MarkSchorerwroteintheNewYorkTimesthat“nootherworkofthisgenerationhasmadeusdesirefreedommoreearnestlyorloathetyrannywithsuchfullness.”Thisflesh-and-bloodOrwellisnotwellknown.Heexistsasasetofideasandmoralpositionsthatcanbeusedtoshoreupone’sownargument.OrwellgrewconcernedthatthenovelwasbeinginterpretedacrosstheAtlanticasananti-communistoranti-leftpolemic,ratherthanthewarningagainsttotalitarianismthathehadintended.True,hesaid,thenamehehadgiventothepoliticalideologyofOceaniawasIngsoc—orEnglishSocialism—buthecouldeasilyhavechosensomethingdifferent:“IntheUSAthephrase‘Americanism’or‘hundredpercentAmericanism’issuitableand...astotalitarianasanyonecouldwish.”OnethinksofTrump’sinauguration,CapitolHillwithinabelfryofcloud,andthetollingbellofhispromise:“Americafirst,Americafirst.”• • •IhadwalkedtheshortdistancetoSenateHousefromEustonrailwaystation.Filthyweather,heavyrain,themorningskyatuberculargrey.Down-and-outsdozedindoorwaysonEustonRoad,nestedinflattenedboxes,dirtyduvets.Oldnewspapers,spreadoutuponthecardboardtoabsorbtherainandcold,weredampandblurred,butsomeOrwellianheadlineswerelegible:“TerroratLondonBridge”;“MassacreintheMarket”;“May:TrustMetoKeepYouSafe.”Photographsshowedarmedpoliceinblackfacemasks.Threedaysbefore,notfarfromhere,eightpeoplewerekilledandforty-eightinjuredinaterroristattack,thethirdinBritaininjustovertwomonths.TheGrenfellTowerfire,takingthelivesofuptoeightypeopleinahigh-riseapartmentblock,waseightdaysawayfromhappening,butwould—initsferociousinjustice—bringtomindthetitleofOrwell’s1946essay“HowthePoorDie.”IwalkeddownGowerStreetpastthered-brickhospitalwhere,onJanuary21,1950,Orwelldiedofahemorrhageoftheleftlung,drowninginhisownblood.Suddenly,SenateHouseloomedoutofthemurk.Therecouldbefewmoreappropriatevenues.OrwelltookitashismodelforthegovernmentbuildingwherethePartymanufacturedlies.“TheMinistryofTruth,”hewrote,“wasstartlinglydifferentfromanyotherobjectinsight.Itwasanenormouspyramidalstructureofglitteringwhiteconcrete,soaringup,terraceafterterrace,threehundredmetersintotheair.”InfactSenateHouseisonlysixty-fourmetershigh,althoughthiswasenoughtomakeitLondon’sfirstskyscraperandthetallestsecularbuildinginBritainuponitscompletionin1936.EvelynWaugh,inhisnovelPutOutMoreFlags(1942),wroteofits“vastbulk...insultingtheautumnalsky.”DuringWorldWarII,SenateHousewashometotheMinistryofInformation,theBritishgovernmentdepartmentconcernedwithpropagandaandcensorship.Threethousandpeopleworkedhere,amongthemOrwell’sfirstwife,Eileen.Chancellor’sHall,alongnarrowroomonthefirstfloorofthetower,withmarblepillarsandawalnutfloor,wasusedduringthewarbytheHomeGuardvolunteerdefenseforce.AccordingtoUniversityofLondonprofessorSimonEliot,“Wemustimaginethisroomasacrossbetweenanarmoryandacommandpost,withmachinegunsatthewindows,atleastonepointingeastandonepointingwest.”ThereisasenseofOrwellbeingsavedforapurpose.Hehadafondtheory—perhapsakindofprayer—thatawritercouldnotdiewhilehestillhadabookinhim.During1984Live,thewindowsofChancellor’sHallwereshuttered,theroomlitwithcoldbluelight.TheBattleofBritain,theso-calledBlitzspirit,seemedalongtimeago.Nevertheless,withtheterrorismthreatlevelatsevereandageneralelectiontwodaysaway,therewasamildsenseofsiege.What,IaskedOrwell’sbiographerD.J.Taylor,did1984havetosaytousinthismoment?Taylorspokeaboutthenovel’sattackonthosewhowouldlimitfreedomofthoughtandexpression,andnotedthatitwas,today,beingreadaloudinacity“scaredstiff”ofterroristswhoholddemocracyincontempt.“So,”hesaid,“Iwouldliketothinkthatitisacandleburningonawinter’snight.”Ifso,itsflamewasbrightestat11:00a.m.precisely.ThejournalistArifaAkbarwasatthepodium,readingfromthesectionofthebookinwhichWinstonSmith,lunchingintheMinistryofTruthcanteen,listensashiscolleagueSymedescribes,cheerfully,therecentexecutionofsomeprisoners.“Itwasagoodhanging,”Akbarread.“Ithinkitspoilsitwhentheytietheirfeettogether.Iliketoseethemkicking.”Suddenly,therecameanannouncement.Theminute’ssilence,observednationwide,inmemoryofthevictimsoftheattackonLondonBridgeandBoroughMarket,wastobeheldhere,too.Thelightsweredimmed,headsbowedinthesmotheringhush.Thiswastheonlyinterruptionto1984duringthewholeday,anditfeltlikepartofthebook’smeaning,ablankpageaspowerfulasanythingOrwellhadwritten.AlreadythatmorningtherehadbeenareadingofthesectiondescribingtheTwoMinutesHate—aritualizedoutpouringoffuryatOceania’senemies.Here,now,wastheopposite:amomentofcalmreflectionwithloveatitsheart.ItfeltOrwellianinthelesscommonsenseofthatword:anassertionofthedemocraticvalueschampionedinhiswork,andthebasichumankindnesswhichmanyofthosewhoknewhimsayheembodiedinlife.Backstage,inthegreenroom,IfellintoconversationwithCatherineO’Shaughnessy.Orwellwasheruncleandgodfather.ShelivesinVirginia,inasmalltownfortymilessouthofWashington,D.C.ShehadcometoEuropetotakepartinthisreadingandtovisittherestoredtrenchesinAragonwhereherunclehadfought—andwasshotintheneck—duringtheSpanishCivilWar.Sheknewtheman,shesaid,notthewriter.“Irememberholdinghishandandlookingupathim.Hewassotallandthin.Hejustwentupandupandup.Asachild,itwasveryeasytobearoundhim.”Orwellwassixfootthreeorfour(“upandupandup”)withathirty-seven-inchchestandthirty-three-inchwaist.Heworesizetwelveshoes.Hishandswereverylargewith“spatulate”fingers,broadandclublikeatthetips,aconditionthatoneclosefriendregardedasasignifierofhisartisticnature,butwhichcanalsoindicatechroniclunginfection.Hewasgaunt.Hiseyeswerebrightblue,andhewouldlookatpeopleinsuchadirectandpenetratingway,amingled“benevolenceandfanaticism,”thattheyremembereditforyearsafterward.Theyremembered,too,acertain“luminosity”thatheseemedtohave,andwhichphotographshavefailedtocapture.AnumberofhisfriendsnotedaresemblancetoDonQuixote.OtherscomparedhimtoafigurecarvedonthefrontofaGothiccathedral,oratorturedsaintbyElGreco.Therewasa“curiouslycrucifiedexpression,”awoodcutmelancholy,uponhislinedface.Readdeepintotheletters,thediaries,thebooksofreminiscence,andonecanglimpsetherealmannowandthen.Illustratedgospels.Scenesfromthelife.HereisOrwellin1937readingShakespeareintheSpanishtrenches.Thereheisayearlater,cross-leggedinanEnglishhayfield,laughingatcaterpillars.OrsittingupinbedinLondon,readingAnimalFarm(1945),thenawork-in-progress,tohiswife.Or,in1946,stoopingtoliftahumanskull,somebarnacledmementomori,fromabeachonJura;tothisfavorhewouldsooncome.Orwell escapeddeathmanytimes:thesniper’sbullet,thewhirlpool,thebloodinhislungs.Itwasthelastthatgothimeventually.Thisflesh-and-bloodOrwellisnotwellknown.Heexistsmorevividlyasasetofideasandmoralpositionsthatcanbeusedtoshoreupone’sownargument.Beingconvenientlydead,hehasbeenpressedintotheserviceofvariouscauses,frominvadingAfghanistantoremainingpartoftheEuropeanUnion.Conservativecommentatorshavedescribedas“Orwellian”theremovalofConfederatestatuesfrompublicspace,whileliberalpunditshavesuggestedthatAntifa—whichsupportstakingdownthestatues—displaysacertaincomradeshipwithOrwellinitswillingnesstotakeaphysicalstandagainstfascism.Thereisatendencybybothleftandright,asthejournalistPaulGrayoncewrote,“toholdOrwell’scoatwhilesendinghisghostouttobattle.”FortheColumbiaUniversityhistorianSimonSchama,whohadflowntoLondonfromNewYork,1984’scontinuedrelevanceisillustratedbyOrwell’sconceptoftheMinistriesofTruth,Love,andPlenty,allofwhichareconcernedwiththepreciseoppositeofwhattheirnamesindicate.Foraparallel,hesuggested,oneneedonlylooktoTrump’snominationofScottPruitt,aclimatechangeskeptic,tohead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orhisnominationofBetsyDeVosaseducationsecretarywhen—asSchamaputit—sheisthe“swornfoe”ofpublicschooling.“AndTrumpcallinganythinghehappenstodisagreewith‘fakenews’is1984totheletter,”hecontinued.“Totakeauthenticityandevidenceandempiricallyacquiredinformationandstigmatizethemasnon-truthisjustaboutasOrwellianasyoucouldpossiblyget.”Noteveryoneisconvinced.“Trumpisahorribleoaf,buthe’snotBigBrother,”saidtheMailonSundaycolumnistPeterHitchens,aformerwinneroftheOrwellPrizeforjournalism.WeweretalkinginasmallexhibitionspacejustalongthecorridorfromChancellor’sHall;asignnexttothedoorrevealed,almostunbelievably,thatthiswasRoom101.Hitchensconsiders“daft”anyonewhowouldrespondtoTrump’spresidencybypurchasing1984.Why?“Well,youtellmewhyitwouldbesensible,”hecountered.“DonaldTrumpdoesn’tthreatenasecretpoliceforceorsurveillanceparticularly.Hedoesn’thaveanyambitiontowipeoutthepast,orimposeanewlanguageonpeople,orpolicetheirminds.Ijustdon’tseeit.”Onecouldarguethatheistryingtochangethepastbylyingaboutit.“Well,yes,buthisliesarealldiscoverable....IfpeoplereallythinkthatDonaldTrumpistheworstmenacetofreedomofspeechandthought,andknowledgeofthepast,thentheyhavetogetoutabitmore.”Ofcourse,evenifonedoesaccepttheanalogy,wheredoesitgetus?Iputthisquestiontosinger-songwriterandactivistBillyBragg.“Tofeelthatwe’reincontrol...wehavetohaveawayofexplainingwhat’shappeningtous,”hereplied.“ByconnectingwithOrwell,werealizewe’renotthefirstpeopletohaveexperiencedthissituation,andwegetsomecomfortfromthat.Culturecandothatforyou.”• • •Thedaywaswearingon.Thereadingscontinued.Thestoryarcedratwards,deathwards.Itooksometimeoutandwalkeddownthestreettothespecialcollectionsdepartmentoftheuniversitylibrary.There,GillFurlong,thearchivist,ledthewaydowntothewindowlessbasement.Whitewalls.Silverheatingpipes.Brightlight.Aplacewherethereisnodarkness.Thepartialmanuscriptof1984isatBrownUniversity,buteverythingelseishere:Orwell’sdiaries,notebooks,someletters,ephemerahebroughtbackfromtheSpanishCivilWar.Hestaresoutfromthesmallblack-and-whitephotoonthefrontofhispresscard,faintlyamused.Newspeak.TheTwoMinutesHate.WarIsPeace.IgnoranceIsStrength.FreedomIsSlavery.Furlonghasworkedwiththesematerialssincetheseventiesastheircaretakerandguardian,andhasdevelopedasenseofintimacywiththemanwhoserelicstheseare.“Ifeelveryclose,”shesaid.“Ifeelsometimesasthoughhe’sstandingatmyshoulder.”Sheplacedonthedeskahardbacknotebook,itscover,wornattheedges,thecolorofredwine.“Thisnotebookisjusticonic,isn’tit?”shesaid,openingittowardtheback.There,onaright-handpage,Orwellhadwrittenandunderlined,TheLastManinEurope—hisoriginaltitlefor1984.Alistofwordsandexpressionsfollowed,thingsheintendedtobringintothebook.Newspeak.TheTwoMinutesHate.AndthePartyslogans:WarIsPeace.IgnoranceIsStrength.FreedomIsSlavery.Itwasquiteathingtoseethosewordswrittendowninblackcursivescript.Itmarksthemomentwhenthoseideas,somuchpartofmodernpoliticalthought,passedfromOrwell’sbraintohishandtothepage,andfromthere,eventually,totheworld.Thearchivistclosedthebook,fetchedanother.Agreencover,discoloredhereandtherewithisland-shapedsplotchesofwhatlookslikerain:Orwell’sdiaryfromApriltoSeptember1947.SheturnedtotheentryforAugust19.ApagefromthemythologyofOrwell.HedescribesatripbydinghytothewesternsideoftheislandofJura.Theseawascalm,theweatherfine,andthensomethinghappened.Furlongreadthewordsoutloud:“Onreturnjourneytodayranintothewhirlpoolandwereallnearlydrowned.”TheCorryvreckanisthethirdlargestwhirlpoolintheworld.Notonlywaterchurnshere;stories,too—ofsea-hagsanddrownedVikingprinces.ItliesinthenarrowchannelbetweenJuraandtheneighboringislandofScarba.Sailintoitanditstruenaturebecomesclear:itisnotonewhirlpoolbutratheraseriesofareaswherethewaterseethesandwavesbuttheadslikeruttingdeer.ThisunchancyplaceiswhereOrwellgotintotrouble.InthedinghywithhimwerehisnieceLucieandnephewHenry,aswellashissonRichard,whowasjustthreeyearsold.EarlierIhadaskedRichardwhetherhehadanymemoryoftheaccident.“Oh,yes,”hehadreplied.“That’sstartlinglycrispinmymind.”Herememberssittingonhisfather’skneeinthestern,andthenthedesperatecoldofthewater.Orwellhadmisreadthetidetables.Helostcontrol,theoutboardmotorwastornofftheboat,andtheywerepitchedandtossedfromonevortextoanother.BesidethesmalluninhabitedislandofEileanMòr,thedinghyoverturned.Richardwastrappedunderneath,buthisfatherpulledhimout,andswamwithhimtotheisland.Afteracoupleofhours,theywererescuedbyapassinglobsterboat.‘Hearrivedatthefrontdoorlookingverythinandgauntandworn.Iwasimmediatelystruckbytheverysadfacehehad....Helookedasifhe’dbeenthroughagreatdeal.’SailpastEileanMòr—abeautifulstriatedcrag,yellowwithlichenandpinkwiththrift—andonecanalmostseeOrwellmaroonedthere,aslenderfiguresilhouettedagainstthesun,holdingouthisclothestodryasacormorantholdsoutitswings.Itisinterestingtoconsiderhowmanytimesheescapeddeath:thesniper’sbullet,thewhirlpool,thebloodinhislungs.Itwasthelastthatgothimeventually,buthehelditoffforlongerthanmanyexpected.ThereisasenseofOrwellbeingsavedforapurpose.Hehadafondtheory—perhapsakindofprayer—thatawritercouldnotdiewhilehestillhadabookinhim.• • •OrwellmadeseveraltripstoandfromJurabetween1945and1949.Theisland,partofScotland’sInnerHebrides,isallmountainandmoorandloch.Ataroundthirtymileslongandsevenwide,itishometoacoupleofhundredpeopleoutnumbered,thirtytoone,byreddeer.Orwellcalledit“anextremelyun-getatableplace”—stilltrue—andvalueditassomewherehecouldfocusonhisnovelwithoutthedistractionofjournalism.Healsodesired,followingthesuddendeathofhisfirstwifeEileen,toraisetheiradoptedsoninaregionremoteenoughtoescapetheworstofafearednuclearwar.“Theonlyhope,”hewrote,“istohaveahomewithafewanimalsinsomeplacenotworthabomb.”HearrivedonJuraforhislaststayonJuly28,1948,travelingfromHairmyresHospitalinEastKilbride,nearGlasgow,wherehehadspentsevenmonthsbeingtreatedfortuberculosis.Now,returningtotheislandandstillweak,hewasdeterminedtofinish1984beforeitfinishedhim.Hairmyresisashortdrivefrommyhouse,andsoonJuly28,2017,IsetouttofollowinthefootstepsofOrwell’sfinaljourney.Thehospitalhasbeenrebuiltsincehisday.Theonlyoldpartleftisthewardwhereitisthoughthewastreated.Atwo-storypavilion,itsitsonahillwithlongviewssouth.NophotographsofOrwellexistfromhistimeatHairmyres,butinthehospitallibrary,inanunorderedfileofoldblack-and-whites,Ifoundanintriguingprint.Itshowsthewardasitwouldhaveappearedintheforties,onasteepslopeoverlookingfields.Apatientissittingoutontheveranda,nodoubttakingthehighcleanairintohislaboredlungs.Thismanistoofarawaytoidentify,butthereissomethingabouthisheightandprofile.Woulditbegoingtoofartoimagineacuriouslycrucifiedexpressiononthatface?Orwell’smedicaltreatmentwasunpleasant.Inorderthatitcouldberested,hisleftlungwascollapsedbyparalyzingthediaphragmandthenpumpingairintotheabdomenthroughaneedle.Hewasalsogivenstreptomycin,anexperimentaldrugunavailableinBritain,whichhisfriendDavidAstor,thewealthyeditoroftheObserver,arrangedtobeimportedfromtheUnitedStates.Unfortunately,hedevelopedasevereallergicreaction.Hisnailsandhairbegantofallout.Hehadulcersinhismouthandthroat,blistersonhislips.“Atnight,”hewroteinhisdiary,“theseburst&bledconsiderably,sothatinthemorningmylipswerealwaysstucktogetherwithblood&IhadtobathethembeforeIcouldopenmymouth.”Asbesthecould,hecontinuedtomakeprogresson1984.Thedoctorsgrewusedtothestrongsmellofhishand-rolledcigarettes,andtothesoundofhistypinginbed.Itwasthelatterthatseemedtoconcernthem.Hisrightarmwasputinacastforthreemonths,saidtohavebeendonetostophimwriting.However,BruceDick,thegrandsonandnamesakeoftheeminenttuberculosisspecialistwhotreatedOrwell,toldmeafamilylegendwhichsuggeststhattheauthorfoundanunexpectedcollaboratorinhisattemptstokeepworkingagainstmedicaladvice.Dickrecalled,“Thestorymygranusedtotellwasthatshewouldbuypaperforhimtotypeon,andtakeittohiminthehospital.”Itisadeliciousthought:thedoctorwhokepthimalivelongenoughtocompletethebook;thedoctor’swifewhomadesurehedidnotwastethetimehewasgiven.1984isadeath-hauntedwork. ItissometimessaidthatthenovelkilledOrwell.Orwellhadmadearrangementsforthemanuscriptof1984tobedestroyedifunfinishedatthetimeofhisdeath.However,bythesummerof1948hewaswellenoughtoreturntoJura.ThejourneyfromGlasgow,inthosedays,tookatleastsevenhours:atrain,abus,twoboats,and—attheendofallthat—aneightmilewalkacrosstheislandtoBarnhill,thehousehehadleased.ItisstillnotaneasythingtogettoJura,butIdiditassimplyaspossible,drivingahundredmilesorsotothevillageofCraobhHavenontheCraignishpeninsula,andthenhiringalocalskippertomaketheforty-fiveminutecrossinginhislaunch,Farsain.ThenameisGaelicfor“wanderer,”whichseemedrightforaboattakingustoOrwell’sfinalhome;afterallhiswanderings—Spain,Burma,theLondonflophousesandParisslums—thisiswherehewishedtosettle.Weheadedsouthwest,straightintothewind.Wavesbangedthehull.Jurawasadarkhumpunderagreymantle.Alineofthreeguillemots,flyingellipses,skimmedthewaterasweputintoKinuachdrachdBay.BarnhillismoreorlessunchangedsinceOrwell’sday.AlargewhitefarmhouseoverlookingtheSoundofJura,itisownedbythesamefamily,theFletchers,whohadrentedittoOrwell.Althoughavailableasavacationrental,itremainsaprivatehome,afactwhichhasnotdeterredOrwellpilgrims,whosedevotioncarriestheirfeetalongthefive-miletrackfromArdlussa,wheretheroadrunsout.“Myparentshavecomedownstairstofindpeoplehavemadethemselvesathomeinthekitchen,whichdoesn’talwaysgodownwell,”saidRobFletcher,whowasstayingforawhilewithhiswifeandchildrenandhadagreedtoshowmearound.Robisthirty-seven,sohenevermetOrwell,buthisgrandparents,MargaretandRobin,knewhim.Margaretlaterrecalledtheirfirstencounter:“Hearrivedatthefrontdoorlookingverythinandgauntandworn.Iwasimmediatelystruckbytheverysadfacehehad....Helookedasifhe’dbeenthroughagreatdeal.”OrwelllivedatBarnhillwithhissonRichardandsisterAvril.TheywerejoinedbyBillDunn,aformerarmyofficerwhohadcometoJuratofarm,andwholatermarriedAvril.Theauthorremainspresentinthehouseintheformofphotographs.Thatwry-lookingpicturefromthefrontofhispresscardisframedonthemantelpieceinthelivingroom,arrangedamongotherobjectsasanear–stilllife:anantler,aroundgreenbottle,asmallbrasscandlestickwithawaterfallofwaxcascadingovertherim.Itwantsonlyaskull,perhapsthatoneOrwellfoundonthebeach,tomakethisvanitascomplete.RobaskedifIwouldliketoseeOrwell’sbedroom,andledtheway.ItisneitherwisenorusefultotreatOrwelllikeaholymartyr,butitwasimpossiblenottopauseforamomentatthefootofthestaircase,layone’spalmonthefinialofthenewelpost—wornsmoothbymanyhands—andthink,“Iamtouchingaplacethathetouched.”Hesleptandwroteinaroomabovethekitchen.Ithasalowceilingandawashbowlinonecorner.AnarrowwindowlooksoverthewatertomainlandScotland.Rainrandowntheglass.Abuzzardhoveredatthebottomofthegarden.“Ithinkhehadadeskhereinthewindow,”Robsaid.Thereisnothingin1984,itstorturechambersandfetidrooms,tosuggestthisview.Inanycase,whenOrwellreturnedfromHairmyres,hespentmostofhistimeinbed,sittinguptotype,coughingblood.Anykindofphysicaleffort,orsimplygettingcold,madehimfeelunwellandhistemperaturewouldclimbtoasuggestivefigure—101degrees.Sohekepttohisbedroom,thedoorandwindowsshut,theairperfumedwithparaffinfromthestoveandsmokefromhisthickblacktobacco.HecompletedthebookinNovember1948.“Hecamedownfromhisroomandsaid,‘Well,I’vefinishedit,’”DunnrecalledinthebookRememberingOrwell(published,appropriatelyenough,in1984).“Andwecelebratedbyopeningthelastbottleofwinewehadintheplace.AndAvrilsaidtohim,‘What’sthetitle,whatareyougoingtocallit?’Andhesaid,‘IthinkNineteenEighty-Four.’”Twomonthslater,heleftJuraforasanatorium,nevertoreturn.Orwelldidnotintend1984tobehisfinalbook.Nevertheless,itisadeath-hauntedwork.ItissometimessaidthatthenovelkilledOrwell.Taylorbelievesso.Canhedetectthatinthebook?Iasked.Isitobviouslywrittenbyadyingman?RichardBlairlearnedofhisfather'sdeath ontheradio. Itwasannouncedontheeighto’clocknewsontheHomeService.“That’sinteresting,”Taylorreplied.“Therehavebeenseveralmedicswithexperienceofchroniclungdisease,especiallyTB,whohavewrittenaboutthepsychopathologyofthatnovel.I’vehearditsaidthatthereisakindofhallucinatoryqualityaboutsomeofthebookwhichischaracteristicofthetuberculosissufferer.Thereiscertainlyakindoflurid,end-of-tetherquality—someoftheterror,WinstonSmithandtherats....”InLondon,IhadaskedRichardBlairabouthisownattitudetoward1984.Didheresentthenovelthathadorphanedhim?Helookedstartled.“No,never.Iwasfartooyoungtobeawareofwhatwashappening.Iknewhewasill,butIdidn’tknowpreciselywhatitwas.Iusedtoask,whenI’dgotoseehimatthesanatorium,‘Wheredoesithurt?’”BlairwasonJurawithhisauntAvrilandDunnwhenhelearned,ontheradio,thathisfatherhaddied.ThiswouldhavebeenJanuary21,1950.“Noneofuswereprepared.Itwastheeighto’clocknewsontheHomeService.Itjustsaid,‘ThedeathhasbeenannouncedofGeorgeOrwell,authorofthedystopiannovel1984.’IwassuddenlyconfrontedwithsomethingIdidn’tunderstand.Everyonewasinapanic.”Hewasfiveandahalfwhenhisfatherdied.Hehashadtobecareful,growingup,thathisownmemoriesdonotbecomeapalimpsestoverlaidbytherecollectionsofothers.BlairhadpointedtoaposterofOrwelladvertising1984Live.“Iseehisfaceeveryday.Eversincehedied,thatfacehasalwaysbeenaround.SoIdon’tforget.”Itmustbestrange,though.Heisyourdad,andthenhedies,andsuddenlyhebelongstotheworld?Blairnoddedatthis.“Mostpeopledon’trealize,ofcourse,thathisnamewasEricBlair.SoIcanstandrightupnexttohiminpublicandnobodyseesme.Thatsuitsmefine.IcanberightupattheringsidewithoutpeopleknowingwhoIam.“GeorgeOrwellbelongstootherpeople,butEricBlairismine.ItendtorefertohimnowasOrwell,almostinthethirdperson.”“Andwhat,”IaskedBlair,“didyoucallhim?”“Daddy,”hereplied.• • •OnFebruary3ofthisyear,ChristinEvans,theownerofSanFrancisco’sBooksmith,placedasignonthecounterofherstore.“Readup!Fightback!”hadbeenwritteninredpennexttoadrawingofaclenchedfist.“Amysterybenefactorhasboughtthesecopiesof1984foryouifyouneedone.”StackedbehindthisnoticewerefiftycopiesofOrwell’snovel.Theyhadsoonallgone,andothercustomersweredonatingmore.Itwas,Booksmithexplainedbyemail,“aquietformofresistance.”Theoriginaldonorisawoman,alinguist,animmigranttoAmerica.Sheagreedtotalktomeontheconditionthatnomorewasrevealedaboutheridentity.Theideaofgivingaway1984cametoheraboutamonthaftertheU.S.election.Trump’svictory,andtheriseof“alternativefacts”asaneverydayconcept,hadleftherfeelingpowerlessandafraid:“I’mnotallowedtovote,I’mnotanAmericancitizen,soIthought,‘OK,howcanImakeanimpact?’”Shehadfirstread1984inherearlyteens,andfoundittaughthertothinkcriticallyaboutsociety.Sherereadpartsofitinthemonthsleadinguptotheelection,andwasstruckbyhowitresonatedwithhernewfoundfearofexpressingpoliticalopinions;perhapssheandherfamilywouldbeaskedtoleavethecountrytheyhadmadetheirhome.TherearethosewhowouldsaythatcomparisonsbetweenOceaniaandtheUnitedStatesarefancifulandhyperbolic,thatthingsarenotthatbadandarenotgoingtogetthatbad.But1984,accordingtothedonor,isasortoffairystory.Itisafrighteningtaleofgingerbreadhousesanddarkwoodsintendedtoscarereadersontothepathofresistance.“Ithinkittellsthestoryofwhatcanhappenifyoudon’tdoanything,”shesaid.“Themomentyougiveupallyourautonomyandagencytothestate,youarelost.”Orwell’s 1984,darkasitis,preferstoregardthehumanspirit—itscapacitytolove—asratheralargethingthatcanenduremuch.InanarticleforTomDispatch,RebeccaGordon,aprofessorofphilosophyattheUniversityofSanFranciscoandexpertontorture,summarizesthevariouspiecesof“inconvenient”information—onsubjectsincludingclimatechangeandthetravelban—thathavebeenremovedfromfederalwebsitesandTrump’sownpresidentialcampaignsitesincehetookoffice.Thepresentadministration,sheargues,“seemsintentontossingrecenthistorydownthememoryhole.”ThisisareferencetotheworkofOceania’sMinistryofTruth,whereintheeventsofthepast,asreportedbynewspapersandothermedia,areconstantlyalteredtoremaininlinewithwhateverbestsuitsthestate’sagenda.Theunredactedversionsaredestroyed—placedinthe“memoryhole”andburned—andnewreportsfabricatedbyexpertpropagandists.“Whocontrolsthepast,”Orwellwrote,“controlsthefuture:whocontrolsthepresentcontrolsthepast.”Itis,perhaps,notsodifferentfromlyingaboutthesizeofacrowd,orwhereObamawasborn,orwhetherMuslimsonarooftopinNewJerseycelebratedasthetwintowersfell.AccordingtotheWashingtonPost,DonaldTrumpmade492falseormisleadingclaimsduringhisfirst100daysinoffice.DoesGordonreallybelievethatthisisadeliberatestrategy,thatthepresidentis,inherwords,“grindingawayatAmericanmemories”asameansofimposinghisnarrativeandwillonthepublic?“IhavetobecarefulinimputingintentionalitytoTrumphimself,”sherepliedwhenIcalledandaskedherthis.“Butthepeoplewhoaremanipulatinghim,andarecompetingwitheachothertomanipulatehim,verywellunderstandthatitispossiblethroughconstantrepetitionofabiglietocreatearealitythatisdifferentfromwhatImightcallconsensusreality.”Ithoughtofthiswhilewatchingthepresident’sspeechtosupportersatthePhoenixConventionCenteronAugust22,intheaftermathofCharlottesville.ThiswashisMakeAmericanGreatAgainRally.Hequotedhisearliercondemnationofthe“egregiousdisplayofbigotry,hatred,andviolence”thatleftthreedeadintheVirginiacity,butleftoutthoseinfamouslines—“onmanysides,onmanysides”—whichseemedtomakeamoralequivalencebetweenwhitenationalistsandthosewhohadcomeouttoprotestthem.Justsixlittlewordserasedfromtheendofasentence;itwouldhavebeenaneasyjobforeventhesimplestdroneintheMinistryofTruth.Thepurposeofthissortofmanipulationofreality,inGordon’sview,isnotjusttomaketheAmericanpublicacceptofficialgovernmentlines,buttotrulybelievethem.Toillustratethispoint,shereferredtothetorturescenein1984.Winstonisstrappedtoamachine,someinstrumentofwrenchingtorment.Hisinterrogator,O’Brien,holdsupfourfingersandinsiststherearefive.EverytimeWinstonsaysotherwise,O’Brienturnsaleverthatincreasesthepainsurgingthroughhisbody.ThiscontinuesuntilWinstonnotonlyagreestherearefivefingers,butactuallyseesthem.“Inaway,”Gordonreflected,“theyareturningupthemachineonallofus.”• • •InSenateHouse,1984Livewasmovingtowarditsend.Therewasthesongofthethrushandthestingofthetruncheons.WinstonandhisloverJulia,imaginingthemselvessafeintheirsecretroom,wereabouttobearrestedbytheThoughtPolice.MeanwhileWinstonmuseduponBigBrother:“Hisfunctionistoactasafocusingpointforlove,fear,andreverence,emotionswhicharemoreeasilyfelttowardsanindividualthantowardsanorganization.”Iheardthosewordsandwondered,“IsthatTrump?”BonnieGreerthoughtnot.Thepresidentisnotintelligentenough,inherview.Greer,anAmericanplaywrightandbroadcasterwholivesinLondon,firstencountered1984ontelevisionasachildgrowinguponChicago’sSouthSideintheearly1960s.Itwasatelecastofthe1956film,starringEdmondO’BrienandJanSterling:“Blackandwhite,verybleak,andbeingaColdWar–babyeverythingwasabouttheSovietUnionandwhatthey’regoingtodotoyou.”Thesedayssheseesthestorydifferently.Orwell’snovelis“ahandbookfornow,”shetoldme,anditscentralmessageis,“asyoungblackkidsaresaying,‘Staywoke.’It’saboutstayingawake,stayingrebellious,stayinghuman.We’reinapowerstruggletoholdontofact,tosay,‘Thisisalie.’Ifwekeepdoingthat,wecandefeatthis.”Greerhadbeengivenachallengeandanhonor;shewastoreadthefinalpartofthebook—fromthelast,sadencounterwithJuliatoWinston’sfinalsubmission.“Hehadwonthevictoryoverhimself,”shesaid,speakingsoftly,evendreamilyintothedarkness.“HelovedBigBrother.”Itwascuriousthatsuchapessimisticbook,suchableakconclusion,didnotseemsointhatmoment.Alldaythisfeelinghadbeengrowing.Read1984aloneinyourroomanditseemslikenothingbutsorrow.Buthere,asacommunalexperience,itfeltlikesomethingelse:defiance.Peoplehadcometogethertoreadfromabook,orelsetosimplylistentoit,andsuchathingwillnotchangetheworld,oraregime,butasanassertionofacertainkindofcivilizationitispowerfulenough.Curious,too,thatthebook’sappendixhadnotbeenread.Thisdecisionwasmadetosavetimeandforreasonsofdrama.“ThePrinciplesofNewspeak,”withwhich1984concludes,isacademic,ratherdry.Somehavedetectedinitanoteofoptimismthatisnotpresentinthenarrative,butitwouldcertainlyhavebeenaflatendingtothedayiftheeventhadfinishedonseveralpagesoutliningtheformandpurposeofOceania’sofficiallanguage.Still,itmighthavebeenapt.TherulingregimeofOceaniadevelopedNewspeaktomakeitimpossibletoarticulate—orevenconceiveof—ideasthatwentagainsttheideologyofthestate.ThiswouldmeanthatoldertextscouldnotbetranslatediftheydidnotconformtoPartyorthodoxy.Take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forexample:“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ifgovernmentgoesagainsttheunalienablerightsofthepeople,thenthepeoplecanchangethegovernment.SuchideascannotberenderedinNewspeak;thereissimplynoequivalentvocabulary.Theonlypossibility,Orwellwrote,istoreplaceThomasJefferson’swordswithasingleexpression:crimethink.Weliveindayswhenviolenceofthissortisbeingdone,bythehighestintheland,toourlanguage—Sad!Bad!Fake!—andtotheveryideaofAmerica.Trumpisareductiveforce:hewantseverythingtobeassmallandmeanashisownheart,andhehasmadeastartwithwords.Orwell’s1984,darkasitis,preferstoregardthehumanspirit—itscapacitytolove—asratheralargethingthatcanenduremuch.ThisisperhapswhythebookisfindingaplaceinsomanyAmericanhomes.Yes,itisawarning,justasitwasin1949,butitalsooffersanexampleandaglintoflight.Ifthereishope,itliesintheprose.Ifyoulikewhatyouread,considersupporting BostonReview bypurchasingacopyof GlobalDystopias.AddThisSharingButtonsSharetoFacebookFacebookSharetoTwitterTwittFredchiuunread,Oct16,2017,9:50:25AM10/16/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眾新聞|孤獨的24歲 岑敖暉:與摰愛分離最難過眾新聞|孤獨的24歲 岑敖暉:與摰愛分離最難過過去兩個月,岑敖暉社運路上最親密的戰友相繼被關進牢獄,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和壓力,也許已經超越一個24歲香港青年所能負荷。

他陷入了深邃的孤獨之中。

孤獨的24歲 岑敖暉:與摰愛分離最難過撰文:記者吳婉英|發佈日期:15.10.17|最後更新:|2017-10-1510:34:45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學聯前副秘書長岑敖暉,因2014年佔領行動期間,違反法庭禁制令阻撓旺角清場行動,被控刑事藐視法庭,案件周五(13日)宣判。

他早前已經認罪,預期會被判監禁。

其實在過去兩個月,他社運路上最親密的戰友相繼被關進牢獄,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和壓力,也許已經超越一個24歲香港青年所能負荷。

他陷入了深邃的孤獨之中。

眾新聞記者與岑敖暉相約在判決前一周做訪問。

見面之時,他正在立法會大樓外抽著煙,大家輕輕打過招呼後,他繼續背向記者,獨個兒對著垃圾筒吞雲吐霧。

傘後三年,他一直消瘦,近月更見枯槁,眼前的「社運男神」沒有半點神采。

他去年自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畢業後,一直在朱凱迪的議員辦事處工作。

 學聯前副秘書長岑敖暉周五(13日)為旺角清場被控刑事藐視法庭案到高等法院應訊。

何君健攝社運之路,愈來愈崎嶇難行。

對於岑敖暉而言,最難以承受的,並非個人身陷囹圄,而是突然被逼與喜歡的人分開。

「(8月)14號先開始大概有個心理準備,之後一晚就係判決喇,連好好道別嘅機會都冇。

呢個係來自司法嘅暴力最令人受摧殘、令人難過嘅地方,就係同親愛嘅人分離。

」岑敖暉猶記得,兩個月前,他的女朋友何潔泓正要面對上訴庭就反東北撥款案作刑期覆核的裁決,上庭之前,他的手指輕輕碰一碰她的手指,二人交換一個眼神,匆促而含蓄地道別,然後她就步入法庭。

看著情人的身影,愁緒襲來,「嗰吓我開始覺得好難過。

」岑憶述,他獨自坐在5樓5號庭對出的位置,哭了出來。

到開庭時,他的情緒已經平伏。

「當大家聽完之後,一啲嘩嘩聲,一啲屌晒,一啲喊苦喊忽,嗰陣我心情就好平坦,因為已經喊咗。

就算喺法庭外,我都好似淡如水咁,唔想好dramatic咁樣令大家增添難受。

」何潔泓聽到判決時,當庭落淚。

資料圖片「而家好似係愈來愈多課題,係我冇諗過要面對,但如果要繼續行落去,就要學會面對、承受。

」岑敖暉說,兩日之後雙學三子再到高等法院受審判,他的接受程度已經高了很多,「好唔願意咁樣講,但的而且確當下嘅反應係有少少變態地覺得鬆一口氣,相比(反東北案13人)唔算判得好重,6至8個月。

」說到抗爭的代價,他表面上一貫地冷靜。

「可能係14年遺留落嚟嘅毛病,我喺人多、有記者嘅地方,情緒就會好冷靜……自然開咗個mode,係強行、自動地壓抑咗身邊某啲身體反應同情感。

」訪問中途,他自顧自捲煙、抽煙,一呼一吸,就鎮靜下來。

但手中沒有煙時,他會不住咬手指。

白晢修長的十指,指頭皮膚爛了大片,有白皮脫落。

岑敖暉受訪時一臉憔悴,有時反應頗為緩慢。

何君健攝兩年前,這對社運戀人精神飽滿,洋溢幸福。

何潔泓Instagram圖片岑敖暉2015年開始與何潔泓共同生活。

女友入獄之後,每晚夜深人靜,都成了獨處時間,那時他的軟弱不安才釋放出來。

「晚上留一、兩個鐘俾自己難過吓、喊吓。

」他不願多談私人生活,只道:「對於大家嚟講,係理解同被理解嘅過程最重要。

呢個可能係平時人同人生活,最孤獨嘅地方。

其實所謂朋友,有幾多真係經歷過呢個理解同被理解嘅過程?其實好少。

每個人都喺個沉重嘅社會度,孤獨咁存在。

」岑敖暉坦言,這種孤獨的感覺近年一直縈繞著他,而「13+3」之後,孤獨感就更加強烈。

「我係好敏感,對人與人之間相處帶來好多不便。

佢就係我另一面嘅相反,佢又係好敏感,但佢可能係有啲溫柔嘅特質,令到人好舒服、好安心、好坦然。

」岑敖暉說,何潔泓的存在已能令他安定。

「佢個名有6點水,係一個大海。

」汪洋大海包容了少年的躁動不安。

探監、寫信,是這對情人目前僅有的相處方式。

岑指,他不太喜歡前者,「見面時間好短,setting令人好唔舒服,你入到去登記、等、鎖嘢,有一個漫長過程,會磨平你嘅情緒,見到面都係講啲流水帳,交代吓ABCDEFG,交代完之後就差唔多夠鐘。

但書信嘅空間較大,距離會近咗,反而係一個意想不到嘅過程。

」字裡行間,他能聽到海浪聲。

在上月底舉行的「共同體」聲援政治犯音樂集會上,他引述何潔泓在獄中寫的一句:「如果人生終究不能逃離戰場,讓我們一起沉住口氣向前行,緊靠在一起。

」二人在雨傘運動期間走在一起,愛情與社運註定密不可分,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

被問到相識、相戀的過程,岑敖暉三緘其口:「冇呀,其實冇咩特別。

」此時,他臉上閃過難得的笑意。

資料圖片當時岑敖暉是備受愛戴學生領袖,而何潔泓卻因立場而被貼上很多難聽的外號和標籤。

在部分人心中形象懸殊的兩個人,走在一起,受到許多責難。

「我哋嘅關係受好受人關注,初頭亦受到好多無理嘅攻擊,嗰啲人……而家諗返起都有啲嬲,其實關佢哋咩事?佢哋啲角度有啲病態,好似覺得我係佢哋嘅、我俾人搶走咗咁。

第一,我唔屬於任何人,我係屬於我自己,唔屬於任何人,OK?第二,你要對一個公眾人物有(情感)投射,冇人阻止到你,但你唔好將你啲投射影響到其他人。

嗰個情況,我認為係有啲失控。

」他如今憶述起,語氣仍然激動,「當時當然會唔開心,嗰啲壓力因我而來,而我冇辦法處理到。

」岑敖暉直言,私人領域被窺探,一直令他非常反感,「上年《壹週刊》出過一個馮敬恩嘅報導,喺街度影佢(拍拖),然後出咗段片,仲有我同佢(何潔泓),(標題)咩岑敖暉何潔泓愛放閃,放你老母咩,大佬?到而家呢一刻,我哋post嘅合照,一定唔過十張,我記得。

咁樣叫愛放閃?嗰啲傳媒嘅視覺,嗰啲鍾意窺探人哋私生活嘅毛病,傳媒有,大眾就更加有,係一個惡性循環嘅過程。

我真係束手無策,究竟呢個局面你有咩責任?你喺當中,係咪可以做啲嘢,改變到啲咩呢?係好無力嘅。

」「諗返起都有啲陰影,但而家大家都comfortable咗好多。

」前年7月15日,何潔泓24歲生日當日,她在Instagram貼出二人在台東海邊拍下的合照,湛藍的太平洋前面,岑敖暉背起何潔泓,二人笑意盈盈。

她寫道:「怕被說三道四,其實一直已經想說,卻從未提及,是要感謝岑敖暉一直在旁。

鎂光燈背後,更多的是風浪與壓力,如何一起面對外頭的政治波浪、淘湧的異見、甚至切身地面對茶餐廳兇猛的目光,未吃完就要奪門離去、發燒在診所看醫生,被追出幾個街口罵倒不如看獸醫的情景,無數無數。

慢慢走來,這些彷彿經已習慣,但心裡卻是難過班駁。

在這段不太易過的日子,太易聽到旁人的冷嘲熱諷,太少看到光明與懷愛。

感謝在幾乎是我倆最波折的年頭,剛好遇上。

」「佢俾呢樣嘢困擾咗、壓咗好耐,佢覺得,既然係咁,佢好公開、好坦白咁去講我哋係點。

呢個又係一個學習面對嘅過程,學習唔再逃避、學習去面對嘅過程。

」岑敖暉說,他們倆都很喜歡那張相。

那是二人首次去旅行,在台東一個寧靜小鎮,依傍太平洋,一走出民宿就見到長長的海灘。

他記得,當日天清氣朗,但冬日早晨寒冷,他仍然睡眼惺忪,就被女友捉去影相,「仲影咗好多捽眼、打喊露嘅相。

」而那甜蜜的一刻,就由腳架為他們拍下。

後來何潔泓入獄,岑敖暉第一次去探監之後,在Facebook再次貼出這張相。

他說:「背著妳,繼續走。

」岑敖暉與何潔泓初次到台東旅行,在太平洋前拍下合照。

這相張,隨後紀錄了二人的重要關口。

岑敖暉Facebook圖片這對社運情侶,可以走到多遠?此時,岑敖暉又變得低沉。

他始終無法想像二人未來的生活,「呢個年紀嘅人都好感受到對於未來嘅不確定性係好濃罩住自己……尤其是係將個重心擺喺民主運動領域上面,真係好難有啲好長期嘅規劃、預算……未來係點,第一,真係冇空間諗,第二,都唔係好敢諗。

」「官司真係一把刀,我覺得呢啲嘢令你好難為人生做規劃,連短期之內作出規劃都好困難。

」但岑敖暉表示,他對入獄已有心理準備,尤其「13+3」之後,他對在囚者具體面對的狀況都清楚多了。

其實他早就隱隱約約地意識到山雨欲來,而這種壓逼的感覺近期變得明顯,「喺一個城市裡面,對住一個咁龐大嘅威權政體,冇政治犯嘅出現幾乎係唔可能。

」他也不是毫無顧慮,他一方面怕獄中接收資訊有限,他得設法令自己不要太脫節,另一方面又怕獄中生活令他失去敏銳度,「裡面好規律,我認為自己都係一個幾有菱有角嘅人,咁嘅環境會唔會削去、磨平咗啲菱角,會冇咗,甚至遲啲搵唔返,呢個都幾擔心。

」他坦言,相信自己不會被重判,起碼會比「13+3」為輕,「但啲化學反應係唔知嘅,可能唔係短時間見到。

制度化係會摧殘一個人。

所以點解好似劉曉波,或者其他喺中國服緊判嘅政治犯,唔肯簽悔過書,依然堅持自己主張、堅持自己冇做錯,係令人可敬得可怕,喺一個令人不能仰望嘅高度。

面對咁巨大嘅壓逼、苦難下,都冇放棄意志、信念,好多香港人會用佢哋做例子,但fromthebottomoftheheart,係冇人可以體會到、理解到佢哋嘅感受。

」 岑敖暉期望自己「頂得住」牢獄,不致失去敏銳度。

何君健攝岑敖暉指,會視入獄為一個考驗,期許自己及戰友「頂得住」,「唔會因為佢用一個制度嘅暴力,去剝削你自由,而同時令你失去意志,唔夠膽做、唔夠膽講你相信嘅嘢。

」 「會被揀做政治犯嘅人,某程度上都有啲責任,因為大家嘅目光都會擺喺你度。

你點樣對待牢獄,或者坐完監之後點樣繼續行,其實係有公共性嘅。

講出嚟好似都幾變態,都已經要坐監,竟然坐監都帶來責任,但我理性或宏觀咁睇,真係有呢個責任。

」Fredchiuunread,Oct16,2017,9:51:30PM10/16/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從靈路上看到多重風景—反思「不得不上路」的詮釋視角從靈路上看到多重風景—反思「不得不上路」的詮釋視角把紀錄片視為「真實」或者「全知」的工具,正如把人類學當成在地報導人的代言人一樣,都是過時而可能誤導的觀點。

而巫信仰的多重選擇與社會脈絡的內在動態,正是在自己人研究者和紀錄片呈現這兩個看似真實,卻必須不斷回頭反思自身立場的角度...從靈路上看到多重風景反思「不得不上路」的詮釋視角2017.10.16作者:李宜澤本屆剛結束的國際民族誌影展中,有許多超乎傳統人類學觀點的紀錄片,隨著「超越人類」的主題,讓帶著多種視角的鏡頭,在漁船,森林,沙漠,礦坑裡,地道內,跨越國籍,連接靈界,折疊生命的過程中,重新思考人與非人之間的超越觀點。

而探索自身信仰的「靈界中介者」題材,從巫師到乩童到神靈代言人,把被客體化的身體與自我身份,透過與族群歷史以及日常生活的對話,重新建立個人靈魂與生命使的關係,並且看到許多族群身份的特殊與幽微之處。

人類學家通常不是靈界中介者,更難得碰到在地族群的文化工作者本身就參與而轉做神靈溝通者,也就是民族學裡通稱「薩滿」的角色,並且透過參與的歷程描述自身轉折的機會。

因此這次的閉幕影片「不得不上路」,就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紀錄片。

影片內容在芭樂紀錄片導讀「乩童‧薩滿‧祭師‧風水師:多重世(視)界的中介者」一文中,就已經有精彩的介紹,在這裡不多做贅述。

這部影片透過阿美族學者巴奈母路的個人經驗,從基督教家庭出身的阿美族音樂老師,因為好奇慢慢接觸,開始花費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與接觸在吉安鄉東昌村里漏部落的傳統祭司與巫師系統Sikawasay。

甚至從數年前開始,考量巫祭司團體(考量人類學會稱呼巫師,但在地村人傾向用祭司的觀點來理解Sikawasay,我這裡稱呼「巫祭司」)裡的成員都已經大半凋零老化,於是決定直接加入原來是作為研究對象的團體,成為正式的一員。

面對她自身家族的信仰與跟隨了多年的研究對象,巴奈說「基督教以後的祖先你們拜,基督教以前的部分交給她;並且跟家人溫柔地承諾,在另一個世界一定會來尋路相見。

這是讓「不得不上路」的觀眾感到動容,發現家族與自身信仰的對比與包容是最難以逃避的生命課題。

 從研究者來的問題然而在這個紀錄片敘事的安排中,巴奈好像成了唯一理解Sikawasay祭司們的信仰堅持與禁忌守護困難的「年輕人」,也成了唯一對Sikawasay的生命經歷有長時間理解的研究者。

導演楊鈞凱凸顯巴奈的生命選擇,讓觀眾的心情有所寄託,卻隱藏了關於信仰的某些內在問題。

作為紀錄片的觀眾,有些問題想要對導演提問;作為同樣是阿美族Sikawasay的研究者,也有另外幾個問題要提出。

首先,問題出現在導演對信仰的解釋框架如何設定。

從素樸的觀點看來,導演「沒有預設對於信仰的解釋」;所以相關的儀式表現就是,在紀錄片中拍攝Sikawasay的Ina(媽媽)們如何幫巴奈找路,並且確知她是由Sarakataw(走路之神)守護,因此需要選擇該神作為祭拜的過程。

這個互動當然是透過巴奈解說Ina們如何講解之後,才得到的「內在資訊」。

但這個解說過程並沒有說明,為何巴奈的守護神是Sarakataw?也沒有說明其他做巫祭師的Ina們每個都有自己特殊的神靈,而這個神靈的選定是有特殊由來的,也就是生病時的徵象。

這裏碰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內在問題:所有的Sikawasay都是因為生病無法透過中西醫方式治癒,或是有特殊夢境與神奇事件之後求問資深巫祭司,透過資深Sikawasay的觀看與解說,才知道是以什麼神靈作為這位未來巫祭師的主要守護神;這樣的背景可能有點複雜而無法在紀錄片中仔細說明。

但「久病而成巫」是在薩滿信仰裡的必要主題,卻在紀錄片裡面簡單帶過,尤其是對於為何主角巴奈沒有「無法治癒的疾病」,卻進入了巫祭司團體成為其一員,沒有從拍攝者的角度提出與說明。

作為「走路之神」的Sarakataw,可以是來自巴奈的家族,也可以是因為她不斷在行走過程中跟隨Sikawasay而得到這樣的稱號。

但導演沒有處理這個層面的議題,也因此對於巴奈的身份轉換(研究者轉而成為巫祭司團體參與者),觀眾只能看到一個結果,卻看不到背後最重要的討論。

其次,我們在影片的過程當中看到「不得不上路」做到了呈現學者如何面對自己日常生活,家族信仰,以及想要保存的儀式活動與長期研究互動的巫師長輩間的情誼互動。

但是影片製作中導演大量用到過去的紀錄片影像,主角巴奈老師其實也曾經委託過許多紀錄片的拍攝者為她所看到的重要儀式進行拍攝紀錄,於是在片中有「紀錄片主角觀看過去紀錄片」的橋段。

我覺得這部分非常有意思卻缺乏討論!為何現在的紀錄片段落,需要使用過去曾經編輯過的紀錄片段落—1997年時請了李道明老師的「多面向工作室」來協助拍攝,而不是儀式田野紀錄影像—卻沒有給予這個紀錄片製作背景進行說明(至少在片尾當中沒有看到),而當作是巴奈第一次穿著儀式服裝參與巫祭司活動的段落來呈現?1997年筆者正好也在場作碩士論文研究,受巴奈老師以及當時仍在世的許多資深巫師的教導。

對於該紀錄片製作背景的記憶是,有一位Ina在兩年一度的祖靈祭活動Talatuas過程中突然昏倒並且雙腳跳動,好像要與巫祭司們一起出發一般。

後來經過資深巫師觀看並且治療,認定需要一起做巫師的徵兆明顯,因此約定另外在固定的巫師祭活動之外重新舉行一次新進巫師的「進入儀式」。

就在當時巴奈老師提出了想要穿著傳統服裝一起參與「儀式舞蹈」的要求,而當時巫師的領導人VayiKamaya也答應了。

因此有影片中介紹穿著大巫師Kamaya衣服的段落。

這些背景其實都與如何解釋巴奈為何能夠在沒有特殊疾病的狀況下參與巫師活動有關,但「不得不上路」片中「直接引用」了過去紀錄片段,作為與學者多年之後的立場進行對比,卻沒有在影片製作的脈絡中表現或者說明。

我覺得這是影片中可惜而略微疏忽的部分。

這些可能都是在多年儀式過程中發生的無數背景之一,但導演在紀錄片視框中「沒有預設對信仰的解釋」立場,能夠迴避這些問題嗎?我覺得如此反而使「不得不上路」呈現出來的神靈中介者(也就是Sikawasay的Ina們)在社會脈絡上過於孤立,在生命經歷上過於簡化。

最後「不得不」透過巴奈母路的「講解」來幫助觀眾看到Ina們在靈路上的風景。

也因為這樣,也有認真的觀眾覺得影片似乎僅僅是在透過巴奈母路進行紀錄,「好像是會動能聽得論文」一樣,沒有看到紀錄片的藝術或者詮釋意涵而感到可惜。

我覺得這樣的評論不是沒有原因:當民族誌影片不是人類學者拍攝的時候,影片內容與製作的意義之間就有落差。

我有幸參與了民族誌影展本部閉幕片的映後座談,能夠深深感覺到如果導演沒有「想要討論」這個現象,就沒辦法為觀眾開啟畫面之外的深入思考:當觀眾詢問的問題多半是關於民族誌的內容,而不是影像製作的觀點或者詮釋,就有點雞同鴨講,或者在現場無法透過對導演的問答,得到更深入的「紀錄觀點」的啟發。

「不得不上路」劇照從村落裡其他人來的問題「不得不上路」影片中另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巫祭司們家人觀點與村落中曾經做過巫師的族人們的聲音,都沒有機會出現。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導演在短短七十分鐘裡面為了題材與軸線精簡,需要取捨的部分。

但是這些現象在影片中已經大量觸及了:在年底儀式當中為巫祭司們準備「傳統座椅」的年輕女性,對著鏡頭訴說「老人家只有這個時候會要求,一定要那些東西。





我們偶而跟著也只能看到一些皮毛。





巴奈老師比較懂,她跟了很久。

」這樣的社會關係不只是對於儀式的疏忽和無奈,還包括社會背景的多重差異: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已經把這些儀式「外包」給了儀式執行者與研究者,自己只有偶而才會看到這個活動而感到「神奇」。

但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變遷,讓原來是全部村落參與的活動變成「外包」功能化的儀式?這不只是巫祭司們的凋零,還包括早先對於該儀式中許多具有特殊神奇力量的敬畏,老人家不斷的「告誡」不要靠這些「魔鬼兵團」太近,以及基督教化的大規模改宗影響。

片中主角巴奈自己的家庭就是基督教化的一例,但在巫祭司團裡存在許多「綜攝」現象(Synchretism,也就是同時有好幾個文化表現方式的綜合存在):紀錄片中就看到InaRara家裡放置了道教的神壇,而另一位巫祭司Ina家裡大半的家族成員都已經信了天主教,卻仍然會在儀式活動的時候回家過來幫忙製作糯米糕Tolon,同時參與祭祖。

這些多樣性的表現,在影片裡面卻成了「只能擇一」的困境,似乎對Sikawasay生命中多樣的情景缺乏深入說明。

而如果選擇巫祭司生命就「必須迴避」其他的道路,其實也存在於村人的「信念」當中,因此在當代看到的現象是,許多村人都曾經參與(或者說擔任)過巫祭司活動,卻因為社會變化而不願意長久參與。

但為何這些老人家必須一輩子參與,而說曾經是巫師們的其他村人,就可以說離開就離開呢?這是個村落裡面更複雜而更重要的課題,卻很可惜在這個紀錄片裡面也選擇不處理,失去了讓村落族人對「不願參與巫祭司活動」的現象發聲的機會。

而只留下到一位「願意」參與的「研究者」的聲音。

從紀錄片有能力呈現多重視角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機會讓它流失毋寧是非常可惜的。

「靈山」劇照回歸到對於巫現象的影片呈現,我個人喜歡上一屆民族誌影展中「靈山」的呈現方式:即使該影片不是在描述「巫師」,卻從老人家要上山打獵前殺雞祭拜但不願意讓鏡頭直接拍攝的要求(因為基督教的影響),且在靜靜的白煙中等待可以出發的時機,看出對「神秘經驗」的內在層面。

這樣的行動是從日常生活的段落中出發,而不只是從「文化保存」或者「神奇事蹟」的例子出發。

實際上,這陣子碰到不少「把巫現象當成神蹟奇事」來看的狀況。

幾陣子有一位英國來的「奇幻小說與宗教研究者」,透過朋友聯絡我,說想要了解台灣不同的「薩滿」儀式活動。

聯繫的朋友表示,巫宗教應該在台灣原住民才有吧,所以她們想去拜訪尋找卑南排灣和阿美的巫師。

我說漢人的乩童也是巫宗教啊!對方堅持原住民的才是「真正的」薩滿。

碰了面,我大概簡單描述一下阿美族巫祭司們的活動,但對方的問題一直停留在我描述到早先的阿美族巫祭司們,傳說能夠有神力把舌頭割下來,可以在燒紅的木炭上面踩踏洗澡,還有拿到祖先給的發光的淡藍色糯米糕。

對於我覺得有意思的巫師與部落間的互動關係,一點都不感興趣。

最後還說,是否可以有過去的神奇畫面的錄影帶讓他看看,我說這些奇聞逸事我也是聽來的,現在能夠看到的都是「家庭活動」。

他一直很詫異為何過去能夠有「神蹟」而現在沒有。

我的回應是這跟「觀看者的信仰觀點與涉入的程度」有關。

但這位小說家似乎聽不懂這樣的說法。

把紀錄片視為「真實」或者「全知」的工具,正如把人類學當成在地報導人的代言人一樣,都是過時而可能誤導的觀點。

而巫信仰的多重選擇與社會脈絡的內在動態,正是在自己人研究者和紀錄片呈現這兩個看似真實,卻必須不斷回頭反思自身立場的角度之下,才能夠讓觀眾深刻地認識。

透過這篇自身觀察的挑戰回應,來回應「不得不上路」的視角與詮釋,我希望在紀錄片真實的認識之外,提供其他脈絡的閱讀背景,讓過去的那些神奇事蹟,得以呈現其內在而多元的生命歷程,讓讀者也一起上路。

僅以這張留存在心中的照片,懷念那些已經離開的智者們photoby李宜澤  Fredchiuunread,Oct17,2017,12:21:50AM10/1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016/s00012/1508089717036馬嶽:重讀哈維爾與一國兩制的支柱 【明報文章】最近因為備課需要重讀了一次哈維爾多年前的幾段重要政治著作,包括《無權勢者的力量》(ThePowerofthePowerless)、《給胡薩克的公開信》(AnOpenLettertoGustavHusak)和《否定政治的政治》(Anti-PoliticalPolitics)等,看的是廿多年前自己有份參與翻譯的中譯版。

在2017年的香港重讀這些哈維爾著作,最悲涼的是:這些本來針對1970年代末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後極權」體制的描述和批評,很多都彷彿適用於香港。

且看這段:「我們應該不會奇怪,前所未有地有這麼多重要公職由聲名狼藉的投機分子、機會主義者、江湖郎中、紀錄不乾淨的人盤踞。

簡言之,這些都是合謀者,專長是說服自己,每次做壞事其實都是為了挽救一些東西,或者是為了防止更差勁的人取代其位置。

」又或者這段:「現在真誠地相信官方宣傳,或者無私地支持政府的人,比以往任何時間都少。

偽善者的數目卻穩步上揚,到了某點,每個人都被迫成為一個偽善者」;「就像經過近來的歷史事件的震撼後,人們似乎喪失了對未來的所有信心,不再相信可以令公眾事務走上真理和公義的正軌上。

除了與每天生活餬口有關的事外,他們對一切都不在乎,找方法逃避,屈服於冷感、被動的情緒和遏抑,對各種價值和他人都漠不關心」。

「後雨傘」的無力疏離、偽善政權的各種語言偽術、權力威嚇帶來的恐懼與屈從,與此何等近似。

當大學校長變成賣菜大叔哈維爾在《無權勢者的力量》中一個廣被引用的比喻,是有關「賣菜大叔」的。

賣菜大叔在店舖櫥窗掛起「全世界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標語。

哈維爾的問題是:賣菜大叔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真的在意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嗎?他真的想過怎樣去團結這些工人嗎?都不是。

賣菜大叔掛起這標語,因為他多年來都這樣做、人人都這樣做、有人叫他這樣做。

這只是他要保證自己安穩生活的萬千日常小節的其中之一而已。

我倏然驚覺,10間大學校長那個語焉不詳的聲明(然後其後馬斐森說那個聲明不是反對討論港獨),不就其實是賣菜大叔那個標語嗎?這個聲明的內容是不重要的,發聲明者是否相信聲明的話語也是不重要的。

這本來是一種虛與委蛇的儀式,重點是告訴當權者「我已經順從」,以及令自己stayoutoftrouble。

但這種虛應故事式的回應,不是沒有社會影響的。

一國兩制的支柱我最近經常在想,很多人都說一國兩制蕩然無存諸如此類,特區政府循例出來儀式性地否定,造成這種觀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事例可以有很多,例如無端會有英國政黨要員被拒入境,然後特首和中國外交部才跑出來承認,原來中國外交部已經「接手」香港入境事務了。

我回想由1980年代開始,香港人覺得最要保衛的是什麼?一國兩制的出發點,是不希望內地的很多制度邏輯滲入影響以至取代香港制度。

香港原來的一制,制度特色和精神與內地相異的自然有很多,諸如司法系統、公務員政治中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和法制等;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制度支柱,應該是香港有相當多專業範疇,都由不同專業人士以其各自專業義理(rationale)自行管理運作。

這包括醫生、法律界、公務員、學術界和教育界、執法機關、金融財經界以至各大大小小專業界別。

這些專業範疇在多年英治和快速現代化下,採納了西方先進社會的標準和運作模式,背後的理解是一種很韋伯式(Weberian)的西方程序理性,包括一視同仁的處事方式、按優(meritocratic)和科學原則的管理,背後往往都是西方的公平、自主、程序正義的原則。

當社會很多事務都由這些專業群體以比較客觀現代化的規律管理的時候,可以形成一種「防火牆」令政治及其他干擾減少,這令很多港人可以有信心社會如何有規律理性地、可預測地運作,不會像內地般「政治壓倒一切」。

九七後這些專業系統可以持續運作自主,本來是隱含在《基本法》「50年不變」中的重要支柱。

制度信任的崩壞最近幾年香港人對不少有支柱性質的制度以及其中的專業人士是否能公正處事,信心大大減退。

這其中(至少)包括法官是否公正、檢控是否不偏不倚、公務員處事是否公正、警察會否濫用暴力、選舉執行是否一視同仁等。

慢慢這已蔓延至大學是否能堅守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

到了今天,當曹星如在劣勢下被判獲勝,不少網民即時反應是「黑哨」。

民眾對社會公正的信心,已經非常薄弱。

當政治考量和控制愈來愈凌駕和侵蝕這些支柱,本來專業理性中立科學的操作,都可以變成羅哲斯(BenedictRogers)口中那名入境處職員,含淚地很「專業」地執行由上而下的命令。

哈維爾叫我們「livingintruth」,這是對個人德性的要求,也因為他認為「後極權」的基礎建基於恐懼和謊言;只有真誠地生活、說自己相信的話、過忠於自己的生活,才能打破這種全面的透過恐懼和謊言的控制。

但在現今體制下這種個體層面的要求和實踐可能是不夠的,因為對各種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altrust)已經崩壞。

可能九成的事務都在如常進行;但當個別例子可以造成信任崩壞,不少我們相信香港賴以成功的制度支柱都可以逐一被侵蝕倒下。

■稿例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

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

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

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Fredchiuunread,Oct18,2017,11:10:33AM10/1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medium.com/@tomhoung/在大崩跌的時代-重建台灣出版的地基如何測量一本書──多元共創合理書市,圖書定價論壇花蓮場20171014大家好,我是黃湯姆,湯姆是我寫文學散文的名字,所以我的一個身分是作家。

我另一個身分跟老貓一樣,是位編輯,但我是讀著《老貓學出版》自己摸索幹編輯的一代。

友善書業合作社的社員對我應該也有一些印象,我也是合作社社員,雖然沒有開書店。

但是最重要的一個身分,我是位重度讀者,十幾二十年前跟女朋友約會都會說,那那那我們就先去逛誠品吧,然後就被翻白眼;以博客來會員等級來衡量,我應該就是所謂的鑽石級王老五。

(咦?哪裡不對。

)雖然我的演講題目取得很大,但我對於圖書定價維持制以及對於整體出版市場的思考,多是來自我的個人經驗與閱讀所得。

合作社在設定論壇時,會挑選不同聲音的講者分享,再交由在地參與者共同討論,相對於老貓對圖書定價制的提醒,在今天這場,我則是扮演支持圖書定價制的一方。

但在這之前,我首要討論的,是整個出版市場的結構問題,無論是圖書定價制的倡議,或者是友善書業合作社的成立,或是長路漫漫的圖書免稅,都是針對這個結構問題提出的若干解方之一。

我們面對的是像總體經濟般複雜的結構,明辨危機的根源有點難,古典經濟學、新自由主義、凱恩思學派、馬克思主義吵了幾百年,也不見得有個「笨蛋,問題在哪裡」的簡單答案,出版也是。

在複雜結構中,有些解方可能有效,比方說在通貨緊縮的大蕭條年代,工廠倒閉、受僱者者沒錢當消費者,惡性循環,那由政府舉債做公共工程刺激景氣,可能是個辦法。

但有些看似直接的解方,卻會適得其反,比方在惡性通澎的時代宣布禁止漲價,漲了就槍斃,那可能只是讓法定貨幣加速失效,大家都跑去黑市交易了。

圖書定價制相對應是近二十年來圖書市場的折扣戰現象,且更為重要的是,折扣戰背後所反映的整個市場結構。

折扣本來就存在,有商業行為就有折扣,生產商對經銷商會有折扣,通路商對消費者會有折扣,但當我們將之稱為一個現象時,它至少標誌了新書七九折的常態化、大型連鎖通路與網路書店的新書折扣常態化,乃至折扣變成一種普遍模式,大部分的新書都這麼玩,大部分的讀者都這麼習慣。

這麼看似行之有年的七九折,其實不過就是這二十年來的轉變。

我的誠品會員卡買書就九折,上學時想多省一點,那得剛好有學姐在誠品打工,拜託她用員購價買,打個八折省下好多便當錢。

不然就久久進城跑一趟水準,但是你得一直聽大福老闆重覆推銷,而給的折扣又比排在前頭剛結帳的那位正妹差一大截,就會很受傷。

(喂~)但總之,遇到好心學姐或可以陪大福先生多聊的情況不常有,有張可以打九折的誠品卡,就已經很ㄎ一ㄤ了。

商業市場不斷變動,如果我們認真去考究折扣戰的起源,阿來啊、誠品啊、金石堂啊,都不是始作俑者,我們搞出版的人才是,削價競爭、流血破盤、原價多少狗皮膏藥一貼特價九九,通常是出版人的創意。

但當它變成不得不這麼玩,大家都騎虎難下時,有兩個決定性因素:連鎖通路興起(對,就是我們很愛去約會的誠品)、網路書店興起(對,就是超級方便的阿來)。

一方面是這些通路在坐大的過程,議價權力大幅擴張;而相對的,則是出版權力的萎縮。

後者伴隨著新世紀以來的網路閱讀興起、行動載具對紙本的取代、其他娛樂對傳統閱讀的取代。

台灣本來就以中小型規模居多的出版,在通路獨大的過程中相對弱化。

於是大通路主導了市場規則,報品時通路採購的意見,甚至能影響一本書的呈現。

最重要的是網路書店的革命性發展,取消實體、沒有店租成本、大規模進貨、壓低進貨價、壓低售價甚至壓到六六折,無庸置疑,如今阿來已是市場上最重要的玩家。

這樣講必然省略了很多,比如為何台灣的出版規模偏小。

這跟它的進入門檻低、以及早期金流模式有利於出版有很大關係,就是書印出來送到書店去就可以先拿到錢。

像我們知道以書養書是過去台灣出版市場的弊病,你這本賣得不好票軋不過來,印一本書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再多印兩本啊。

而這在大通路改採銷結或寄售制後已經不太可能(現在只有獨立書店還是傳統的月結制,開玩笑地說,獨立書店根本就是台灣出版的金主啊)。

但大抵而言,當前台灣出版社的生存模式,仍是靠著盡可能增加出書種來擴大營業額。

過去一本書可以刷四千八千,現在只能刷一千兩千,我只好把書種數加個一倍兩倍,營業額才能達到預期,現在出版編輯的工作量也遠高於過去,編輯普遍活得很魯、很辛苦。

記得是老貓出版偵察課最近的文章(對,我都讀老貓,但有時愛打著老貓反老貓XD),他提到文化部兩年一次的出版產業調查非改不可,從財政部的發票大數據可以快速撈到兩個月一次的消費數據,出版調查時效太慢、跟不上市場崩跌的速度;且出版調查的訪問,都是訪問生存下來的出版社,這長期以來就形成一種統計偏誤。

每年都有大量的出版社被殘酷淘汰,眾多的編輯工作派遣化,老訪問倖存的勝利者難怪得不到正確答案。

好,出版活得很差,而從老貓撈的數據來看,七年來的出版總值已經腰斬,這構成我們所謂的大崩跌。

先說好,不是折扣戰導致大崩跌,網路啊、手機啊、臉書啊、我們出版人自己不夠爭氣才是,且這種他媒體帶來的挑戰一直沒少過。

但是,我們可以這麼描述,折扣戰是大崩跌中的一個積重難返的現象。

我書都已經夠難賣了,有折扣不見得能賣,但沒折扣萬萬不能。

而折扣戰或者說通路權力獨大,在以下幾個層面,我認為使得市場更惡化。

一、折扣戰對出版社的衝擊 七九折不是大通路自己吸收,哪有這麼好。

當通路議價優勢擴大,或藉由折扣、書展等名目,要求出版方折讓、回饋。

出版社售出一本書的毛利就下降了。

以前透過經銷出貨一本書,出版社可以拿定價的五五折,現在直往了,中間環節變少,但出版社卻可能連四八折都不到。

出版毛利變薄,編輯或相關從業人員的收入也跟著變薄,剛剛提到現今的編輯工作量加倍,但平均起薪卻是降低的。

二、折扣戰對作者的衝擊一本書毛利下降,作者是不是也會損失。

新世紀以來的平均版稅率下降或者預付版稅制的消失,主要背景還是剛說的大崩跌,不能全算在折扣戰頭上。

過往的版稅級距大約是十、十二、十五,看刷了多少就算哪一級。

但現在常就是一口價,十趴,或更低的還有七八趴。

已經有這樣的合約了:版稅以售價計。

也就是新書七九折期間,作者的版稅也得再打七九折。

 再以中國的網路圖書市場為例,只看價格這層面,他們遠比我們自由市場(別誤會,其他層面當然不自由),當當網上七折為常態,熱門的更低,五折封頂;而連帶的,作者的版稅計算也早已分流。

我還沒辦法完全論定,折扣戰已經與普遍地與台灣作者版稅率直接連動,但這向上游的層層盤剝、剝到作者來是有的。

但你可以說,出版願打作家願挨啊,書賣不好空有高版稅何用。

這種說法雖然無視於出版與作家間也呈現權力不對等的現象,但我建議我們也把這層思考寄ㄟ壁頂,因為我們得同時思考個體的反應與集體的趨勢。

對個體看似有利的,對整體可能有害,反之亦然。

  三、折扣戰對讀者的衝擊 有在買書的都可以察覺,書是越來越貴了,但變貴的主因仍是市場萎縮。

印刷是看規模的,印量越高、印工越低、單位成本就降低。

反之,發行量越低,不但印工高,每本書必須攤提的總製作成本也越高。

 有這麼一種說法,在折扣常態化中,出版社已經無形中把折扣成本加上去,讀者看似買到便宜,但沒有便宜。

我稱之為「結構性欺瞞」,覺得很得意,應該可以說服很多讀者支持我,但老貓就先K我了。

如果湯姆這說法成立,出版普遍預先漲價以反映折扣盤剝,那麼你第一點提到的,出版社因折扣戰而利潤變薄就不成立。

邏輯有夠犀利,嚇到吃手手。

更厲害的還有群學老總劉鈐佑,他提出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法。

拿近年洋書與簡體書的漲價幅度與台灣出版作對比,台灣出版的漲價幅度相對保守。

原物料漲跌是普世性的、出版萎縮在歐美市場也是如此,這顯示不管是普遍的原物料漲價或因出版萎縮而導致的成本增加,或者是折扣戰市場中的出版社毛利縮減,台灣出版都是自己先吸收,不得已才調漲價格,很怕漲價嚇跑讀者。

好,折扣戰反映在圖書預先漲價上並不如想像中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說,讀者透過折扣戰的確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書。

就讀者個體的選擇而言,有折扣當然對我有利。

但經過這層的自我推翻,大家有沒有意識到,定價這事其實非常微妙,無論在哪種狀況,出版個體也都具有能動性,折扣戰中可以預先調漲定價,而圖書定價制中我也可以預先打折。

重點並非有多便宜,因為對讀者而言,我眼下要買的這本書越便宜對我越有利;重點是,在折扣戰中利潤如何被重新分配,以及這樣的分配最終會對整體造成怎樣的影響。

四、折扣戰對圖書品質的衝擊 這就是我要論述的,折扣戰並不是直接衝擊作者與讀者的權利,它是間接的,因為折扣戰定向了整體市場的低價趨勢,從而影響了市場中的所有人。

 台灣市場本來就習慣低價書,不像美國市場有高價精裝版與平裝版的不同區位,而讀者又被折扣戰養成了胃口,你的已經不敢漲的低定價,還要再打折,你的出貨價還要被大通路砍一刀。

這層層向上游盤剝不僅是編輯個人的薪水或作家個人的版稅這樣的事,它直接影響出版的毛利以及利潤的再投資,砍到最後我們都沒辦法做大部頭的自製書、都沒辦法投資高風險且預期獲利不顯著的出版品項上。

低毛利限縮了出版的可能,從而限制了整體圖書品質的進化。

再以最冷的文學市場為例,晚近以來的台灣新進作家很難有好的合約,上面說的七八趴版稅就是文學市場。

且在這世道中,找到願意的出版社已經很不錯了,因為賣出一千本可能都有問題。

在台灣文學市場中,已不存在以版稅來支撐作家、投資未來寫作的可能性。

 當然也有反例,少數投資提高的是比如暢銷翻譯書的權利金競標,那是個相對穩定的獲利,但也只有資本雄厚的幾家玩得起;或比如出版品外包裝上的精益求精,你得在擁擠的大平台上用封面殺出一條血路。

 文化部的出版調查與阿來與誠品的年度報告都可以讀出翻譯書的市場大佔比與本土出版的長期疲乏,辜且稱之為:代工式出版。

(好啦,我們哀鳳還是做的很漂亮啦,大家不要因為我的比方很爛而打我。

)台灣出版市場占比最大塊的,就是翻譯暢銷書,但更關鍵的是生產商普遍的低毛利狀態,產業無法升級。

折扣戰讓生產者的毛利率越形降低,從而影響了出版品的投資並制約了整體市場的低價模式。

最終我們買到的廉價,其實是越來越昂貴的廉價;新書平台上的多元,其實是越來越單調的多元。

五、折扣戰對多元通路的衝擊 目前可見,折扣戰最直接的衝擊是對多元通路。

在這之前,因為城鄉書店一家一家倒閉,而博客來或誠品又可直接對口出版,經銷的業務本就已大幅衰退,而在越來越難做的狀況下只能縮減人事,顧好主流通路的貨,那進貨量太低、送一趟不符物流成本的遠方社區書店,只能割捨。

要嘛進不到貨,要嘛被塞一堆不想賣的偽暢銷書,要嘛等到新書終於到貨時已經是半個月後,這是我們之所以努力建立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原因,取回書店最基本的進貨選擇權,才可以為了這些自己選的書拋頭臚灑熱血。

關於經銷這部分,東海書苑的廖英良最近有一篇很棒的回顧與分析,大家可以去看他的臉書。

另一方面,大通路議價優勢的極大化,甚至造成阿來賣書的價格可以比獨立書店的進貨價還低。

這種競爭方式,理論上小書店都不可能生存。

或者就乾脆跟博客來進貨好了,這是事實,我們有很多社員以前是利用博客來大宗訂書進貨。

其實如果阿來想幹的話,憑藉他的議價優勢與物流能力,它可以一舉成為獨霸全台的通路加經銷商。

 獨立書店或實體書店或多元通路的價值不用我多說明,在座應該都可以理解,如果沒有街角的那一家書店,我們可能失去了下一代、那意外走進閱讀的孩子;如果只有博客來或誠品的暢銷排行榜與新書平台,那我們會少了很多閱讀的風景。

七月時吳清友先生過世,我們緬懷吳先生打造的美好時代。

誠品書店代表的不只是室內設計品味,更重要的選書,他們願意用很多冷門書、甚至寄售詩集,來撐起每一家分店的特色與繁茂。

但上市櫃企業得對股東負責,台灣的店租就是不斷翻漲,每一坪的坪效數字是現實的,開書店不是只為滿足文青的想像。

文青是自嘲啦,鬼王都叫我們別鬼扯,但想想,出版本質上不就是一個想像的產業嗎。

  六、折扣戰對出版整體的衝擊好,折扣戰對多元通路的衝擊是直接的,對作者或讀者的衝擊是間接的,但最終它的作用是整體的。

因為折扣戰是一種不斷疊加、相互保證毀滅的戰術。

有七九折就有七五折,有七五折就有六六折。

而出版商為了滿足這折扣的可能與追上短瞬的新書平台,就越得在預期大書的行銷上加重力度,但也因此印刷與發行策略就常常走鐘,晚近十年,甚至還有新書出版後,快速形成的回頭書市場,別說六六折了,我六本五百元,有些書可能根本沒出過倉庫,新的要命,只是下面用麥克筆劃條線標示瑕疵。

(這兩年好一些了,大家軋書都軋都怕了。

)新書平台上的巨大流瀑、快速淘汰,生產成本的競相壓低、消費習慣的無法逆轉、本土出版的持續萎縮,這是我們看到的市場。

它不全然因為折扣戰,但折扣再折扣,與向上游的層層剝削,反映了這市場的每況越下,也喻示了將有的發展。

廉價的盡頭在哪裡?便宜很好,但別忘了,滑手機的閱讀不用錢、且娛樂的效果只有更好,這樣的追逐適合出版嗎。

(就別提買手機的錢,台灣人買機不手軟,蘋果是更會打造想像的成功企業。

)在當今的市場中,編輯最痛的不是賣不好,而是一本書無論好壞,在新書市場的快速流動中,它可能一開始就失去了跟讀者相遇的機會。

我剛說的回頭書市場中,小說就強到不行。

  好,那我們可不可以說,折扣戰壞死了,那我們就來禁止打折好了。

一勞永逸、立竿見影。

各位,記不記得我一開始提的惡性通膨的例子,以懲罰來挽回市場紀律,但通貨卻整個垮了。

不是的,上述除了第五點我們可以直接歸因為折扣戰,但其他數點,某種程度上折扣戰是市場崩跌中的果,它是不好,但它不是源頭。

通路權力獨大、坪效邏輯以及台灣小型出版的以書種數求生,同樣都是病癥。

如果我們倒果為因,於是只能用簡化的道德宣說來動員大眾對圖書定價制的支持,如果只為了解決單一的折扣問題而來設計這個法案,那我是感到悲觀的,雖然這仍有可能成功,就像瞎貓也會碰上死耗子。

  但是,因為折扣問題連動著我剛剛所說的五個環節與出版整體,它不但是我們理解台灣出版的一個重要切片,它甚至可以成為市場調節的有效著力點。

而相較之下,根本就沒有解決台灣小型出版與書種浮濫問題的解方,別說解決了,出版自由、低門檻、上下游產業鍊完整、製版印刷超強,這其實是回顧台灣出版多年來的成績時,最為關鍵的背景,鼓掌都來不及了。

而若鼓勵出版資本集中,大家可以研究研究出版社書單,大出版的出版品項中之於台灣本土出版品的關係。

再說坪效好了,舉國政治人物都做不到平均地權、漲價歸公了,談地租遙不可及。

這是我說圖書定價制有效的理由,至少相較於其他辦法。

而更重要的,我想像這個制度,是在在大崩跌的時代,在大家割肉削骨或相互保證毀滅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一條更健全、對集體都有利的新方向。

呼,先轉換一下情緒。

剛剛提到,以前不愛去水準擠,但這些年我只要經過師大通常就會進去水準轉一下。

人潮少了很多,我現在會特別停在新書區亂翻聽聽大福推銷。

他會說,這本書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好看的書,你買回去,不好看我這家店送你。

聽了他對不同人講三次後,我就真的買了。

ㄟ,別問我哪本書,因為我覺得頗遜,我沒去叫他把店給我,閱讀是主觀的,我覺得遜不遜也有我自己對同類書寫的閱讀基準在。

但是啊,在這樣的時代你聽著老去的大福同樣邁力地去賣一本書,那是真愛啊,你會被感動,你會得到勇氣。

(半場時間控制點:6110)好,水準人也少了,大福先生的折扣不稀罕了,阿來七九折加會員日再打折、再用上酷碰券算下來更便宜,還不用大老遠跑一趟,折扣戰能打多久。

且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例子,像群學就一直堅持自己的印刷策略與發行方式,出貨價沒法低,書店想打折最多最多也只能打到八五;也有像一些出版社在單一品項上主動推公平書價。

保護家鄉小書店,公平交易不打折。

大通路也接受,他們也沒硬逼著你非同意七九折不可。

讀老貓的編輯文章書久了,書寫上再怎麼左傾,但回到市場問題上都會有點自由派,市場會自己找到出路的,有人在找啊。

只是,市場也一直搞到大跳樓。

我最近在做一本成本很高、定價怎麼壓都破千的書,就好苦惱,我要跟出版社堅持不折扣嗎,我付出的只有青春但他們付的是高額製作費現金,而且這一千本磚頭賣不掉是壓在他們的倉庫不是我的房子。

(ㄟ,不對,我根本沒房子。

)哎,如果我不是一個窮作者或一個凱子讀者的話(有沒有發現這兩種身分是有因果關係的),如果我是一位出版商,我一定是個純粹的自由主義者,市場如此,大家來互相傷害吧。

這個理想與行動的矛盾,我想也是很多出版人的矛盾,理論上我們大多都同意,但上述的單打獨鬥遠未成規模,而在這低價市場中創新不折扣的,只會遭受市場的懲罰。

常是這樣的,對集體有益的,如果不經由共同的協作與相互的扶持就很難達至。

且就在我們旁觀市場自行調整中,無數的書店或小出版正一波波地被淘汰、狠狠地敗退下來。

淘汰的理由,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整體市場的傾斜,這是台灣夢「愛拼才會贏」的破碎,我拼了,沒人比我更拼,但越是拼命編書出書進書打書,越是註定在這傾斜賽局中重重摔落。

經濟學裡我們談外部性、外部成本。

比如說台塑的獲利是建立在它長久以來將環境成本外部化,一個企業的成功並不代表社會整體的利益。

而出版呢,整體而言,出版的外部效應一直施加且有利於台灣全體,比對台灣與中國的出版,我們仍是足夠驕傲的;但從個別企業而論,阻礙他們發揮能力、健全生存的,卻也是外於他們的,市場傾斜導致的低毛利與低價制約。

之前談金流制度有提,現在大通路採行寄售或銷結,貨款的壓力回到出版這端,而反而是仍走月結制的小書店成為出版產業的金主(雖然是很窮的金主),即便大小通路大小出版都是個自獨立的企業,即便打折是個別企業與個別消費者間的行為,但在總體經濟的概念中,總有人得為這些溢出的影響而買單。

衛城的小瑞有提過一個比方我很喜歡。

折扣是化肥,我們用慣行農法追求產量的極大化,卻也無形中集體扼殺了土地的未來。

而在我的想像中,有機的生產不是沒辦法餵飽我們,甚至,它還指向高附加價值的市場方向。

如果順著小瑞那比方,那麼圖書定價制有點像是從環保或衛福角度出發的種種管制措施。

對一個自由主義者來說,管制聽起來就不舒服,但最自由的市場也都存在著管制行為的。

即便老美這種不搞圖書定價制、零售通路完全價格競爭,但他們在生產批發端卻很強調平等原則,出版社不可以對規模不同的通路提供差異折扣與服務,他們的反壟斷法就是為了避免強勢通路壟斷供需市場。

再更天馬行空一點,即便這個金融自由化到可以發明連動債與次貸風暴的國家,也都還有一個聯準會每一季都在管控市場,在蕭條的時候給你貨幣寬鬆,在過熱的時候給你升息。

市場裡一直都看得見那雙手。

完全放任市場自由演化,真正崩盤的代價太昂貴,沒人付得起的。

好,進入正題前,我還得先談一下圖書定價制的法源與各國狀況。

之前參加過文化部的幾次會,會上有個共識,我們要推動相關制度最好是先從文化基本法著手,確定圖書商品的特殊位置。

比方說不打折好了,有些特殊商品也不打折,像我除了書以外最重要的精神糧食就不打折,還一直加健康捐、長照捐,抽一根菸可以做好多功德。

(對不起,我舉的例子都爛爆了。

)要建立這個特殊位置得從母法先入手。

我支持這個討論方向,圖書商品的特殊化才能讓我們推動出版品免稅上有著力點(在圖書低稅或免稅這方面我們不但落後歐美甚至落後中國),也可以建立我稍後要談的圖書免剝削的概念。

但我想像中適合台灣的圖書定價銷售維持制是有彈性的,不是像德國人的完全不打折。

各位前陣子應該都有讀到韓國實施圖書定價制的評論,記不記得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

是的,同一個市場有人解讀為完全正面,有人解讀為完全負面,但兩造都完全不能說服我。

這一方面是解讀的問題,看到黑影就開槍、看到一條數據就定論;但另一方面是市場特殊性的問題,而以下我們談的各國市場狀況,又與台灣差距更大。

每次我回頭更新FBP各國的狀況,總是一個頭兩個大。

比如英國、瑞士、瑞典、芬蘭,他們先是實施了,但後來又廢止了;但也有像法國、墨西哥,本來廢止了,但後來又重啟了。

此外現在正實施的還有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挪威、日本、南韓等十幾個國家,國國狀況不同,有的商業協議超過百年,有的晚近才立法,但也有的國家的書連標價都沒有。

但是,從幾個歐洲國家在定價制與自由銷售間的反覆來看,我想提醒一點,對市場而言,圖書定價制本來就是某一時期有效,某一時期反之的東東。

反反覆覆不只反映了市場中各方的角力,它可能也反映了這調節措施與自由市場中的複雜連動。

法國的例子很重要。

老貓就提過,法國實施圖書定價制後,新書出版種數是降低的,從六萬三千減到四萬一千種;相反的,廢除定價制的英國則從十二萬種增加到十八萬種。

當然他是要跟湯姆討論,你看,實施了圖書定價制後多樣性會降低喔,新書種數就是多樣性。

但我聽到卻登愣,完全逆向思考。

有效ㄟ,老貓是對的,實施圖書定價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出版的過熱與浮濫喔。

(揍飛~)台灣年新書四萬種真的是很奇葩的事,如果書種就是多樣性、就是國力,你看台灣才兩千三百萬人、法國有六千七百萬人口,我們書種數竟然差不多,哇,那台灣的文化國力豈不是難波萬。

好啦,大家都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不差,但離法國大概還有這麼一段距離要走。

如果誠品採購也有來參與我們的論壇就好了,二十年前他怎麼釋出平台給小眾出版的,現在他如何判斷一本書的,他每個月要讀多少新書資料卡,這巨量資訊中他如何快速作出判斷,以及在出版報品上,通路會期待出版作怎樣的活動配合。

我不認為台灣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反應會有法國這麼大,但法國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反過來思考,怎樣的新書種數是健康的,而如果沒有扣折就沒有出版機會的,是怎樣的情況。

聯經的發行人載爵先生也談到實施圖書定價制後,德國新書出版書種數下滑,以及英國廢除圖書定價制後,書種數增加的例子,小小的虹風第一時間核算數據,數據無誤,但怎麼讀就不太一樣。

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一年,德國新書從九萬六千種減少到八萬兩千種,罷特,它的出版總產值變化不大,都是九十六億歐元。

(這有點貓膩,書種減少、銷售額不變,也就是說,每本書的銷售力,是增加的。

)再看英國,書種爆增二分之一,而營業額的確從三十點五億成長到三十三點四億英鎊。

(同理,書種爆增、銷售額小漲,這代表什麼。

)英國市場形態跟我們有點像,以人口新書比而論,我們最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咦,哪裡不對)。

成長到哪裡去了,虹風就提醒,英國圖書營業額成長的這幾年間,實體書店仍不斷衰退,是網路書店一支獨秀。

有沒有一種讀阿來報告的既視感,台灣市場哪有腰斬,阿來的營業額一直在創新高,營業額與會員都是兩位數成長喔。

(切入簡報)對,這畫面很眼熟,數據是我們可以共同討論的基礎,所以我乾脆就直接拿老貓的擷圖來用。

XD又因為編輯病發作,順手校對了一個數字,並補上之前幾年。

有沒有,二零一五年德國書種數持續縮減,而英國的書種數二零一四年數字還衝到二十萬種,相信大家稍早都從老貓這得到震撼,實施FBP後德國的數字看來不太漂亮,但廢除FBP的英國就一路衝衝衝。

但我想提醒一點,銷售額的標舉與圖表呈現的方式,有時也會帶來認知偏誤,試試,把銷售額除以書種數,我們可以讀出很不一樣的訊息。

大家不要嫌我字醜,我也是會做報表的,ㄟ,生平第一次。

圖書不會全都在出版的該年銷售,且反應在銷售額上會在出版後數月間;但拉長時間看,這「銷售額÷出版種數」所得出的數字,仍可以有效反映平均單書銷售力的變化。

從二零零八年到二零一五年,德國平均單書銷售力從九萬九千歐上升到十二萬歐,成長約兩成。

英國平均單書銷售力從兩萬五千鎊下降到一萬九千鎊,下滑24.1%。

英國出版種數雖劇增,但卻是以單書利潤大幅滑落為代價;德國的總銷售額雖略為縮減,但每本書的利潤是大幅成長。

各位,年書種數到底是多比較好,還是少比較好。

這我沒答案,但這一個問題我有。

(切換簡報)我們應該追求每一本獨特的書的真實獲利,而非靠著自我剝削與產量極大化,來堆疊總營業額。

(終場控制點:9569)作為一位出版從業人員,我沒有資格決定一本書的好壞,與該不該生下來的命運。

書種數雖然不是文化國力或出版多元的指標,但自由的、除了資本之外無其它門檻、甚至可以做一人獨立出版的這自由環境,是我們共同的驕傲。

如果有一個辦法可以不壓迫到哪怕一毫米的出版自由,如果有一個辦法可以不增加哪怕一塊錢的資金門檻,但卻可以讓我們全體得以更專注於每一本書,可以從寫作與編輯與銷售中得到更合理的利潤,從而提高未來對下一本書下下本書的投資。

各位,這可能是這套制度最有價值的所在了。

我想像的圖書定價制,著眼的並非對於托拉斯的懲罰或對私人販售商的箝制,我想像的圖書定價維持制是對整體市場進行調節,就像聯準會利用宏觀的金融工具來調節整體市場的過熱或過冷。

每個市場都不一樣,台灣市場又那麼特殊,我們要怎麼找出屬於我們的,一個不會適得其反、不會徒勞無功的制度呢。

一場臉書論辯可能只是讓湯姆自以為突破盲腸,但一場論壇,一場公民審議,卻可以集合眾人的智慧,打造一套成功的制度。

就拋出我的圖書定價銷售維持制版本,歡迎踩過這版本前進。

我的圖書定價制版本為「1155」。

一成一。

零售通路擁有對新書商品的一點一成折扣彈性,最低可以打八九折。

一年。

圖書定價制規範新書售價,新書效期一年,一年後不受管制。

五五折,出版社大宗出貨價格以定價五五折為基準,保障圖書商品合理利潤不受剝削,經銷商批貨、大通路大宗採購與公部門大宗採構,不可以低於此價格。

五年,圖書定價制相關折扣彈性與年限,五年必須檢討一次。

各位,如果你是支持圖書定價制的,我希望你現在可以試著換位思考,以不同意的角度來狠狠挑戰上述的版本。

(我在任何倡議中都不會是基本教義派,我會不斷進行這樣的換位思考,我甚至覺得,如果圖書定價制取得共識,那規則可能得找老貓這樣的反對者來訂,他對可能的副作用會想得最多。

)我反對!因為圖書定價制會限縮商品折扣彈性,我們會賣不動。

各位,最多八九折,比誠品的美好時代還寬個零點一,真的覺得這樣的彈性不足嗎。

而對出版而言,如何定價本身就是一大彈性,是過往的低價市場才限制我們不敢把價格定高,才限制我們不能追求高附加價值的出版,在折扣戰中,我們真的更有彈性嗎。

圖書定價制還會有例外,比如書展期間的彈性放寬,反正一年才這七天,給出版社賺一下好了(但通常賺得還不夠付租金,就是讓編輯也叫賣一下,他們才曉得通路的辛苦);還有比如一定量以上的課堂圖書採購也應放寬,小宗圖書館採購也是。

我們追求公平的市場,但如果因此學生要少吃幾個便當,或圖書館得少進多少書,這對出版未來無益。

我反對!一年後就不受限,那還不是打得亂七八遭。

現在新書的中古市場三個月就出現了,回頭書市半年也就出現了,我們當然知道這不健康,但就台灣這樣快速的市場而言,如果我們把新書管制期設得太長,那麼這庫存壓力就會壓得出版商喘不過氣。

如果我是一位編輯,那麼以一年的效期來著眼這本書的行銷設計,來慎重對待這本書可以傳世的品質,我覺得是足夠的。

而一年之後,我失敗了,那麼我希望至少在它們被軋掉前,可以再遇到讀者一次;當然如果我一直失敗,一直六本五百元,我的品牌也會受到質疑的。

我反對!五五折批價是什麼一回事。

 各位,台灣的圖書經銷體系遠比各國來得複雜。

有大通路與大出版直往的,也有得透過經銷、中盤最後才到書店的,有月結、寄售、銷結,還有賣斷的。

一個合理的批價才可以讓產業鍊上每一個環節的勞工都得到應有的報酬,而我認為,我們得為出版的不可剝削設下一個底限。

低於此的批價,無益於出版的未來發展。

無論是經銷或大通路的大宗採購,或圖書館的大宗採購,都不可以低於這個數字,它可能是五五,或較接近市場現況的五二五,相關公會協會可以坐下來談出一個下限,且必須要能反映賣斷、月結與寄售的不同金流模式。

這條的制定一定會比零售折扣的制度更難,但我認為它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把它訂在圖書定價制中,否則就是比照美國制訂反壟斷法,規範廠商間的交易行為。

在圖書定價制的辦法中,它的管制期是一年的新書效期。

我反對!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文化商品的特殊性,以及永久立法。

 各位,我著眼的是這套制度對出版過熱調節的有效性,我認為藉由集體的共識可以協助從業人員尋求一個更健全的市場,可以讓我們重新驕傲起來,成為華文出版的中心。

一個公平的、永續的、健康的市場中,不見得要有這樣的管制條文。

這也連帶指涉像老貓或我這不同世代不同編輯的觀點差異,我從老貓學出版,所見相似、方法相似、但立身的差異會讓我們有不同結論,而有些事,我們或許可以留給下一代人作決定。

老貓還提醒過,通過圖書定價制只是讓大通路獲益更大。

我想了想,對ㄟ,我們追求一個更健全的市場,本來就是對所有人有利的市場,如果誠品或阿來可以藉由圖書定價制獲取更大的利潤,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再說一次,圖書定價制並非要把大型通路的營利搶到獨立書店這邊來,這是不可能的,獨立書店本來就打不了折扣,而即便實施定價制,大型通路還是有太多商業優勢在。

圖書定價制是要在一個大家都覺得不對的世局中,藉由集體的共識、集體的約束,找出一個對出版社、對所有通路、對閱讀的未來性來說,都更好的模式。

經濟學有所謂公有地悲劇這樣的概念,如果我們視台灣出版的蓬勃與閱讀的多元為公共財,但不想照料它,只想盡可能從中獲取最大利潤,那麼每個個體追求折扣是再合乎邏輯不過的事,但這集體的動作所實現,即是低毛利的竭澤而漁,代工式的徒勞無功。

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體認,圖書定價制實施的最前期,市場一定會陣痛,一定會萎縮。

(邱教授的報告中有提議對這時期作圖書券發放的配套,大家可以思考。

)一個壞的政策設計,會讓這個萎縮成為長期化,今日的倡議者以後會被當成罪人(咦,這樣我們就跟李遠哲同樣高度了ㄟ);反之,確切理解我們的共同追求,理解政策的可能與不可能,它才有更高的成功機會。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讀者的溝通。

當我們討論圖書定價制時,不能忘記,所有的讀者都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最終決定了市場的生與死。

在圖書定價維持制這議題上,我參與的很晚,遠比不上小小的虹風或東海書苑的廖英良,從她們的發言中,我有時會讀到沮喪、灰心,而我這類還能侃侃而談的,可能是太天真或還沒見識現實。

但有一點我相當確定,這長久以來、反覆再反覆地宣說,就是一個持續的溝通過程。

相關的問卷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讀者了解且願意支持圖書定價銷售制。

在一個民主的公共審議想像裡,出版公會或書店協會不能關起門來決定這個法令與相關法條,而是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尤其是如今還信任還專注於台灣出版的讀者,一同決定這個政策的設計與推行。

我常常想太多,我覺得法令制定後困難可能更大。

但難的不是比如讓金石堂或張天立先生也同意這樣的論述,他們一直有強大的反對意見,這樣很好;但大家都是依法經營,一例一休都挺得過的,不會沒這個能耐在新制度中找出更好的經營之道(ㄟ,我沒有預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意思,我真心認為這政策對阿冊也有益)。

在我的想像裡,最難的是該怎麼跟大福先生說明。

「頭家,阮大家討論足久,想講冊應該要安怎賣,對台灣未來擱卡好。

」他會翻我白眼嗎。

或者對大福發行人說,版權頁掛了你名字的這些書,可以有更大的價值。

他會當我起痟嗎。

我可以想見大福先生的失落,其實這些年已經感受很多了。

所以他落寞之餘,猶然願意對著我這類總是來踅街的小奧客那麼努力地推書,才格外令人感動。

無論如何,三民、水準、唐山、誠品、阿來,他們都代表某個時期出版通路的典型,回到我最在意的讀者身分來看,我對他們同樣感謝。

二零一五年底,我跟永樂楽寶兒要在聯經做了個小講座,寶兒定的講題是「最好與最壞的時代──台灣書業小觀察」。

那時候我還會搶在老貓前頭,等著撈財政部的數據,搶先獨家。

這有點變態,彷彿是個做空的股票炒家,等著看可以跌到哪。

一個數據可以有兩種解讀,一個市場也可以各自表述。

比如老貓會憂心,已經跌這麼慘了,圖書定價制不是救命丹,這帖猛藥可能直接要了命。

而從我的角度看則有所不同,就是谷底才有重新打底的機會。

這麼慘了,但還是有一堆傻蛋要開書店,還是有一堆青年搶著加入出版魯蛇碎碎念的崗位,當然不是這些人真的很傻或真的太魯,而是我們都相信,台灣出版有著遠超出現值的價值在,只是當下暫時失去一個正確的衡量方式。

這月底要收掉的有河book也是,讀者、作者、出版社都知道它的莫大價值。

所以我做了這個方向的思考:在大崩跌的時代,重建台灣出版的地基。

邀請在座各位,一同加入這議題的思考。

這位是時光書店的阿吉啦,謝謝老貓,謝謝顧老師,謝謝各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討論:我猜想可能不會有人問電子書的問題,所以我自問自答。

在圖書定價制中,電子書應該如何規範?沒有主動討論電子書的原因是,我是個純粹的紙本人,對電子書的了解只來自於產業相關閱讀。

跟我熟的書業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在做歷史GIS,對我而言,我的研究只有兩種表現的可能,只有紙本能夠呈現大比例尺圖資的精緻,而且要是大開本,不然就是結合GIS操作的新媒體實踐,才可以承載資訊的無限應用,在這之間,仍擁有書的形式與架構的電子書反而最不討好。

但這是個人經驗之限,每種媒材都有它獨特的甚至不可取代的地方,也會有它可能的優勢。

 同樣是對市場冷熱的思考,我們定義台灣紙本出版的過熱,相對的,台灣電子書的發展比諸各國,是慢的、冷的。

在我的思考中,我們可以利用圖書定價制對紙本出版進行調節,但對於發展很慢的電子書,我當下的想法是,先不予管制,給予它全幅的彈性,下一次檢討時再議。

樓梯響了很多年的阿來電子書終於啟動了,我祝福他們在電書的領域中創新、突破,取得成功,把餅做大。

最初提過,實體書店、獨立書店、街角的那家書店,啟迪了下一代那意外闖入的孩子,開啟了他的閱讀,目前網路書店還做不到這點,登入的、搜尋的,是那已有目標的讀者。

但或許再過個幾十年,原生數位世代的讀者會是因為蓬勃的電子書而累積他的閱讀,然後回過頭來,走進街角的那家書店,撫觸著這些承載知識的紙張。

那時代或許就是電子書取替了原先平裝版圖書的平價區位,而紙本則是精裝版式的、價值更高的商品。

你們覺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掛雷老師的專業救援(持續更新中~)(但就是登場時比賽已經結束了。

)從2010年到2015年,德國書籍出版種數呈現減少趨勢,其中2013年到2014年的大幅滑落8000種,幾乎是市場規模的1/10,必定標誌著特殊事件。

歷年銷售金額也跟著遞減,平均一年減少大約一億歐元。

如果把2013到2014年的變化當作是離群狀態,而以這六年的平均趨勢來看。

整個德國出版呈現的就是每年出版種數減少2000種,而每年銷售金額降低一億歐元。

但是,這種以平均趨勢做出的觀察,極可能是誤導。

事實上,2013到2015年極可能意味著市場重大的改變,2014年到2015年出版種數大增超過2000種,同時銷售金額卻大降超過一億歐元。

再看英國資料。

由於統計資料來源標準不一,2011年的銷售金額是推估的,2010年沒有可靠統計,所以英國只看2011–2015。

英國書籍的出版種數除了2014年之外,是呈現下降趨勢的。

但是,2015年的大跌會不會是德國現象的延滯呢?我們可能要等到日後統計資料出來才知道。

英國總金額在2014年大跌將近7000萬英鎊之後,到2015年大致維穩,同時間種數大幅下降25000種,代表單位收益大增。

這一個趨勢和德國的剛好顛倒。

The-UK-Book-Industry-in-Statistics-2014The-UK-Book-Industry-in-Statistics-2015v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列舊文:又臭又長的湯姆報告,關於圖書統一售價制(與統一批價制)的問題2014年4月25日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2928223779868系列座談:圖書定價制度的取或捨湯姆個人心得報告草稿(文長但不見得有料,慎入)2014年5月5日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3000325822374出版市場裡的我們2014年9月7日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3854840384704小貓學出版第一彈神聖社會與閱讀的島2015年4月11日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5433928740926小豬學出版第二發閱讀行為的質變:從2010年大年檢視起2015年4月20日https://www.facebook.com/1031318422/posts/10205506688199867想發文就發,不想發就去吃豆花2015年6月9日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5907185892059作家版稅、圖書定價銷售維持制、勞動報酬2016年6月9日 https://www.facebook.com/tom.houng/posts/10208521847736971  老貓相關引述: 出版產業調查真的非改不可https://www.facebook.com/oc.labs/posts/1676291519048085圖書定價銷售制是一帖藥,但藥效跟你想像的相反https://news.readmoo.com/2017/01/20/oc170120-book-price/虹風的文長慎入(這樣哪有很長~)https://www.facebook.com/sappholulu/posts/1456302108002670 廖英良談經銷 https://www.facebook.com/pleaseleft/posts/1912029712457114本文重要參考文獻:《圖書定價銷售制度對出版產業影響評估研究》(計畫主持人:邱炯友教授)、《104年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投影片5計算數據:德國平均單書銷售力2008年99482歐元2010年115399歐元2011年117017歐元2012年119209歐元2013年116408歐元2014年126207歐元2015年120031歐元(2011年出版種數取載爵先生版本修訂。

德國圖書出版歷年銷售額驗證資料:http://publishingperspectives.com/2016/06/key-statistics-2015-german-book-market/)英國平均單書銷售力2008年25207英鎊2012年20380英鎊2013年18384英鎊2014年16523英鎊2015年19133英鎊(2008年銷售額出自99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報告。

2015年出版種數出自104年台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

)圖書定價制老貓學出版出版魯蛇碎碎念再見有河Asinglegolfclap?Oralongstandingovation?Byclappingmoreorless,youcansignaltouswhichstoriesreallystandout.117BlockedUnblockFollowFollowing黃湯姆Fredchiuunread,Oct18,2017,12:05:54PM10/1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丘延亮研究室2016/10/16,社會【專訪】土地被沒收、文化被抹滅、風災被漠視,要了解原住民不該透過「一句口訣」【專訪】土地被沒收、文化被抹滅、風災被漠視,要了解原住民不該透過「一句口訣」-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專訪】土地被沒收、文化被抹滅、風災被漠視,要了解原住民不該透過「一句口訣」-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李修慧你以為原住民只是在意「阿撒布魯」這4個字嗎?他們令他們生氣的,是徒有形式的道歉、形同虛設的轉型正義,以及從未被尊重的歷史與文化。

PhotoCredit:古天熱@FlickrCCBYSA2.0唸給你聽powerdbyCyberon李修慧現任關鍵評論網TheNewsLens編輯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來試試我們的新功能!你為什麼需要這則新聞你以為原住民只是在意「阿撒布魯」這4個字嗎?他們令他們生氣的,是徒有形式的道歉、形同虛設的轉型正義,以及從未被尊重的歷史與文化。

唸給你聽powerdbyCyberon今年的國慶典禮主持人,因為一句原住民背誦口訣而備受爭議,除了口訣中的「阿撒布魯」引用臺語的負面詞語「亂七八糟、不合規矩」,主持人更用字正腔圓的、略帶戲謔的語氣介紹原住民,在在都讓原住民朋友感到不適。

但最令人無法接受的,還是在國慶典禮這樣正式的場合,居然只用一句口訣、唱名式的介紹完原住民,無視原住民各自的文化與歷史,彷彿將原住民族群通通劃歸為一。

以自創口訣「阿薩布魯哥」介紹原住民族國慶典禮引原民不滿想要深入了解原住民,與其背誦課本上、文獻中教條式的族群名稱、地理分部、族群人數,不如真正認識一位原住民。

為此,關鍵評論網採訪了5位來自不同族別、不同部落,帶著不同議題的原住民朋友,讓他們告訴我們,為什麼今年的國慶典禮讓人這麼生氣,而他們關心的又是什麼?對原住民的歧視,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知識貧乏被問到身為原住民最常遭遇的誤解,現任原住民電視臺主播,卑南族的TuhiMartukaw一下子似乎不知道從何答起,最後她說:「太多了......」「你一定很會唱歌」、「你一定運動細胞很好」、「你是田徑隊的?一定是因為原住民的關係!」都是常見的反應。

面對這些誤解,TuhiMartukaw時常感到無力,「這麼問的可能是計程車司機,或超商店員,這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知識貧乏,我要如何跟這些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解釋?」「當個人的無知放大到公開的場域,就會出現像國慶典禮那樣的例子。

」TuhiMartukaw強調:「原住民不是口訣,而是活生生的人,台灣有98%的歷史都是我們。

像國慶這麼嚴肅的節日,明明有原住民委員會可以事前諮詢,為什麼總是要等到犯了錯才肯道歉?」從小在都市長大的TuhiMartukaw表示,整個社會對原住民的不理解及不尊重,在都市區也沒有倖免。

「都會區大家自以為資訊流通,自以為尊重,但其實並沒有。

」她就時常被問「你怎麼這麼白?原住民不是都很黑嗎?你講話怎麼沒有口音?」這些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TuhiMartukaw再舉例,過去的《報告班長》、《鐵獅玉玲瓏》預告片、《大尾鱸鰻》等全國性的節目、電影,都還有模仿原住民口音、歧視原住民的片段,TuhiMartukaw忍不住抱怨:「簡直是無聊當有趣。

」對TuhiMartukaw來說,原住民歧視並不是單一的問題,也不只會發生在中下階層或鄉村地區,而是整個社會的氛圍。

但在國慶典禮、總統就職典禮這麼重要又富教育意義的場合,都仍一再犯錯,道歉流於形式,更別提轉型正義。

與環境共生,卻被逼向死路的狩獵文化73年次太魯閣族的青年Tunux是漢化教育及剝奪土地權的見證者。

在花蓮縣秀林部落長大的Tunux,小時候讀部落的國小,在那個年代,即使全校幾乎都是部落的孩子,學校老師和他太魯閣族的父母親,也都會督促小孩要好好念書,跟漢人競爭,不要留在部落像爸媽一樣,一輩子種菜狩獵。

「那個時代,那是他們唯一為我們好的方式。

」Tunux分享,4歲時,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但在資訊不流通的當年,Tunux的母親依然按照時節,帶著他上山採竹筍,他永遠記得,當媽媽被天祥派出所的員警依《國家公園保護法》抓進警局,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在牢房外等著爸爸來幫忙的無力感。

「從那時候起,我就對國家公園沒有好感......」Tunux談道,過去他們的土地被收歸國有,有的歸林務局、有的歸退輔會,有些被劃為國家公園。

至今,許多部落裡的耆老,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都仍然能清楚的指認出,哪裡是他們曾經住的地方、哪裡是他們過去的獵場。

除了土地問題,原住民的狩獵問題也盤根錯節,再加上《槍砲彈藥管制條例》、《動物保護法》及《國家公園法》,幾乎將太魯閣族的狩獵文化逼到死路。

Tunux說,過去依照歲時祭儀,太魯閣族在秋末到春天的時節打獵,能剛好避掉狩獵物種的成長期,讓生物有時間休養生息。

因此真正破壞山林使物種滅絕的,不是原住民打獵,而是漢人的過度開發。

「我們也不是特別要保護生態,但是一直以來的習俗就是如此。

」Tunux說道。

在春夏時節,草木茂盛,獵物容易躲藏,天氣炎熱讓肉容易腐壞,又常有虎頭蜂出沒威脅獵人安全,也剛好,夏天就是他們授獵物種的生長期,「也可能是千百年來的演化,讓牠們的生長期,落在獵人不狩獵的時候。

」太魯閣族人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Tunux也承認,因為狩獵工具的進步、搬運保存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動物的危害逐漸增加。

但他引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教授的研究說,在「狩獵時間」、「獵捕數量」及「狩獵地區」三個狩獵要素中,只要有兩個被控制,就能保持物種永續。

被平埔族的刻板印象綁架的大武壠族如同許多原住民,平埔族群中大武壠族的徐銘駿,也曾有過對自我認同懵懵懂懂的時期,但帶領他回頭尋根的,不是求學經驗或社會運動,而是被滅村的部落。

莫拉克風災中受創最嚴重高雄縣小林村,原本就是大武壠族中最大的部落,傳承著大武壠族最具代表性的「向神座」,向神座外型類似魚簍,但對大武壠族人來說,這個神格化的傳統捕魚器具,與男子集會所中間的向神柱,就是祖靈信仰的所在。

或許有人會疑惑,平埔族群不是都住在平地嗎?但莫拉克風災中被淹沒的小林村在山裡,怎麼會是平埔族群?徐銘駿說,這正是「平埔族」這個詞最矛盾的地方。

身為大武壠族的他明明從小在山間部落長大,卻被歸類為平埔族。

而台灣社會普遍認為平埔族群都被漢化了,不存在任何文化、語言或信仰,這樣嚴重的刻板印象,導致他們不被國家承認,也沒有任何基於轉型正義的補償。

夾在原住民的真實身分與殖民者強加的「平埔族」名詞限制間,沒有國家補償、又屬於文化劣勢的大武壠族青年,更必須自立自強。

2009年,像徐銘駿這樣離開部落到都市工作,因為颱風無法回家過父親節的大武壠族青年們,幸運的逃過了小林村滅村慘劇,卻也面臨失去至親、失去家園的痛苦。

而經歷莫拉克事件後的他們,同時意識到部落文化的重要,因此在莫拉克後紛紛放棄外面辛苦努力打拼的成果,回部落協助文化復興,甚至創辦「看見小林」網站。

「我們之所以被留下來(沒有在滅村之中喪生),或許就是祖靈的安排,希望我們回來,為文化盡一份心力。

」徐銘駿堅定的說:「所以我們要努力撐起大武壠這個族群的文化。

」國家對平埔族群的政策,直到今年蔡英文上台才比較有進展。

但徐銘駿說:「一切都才剛開始,相關措施都還沒有出現,離真正落實歸還土地、轉型正義等都還太遠。

」被問到希望漢人能做些什麼改變,幫助大武壠族,徐銘駿充分展現自立的性格:原住民族不是「需要被幫助的弱勢」,互相理解才能走向和諧。

國家的補償是一定要的,但祖先一定也不希望看見我們只是坐等補助補償,因此我們大武壠人也得自己努力。

讓台灣的主人學自己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翻轉教育」「溫柔。

」被問到最喜歡自己族群的哪個部分,阿美族的紀錄片導演MayawBiho這樣回答。

「比起其他族群,阿美族相對和諧,重視團隊精神。

MayawBiho解釋:「靠山有山的智慧;靠海有海的智慧,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卑南族的有膽識、泰雅族重視獨立。

」然而,學校從來不教這些。

MayawBiho說:學校所認為的美德,只有德、智、體、群、美五育。

過去要求我們「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阿扁上任後,變成「堂堂正正的台灣人」,但身為台灣主人的原住民,從來不在考慮之列。

MayawBiho說,對原住民的歧視、漢化,就是這樣表現在一些細微之處,除了荒唐的國慶典禮主持,這些歧視甚至表現在日常用語,比如「頭目」一詞,大家都以為中性,但其實帶有負面意思,MayawBiho舉例,2014年台中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被綁架的時候,報紙便用「頭目」稱呼犯罪集團的領導人。

MayawBiho認為,蓄意的、故意的歧視還好,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明明就是歧視,卻還不承認。

整個社會,上至總統府發言,到電影如《大尾鱸鰻》,下至報紙用詞,在在顯示了台灣對於原住民的不理解、不尊重。

MayawBiho說,這整個社會體制的問題,源自教育,也得用教育解決。

但原民教育之路,也因為土地、建物的限制,困難重重。

MayawBiho表示,原住民的原居地,從日治時代便被收歸國有,而後國民政府接手,原住民的土地,幾乎都被劃規國有,上面的房子全被判為違建,遑論限制重重的公共建築物法規。

MayawBiho希望,未來能突破部落的土地、建物限制,蓋部落自己的全母語幼兒園,甚至全母語小學、中學。

讓部落的小孩,不用再因為求學而離鄉,可以在自己的部落,講自己的語言、學自己的文化。

弱勢之最:當偏鄉問題發生在原住民身上除了族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居住山間的原住民,在災害發生時,往往也成為社會安全網外的弱勢之最。

臺東阿美族沙撒拉克Sasalah部落的青年楊維洋(族名發音:夷將)便以今年夏天的臺東風災為我舉例。

9月莫蘭蒂颱風離開幾個禮拜後,臺東大街似乎恢復往昔的平靜,招牌帆布紛紛重新掛起,但在觀光區之外的臺東原住民部落,卻還沒從7月尼伯特風災中恢復,仍然滿目瘡痍。

在下香蘭村的Sasalah部落,從7月開始,多處人家的屋頂被吹掀,風災造成的家屋破損雖然能申請國家補助,但政府單位要求屋頂破損面積必須達到1/3,且需有照片為證,填寫申請單,才能核發補助。

聽來容易,但是楊維洋說,這完全是用都市漢人的角度思考原住民偏鄉。

原住民部落因為青壯年人口外流,只剩老人或小孩,楊維洋心痛的說:老人家連字都不會寫了,怎麼填寫申請單?怎麼可能有智慧型手機?怎麼可能爬到屋頂上照相?而漢人的村里幹事屁股黏在椅子上,請都請不來,最後根本變成攝影大賽。

另外也有部分住戶,風災吹翻家屋的第一時間,自發的想辦法修補,以不要讓家人繼續風吹雨淋為首要之務,但這些後來拿不出照片為證的人家,竟因證據不足沒有辦法列入補助。

或有些住戶,屋頂沒有大面積破損,但多處的被破洞、漏水,也讓家具全濕,完全無法安睡。

但這些,因為在照片上呈現不出來,也無法獲得補助。

再加上,部落裡不是人人都會上網、也不是大家都有電腦,更沒有可靠的系統傳遞補助的正確消息,政府補償的資訊總是靠大家口耳相傳,「有聽到就算幸運,沒聽到是常態。

」楊維洋說。

常常有部落老人家輾轉聽到補助的消息,搭了好幾個小時的車,從山上下來,到了公務機關,公務員一句「回去填單子」、「需要照片」、「這個不符合」,就把部落老人家打發走。

這些調派來的漢人公務員無法理解,語言不順的部落老人家,是搭了多久的車才能從風災後泥濘的山間來到這裡。

中央政府或許有願意補助的美意,但是在官僚體制的層層篩漏下,這些補助,鮮少能進到部落受災戶的口袋。

直到今天,臺東下香蘭村的Sasalah部落,還是有許多老人家,看著被吹掀的屋頂,僅遮塊帆布就睡,不敢奢望政府救濟,只求天災不要再來。

核稿編輯:羊正鈺  Fredchiuunread,Oct18,2017,4:21:33PM10/1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自助組織的發展與社會資本的建立--兼論高茲[胡美蓮]⋯⋯轉載自《工廠.廚房.清潔工》(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出版)本文以「中大女工合作小賣店」--一個小型合作社的經驗,發掘“社會資本”的“非資本邏輯”價值,並借高茲(AndreGorz)理論,檢視“社會資本”與資源再分配、市場競爭、民間互助三者關係,透過比較“社會資本”與“自主經濟”的異同,建立一種社會批判角度。

一、“資本”的威力資本是甚麼?印象中好像是投資、賺取利潤工具之稱謂。

那生產的四個因素又是甚麼呢?是資本、土地、管理,與工人;這是任何讀過中學經濟科都知道的事。

但疑問是:為何不列水跟空氣,難道跟生產真的無關?後來,當環保越來越受重視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問錯了問題。

“何謂生產的四個因素”不是真正問生產需要甚麼,而是問:作為一個生產者,那些因素你須付出“價格”(“當然”是以市場上的貨幣來衡量,換言之,那些無法用貨幣衡量、或不用“購買”的因素,便可全部隱沒在支出負債表上)。

那時“資本”家還無需在空氣及水兩項因素上付出代價,所以就不用計算。

不過,環保主義者告訴我們,“代價”還是“付”了,只是不用錢的形式,而是由社會所有人來“負”責/擔。

課本上的經濟學知識,不一定值得相信。

“付款”與“負責”之間、“計算”與“不計算”之間反映甚麼?“付款”是一種“純”(?或應說抽象)經濟活動概念,“負責”則包括道德責任。

“何謂生產的四個因素?”這種傳統話語形式,無視道德責任,將人視為物件,馬克思稱之為“物化”、“商品化”。

但現在卻面臨另一個難題。

若將道德也計算入生產過程,又會否將道德進一步物化,尤其以“資本”作為其衡量單位時(人的互助關懷何時成為投資、賺利的“資本”?“社會資本”?)。

馬克思說:是人創造了貨幣,但貨幣反控制人,使價格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所以我對“資本”這類名詞很敏感,當“社會”與“資本”合成一個複合詞時,是“社會”吞噬了“資本”?還是“資本”吞噬了“社會”?弄不清楚。

即使心懷好意,我也攪不清好心之餘,是否也同時為資本主義文化霸權開啟綠燈,把還未完全納入市場邏輯的諸種社會關係(如人際互助網絡)加速“資本化”?我們怎樣討論全球(資本主義)一體化的呢?我當然明白有些朋友提出“社會資本”的善意用心,所以不完全排拒這個名詞,但仍想問:如果不用“社會資本”這個概念,那還有沒有其它的表述方法,可保留其善意內容呢?二、自主經濟.法國社會學家高茲(AndreGorz)的理論,與“社會資本”很有關係,但套路不同。

我甚至懷疑他不會喜歡“社會資本”這個詞。

以下將有關理論劃分為四個部分:[a]經濟理性批判高茲認為經濟是一項複雜的人類活動,只有目光如豆的經濟學家才會無視人類在經濟活動中追求的各種價值,他在《經濟理性批判》(Gorz,1989)一書中指出,在各項受薪工作中,若勞動者只考慮物質利益的話,經濟活動根本無法進行。

但許多經濟學家卻無視勞動價值,將工作貶低為供求率或邊際利潤上的一個變項。

[b]自主經濟高茲鼓吹由社區建立自主經濟,其分析是基於後工業社會技術突飛猛進,大量取代勞動力,根本無足夠工作崗位讓全民就業。

高茲提倡酌量減薪,設基本工資保障,並大幅減低工時,以達全民就業。

每人每天只需工作四至六小時,餘下時間,便可自願投入義務或非牟利的自主經濟活動。

高茲認為,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一式一樣,又破壞自然,由社區舉辦非牟利或義務活動(如合作社等),可照顧區內不同社群需要。

[c]過渡社會戰略高茲沒有否定大規模生產的重要性,他認為大規模生產能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尤其今天,在自主經濟尚未能取代大規模生產的時候,大規模生產仍將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對此,高茲提出工業民主化及工會運動以制大規模生產的異化及對社會及自然的破壞)。

但大規模生產經濟應向自主經濟過渡,政府應協助民間建立自主經濟。

當自主經濟得到發展,勞動者在自主勞動中得到滿足後,就不再倚靠過度消費來滿足因異化帶來的空虛,屆時,盲目的大規模生產便會受到消費者揚棄。

[d]邊緣勞工高茲提出,後工業社會出現越來越多臨時、兼職的非技術工人,他們對工會運動並不積極、缺乏團結,高茲稱之為“非工人非階級”。

他們為數龐大,不少是婦女、新移民,及失學青年,浮沉於勞動力市場及社會救濟之間。

高茲對這批工人寄予厚望,認為他/她不似正規工人深受資本主義邏輯薰陶;這點我並無高茲樂觀。

但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婦女、失業者、半失業者與社區關係,確實較正規工人更為密切,正好是社區自主經濟的潛質對象。

這裏特別提到高茲,有幾個原因,除與“社會資本”相關外,還因為:(1)在提出“社會資本”,是否需要小心隨時跌入資本邏輯的陷阱?(2)討論“社會資本”時,如何才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忘卻社會的分析和批判?(3)“社會資本”如何定位?只是應付失業問題的臨時“水泡”,還是具有長遠意義的社會經濟企劃?在第一個問題上,我想起女性主義“有償家務勞動”的討論。

由於家務勞動的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政府話語中從來得不到表達,作為家務勞動者的婦女地位不受重視,故有歐洲女性主義者提倡“有償家務勞動”,建議政府應給予家務勞動婦女薪金。

高茲對此表示憂慮。

高茲並不擔憂這將觸發政府龐大財政負擔,而是害怕家庭進一步商品化。

家務勞動價值如何計算?政府作為僱主,是否有權像灶君一樣進入家宅,檢查每位家務勞動者表現,再以金錢劃分兩個母親的愛心?同樣,高茲不反對政府向懷孕婦女提供保障,卻質疑女人生仔是貢獻社會的說詞。

認為這樣既規限女性價值,更把母親與子女的獨特關係,以社會之名而買去、割裂開來。

有些婦女主義者因此批評高茲維護父權。

對高茲而言,社會是靠許多非關利益或非關短暫物質利益的價值來維持。

當商品化不受控制,醫生不願懸壺濟世,只肯盡心救有錢人、或教師不再有教無類,而是斤斤計算一分錢一分貨時,大家的生活都不會好過。

幸好我們還不致於此,高茲力證某些經濟學家過甚其詞,看不到勞動者在工作上,除物質報酬外所追求的價值。

倚此而論,失業救濟金或綜援並不是失業者的最佳防護,因失業者喪失的,並不單是一份收入。

那些“綜援養懶人論”的提倡者,與麻目不仁的經濟學家並無異志。

他們缺乏的不是學術或專業上的訓練,而是不瞭解“人”的需要。

不過,高茲若停步於此,仍可能是個不折不扣天助自助者的浪漫保守主義派。

但他沒有就此停步。

他一方寄望於民間自主經濟,另方面爭取工會支持縮工時、酌量減工資,但設立基本工資保障、爭取全民就業。

沒有這個背景,自主經濟只會跌入窮人自救、貧者自貧的局面。

(今天報章說:公務員工會接受裁員但不接受減薪方案。

〈明報〉2002/10/28)今天談到“社會資本”、“社區共享”時,我們又面向那裏呢?是意義深遠的社會改革?還是臨時掛個名牌、一時一樣兼走樣的濟貧方案呢?三、作為自主經濟的合作社自主經濟不以利潤為目標,而是以服務及勞動創造為根本,即我們所說的非牟利經濟活動。

高茲在這點上沒有很多說明,我們可參考與高茲接近的意大利社會學家明治奧尼(EnzoMingione)看法。

明治奧尼借用人類學家傅蘭尼(KarlPolanyi)觀點,把社會經濟活動劃分三類:一是由國家統合的資源再分配(社會福利包括其中);二是市場統合的競爭(打工包含在內);三是民間互助。

(Mingione,1991)這種不以直接報酬為基礎,含有禮物交換意味的民間互惠,即高茲所說的自主經濟。

互惠並非就沒有“經濟”內含,它是維繫我們日常生活(包括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元素,甚至是協助資本主義社會建立起來的重要原則。

(同上)。

一個農民願意幫襯老遠店舖,為的是店主曾幫過他父親;你用較高價錢幫襯一個工匠,可能是因為他是你的親戚或一個你認為值得幫襯的人。

(Mingione,1985)這種例子,大量存在於我們生活中。

這種“非資本邏輯價值”的存在,使高茲的自主活動、或我們今日所說的“社會資本”成為可能。

至於如何聚合不同的“非資本邏輯價值”以建立自主經濟,則是以下要說的故事。

「中大女工合作小賣店」(下稱小賣店)成立於2001年尾,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下稱女工協會)向中文大學投得。

女工協會以合作社方式,組織了一群婦女參與。

小賣店地點在中大范克廉樓地下,學生會及泳池旁邊。

這個不及二百平方呎的小店,由十個左右的社員打理,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則一直從旁協助。

有關小賣店的詳情,可參考她們的通訊(〈女工中大合作之路〉,2002),這裏不再重覆。

這裏想討論的是:不同的“非資本邏輯價值”,如何接合一起,構成小賣店這個故事/敘事。

[a]基層理念與大學理念這裏牽涉兩種不同論述的結合,一是基層理念;二是大學生對自己社會角色的看法。

2001年初,一批中大學生,在知悉校園將增設小食店後,由於不希望合約落在財雄勢大的連鎖集團手上,徒添壟斷之勢,於是以問卷諮詢同學意見,並游說校方:大學應負社會責任,在審標時將失業及弱勢人士因素放入優先考慮之列。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女工協會獲得合約(首中標的不是女工協會,後來中標者退出,女工協會從第二位補上)。

中標後,女工協會一方面著手招募及培訓失業女工,成立小賣店合作社,同時則籌募經費。

當時,女工協會本身亦有財政困難,小賣店的資金,幾乎完全是透過支持合作社理念的個人及團體(包括大學講師)以捐助及免息貸款形式而籌得。

另方面,小賣店邀請同學交流,瞭解同學對小賣店的期望。

同學中不乏對社會及基層問題有關注的,雙方覺得不妨將小賣店發展成大學與基層的橋樑,一方面將基層議題帶進校園(透過陳列基層團體物、活動傳單,及推介非牟利團體的環保及扶貧產品);另方面則鼓勵同學義務為女工舉辦課程(如英文班),及輪流到小賣店當值,體驗合作生活。

同學笑稱是“勤工儉學”。

在此基礎上部份同學更組成基層關注組,跳出校園,主動走訪、探討不同的基層問題。

可以說,小賣店之所以形成,首先是得益於基層理念與大學生理念的順利結合。

而將大學資源與基層弱勢社群結合的概念更不斷漫延。

不到半年,嶺南大學學生會將小賣部交給一個由單親婦女組成的合作社經營;而聽聞另一所大學宿舍新設的小賣部,亦將在年底前交給一個由居民團體組織的合作社經營。

[b]大學社區“社區”本來是基層團體的熟絡概念,但當婦女進入大學經營合作社時,社區的內涵又如何劃定?尤其婦女與大學生有著不同文化。

小賣店不特將自己融為大學校園,成為一份子,譬如提供無利可圖,但方便同學的訂報服務、聲援因示威遊行被起訴的中大同學、與學生會合辦勞工節、校園文化討論;還積極介入校園文化的塑造,如出版〈女工中大合作之路〉,向同學推廣合作社理念,及參與學生晚會,呼籲關注基層女工權益。

小賣店得到了學生報報導,及經常成為同學功課上研究的課題。

而婦女亦經常“研究”學生,她們會主動與來幫襯的同學搭訕,瞭解現今大學生的價值;也會發出問卷,調查對小賣店的意見。

小賣店不同於一般店鋪的還有,同學見小賣店姨姨都平易近人,許多時便自己動手起來“整”食物,不需服務。

像熟絡的村口士多。

[c]婦女就業與合作社女工協會自八九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婦女就業問題。

香港製造業自八十年代中轉型,生產線遷移國內,首當其衝是曾為香港繁榮作出貢獻的中年女工。

女工協會的誕生,可以說,就是要回應這些問題。

當時的工會及勞工團體甚少關注女工議題。

隨著九十年代經濟繼續惡化,更多女工(包括服務業)被擠出勞動力市場,而且越有年輕化趨勢。

面對這種情況,除繼續與其它團體一起透過集體行動,向政府反映意見外,更必需面對重投工作無望的女工的徬徨。

於是自九六年起,女工會開始以合作社形式鼓勵女工組織起來。

小規模的合作社試驗,自難取代正式工作,為社員提供足的生活保障;但透過集體努力,女工既為家庭找到一份輔助收入,更可發揮潛能,建立女性自主的價值。

婦女在籌組時交流到如何說服家人--尤其是丈夫阻攔加入合作社—等等;在編更時互相遷就,明白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身為女性的尤其體驗到。

許多時,婦女都不夠信心及經驗,而將決定交給從旁協助的工作員(女工協會),當工作員將問題交回社員時,社員有時會有“被壓迫”的感受;而不同社員對合作社亦有不同的理解,社員與社員間、社員與工作員間,有時亦會存在緊張關係。

要將這些緊張轉化,會是長年累月的工作。

女工協會會鼓勵不同團體來探訪合作社,一來讓合作社經驗得到更多人的分享;二來也值此讓社員總結經驗。

在合作社開會及接受探訪時,通常會有同學來小賣店義務當值。

這些來自校園內及社會上的示持,除鼓舞起女工的士氣外,更使她們將小賣店經驗,與更大的社會脈絡聯繫起來。

四、總結「中大女工合作小賣店」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資助的計劃,無論從投標、籌募經費、組織、到運作,全靠女工自己團結,及學生、教授、基層團體、婦女團體等社會及社區網絡的支援,才能成事。

這點與“社會資本”的精神十分接近。

其中所提到的諸種理念:基層理念、大學理念、大學社區概念、合作社運動,及女工就業權等,就是作為自助組織的小賣店,在建立“社會資本”時(如果這個概念仍然適用的話),所動員的因素。

這些因素可籠統地說,都有一個共同面向--就是“非資本邏輯價值”。

這正是我為這個特殊“社會資本”的例子添補的第一點註腳。

而第二點是,它必需有社會批判面向。

民眾在社區價值重塑的過程中,是否擁有自主權,可改善自己的命運,繼而重塑一個合理公平的社會?而不只是被動的參加了一個善心的濟貧方案。

這裏還牽涉一個更大的問題,究竟崇尚社區共享的“社會資本”,在資源再分配、市場競爭、民間互助三者間扮演甚麼角色?如何協調?會否出現借“社會資本”之名來削弱綜援保障?或一方主張貧者重建“社會資本”以自力更生、另方面則容忍強勢者繼續以自己強大的“社會資本”,進一步壟斷市場?種種跡像顯示,“社會資本”,作為一個日漸受到關注的意念,仍有待進一步省思。

Fredchiuunread,Oct20,2017,11:39:04PM10/20/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列斐夫爾日常生活批判|#5馬克思主義作為日常生活的批判知識2017-10-20192Views 黃孫權策展人,批評家,行動者。

破報總編輯。

中国美院客座教授。

支持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圖像出版計畫(2017/09/1500:00正式上線)第二屆網絡社會年會主題為:與列斐伏爾前行:算法時代的都市論與日常生活批判。

會前網絡社會研究所組織了列斐伏爾核心文本精讀討論班。

本文為第五次「馬克思主義作為日常生活的批判知識」zoom錄音整理。

時間:2017.9.27 講者:黃孫權 整理:董冰清、陳曉瓊,關茂銦 編輯:張騁 校定:黃孫權 同學報告文檔:CritiqueofEverydayLifeVOLUMEIBriefNotesonsomeWell-TroddenGround 吉琛佳日常生活的知识 张寻MarxismasCriticalKnowledgeofEverdayLife(1) 张静儒MarxismasCriticalKnowledgeofEverdayLife(2) 赵伊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牛牧晨1。

老掉牙的先锋 這本書起草於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所以可以想像列斐伏爾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多麼不合時宜,大家都想從戰爭的苦難逃離出去,瘋狂的現代科技把日常生活都毀了,在這個時候他竟然說日常生活有多重要,這本身是一件很怪的事情,也導致了他這本書後來雖然知名度高,但沒有獲得太大的重視。

我不知道他跟寫超現實主義宣言的布勒東(AndréBreton)有沒有什麼私人恩怨,如果你仔細讀「關於一些老套理論基礎的筆記」這部分,他對布勒東有大量批判。

從中能看出為什麼他六十年代會跑去跟國際情境主義混在一塊,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那個時候他對超現實主義就非常不滿。

從這種不滿,他追溯歷史,追到二十世紀後中葉現代主義開始萌芽的時候,他回溯了法國在那時的狀況,去找出19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根源。

他也回到1850年代,法國的波德萊爾、福樓拜、巴爾扎克、蘭波這些很重要的文學家,這些小資階級的去道德化(immortalism)傾向使得作家和藝術家感受到生命更美麗,更自由。

十九世紀新奇的文學如攻擊了日常生活,因為日常生活顯得跟不上新時代。

我先勾勒下十九世紀發生的事情。

大家如果看過波德萊爾寫的《现代生活的画家》,以及克拉克(T.JClark)的《现代生活的画像》(ThePaintingofModernLife:ParisintheArtofManetandhisFollowers)就會瞭解一些狀況,或者可以在《新美術》里找我寫的一篇文章叫《邁向社會性藝術─藝術實踐的知識關乎社會政治過程的知識》(V34Number10.頁16-42),其中一部分談了十九世紀現代藝術當下以及之後的狀況。

簡單來說,波德萊爾和福樓拜是沒落的小資階級。

福樓拜的情況更慘,他是從巴黎外省來的,波德萊爾是巴黎人,他家處於有錢和沒錢的境況之間。

波德萊爾非常敏感,他意識到現代生活中有一種新奇的東西是以前沒有的,以前的畫作是不會畫街道、碼頭和一般人的。

作為一個拿委託金的畫家,畫的當然都是王公貴族,而在現代生活中出現的咖啡店、酒吧,例如馬奈的畫《女神遊樂廳的吧檯》(UnbarauxFoliesBergère,1880)所描繪的,這些事物對文學家,藝術家來說是非常新奇的。

現代性的變化非常快,波德萊爾覺得現在應該要有一種新的現代藝術產生。

當時的藝術有兩類,一類是繼續為王公貴族畫畫的,每一年等著拿法國皇家宮廷畫師的藝術年金,所謂資產階級藝術;另一類躲在巴黎左岸,認為藝術是為了工人服務的,我們說的社會藝術(socialart)就源於這裡,。

但現在的社會藝術和當時還不太一樣,當時的意思是,藝術就是為了工人,布勒東一定程度上就想做這一派,可惜他被列斐伏爾罵。

在這樣的處境裡,波德萊爾覺得這兩種藝術都是宣教,一種只為商業和皇室服務,其實就是資產階級藝術,另一種為了工人服務,就是社會主義藝術或社會藝術。

這兩派的藝術都是為了某個東西服務,而他覺得應該有一種藝術是「artforartsake」( “l’artpourl’art),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

現代藝術的口號並不是1960年代格林博格(ClementGreenberg)所提出來的,最早是波德萊爾和福樓拜說的。

雖然措辭有些不同,福樓拜說:「應該為藝術本身而愛藝術,不然,幹什麼都比這個強。

」。

波德萊爾則大聲呼籲:「我們在資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這兩個相反的派別中看到相似的錯誤,真令人難過。

說教吧!說教吧!這兩派都以一種傳教士般的狂熱叫喊著。

」FrenchwriterGustaveFlaubertphotoportrait他們說的就是要建立藝術的自主性,自主性意味著不為任何事情服務,這變成現代主義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起源,這個起源和資產階級的道德有關係。

福樓拜說過的一句話特別接近「為了藝術而藝術」,那句話是「我想寫本什麼都沒有的書」(我寫過一篇以此為題的文章),這本書可以為書而書,自我證成,不為任何事任何人服務。

後來還有很多笑話,比如說波德萊爾特別看不起拿皇室年金的藝術家,有一年他自己被提名了,他又很窮,就去向他的朋友借了一套禮服,去皇宮領錢,被人臭罵,說你不是當初瞧不起這樣的人嗎,這就是當年的狀況。

Sourceoforiginal:GastonSchéfer(ed.),Galeriecontemporainelittéraire,artistique(Paris,1876-84),vol.3part1。

BritishLibrary:Image;Metadata 那麼,這樣有什麼問題?大家同意藝術要有自主性嗎?如果藝術有自主性,這個自主性的是誰的?哪一種階級覺得藝術需要有自主性?當然,我們不能說列斐伏爾當時就已經跟左派藝術史家克拉克一樣想得很清楚,但列斐伏爾察覺到,剛浮現的小資產階級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是第一波享受城市專利的人。

那時候誰可以在街頭閒逛、在酒吧喝酒、在咖啡廳喝咖啡?工人不可能,皇室又不出門,誰在都市裡漫遊(flâneur)?當然是小資階級,他們可以漫遊,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LeDéjeunersurl’herbe,1863)所畫的。

那時候的藝術家通常帶上幾個裸體的」伴游小姐」去郊遊,去享受剛出現的都市休閒設施。

他們可以去酒吧里喝酒,那時的咖啡館裡面還有女伶唱歌。

他們是第一代享受城市現代性休憩設施的人,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新奇感跟城市設施的更新有關係,應該好好感謝大刀闊斧改造巴黎的豪斯曼爵士才對。

波德萊爾這樣敏感的人,寫過《惡之花》、《人造天堂》,他和當代藝術家感覺需要一種新生活的生命,需要脫離日常生活才美麗。

現代化帶來的各種商鋪,街角、廣場、cafe、公園,都是以前的城市與農村不會有的,需要有一種藝術作品來捕捉這種非日常生活的特質,對日常生活無限的厭煩,總要在如電影,劇場文學中尋找新奇,不尋常的東西。

現代主義藝術的一開始的條件就是這樣的。

這一點在福樓拜和波德萊爾身上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波德萊爾在《現代生活的畫家》里講,康斯坦丁·蓋伊(ConstantinGuys)的畫會從城市裡找到一些特殊力量,蓋伊總是能從自然中抽取幻影似的能力,波德萊爾宣稱這種能力是那時候最好的畫家的特性。

福樓拜當時寫過連載小說賺生活費,那個時候最紅的連載小說是通俗喜劇,當時法國的巴黎廣設大學,有很多大學生,就有很多識字讀書的西費者,報紙和雜誌就很多,日報也出現了。

當時最紅的作家都要靠寫東西賺錢,如果你不是拿皇室的錢,也不是貴族,是一般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那你必須寫稿。

福樓拜寫了幾年都有沒有人理他,快活不下去了,結果他一個表親的媽媽去世了,他就繼承了一筆遺產。

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藝術的法則》(TheRulesofArt:GenesisandStructureoftheLiteraryField )里有對福樓拜的兩本小說做過非常精彩的分析,一本是《情感教育》,一本是《包法利夫人》。

布迪厄通過分析這兩本小說來告訴人們現代文學和現代藝術是怎麼產生的,對福樓拜有非常精辟的分析。

列斐伏爾說福樓拜是「半吊子的波西米亞小丑」,跟波德萊爾一樣,他們能夠對十九世紀提出文學發言卻毫無感激。

之後的文學更加顱內高潮,超知識主義,如蘭波,是位從未長大的天才,長大天才就離身而去的詩人。

《情感教育》講了一個男人愛情的失敗,而《包法利夫人》講了一個女人的失敗與愛情本身的失敗。

福樓拜的主題都是這種在都市中小資產階級里,個人的主體怎樣慢慢浮現的過程。

《情感教育》講了一個小男生來到城市裡面,談戀愛,想要當作家,他在這個城市裡慢慢找尋他的主體,這裡主體的含義當然就是個體性。

卻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被磨滅了。

《包法利夫人》也是一樣,一個女性主義者追求愛情和解放,最後沒有和她愛的人在一起但拿到了一筆錢可以過富裕無憂的生活。

他描寫的都是一個敏感的個體在大都會里被日常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或失去理想——這像不像我們永恆的文學主題?列斐伏爾讓我們思考。

這樣文學的主題不是自古而來,是伴隨著現代性的新奇性開始的。

波德萊爾跟福樓拜建立起了現代藝術的典範。

當時能發表那麼多東西,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天份,另一方面也跟當時的環境很有關係,而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詩人蘭波,他是非常瘋狂的人,卻恰好是那個時候非常典型的反日常生活的詩人。

日常生活非常俗不可耐,磨走人心智的,而蘭波天才反對庸常。

列斐伏爾花了很多篇幅描寫19世紀的藝術文學狀況。

那時所有的文學家都覺得新奇就是革命,他們不斷地攻擊日常生活,攻擊人類真實的、日復一日的生活。

布勒東(AndréBreton)於1924年幫助成立超現實主義研究團體,同年出版《超現實主義宣言》,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里他說:「Themarvelousisalwaysbeautiful.」新奇總是美的,任何新奇都不應該被忽略。

好新奇又覺得自己是革命的是銅板的兩面,於是他們熱於攻擊日常生活與人類真實。

這些文學(字面上)和其政治的反應,與他們的偽革命融合一體。

>Anonymous–AndréBreton列斐伏爾覺得超現實主義作為象徵是重要的,但不幸的是,超現實主義所責罵戰爭中出現的卑鄙不堪、殘忍,恰恰好是人性的本身,我們不可能靠責備人、不可能在非人里找到人類的昇華。

列斐伏爾用了非常狠毒的話來罵布勒東,就像和他有仇一樣,他說在布勒東掌控下的超現實主義很慘,因為布勒東調「pure」、純粹的、自發的,如果有人落到他手上,他就用「純粹」來捕捉、利用和迫害他。

列斐伏爾說,他不僅是超現實主義的教宗,更是它的政治家。

在這樣的巴黎現代性的氛圍里,要創造嶄新世界,而他們所做的只是把巴黎神秘化了。

他們想要找到一種新的革命力量,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對人與城市關係的思考中,最終卻只能傳送一些巴黎神秘化的訊息,就像一幅超現實主義的畫作。

超現實主義中有兩個基本的概念,一個是「降格」(demotion),一個是「變形」(transformation)。

「降格」本來是要用抽象或者超現實的方式去呈現日常生活,而最後所有「降格」的嘗試都變成了藝術形式,變成了廣告、音樂和展覽,也就是說失效了。

超現實主義想批評日常生活的無聊,卻走到了日常生活的反面,沒有了任何干預改變的可能。

超現實主義者提出的靈性發現(spiritualdiscoveries)其實是政治論述,可惜沒有形成政黨,而達達的無政府主義者在1918年想要的失序(disorder),可惜並沒有真正建立新秩序感官(senseofneworder)。

當超現實的藝術品可賣錢的時候,當布列東的主張變得模稜兩可,他們就只能在無政府與共產黨間擺蕩,在心靈和人間轉型間擺蕩,變成新神祕主義,一種內在的深淵,迷信的無意義。

對日常生活的輕蔑和笨拙的攻擊,跟十九世紀的文學一樣,成了頭腦簡單的黑格爾主義者。

現代這些概念是他們追求隱喻時的腦袋充電器,他們的神經和感官卻經常短路。

這些現代的知識份子,是極致和完美的時代產物,無能抽象化事物的內核和他們自己的不同,只能在意識層次上感受到事物,淪為二級抽象,像建築立面,二手貨,只能透過事物的表意(signifying)而非理性元素來說話。

列斐伏爾在這部分的結尾說,不僅文學家有這種問題,哲學也是一樣。

文學通過這種敘事創造了一種新的主體性,文學和哲學一起變成了對抗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陰謀。

他先梳理了歷史,在後面他就要問,我們怎樣面對那些被現代藝術的天才們所摒棄的日常生活? 2。

日常生活的知識 事物變形的無以辨認,只有些神秘玩笑。

我們對事物的意識變形且失去了瑣碎性(triviality),平凡陳腐(banality),我們看每件事都超越它本身,日常生活之內的物件都成了其他的,並非因為抽象,而是我們無能看穿被折疊的異端。

事物原本來自我們內在的日常生活,但經過超現實主義這種「變形」方法,使得日常生活神秘化了,我們就沒有辦法判斷日常生活到底是如何被折疊的,這種「變形」反而折疊了日常生活,以致我們沒有辦法看穿它。

任何希望通過超現實主義的做法,去看穿日常生活或建立真正的日常生活知識是很困難的。

比如我去看波德萊爾的詩或福樓拜的小說,他們都寫的非常好,福樓拜是所謂現代現實主義的開創性作家,你越看他們的作品,就會越不能忍受那些農民的幸苦生活,汲汲營營沒有自主性,或者無產階級那種貧窮的生活,你越喜歡看那些作品,你可能越瞧不起那些生活,因為那種生活方式恰恰是你想逃開的。

事實上,一旦我們驚覺他們勞力之產品是華麗和動人的,那農民生活苦,莊園工作的粗鄙,無產階級鄰里生活的悲催,就越來越不能忍受。

我們意識到這衝突越大,越真實,我們就會需要找到一個新的使命:如他們一樣,將事物變形。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衝突,並不是要直接去討論他們作品的好和壞,而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日常生活的壞和他們作品的好之間的關係,正因為日常生活的庸俗、腐壞、陳舊才使得他們的作品好,要意識到這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回過頭來把日常生活打開。

歷史領域也是一樣。

歷史學家說的只是歷史的陳述(statement)而沒多說什麼。

如描述帝王將相的偉大政績(grandpolicy),讓我們變成感官事件的目睹者。

列斐伏爾提到兩個很重要的人,一個是布洛赫(MarcLéopoldBenjaminBloch),他是法國新史學年鑒學派(ÉcoledesAnnales)的創始人。

年鑒學派是一個歷史研究的派別,它得名自法國學術刊《經濟社會史年鑒》(Annalesd’histoireéconomiqueetsociale),這份刊物在1946年改名《經濟、社會與文化年鑒》(Annales.Economies,sociétés,civilisations),所以我們才會叫它年鑒學派。

一個是在這個派別里集大成者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1902-1985),他成名作的三冊巨著叫《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的副標題就是: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另一本書名怪也非常重要的叫《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區》,這兩本是布羅代爾非常重要的著作。

年鑒學派的特徵是寫得非常瑣碎,它連婚禮情況、馬桶怎麼用、吃飯用什麼筷子,都有非常完整的記錄,從日常生活的瑣碎開始寫,通過長時間的非常瑣碎的日常生活的記錄,來重建這種日常生活真實的歷史樣貌。

列斐伏爾和年鑒學派幾乎在同一個時期。

布洛赫是另一位重要人物,我建議大家去念布洛克的《法國農村史》。

他在這本書里巨細無遺地描寫了當時法國農村的生活。

不管是在梁漱溟,或者做鄉建的學者的研究里,我都沒有看過這麼有細節有意思的描寫。

歷史學家也曾像科學家一樣,我們看到許多描述科學的起源,好像取決於某個偉大的天才。

但科學可能一開始就是記錄記錄蚊子怎麼死掉的,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一樣,如此我們才能看到科學的起源而非記錄蚊子反應的簿記。

歷史學家也習慣從有意義的事件描述一個總體,好像它就是真實本身的出現。

年鑒學派挑戰了傳統史學的認識。

日常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外在化的,所以歷史學家要看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經歷,必須更加謹慎,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方面,如果你不能從日常生活來檢視歷史,那麼歷史學家就會天真地以為,所有事情都是路易十六一個人決定的,或某個人體決定的;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嚴格地以歷史訓練來檢查日常生活,你就會被日常生活的表演給騙了,因為日常生活是一個劇場,很多人在研究日常生活時都很清楚它並不是那麼容易穿透的。

人類都是神秘者,誇張自己的角色來做決定,劇場就是外在化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組裝劇場,因此可以對觀者來重返,凝結和再現生活。

若不能從日常生活來檢視歷史,歷史學家就會天真的隕落,必然掉進笨蛋的陷阱。

會被日常生活表演騙,只看到浮現出來的巨大事件。

以前陳界仁跟我講一個故事,很有趣。

他有一次到浙江農村去拍攝作品,過程中去一個面館吃面,離開以後,面店老闆非常熱情地請他們晚上再回去店裡吃飯,老闆請客。

陳界仁覺得這是農村的優良習俗,結果他們晚上再去,發現老闆擺了一大桌宴席,陳界仁和他弟弟坐在那裡,其他人都是他們不認識的。

那個請他們來的小農民說,他們是台灣來的貴賓,然後介紹說其他幾個人是要買農村土地的。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他要想讓那些想要買地的人,知道有台灣來的競爭者。

陳界仁剛好穿了一身黑,像黑道來的,看上去好像很有錢。

這就是農村社會的複雜,日常生活不是那麼容易穿透的,所以陳界仁會說日常生活是表演、劇場。

你真的去農村就知道,農村的智慧超過我們的想象。

除非我們低估日常生活,低估農村那種真實的民間智慧,你才會以為超現實主義、資產階級文學很厲害,其實真正厲害的是日常生活,但你要知道怎麼穿透它,不要被它騙。

在傳統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想象中,農民都是樸素的,日常生活都是無聊的,實則不然。

陳界仁講的故事是非常好的提醒,特別是要借鑒一下年鑒學派對歷史研究的理解,它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學派,因為它對社會、經濟、文化做長時間的記錄,通過這個來勾勒整體人民的生活,這和王侯將相的歷史很不一樣,當然和中國傳統的史學家、史官所記錄的歷史也很不一樣。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如果年鑒學派的歷史學家想通過日常生活來重建歷史真實的話,那麼列斐伏爾就是想從日常生活知識里找到一種批判的力量,要找到這種知識的基礎,不能靠破壞日常生活、扭曲日常生活。

列斐伏爾呼籲我們,要像布洛赫一樣工作,要像某些優秀的地理學家、心理學家一樣,零星地、點點滴滴慢慢地勾畫。

任何人一開始並沒有全面的策略和方向,需要一點點、全面性地來做綜合的工作,因為這些就是日常生活知識的基礎。

3。

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知识的马克思主义這一節里,列斐伏爾並沒有開闊地開展,很多時候他行文的確有點粗暴,直接指出這是假的或是不可信的,但是有些觀點非常精辟重要。

所以如果有閱讀過馬克思,無論是《大綱》還是《資本論》,才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一開始列斐伏爾對康德的批判是粗暴的,他說康德所謂的理性批判中的「理性」好像跟人沒有關係,他做的不是「人」的批判,而是做「理性」的批判。

以至於在康德之後,所有形而上學討論的後繼者,就像茶杯里的風暴一樣,變得無關緊要。

這並不是說批判理性完全不對,他是說,康德的批判理性留在形而上學,跟行動沒有什麼關係。

列斐伏爾舉了齊克果(SorenA.Kierkegaard)曾經在小說里描述過的一個故事的精彩情節:一個小資階級的憤怒(angry)與其內在的衝突,也就是小資階級的痛苦。

眾所周知,齊克果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所有丹麥人一出生就自動成為路德會信徒),本身所受正式教育不多,但勤於自學。

他性格憂鬱,且深信自己因早年不虔敬的行為而受到上帝的咒詛(而齊克果大部分兄長、姐姐活不過三十四歲─接近耶穌被釘十架的年齡),這來自他父親對他嚴厲宗教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齊克果自少生活富裕,但體弱多病,與兄長們的相處不融洽。

種種因素造成齊克果憂鬱的性格。

齊克果一生大力反對當時得勢的黑格爾哲學,並致力於反思神學。

列斐伏爾寫這一段是為了鋪陳後面的問題,他說,和康德式的理性批判相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考和行動是掛鈎的。

如果這樣,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們要辨識無產階級,那麼我就必須要把無產階級的狀況當作是辯證性的。

無產階級的辯證性是什麼意思?這裡的意思是,像你們一方面在獲得思想、進行思考,但你們又有生活的壓迫感,於是要去打工賺錢。

在這種接觸真實生活的過程中,在思考和行動之間,一方面雖然無產階級被剝奪了財富和力量,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反而是「有機會」的。

因為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是不斷產生的,他們要知道怎麼活下去,怎麼去行動;也知道去思考。

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卻很麻煩,因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感受到的剝削和無產階級的剝奪不一樣,他們並不是感到被剝奪了快樂、財富和力量,而是覺得自己在被剝奪:在日常生活中被剝奪了「自我」。

這裡的「自我」其實是指自我意識,就是私有意識(privateconsciousness)。

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覺得「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覺得「我」被我的工作剝奪了。

他們的私人生活(privatelife)被剝奪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會覺得自己收入雖然很高,但是沒有時間去玩,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個體性,還有他們的生活、家庭和愛,都變得和財產一樣、和一隻手機一樣,被「剝奪」了,因為他們把自己當作是財產的一部分來思考了。

這是列斐伏爾比較犀利的觀點。

為什麼無產階級反而是有可能性的,而資產階級是沒有可能性?因為資產階級把自己都私有化了,把自己私有化就意味著他自己就是「物」了,於是等同於他默認」自己」是可以被剝奪的。

也就是說,因為無產階級被剝奪的是他們身上可能性,是力量、是快樂,所以他們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有可能感受到一種整體性。

小資階級只能感受到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但無法拒絕自我(否則他們就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以致於他們停止將人,社會和人類視為整體。

無產階級可以透過知識獲取行動,透過改變自己處境而解放自己,而資產階級則封鎖為人(thehuman)。

他們不是反壓迫而是要跟現這個剝奪了的」自己」斷裂,他們將壓迫理解成是錯誤或假的,可以抗拒的,「我要過’我自己’生活」的念頭,使他們壓迫自己成為小資或知識分子。

他們覺得只要承認真誠自我之需要,人生就算成功了。

無產階級要努力活下來,學習知識、學習工具、用各種技術努力活下來,這就是生活本身,沒有什麼是高於這些的東西的。

列斐伏爾有點詩意的描述到:無產階級生活的意義是在生活本身中發現的,生命不斷的演化,透過日復一日的行動(工會,政治活動….)(The「meaning」ofaproletarian’slifeistobefoundinthatlifeitself.Lifeinvolvescontinuous,daytodayaction(trade-union,politic….)…p145無產階級在生活中,經由行動和面對的真實處境,集聚成理念的批判(achievingcriticismofideas), 他們將生命當成探尋理念與意識湧現的起點。

這個觀點在湯普森(E.P.Thompson)討論英國工人階級崛起的書《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是核心論證,這本也是經典的文化研究的書,建議閱讀。

比如我們在酒吧里喝酒,你跟我抱怨你的老闆不好,我跟你抱怨我的老闆不好,於是我們才意識到我們是一群被壓迫的人。

這種意識就是通過思想和行動,通過去聊天、去組織,然後慢慢形成的。

階級意識的形成並非像每天早晨的太陽會自動從東方升起,而是要去打造的。

工人擁有集體生活,透過行動和鬥爭才成穿透日常生活。

無產階級的生活沒有界線,工人沒有本質,知識就是行動和理論合一。

資產階級被強迫接受要有個性,私有意識,這種「個人」和個體化,恰恰就是對抗階級的武器。

想一下,新自由主義是不是就是這樣?在新自由主義的鼓吹下,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都是要自己負責的。

自己的成敗跟別人沒關係、跟出身沒關係,如果你今天不成功,完全是因為你自己不努力,新自由主義把所有的成敗都放在自己的身上。

但這其實是破壞階級感、破壞團結感的,是破壞人跟社會的關係的,因為把每個人都個體化了。

而個體化中的自我(私有)意識,恰恰就是資產階級組成的非常的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研究無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就是要揭露資產階級給自身以及給工人階級創造的迷霧。

資產階級創造出的環境本來是適合他們自己的,也成為了他們自己痛苦的來源,但是這種環境也限制了無產階級,所以日常生活批判就是要揭開他們為自己和為了讓工人接受自身條件的歷史開始。

就像義大利建築史學家塔夫里(Tarufi)說的,現代建築的痛苦就是來自資產階級的革命想象,道德的補償來減緩他們自身的痛苦。

建築師要用建築的方法、用都市計劃的方法改變日常生活。

這種其實只是資產階級的道德救贖,也只能免除他們自身的痛苦。

這種解放是非常個人英雄式的,列斐伏爾覺得這種個人式的解放不會是有用的,它最後導致的只是個人的成功。

現在我們談論文學的、藝術的、建築屆的明星,我們討論的都是明星,看到的都是「明星」,可是最後並沒有看到社會得到了什麼改善。

我常喜歡舉的例子:現在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是藝術學院出身的,普通人或素人藝術家根本是沒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被認可的「藝術家」的。

於是當約瑟夫•博伊斯說出「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話之後,真正的意思是,我博伊斯做什麼都可以,因為我是藝術家,做什麼都是藝術品;而你們不行。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來解釋,博伊斯和工人階級思考的差別是什麼?工人階級會怎麼想「人人是藝術家」這種問題?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人人是藝術家」說人人要解放,把自己的能量解放出來。

而「人要把自己的能量解放出來」,是非常資產階級的想象,因為「能量」是以「我」為中心解放出來的。

若能夠解放自己的能量,那人仁都可以是藝術家。

這種解放,難道跟個體解放和社會的是沒有關係的嗎?這種話就代表此種解放是以個體性為基礎的。

馬克思說我們的自由是跟社會有關係的,我們要和其他人一起解放,個體的解放這件事才有可能。

然而唯心主義,現代主義式在文學上和藝術上表現出的特徵:」解放自己」,」成為自己」,這種個人革命的想象從波德萊福樓拜到1970年代,我覺得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基本上都是同樣的論調。

所以那怎麼辦?列斐伏爾為什麼批判安德烈·布勒東(AndréBreton),因為布勒東既是超現實主義者,又有點無政府主義者的傾向。

他說,「擁有」是一個社會功能。

當然馬克思以及共產主義是反對這個觀點的,因為擁有就是私有財產的概念。

無政府主義者想的事情是:我們這個小社群能佔有一塊地,然後在裡面過我們的生活就行了。

它雖然比個體的範疇稍微大一點點,但它還是一個小社群概念。

共產主義要的不是這個,共產主義要的是我們全體一起來,一起行動,這樣才有解放或革命的可能性。

所以無政府主義者想的是擁有什麼東西,覺得這個是社會功能;而馬克思主義者們覺得共產才重要。

無政府主要承認擁有(possession),而共產主義要的是挪用(appropriation),possession是交換概念,擁有、私有;而appropriation是使用概念,是挪用、霸佔,使用,這在書中最後一章會談到。

超現實,觀念,形上學,精神生活的批評都在別處,在他們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離日常生活越來越遠。

越是天才的批評越遮掩日常真實,真實的世界就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一切俗物。

於是,異化注定是哲學(生活批驗和人性的基礎)及文學(運動中表現人生)的。

 4。

六个批判 關於對個體性批判、神秘化批判、金錢的批判、需求的批判、工作的批判以及對自由的批判,這六種批判馬克思已經提到了無數次,列斐伏爾用自己的話再把他們重申了一遍:即我們要對個體性進行總體的批判;我們要對由整個異化過程所致的神秘化進行批判;我們要對錢、對需要、對工作,對自由批判。

特別是自由,因為自由是非常資產階級的概念做批判。

馬克思談論過過自由的兩個層面:一個是憲法規定的自由,是非常個人的,撕裂我們的自由,它是負面的、消極的自由;另外一個是「自由人」的概念。

列斐伏爾引用馬克思在哲學和政治思考來批評法國憲法的「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行使任何事情的權力」,馬克思認為,這種自由不是讓人跟人合作,而是要人和人分離的,限制個人的,限制自己的權力於自身。

個人自覺,內在自由,個性都是資產階級的觀念,因此「自由就是人類勞動力的終結」。

當奴隸和農奴不再是奴隸身份的時候,人們說他們獲得了自由,但這種「自由」剛剛好是資本主義市場最需要的東西,因為自由意味著勞動力的自由。

因為資本主義發現他們需要的是工人而不是奴隸,因為奴隸只可以幫助他的主人過的好一點,沒有辦法幫助資本累積,但工人可以。

這兩種身份,恰好奴隸是沒有自由的,而工人則是看起來有自由的。

在說最後一章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他在這本書很長的前言里最後提到的願望,他說他未來想做很多調查,而這些調查的結果都可以放回到日常生活中來體驗。

如果我們拋開這些期待,不管是對書本身的還是對列斐伏爾的願望,我們應該認真地想一下,列斐伏爾帶給我們了什麼?我希望我們盡可能地擴張他的想法。

擴張的意思是說,從他那種可能有點簡單的,有點固執的,充滿政治革命願望的,卻從不像思辨哲學有推論過程的書寫里找到一些力量。

列斐伏爾談的幾種批評,作為實踐者在閱讀之後如果能用稍微群體化、社會化的思路去思考,很多事情可能就都不同,比如經過對個體性的批判,我們可以嘗試把個體擴張成相對的集體,社群的概念。

如果我們以往一直強調個人的成長,強調個體性,那現在讓我們來強調社群的成長怎麼樣?來強調合作性怎麼樣?過去我們知道神秘化的危險,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超越神秘化?一個人絕對沒有辦法自己覺醒,穿透神秘化是最困難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里活著,沒有辦法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腦袋清楚了,除非是失戀,失戀會讓腦袋清楚一小下。

基本上只有通過集體的方法,或通過行動和鬥爭的方法才能穿透日常生活,才可以穿透神秘化。

又比如說錢,錢是中介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的,錢其實就是異化理論的關鍵。

我們談的錢都是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那我們沒有辦法談重新分配財富?意味著思考我們與外在世界(人與物)的關係。

我們談需要,但談的需要都是個人的需要,那什麼是社會需要?去思考社會需要(socialneed),馬克思在不同的地方說了很多遍。

簡單來說,買房子是個人的需要,可是都市裡不只是你需要擁有房子,還需要衛生,需要下水道,需要公園,需要好的教育和醫療系統等等,這個就是社會需要。

當我們急著滿足個人需要的時候,如大量的私有住宅,我們就沒有辦法管社會需要了。

我們談個人工資高低,那可以談談全民工資(無條件基本收入)?我們談的工作都是跟個人的收入有關的,但有沒有想過可能有一種能讓大家聚合在一起的工作?談自由,都是談個人的自由,那有沒有一種集體的自由?我們不可能有一種內在的、純粹的自由。

如果沒有經濟的自由,沒有政治的自由、社會的自由,就不存在個人的自由。

斐伏爾在書中花了很多的時間解釋了馬克思的理論,而我有一個最直接的結論:以上的所有批判都是對私有意識(privateconsciousness)的批判,如果丟掉私有意識,新的可能性將會出現。

 5。

馬克思思想的發展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常常會遇到兩個阻礙:一個阻礙是教條地去閱讀馬克思,把馬克思主義的《資本論》當做是教條去遵守,覺得它是不可變動的,一旦教條式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就完蛋了,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經要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變動的(inmovement),是在辯證過程中的。

第二個阻礙則是太自由地去解釋,也不行。

列斐伏爾舉了一個例子非常好的解釋了什麼叫「aufheben」,這個詞翻譯為奧伏赫變,或者揚棄。

它是意思是指,在把這個我已經知道的東西丟掉的同時,就可以把它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既揚又棄,先棄再揚。

像馬克思本來是念哲學的,後來他去研究政治經濟學,所以他就把康德、黑格爾,特別是右翼時期的黑格爾全部丟掉,去研究政治經濟學,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同時也就把哲學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層次,這就是揚棄。

列斐伏爾用馬克思作為例子解釋了「揚棄」是什麼,即先把腦袋里黑格爾的哲學丟掉,然後認真地去念亞當·斯密(AdamSmith)的《國富論》,研究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認真看英國的生產資料,看法國的生產資料,看德國的生產資料。

因為他認真研究之後,最後總體的掌握力變得更強了,而總體掌握力的提高,恰恰又把哲學提升到了另外一個高度,這過程就叫做揚棄。

其實我們在藝術史、建築史上常常會用這個概念,只不過是非常的唯心在用它。

在《1844經濟手稿》中有異化的清楚定義。

列斐夫爾進一步說,異化它不是一種理論(atheory);異化是那個的理論(TheTheory),即抽象化人類所有生活的總體的理論,是「那個理論」。

如果把異化當做是「那個理論」來解釋人類總體生活的時候,就不會像經濟學家那樣只會用歸納或演繹來解釋人的總體生活。

如果沿著基本的邏輯哲學或社會科學,歸納是一種方向,演繹是一種方向,歸納和演繹,一個是收,一個是出去。

但如果按照辯證法去想就完全不是這樣了,而馬克思要展示的就是這個來來回回的過程。

拜物教,也叫「物化」同樣是這樣。

如果說異化是最重要的認識,那拜物教就是第二重要的。

拜物教不是我發現它的存在了,就可以把去掉的東西。

拜物教是不可能祛除的,它是根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的。

人跟人的關係永遠不會是真正的關係,人跟人關係都會在物品上展現出來。

例如我去買一件衣服,我跟衣服產生關係,而這個衣服是工人們做的,我只和工人們勞動力的產品發生關係,跟勞動力與生產勞動力的人卻完全直接關係。

人跟人關係是被這個物品所中介的,這就叫做物化或者叫拜物教。

然而我們不可能發現了拜物教就清醒了,就可以不拜物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拜物教就存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內核里,這一點非常重要。

物跟物的關係取代了人跟人的關係。

我要需要錢買生活用品。

那錢要怎麼來?我用勞動力換來,當我奉獻勞力拿到了錢,而錢一定是他人死勞動成果的等價物,等於我的活勞動換取別人的死勞動成果,同樣的,別人用活勞動換取我們死勞動的成果,資本主義社為永遠在此無限運動的循環中生產物與物,而非人與人關係。

活勞動是勞動力,死勞動是勞力凝結所具現的物(商品,貨幣)。

這就是拜物教,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中是不可能去除的。

當然,禮物經濟是替代概念,合作社也有類似的功能,是群體內外交換的,互酬的。

我們必須知道拜物教不是發現了就可以去掉的,它就在我們生活的內核。

我們是沒有辦法避免拜物教的,我們也沒有避免異化的。

那該怎麼辦?列斐伏爾說我們只有兩個方法。

一個是從科學上或從知性上來說,我們要努力地去揭示分工、異化、拜物、神秘、剝奪的整個過程,起碼知識上要理解它。

但是光理解是沒有用的,我們要行動,但怎麼行動呢。

所以此時,作為無產階級就有機會行動了:你感受到了壓迫與異化,你就有可能通過你的行動去改變你的生活。

這就是列斐伏爾說的思想跟行動。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哲學不是用來解釋的,哲學是用來改變世界的。

他覺得無產階級有可能達到這種改變的,如果我們努力地去揭露日常生活,如果我們還要活得下去,就一定會有可能。

馬克思當然是知識分子,他是哲學家,我們更可以把他當做是行動家。

他的目的並不是要描述現代世界或是經濟的本質運作,而是要去回答「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

我認為,他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談人之所以為人。

只是他揭示的方法不是存在主義式的,不是唯心式的,不是形而上學式的。

他舉了列寧的三段論作為例子作為革命與解放可能的參照,收先要有客觀的需要,如社會已經不安了,民心渙散,窮人太窮了,富人太富了,而且富人只佔百分之一。

接著就會有有革命的需要,就會出現新的政黨,無論是葛蘭西黨的有機知識分子,還是列寧式的革命性的剛性真理。

最後,人們不再想過和以前一樣的生活,就會產生行動。

這就是列寧的三階段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則一直不斷的強調沒有行動的知識和理論都是抽象的工具。

但如果只有批判的武器,沒有武器的批判,世界是不會改變的,這兩樣要同時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頭都曾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在實踐這件事,只是我們不會把它講的那麼偉大。

簡單來說,就是我認真知道這件事情了,我就是會做的。

但問題是我們學了很多學問,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藝術史以及其他的各種理論,雖然我們學會了,可是卻不太相信它可以用,也不太敢去實踐它。

我們面對的批判哲學是這樣,文化研究也是這樣:告訴世界一大堆偉大的理批判論,可是我們學了就是不敢做。

為什麼?因為你還想過以前一樣的生活。

第一要強調的是知識跟行動,第二是要有對個體跟私有意識的認知。

必須想辦法聯結在一起成為大眾,就好像知識需要行動一樣,個人也需要集體,這個事情才會完成。

人類世界之前所累積下來的知識、經驗、實驗,都在提醒著我們,我們都從前輩那裡得到知識,才可以繼續改變。

我們只能且戰且走,辯證的去思考才有可能。

列斐伏爾的結論當然不是很漂亮,但他一些特別有意思的具體的提問,其中一個是:我們如何去創造出辯證自覺?我們要思考,我們也要行動,這兩者也要相互影響,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創造出這種辨證的自覺,而這又要花多少時間?我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學會辯證的思考?他說,這不是和愛情一樣嗎,我們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會愛。

我們可能會歷經很多代努力去學習這個事情,這個沒關係,但是列斐伏爾覺得最大的麻煩是我們沒有去允諾與承擔這件事情。

什麼叫承擔?承擔就是我思考到要有所改變,且對這個思考與改變都有所承諾。

列斐伏爾翻出了歷史,他說戰爭時期的那些左派都有認真思考過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有想要去真正地改變它。

在戰爭時期的大部分知識分子雖然有做此承諾,但因為他們依舊想自己的生活有所選擇(available)。

換句話說,就是知識分子們雖然自身想要革命,可是心裡對革命以及革命的未來還是有點恐懼,因為他們還是想過愉悅的生活。

如果承擔,你就應該要奉獻你擁有的所有事情,要重新把生活拿回來。

如果要搞革命,你就要認真的念書跟行動;我們不可能同時革命,同時念書,然後又過小資生活,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很難,但他同時又說,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另一個問題,現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藝術家都不是從行動和知識里認識承諾的。

因為他們正在從日常生活的限制和自己的感受中「去承諾」,即去承諾(discommit),他們受制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於生活的立即反應,所以變成無法承諾了。

他們每天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自認不要管左派,不要管世界,不要管其他階層的窮人,認為這些跟他們都沒關係,只要他們能對自己的感受發言就可以了。

所有的藝術不正都在教我們要對立即的感受發言嗎?教我們要對日常生活的經驗發言。

台灣有多少年輕的藝術家都在喃喃自語?大陸也是,很多年輕策展人寫的東西我真的都看不懂,他們把自己的感受當做是唯一可以展示藝術性的東西。

也就是說,以前的知識分子有承諾,但太膽小,搞革命搞到一半就跑去大學裡面當教授了;而現在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則是去承諾的,把自己限制在日常生活小小的感受的表面,根本不敢思考大社會、大世界的格局。

這是非常有趣的說法,列斐伏爾講的是1947年的法國,不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不過我現在讀起來都非常有感受。

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嗎?好像1947年描述的社會到現在為止,都已經過去70年了,知識份子卻沒有什麼進步。

知識分子應該要想辦法,不要從生活限制和立即感受豁免承諾,要重新承諾,自己要掌握自己所有的生活,要全局地去看待生活。

面對這個問題,馬克思與列寧式都覺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通過一個政黨,去改變世界。

只要改變了、革命了,就會創造一種新人(newman)。

可是列斐伏爾說,我們現在是新人了但又怎麼樣呢?注意,在這裡,他用了一個非常怪的方法下了一個結論:現在革命是不可能的。

因為已有的革命看起來都失敗了,因為一戰,二戰都發生了。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新人怎麼辦?此時,新人只可以在一個地方看到的,那些充滿了關於革命後的新氣象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挪用發生之地。

到此為止,列斐伏爾用這個詞作為結束,停在了這裡,並沒有作過多解釋,所以我希望可以多解釋一下「挪用」。

我不知道各位看到「appropriation」會想到什麼?最常想到的可能是霸佔空屋(squatting)、反高速公路、反綠地、反外環道,反綠地,開放原始源,opendocuments,publicdomain等物授權方式,以及cohousing,合作運動,合作社…..這些活動是「挪用」。

荷蘭第一棟依《住宅法》興建的社會住宅(1909年完工),有獨立房間與衛浴,是由工會組成的住宅法人興建。

資料來源:JeroenvanderVeer為什麼是?在歐洲有許多共同住宅計畫(cohousingproject,),或者像荷蘭這種民間興建的公共住宅。

例如這本書(CoHousingInclusive:Self-Organized,Community-LedHousingforAll )的案例,列出一段我好朋友康旻傑老師在臉書上的介紹:多年前,他(MichaelLaFond)在西雅圖協同組織一處輕工業區附近的鄰里,以小蝦米對大鯨魚之勢,阻擋了市政府聯手微軟及主要媒體共同倡議、將投注巨大城市資本的中央公園SeattleCommons。

不是因為他們反公園,而是不滿這類視原地景如空白無物、原居住/工作者如幽靈的綠色房地產邏輯。

當時,Microsoft承諾只要公園規劃成形,就捐贈數千萬美元資金投入公共建設,但同時,微軟較低調的大人物PaulAllen卻在公園預定地附近買下許多待開發土地,準備坐收綠海第一排房產増值的獲利。

這是一場西雅圖極為重要且著名的公民抵抗,當年我還在華大念博班,心想,誰會反對大公園的誘惑?但經歷數次公投及設計修正,西雅圖全體市民拒絕了SeattleCommons,轉而關注一般生活住宅周邊、可及性更高的鄰里公園和學校。

LaFond和Cascade社區善用美國公投過程所依賴的制度設計和公共論述,讓原本活得好好的生產性地景、移民社區、及藍領鄰里免於迫遷的命運。

多年後,Cascade活躣的市民農園和遊戲場取代了中央公園,但縉紳化的房產開發並未因此鬆手。

我後來沒再和他聊起當時的決策及行動,只是,socialinclusion一直成為他堅持的基本價值。

幾年後,他在柏林落腳,創辦id22:InstituteforCreativeSustainability,積極投入社區創意永續及合作社住宅的實踐。

這本新書,應該是這些年研究及行動的具體成果。

在工人階級社區,他們連公園都不要,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這邊上建起公園,開發商就會來開發自己住的這個社區。

這群窮人他們不要公園,就是要零零碎碎的,荒廢的地,因為他們覺得這才是他們生活的地方。

所以他們不是擁有那塊地方,他們根本不可能會擁有那土地,所以他們只是使用那塊地方從而讓它不變成別的,讓大家可以共享,這就是挪用。

其他的例子比如芬蘭的restaurantday,在那一天里市民可以任意販售食物而不需要納稅,這也是一種挪用。

與之相對應的香港有最近更改了一條法律規定,商販不可以上街販賣東西。

這個法令其實等於在破壞公共生活,因為上街賣東西並不是商販買下了那個空間,而是在使用那個空間,這就是”appropriation”。

列斐伏爾會用”appropriation”來形容新人可以有的解放,雖然今天沒有革命了,但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還可以重新想象挪用這個概念。

他說,如果按馬克思的推論,有新人,就會有新人所需要的新物質基礎,新物質基礎是什麼?第一個是,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有其基本的標準。

基本標準有兩條,第一條就是最低工資。

現在很多國家有多最低工資的標準,現在談這個問題並不覺得有什麼偉大,但如果回到1947年去看,列斐伏爾當時就在談最低工資這個事情確實很厲害。

當然現在我們談論的市民工資是另外一個概念。

一個社會最起碼要有最低工資的保證,馬克思說,革命最重要的事情是減低勞工的工作時間,意思是說,每小時的工資要提高,勞工才可以活下來。

所以最低工資在政策上執行是最有效的,因為只有提高最低工資和最低工時的薪水,才可以減少工人工作的時間。

這裡的轉換很重要。

第二條提出的比較有意思的,叫「生活的知識跟文化的一般標準」。

什麼是關於知識和文化的一般標準?就是窮人也應該要看得起藝術,看得起小劇場。

現代都市都在地段昂貴市中心的地方蓋美術館,蓋小劇場,但是工人都住不起市中心,都住在離市中心非常遠的地方,於是他們每次去市中心看一場戲或是一個展覽都都要花很長的時間,這樣就是剝奪他們在城市中生活的權力,即我們說的接近城市的權利。

我們應該盡量的讓每一個人都盡可能能享受到知識上與文化上相同的生活水平,這是應該要做的,也是應該要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

現在當代藝術界的墮落,就是因為都在玩小資遊戲:一般勞工和一般市民根本瞧不起當代藝術,他們根本看不懂當代藝術在玩什麼,覺得這些藝術跟他們沒有關係。

當代藝術無論在使用什麼形式,根本就不在「生活的知識跟文化的水平」中,和市民根本沒有關係,所以最後就變成了資產階級的遊戲。

我舉個例子,六年前我在柏林,那時柏林還有很多霸佔公屋的運動,在一條河邊,有一個當時幾乎是最大的霸佔公屋運動。

當時我和我的幾個學生一起去,其實我們都有點害怕,因為那幢大樓很高,每一棟樓每一間都被工人、藝術家和學生霸佔。

那幢大樓貼了一張很大的條幅寫著:「射殺觀光客(Shootingtourists)」,因為很多遊客都跑進去窺探裡面的生活。

當時還有個壯漢在門口砍柴,我就過去問他說,我們能不能進去?他就說,沒問題,只要你們不拿相機。

然後我們就進去了。

當我們進去之後才發現,在這棟被霸佔的公屋地下層里有一個非常好的小劇場,看一下那裡的海報就知到,東南亞,包括印尼、菲律賓、泰國,還有歐美一些無政府主義者跟草根人士的劇團都去那裡表演過。

想象一下:一群人霸佔了一個公屋,然後裡面有個非常專業的,比很多大學的劇場都專業的小劇場。

那裡賣的啤酒價格幾乎和歐洲超級市場里買的一樣,不超過2歐。

然後我就問他們為什麼要搞劇場?他們回答說,因為窮人也應該有機會看戲,窮人也需要快樂,窮人也要開心,也要聽音樂。

所以,不能因為窮就不做文化。

這就是列斐伏爾所謂的「生活的知識跟文化的水平」。

最後,列斐伏爾說那我們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呢?第一個願望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是怎麼「活」的。

從康德到黑格爾,這些偉大的哲學家和形而上學家都沒有告訴我們,我們這些一般人是怎麼活的。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我們是怎麼活的呢?他說我們起碼要進行三樣工作:第一:要調查個體的真實生活,也就是說,要去瞭解私有的個體是怎麼形成的,要去調查每一個具體的人。

第二:我們要檢驗和瞭解個體是怎麼形成的,檢驗每一個人一天的所有細節,有點像做一個「一個中國美術學院學術的一天」的項目,去觀察他們幾點起床,幾點去找老師,幾點叫外賣之類的。

因為列斐伏爾說,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每一分鐘,都是有可能的。

有可能是指,在「那一刻」其實你可以不那樣做,但是你不知道。

所以要通過這種很有趣的日常生活調查,才能知道自己被限制於哪個細節中。

以前在做《破報》的時候,我們常常讓記者去跟蹤一個名人一整天。

有一次跟蹤的對象是柯世海,這個人靠買賣法院的拍賣屋賺了很多錢,雖然玩資本主義遊戲,但當他賺了錢以後他又跑去每個抗議現場舉牌子抗議;他也很愛惜動物,花了非常多的錢去照顧貓和狗、羊等等。

所以我們很想知道這個人是怎麼「活」的,就派了記者去跟蹤了他一天。

最後我們發現,他其實很慘。

比如他每天早上要先先去看法院公告,他有胃病要吃很多藥等等。

所以,當你仔細觀察一個人的生活的時候,就會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會被日常生活的很多瑣碎的事情綁架了。

可是每一個綁架的過程里,都有機會做一些實踐。

譬如說,可不可以想象柯世海在吃胃藥和便當的時候,是否可以同時在寫抗議標語?非常的複雜,可是也很有趣。

第三,列斐伏爾以法國為例,說我們要這麼開始形成一個生活的法國形式(Franceformoflife),只有找到當地生活的形式,才有可能去改變它。

同樣,只有找到生活的美院(高師)形式,我們才有可能有出路。

這說法非常人類學、社會學,這完全不是哲學家的思路。

最後,當做完前面這三件事情之後,列斐伏爾說那我們就有機會可以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批判達到一種藝術的層面了。

即我們都知道我們自己的限制在哪裡了,而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限制是什麼了,也許我們就可以改變了。

當我們經過調查,知道了我們一天花了很多在時間講廢話、打字上,當我們意識到這事情之後,也許我們就可以改變了。

這本書用這樣的結尾結束也許有很奇怪,但這就是列斐夫爾,鬆散的就飄走了。

列斐伏爾是對之前所有的左派、右派哲學都有所不滿,他覺得在他們之中,日常生活被蒙蔽了,沒有被受到重視;而他對現代主義所興起的文學和藝術也有所不滿,因為他們把日常生活當做了敵人。

他認為所有的機會都在無產階級的日常生活裡頭,所以我們要重新認識無產階級的日常生活。

最後,列斐伏爾說的生活的藝術(artforliving),就是為了生活而創造出來的藝術。

什麼是為了生活而創造的藝術?就又回到了都市革命一書中提到的Oeuvre,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生活的藝術,才會活出Oeuvre的樣子。

就時間順序來說,列斐伏爾是先寫《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再到《書寫城市》(WritingOnCities)的,然後才是《都市革命》(UrbanRevolution)的。

他這個想法日後越成熟完整了。

當然,他也強調讓日常生活批判所抵達的藝術一定是集體跟個體共同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個別知識分子可以完成的。

系列課程整理o。

課程總筆記 1。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课程|#1课程缘起2。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課程|#2接近城市的權利3。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3從城市到都市社會4。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4日常生活批判AlsopublishedonMedium.http://heterotopias.org/archives/1821Fredchiuunread,Oct21,2017,11:56:05AM10/21/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borderless-hk.com/2017/10/18/%e5%85%a9%e6%9c%ac%e5%8f%8d%e6%80%9d%e5%8d%81%e6%9c%88%e9%9d%a9%e5%91%bd%e7%9a%84%e6%96%b0%e6%9b%b8/   兩本反思十月革命的新書 原作者:DavidSessions編譯:五月編按:談到十月革命,就不能避開布爾什維克。

很多人——包括右翼和大部分溫和左翼,都認為布爾什維克主義與歐洲的政治思想是絕對相悖的,是落後俄國的病態產物,是對西方文明的威脅;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是少數人的政變;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是憤世嫉俗的操縱者和狂熱的極權主義者。

另一方面,中共之類的斯大林主義後裔,始終強調馬—恩—列—斯—毛的所謂“馬列道統”,認為斯毛二人完全繼承馬克思的思想遺產。

最晚從1960年代開始,西方的所謂新左浪潮出現以來,早就有無數作品重新認識十月革命。

最近,又有兩本新書再做探討,一本是塔里克·阿里(TariqAli)的《列寧進退兩難—恐怖主義、戰爭、帝國、愛情及革命》(TheDilemmasofLenin:Terrorism,War,Empire,Love,Revolution)和柴納·米耶維(ChinaMiéville)的《十月》(October),堅持一種獨立於上述兩種論調的研究路向。

兩位都是享有盛名的作家。

作者認為這些新書,客觀上也是對新的革命的呼喚。

本文根據作者書評節譯,或有助大家重新思考這段歷史及其在今天的意義。

 阿里和米耶維都認為,我們對革命歷史扁平固化的認識,與當前社會缺乏政治想像力和解放的希望有關。

阿里寫道:“今天的主流意識形態及其所捍衛的權力結構,對上世紀的社會運動和解放鬥爭懷有巨大敵意,因此,若要與之抗衡,須盡可能復原真實的歷史和政治記憶。

”在《列寧進退兩難》一書中,他非常重視一手史料——信件、回憶錄、政治文章,甚至革命戲劇演員的詩歌。

在重新審視這些史料的過程中,阿里發現了歐洲社會主義運動歷史裡的道德脈絡。

米耶維的敘事手法則讓人覺得October是一部小說,但其內容實際上嚴格來源於真實事件,只不過作者把握了各種巨大歷史力量在1917年撞擊產生的眩暈,從而讓讀者切身體會到那場影響廣泛又充滿未知的社會動盪。

 西方工人運動的影響十九世紀的西歐工人階級飽受壓迫,工人運動經常因國家機器的殘酷鎮壓而失敗。

阿里書中介紹國際主義、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歐洲帝國主義的一章,展示了工人合乎道德的英雄主義——歐洲無產階級當時正獨立對抗有史以來最貪婪、殘暴和裝備精良的國家機器,因此他們普遍夢想通過革命建立平等和平的社會。

俄國的工業化遠遠落後于西方,工人數量也有限;但由於俄國農民的反抗傳統,剛剛在城市落戶的無產階級也特別地激進和革命。

列寧這一代知識份子,看到依靠恐怖主義激起農民革命這一策略的失敗和西歐工人運動的發展,於是轉向了馬克思主義——通過工人革命推翻專制統治。

 布爾什維克的出現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1898年成立了社會民主工黨,但很快就開始關於組織和戰略的內部辯論——這一政黨應該是異見者的大聯盟,還是意識形態一致的組織?列寧在《怎麼辦?》一書中闡述了他的立場,但長久以來都被解讀為他對工人階級的戰鬥性缺乏信心,因此要建立由“職業革命家”組成的陰謀團體,來取代工人階級,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史達林主義的出現。

然而,仔細閱讀當時的辯論就會發現,列寧其實非常推崇歐洲的社會民主黨模式,一直認為受過教育的組織者的任務是“向工人階級傳達有關社會主義的好消息”。

但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只能通過嚴密的組織工作,才能說服工人只有通過政治革命才能解決其經濟訴求。

而《怎麼辦?》一書其實是在說明,即使在俄國這樣的警察國家,只要有人願意組織,工人階級就可以發揮其歷史作用。

而之後的歷史顯示,布爾什維克(社會民主黨多數派)和孟什維克(社會民主黨少數派)的核心區別在於:後者認為,社會主義者能做的就是把自由派推向民主革命,只有俄國變成完全的資本主義國家之後,工人階級才能登上舞臺;而前者認為,軟弱的資產階級自由派無法領導革命,因此需要把工人階級組織起來,使其成為革命的領導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的一戰是布爾什維克面臨的重大挑戰。

列寧和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羅莎·盧森堡都堅持工人階級應毫不妥協地團結起來反對戰爭,但西歐社會主義政黨的其他領導人卻一個接一個地站出來鼓吹民族主義並支持本國參戰。

但列寧始終相信,工人階級有能力終結戰爭,革命仍有可能在歐洲爆發。

由於1905年俄國革命的失敗和之後的鎮壓,布爾什維克在一戰的前三年中都處於分散狀態。

但在戰爭帶來的苦難的刺激之下,俄國工人的政治覺悟得以繼續發展,並終於促成了1917年二月的起義。

 雙重權力發生在彼得格勒的工人起義和士兵嘩變迅速迫使沙皇退位,隨之而來的是“雙重權力”:資產階級自由派組成了臨時政府,工人則根據1905年革命的經驗成立了彼得格勒蘇維埃。

臨時政府希望繼續戰爭,工人和士兵希望馬上退出戰爭,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中占多數席位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則立場折中,認為應繼續戰爭,但不贊同發動攻勢。

列寧在4月初回到彼得格勒,發現當地的布爾什維克同意“有限度支持”臨時政府。

他的首次公開演說卻指出,國際革命迫在眉睫,布爾什維克不應對臨時政府或戰爭做出任何妥協,而是應該繼續組織群眾奪取權力。

這一論調令他的同志感到震驚——在之後的布爾什維克內部會議中,列寧幾乎完全是處於孤立。

經過兩周的激烈辯論,彼得格勒的布爾什維克才投票通過了列寧的主張,成為唯一支持退出戰爭和工人奪權的政黨。

 走向十月隨著時間的推移,俄國的工人、農民和底層士兵變得愈發激進,紛紛自發進行社會改革,並要求蘇維埃取代臨時政府。

到了七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開始準備武裝起義,但已經成為大規模群眾黨的布爾什維克卻擔心過早起義會給極右派的報復和鎮壓提供藉口,因此號召其支持者保持耐心。

但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領導的新臨時政府依然鎮壓了要求奪權的工人和士兵,並逮捕了布爾什維克領導人。

這些行為使得新臨時政府在群眾心中喪失了合法性。

八月,成功阻止科爾尼洛夫兵變使得工人階級對自己的力量更加自信。

但對於革命今後的方向,布爾什維克仍然進行了將近兩個月的辯論、表決和協商。

列寧本人寫了一篇文章《論妥協》,主張布爾雪維克保持在野,請其他社會主義政黨(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聯合執政(只要他們不再和資產階級的民主立憲黨組織聯合政府,同時認真停戰和召開立憲會議就行—譯者補充)。

但他的同志們認為這太過“懷柔”,加以反對。

(而其他兩大左翼黨也無意真的放棄與立憲民主黨聯合,所以列寧也很快放棄妥協主張—譯者補充)列寧最終認識到,如果布爾什維克再不奪權,那麼二月革命後在群眾中形成的激進主義將化為虛無。

於是,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在10月初就起義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最終結果是10比2的投票結果支持起義。

兩個反對的布黨領袖是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他們還在別的報紙上發表了反對聲明,把起義計畫全盤公佈。

然而,這也無意中增強了那種革命必至的氣氛。

 十月革命在今天的意義推翻臨時政府之後,布爾什維克立刻宣佈,俄國退出戰爭,土地分配給農民,少數民族享有民族自決的權利。

但新生的工人國家,卻馬上要面對右翼掀起的內戰和帝國主義列強的軍事入侵。

如果沒有這些阻礙,或者革命能夠在更多國家取得成功,那麼之後的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米耶維認為,現今是重新開啟十月革命記憶的絕佳時機,在清除掉那些模糊的神話之後我們會發現其核心真相——當時的普羅大眾,相信自己可以推翻不公不義的政府,並且真正做到了。

成功促使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想法和策略並不是俄羅斯的特產,而是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物。

布爾什維克主義並不是自由與民主的對立面,恰恰相反,是使其得以實現的一種激進方法。

但全世界所謂“自由主義者”們,卻認為它比軍事獨裁更為可怕。

社會學家沃爾夫岡·斯特雷克(WolfgangStreeck)把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稱為“空位期(Interregnum)”——即處於資本主義結構性失敗和崩潰之間的時期。

面對種種危機,資本主義既不能提供解決辦法,也不能給予希望。

在這樣的時代,重啟歷史上普羅大眾實現難以想像的政治變革的記憶就變得尤為重要。

正如米耶維在書尾所寫:“暮光,即使是記憶中的暮光,也好過一片黑暗。

” October18,2017Fredchiuunread,Oct21,2017,2:02:46PM10/21/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884《反榖》:邁入農耕付出的代價也許比想像中大MumuDylan 2017/10/2010:00人類並沒有因為從狩獵採集和遊牧邁入農耕,從此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耶魯大學政治及人類學學者詹姆斯‧史考特(JamesC.Scott)在著作《反榖:古代城邦的深刻歷史》(AgainsttheGrain:ADeepHistoryoftheEarliestStates)中提出質疑主流觀點的相反見解:人類並沒有因為從狩獵採集和遊牧邁入農耕,從此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史考特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

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

 ADVERTISEMENT    史考特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

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

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

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數千年來的農業變革對大多數生活在這種社會的居民來說,實際上是一場災難。

   那為什麼人類祖先要放棄原本多元的食物來源,轉移成集中生產風險高的單一作物呢?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史考特推測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是可能因素之一。

然而,我們至少知道兩件事實:首先,數千年來的農業變革對大多數生活在這種社會的居民來說,實際上是一場災難。

考古記錄表明,農民的生活比狩獵採集時過得更辛苦。

骨骼化石證據顯示他們的身材較矮小、牙齒狀況更糟、營養不良更嚴重、死亡率也更高。

   此外,與馴養的家畜共同生活造成跨物種之間的傳染病,幾乎將密集的社區破壞殆盡。

史考特表示,古代農業社會與其說是城鎮,不如說是「新石器時代的多物種集中營」。

史考特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質疑的人,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德‧戴蒙(JaredDiamond)曾將農業的發明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錯誤」。

   另一個事實也能從證據得出,那就是種植穀物與第一批國家的誕生有著至關重要的直接關聯。

穀物並不是人類唯一的主食,但它們卻是唯一有利於國家形成的作物。

史考特寫道:「歷史上沒有木薯國家,也沒有以西谷米、山藥、芋頭、香蕉、麵包果或番薯立國的國家。

」 耶魯大學政治及人類學學者詹姆斯‧史考特。

   穀物有何特別之處嗎?確實有,穀物與其他作物不同:它特別易於徵稅。

某些作物(如馬鈴薯、番薯、木薯)可埋藏在地底躲過收稅官,就算不小心被發現還要費力挖出來。

其他作物(特別是豆類)則有不同的生長週期,或者所有季節都能生長不用隨季節收成。

換句話說,收稅官沒辦法在固定時間前來一次收齊所有稅。

而用史考特的話來說,只有穀物是「可見、可分割、可估算、易於儲存、運輸和定量」的作物。

雖然其他作物也具備某些優點,但只有穀物符合所有條件,因此穀物成為了人類發展的「澱粉類主食、稅收單位和曆法基礎」。

收稅官只要評估田地大小和設定稅收額,往後只需定時回來收取該徵收的份額。

   書的末尾以亞洲遊牧民族如何劫掠和襲擊早期農業社會作結。

遊牧民族透過搶奪鄰居的食物和商品,逼迫對方協商交易換取和平。

他們最終成為農業社會的貿易夥伴,為定居型態的社會帶來銅器、馬匹和奴隸等等。

偶爾也作為雇傭兵,專門追捕逃跑的奴隸和鎮壓反抗。

史考特寫道:「諷刺地是,正是這些『野蠻人』幫助各國成為今日主要的政治主導者。

」   史考特沒有將狩獵和遊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反榖》英文原版書封。

  書籍資訊書名:《AgainsttheGrain:ADeepHistoryoftheEarliestStates》作者:JamesC.Scott出版:YaleUniversityPress日期:2017[博客來外文館]  圖片出處:NewYorker、PinterestFredchiuunread,Oct21,2017,7:35:21PM10/21/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談新時代北京出租車司機提一匹狼觀點發稿時間:2017/10/2112:32最新更新:2017/10/2113:34字級:轉寄列印北京計程車司機特別會聊政治,說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19大提出的「新時代」,一名司機的願望很樸實,「希望每天醒來不要這麼累,日子過得安穩點」。

(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尹俊傑北京攝 106年10月21日中共19大專題(中央社記者林克倫北京21日電)都說北京出租車(計程車)師傅(司機)很會侃、特別會講政治。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新時代」,記者遇到的這位師傅是北京郊縣人,談及打老虎等「執政方式」,更提出「呵護一匹狼」觀點,最後更不忘喊聲「中國共產黨萬歲!」記者20日晚間從新聞中心乘出租車離開,車上好奇問師傅對「新時代」的看法。

老司機在19大期間是有警覺性的,頭也不回就問說:「你們是記者?」後又感嘆說:「記者辛苦啊!不能講真話,誰講真話、誰倒楣!」這位師傅在「保證匿名」下說出自己對「新時代」的看法,他說,「希望每天醒來不要這麼累,老想著份兒錢(出租車承包金),日子過得安穩點」;然後開始抱怨自家車行不規矩、沒給員工上養老金,並談及有乘客抱怨數月沒領到工資。

對於正熱烈召開的19大,這位師傅的直接感受是收入大減,原因是夜總會娛樂場所全關門,沒了夜生活也讓餐飲提前打烊,這對「開一休一」的出租車影響很大,畢竟開車固定要交200多塊人民幣份兒錢。

此外是19大的維安等級提高。

一天內曾被交警攔查兩次的這位師傅忍不住揶揄說:「不正規合法,我敢開車進北京城嗎?幹嘛不去攔私家車?省麻煩嘛!您攔到習近平的小舅子,怎麼辦?真辦他?找出租車,都合法、都沒事!」習近平在19大報告提出「兩階段論」,問及讓習再幹15年好不好?這位師傅肯定地回答說:「好,可以!」理由是,習上台後確實看到改變,周遭生活環境變好了,農村醫療保險也落實了,總得來說日子是變好了。

不過,帝都老司機講話是有鋪陳的。

這位師傅隨即反問說:「你們聽過一匹狼嗎?」見著眾人搖頭,師傅發話說:「狼肯定是要吃人的,現在來了一匹狼,幫人趕跑了其他野獸,那就好好照顧著、呵護著,一匹狼,總比五匹、六匹狼要好!」真沒想到,次優選擇與爛蘋果理論就這麼被「一匹狼」給詮釋了。

對於習近平的打貪打老虎看法,這位師傅說:「這是習的執政方式!您不打老虎,您去哪騰位置?去哪給自己人擺位置?俗話說,水清則無魚,這是政治的本質!」車行在長安大街上,邊聽北京出租車司機政治開示,邊欣賞中南海新華門、人民大會堂與天安門廣場等夜景,頗有一番新體悟;車停付錢,師傅再次提醒千萬別具名,並以著中國百姓獨有的政治覺悟與幽默、笑著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北京領導人打造強盛、美好的中國夢,街頭也充斥相關標語,但民眾對中國夢的體會和對政治的看法可能和官方不同。

(資料照片)中央社記者吳家昇北京攝 106年10月21日 這裡有個好粉絲團,需要你關注!來這裡追蹤更多好新聞Fredchiuunread,Oct21,2017,8:08:18PM10/21/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Chatjai,ChangHsing-Wen張馨文 陈韵:我们在定海桥如何工作2017-09-16dbl&uabb打边炉DBL打边炉DBL打边炉DBL微信号dabinlou功能介绍立足珠江三角洲,聚焦艺术的现场及其文本。

定海桥是上海一段被遮盖的“前传”村角亭,从字面上讲,它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带的公共空间,它是观察站,也是暸望台,它在融入与介入城中村生活的中间地带。

这种中间状态,我们认为准确地描述了艺术进入城中村的实践者的现状、处境和工作方法。

 基于每个城中村都有它的特殊性和个案意义,“村角亭”以口述的方式,切片式地呈现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在进入城中村后的思想与行动。

“村角亭”由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和《打边炉》共同推出,于7月-10月间,逢双周五在两个平台同步发布。

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桥口述陈韵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海桥互助社发起人,西天中土项目负责人。

 我是2013年做一个叫“西天中土”的印中交流项目,才知道上海有定海桥这个地方。

去了后感触特别深,才意识到自己出生的医院就在定海桥不远处,但因为三岁多就搬离了杨浦的外婆家,这次像是太久后的“重逢”。

后来我才了解到定海桥在上海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而且令人产生纠结感情的“地标”,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的意义和存在感被“完美地”掩盖掉了。

一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必然是诸多“前传”曲折演变的结果,这个作为“前传”之一的定海桥,不被作为“核心前传”仔细分析和回味,而沦为了一种残留物,坐等着被除掉。

2014年我申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年策展人计划时,从对定海桥的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发现,2000年像是上海的一个“裂点”(断裂与裂变)。

之前与之后仿佛无法沟通,通过搁置、忘掉和掩埋2000年之前的事,这个城市获得了对一种发展正当性的突发认知和信任。

定海桥的街道我们曾经邀请一位退休的美术工作者到定海桥,他是外滩美术馆一位年轻策展人的父亲,过去一直在少年宫工作,到了定海桥,他很受触动。

他一直生活在静安,虽然对定海桥有所耳闻,但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那种遥远的感觉,跟你听到新疆、西藏的感觉差不多。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存在着一种空间的阻隔,每个空间都是在人的意识中,对老一辈来说,不是你拆掉了重建,就可以完成新一轮的组装。

对年轻一辈和移民来讲呢?是不是地产化之后,我们就对譬如黄浦江(定海桥也在黄浦江边)有了全新的时空认识?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充分理解的变化中的问题。

定海桥的鱼贩在贩卖黄浦江的鱼在准备PSA的这个展览项目时,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定海桥居民的口述,把本地历史自学了一遍,包括当地人喜欢听的戏曲、热爱的运动,还有“流氓历史”、王洪文和这个地方的关系,以及大厂如国棉十七厂的历史,甚至九十年代末短暂的用白洋淀防空洞做音乐排练的时期等等,最终这个展览除了九件作为“触发器”的先期作品,我们还做了四个工作坊。

展览出来的效果跟我们实际想做的事情有一些距离(预料之中),我觉得有必要再进一步去面对这个“距离”。

我们就用展览的余款,把在展览时期就租下来的定海港路252号继续租了下去。

定海桥互助社定海港路252号是一个三层楼的私房,每层楼大概16个平米左右,一楼我们打通后可以做讨论、放映和展览,二楼可以短住也可以做讨论,三楼则可以长住。

当我们打算长期驻扎下来,我们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在定海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认识到自己不想做一个NGO,虽然这很容易被各方面理解,但我们并不追求可以被量化的效应作为“成果”。

现在来看在地工作和对城市议题的持续关注,是互助社贯穿至今的重点。

我们想做的就是小则立足定海桥,大则立足杨浦,再大就立足上海。

上海是一个人流往来频繁的地方,往来的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是否可能在定海桥发出声音,从而扭转现在这个城市发展中已经造成的僵化局面,比如什么事该在什么地方发生,画廊应该开在哪里,美术馆应该在哪里,它们往往不是在地产的愿景里,就是在一个士绅化的氛围里。

我们能不能超脱在外,在一个我们无法直接改变其命运而内部利益交织矛盾的社区里存在,是否可以既从社区习得一些方法与经验,也能和社区居民建立互助式的进步关系?通过最近两三年的尝试,我们意识到,只要有决心和意志在当地持续工作,互助社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的收获是可以很大的。

如果没有互助社,我们就不可能在2016-17年做好上海双年展的“51人”项目。

很多人问我,你们怎么去找到的这51个不同背景、不同职业并且又非常有趣的人?最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对“51人”的思考和讨论发生在定海桥。

我们立足在这样一个卑微的点,去看待这个城市和这个社会,我们才会发现到底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以称为是灵魂和精神的东西。

如果你在上海老法租界的一个咖啡厅里,你对社会的精神和灵魂则会有不同的考量,甚至同一个人说出来的话都不一样。

每一个场所都有它强烈的“场所意志”。

PSA“51人项目”这种场所意志也被我们策划进了“51人”的活动中。

譬如,我们找到了一位上海早期文革运动中的亲历者和核心人物叶老,请他来做导游。

我们包了一辆大巴跟着他走了一些和上海文革有关的事发地点,最后回到定海桥——这个走出了王洪文和他战友的地方,同参加活动的三四十位青年朋友进行了座谈交流。

我们还找到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飞行员曹金先,请他在一个私人的诗歌书店里讲述战争的经历,这个诗歌书店的主人则为这次活动编了一本书,那是一本跟飞行员有关的小诗集。

我们还认识了一位退伍军人于唤楼,他很偶然地去日本学了做日式甜点的手艺,他做的面包非常好吃,又特别便宜。

这个人充满了军人的自豪感,结果却变成了一个面包师。

做面包非常需要体力,也需要一种意志,还需要温度,他的双手的温度决定了他能做一个很好的面包师。

他非常独特,阳刚,又有艺术气质,并且他一定要把面包房开在他长大的那条路上。

创作面包的人:于唤楼我们在PSA的展览项目中就提出“对历史的艺术实践”,定海桥互助社是一个“社”,不是一个“空间”,这是最初提出时就考虑过的。

在艺术领域里,开一个空间就像打开一张白纸一样理所当然,即便是有意安置在一个社会空间里的“艺术空间”,也是随时可以采纳社会,随时又可排斥社会。

但对定海桥来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当下、感情和行为,你所身处的现场就无意义,从而没有必要,你所做的多多少少会被这个场所检视,哪怕是无动于衷,也是一种反馈。

为何要叫“互助社”?我们希望把“空间”这个几乎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放到“社”这个前提下进行讨论和实践。

“社”是一群人的关系,既是社会的“社”,也是社群的“社”和社团的“社”。

在“社”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人的基础上,空间问题才会呈现出它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否则它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弥散的东西,抓都抓不了。

定海桥互助社的儿童绘画展“定海谈”现场做2014年PSA展览的时候,参展人员中就有一半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

到了2015年以后互助社的阶段,“艺术家与否”更不是一个先在的问题,而“艺术与否”变得愈发关键。

艺术的考量和行为,落实在我们做具体的判断和决定中,落实在和社区居民彼此的相处中。

我们做过一个学期的绘画班,后来还做过一段时间的晚托班,我们除了要对参与的小朋友负起责任,也在这个互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当下的教育落实到一个地方的家庭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同时我们也要面对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其中附带的问题。

我们做这件事的出发点,不是要去对社区作出多大贡献,而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立足点去做一些转化和表达。

今年5月我们在定海桥还做了一个月的照相馆,在一位摄影师朋友的倡议下,我们把一楼变成拍身份证件照的定海桥照相馆,这位“70后”的摄影师免费帮街坊拍证件照,人传人地来了不少,我们也认识了很多居民。

但是那一个月之后,我们就按照预先的想法把这个阶段暂停了。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长期便民的事情,也不是要和这里的一家有二三十年历史的照相馆抢生意,而是想看一下这件事情在社区联结和影像档案上能走多远,这取决于我们秋天第二阶段工作的继承和推进。

定海桥如果被拆迁,当这些来自历史的现实和现场被清理,这里的人能从这段生活中带走什么,他从这段生命里走出来,会去到另外一个什么地方,延续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记忆,又有什么样的一个遗产,这是我关注的一条潜在线索。

即便这个遗产在一时来看是“气若游丝”,互助社也希望在这股“气”中做一点事情。

我们在定海桥认识了一位“90后”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他是一个很神奇的小伙子。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认为拆迁是绝对的好事。

后来他偶尔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私下也和我们聊天,我们慢慢熟起来发现,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想法。

他对定海桥的日常生活的状况和理解让我们非常吃惊,他比我们大部分“90后”朋友对生活和社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并且有一种艺术的感觉,他其实并不是像他所说的追求一个拆迁的结果,而是对这个地方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记忆。

他现在就在写小说,但还不肯给我们看。

如果问我们互助社会一直做下去吗?我们目前看不到解散的必要性。

我们关心的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历史问题也得不到关怀,我们能从定海桥的切口处不断发现理解历史和理解它跟周边关系的丰富可能性,尤其是这里的人所带来的鲜活力量。

定海桥的未来就在眼前定海桥居民针对拆迁问题的意见表达互助社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定海桥,有很多的居民以及她们的工作方式、经营方式在现在的城市发展格局中是不入眼的,定海桥的大部分居民是移民,这些移民是被房东看不上,因为房东的房子很好租。

房东也是因为不稀罕住这个地方,才会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房子租给外地人,所以我们就是和还稀罕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以及自己也没有很稀罕自己的移民在一起。

我们在他们中间,反而会感觉到巨大的被包容和被鼓舞。

互助社就是租客,像这里的所有租客一样,没有长期存在的正当性。

互助社解散与否这一件事情,对定海桥而言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定海桥被拆了,我们也是这里最不重要的一个群体,我们的邻居比我们都要重要100倍。

定海桥真正最重要的是比我们更需要考虑去哪里的移民,以及自我认为最重要的房东,前者是这里要被剔除的真正肉身,后者是拆迁的交易方。

如果有一天我们换到了别的地方,我们也会以定海桥习得的视野和方法继续推进工作。

定海桥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极富教育性的地方,哪怕这个地方最终以撕心裂肺或喜大普奔的方式结束了,但我们和“地方”相互影响的这条线索希望是长远的,我们也相信它会在演变和调整中走向思想和感知上的丰满和活力。

*赵伊人在定海桥的调研中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此致谢。

“村角亭”往期回顾第1期:邓春儒&王亭:我们不会用外来者的方式对待故乡第2期:马立安:消灭城中村,会让城市变得无聊和愚化第3期:王卫&何颖宜:我们处于随时关门走人的状态第4期:刘可:亚洲最小实验艺术空间和它的广州房东 赞赏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投诉Fredchiuunread,Oct22,2017,11:21:53AM10/22/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寇延丁專欄:十九大能改變中國嗎?你以為你是誰?寇延丁 2017-10-2207:00 1776 人氣 產生縮網址 現正熱映中熱門新聞 美媒選出全球最令人驚豔的7個地鐵站,亞洲唯一入圍在台灣!「這站」設計受肯定... 中央社 2017-10-1715:21 文革時遭迫害、離過一次婚、能聽閩南語的「知台派」—你不知道的習近平 王穎芝 2017-10-2007:10 為何台灣的大學無法錄取單項能力超強的學生?成大教授感嘆:台灣的大學只配稱為小學 蘇文鈺 2017-10-1610:40 厚奶茶落伍了?Costco推出更強「新品」一上架就銷售一空,買了一整年不出門都不會餓死 食力foodNEXT 2017-10-1911:42 脫離中國、向日、韓看齊「時區加快1小時」連署2天破2000人 施孝衡 2017-10-1911:51 「傳說都是真的!」國軍「斬首部隊」大揭密戰力媲美美軍三角洲部隊 吳明杰 2017-10-1608:20 世越號搜救紀實》潛水員自白:要離開那曾住滿女學生的客艙時,一股力纏住我的腳… 金琸桓 2017-10-2012:28 企業高幹年收逾2億日圓、窮媽媽先殺幼女再自殺律師揭日本窮人「活不下去」真實地獄 謝孟穎 2017-10-1908:30 台灣人這個用竹筷的方式,讓日本人超傻眼!食堂吃飯最初級餐桌禮儀7大提點 tsunaguJapan 2017-10-1512:30 讀者投書:薄薄幾頁漫畫賣兩三百卻沒人殺價?因為同人展大家認同的是「價值」! 伍薰 2017-10-1915:40更多新聞 熱門分享 脫離中國、向日、韓看齊「時區加快1小時」連署2天破2000人 施孝衡 2017-10-1911:51 為何台灣的大學無法錄取單項能力超強的學生?成大教授感嘆:台灣的大學只配稱為小學 蘇文鈺 2017-10-1610:40 讀者投書:薄薄幾頁漫畫賣兩三百卻沒人殺價?因為同人展大家認同的是「價值」! 伍薰 2017-10-1915:40 「傳說都是真的!」國軍「斬首部隊」大揭密戰力媲美美軍三角洲部隊 吳明杰 2017-10-1608:20 美媒選出全球最令人驚豔的7個地鐵站,亞洲唯一入圍在台灣!「這站」設計受肯定... 中央社 2017-10-1715:21 「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馬英九:何時宣布的? 周怡孜 2017-10-1813:53 文革時遭迫害、離過一次婚、能聽閩南語的「知台派」—你不知道的習近平 王穎芝 2017-10-2007:10 「募兵制根本行不通」台獨聯盟呼籲恢復徵兵制,展現自我防衛決心 謝珮琪 2017-10-1613:04 全球蜜蜂死光,對你真的沒差?憂鬱患者激增、20幾歲罹癌,99%人絕不懂的嚴重後果... 張湘妮 2017-10-1911:30 企業高幹年收逾2億日圓、窮媽媽先殺幼女再自殺律師揭日本窮人「活不下去」真實地獄 謝孟穎 2017-10-1908:30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作者完全無感(AP) 這是真事,不是故事。

一位老農趕驢車進城,路邊等紅綠燈的時候,驢低頭啃了路邊的草坪,被員警罰款。

被罰的老農回身恨恨抽打那頭驢:「你以為你是誰?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你以為自己是幹部嗎?」你以為你是誰,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

不管是驢還是人,知道自己是誰,很重要。

你以為我是誰? 知道自己是誰已屬不易,曾經以為,我這輩子只要知道自己是誰就可以了,做自己、做該做的事。

但是沒有想到,自己想清楚了不行,還必須要讓三個代表知道我是誰才行。

三個代表不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媒體上一再出現的「三個代表」,而是我被抓之後負責代表黨和國家審我的三個人,我至今不知道他們何方神聖,只能稱之三個代表。

我是活到接近三十歲才開始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本來,小時候是「黨的好孩子」,長大了要當「共產主義接班人」是「革命事業的螺絲釘」,後來因緣際會發現黨和共產主義革命事業不這麼看,就得重新找自己,還好我找著了。

成了公益人、紀錄片導演、作家、行者、登山運動員,這些角色,哪一個都千真萬確如假包換。

身份確實複雜了點兒,問起我到底做什麼,我說除了坐牢幾乎什麼都做過……唉,人呀,就是不能大嘴巴,沒想到說什麼來什麼,就給我一個坐牢嘗嘗什麼味兒。

2014年10月10日,我在爬山的路上被抓,抓我的陣式,那叫一個唬人,鐵路員警、地方派出所、押運刑警、京城派出所大隊人馬,還把跟我一起爬山的朋友也抓了……前前後後幾十個員警圍著兩個爬山的小女子如臨大敵。

我爬山的夥伴是網上找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在微信上公開討論的,但在他們眼裡,全都是驚天動地的陰謀。

我被銬在那裡沒吃沒喝動彈不得,看著那麼大一堆員警煞有介事,他們越當真我就越是覺得不真實,我知道你們維穩經費充足,但也不能這麼沒邊沒沿兒地花呀。

抓了兩個爬山的小女子,還有北京來的員警百里驅車,分兩輛車跨省押運。

抓了我和爬山的朋友不算,還要先去抄她的家,抄出來的東西全都是各種各樣的登山用具戶外運動品,但在他們看來每一樣東西都暗藏玄機別有用心,恨不得把每一種東西都拆成碎片看個究竟。

「是不是偵探小說看太多?」我跟這些員警,到底誰才是作家?不知道三個代表哪來的自信,堅定不移地認為我就是顛覆國家的要犯。

他們抓我審我的過程就像一齣戲,已經寫了一本書(《敵人是怎樣煉成的》),不再重複。

我「顛覆國家」被抓的那段經歷比戲劇還要戲劇化,我被審的過程,就是要證明我是我,證明我所從事的公益事業是公益事業,也不復重複。

三個代表剛出場,整個兒颱風扮相就像是在演話劇,把手中老厚一堆卷宗大力摔到驚心動魄,開口聲調抑揚語氣鏗鏘:「這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國家安全局、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四部門聯合辦案。

你涉案顛覆國家!案情重大事關國家安全!」在這裡我想說的不是那些細節,而是幾個審我的人給我的感覺:「你以為你是誰,以為你在演話劇呢?」都知道中國一年幾千億維穩經費超過軍費,如非親歷,不知道中國維穩力量除了抓人審人各種打手,還有幻想作家話劇演員人才輩出。

中國,有龐大的維穩部隊。

圖為中共十九大即將登場,中國禁止外國人進入西藏(AP)「我不是一個人,身後還有幾十、上百人的團隊,你在我們面前,完全是透明的……」維穩經費再多,如此這般花在我的身上,還是忍不住心疼納稅人的血汗,對付我一個登山運動員,實在犯不上排出如此這般豪華陣容。

剛一開始我就如實交待了:「查我很容易。

效率高的話,一兩個小時搞定,最不濟一天。

我的所有觀點,都可以從我的公開出版物、公開發表的作品、公開言論中看到,並能從採訪活動、社會交往、公益行為中得到印證,而且,我多年致力推動公益組織透明化並身體力行,一切都很容易從公開網路中獲得……」但三個代表不為所動,他們審的不僅是我自己,也審與我有關係的人,我和我們的公益同道,男女老少出身背景各不相同,教育扶貧艾滋勞工環保救災婦女兒童扶老助殘,我們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

那段地獄之旅每天都恐懼壓頂,但經我那種不知死活的個性還是忍不住替三個代表操心:你們到底是什麼人?對我這樣的公益人刑訊逼供,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記得自己是誰那段被抓被審的經歷是我人生之中的噩夢,128天單獨關押不見天日,24小時身邊都有兩個人近身看守,被那個可怕的系統各種打理到痛不欲生,但是回過頭來想想,還是忍不住為自己慶幸:那麼悲慘的境地裡,還好知道自己是誰,知道我該怎麼做。

我在登山路上被抓,被抓的時候是個運動員,但他們根本不care這個,一心想編織一個顛覆國家的通天大案,審的都是我社會交往公益行為。

一開始恐懼壓頂,擔心因為自己連累他人,戰戰兢兢,用受審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們問什麼答什麼,要把自己為什麼做這樣的事,跟被審到的對方是怎樣的正常工作關係說清楚,唯恐說不清楚害人被抓。

但是不知不覺我的另外一個身份就浮了上來——我還是個作家呀,講故事的人。

我不是罪犯,就不要用受審的標準要求自己,還是回歸我講故事好了。

不僅知無不言言不無盡,還買一送一,不是審我的人問一個送一個,而是問一個送一堆。

比如問到我跟李英強什麼關係,我不僅說立人圖書館做了什麼,還會從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中國教育的問題說起,我是幹什麼吃的呀,社會觀察做了一二十年,引用皆有出處都是能夠公開查證的案例,這麼多問題這麼多案例,不是活該遇到的人倒楣,中國千瘡百孔,人人在劫難逃,我們所做所為,是在拼命補漏,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我這麼買一送一的結果,是審我的人說出「中國需要你這樣的人」「中國需要你們這樣的人。

」這個過程在書裡也寫了,不重複。

直到某一天,審我的人先是迸出一句「中國需要你這樣的人」,我還在發愣,又跟上一句「中國需要你們這樣的人。

」——被抓被關被員警武警各種打理我已經習慣了他們指鹿為馬刑訊逼供,但審我的人居然說這個,實在讓人意外,到底是審人現場還是優秀共產黨員表彰現場,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這戲,怎麼演串了?我被抓之後一直單獨監禁與世隔絕,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出來之後才知道,在他們在說出了這樣的話之後又抓了更多公益人——也就是說,不論演員臨場怎麼發揮,這個國家整部戲碼沒變。

我對這個體制早已不存幻想,但是忍不住為身在其中的那些具體人操心,再怎麼人性泯滅,總也應該留有人的心智情感,他們到底是誰?這麼活著,累不累呀?沒有人能倖免於難審訊者很享受自己有權力任何處置打理囚徒,經常眼一挑嘴一扁挑釁地問我:「信不信我治得你頭都不敢歪?」我信。

另外一個常說的是「隨時可以把你拉出去槍斃,在這個地方殺個把人,世界上誰都不知道。

」我也信,我在囚籠之中與世隔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在李明哲身上,作者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境遇」。

圖為中國對李明哲展開審判。

(取自官方微博)我被囚128天,沒有通知家人、沒有見過律師,身邊只有審我的人和看守,不許動、不許扭頭、不許閉眼、不許打盹,各種打理花樣翻新,那些肌肉湧動粉刺蓬勃的看守讓我忍不住困惑:發出這樣指令的,是人、還是這囚籠的一部分?除了發出各種命令執行各種淩辱,看守是不說人話的,被這樣對待久了驚覺自己的變化:我變得跟看守一樣不會說人話了,每當「請」和「謝謝」不自覺地溜出來,都會下意識地咬嘴唇,會後悔——這是在用囚徒的標準、用看守對待我的標準要求自己。

不管身處什麼境地,都不能忘了自己是誰。

我知道自己不是007無力翻越重兵把守的囚籠,也不是催眠師不能改變那些表情麻木行為殘忍的看守,但至少要刻自己是誰不能因之改變自己。

我選擇用人的標準對待看守——因為我是人。

不管看守怎麼對待我,我要用人的標準對待她們。

一直都在全方位監控之下,無數攝像頭對著我,其實看守也是被看守著的。

漫長的被囚過程裡不曾與走馬燈般變換的看守有過言語交流,但我能夠從語氣和眼神裡感受到,看守是在變化的。

審訊者也在變。

面對的審訊者,我不僅問一個送一堆,還會免費free審訊者一個回味無窮的問題,常常問他:「如果是你的女兒,你怎麼想?」——這麼問,因為我是個母親,深愛自己的兒子。

不管那個審我的人如何無中生有指鹿為馬,我試圖把他當成一個人來對待,試圖提醒這一點——他至少還是個父親。

我這麼說,每每審我的人就會被問到無言。

顯然他也明白,我們所為,只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點。

而這個世界,也是他的女兒需要面對的世界。

「你趕緊說什麼時候崩盤?我趕緊移民。

」我又不是算命先生,這種問題怎麼能拿來問我?我們只是在跟崩潰賽跑,至於跑得贏跑不贏?不知道。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就連那些為自己手握作惡的權力洋洋自得的人也一樣。

中國千瘡百孔,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補漏,打壓我們這樣的公益人,會連累所有的人,包括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孩子。

「明明中國人,卻要裝外賓」和「假裝自己在美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假裝,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這麼下去把船玩沉,大家都死無葬身之地。

一轉眼我被抓這事已經過去了三年,黨和國家三個代表興師動眾抓了一個寫書的登山運動員,不僅沒能審出顛覆國家的驚天大案,反倒給我送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現實魔幻主義寫作素材,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

也許他們根本不care這樣的問題,因為隨後「女權五姐妹」和「珠三角勞工案」「香港書商案」「709」「李明哲案」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好像自己不在這艘船上一樣,一副破罐子破摔的玩兒法,他們知道自己誰嗎?不要用他們的邏輯思考眼下十九大開得正歡,熱鬧層出不窮,雖然身在臺灣,仍然被關於十九大的各種消息包圍,各種分析預測,他們是怎麼想的,會如何改變中國、影響世界?作為一個中國人,當此時也,免不了各種被人探問,好遺憾,我對這個問題無感。

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換了好幾波,始終連常委是誰都傻傻搞不清楚。

自從想清楚了自己是誰,我不看電視不看報快二十年了,我根本不關心那些,我想的、我做的無干黨和國家三個代表,不管殘障人專案還是自組織建設或者可操作的民主,都是自下而上的具體事,不管政策方針如何,局勢走向怎樣,我不用他們的邏輯思考問題。

臺灣朋友總說我「青瞑牛不怕槍,只有你才會如此」。

其實不是的啦,不是只有我才這麼無知者無畏渾渾沌沌做自己。

當年成功推動廢除收容遣返條例的北大三博士。

我在這次環島做分享的時候,常給人講2003年孫志剛命斷收容所之後,北大三博士滕彪俞江許志永成功推動廢除惡法「收容遣返條例」的故事。

用黨和國家三個代表的標準衡量,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對滕彪許志永則不然,這個例子提醒我:永遠不要用惡法立法者執法者害人者的立場換位思考。

並不是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北大博士才能這樣,我常常給人秀一張照片,是1987年12月,20個活不下去的安徽農民寫下的分田單幹狀,也是一個生死狀:「我們分田到戶,家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就是這些文化水準不高、字寫得歪歪扭扭食不裹腹衣不蔽體的農民首開分田單幹的先河推開自由經濟之門,帶來了中國的改變。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首先實行「大包幹」而聞名全國。

1978年末,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在大包幹協議上按下了手印。

(百度百科)是這樣的人和這樣的努力,改變了中國。

不要活在別人的邏輯裡。

知道自己誰,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判斷標準、行為方式,有自己付諸行動的能力。

我是誰?我想要怎樣的未來?我能做什麼?想清楚這幾個問題就夠了。

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那就去做吧,能做什麼做什麼,能做多少做多少。

*作者為自由作家、紀錄片獨立製片人。

著有《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行動改變生存--改變我們生活的民間力量》、《可操作的民主》等著作;先後建立了「北京手牽手文化交流中心」、「泰安愛藝文化發展中心」等公益組織,發起了「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飲水思源愛藝文化基金」。

最新作品《敵人是怎樣煉成的?沒有權利沈默的中國人》,(時報出版)http://www.storm.mg/article/347255Fredchiuunread,Oct22,2017,2:27:55PM10/22/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kknews.cc/culture/vpqv8z2.html勞倫斯·格羅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來2017-08-15 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發表于文化 文化研究是20世紀中後期波及全球的研究思潮。

今天,有人說,當代世界的文化研究已經壽終正寢了,其標誌是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撤銷。

那麼,文化研究還有未來嗎?作為文化研究的積極踐行者、當今美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研究、傳媒研究學者,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在其力作《文化研究的未來》一書中,為所有關心當代文化及其政治意義的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為《文化研究的未來》一書的作者導言。

...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在最近的私人通信中,我時常被問起為何我與文化研究之間存在著一種彼此交織著的關鍵性聯繫,為何我會如此之久地論證並講授文化研究的未來方向這一話題,以及為何我要如此艱辛地在眾聲非議中為文化研究開闢出一塊制度性的空間。

我的回答是:我堅信一種理念,即在了解和認知世界的這項艱巨任務中,存在改善探知方式的可能性。

同時,我也堅信,對我整個的學術生涯而言,這種可能性就是文化研究。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學術訓練,能夠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也因為它是一種不同的學術探索路徑。

...【美】勞倫斯·格羅斯伯格著莊鵬濤、王林生、劉林德譯金元浦審校所以,文化研究能夠敘說並探究某些事情,也能夠創造某種類型的知識和理解方式,而這些或許是通過其他學術訓練所不能從容實現的。

其緣由在於文化研究關注未來,關注某些事情在未來會怎樣,以及當下又是如何對未來予以籌劃的。

也或者說,文化研究致力於對服務於未來的當下的理解。

通過觀察當下的世界是如何成為當下的,並試圖以某些可以想見的方式來探知當下在未來會是如何。

這部書稿的撰寫始於十年前,那時,我承諾要寫一部介紹文化研究的著作。

也幾乎在同時,一大批介紹性的文本或文集出版了:其中有為數不多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著作,某些也勉強說得過去,但大部分則顯得是太差了,幾乎沒有涉及我所能認識的文化研究。

這種狀況觸動了我:我認為文化研究應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而不斷予以彌補,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課題需要重塑它自身,並對新情勢的問題域作出回應,而從這些出版的書籍中真的是很難想像一個人該如何寫出一篇關於文化研究的「導論」來。

事實上,在我看來,太多的著作簡直是太膚淺了,它們僅僅是借用了文化研究的幌子。

之所以說它們膚淺,不僅在於它們對文化研究對象和政治觀點的認識,也在於它們採用的方法和理論。

它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任何事情都與已然存在的事物相同,或者認為任何事情都是新的。

這些認識,沒有一種是可行的,但它們也似乎不用對它們所處的語境——當代世界的制度性、文化性、政治機制和知識政治——的危機負特別的責任。

因此,我才進而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真正地做文化研究,而且我相信,各種版本的學術著作已然問世於當代世界中。

然而,我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這本書並不是致力於為文化研究做導論,儘管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被認為具有導論的性質。

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需要轉變一種觀念,即拋棄那種將此書視為導論性的認識,雖然我也必須承認這種轉變有時帶有邀請或懇求的意味。

此書希望面對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投身於文化研究的事業,並堅信這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工作。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不應簡單地等同於那些傳統的文化批評或文化分析實踐,更確切地說,人們必須將其視為一項特殊的課題。

在此我不得不要提前承認的是,我對文化研究的理解與那些較為流行的觀點有所不同,這裡值得期冀的是,但願那些想在我書稿之中尋找我所未能提供的信息,從而與我的觀點相差甚遠的讀者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我們在此處討論的文化研究,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也不會被那些舉一反三的知識實踐所綁架。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並不是試圖見微知著,個案也絕非是理性思考的理由,然而,我也承認,在對個案的最後分析中一些與案例相關的、絕妙的哲性知識有可能會滲入。

對我所理解的文化研究,我想明確表達的觀點是:理論一直都服務於具體的個案,並能夠讓人以創造性的方式來解讀個案。

文化研究不能由任何與之相關的特定政治(如多元文化主義)或特定領域(如大眾文化)所界定。

文化研究不是在所有細節上對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頌揚或經驗性的闡釋。

同時,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為文化研究做辯護,相反,是為文化研究的未來發展提供一種溫和性的建議。

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可以視為我是如何來做文化研究的例證(Grossberg,1992,2005),但是,有時它像是一種嘗試,即將文化研究提上當代與未來發展的學術進程中。

基於文化研究自身的知識淵源和政治歷史,我想為文化研究勾勒一幅藍圖。

我希望在此書中,能夠清晰地將這種發展藍圖呈現出來,即它具有極富創造性的組織結構與結合能力,以及對令人沮喪的以歐洲為中心主義和歐洲現代性傳承傾向的反叛。

...本書不僅涉及當代對思想、想像的思考,也涉及一種可能性的行動,這一行動從屬於在更為廣泛的語境中對現代性自身的思考。

本書試圖擬定我們所應該開展的一些工作,即創造一種足以反映和力圖解析當代世界的文化研究,而這最終需要我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在現代性為論證視域和思考對象的語境中,文化研究通常被認為是歐洲或者北大西洋地區的現代性課題,而本書試圖思考開展文化研究的意義何在。

我希望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能作為一種對話,而非將其視為書中的一個部分。

本書的論證內容如下所述:第一章闡釋我對文化研究作為激進的語境主義和情勢主義實踐這一課題和實踐的理解;第二章是對當代語境的一個粗略描述,這一語境充斥著反對(自由的)歐洲現代性的聲音,其中一些占主導性的努力(以及它們的局限)將現代性予以理論化,並描述其在當代的可能性。

我還考察了政治在文化研究中所居於的中心位置以及知識分子所肩負的政治責任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三章中,我要挑戰的是一種假設,這種假設對歐洲現代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至關重要,在這一假設統構的語境中,存在許多破碎的且是相對獨立的領域,如經濟、文化、政治等,甚至它們有時試圖擺脫或游離在這種假設之外。

這些領域依次展現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甚至每一章都是在試圖說明文化研究實踐本身的某一方面:跨學科性、情境性、複雜性以及針對性。

同時,從整體而言,這三章試圖提供一種為其他著作所要求的連貫性觀點,以在我們生活的複雜語境中,實現文化研究對當代語境更好和更為有效的闡釋和分析。

第三章探討的是由情境分析所提出的跨學科的挑戰。

第四章針對歷史的特殊性和變化著的真實的現實語境,通過對文化、媒介、大眾等概念探析以完成對它們的反思。

第五章,基於對很多方面有較低的滿意度,因此反對這樣一種時代傾向,在這種傾向中有一些毫無關聯的理論、節點和權力的形式得以明顯的增長,而一些相關的權力領域卻未能通過直面甚至是映射真實經驗的複雜性而予以思考。

第六章回到現代性的空間問題,以對其他的可能性或現代性進行理論化,這一努力可以決定我們共同的未來。

從歐洲或大西洋特殊的現代性出發,通過對本體論範疇本身的討論,剖析多種現代方式的具體可能性。

文化研究和當代的情勢存在著某種重疊,本書試圖介入這種重疊,而事實上也確實進行了一些論證。

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回應霍爾曾提出的文化研究存在著嚴峻挑戰的問題,霍爾(Hall,1998b:193,194)對當代情勢中的文化研究做過如下論述:文化研究有許多分析性的工作要做……就試圖解釋世界在哪些層面發生了變化而言,文化研究還沒有經得起檢驗的直接的政治性話語……文化研究要求有一個龐大的引導性實踐來解除它先前的議題……以使文化研究能夠直面那些更廣大、更寬泛、更普遍、更突出的社會關係。

我對這裡有如此多的潛在的工作感到震驚,並認為文化研究還沒有對這一新的使命予以重視。

應該呼籲文化研究積極行動起來,並將其自身視為理解和衡量社會歷史變遷的具有前沿性的新方式。

這種挑戰就是要將文化研究從「教條主義」的迷夢中喚醒,而「教條主義」是康德曾經使用過的概念。

這裡所要進行的研究,簡單地說就是要指出一些我們必須予以思考的問題,一些我們必須開展的研究工作,一些可以借用的工具,以建構我們當代的文化研究。

我並不想給出與文化研究相關問題的明確性的答案,而只是想改變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提問方式,其中可能會涉及目前研究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希望以下的章節能推動文化研究的進展,哪怕這一貢獻是細微的。

然而,我也知道這一課題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沒有完成,與取得的微薄成就相比,那些如此之多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更為顯著。

更為重要的是,恰如我以上所論及的,這本書並不能夠完全承擔起關於文化研究實際性的操作經驗和概念闡釋的重任,以使我可以描述出與文化研究相關的當代情勢。

即使是如此,許多重要的話題也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的闡釋:環境(及物質性的世界)、信仰、全球化、所有物的多元結構、軍國主義和暴力,以及知識生產不斷變化著的實踐(這一實踐是在新技術、新機制和後殖民發展的特定條件下發生的)。

然而,正像我將要指出的,文化研究的實踐並不尋求完整性,它同樣也沒有試圖涵蓋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試圖解決日常生活中交織著的、制度化的各種複雜的問題。

「人的生命和時光不是由本質性的勞動所決定,而是由快樂、焦躁、狂歡、休息、需求、事故、慾望、暴力、偷盜等行為所填充。

」(Foucault,1979:62)我們與社會關係和實踐緊密相連,且受其支撐和薰染,從中人們得到歡樂、愉悅、無奈,有時甚至不知所措。

這種社會關係和實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偶然或必然,而是體現為一種分析性的立場。

而本書留下的遺憾也是時代的產物,在文化研究和地緣政治的宏觀歷史中,這種遺憾也帶有場域的特殊性。

我沒有因為在學術界寫了一本政治性的著作而感到愧疚(即使在專業化、資本化和形式化的美國和歐洲的大學體系中),儘管我也知道這樣做的代價。

學術界對文化研究的關注,使其成為一個知識增長點,但我並不想探討其他許多場域中做文化研究的路徑。

文化研究一直都存在著多種形態(儘管並不是每一種形態的文化研究在某一種特定的語境中都能奏效),每種形態的文化研究都交織著理論、認識論和政治參與的複雜關係。

我所關注的文化研究並非他者所宣稱的具有道德或政治的優先性,而是基於我自身的知識能力對當代語境需求的感知。

進一步說,我認識到了這樣一種事實,即我所講述的是在深受美國的影響下進行的,這種影響有時甚至是毫無察覺的,因為對我而言,目前我無法逃離而只能遵循美國(文化)轉型和博弈的路線。

我也知道我所主張的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已然發生,我曾試圖知悉並進入與他們的對話中,但我也明白這個過程有些艱難。

我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做得更好,本書也能夠為話語間的共同交流帶來某種創造性的路徑。

這本書體現了我做研究工作的一貫信念,即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致力於改變世界,並使世界變得更加仁愛、更加公正,文化研究作為一種特殊性研究和特殊種類的知識實踐,亦與此相關。

因此,我希望本書能夠對那些致力於文化研究和試圖探尋文化研究美好未來的人有所幫助。

...齊格蒙特·鮑曼評《文化研究的未來》翻閱書稿之時,我不斷萌生出驚喜和激情,並意識到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且寫得最好的文化研究歷史,從其發端到最近的成果和挑戰均敖漢旗中,而且還有一個可稱得上是為所有未來的文化研究提供明確介紹的課題。

對已經有所成就的該領域專家及雄心勃勃的後來者而言,這本書都應是必讀的寶貴讀本。

而且由於概括清新,該書也適合那些對文化研究的內容略有所知的人們,他們急切地想了解自己無法拋舍的生活環境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以及如何利用這種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文化研究的未來》作者簡介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勞倫斯﹒格羅斯伯格美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研究、傳媒研究學者,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

1968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隨海登·懷特學習,獲哲學與歷史學位,後進入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師從理察·霍加特以及斯圖亞特·霍爾。

回到美國後,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師從詹姆斯·凱瑞教授,1976年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在伊利諾伊大學開始了執教生涯,1990年獲評傳媒學教授。

1994年來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傳媒研究教授,現為傳媒研究傑出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他在國際文化研究界影響廣泛,從1990年開始就負責主編文化研究界的知名學術刊物《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及另一份學術刊物《大眾文化》(PublicCulture)。

他著作頗豐,如《文化研究導論》(1992)等書已成為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羅斯伯格把文化研究帶到了美國,又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把美國文化研究帶到了世界。

相關文章BorisGroys:藝術的真理072017-02-17#前情提要#BorisGroys提出「藝術能否成為真理的媒介?」(Isartcapableofbeingamediumoftruth?)的問題,因為這事關藝術的存在和生存,在他看來如果藝術不能是真理的媒介,那麼藝術只是一個品味的問題。

當代西方文論若干問題辨識2015-10-25作者簡介:摘要:在充分肯定當代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對當代西方文論本身進行辨析,考察其應用於中國文藝實踐的有效性,並最終思考中國文論的重建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美國媒介文化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傳統2016-09-23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項目「美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媒介文化理論研究」[2015M571208]。

作者簡介:李昕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媒介文化理論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論題。

研究生論文答辯陳述稿範文分享2017-08-23研究生在畢業之前需要經過畢業答辯環節,以下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研究生論文答辯陳述稿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初金一評《我們現代人》︱科學幻想的俄國譜系2017-08-17列夫·托爾斯泰在1857年寫道:「火車之於旅行就如同妓院之於愛情;如此便捷卻非人性地機械,並要命地乏味。

」托爾斯泰的話揭示了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經驗的一種複雜關係。

《安娜·卡列尼娜》中,從農用器具,到咖啡機,到著名的安娜臥軌,每一次對機械的描寫都伴隨莫名其妙的事件。

好書推介|《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2017-07-19作者簡介邁克·費瑟斯通,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教授,《理論、文化與社會》雜誌的創始編輯之一,現任「理論、文化與社會」中心主任。

2016年中國文學研究回顧2017-01-05在自信與對話中推動文藝理論研究新發展可曉鋒2016年,文藝學學科延續著近年來強勁的發展態勢,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文藝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注入了巨大的自信和動力。

總體上,對基礎理論概念、研究方法手段、學術話語體式等方面的梳理、反思、掘進,依然是學科研究的主體部分。

Copyright©2017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AddThisSharingSidebar分享SharetoFacebook,NumberofsharesSharetoGoogle+SharetoLINESharetoPlurkSharetoWeChatSharetoEmailMoreAddThisShareoptions,NumberofsharesHideShowCloseAddThisAddThisSharing 每日頭條首頁健康娛樂時尚遊戲3C親子文化歷史動漫星座汽車家居情感科技星座寵物勞倫斯·格羅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來2017-08-15 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發表于文化 文化研究是20世紀中後期波及全球的研究思潮。

今天,有人說,當代世界的文化研究已經壽終正寢了,其標誌是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撤銷。

那麼,文化研究還有未來嗎?作為文化研究的積極踐行者、當今美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研究、傳媒研究學者,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在其力作《文化研究的未來》一書中,為所有關心當代文化及其政治意義的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為《文化研究的未來》一書的作者導言。

...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在最近的私人通信中,我時常被問起為何我與文化研究之間存在著一種彼此交織著的關鍵性聯繫,為何我會如此之久地論證並講授文化研究的未來方向這一話題,以及為何我要如此艱辛地在眾聲非議中為文化研究開闢出一塊制度性的空間。

ADVERTISEMENT 我的回答是:我堅信一種理念,即在了解和認知世界的這項艱巨任務中,存在改善探知方式的可能性。

同時,我也堅信,對我整個的學術生涯而言,這種可能性就是文化研究。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文化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學術訓練,能夠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也因為它是一種不同的學術探索路徑。

...【美】勞倫斯·格羅斯伯格著莊鵬濤、王林生、劉林德譯金元浦審校所以,文化研究能夠敘說並探究某些事情,也能夠創造某種類型的知識和理解方式,而這些或許是通過其他學術訓練所不能從容實現的。

其緣由在於文化研究關注未來,關注某些事情在未來會怎樣,以及當下又是如何對未來予以籌劃的。

也或者說,文化研究致力於對服務於未來的當下的理解。

通過觀察當下的世界是如何成為當下的,並試圖以某些可以想見的方式來探知當下在未來會是如何。

ADVERTISEMENT 這部書稿的撰寫始於十年前,那時,我承諾要寫一部介紹文化研究的著作。

也幾乎在同時,一大批介紹性的文本或文集出版了:其中有為數不多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著作,某些也勉強說得過去,但大部分則顯得是太差了,幾乎沒有涉及我所能認識的文化研究。

這種狀況觸動了我:我認為文化研究應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而不斷予以彌補,文化研究作為一個課題需要重塑它自身,並對新情勢的問題域作出回應,而從這些出版的書籍中真的是很難想像一個人該如何寫出一篇關於文化研究的「導論」來。

事實上,在我看來,太多的著作簡直是太膚淺了,它們僅僅是借用了文化研究的幌子。

之所以說它們膚淺,不僅在於它們對文化研究對象和政治觀點的認識,也在於它們採用的方法和理論。

它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任何事情都與已然存在的事物相同,或者認為任何事情都是新的。

這些認識,沒有一種是可行的,但它們也似乎不用對它們所處的語境——當代世界的制度性、文化性、政治機制和知識政治——的危機負特別的責任。

因此,我才進而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真正地做文化研究,而且我相信,各種版本的學術著作已然問世於當代世界中。

ADVERTISEMENT 然而,我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這本書並不是致力於為文化研究做導論,儘管其中的某些部分可以被認為具有導論的性質。

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需要轉變一種觀念,即拋棄那種將此書視為導論性的認識,雖然我也必須承認這種轉變有時帶有邀請或懇求的意味。

此書希望面對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投身於文化研究的事業,並堅信這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化工作。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不應簡單地等同於那些傳統的文化批評或文化分析實踐,更確切地說,人們必須將其視為一項特殊的課題。

在此我不得不要提前承認的是,我對文化研究的理解與那些較為流行的觀點有所不同,這裡值得期冀的是,但願那些想在我書稿之中尋找我所未能提供的信息,從而與我的觀點相差甚遠的讀者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我們在此處討論的文化研究,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也不會被那些舉一反三的知識實踐所綁架。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並不是試圖見微知著,個案也絕非是理性思考的理由,然而,我也承認,在對個案的最後分析中一些與案例相關的、絕妙的哲性知識有可能會滲入。

ADVERTISEMENT 對我所理解的文化研究,我想明確表達的觀點是:理論一直都服務於具體的個案,並能夠讓人以創造性的方式來解讀個案。

文化研究不能由任何與之相關的特定政治(如多元文化主義)或特定領域(如大眾文化)所界定。

文化研究不是在所有細節上對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頌揚或經驗性的闡釋。

同時,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為文化研究做辯護,相反,是為文化研究的未來發展提供一種溫和性的建議。

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可以視為我是如何來做文化研究的例證(Grossberg,1992,2005),但是,有時它像是一種嘗試,即將文化研究提上當代與未來發展的學術進程中。

基於文化研究自身的知識淵源和政治歷史,我想為文化研究勾勒一幅藍圖。

我希望在此書中,能夠清晰地將這種發展藍圖呈現出來,即它具有極富創造性的組織結構與結合能力,以及對令人沮喪的以歐洲為中心主義和歐洲現代性傳承傾向的反叛。

...本書不僅涉及當代對思想、想像的思考,也涉及一種可能性的行動,這一行動從屬於在更為廣泛的語境中對現代性自身的思考。

本書試圖擬定我們所應該開展的一些工作,即創造一種足以反映和力圖解析當代世界的文化研究,而這最終需要我們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在現代性為論證視域和思考對象的語境中,文化研究通常被認為是歐洲或者北大西洋地區的現代性課題,而本書試圖思考開展文化研究的意義何在。

我希望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能作為一種對話,而非將其視為書中的一個部分。

本書的論證內容如下所述:第一章闡釋我對文化研究作為激進的語境主義和情勢主義實踐這一課題和實踐的理解;第二章是對當代語境的一個粗略描述,這一語境充斥著反對(自由的)歐洲現代性的聲音,其中一些占主導性的努力(以及它們的局限)將現代性予以理論化,並描述其在當代的可能性。

我還考察了政治在文化研究中所居於的中心位置以及知識分子所肩負的政治責任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三章中,我要挑戰的是一種假設,這種假設對歐洲現代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至關重要,在這一假設統構的語境中,存在許多破碎的且是相對獨立的領域,如經濟、文化、政治等,甚至它們有時試圖擺脫或游離在這種假設之外。

這些領域依次展現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甚至每一章都是在試圖說明文化研究實踐本身的某一方面:跨學科性、情境性、複雜性以及針對性。

同時,從整體而言,這三章試圖提供一種為其他著作所要求的連貫性觀點,以在我們生活的複雜語境中,實現文化研究對當代語境更好和更為有效的闡釋和分析。

第三章探討的是由情境分析所提出的跨學科的挑戰。

第四章針對歷史的特殊性和變化著的真實的現實語境,通過對文化、媒介、大眾等概念探析以完成對它們的反思。

第五章,基於對很多方面有較低的滿意度,因此反對這樣一種時代傾向,在這種傾向中有一些毫無關聯的理論、節點和權力的形式得以明顯的增長,而一些相關的權力領域卻未能通過直面甚至是映射真實經驗的複雜性而予以思考。

第六章回到現代性的空間問題,以對其他的可能性或現代性進行理論化,這一努力可以決定我們共同的未來。

從歐洲或大西洋特殊的現代性出發,通過對本體論範疇本身的討論,剖析多種現代方式的具體可能性。

文化研究和當代的情勢存在著某種重疊,本書試圖介入這種重疊,而事實上也確實進行了一些論證。

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回應霍爾曾提出的文化研究存在著嚴峻挑戰的問題,霍爾(Hall,1998b:193,194)對當代情勢中的文化研究做過如下論述:文化研究有許多分析性的工作要做……就試圖解釋世界在哪些層面發生了變化而言,文化研究還沒有經得起檢驗的直接的政治性話語……文化研究要求有一個龐大的引導性實踐來解除它先前的議題……以使文化研究能夠直面那些更廣大、更寬泛、更普遍、更突出的社會關係。

我對這裡有如此多的潛在的工作感到震驚,並認為文化研究還沒有對這一新的使命予以重視。

應該呼籲文化研究積極行動起來,並將其自身視為理解和衡量社會歷史變遷的具有前沿性的新方式。

這種挑戰就是要將文化研究從「教條主義」的迷夢中喚醒,而「教條主義」是康德曾經使用過的概念。

這裡所要進行的研究,簡單地說就是要指出一些我們必須予以思考的問題,一些我們必須開展的研究工作,一些可以借用的工具,以建構我們當代的文化研究。

我並不想給出與文化研究相關問題的明確性的答案,而只是想改變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提問方式,其中可能會涉及目前研究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希望以下的章節能推動文化研究的進展,哪怕這一貢獻是細微的。

然而,我也知道這一課題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沒有完成,與取得的微薄成就相比,那些如此之多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更為顯著。

更為重要的是,恰如我以上所論及的,這本書並不能夠完全承擔起關於文化研究實際性的操作經驗和概念闡釋的重任,以使我可以描述出與文化研究相關的當代情勢。

即使是如此,許多重要的話題也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的闡釋:環境(及物質性的世界)、信仰、全球化、所有物的多元結構、軍國主義和暴力,以及知識生產不斷變化著的實踐(這一實踐是在新技術、新機制和後殖民發展的特定條件下發生的)。

然而,正像我將要指出的,文化研究的實踐並不尋求完整性,它同樣也沒有試圖涵蓋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試圖解決日常生活中交織著的、制度化的各種複雜的問題。

「人的生命和時光不是由本質性的勞動所決定,而是由快樂、焦躁、狂歡、休息、需求、事故、慾望、暴力、偷盜等行為所填充。

」(Foucault,1979:62)我們與社會關係和實踐緊密相連,且受其支撐和薰染,從中人們得到歡樂、愉悅、無奈,有時甚至不知所措。

這種社會關係和實踐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偶然或必然,而是體現為一種分析性的立場。

而本書留下的遺憾也是時代的產物,在文化研究和地緣政治的宏觀歷史中,這種遺憾也帶有場域的特殊性。

我沒有因為在學術界寫了一本政治性的著作而感到愧疚(即使在專業化、資本化和形式化的美國和歐洲的大學體系中),儘管我也知道這樣做的代價。

學術界對文化研究的關注,使其成為一個知識增長點,但我並不想探討其他許多場域中做文化研究的路徑。

文化研究一直都存在著多種形態(儘管並不是每一種形態的文化研究在某一種特定的語境中都能奏效),每種形態的文化研究都交織著理論、認識論和政治參與的複雜關係。

我所關注的文化研究並非他者所宣稱的具有道德或政治的優先性,而是基於我自身的知識能力對當代語境需求的感知。

進一步說,我認識到了這樣一種事實,即我所講述的是在深受美國的影響下進行的,這種影響有時甚至是毫無察覺的,因為對我而言,目前我無法逃離而只能遵循美國(文化)轉型和博弈的路線。

我也知道我所主張的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已然發生,我曾試圖知悉並進入與他們的對話中,但我也明白這個過程有些艱難。

我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做得更好,本書也能夠為話語間的共同交流帶來某種創造性的路徑。

這本書體現了我做研究工作的一貫信念,即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致力於改變世界,並使世界變得更加仁愛、更加公正,文化研究作為一種特殊性研究和特殊種類的知識實踐,亦與此相關。

因此,我希望本書能夠對那些致力於文化研究和試圖探尋文化研究美好未來的人有所幫助。

...齊格蒙特·鮑曼評《文化研究的未來》翻閱書稿之時,我不斷萌生出驚喜和激情,並意識到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且寫得最好的文化研究歷史,從其發端到最近的成果和挑戰均敖漢旗中,而且還有一個可稱得上是為所有未來的文化研究提供明確介紹的課題。

對已經有所成就的該領域專家及雄心勃勃的後來者而言,這本書都應是必讀的寶貴讀本。

而且由於概括清新,該書也適合那些對文化研究的內容略有所知的人們,他們急切地想了解自己無法拋舍的生活環境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以及如何利用這種知識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文化研究的未來》作者簡介勞倫斯﹒格羅斯伯格勞倫斯﹒格羅斯伯格美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研究、傳媒研究學者,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

1968年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隨海登·懷特學習,獲哲學與歷史學位,後進入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師從理察·霍加特以及斯圖亞特·霍爾。

回到美國後,在伊利諾伊大學學習,師從詹姆斯·凱瑞教授,1976年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在伊利諾伊大學開始了執教生涯,1990年獲評傳媒學教授。

1994年來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傳媒研究教授,現為傳媒研究傑出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他在國際文化研究界影響廣泛,從1990年開始就負責主編文化研究界的知名學術刊物《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及另一份學術刊物《大眾文化》(PublicCulture)。

他著作頗豐,如《文化研究導論》(1992)等書已成為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羅斯伯格把文化研究帶到了美國,又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把美國文化研究帶到了世界。

相關文章BorisGroys:藝術的真理072017-02-17#前情提要#BorisGroys提出「藝術能否成為真理的媒介?」(Isartcapableofbeingamediumoftruth?)的問題,因為這事關藝術的存在和生存,在他看來如果藝術不能是真理的媒介,那麼藝術只是一個品味的問題。

當代西方文論若干問題辨識2015-10-25作者簡介:摘要:在充分肯定當代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對當代西方文論本身進行辨析,考察其應用於中國文藝實踐的有效性,並最終思考中國文論的重建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闡釋「中國經驗」的當代文化研究2017-09-25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文化研究的全球理論傳播與本土化接合實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繁榮。

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參與性的知識活動,文化研究的活力在於能夠及時地回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文化現實所提出的種種問題。

美國媒介文化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傳統2016-09-23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項目「美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媒介文化理論研究」[2015M571208]。

作者簡介:李昕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媒介文化理論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論題。

研究生論文答辯陳述稿範文分享2017-08-23研究生在畢業之前需要經過畢業答辯環節,以下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研究生論文答辯陳述稿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初金一評《我們現代人》︱科學幻想的俄國譜系2017-08-17列夫·托爾斯泰在1857年寫道:「火車之於旅行就如同妓院之於愛情;如此便捷卻非人性地機械,並要命地乏味。

」托爾斯泰的話揭示了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經驗的一種複雜關係。

《安娜·卡列尼娜》中,從農用器具,到咖啡機,到著名的安娜臥軌,每一次對機械的描寫都伴隨莫名其妙的事件。

好書推介|《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2017-07-19作者簡介邁克·費瑟斯通,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教授,《理論、文化與社會》雜誌的創始編輯之一,現任「理論、文化與社會」中心主任。

2016年中國文學研究回顧2017-01-05在自信與對話中推動文藝理論研究新發展可曉鋒2016年,文藝學學科延續著近年來強勁的發展態勢,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文藝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注入了巨大的自信和動力。

總體上,對基礎理論概念、研究方法手段、學術話語體式等方面的梳理、反思、掘進,依然是學科研究的主體部分。

Copyright©2017 / 服務條款 / DMCA / 聯絡我們 AddThisSharingSidebar分享SharetoFacebook,NumberofsharesSharetoGoogle+SharetoLINESharetoPlurkSharetoWeChatSharetoEmailMoreAddThisShareoptions,NumberofsharesHideShowCloseAddThisAddThisSharing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vpqv8z2.htmlFredchiuunread,Oct23,2017,12:32:27AM10/23/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習近平真正的對手:政治機器人 http://news.mingjingnews.com/2017/10/blog-post_7812.html?m=1網http://mingjingnews.com——中共十九大領導層的不穩定性 何頻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大會上。

他確實想改變體制早上好,謝謝主席,謝謝大會邀請我參加這個有如此眾多國際學者、政治家參加的盛會。

這段時間以來,世界上各種媒體、各種人物都在猜測一個謎:兩個星期之後的中共十九大將會出現什麽樣的領導班子?這個班子,是強化了習近平的個人權力,還是跟以前一樣,只是一個政治派系平衡的產物?或者說,習近平並沒有像外界傳聞的那樣個人權力強大,反而被這次大會證明他只能接受體制的制約,最終他與前任一樣,曾經真想有所作為,但大會選出的班子顯示出來讓他難有施展。

到底是哪一種情況呢?大家都在等待謎底揭曉。

但是我今天不想具體地去討論誰將在這次大會上晉升政治局、成為常委,或者哪些人會留任,哪些人是黑馬,那些人會落馬。

我想強調的是,依照我目前掌握的資訊,習近平還是努力在想改變體制,雖然他表現出來的傾向,是會向傳統的個人獨裁方面轉變,還是會領導中國走向政治民主化,都缺乏足夠的信息來支撐任何一種說法,不能輕易作出判斷。

但是從他在十八大以來的所作所為,顯示出來,他確實想改變這個體制。

但是中共的體制有巨大的彈性,同時也有非常堅硬的內核。

任何一個人想要改變這個體制,都會身處極度的危險之中,習近平先生也不例外。

這就是為什麼他從十八大以來,他真正做的事,最重要的並不是兼任了十幾個小組的組長,事實上那些小組大多數都是空有其名,並沒有真正實質性地推動變革。

而他真正有所作為的領域只是軍隊。

為什麼他要從軍隊入手?這正說明他清醒地認識,自己要變革體制具有巨大的風險,只有軍隊才能成為他堅強的後盾、威懾的力量。

這也說明,他只對軍隊有真正的控制力,因為在軍隊體系裡面,他是唯一的一個非軍職的領導人,雖然軍隊內部是派系眾多,但整個軍隊受制於文官系統,相對於其它系統要少很多。

從另一個角度看,習近平敢動軍隊的一個原因是:他知道這個軍隊已經腐敗到無法打仗,未來一段時間,也不可能具備打仗的能力。

所謂中國與印度開打,所謂在南海交火,以及所謂大陸對台灣的武力統一,或者說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軍事捲入朝核衝突……對於習近平來講,都是不存在的計劃!他需要的只是利用軍隊來顯示自己改革的決心,同時用軍隊來對企圖阻止他、挑戰他的權威的人,形成威懾力量。

習近平的對手是誰呢?外界有很多的想像、很多的描繪,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內部信息傳出來。

這些消息有些細節可能是真實的,有些思路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無論是江澤民、曾慶紅,還是李鵬或者其他的政治元老,他們由於年事已高,很難對習近平真正構成致命性的威脅。

這些人只能通過代理人,發揮在公開的言論中看不出來的影響力,來牽制習近平。

譬如說,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是江澤民勢力的主要代表,他雖然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靠後,但了解中國政治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國最強有力的實權人物,他對中國的行政體系、金融體系,甚至中國從上到下的黨政體系的了解程度和掌控能力,甚至對國際社會、媒體的實際操控能力,超過了習近平。

他以支持習近平反腐的名義,實際上在中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插入其中——他是中國真正的二號人物。

他對習近平的現在和未來的權力走向,都有巨大的牽制力。

政治機器政法委書記孟建柱,雖然不是政治局常委,和王岐山一樣,幾乎可以肯定,會在名義上退出政治權力圈。

但他這麼多年對政法系統的掌握,實力不亞於一些名義上比他地位更高的政治局常委,因為他掌握了刀把子。

即使他退休之後,政法系統已經佈滿他的子弟兵。

習近平與這些實力人物會是一個什麼關係?這種關係是否會有突然的變化?不只是在十九大上會有所表現,而且更有可能在十九大之後的一段時間表現出來。

其實這些狀況的出現,反映出中共體制的力量。

中國人都知道,中共體制,叫作“組織”。

組織的力量遠遠大於個人的力量,具有不可挑戰性。

它集中了、吸取了人類眾多政治規則、方式,有強大的適應能力、調節能力和殺傷力。

任何一個人,掌握好了這個組織,就可以極大地擴大他的個人力量;掌握不好,組織就會把你吃掉,不管擁有什麼樣的頭銜。

我今天給這個組織,命名為:政治機器。

我們知道,英國科學家霍金說過,如果人類繼續研究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會最終主宰甚至毀掉人類。

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人類歷史上,政治機器人已經出現!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共的力量還比較弱,在熱戰和冷戰中,都沒有扮演主導性的角色。

但是冷戰以後,中國與蘇聯和其它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完全不同,走了一條經濟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使中國有了強大的力量。

幾年以前,大家還在嘲笑“中國製造”,是廉價的、粗製濫造的產品。

但是這些巨量的廉價產品,產生了巨額的收入;這些巨額的收入、外匯,使得中共鞏固了經濟實力,度過了危機,強化了政治機器,使得其升級、進化,並向全球輻射出影響力、侵蝕力。

幾年前,我在美國國會的一個聽證會上提出,現在的美國不是能不能支持中國的人權、民主進步化的問題,而是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價值的問題。

因為中國的力量已經不僅僅打入、侵蝕了美國的系統,而且在全世界前所未有地滲透,包括對各國的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和大學、媒體……西方在二戰和冷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未必能抵擋得住中國經濟力量的誘惑。

因為中共正好命中了西方社會最大的、永不熄滅的渴望,就是金錢!金錢!金錢!我把這種現象,叫作“中國式的病毒”。

這種說法,被認為確實是用來描述中國模式及其影響的一種形象貼切的說法。

但是很多人還是認為,中國的體制有巨大的不合理性,不公開,不透明,內部的衝突一直存在,矛盾會越來越積累、越激化,與西方民主體制形成強烈對比,而中國體制最終不能解決問題,會導致崩潰。

不過從目前看起來,盡管中共進行了激烈的權力鬥爭,中國發生了無數起劇烈的群體事件,老百姓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獨立聲音,但是總體來講,中共體制還是在升級過程中,中共的精英分子,不可避免地要和這個“政治機器人”進行磨合,才可能得到他們的名譽、利益。

如果沒有利益,很難想像,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與這個體制拴在一起。

腐敗,是這個政治機器生存的唯一基礎。

誇大了習近平的操控力中共的反腐敗,並不是要摧毀這個機器,而是要用這個機器來分配腐敗利益,用反腐敗來保證這個機器更長久地運作——他不能允許任何個人的利益在這個體制中無限制地膨脹。

反腐敗是這個政治機器的自我節制,而不是根治;腐敗是這個機器必要的“燃料”。

現在外界誇大了習近平的權力,誇大了習近平對十九大的操控力,低估了體制本身的力量。

在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習近平當然是想提攜自己的人馬,例如來自福建、來自浙江的官員,以及他熟悉的原來31集團軍的將領。

但事實上,這些官員都需要經過幾十年曆練,才能爬升上來。

這個過程不可能幾十年來一直都由習近平親自培養。

他必須接受一些規則。

而更多人,在歷史上與習近平沒有淵源,雖然他們現在爭相取悅習近平。

政治局常委,不論是五個人還是七個人、九個人,多數必然並非習近平的人馬,而是由前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的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曾慶紅等人安插的各種人物。

他們到今天,符合了進入政治局常委的資格。

從目前來看,習近平在十九大的政治局常委的人數來講,遠遠不構成壓倒性的優勢。

這對習近平來講當然是不可容忍的。

我曾經建議取消常委制。

那麼可以想像,習近平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會設法讓政治局常委形同虛設。

也就是說,在未來,讓政治局常委更少扮演真正決策的角色。

比較更多地讓政治局擔負更多使命。

雖然在政治局,習近平的人馬也未必能有壓倒性優勢,但他可以安插進更多自己信任的人,像上海的應勇,北京的蔡奇,重慶的陳敏爾,中組部的陳希,中宣部黃坤明,還有國務院的劉鶴,政法系統的王小洪……這些人在政治局中能成為他的堅強的輔助者。

不過對於習近平來講,他用這些人也有困難,這些人能被重用,是因為與習近平個人的關係,得到他的欣賞;但他們也表現出來缺少宏觀的視野、專業的能力,全國性和國際性的管理經驗,這些方面,其他渠道升上來的許多官員比他們要強得多。

所以在政治局中,習近平未必有足夠的力量,像他在軍隊中那樣運用自如。

習近平下一步要改變的東西非常多,除了十九大的框架,他還要在經濟系統、黨務系統、宣傳系統、政府系統、人大系統、政協系統、外交系統、國安和政法系統……每個系統他都迫不及待地要進行變革。

但是要推動變革,他必須像在軍隊抓出郭伯雄、徐才厚這些領導人,最近又抓出聯合參謀長房峰輝和政治部主任張揚,才能拿到軍權、打開局面一樣,在這些系統,也需要抓住最有實力的人物,當然,是以貪污的罪名搞下他們。

也就是說,十九大之後中共更多高官會被抓捕——他們現在在台上,十九大,他們會進政治局甚至常委,但可能也是走在前往秦城的路上。

但這些人比軍隊的那些人更有實力,習近平是不是能取得最終勝利,還是未定之天。

“病毒”可能重寫人類文明進程但十九大這個班子,與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班子有個很大不同,這就是政治局常委會可能不再會重演過去各自為政的局面,也不會日常化,習近平可以否決他們。

政治局可能每個月會開個會,比常委會更有決策力。

但是不論十九大選出什麼樣的政治局常委、委員,其中有一些也會在十九大之後被清洗。

清洗的人數越多,越顯示習近平的權威增長,權力提升。

到二十大的時候,他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不過根據我對中國體制的了解,習近平推動這場變革的難度,遠遠超過鄧小平,很可能超過毛澤東——不論他往哪個方向走,都是極有風險的。

因為這個政治機器,你掌控不好,他會將你吃掉、同化掉。

現在的判斷,我不樂觀,甚至可以說悲觀。

習近平是否能二十大上繼續擔任中共領導人,值得懷疑。

體制的力量比他個人的力量更強大,而他的力量要靠體制來運行。

在這種狀態下,除非出現中共體制無法控制的重大事件,否則政治改革、香港、西藏、新疆等地方的自治,不可想像。

現在,中共不但要將這個體制“人工智能化”,而且還試圖把它變成一個“永動機”,不斷升級,日益強大,恆久運作,永遠執政。

這就不僅使中國的政治轉型遙遙無期,而且會進一步滲透全球、決定全球的命運。

現在在世界舞台上,中國的力量已經不亞於美國,習近平受歡迎的程度在很多國家、商家,甚至遠遠超過美國總統。

中共輻射出來的,目前還只是“病毒”滲透,未來這個“病毒”一旦爆發開來,可能重新改寫人類文明進程,甚於冷戰、熱戰。

我希望我是錯的,我也相信這不是人類的末日,我只是發出警報,讓人們有充分的警醒。

而人類一旦醒悟,總是可能避免滅頂之災。

(2017年10月6日在一個閉門的國際學術會上的發言。

《内幕》70期)Fredchiuunread,Oct23,2017,10:19:15PM10/23/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傳統與創新】鍾永豐:提出當代性 將傳統帶到藝術高度2017-10-23AddThisSharingButtonsSharetoFacebook172SharetoGoogle+SharetoWhatsAppSharetoLINESharetoWeChatShareto電子郵件生祥樂隊的新照片中共有六人,但樂隊陣容其實七人。

隱藏人物就是填詞/口白鍾永豐。

念土木工程出身的他,讀通文理、學貫中西,當過高雄縣政府水利局局長,又任過嘉義文化局局長。

另一方面,他既一直是社運推手、又是客家詩人,生祥樂隊的創作發動機。

去年十月,他接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由建制外再次走入建制內。

採訪幾天前發生了中國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在台大的衝突流血事件。

到台北做訪問,他說把每一天工作都當是第一天及最後一天。

「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職可輕如鴻毛。

他談搖滾及創作就高興,畢竟這些才長存。

文、攝:何兆彬@台北市政府台北文化局局長鍾永豐@台北市政府辦公室創作社區化LJ:生祥有傳統客家文化元素,革新成新創作。

現在你在文化局局長這位子上,更想你分享一下,在台灣傳統跟創新上的看法?鍾:簡單說,台灣在1990年之前,還是非常第三世界。

在國際政治經濟還是受制於整個歐美的生產體系,又受制於台灣跟大陸冷戰的體制。

九零年是個關鍵,一是台灣解嚴,冷戰體制,在台灣跟中國之間的交流幅度加大。

另一邊是全球化,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通訊科技發達,這都使得我們運用過去傳統元素更自由。

舉例來說,我們當年在美濃要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利用菸樓(按:菸=香煙,美濃農夫從前都種菸為生)設立錄音室,也是受益於科技的普及。

因為大概1998年開始,我們只要在菸樓架幾個第一或第三代Apple的錄音系統,借幾個咪高峰,線材自己做,就可以做手工的錄音了,幾乎不用依賴台北的。

當然,在這麼幹之前,我們已經有傳統錄音室的經驗。

喜歡玩音響,喜歡聽各種不同版本唱片的差別。

基本上,我們的知識跟手藝有一定了。

但九十年代中,錄音的設備成本突然一下子下來了,而且所佔的空間突然變得很小,一個Mac系統幾年之間不斷的在縮,後來變成一台電腦主機,所有東西都數位化了。

而且以前錄音,Mastering(做母帶)你還得去找別人,我們都不用了,樂手盯著熒幕,就可以做很接近的Mastering了。

這種科技的普及,把成本降低,讓我們更自由。

把傳統當代化。

這變化重要,是因為當年台北的錄音師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錄,他會認為你這聲音不應該是這樣的聲音,你要把很多心思不斷的溝通,而且溝通時是要收費的。

我們在菸樓時間是免費的,一遍又一遍的討論,一遍又一遍的錄,不必擔心成本。

這是很大的改變,眼到心到手就到,也令我們越做越有信心。

而且在美濃設立這錄音室,可以方便我們調動資源。

調動我們嗩吶手來,調動我們小朋友來做合唱的Backing(和音),調動山歌班的媽媽來,它真的做到錄音室的社區化,變成了社區交流中心。

每天錄音,就有很多人拎著香蕉、鳳梨、菜來看我們,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形,錄出來任何人都可以表達意見。

LJ:人人有意見,這不是很沒有效率嗎?鍾:不會,有趣。

因為東西要還原社會運動的過程,這不是只有知識份子參與,大家錄音要回到鄉親父老耳朵裡面嘛,通過他們,到都市人,才有意義。

社區跟街坊鄰居的反應,對我們來說是重要。

所以說交工樂隊的革命性就是這個,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

非專業意見被傳統錄音室視為干擾,傳統錄音是專業操控一切,你要說服我?除非你是專業製作人,還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我覺得這是交工(樂隊)的重要面向,我們不斷確定我們東西是否能回到音樂跟文學現場,被他們珍惜及接受,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當年交工在菸樓錄音(網絡圖片)不是局長,是協調人LJ:由社運份子到走到體制內,今天工作做起來不一樣吧?鍾:要看你怎麼看你自己。

我不會把自己當局長,我更多是把自己看作Facilitator(協調人),跟搞運動一樣,通過你的位子,令工作隊伍可以更好,讓他的想法溝通更好。

這也是我在世大運工作的想法,我不是去領導這個隊伍,而是加入他們成為一個好的討論,讓隊伍成為一個有機的組合。

很多人看過會覺得:你們怎麼搞那麼多東西呢?其實我們當初我們在菸樓也是這樣幹的。

LJ:作為台北文化局局長,你會怎麼看台北甚至台灣文化的定位?鍾:在美濃時候,會用仰角看台北。

但在台北,不能再從美濃看台北,你可能用香港、廣州、歐洲來看台北,這樣子台北又好像很鄉下。

就是說,從文化的想法,我們面對文化的想法,新科技的生活方式,我們又很鄉下。

但鄉下未必是弱勢,所以這個位子,就是很好的角色。

LJ:念土木工程卻去搞文化,對你工作上有幫助嗎?鍾:其實都一樣嘛。

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懂一樣東西,我從高中到大學,也就是我喜歡藝文,但懂藝文不可能不懂科學,那你得判斷:你要去念文學,自修去學理工,還是反過來進理工的科系,自修去學藝文?那個比較容易?當然是進理工為我學科我會學得比較全面。

因為理工沒有StepbyStep很難呀,但藝文就是自由嘛。

讀台灣二戰小說,到裡面某個作家受中國五四作家影響,我就跳去念魯迅,魯迅很迷宋詞,我就跳去念宋詞,這反而很有趣嘛。

LJ:在嘉義的工作(文化局局長)可以分享嗎?鍾:嘉義的工作挑戰是同一件事情,因為它是台灣最窮的縣市,它甚至比台東更窮。

它農業不行,工業更不行,觀光更不行,行的?沒有。

所以它到現在還是最窮的縣。

所以會面對幾樣東西,在資源這麼貧脊的地方,怎樣把嘉義的人珍惜,令台北人刮目相看?你不是透過這東西把嘉義士紳化,就是用都市的眼光來改造嘉義。

跟當年美濃一樣,不斷的跟社區訪談,理解社區文化。

也許是保留了社區文化,也許是農業……然後通過更當代的提出,而不用現代化很痛苦的過程。

所謂很痛苦的過程,是進入現代,會把所有以前的東西丟掉。

然後到後現代,發現丟掉很多東西,趕快回頭找!我不要經過這過程,我們直接就跳到後現代。

而且用後現代的多元,去理解前現代的東西。

交工樂隊兩張經典專輯,就是在改裝的菸樓錄音:《我等就來唱山歌》1999《菊花夜行軍》2001最厲害的人都在台北LJ:來到台北,挑戰又在那裡?鍾:簡單說,聰明的厲害的專業的都在台北,媒體寫手全台灣能言擅道的政治人物都在台北。

所以在台北,你得要時時刻刻假設,每個人都比你厲害,要注意到沒有東西漏掉。

要注意,MakeSure你沒有漏聽。

因為在台北,往往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事情會擴得很大。

台北市政府各部門都是在面對全台灣,因此組成非常複雜。

你得把每天工作都當作第一天,也是最後一天,因為每天都有新的危機。

像最近台大(按:台大學生抗議《中國好聲音》節目,結果發行流血衝突)這事情還沒燒完,所以我也沒辦法跟你保證我下個禮拜還在這裡,那不重要了!但你要保持你對每件事情的好奇心,因為你會把那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也會失去對工作的敏感度跟樂趣。

所以你得把每一天當作第一天,也是最後一天。

LJ:這麼想,不是沒辦法作長遠的計劃?鍾:用個比喻吧,這份工作有點像你在泥濘的戰場上前進,上面是槍林彈雨,很多炮彈在打來打去,你要很小心的爬在上面走,然後抬起頭看你的目標在那裡,要不然你會爬到別人陣地!這是工作有趣但不容易的地方。

因此,從90年代末開始,受議會跟民間監視開始,社會開始重視文化部門,文化局局長被視為市長重要的化妝師,文化發展又越來越重要,這十多年來,文化局局長的任期都很短,佔一半(的局長任期)大概不到一年。

這有點兩難,那種複雜度,其實你要找個很厲害的政治人物來,但社會對這個位的期待是文化,有幾個文化人能面對這麼複雜的面向?LJ:近年香港年輕人都喜歡台灣,文化觀察者會講說,這是因為民主化影響下,重視生活、文化多元價值,開放社會氣氛下的變化,你怎麼看?鍾:這裡面還是有個很重要的經濟因素啊!你剛說的各種民間運動、監督、民主都是必要條件,但我覺得不是充分條件。

充分條件是當你GDP跌到百份之三以下,你對未來沒有期待了。

我現在收入三萬,明年會變五萬;今年我公司十個人,明年變五十個人,台灣你沒辦法期待了!這是從九十年代中,你沒辦法再期待,這是很有趣的社會經濟心理。

你沒辦法期待,就會注意現在是不是把每一天過得更有意義?我覺得這很重要。

一個事情,你做一小時是那個錢,做兩個小時也是那個錢,幹嗎你不優哉一點。

這同樣反映在一例一休(類似於五天上班)的看法。

之前沒改,可能要靠加班多賺兩三千。

一例一休後,加班要付錢,就不用你加班了。

然後,禮拜六你要強迫面對你的家人,你要被強迫非工作的時間被強迫面對你的記憶,你的人生。

我們沒有準備好。

為什麼我這樣講,因為我很多仝人跟我講:「以前我只要報加班,我不用面對我老婆呀,那理由堂而皇之:『我加班,是為了多拿三千塊回去給你,現在都沒有了!』」弄好了才面對內部生活,這也是台灣九十年代中碰到的問題,本每年GDP成長百份之七、八,不用擔心晚上怎麼過,你那會想人生的意義?但GDP跌到百份之三以下,晚上(節目)都沒有了,因為那都靠資本支撐了,那是資本狂歡嘛!沒有之後,你能面對自己嗎?自殺率一定高呀。

LJ:生祥糅合了傳統跟創新元素,傳統那些要,那些不要,怎麼去抓?鍾:很難一概而論。

原則就是我剛才講的那幾個,跟我早期對搖滾樂的理解差不多。

搖滾本來就是一個地方的音樂嘛,而且搖滾是跟據社會活動的進行,相伴美國資本社會發展的東西,這不是很有趣嗎?我們以為社會發展會讓傳統消失,但美國不是這樣子。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各階層對娛樂的需要,反而各種本土的文化更有現代的可能。

所以你看到山地民謠,後來Hillbilly變成了中產階級社交的東西呀。

R’nB變成芝加哥黑人晚上聽音樂的東西,當白人發現這東西這麼好,才會有貓王的出現。

我們要問的是,有那些東西是可以攻進城的?交工時代,我們不拿電結他,當然拿嗩吶!而且你看搖滾樂不拿電結他,還是渲染力很強的音樂,不是沒有嘛,譬如說JethroTull的IanAnderson用長笛也做得到。

我們進都市,都市人聽不懂客家話?沒有問題。

重點是怎麼把它寫得有節奏感,就像白人不一定聽得懂黑人俚語,不影響呀!因為他們處理俚語是高度節奏化,跟肢體扣在一起,變成了另外一種身體藝術。

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幹?聽不懂客家話,不影響我把它寫得更有節奏感,而且是另外一套指揮音樂表情的劇本,那我們節奏系統還是用Drumset呀,再看傳統八音跟北管裡面的節奏系統是怎麼弄的,生祥就是研究這個。

回到搖滾樂,另一個Local元素就是黑人音樂,除了節奏元素,就是文學。

因為聽藍調,觸及我們是因為故事。

故事觸及我們是因為裡面的幾個共通性:孤立疏離、無助,想要傾訴嘛!所以你聽到芝加哥藍調,會有共鳴。

同樣的,我們有客家山歌,山歌也很邊緣,是勞動者的哀嚎。

我們能不能把它帶進入都市時,有某一種邊緣性,深刻的故事性。

我花了好多時間去研究,山歌的那些東西帶進去。

山歌不抗議,客家山歌訴說情人,情人對像能不能改變?像客家山歌〈十八摸〉原本是唱給女孩子聽,調侃她。

但現在女孩子沒有了,我必須讓觀眾知道女孩子還在,一人分飾兩角。

藍調從福音歌進來也是這樣,南方福音歌是黑人集體唱給上帝,請求上帝的憐憫。

可是在都市裡面,教堂沒有了,唱的變成你一個人,群的關係跟對話要變化。

你更能感受藍調裡面有了內在的豐富對話性。

是這樣轉變過來的,山歌也可以,很多民謠也有這種對話性的轉變。

要不然民謠,只是變成了娛樂酒客的工具,不會有強的當代性。

2014年生祥隊照,只有五人,中為鍾永豐提出傳統的當代性LJ:講了這麼多,那麼台灣文化的優勢,其實在那裡?鍾:我覺得優勢之一,還是在原住民。

我不大會講「台灣文化」,因為光是客家文化就四五種了,原住民至少十六族。

台灣文化是很複數的東西,優勢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面對它的複雜性,豐富歧義性,讓它有更多當代的可能性。

我這樣講是因為雲門舞集培養出來的舞者,越來越多原住民的舞者。

最近很有趣的例子就是電影《大佛普拉斯》,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把南部西岸沿海的閩南村落語言,非常高貴的提出來,台灣的流行電影從來沒有這樣的。

像台灣早期的電影,像豬哥亮的電影,它大量使用閩南語的同時,幫助閩南語更邊緣化,更不入流,還是把它放在以前歌廳秀的傳統裡面,所以這是最要命的剝屑。

你用一次還不打緊,放回原本的地方,還是平時的剝屑嘛;我用了,還把它放得比原本更遠,這是更嚴重的!我覺得這是豬哥亮式的電影,對台灣閩南語不好的作用。

但我用客家話的語言,是把它放在更厲害的位置上面,讓它看到更多可能性。

LJ:你指的把它帶到藝術上的高度?鍾:對,藝術上的語言上文化上的高度。

LJ:跟台灣人聊起來,大家對前景蠻灰心的,香港也一樣,你會跟他們說什麼?鍾:大家要努力嘛。

我最近以市政府的名義去大陸參訪,我覺得是很有趣的對照。

我先講,我講的當代性,是對多元的尊重,對民族的包容,而且互為主體;我所謂現代化是指各種硬體上建設,交通的順暢、金融經濟的流暢、對科技的使用程度,這叫現代化。

在大陸,是當代嚴重於現代化,在台灣是現代化遠遠落後於當代性了,這是很大的反差!所以眼下來看,大陸這種落差,我還看不到會有追上來的可能性。

他們會用越來越嚴格文明規訓的方式,連尿你都得用「你得文明尿尿」這種方式,來國家規訓來彌補這個東西,但還是很吃力。

台灣是反過來。

政府做這種設施,差越來越大。

人民尤其對政府,越來越不耐煩,很多尤其是年輕人,政府很難跟得上去。

越來越當代性的人民,當然對現代化速度越來越慢的政府是不滿意。

我很了解這種落差。

(按:印刷版本因受篇幅所限,有所刪節,此為訪問完整版本)#傳統與創新 #鍾永豐 #生祥樂隊 #客家 #台灣 #台灣月 #文化局 RelatedarticleArt&Culture【傳統與創新】沈昭良:廟會舞台車變當代攝影blog張錦滿:《菊花夜行軍》開創客家搖滾路Art&Culture【傳統與創新】改造傳統林生祥:音樂可以承載思想價值和立場Art&Culture【人物】台灣導演于光中要華人看到自身被金錢推着走Fredchiuunread,Oct24,2017,11:55:55AM10/2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BigdatameetsBigBrotherasChinamovestorateitscitizenshttp://www.wired.co.uk/article/chinese-government-social-credit-score-privacy-invasion#_=_BigdatameetsBigBrotherasChinamovestorateitscitizensTheChinesegovernmentplanstolaunchitsSocialCreditSystemin2020.Theaim?Tojudgethetrustworthiness–orotherwise–ofits1.3billionresidentsBy RachelBotsman 2daysago <imgsrc="https://wi-images.condecdn.net/image/9O6Zvo9nL6k/crop/405/landscape"class="img-lazyload"/> KevinHong By RachelBotsman Saturday21October2017 OnJune14,2014,theStateCouncilofChinapublishedanominous-soundingdocumentcalled"PlanningOutlinefortheConstructionofaSocialCreditSystem".InthewayofChinesepolicydocuments,itwasalengthyandratherdryaffair,butitcontainedaradicalidea.Whatiftherewasanationaltrustscorethatratedthekindofcitizenyouwere?Imagineaworldwheremanyofyourdailyactivitieswereconstantlymonitoredandevaluated:whatyoubuyattheshopsandonline;whereyouareatanygiventime;whoyourfriendsareandhowyouinteractwiththem;howmanyhoursyouspendwatchingcontentorplayingvideogames;andwhatbillsandtaxesyoupay(ornot).It'snothardtopicture,becausemostofthatalreadyhappens,thankstoallthosedata-collectingbehemothslikeGoogle,FacebookandInstagramorhealth-trackingappssuchasFitbit.Butnowimagineasystemwhereallthesebehavioursareratedaseitherpositiveornegativeanddistilledintoasinglenumber,accordingtorulessetbythegovernment.ThatwouldcreateyourCitizenScoreanditwouldtelleveryonewhetherornotyouweretrustworthy.Plus,yourratingwouldbepubliclyrankedagainstthatoftheentirepopulationandusedtodetermineyoureligibilityforamortgageorajob,whereyourchildrencangotoschool-orevenjustyourchancesofgettingadate.AdvertisementAfuturisticvisionofBigBrotheroutofcontrol?No,it'salreadygettingunderwayinChina,wherethegovernmentisdevelopingtheSocialCreditSystem(SCS)toratethetrustworthinessofits1.3billioncitizens.TheChinesegovernmentispitchingthesystemasadesirablewaytomeasureandenhance"trust"nationwideandtobuildacultureof"sincerity".Asthepolicystates,"Itwillforgeapublicopinionenvironmentwherekeepingtrustisglorious.Itwillstrengthensincerityingovernmentaffairs,commercialsincerity,socialsincerityandtheconstructionofjudicialcredibility."Othersarelesssanguineaboutitswiderpurpose."Itisveryambitiousinbothdepthandscope,includingscrutinisingindividualbehaviourandwhatbookspeoplearereading.It'sAmazon'sconsumertrackingwithanOrwellianpoliticaltwist,"ishowJohanLagerkvist,aChineseinternetspecialistattheSwedish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describedthesocialcreditsystem.RogierCreemers,apost-doctoralscholarspecialisinginChineselawandgovernanceattheVanVollenhovenInstituteatLeidenUniversity,whopublishedacomprehensivetranslationoftheplan,compareditto"Yelpreviewswiththenannystatewatchingoveryourshoulder".Fornow,technically,participatinginChina'sCitizenScoresisvoluntary.Butby2020itwillbemandatory.Thebehaviourofeverysinglecitizenandlegalperson(whichincludeseverycompanyorotherentity)inChinawillberatedandranked,whethertheylikeitornot.ReadnextDesigncollectiveteamLabwantstoturntheworldintoaworkofart <imgsrc="https://wi-images.condecdn.net/image/25AnYp7j6Yj/crop/200/square"class="img-lazyload"/> DesigncollectiveteamLabwantstoturntheworldintoaworkofart By JamesTemperton <imgsrc="https://wi-images.condecdn.net/image/KbM4GV5eY6d/crop/405"class="img-lazyload"/>KevinHongPriortoitsnationalroll-outin2020,theChinesegovernmentistakingawatch-and-learnapproach.Inthismarriagebetweencommunistoversightandcapitalistcan-do,thegovernmenthasgivenalicencetoeightprivatecompaniestocomeupwithsystemsandalgorithmsforsocialcreditscores.Predictably,datagiantscurrentlyruntwoofthebest-knownprojects.ThefirstiswithChinaRapidFinance,apartnerofthesocial-networkbehemothTencentanddeveloperofthemessagingappWeChatwithmorethan850millionactiveusers.Theother,SesameCredit,isrunbytheAntFinancialServicesGroup(AFSG),anaffiliatecompanyofAlibaba.AntFinancialsellsinsuranceproductsandprovidesloanstosmall-tomedium-sizedbusinesses.However,therealstarofAntisAliPay,itspaymentsarmthatpeopleusenotonlytobuythingsonline,butalsoforrestaurants,taxis,schoolfees,cinematicketsandeventotransfermoneytoeachother.SesameCredithasalsoteamedupwithotherdata-generatingplatforms,suchasDidiChuxing,theride-hailingcompanythatwasUber'smaincompetitorinChinabeforeitacquiredtheAmericancompany'sChineseoperationsin2016,andBaihe,thecountry'slargestonlinematchmakingservice.It'snothardtoseehowthatalladdsuptogargantuanamountsofbigdatathatSesameCreditcantapintotoassesshowpeoplebehaveandratethemaccordingly.Sojusthowarepeoplerated?IndividualsonSesameCreditaremeasuredbyascorerangingbetween350and950points.Alibabadoesnotdivulgethe"complexalgorithm"itusestocalculatethenumberbuttheydorevealthefivefactorstakenintoaccount.Thefirstiscredithistory.Forexample,doesthecitizenpaytheirelectricityorphonebillontime?Nextisfulfilmentcapacity,whichitdefinesinitsguidelinesas"auser'sabilitytofulfilhis/hercontractobligations".Thethirdfactorispersonalcharacteristics,verifyingpersonalinformationsuchassomeone'smobilephonenumberandaddress.Butthefourthcategory,behaviourandpreference,iswhereitgetsinteresting.                                                                 Underthissystem,somethingasinnocuousasaperson'sshoppinghabitsbecomeameasureofcharacter.Alibabaadmitsitjudgespeoplebythetypesofproductstheybuy."Someonewhoplaysvideogamesfortenhoursaday,forexample,wouldbeconsideredanidleperson,"saysLiYingyun,Sesame'sTechnologyDirector."Someonewhofrequentlybuysdiaperswouldbeconsideredasprobablyaparent,whoonbalanceismorelikelytohaveasenseofresponsibility."Sothesystemnotonlyinvestigatesbehaviour-itshapesit.It"nudges"citizensawayfrompurchasesandbehavioursthegovernmentdoesnotlike.Friendsmatter,too.Thefifthcategoryi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Whatdoestheirchoiceofonlinefriendsandtheirinteractionssayaboutthepersonbeingassessed?SharingwhatSesameCreditreferstoas"positiveenergy"online,nicemessagesaboutthegovernmentorhowwellthecountry'seconomyisdoing,willmakeyourscoregoup.Alibabaisadamantthat,currently,anythingnegativepostedonsocialmediadoesnotaffectscores(wedon'tknowifthisistrueornotbecausethealgorithmissecret).Butyoucanseehowthismightplayoutwhenthegovernment'sowncitizenscoresystemofficiallylaunchesin2020.Eventhoughthereisnosuggestionyetthatanyoftheeightprivatecompaniesinvolvedintheongoingpilotschemewillbeultimatelyresponsibleforrunningthegovernment'sownsystem,it'shardtobelievethatthegovernmentwillnotwanttoextractthemaximumamountofdataforitsSCS,fromthepilots.Ifthathappens,andcontinuesasthenewnormalunderthegovernment'sownSCSitwillresultinprivateplatformsactingessentiallyasspyagenciesforthegovernment.Theymayhavenochoice.PostingdissentingpoliticalopinionsorlinksmentioningTiananmenSquarehasneverbeenwiseinChina,butnowitcoulddirectlyhurtacitizen'srating.Buthere'stherealkicker:aperson'sownscorewillalsobeaffectedbywhattheironlinefriendssayanddo,beyondtheirowncontactwiththem.Ifsomeonetheyareconnectedtoonlinepostsanegativecomment,theirownscorewillalsobedraggeddown.Sowhyhavemillionsofpeoplealreadysigneduptowhatamountstoatrialrunforapubliclyendorsedgovernmentsurveillancesystem?Theremaybedarker,unstatedreasons-fearofreprisals,forinstance,forthosewhodon'tputtheirhandup-butthereisalsoalure,intheformofrewardsand"specialprivileges"forthosecitizenswhoprovethemselvestobe"trustworthy"onSesameCredit.            Iftheirscorereaches600,theycantakeoutaJustSpendloanofupto5,000yuan(around£565)tousetoshoponline,aslongasit'sonanAlibabasite.Reach650points,theymayrentacarwithoutleavingadeposit.Theyarealsoentitledtofastercheck-inathotelsanduseoftheVIPcheck-inatBeijingCapitalInternationalAirport.Thosewithmorethan666pointscangetacashloanofupto50,000yuan(£5,700),obviouslyfromAntFinancialServices.Getabove700andtheycanapplyforSingaporetravelwithoutsupportingdocumentssuchasanemployeeletter.Andat750,theygetfast-trackedapplicationtoacovetedpan-EuropeanSchengenvisa."Ithinkthebestwaytounderstandthesystemisasasortofbastardlovechildofaloyaltyscheme,"saysCreemers.Higherscoreshavealreadybecomeastatussymbol,withalmost100,000peoplebraggingabouttheirscoresonWeibo(theChineseequivalentofTwitter)withinmonthsoflaunch.Acitizen'sscorecanevenaffecttheiroddsofgettingadate,oramarriagepartner,becausethehighertheirSesamerating,themoreprominenttheirdatingprofileisonBaihe.SesameCreditalreadyofferstipstohelpindividualsimprovetheirranking,includingwarningaboutthedownsidesoffriendingsomeonewhohasalowscore.Thismightleadtotheriseofscoreadvisers,whowillsharetipsonhowtogainpoints,orreputationconsultantswillingtoofferexpertadviceonhowtostrategicallyimprovearankingorgetoffthetrust-breakingblacklist.Indeed,SesameCreditisbasicallyabigdatagamifiedversionoftheCommunistParty'ssurveillancemethods;thedisquietingdang'an.Theregimekeptadossieroneveryindividualthattrackedpoliticalandpersonaltransgressions.Acitizen'sdang'anfollowedthemforlife,fromschoolstojobs.Peoplestartedreportingonfriendsandevenfamilymembers,raisingsuspicionandloweringsocialtrustinChina.Thesamethingwillhappenwithdigitaldossiers.Peoplewillhaveanincentivetosaytotheirfriendsandfamily,"Don'tpostthat.Idon'twantyoutohurtyourscorebutIalsodon'twantyoutohurtmine."We'realsoboundtoseethebirthofreputationblackmarketssellingunder-the-counterwaystoboosttrustworthiness.InthesamewaythatFacebookLikesandTwitterfollowerscanbebought,individualswillpaytomanipulatetheirscore.Whataboutkeepingthesystemsecure?Hackers(someevenstate-backed)couldchangeorstealthedigitallystoredinformation.Thenewsystemreflectsacunningparadigmshift.Aswe'venoted,insteadoftryingtoenforcestabilityorconformitywithabigstickandagooddoseoftop-downfear,thegovernmentisattemptingtomakeobediencefeellikegaming.Itisamethodofsocialcontroldressedupinsomepoints-rewardsystem.It'sgamifiedobedience.InatrendyneighbourhoodindowntownBeijing,theBBCnewsserviceshitthestreetsinOctober2015toaskpeopleabouttheirSesameCreditratings.Mostspokeabouttheupsides.Butthen,whowouldpubliclycriticisethesystem?Ding,yourscoremightgodown.Alarmingly,fewpeopleunderstoodthatabadscorecouldhurttheminthefuture.Evenmoreconcerningwashowmanypeoplehadnoideathattheywerebeingrated.Currently,SesameCreditdoesnotdirectlypenalisepeopleforbeing"untrustworthy"-it'smoreeffectivetolockpeopleinwithtreatsforgoodbehaviour.ButHuTao,SesameCredit'schiefmanager,warnspeoplethatthesystemisdesignedsothat"untrustworthypeoplecan'trentacar,can'tborrowmoneyorevencan'tfindajob".ShehasevendisclosedthatSesameCredithasapproachedChina'sEducationBureauaboutsharingalistofitsstudentswhocheatedonnationalexaminations,inordertomakethempayintothefuturefortheirdishonesty.Penaltiesaresettochangedramaticallywhenthegovernmentsystembecomesmandatoryin2020.Indeed,onSeptember25,2016,theStateCouncilGeneralOfficeupdateditspolicyentitled"WarningandPunishmentMechanismsforPersonsSubjecttoEnforcementforTrust-Breaking".Theoverridingprincipleissimple:"Iftrustisbrokeninoneplace,restrictionsareimposedeverywhere,"thepolicydocumentstates.                                   Forinstance,peoplewithlowratingswillhaveslowerinternetspeeds;restrictedaccesstorestaurants,nightclubsorgolfcourses;andtheremovaloftherighttotravelfreelyabroadwith,Iquote,"restrictivecontrolonconsumptionwithinholidayareasortravelbusinesses".Scoreswillinfluenceaperson'srentalapplications,theirabilitytogetinsuranceoraloanandevensocial-securitybenefits.Citizenswithlowscoreswillnotbehiredbycertainemployersandwillbeforbiddenfromobtainingsomejobs,includinginthecivilservice,journalismandlegalfields,whereofcourseyoumustbedeemedtrustworthy.Low-ratingcitizenswillalsoberestrictedwhenitcomestoenrollingthemselvesortheirchildreninhigh-payingprivateschools.Iamnotfabricatingthislistofpunishments.It'stherealityChinesecitizenswillface.Asthegovernmentdocumentstates,thesocialcreditsystemwill"allowthetrustworthytoroameverywhereunderheavenwhilemakingithardforthediscreditedtotakeasinglestep".AccordingtoLucianoFloridi,aprofessorofphilosophyandethicsofinformationattheUniversityofOxfordandthedirectorofresearchattheOxfordInternetInstitute,therehavebeenthreecritical"de-centeringshifts"thathavealteredourviewinself-understanding:Copernicus'smodeloftheEarthorbitingtheSun;Darwin'stheoryofnaturalselection;andFreud'sclaimthatourdailyactionsarecontrolledbytheunconsciousmind.Floridibelieveswearenowenteringthefourthshift,aswhatwedoonlineandofflinemergeintoanonlife.Heassertsthat,asoursocietyincreasinglybecomesaninfosphere,amixtureofphysicalandvirtualexperiences,weareacquiringanonlifepersonality-differentfromwhoweinnatelyareinthe"realworld"alone.WeseethiswritlargeonFacebook,wherepeoplepresentaneditedoridealisedportraitoftheirlives.ThinkaboutyourUberexperiences.Areyoujustalittlebitnicertothedriverbecauseyouknowyouwillberated?ButUberratingsarenothingcomparedtoPeeple,anapplaunchedinMarch2016,whichislikeaYelpforhumans.Itallowsyoutoassignratingsandreviewstoeveryoneyouknow-yourspouse,neighbour,bossandevenyourex.Aprofiledisplaysa"PeepleNumber",ascorebasedonallthefeedbackandrecommendationsyoureceive.Worryingly,onceyournameisinthePeeplesystem,it'sthereforgood.Youcan'toptout.Peeplehasforbiddencertainbadbehavioursincludingmentioningprivatehealthconditions,makingprofanitiesorbeingsexist(howeveryouobjectivelyassessthat).Buttherearefewrulesonhowpeoplearegradedorstandardsabouttransparency.China'strustsystemmightbevoluntaryasyet,butit'salreadyhavingconsequences.InFebruary2017,thecountry'sSupremePeople'sCourtannouncedthat6.15millionofitscitizenshadbeenbannedfromtakingflightsoverthepastfouryearsforsocialmisdeeds.ThebanisbeingpointedtoasasteptowardblacklistingintheSCS."Wehavesignedamemorandum…[withover]44governmentdepartmentsinordertolimit'discredited'peopleonmultiplelevels,"saysMengXiang,headoftheexecutivedepartmentoftheSupremeCourt.Another1.65millionblacklistedpeoplecannottaketrains.                                   Wherethesesystemsreallydescendintonightmarishterritoryisthatthetrustalgorithmsusedareunfairlyreductive.Theydon'ttakeintoaccountcontext.Forinstance,onepersonmightmisspayingabillorafinebecausetheywereinhospital;anothermaysimplybeafreeloader.Andthereinliesthechallengefacingallofusinthedigitalworld,andnotjusttheChinese.Iflife-determiningalgorithmsareheretostay,weneedtofigureouthowtheycanembracethenuances,inconsistenciesandcontradictionsinherentinhumanbeingsandhowtheycanreflectreallife.                           YoucouldseeChina'sso-calledtrustplanasOrwell's1984meetsPavlov'sdogs.Actlikeagoodcitizen,berewardedandbemadetothinkyou'rehavingfun.It'sworthremembering,however,thatpersonalscoringsystemshavebeenpresentinthewestfordecades.Morethan70yearsago,twomencalledBillFairandEarlIsaacinventedcreditscores.Today,companiesuseFICOscorestodeterminemanyfinancialdecisions,includingtheinterestrateonourmortgageorwhetherweshouldbegivenaloan.ForthemajorityofChinesepeople,theyhaveneverhadcreditscoresandsotheycan'tgetcredit."Manypeopledon'townhouses,carsorcreditcardsinChina,sothatkindofinformationisn'tavailabletomeasure,"explainsWenQuan,aninfluentialbloggerwhowritesabouttechnologyandfinance."Thecentralbankhasthefinancialdatafrom800millionpeople,butonly320millionhaveatraditionalcredithistory."AccordingtotheChineseMinistryofCommerce,theannualeconomiclosscausedbylackofcreditinformationismorethan600billionyuan(£68bn).                                   China'slackofanationalcreditsystemiswhythegovernmentisadamantthatCitizenScoresarelongoverdueandbadlyneededtofixwhattheyrefertoasa"trustdeficit".Inapoorlyregulatedmarket,thesaleofcounterfeitandsubstandardproductsisamassiveproblem.Accordingto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63percentofallfakegoods,fromwatchestohandbagstobabyfood,originatefromChina."Thelevelofmicrocorruptionisenormous,"Creemerssays."Soifthisparticularschemeresultsinmoreeffectiveoversightandaccountability,itwilllikelybewarmlywelcomed."Thegovernmentalsoarguesthatthesystemisawaytobringinthosepeopleleftoutoftraditionalcreditsystems,suchasstudentsandlow-incomehouseholds.ProfessorWangShuqinfromtheOffice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atCapitalNormalUniversityinChinarecentlywonthebidtohelpthegovernmentdevelopthesystemthatshereferstoas"China'sSocialFaithfulSystem".Withoutsuchamechanism,doingbusinessinChinaisrisky,shestresses,asabouthalfofthesignedcontractsarenotkept."Giventhespeedofthedigitaleconomyit'scrucialthatpeoplecanquicklyverifyeachother'screditworthiness,"shesays."Thebehaviourofthemajorityisdeterminedbytheirworldofthoughts.Apersonwhobelievesinsocialistcorevaluesisbehavingmoredecently."Sheregardsthe"moralstandards"thesystemassesses,aswellasfinancialdata,asabonus.Indeed,theStateCouncil'saimistoraisethe"honestmentalityandcreditlevelsoftheentiresociety"inordertoimprove"theoverallcompetitivenessofthecountry".IsitpossiblethattheSCSisinfactamoredesirablytransparentapproachtosurveillanceinacountrythathasalonghistoryofwatchingitscitizens?"AsaChineseperson,knowingthateverythingIdoonlineisbeingtracked,wouldIratherbeawareofthedetailsofwhatisbeingmonitoredandusethisinformationtoteachmyselfhowtoabidebytherules?"saysRasulMajid,aChinesebloggerbasedinShanghaiwhowritesaboutbehaviouraldesignandgamingpsychology."OrwouldIratherliveinignoranceandhope/wish/dreamthatpersonalprivacystillexistsandthatourrulingbodiesrespectusenoughnottotakeadvantage?"Putsimply,Majidthinksthesystemgiveshimatinybitmorecontroloverhisdata.                           WhenItellwesternersabouttheSocialCreditSysteminChina,theirresponsesareferventandvisceral.Yetwealreadyraterestaurants,movies,booksandevendoctors.Facebook,meanwhile,isnowcapableofidentifyingyouinpictureswithoutseeingyourface;itonlyneedsyourclothes,hairandbodytypetotagyouinanimagewith83percentaccuracy.                                   In2015,theOECDpublishedastudyrevealingthatintheUSthereareatleast24.9connecteddevicesper100inhabitants.Allkindsofcompaniesscrutinisethe"bigdata"emittedfromthesedevicestounderstandourlivesanddesires,andtopredictouractionsinwaysthatwecouldn'tevenpredictourselves.Governmentsaroundtheworldarealreadyinthebusinessofmonitoringandrating.IntheUS,theNationalSecurityAgency(NSA)isnottheonlyofficialdigitaleyefollowingthemovementsofitscitizens.In2015,theUSTransportationSecurityAdministrationproposedtheideaofexpandingthePreCheckbackgroundcheckstoincludesocial-mediarecords,locationdataandpurchasehistory.Theideawasscrappedafterheavycriticism,butthatdoesn'tmeanit'sdead.Wealreadyliveinaworldofpredictivealgorithmsthatdetermineifweareathreat,arisk,agoodcitizenandevenifwearetrustworthy.We'regettingclosertotheChinesesystem-theexpansionofcreditscoringintolifescoring-evenifwedon'tknowweare.Soareweheadingforafuturewherewewillallbebrandedonlineanddata-mined?It'scertainlytrendingthatway.Barringsomekindofmasscitizenrevolttowrenchbackprivacy,weareenteringanagewhereanindividual'sactionswillbejudgedbystandardstheycan'tcontrolandwherethatjudgementcan'tbeerased.Theconsequencesarenotonlytroubling;they'repermanent.Forgettherighttodeleteortobeforgotten,tobeyoungandfoolish.Whileitmightbetoolatetostopthisnewera,wedohavechoicesandrightswecanexertnow.Foronething,weneedtobeableratetheraters.InhisbookTheInevitable,KevinKellydescribesafuturewherethewatchersandthewatchedwilltransparentlytrackeachother."Ourcentralchoicenowiswhetherthissurveillanceisasecret,one-waypanopticon-oramutual,transparentkindof'coveillance'thatinvolveswatchingthewatchers,"hewrites.Ourtrustshouldstartwithindividualswithingovernment(orwhoeveriscontrollingthesystem).Weneedtrustworthymechanismstomakesureratingsanddataareusedresponsiblyandwithourpermission.Totrustthesystem,weneedtoreducetheunknowns.Thatmeanstakingstepstoreducetheopacityofthealgorithms.Theargumentagainstmandatorydisclosuresisthatifyouknowwhathappensunderthehood,thesystemcouldbecomeriggedorhacked.Butifhumansarebeingreducedtoaratingthatcouldsignificantlyimpacttheirlives,theremustbetransparencyinhowthescoringworks.InChina,certaincitizens,suchasgovernmentofficials,willlikelybedeemedabovethesystem.Whatwillbethepublicreactionwhentheirunfavourableactionsdon'taffecttheirscore?WecouldseeaPanamaPapers3.0forreputationfraud.Itisstilltooearlytoknowhowacultureofconstantmonitoringplusratingwillturnout.Whatwillhappenwhenthesesystems,chartingthesocial,moralandfinancialhistoryofanentirepopulation,comeintofullforce?Howmuchfurtherwillprivacyandfreedomofspeech(longundersiegeinChina)beeroded?Whowilldecidewhichwaythesystemgoes?Thesearequestionsweallneedtoconsider,andsoon.TodayChina,tomorrowaplacenearyou.Therealquestionsaboutthefutureoftrustarenottechnologicaloreconomic;theyareethical.Ifwearenotvigilant,distributedtrustcouldbecomenetworkedshame.Lifewillbecomeanendlesspopularitycontest,withusallvyingforthehighestratingthatonlyafewcanattain.ThisisanextractfromWhoCanYouTrust?HowTechnologyBroughtUsTogetherandWhyItMightDriveUsApart(PenguinPortfolio)byRachelBotsman,publishedonOctober4.Sincethispiecewaswritten,ThePeople'sBankofChinadelayedthelicencestotheeightcompaniesconductingsocialcreditpilots.Thegovernment'splanstolaunchtheSocialCreditSystemin2020remainunchangedThisarticlewasfirstpublishedintheNovember2017issueofWIREDFredchiuunread,Oct24,2017,12:38:08PM10/2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sai-ming-de范振國/傷痛的明星花露水——寫在蔡明德《我走過的人間現場》攝影集出版前文/范振國圖片/南方家園出版社提供攝影/蔡明德‎2016‎年‎11‎月‎22‎日2016年2月26日,和綠色登山隊隊長鴻鈞,從台北搭普悠瑪列車,前往花蓮與大學時期情逾手足的學長旭彥,共度他2月29日、4年一輪的陽曆生日。

當晚也約了移居花蓮數年的凡士、宗仁以及從《中國時報》退職後返鄉定居,1987年在《人間雜誌》一起工作過的蔡桑(蔡明德),在一家名叫洋基牧場的餐廳飲宴。

為避免酒駕違規遭罰,在飯雖飽而酒卻尚遠不夠足的情況下,心不甘情不願的買單離場,一行人匆匆驅車回旭彥代訂的民宿續飲。

大夥散坐在長型的原木茶座,有人喝酒,有人品茶,或延續餐廳桌沿未盡的爭辯,或橫生枝節無邊無際的跑馬,話題從國際局勢,兩岸政情到男女情事⋯⋯醒時同交歡,忘了歲月,忘了時間,醉後各自顛躓回房,接著以聲震屋瓦,交響演奏的呼嚕樂章,宣告歡謔的休止。

2月27日近午時分,不知是還在宿醉抑或已然睡足了的凡士,竟不顧他人昨夜就眠早晚,放肆的在客廳大聲么喝:「起床囉!火車要開了!起床囉!」不斷嚷嚷說,他晚上要趕到台北參加酒黨的聚會,乘著中午還有些時間,大家再纏綿一會,他要帶我們這些台北俗客,吃一頓花蓮首選的麵點。

抝不過凡士的噪吵,大夥分別從各自的房間掙扎出來客廳,彼此以惺忪的睡臉,無奈的相視苦笑。

然後,賭氣似的,不發一言的,蹣跚地走向凡士的TOYOTA,蔡桑坐前座,我、鴻鈞、宗仁擠後座。

車行不遠,我在蔡桑座椅背後的置物袋,無意中看到裡面放置了一瓶「明星花露水」:細長瓶頸,綠色瓶身,黃底紅字標籤,現在已經很少見的那種傳統款式。

我將它從置物袋抽取出來,半舉著手,邊搖晃邊調侃的說:「凡士你真摳啊!跟你們家印傭談戀愛也捨不得送好一點的香水,明星花露水是廁所除臭用的!不是跟情人約會噴的。

」凡士默不吭聲,只透過後照鏡睨視著我,嘴角下彎出一弧鄙夷的笑。

「明星花露水,幹!明星花露水,你知影否?海山煤礦都嘛咻『明星花露水』!壓臭啊!一直咻、一直咻!6月天,有夠歹味!」駕駛座旁的蔡桑,忽而狼嚎般的嚎了出來。

「哦!⋯⋯」空氣好像瞬間凝凍住了,車內霎時靜默無聲,只有TOYOTA老舊的引擎咿咿啞啞的響著⋯⋯。

「阮Lily沒再買化妝品啦!賺的錢都也儉起來寄回去印尼,栽培伊兒子,伊兒子醫學院快出業了,準備做醫生囉!明星花露水是用來驅除小黑蚊的最有效祕方。

」為了打破沉悶吧,凡士故作輕鬆的說。

「別提Lily了,已早,欺負原住民;今嘛,糟蹋新移民。

這款沒天良的社會!」一項極少話語的宗仁,竟也發出了如是的喟嘆!我卻忽而無端的感到暈眩欲嘔,已然沒有絲毫戲謔的氣力,靜默地躺靠著椅背,閉目調息,低垂的手,猶然握著明星花露水的瓶身,鼻尖彷彿有股淡淡的屍臭斷續的飄過,也許是宿酒翻胃吧?我想。

奴工的修羅地獄1984年6月20日台北縣土城鄉海山煤礦發生災變,媒體報導,罹難礦工74人,是台灣自光復以來死難最多的礦災。

孰知海山礦災發生不到20天(1984年7月10日),位於瑞芳鎮的煤山煤礦又傳災變奪走103條人命,兩次災變共計沉埋177人。

海山礦災74名死難礦工,其中38人是阿美族同胞,佔罹難人數的50%以上。

資料顯示,海山礦場共有礦工850人,其中原住民同胞佔500多人,煤山礦災則未見原住民族礦工統計數字。

依據洪田浚先生引述台灣省漁業局發表的統計資料:1977年至1984年台灣漁船發生的海難計有2,081件,死亡1,973人,平均每年死亡246人。

1984年約有300名以上的船員死於海難,其中80%是原住民族同胞。

他們無論葬身魚腹或被扣異域,都很少引起國人關心,原住民族船員的命運比礦工還不如,他們的地位豈不是和歷史上的「黑奴」差不多?(洪田浚,《台灣原住民籲天錄》)。

事實上,確實都是慘苦的奴工境遇。

在海洋任憑獰惡的險濤駭浪吞噬,在地底無助地讓獠牙厲鬼攫食⋯⋯1985年7月,海山礦難一周年,在走訪了台灣東北角一處礦村之後,作家陳列,以沉痛的數字具體的描繪了這幅修羅地獄的圖景:「礦坑垂直深度平均約400公尺,某些更達900,以長度計則可以長到3000(公尺)地熱溫度40(攝氏度),大氣壓力增強,瓦斯充斥。

無邊的漆黑,無援的深淵,接近閻羅殿府。

坑道矮窄,跪伏曲身爬行、探勘、掘進和挖採。

黑灰揚撲,沾在熱紅的皮膚和臉上,汗水滴在看不見的濕悶的炭渣裡。

而且隨時都要準備死亡。

落磐、瓦斯突出、煤塵爆炸、機電故障、海水河水侵入等等。

這些都可以讓人永不見天日。

20年來,死亡人數在3,300人以上;每300公噸的煤等於由100條人命換來。

職業病更是嚴重。

最近5年內,災變次數和死亡人數都數最少的是民國72年,但該年殘廢的礦工卻也有489人,因病住院則達3,600餘位。

單是這一年,每5個礦工當中,就有一個受害者。

這樣的工作是極其荒謬的。

然而,幾乎每個礦坑的坑口都有8個大模大樣的字:安全第一,增產報國。

」(陳列〈礦村行〉,《春風叢刊》,1985年7月)。

〈為什麼?〉為什麼  這麼多的人 離開碧綠的田園飄盪在無際的海洋?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 爬上最高的鷹架打造出金碧與輝煌? 繁榮!啊!繁榮! 為什麼遺忘燦爛的煙火 點點落成角落裡的我們? 為什麼?為什麼? 在走不回自己踏出的路? 找不到留家鄉的門?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 離開碧綠的家園呼吸著汗水和污氣?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 湧進昏暗的礦坑呼吸著汗水和污氣? 轟隆的巨響堵住所有的路 洶湧的瓦斯充滿了每個阿美族的胸膛?! 為什麼?為什麼? 在走不回自己踏出的路? 找不到留家鄉的門?海山礦災的苦難,激發了原住民族爭取解放族群命運的驅力。

1984年底「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正式成立,於焉展開有組織、有焦點,自嘉義「反對教科書的吳鳳」、華西街「抗議人口販賣;救援雛妓」、南投「抗議東埔挖墳事件」、曹族少年「湯英伸救援事件」、蘭嶼「反核廢」,及至80年代末期的「還我土地」、「還我姓氏」等遍及島內,持續求民族正義、尊嚴、平等與自由的鬥爭。

〈為什麼?〉即是原權會創會會長胡德夫,為海山煤礦的罹難者以及所有被壓迫的底層同胞創作,控訴漢人資本血汗的榨取,紀念民族生命的樂章。

「為什麼?為什麼都是阿美族?」關曉榮也這樣揪心的苦思自問著。

他以《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以及3巨冊《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報導攝影集,被陳映真譽為台灣島內「人民攝影」典範。

關曉榮的求索「當時我正因倦怠於重重限制的工作環境,向報社請了長假到東部旅行,在往南橫的旅次,從報上看到了這則消息。

」「為什麼?為什麼?都是阿美族?我想深入貼近的了解。

旅行回來,我便向報社遞了辭呈,住進八尺門。

」「因為,報導攝影對於我有重大的社會責任和目的。

要做好報導攝影,深入報導的環境,比較長時間的生活、體驗、觀察和研究是必須的。

這也是我長期保有的信念;可當時我任職的單位,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自1984年9月13日入住至1985年5月3日離開,關曉榮在八尺門待了近8個月。

300餘日與當地住民共同生活的觀察記錄,1985年底,以「2%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以及《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5期。

1996年,在臺原出版社出版的《八尺門手札》序言中,關曉榮表示:「當年,選擇『八尺門』做為調查報告的主題有幾項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1984年同一年,接連發生了好幾次死傷嚴重的煤礦災變,災變死傷的礦工中,阿美族人佔了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突顯了台灣勞動底層的族群差異。

」「『2%的希望與掙扎』的報告之後,我理解到那只是發生於近代台灣社會對台灣內部漢系與原住民族之歷史矛盾與現實的初步探索行動中的一個腳步。

由於個人所學的限制,它的最高侷限在於一種單純的人道溫情,這樣的情愫在當時或許是我探究原住民問題的重要內在驅力,但是它並不足以深入剖析導致台灣原住民近世苦難的基本社會結構,以及在民族接觸的歷史過程裏,強勢民族在生存競爭中,對弱勢族群的諸端擠壓、殺戮、綏撫、侵略、掠奪、同化等行為,對當今的社會內部構造所具有的塑造力量。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後記)。

「是什麼樣的政經結構,造成原住民族這樣的命運?我要一探究竟。

」關曉榮說。

「是啊!我也以為台灣漢人經濟和台灣山地社會的解體,基本上可以用『依賴理論』去分析。

漢人的『文明教化』、『現代化』和『發展』,對內而言,往往是以山地的『矮化發展』、『落後』和解體為代價的。

這樣的分析,還有待細密的理論上的展開。

」陳映真在與關曉榮的訪談時這樣表示。

(《人間》雜誌創刊號,第30頁)然而,海山礦災發生時,《人間》雜誌還在籌備當中。

「那時我們還在幫立達杏苑、氰胺牧苑拍些插圖照,大陳看到新聞,找我和文吉(李文吉),好像還有阿官(官鴻志)。

誰開車記不得了⋯⋯文吉也有拍,拍得比我好。

到現場天將暗未暗,還有埋在底下的,生死不知,家屬只有一直拜,一直念阿彌陀佛!耶穌!阿門!看了只想哭。

挖出來,還活著的,眼睛矇著一層白紗布,怕光啊!斷氣的,就輕睬棄置一旁,都腫脹了。

6月天,臭啊!所以一直噴明星花露水⋯⋯」蔡明德說:「現場鬼域一般,大陳只是一直低搖著頭,嘴喃喃的唸著『這麼美麗、這麼單純,這麼優秀的民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陳映真的批判「山地民族已經面臨民族滅絕的危機,我個人以為:它的根本原因,在台灣平地資本主義體制的迅速發展下,山地部落共同體經濟快速崩潰。

有些山地部落因資本主義工程、礦業開發,被迫遷村。

於是近年來大量的山地少數民族離開山林土地,流落平地。

沒有技能、教育不足的山地人民,男性淪為低賤重勞動工人,成為隨車捆工,建築土木零工,遠洋漁船奴工和其他如礦工和拾荒業等沉重或汙穢的勞動。

除了礦工,以煤車件數計酬,與漢人勞動同酬外,絕大部分山地勞動受盡漢人僱主殘酷剝削。

他們往往勞動時間比別人長,勞動項目比別人多,但酬勞卻遠比漢人勞動低。

有些人還必須放棄星期假日,為廠方做整理、清潔等無償的工作。

陳映真。

(攝影/張照堂)解體後的山地社會,投入資本主義貨幣經濟和消費制度中,需要現款孔急,因此男女山地兒童成為平地漢人資本和賣淫集團狩獵的對象。

每年暑期山地各級學校畢業典禮過後,平地漢人和山地社會中不肖份子勾結,進行斗膽的人口販賣活動,把一車車童工押賣給工廠,把未成年女童押賣到賣淫窟,用荷爾蒙注射強使山地女童『成熟』接客。

在解體的山地社會,滋生著高利貸資本和各種詐欺集團,用大量米酒和謊言詐取山胞口袋僅剩的每一分錢,使整個山地人民陷入愈來愈深的貧困之中。

在貧困無告的環境下,山地人民的勞力越是任人剝削,山地女性之身體任人汙辱,山地民族的幼苗投入血汗店任人盤剝和摧殘,山地人的土地一片片落入高利貸和礦業資本的手中⋯⋯」1984年6月24日陳映真在參加了一場,主要是為了海山煤礦礦難的罹難者家屬募款的演唱會「為山地而歌」之後,在《蓬萊島論壇》第4期這樣寫道。

在為排灣族盲人詩人莫那能的詩集《美麗的稻穗》寫的序言中,陳映真更進一步從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發展史的脈絡,對原住民族社會的解體做了如下的分析:「⋯⋯1960年中期以後,隨著台灣經濟由輸入替代產業向加工外銷產業轉換,闊步擴張的戰後台灣資本主義,衝破了上述兩項禁令(山地保留地,山地管制法),使廣泛的山地民族共同體經濟受到根本性的衝擊,而迅速崩解,並以中心-邊陲的關係,組織到台灣漢族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

商品與商品經濟強力向山地滲透。

電視網和山地社會中商品販售的末梢點(雜貨店)快速地刺激了原住民消費慾望,貨幣做為購買商品的媒介,根本改變了民族共同體的半採集漁獵、半屯墾經濟。

為了人手所需的貨幣,原住民典賣他們僅有的、最原始的商品:男子的肌肉和女子的肉體。

於是,在1960年後期以後,山地原住民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系統快速解體。

山地文化、價值、道德和社會紐帶分崩離析。

⋯⋯」蔡明德的心與眼「就是大陳,給了我這樣的一雙眼睛,去看社會、看世界;也是大陳給了我這樣的一顆心,讓我懂得要去關懷弱勢,關懷被欺壓、被羞辱的、不幸的人⋯⋯」海山礦災之後,《人間》雜誌於1985年11月創刊,蔡明德也離開立達杏苑一路跟隨著陳映真,直到1989年9月停刊,「這麼多同事,我是唯一從《人間》開始,直到倒攤才走的。

」在《人間》擔任攝影記者期間,或主動自發,或經由陳映真的引導指派,蔡明德走過台灣無數陰暗、受傷的角落,記錄了80年代台灣社會各種動盪的面貌,他大部分的作品散見在共47期的《人間》雜誌。

因受限於篇幅,讀者在雜誌上看到的僅僅是他眾多優秀作品中極微少的鳳毛麟角。

離開《人間》之後的蔡明德,輾轉待過《自由時報》、《首都早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等主流媒體。

任職報社擔任的是攝影組召集人或主任的角色,「坐編輯台的時間多,即使偶而跑線也是趕發稿用的,沒有值得一提的作品。

」時報退職之後的無數次酒聚,蔡明德總是愛發這樣的牢騷,聽煩的朋友們於是便經常慫恿他,整理《人間》時期的作品,舉辦攝影展或出版攝影集,一方面給自己做紀念,一方面讓後來者也可以透過他的照片,看見80年代台灣社會變動的軌跡。

然而無論怎麼威逼利誘,蔡桑總是以不成熟,不夠好的說詞,遲延推託,從50歲壽宴直到60歲過後,在諸多好友不間斷的催逼下,2016年5月,他終於初步挑揀了100多張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要交由出版社(南方家園出版社)集結成書了。

蔡明德影像作品的美學、社會學意義,自有專業之人給予評論,我做為與他自反杜邦運動訂交至今已逾30年的朋友,想說的是,蔡明德的鏡頭豐富的保留了80年代台灣社會變遷的珍貴紀錄,他的嗅覺也留存幾縷傷痛的歷史記憶。

而這是需要有銳利的眼和柔軟的心才能做到的!附記文稿初成,寄給幾位與蔡明德相識的至交好友指正,其中在花蓮過著半隱居日子的麻子(王智章),以及昔日人間的老同事,甫從北京皮村放映紀錄電影《如影而行》回來台灣的鍾喬,給了回應。

麻子是台灣解嚴前,第一個社會運動紀錄片團體──「綠色小組」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蔡桑花蓮高中的同學,80年台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現場,《人間》與《綠色》,總是共同出現的身影。

既是戰友又是同學,麻子因而對蔡桑有一種親人般的理解。

麻子5月2日的來信是這樣說的:拜讀大作,把《人間》的精神和時代的定位詮釋很恰當,但做為蔡桑攝影集的推薦序或你所謂的雜文,對於蔡桑個人的著墨,似乎少了些。

以你對蔡桑的了解,多年的觀察,兄弟的情誼,應該可以描繪出一個活零(靈)活現的蔡桑。

看過這篇文,感覺蔡桑是《人間》的好學生。

但我們知道,他不只是個好學生而已。

不只花露水,我還聞到內湖垃圾山魚子醬罐頭,這才是更生動,更人間的蔡桑。

我回信說:是啊!謝謝指教!適巧過幾日要和他一道去探訪黃春明,屆時找空檔補一段口訪,蔡桑的氣味就更濃郁了。

5月5日中午,和幾位人間的老同事,約在士林捷運站附近的麥當勞集合,隨黃春明去近旁的露易莎咖啡店,喝下午茶,聽他說故事。

在與蔡桑並肩同行的途中,我問了他,關於麻子所提的,垃圾山魚罐頭的故事⋯⋯垃圾山的魚罐頭內湖垃圾山在葫蘆里,民國59年由政府向地主承租的垃圾堆置場,由於一直沒找到適合的掩埋地點,以及明確規定垃圾處理辦法,所以堆放到民國73年,已經堆到幾乎10層樓那麼高。

長度將近1公里,資料上說每天約有800車次貨卡車,運送3000多公噸的各種廢棄物到這裡。

民國73年7月14日報指記載:內湖垃圾山引發大火,焚燒35天,出動49輛消防車,200名警消人員才控制住火勢。

那時,《人間》已經準備創刊了,看了報紙就想到現場實地了解情況,看看能做什麼,「在內湖垃圾山討生活的人們」便是我在《人間》做的第一個題目。

蔡明德說,人間創刊前,其實還有一期試刊號,封面就是我在垃圾山拍的,一個阿美族的男孩,繫著一條紅色的腰帶,有些靦腆的站在他們自己搭建的住家前。

原先張照堂還半開玩笑地建議用中華民國國旗插在垃圾堆中迎風飄揚的那一張。

後來,大陳(陳映真)因考慮政治上太敏感,正式創刊就選用,(關)曉榮在八尺門拍的,俊美的阿美族少年,很有波西米亞味道的那張。

「曉榮當然比我拍的好,」蔡明德用很誠懇的語調說:「第一次作報導,人與人、鏡頭與拍攝對象的關係,都不大會處理,剛去垃圾山很受排斥,不讓拍,有的甚至拿著棍棒,怒目瞪視,威嚇要毆打我,可以理解啦!撿垃圾已經夠落衰了,還讓你拍去宣傳。

只有常常去啊,一回生,兩回熟,慢慢溝通。

選個性較溫和的隨便拍幾張,一段時間累積了些成品,就帶著幻燈機,約了5、6個,在山下一間和漢人租的,約莫兩三坪大的屋寮,給他們做slideshow,從水漬塵垢、斑駁髒汙的花牆上,生平第一次看見自己的,以及平日熟識而不曾細看過的,鄰人夥伴的容貌身影,整屋子都是互相奚落調侃,真正開懷的笑聲。

自那次以後,就把我當自己人了,隨我愛怎拍都行。

只有在吃飯的時候,不准拍。

為什麼呢?具體原因我也沒問,也許是俗話說的:吃飯皇帝大。

做皇帝豈能任人干擾?也許是在垃圾堆上吃便當,一副乞食樣,實在難看的緣故吧!我不曾在那裏吃過飯,儘管看他們吃得津津有味,並且也熱情地邀我共進午餐,我卻一直翻胃,太陽下,怪異的臭味,隨著熱氣蒸發,不斷撲鼻而來,那時只想趕快離開,怎麼可能有胃口。

」那,麻子說的「魚罐頭」又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想了解他們晚上的生活情形,有一天就騎著摩托車去找他們,在和當地漢人租的屋寮幾個原住民同胞,正點著蠟燭在吃晚餐,因為是違建所以沒有電,沒有自來水,除了水電之外,其他的就什麼都有了,他們管垃圾山叫百貨公司,所有的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娛樂百貨公司通通免費供應,每天穿新衣,從內衣褲到西裝外套,撿到收音機、完好如新的高級沙發是稀鬆平常的,曾經有人拖回一輛馬達三輪車,有人抬回一架山葉鋼琴⋯⋯去過垃圾山一趟、你就會理解大陳說的;消費社會豐富的浪費有多驚人。

那魚罐頭也是在百貨公司撿回來的,過期沒多久,原住民同胞拿在我眼前幌一幌,笑著對我說:日本進口的喔,敢不敢吃?我說:你們敢(吃)我就敢,平平都是人沒在怕的啦!開了兩罐,配米酒,還挺香的,第二天,人好好的,也沒壞肚子。

主要是人的氣味要對啦!看他們這麼勤苦有自尊的在生活,那天晚上是我喝酒喝得足爽快的一次,雖然是喝紅標的(米酒),雖然只有過期的日本罐頭下酒。

郝龍斌,自己最垃圾,竟然還敢說內湖垃圾山是台北市之恥,幹!垃圾做的市長⋯⋯然後,好似陷入一種遙遠的回憶裡,蔡桑忽而沉默起來。

《人間》精神那時,我們也正依序走進露易莎咖啡廳,黃春明在櫃檯點完飲品茶點後,熱絡的招呼大家隨意就座,「有(陳)大頭最近的消息嗎?」大夥甫落座,黃春明便關切的問道。

80高齡,比陳映真年長一歲,雖然還在與癌魔搏鬥中,然而卻依舊神旺氣爽,絲毫不見病容。

雖然他說昨晚一夜沒睡,但一見到我們這些後輩,還是熱情十足地說。

「《人間》應該再辦起來,你們這些老同事要經常聚會,人數不拘,常常聚聚,多交換一些資訊、想法。

」然後,話題便從剛執行槍決的鄭捷,自然的延伸到湯英伸事件。

「是你來辦公室和大頭講:這件事背後一定有很複雜的故事⋯⋯」蔡明德說:「你還和我們講了一段你念師專時候的經歷⋯⋯」「是啊!我也當過師專生,念過好幾間學校,知道那個體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湯英伸被開除,跑到都市來,受到了雇主的壓迫,讓我想到了契可夫有一篇描述:一個不堪雇主虐待的小女生,最終把嬰兒掐死的故事──《小褓姆》。

小說發表之後,震動了整個歐洲⋯⋯」大夥專注聽著黃春明講話的時候,一旁的鍾喬用手機遞給黃春明,說:「黃大哥,讓你看看大陳在湯英伸告別式講話的一段影片。

綠色小組拍的⋯⋯」黃春明專注的看著小小的螢幕,眼角隱隱的泛起淚光。

靜默了許久,他嘆息的說:「《人間》應該再辦起來,足重要,足重要,這社會已經失溫了,我們不能讓它這樣下去⋯⋯」「《人間》能再辦得起來嗎」?我凝視著黃春明略顯憂戚的神情,這樣默然的想著,「或許乘著蔡桑籌備出版攝影集,來北部次數會較頻繁的機會,老同事先不定期的聚聚吧!鬆散的交換些彼此的觀念想法,然後看看能做些什麼,至於可以為這社會恢復多少人的體溫,增添多少人的氣味,也就無需有過多的期待吧!」「所以,蔡桑照片的整理很重要!」接續著黃春明的未竟的話,靠牆而坐,一直安靜的啜飲咖啡的鍾喬,放下手中的杯具,轉身面向著蔡明德,很是鄭重的說:「出版攝影集,不只是你個人生命腳蹤、或者80年代台灣社會脈動的紀錄而已。

更是《人間》精神的再現,一個人道的、理想主義時代精神的再現!」經由鍾喬肅穆的神情,激昂的語調,我因而更能理解,何以他會在給我的回應信中說:「蔡明德是素樸的左翼,有很豐富的底層經驗,應該好好書寫」的意旨。

原來,長期嘗試以各類先鋒實驗、魔幻寫實的劇場實踐,介入社會變革的他,心底一直也卷藏著這一面批判的、理想主義的旗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從《人間》創刊到停刊乃至到21世紀的今日,我們抵死不願相信的諸多事態每日都在身邊不斷重複發生,社會持續失溫,人日漸冷血,我們也從狂飆的青春虛渡到衰暮的初老。

於此,還是暫且先初步整理蔡明德在《人間》第1至47期走過的足跡.事實上,這亦不過是,我等年少時為追尋一個更適合人居的世間,所共同跋涉的一小段征程而已。

至於,能否給後來者繼續前行的召喚,就真的是這篇雜文的寫作至為引頸企盼的了。

作者簡介范振國,1957年生,桃園人。

曾擔任《人間》雜誌執行編輯、人間出版社主編,並參與1980年代多場社會運動。

現任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Fredchiuunread,Oct24,2017,6:54:32PM10/2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李熠/中共黨代表大會上,這些總書記怎麼談兩岸關係?文李熠(20年的新聞工作者,關注中國和兩岸新聞)‎2017‎年‎10‎月‎23‎日攝影AFPPhoto/WANGZHAO中共第十九次全國黨代表大會正在北京召開,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恐怕是中共總書記怎麼談論兩岸關係、怎麼宣示傳統的觀點、有沒有新的議題,以及這份報告如何回應當時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不可諱言,對領導人談話字斟句酌的「考據學」,是中共研究避不開的途徑。

但韓非子「舉燭」這樣的故事此處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故事: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

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故事中「舉燭」只是意外寫在書信之中,並無燕相所說的「舉賢」之意。

韓非子以此「郢書燕說」故事,指當時學者穿鑿附會。

提醒我們,與其陷在一、兩篇文告裡掂量這個字、那個詞,不如拉長時間,觀察在過去幾年間,不同的中共總書記在全國黨代表大會裡,針對固定的幾個議題,他們是如何表述的。

或許這是一個更有意義的途徑。

基於這樣的前提,這篇文章選擇從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一直整理現正進行中的十九大,共5次總書記開幕報告中,對台政策部分進行分析。

提出者包括:十五大,1997年,總書記江澤民(任期中)十六大,2002年,總書記江澤民(卸任前)十七大,2007年,總書記胡錦濤(任期中)十八大,2012年,總書記胡錦濤(卸任前)十九大,2017年,總書記習近平(任期中)而納入分析的議題有五項,包括:「如何宣示反獨?」、「如何統戰獨派?」、「要不要使用武力?」、「對兩岸終局關係的路線圖是什麼?」以及「統一時間表」。

首先從「如何宣示反獨」開始:<imgsrc="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171023095647-f48de338075159b9449c38a2d6684e78-desktop.png"alt="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對中共當局而言,「反獨」的重要性大於「促統」,綜觀這五份報告,「促統」的呼籲不一定每次出現,但「反獨」的警告是少不了的。

從表列中可以看出,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的確是「任何」的愛用者,但除了強化語氣外,其實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十五大列舉了「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種「分裂中國」的態樣,到十六大加上了「台灣獨立」,之後就不再列舉。

這反映了在中共的觀念體系裡,即使持「兩個中國」—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主張者,仍然被認定為「分裂」或「分割」中國,與直接主張「法理台獨」的實質差距並不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唯獨十五大出現了「外國勢力干涉」的字眼。

對照歷史可以發現,前總統李登輝在1995年訪問美國,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台、美關係達到斷交後的高峰;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美國派出兩艘航空母艦屏障台海,嚇阻解放軍蠢動。

可以說在這幾年的兩岸關係裡,美國不僅活躍,而且更多地站在台灣一方。

之後,隨著中國採行「經美制台緣於中共戰略重點,指的是加強經營與美國的關係,達到「制台」的目的。

」策略,美國逐漸保持中立,「外國勢力干涉」的指控就不再出現。

接著是「如何統戰獨派」:<imgsrc="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171023095713-92981337dbaf658c1523884bffc57fda-desktop.png"alt="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隨著台灣民主化逐步發展、深化,國民黨不再是台灣唯一有能力執政的政黨。

中共自然也注意到本土政黨興起的趨勢,因而也表示了與其它政黨交流的意願,主要目標是民進黨,但前提當然是「一個中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十六大,當時民進黨首度執政,可以發現十六大報告中對於「統戰獨派」的表述,當時連「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都沒有,直接點名「各黨各派」和「各界人士」,筆者相信這絕不是偶然,也讓江澤民提出的十六大報告相比其它獨樹一格。

本文之後將特別談及十六大政治報告。

接下來,對兩岸終局關係的路線圖是什麼?<imgsrc="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171023095803-d765621fab120af61f2e6033fcc01e7d-desktop.png"alt="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中,或許是讓觀察家最跌破眼鏡的一件,就是他沒有提到任何關於兩岸終局關係的「路線圖」。

之所以讓人意外,是因為在主流輿論刻畫的形象裡,習近平是「中國夢」的實踐者,在「兩個一百年中共建黨一百年、中國建國一百年,分別是2021年與2049年。

」將屆時,習近平必定有一番宏圖,而收復台灣,完成統一大業,必定是重中之重。

而這樣的企圖心,必定呈現在十九大報告裡。

但事實是,十九大報告在這方面的企圖心,遠比過去每一次都低。

回顧過去,每一份報告中都提到了相關的「路線圖」:十六大提出「三個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和「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

十七大提出「和平協議」和「和平發展框架」;十八大提出「兩岸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安排」和「軍事互信機制」。

習近平何以一反過去習慣,在這方面完全略而不談?筆者的推測,總書記報告中要提出什麼選項、能提多少,這無關企圖心,而是考量當下台灣情勢的結果。

以十七、十八兩次來看,2012年十八大是馬英九執政期間,宣稱「兩岸關係史上最佳」的階段;2007年十七大雖然還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但陳水扁貪腐案爆發,民進黨敗相已露,因此中共喊話的對象當然也是馬英九。

因此,總書記報告能提出什麼議題,關鍵之一在於它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在馬英九主政時期,「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都曾經被反覆倡議、探討,更出現在2006年連戰訪問中國後的「連胡(錦濤)新聞公報」中。

至於所謂「兩岸關係合情合理的安排」,馬英九團隊在檯面上的確不曾鬆口,但馬英九兩岸關係重要智囊蘇起在馬英九任期後半,就不斷撰文鼓吹台灣應該把握機會「在時機及條件都適當的時候找出兩岸都可以接受的安排」。

關鍵之二,這些主張除了向台灣執政團隊喊話外,另外還能不能打動台灣內部的其它政治力量?以2002年十六大而言,陳水扁執政如日中天,但泛藍敗而未潰,因為當時連、宋合流仍然遠大於民進黨,因此包括台灣內部的評估都是2004年連宋配勢必擊敗陳水扁,因此十六大的喊話,也就有了推進的可能。

不過除此之外,江澤民的十六大報告,還是一樣如前所說,帶著一道「奇異的玫瑰色」,這一點下頭再談。

接著是:要不要使用武力?<imgsrc="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171023095738-25bcb9b87b904103bfe7d59eaf741942-desktop.png"alt="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這兩項議題的共同特色都是十五、十六大有,十七大之後完全不提。

很明顯地,北京在過去的實踐中已經發現,「武力犯台」威脅儘管不能放棄,但若是出現在例如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或者總書記報告裡這些重要地方,勢必產生數倍於平日的反效果。

最後是對台政策路線圖:<imgsrc="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171023095843-e23e5b5bb3febe3e1a086516a97eb5a9-desktop.png"alt="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整理/李熠,製表/黃禹禛。

所謂「對台政策路線圖」,也可以視為中共如何打動台灣民間社會,使其樂於認同北京政權。

從十五大一路走來,每段時間的政策主旋律都有其印記,例如十五、十六大的「三通通郵、通商和通航。

」。

十七大的關鍵詞是「海西經濟區」,當時北京力推在福建設立一座產業中心,意圖將台灣的經濟活動吸納、整合進去的宏圖,於今安在呢?十九大報告被討論最多的則是承諾向台灣人提供「大陸同胞同等待遇」,訴求的對象自然是年輕人和專業人士。

這樣的政策直接來自於在太陽花運動之後,中共當局發現台灣年輕世代在政治傾向裡強大的台灣認同,因而意圖藉中國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機會,在台灣掀起另一波菁英西進的風潮。

主流論述刻畫的空缺關鍵詞分析完,最後提出兩點整體觀照:第一,「說好的地動山搖呢?」這樣談,筆者無意輕浮、更不是挑釁,只是要指出從蔡英文當選以來,兩岸關係就籠罩在一股極度嚴峻的氣氛裡。

形成這樣的氣氛,有些的確是北京的作為,例如派出轟六戰機繞飛台灣,但也來自於主流評論乃至於台灣社會的預期心理。

這樣一股「期待衝突升高」的心態,始於習近平在2015年兩會期間,對與會「台灣代表」談及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這八個字,帶起接下來一連串討論「地如何動」、「山如何搖」的猜想。

最終匯聚成一股期待:相信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極可能在「時間表」、「動用武力」和「兩岸關係終局安排」將出現偏向強硬的新說法。

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該怎麼解釋呢?筆者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習近平比那些期待他對台灣強硬的評論者及政治人物更清醒,更有現實感。

比起先前,整份十九大報告的基調是大幅從「促統」轉向「防獨」。

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特色,是中國領導人失去了有「有意義的」在台灣內部操作的槓桿。

這使得習近平就算提出任何具體路線,連說服、打動的對象都沒有,遑論呼應、落實。

這樣的台灣,是習近平之前的所有總書記都沒有面對過的。

因此文告的低調、保守及對強硬主張的收歛,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第二,這份文告另一個引發討論的關鍵句子,是習近平提到「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這樣的話除了讓人聯想到「變相一國兩制」外;也讓人好奇,類似的話,是第一次出現嗎?答案是不,在2002年江澤民的十六大報告中出現過,而且更具體地提到「我們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

」如果習和江之間有參照關係,可以看出江事實上比習更有自信,「當家作主」直接指向政治制度,到了習近平手上,反而一轉成為「社會制度」了。

再沿著這樣的發現回頭去看十六大報告,可以發現裡頭「不依常規」出現的概念還有:「『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兩岸統一後,台灣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高度自治。

......台灣同胞可以同大陸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共享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和榮譽。

」連「管理國家的權利」都可以釋放出來。

再加上前頭提到的「三個可以談」,以及共產黨「願與台灣各黨派和各界人士」商談,並不用以認同「一個中國」為前提。

江澤民的任期,跨越李登輝後期到陳水扁初期,主流論述形容這一段期間的兩岸關係極其嚴峻,但如果這樣的印象是事實,就無法解釋何以江澤民會在十六大報告裡「軟的一手」會出現一些空前絕後的表述。

因此,追蹤比對十九大和十六大報告提醒了我們:若要以古鑑今,重新追索從李到扁的兩岸關係史料、檔案的發崛,才有機會翻轉主流論述刻畫的平板面貌,更深刻地了解應對中共的真實面。

李熠/中共黨代表大會上,這些總書記怎麼談兩岸關係?-報導者TheReporter李熠/中共黨代表大會上,這些總書記怎麼談兩岸關係?-報導者TheReporter對台灣而言,十九大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中共總書記怎麼談兩岸關係。

本文整理過去5次報告,並從歷史脈絡中分析總書記們的算計。

Fredchiuunread,Oct24,2017,8:36:39PM10/24/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720-mainland-Minxin-Pei/?code=IjIwMTcwNzIwLW1haW5sYW5kLU1pbnhpbi1QZWki%3A1e6ttV%3AH3nrW7_FAQH84VrLyXEO8lSa0sw專訪裴敏欣:習近平終結了「後天安門秩序」,然後呢?習近平上台後,告別了菁英分贓聯盟的規則,從集體領導轉向個人領導,終結了持續20年的「後天安門秩序」。

破之後是否立?明年七月見分曉。

端傳媒記者張潔平發自香港2017-07-20 裴敏欣是一位美籍華人,美國政治學家,專長是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係及開發中國家的民主化,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攝:林振東/端傳媒評論79收藏分享文章请用微信扫码分享複製到剪切板以分享複製在政治學者裴敏欣看來,2012年是中國政治走向的一個強勢拐點——它不僅拉開了中共領導人換屆的帷幕,習近平的上台,更直接終結了此前兩屆中共領導人所延續了20年的「後天安門秩序」。

然而,新秩序是什麼?習究竟憑什麼能夠展開新秩序?眼下人們感受到的反腐敗、高官落馬、富豪自危、政治高壓是新秩序的一部分嗎?它又會將中國牽引向什麼樣的未來?端傳媒日前在香港專訪了這位師承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並邀請他評點中國當下的政治現象與走勢。

59歲的裴敏欣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1980年代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研究中國政治、中美關係以及民主化。

他曾著有研究中蘇改革比較的專著FromReformtoRevolution:TheDemiseofCommunisminChinaandtheSovietUnion(1994);研究中國轉型陷阱的專著China'sTrappedTransition:TheLimitsofDevelopmentalAutocracy(2006)。

而去年底,他關於中國的最新研究引起不少關注,包括2016年10月在《民主期刊》(JournalofDemocracy)發表的論文TransitioninChina?MoreLikelyThanYouThink(《中國轉型?比你所想的更可能》),以及同一時間,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China'sCronyCapitalism:TheDynamicsofRegimeDecay。

這本新著,也是裴敏欣的書作首次推出中文版,譯為《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政權的潰敗》,2017年7月在台灣八旗出版社面世。

《出賣中國》作者:裴敏欣譯者:梁文傑出版時間:2017年7月出版社:八旗文化在評點當下政治局勢之前,不妨回顧一下,裴敏欣在專著與演講中不斷闡釋過的,他對中國的幾個基本判斷:中國的專制體制已經進入衰落期。

衰落期可以很長,衰落可以觀察,崩潰無法預測。

對衰落期的判斷,裴敏欣個人認為是10年左右。

從社會經濟現狀和全球比較來看,中國已經進入亨廷頓所定義的「轉型區」,也即已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具備政權轉型的客觀條件,發生轉型的可能性高。

但仍缺少主觀條件。

中國的專制是後極權體制,不是威權體制,前者比後者對政黨、經濟、國家機器和社會的控制要嚴密得多。

中國已經錯過了從後極權向威權轉型的改革時機。

以世界經驗來看,後極權國家的轉型幾乎都是以革命告終。

如今中國轉型的最可能模式是改革和革命的混合(「Refolution」),裴將之命名為「改良式革命」。

政權可以選擇不主動改革,但不改有不改的成本,客觀上難以長期持續。

在裴敏欣發表於《民主期刊》的論文中,他舉例證: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高於台灣1988年到1989年的水平,也高於韓國1987年的水平,在適合比較的35個國家之中,中國高於30個國家,不光進入了「轉型區」,而且進入了其中比較高的水位。

另一方面,他又研究了全世界比中國人均GDP收入更高、但仍保留專制政體的國家,幾乎全是產油國。

裴敏欣認為,政治學研究發現,產油國可以通過自然資源開發獲取暴利,養活專制,而不需要從民間攝取財富,因此可以不必民主轉型,但中國則非常困難。

若經濟持續發展,能維持專制政體的可能性不大。

在這樣的框架中,如何看待習近平上台後的中國政治走向?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危機,習顯然深有所感,在他當政後的數次黨內談話都可見其憂慮。

但他求諸的種種藥方,能扭轉局勢,改變衰敗期的本質嗎?十九大臨近,怎樣判斷中國會不會主動轉型?以下是端傳媒專訪裴敏欣的摘要:端傳媒(以下簡稱端):您最近提出,習近平終結了「後天安門秩序」,究竟什麼是「後天安門秩序」?裴敏欣(以下簡稱裴):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共產黨實際形成了一套內部運作的新型規則,一方面菁英利益共享,一方集體領導(分權),兩者加起來,其實就是分贓,禮貌點叫權、利共享。

而習近平的上台,終結了這種秩序,告別了菁英抱團、分贓聯盟規則,從集體領導,轉向個人領導,他個人確立了領導權威。

這是很重大的發展。

端:為什麼習近平可以打破後天安門秩序?裴: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就是說,有偶然因素。

第一個偶然因素就是,他碰到的兩個前任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活着,且兩人不合。

在中國,一般前任領導人活着,你要鞏固權力就很困難,但習碰上的情況恰好是,前兩任領導人對他的害怕遠遠低於他們互相之間的怨恨。

如果你是胡錦濤,下台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存自己的政治實力,如果聰明一點,你要和江澤民抱成一團來防止一個新威脅。

從政治常理上講,一個新領導人上來,胡跟江的派系應該成為一個聯盟,但是由於他們之間的分歧,他們無法抱團,這就給習近平創造了一個逐個擊破的有利條件。

所以他在人事上的調動總體很順,這就是所謂的天時。

他碰上了相對弱的對手,而且不團結。

第二個因素更偶然,就是薄熙來倒台,現在看來後果的確很嚴重。

因為薄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習近平叫板的人,但因為王立軍事件,這個人很偶然倒台了,改變了中共高層內部的格局:沒有一個強勢政治人物可以跟習抗衡,令他可以在短時間內,在沒有強有力對手的情況下迅速鞏固權力。

而「人和」則是,他抓住了公眾對腐敗深惡痛絕的心理,強勢反腐。

這也是不同陣營的最大公約數——人們在其他事件上有分歧,但憎恨政府官員腐敗,要求整治,是一個共同需求。

這也是在政治上迅速獲得回報的一個舉動。

端:我們稍稍回退一點,這樣看,2012年是近年中國政治發展的重要拐點。

但此前一直有人認為,2008年是重要的拐點。

您怎麼看?裴:2008年的確是拐點。

有幾層含義:第一是全球金融危機,讓中國領導層一下子對中國模式有信心了。

你如果去查2008年之前,中國模式這個詞用的頻率很少,08年之後,中國模式、北京共識都常常出現了。

那一年奧運,中國一黨專政下的盛世景象似乎出現了。

第二,從政治層面來講,就是08之後,到了胡錦濤執政的第二屆,「九龍治水」的現象更加明顯,又出現一些政策上的失誤,中央的權威極度弱化。

08年之後,國內的經濟政策開始有錯誤,四萬億、中國的信貸泡沫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同時,國內開始面臨少數民族和自由主義反對派的挑戰,拉薩、新疆、零八憲章,都是那一年。

薄熙來在重慶搞得「唱紅打黑」運動,也是08年開始。

08年這一個拐點,放開了許多可能性,但也已經感覺,「後天安門體制」快要走到盡頭。

到了12年又是一個拐點,強勢一拐。

端:那下一個問題就是,2012年習上台,打破了舊秩序,穩固了權力,之後要幹什麼?裴:對,之後看他要幹嗎,是決定今後五年、十年中國政治走向如何發展的一個關鍵。

破之後是否立,今年年底十九大落定,明年3月國務院人大的班子落定,基本上明年7月就見分曉了,到時候,習第二任往哪個方向走,會明確得不能再明確。

為什麼這麼說?這是一個基本政治學的分析。

你沒辦法揣測一個人的動機,你只能做一些政治學分析。

所謂改革,就是打破均衡。

因為均衡狀態下你什麼都不能幹。

打破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在均衡內部,打破力量平衡,進行各方力量的重組。

在中國,鄧小平92年南巡之後共產黨的改革就是這一種,在內部打破平衡,一下子保守派失去了發言權,技術派、改革派贏得絕對統治地位;第二種就是引入外力,比如毛澤東的文革,內部死板他沒辦法,於是引入外部的群眾力量來打破。

現在要看習在今後一年內,如何打破這種均衡。

只有兩種破法,沒有第三種破法。

過去五年,習打破的只是權力菁英的遊戲規則,但還沒有打破力量平衡。

就算是反腐,中國的官僚體制有幾百萬人在那裏,中央不到五千人,他根本還沒有真動。

裴敏欣。

攝:林振東/端傳媒端:但他也可以什麼都不動,不是嗎?裴:他什麼都不做也可以,這就是所謂的自保的生存戰略。

基本判斷就是,均衡我打破不了,風險太大,那就考慮在不打破均衡的情況下,我如何自我生存。

先是自己個人的領導地位鞏固,然後通過政治體制本身的自我保護能力去鞏固權力,加強控制。

一個是對社會的控制,一個是對菁英的控制。

但不動也有不動的成本。

對習來說,最大的危機就是他的表現、政績能否持續。

很簡單,你能否提供實惠?現在是後意識形態時代,共產黨幹部沒人願意去延安住窯洞。

不管是普通民眾也好,政權菁英也好,都是實惠人,吃煙火食的人,如果你能把門面撐下去,能賺錢我就跟你走,這個任務完不成,指標達不到,那就麻煩了。

社會會有直接反應,菁英接著會分化。

但實證角度還是要量化,能撐五年、十年還是十五年?這個很不確定,因為這裏涉及到一個群眾和菁英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最終是有限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76年「四人幫」一下子就被推倒了,因為發生了綜合性危機,該發生的問題都發生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到極限了。

端:您新出版的《出賣中國》一書裏,非常細緻地剖析了腐敗的內在結構,給「官商勾結」、「權貴資本主義」這些已經陳詞濫調的說法,配上兩百多個案例的實證分析,指出是什麼因素導致90年代以來勾結式腐敗大規模出現,這些因素又如何導致整個體制走向衰敗。

我想問的是,習近平顯然也看到了這種衰敗,似乎為了不觸碰一黨專政的天花板,他在用各種各樣的藥方緩解症狀。

比如轟轟烈烈的反腐運動。

你覺得,奏效嗎?裴:反腐有幾種類型,運動式反腐是其中一種。

但國際經驗和中國歷史經驗都說明,運動反腐是無效的。

很簡單,你不可能永遠保持高壓。

有效的反腐一定要是制度反腐。

所謂制度反腐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要設立什麼規章制度,那沒用,而是一個全面的體系:政府對資源的支配、政府對自身權力的約束、反腐措施本身的透明度、還有自下而上的制約,包括輿論跟民間團體等。

你如果看中國的反腐,形式非常單一,根本看不見其他的措施。

理論上說,運動式反腐肯定失敗。

但為什麼還要這樣搞呢?首先,從中共本身歷史來講,運動式反腐是共產黨的慣用手段。

從「三反」、「五反」到現在,劉青山、張子善到現在薄熙來、周永康,有很長的連續性;第二,運動反腐往往可以實現短期的政治考慮。

如果你去看數字,中共領導人剛上台時——新任領導人第一任第一屆第一年,每年送進監獄的人肯定要比以往多,江澤民、胡錦濤都是這樣。

去檢索一下中央紀委資料裏「移送司法」的數字就知道了。

利用運動式反腐來鞏固權力,這也是慣例;第三,它能短期滿足公眾對政府的期望。

因為真正要解決腐敗問題,是要做長期的制度建設,但制度建設是看不見的,時間很長,沒有政治回報,而運動式反腐的政治回報很明顯:貪官送進監獄電視上一報導,大家就會覺得你幹了事。

所以運動式反腐一點都不奇怪。

習近平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往一般持續一年,但他起碼持續了四年。

以往一般都是刑不上大夫,一年最多動七、八個高官,而習一年要動三十幾個。

我認為這說明他想要改變八九之後的政治秩序。

端:您認為習的反腐運動真誠嗎?您的書中也提到,反腐運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權力布局,可能引發精英階層更加大的互相不信任和敵意。

但您覺得它和習的政治理念究竟有無聯繫?裴:不談動機,只看結果的話,從運動式反腐中看不到習的政治理念。

只能看見改變政治秩序:以前權威不清晰,現在權威很清晰。

政治理念就是說到底靠什麼價值來治國,官員清廉是一個價值,但這不是完全價值,還有其他比如政府權力限制、個人尊嚴、個人產權人權得到保護等等,這些價值至少在這個運動之中沒有得到任何體現。

端:習求諸的另一個解方似乎是道德,從整治家風,到從嚴治黨,推崇賢能政治。

道德有用嗎?裴:道德的約束力太小了。

我一直都把道德說成是最後一道防線。

現在上上下下推道德反腐,其實是逢場作戲。

這是成本最低的,就是他願意說假話,一個說謊的成本而已,沒有時間精力。

但真反腐的話,成本就厲害了,監督政府的成本、輿論自由的成本,那才是真的。

端:全球秩序出現很多新變化,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您覺得這會給中國發展和維繫體制,帶來新的空間嗎?裴:國際環境對中國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部分,主要是意識形態。

因為民主本身在衰落,至少是短期如此,對中共來講,它的意識形態沒有強抵抗,沒有生存的威脅了,所以這對它有利。

但總體來說,我認為國際環境對中國體制的維持是不利的。

第一,共產黨生存的法寶之一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政績合法性。

如果全球化倒退,那中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首當其衝受衝擊,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毫無疑問是中國。

如果出口垮了,或者半垮,中國的經濟增長也會打折扣,這是第一點不利之處;第二,現在美國講「美國優先」,你說是保護主義也好、孤立主義也好,總之不做老大了。

但我一點都不認為,中國現在可以打開香檳慶祝美國霸權沒了,輪到我做老大了;首先,中國不可能做老大;其次,在一個沒有警察管的社區,治安可能更糟糕。

無霸主無序,許多以前由美國承擔的隱形成本馬上會變成顯性成本。

戰國時代不一定對中國好,過去幾十年裏中國是搭了便車享受了無數好處的,而在戰國時代,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現在無法預測的風險、危機。

很簡單,北韓,美國不管誰管?另外,特朗普政府雖然在全球上宣稱美國第一、美國優先,但它肯定認為中國是一個對手。

以前美國政府的化解方法是令中國融入西方秩序主導的世界,若這個秩序沒了,美國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中國對着幹,對抗風險很大。

端:您怎麼評價中國近年來越來越積極的外交策略,比如「一帶一路」?裴:我覺得中國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是有意識地感到西方不行了、美國不行了,是時候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但另外一部分是本能的,無意識的。

要知道許多政權在國際社會的行為並不是深思熟慮的,它是體制本來的慣性,它在國內就做慣了,不考慮換了環境事情影響會怎麼樣,不是理性不理性的問題,根本是習慣性的本能。

比如「一帶一路」,我認為這個政策的提出,反映了新領導上來要有所作為,想要抓住表面上的商機,以及戰略互補性。

但是對「一帶一路」的風險、長期考慮、可行性都沒有真正看到。

但是由於中國的體制,如果上面有指令,整個體制會被動員起來來實施這個指令。

沒有人會說皇帝沒有穿衣服。

「一帶一路」可能是中國的陷阱。

不只是中國,很多國家領導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以為很多難題只要一個政策出去就會迎勢而解,不可能的。

裴敏欣於香港城市大學出席香港回歸二十年研討會。

攝:陳焯煇/端傳媒端:您怎麼看郭文貴和肖建華?這兩個富商,一個流亡國外,以自媒體方式廣傳資訊,一個從香港被帶回大陸控制,銷聲匿跡。

他們對中國當下的政治局面會有影響嗎?裴:郭文貴很簡單,三個字:沒影響。

他是有很大娛樂作用,本來中國政治是沒有什麼戲劇性的,現在有這麼一個戲劇性的人物添油加醋,現在有故事了。

當然他說的話你沒有辦法證實,誰都可以猜。

他的出現應該是個偶然,一般有錢人都比較低調。

反過來說,如果他這樣說的話都會有影響,那說明這個政治體制出大問題了。

所謂裏應外合,他根本就沒有「裏應」。

肖建華比他有意思多了。

要看可以分幾層。

第一層,在後天安門秩序下的富豪生存戰略已經失效了。

在後天安門時期(1992年到2012年),富豪的生存方式是給所有官員好處,擺平所有人我就安全。

想不到高壓反腐之下,所有人的秘密你都知道,一下子從最安全變成最不安全。

以前一本萬利的策略,變成有百害而無一利,這說明時代變了。

肖建華牽涉很多政治局委員、常委、前朝元老,你可以想像,他被綁架之後,基本上想要反對習近平布局的人都完蛋了,所有把柄都在他手裏。

不需要具體做什麼,他的存在就是一個證人、一個武器,好像核彈頭製造的威懾平衡。

第二層,中國式的權貴資本主義涉及到所有經濟層面,最深的是國有資產和金融,因為這裏面可以一下子產生暴富。

但肖建華揭示的更大問題是,權貴裏面,權比貴更重要。

中國的叢林法則裏,有錢人只是很肥的豬,它不是老虎、獅子、狼,掌握政治權力的才是後者。

豬再肥,在短期內他們只能跟虎狼暫時聯盟,但到最終他們還是獵物,不是猛獸。

雖說在世界上,除非有法治把權給限制了,否則永遠是權比貴更厲害。

但在其他威權國家,貴還是貴,它雖然比權弱,但它還是貴;中國的貴,可以一夜之間一錢不值,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因為共產黨權太大,可以在物理上消滅對手,根本就毫無制約。

端:您怎麼看中國近年來對港台的政策,這種政策,能否達到執政者想要的目的?裴:我認為,北京對港台政策很難達到它的目的。

這還是一個人心向背的問題:你如何贏得人家的心。

你強硬,可以阻止人家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沒有能力讓人家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強力的權限。

比如香港,人家不可能搞獨,但是同理,也不可能跟你統,統跟獨之間的空間太大,他可以成天做一些事情讓你不高興、讓你頭疼,最終成了一個無效的政策。

端:您在美國教書多年,怎麼看學生這個世代的中國年輕人?裴:我覺得要理解,中國年輕世代的成長,是沒有經歷過極黑暗的壓迫的。

像我們這一輩是見過的,親身體驗過那種荒謬是怎麼回事,所以反彈比較強烈。

畢竟作為一代人他們還是比較順。

但只要是人,基本的需求他們一定都有,一定的自主權,一定的自由,一定的尊重,一定的安全感,哪個制度能提供他,他就會對哪個制度忠誠。

中國現在這個體制能提供大部分,不是全部。

我對年輕人還是寄希望的。

也有人說,出國更愛國,這是沒錯。

但那是在國外愛國,沒用的,他回國就是兩碼事了。

在美國他是愛國者,在中國他就是叛逆者,這種案例太多了,一點都不奇怪。

他在國外感到自己是少數群體,西方洋人是「他們」,但到了回到中國,誰是「他們」?強權威權是他們,就成了他的對立面。

(實習生張竟禕對本文亦有貢獻)Fredchiuunread,Oct26,2017,10:19:19PM10/26/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bostonreview.net/books-ideas/michael-mccarthy-block-somers-market-fundamentalism-karl-polanyi#.WfFg9XLelt0.facebookClass&InequalityThePowerofBadIdeasMichaelMcCarthy Dec10,201415MinreadtimeTopics: economics Share: AddThisSharingButtonsSharetoFacebookSharetoTwitterSharetoEmailSharetoMore AnewbookoneconomistKarlPolanyi.Fordautosassemblylinein1913.Image:WikimediaCommons. ThePowerofMarketFundamentalism:KarlPolanyi’sCritiquebyFredBlockandMargaretSomersHarvardUniversityPress,$49.95(cloth) KarlPolanyiisfarlesswellknownthanthebigthreeofeconomics:Marx,Keynes,andHayek.ButPolanyi’sideasaredistinct.LikeMarx,heviewedcapitalistmarketsasharmfulandasourceofsocialcatastrophe.ButunlikeMarx,hethoughttheywerenecessary.LikeKeynes,herejectedazero-sumapproachtopolitics,arguinginsteadthatworking-classgainscouldbeachievedalongsidebusinessgains.UnlikeKeynes,herejectedtechnocraticpoliticsinwhichwell-trainedbureaucratsmanageaneconomy.Instead,Polanyifavoredapoliticsofdirectdemocracythatemphasizestheactivepoliticalcontentionandmobilizationofallthedifferentsegmentsofsociety.Finally,hestandsinstarkestcontrasttoHayek.Polanyichallengesthechoicebetweenfreemarketsandregulatedmarketsasafalseone.Notonlyareeffortstoimposefreemarketsdestructive,theassumptionthatmarketscan,inprinciple,befreehasneverbeentrue,norcoulditbe.Yetthefreemarketaxiomisnowwidespread,notwithstandingglaringandrecurrentmarketfailures.OncetheideologicalstompinggroundsoftheRepublicanandToryright,itnowformstherhetoricalbedrockofpolicyparadigmsacrosstheWesternworld.Andtheneoliberalprojecttorealizethispoliticalutopiaseemstohaveadvancedsincethe2008crash.InThePowerofMarketFundamentalism(hereafterTPMF)FredBlockandMargaretSomersrevivePolanyitoanalyzethefreemarket’soriginsandstayingpower. Polanyi’skeywork,TheGreatTransformation(1944), demonstratesthatmarketsandstatesarenotseparateentities,eachwithitsuniqueandendogenousdynamics.Insteadtheyareinescapablyintertwinedandmutuallyconstitutive.Markets,inneoclassicaleconomics,aretheoreticalabstractionsthatbarelyreflectreality.FromaPolanyianview,whatthepricemechanismcapturessoelegantlyisnothowthemarketactuallyworks,butratherthebeliefthatmarketscanbeautonomousand,ifleftalone,willobeynaturallawsofsupplyanddemandthatgeneratepositiveequilibria,abeliefthatBlockandSomerscallsocialnaturalism.Thisapproachtoeconomicactivityisnotunlikethewaythebiologicalsciencesexplainhowlivingorganismsknowwhentohealawoundorthewaythelawsofphysicsaccountfororbitingplanets.BlockandSomers’suniquecontributionistoarguethatthesepublicnarrativesabouttheeconomyarekeydriversofregulatorypolicy.Why,forinstance,didfreemarketideals,revivedunderReaganandClinton,weatherthestormoftheGreatRecession,whilepoliciesadoptedafterWorldWarII—policiesrootedinpeople’sconnectednessandthepublicgood—arelonglost?Freemarketnarrativeshaveimmenseculturalpower;thepopularrhetoricabouttheeconomyplaysintocenturies-oldwaysofthinkingabouttheeconomyandindeedintopeople’sverysenseofidentity.Andthispowerexplainswhythefree-marketpolicyparadigmissopersistent.Aftertheirthoroughandconvincingcritiqueitishardtofindmuchleftofthefreemarkettodefend.Buttheirargumentdoesnotcompletelysatisfy.Whyarefreemarketideassodurableiftheyaresoobviouslywronganddestructive?Byeffectivelydownplayingbusinessinterestsandpower,andsideliningcapitalismaltogether,theirPolanyianaccountburiesthemostimportantelementsoftheoriginsandrevivalofthefreemarketparadigm. Polanyiarguesthatland,labor,andmoneyare“fictitiouscommodities”becausetheyarenotproducedtobeboughtandsoldonthemarket.Theimpossibilityoftreatingthesefakecommoditiesasrealonesshowshowassumptionsaboutfreemarketsbegintobreakdown.LikeMarx,hethoughtthatwhentheeffortwasmadetotransformlaborpowerintosomethingthatisboughtandsoldonthemarket,peoplebecamedegraded,impoverished,andmostimportantlyfortheauthors,theobjectsof“culturalcatastrophe.”UnlikeMarx,however,hesuggeststhatlaborcan’teverbecompletelycommodified,becausemarketsarealwayssociallyandpoliticallyembedded.Counter-movementsinevitablyarisetoshieldpeoplefromsufferingandprotectsociety.Theseinterventionscantakewidelydivergentpoliticalforms—GermanfascismortheAmericanNewDeal,asthecasemaybe.BlockandSomersaddtothis,arguingthatmarketsarenotonlyembeddedsociallyandpolitically;marketsarealsoembeddedinideas—whattheycallideationalembeddedness.Socialnaturalism,theideathatmarketsarepre-political,autonomous,andultimatelyguidedbynaturallaws,isnotsimplysomethingembracedbyChicagoschooleconomistsorpolicymakers.Marketfundamentalismtapsintoourindividualism,ourindependence,ourconceptionoffreedom,oursenseofself,ourveryethos.Theauthorswrite,“Itsexceptionalpowers,webelieve,arerootedinitspromiseofaworldwithoutpolitics,aworldofalmostcompleteindividualfreedomwheretheroleofgovernment—sooftenfearedascoerciveandthreateningtoourrights—wouldbekepttoanabsoluteminimum.”Thisiswhytheideaofafreemarketcanstrikepeopleasintuitivewhenitisclearitdoesn’tworkaccordingtothetheory.Thisisnottheonlyunlikelyideatomakeittothemainstream.Anotherpowerfuljustificationofmarketfundamentalism,whatAlbertHirschmancalled“theperversitythesis,”hasbecometheguidingideologyofpoliticalcampaignstolimitgovernmentintervention.Thethesisholdsthatthemarketis“anequilibriumofself-adjustment”andthatredistributivesocialpoliciestomediatemarketoutcomesactuallydistortthemarketmechanismandhurtthepeopletheyareintendedtohelp.Whyarefreemarketideassodurableiftheyaresoobviouslywronganddestructive? TPMF, importantly,contributesnewresearchthatpinpointsthemomentinhistorywhentheseideas—socialnaturalismandtheperversitythesis—becamepopularized.In1795,inasmallEnglishtowncalledSpeenhamland,squiresdecreedthatthepoorwouldbeentitledtowelfaredependingonthegoingpriceofbreadandtheirfamilysize.In1798,ThomasMalthusreactedhostilelyinhisEssayonthePrincipleofPopulation,andarguedthatpoorreliefeliminatesthescarcitythatcreatesworkincentives,therebycreatingmarketdisfunction.Butthisdidnotimmediatelytranslateintolegislativechange.ManyelitesworriedthatabolishingthePoorLawwouldtriggerrevolutioninthecountryside.Butin1834,afterpush-backfromlandedelitesandclergyandwithanewWhiggovernmentinpower,aRoyalCommissionReportissuedadamningcritiqueoftheprogram,spreadingtheideasofMalthustothepopulation.TheReportreframedtheagriculturaldownturnasan“enduringparableofthedangersofgovernment‘interference’withthemarket."Theresultwaswelfareretrenchment,theNewPoorLaw,whichsubstitutedworkhousesforreliefandlaidafoundationforsocialnaturalismthatpersiststoday.Marketsbecameembeddedinideas.Buttherearetwokeydiscrepanciesinthisepisode.First,theoryandpracticediverged.Thesameelitesthatadvocatedsocialnaturalismandtheperversitythesisneveractuallyabandonedcontrolofthemarket,orevenattemptedto.AsBlockandSomersnote,“Theirmotivationwastoeliminateonlytheprotectivesocialpoliciesthatinterferedwithpoor’sfullexposuretothelabormarket.”Second,Malthus’sideasaboutthePoorLawswereunfounded.BlockandSomersshowthathistheorycouldnothaveappliedtothesituationinSpeenhamland.Theresimplywasnotenoughtimeforthemeans-testedsystemofrelieftohavethenoxiouseffectsMalthusbelievedhewasobserving.AsTPMFnotes,“TheultimatepolicytriumphoftheNewPoorLawdivertedattentionfromthenewscience’sfirstmajorpolicyfailureandsolidifiedtheelectorate’sfaithinmarketself-regulation.”FreemarketideasarestickyinTPMF.ItisastoryofideationalpathdependencethatdirectlylinksMalthustoneoliberalism’spersistencetoday.Socialnaturalismenduresdespitebeingtotallyoutofsyncwithrealitybecauseitcorrespondstohowwethinkrealityworks.ButBlockandSomersdon’taccountforwhythisframeworkwasadoptedinthefirstplace.Why,forinstance,doMalthus’sideaswinoutevenwhenother,seeminglymorerealisticideas,werebeingcirculatedamongthesamegroupofpeopleintheearly1800s?Whilesocialnaturalismwasinitsinfancy,thesocialisttraditionwasalsotakingform.Arguablyitofferedamorereasonableaccountofpoverty.RobertOwen,himselfafactoryowner,hadsubmittedhisownreporttothecommitteeoftheHouseofCommonsonthePoorLawin1817thatofferedacooperativesolutiontotheproblemofpoverty.Polanyicallshimthe“realist.”Why,then,dohisideasbecomethestuffoffringeswhileMalthus’snowsitcomfortablyinthehallsofpower?TPMF offerssomehints.TheRoyalCommissionwashardlyobjectiveinitsstudyofSpeenhamland.In1834thereformedParliamentincludedalargenumberoffactoryownerswho“weredeterminedtocreateanavailable,cheap,and‘free’laborforce.”Unsurprisinglytheirreport“confirmedwhatthecommissionhadsetouttodocument.”Yetthispointstosomethingelse,potentiallymuchdeeper,beyondideationalembeddedness.Itpointstoclasses,interests,conflict,andaboveallelsepower.ButTPMFsaystoolittleinregardstotheseissues.GiventheheavyweightculturecarriesindebatesonpoliticaleconomyinAmericansociology,itisnotsurprisingthatBlockandSomersoverpitchthecausalforceofnarrativesintheanalysis.Buttheloadburdens.Becausetheyfocusexclusivelyoncultureandideas,capitalism—oursystemofprivatepropertyrelations,whichproducesantagonisticinterestsbypittingthesurvivalneedsofdifferentgroupsagainsteachother onthemarket—isbarelymentionedinTPMF.FollowingPolanyihimself,attheleastthePolanyiof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yinsteadrelyonthe“marketsociety.”Butmarketsocietydoesnotworkasasubstituteforcapitalism;astheyshow,modernpoliticaleconomiesaremorecomplexthansimplefreemarkets.Theirconceptisonlyconcernedwithexchange.Butthisisfartoolimited.Howeconomicactivityislinkedtodominationandexploitationisleftunclear.AndwhileTPMF convincinglydemonstratsthattheeconomyandpoliticsaremutuallyconstitutive,itdoesn’tgiveanyinsight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powerandpoliticalpower.  Theseomissionsareapparentintheiranalysisofwelfarecutsinthe1990s.BlockandSomerssuggestthatClinton’sretrenchment,thePersonalResponsibilityandWorkOpportunityReconciliationActof1996,wastriggeredbyCharlesMurrayandGertrudeHimmelfarb’spopularbooksrevivingMalthus’sperversitythesis.Theywrite,“Ideationalchangewastheengineofnewwelfarelegislationthatdramaticallyrestrictedtheaccessofthepoortoassistance.”Itwasthis“ideationalre-embedding”thatmadewelfarereformagoalinthefirstplace;responsibilitydoesnotliewithanascendantmovementofbusinessandtherightintentonsubjectingmoreworkerstothewhipofthelabormarket.Thatbusinesselitesmighthaveaclassincentivetocutwelfarefallsfromview.Instead,retrenchmentwasprimarilytheresultofvoterschangingtheirframeofthinkingabouttheeconomy.ButhowdidthisshiftinAmericanattitudestowardwelfareoccur?IfopinionswereevenpartiallyshapedbyNixon’swedgeissues,arampeduppublicrelationseffortbybusinessorganizations,andtheanti-welfarerhetoricofReagonomics,thenpopularopinionbeginstolookmorelikeaproximatecausethanthemainone.BlockandSomersgiveusideationalembeddingbutlittleelse.Surelyideascanbecauses.Butafullerpicturewouldalsoshowwhysomepeoplearecommittedtoandorganizeforcertainones.Ideationalembeddingaloneoffersnorealexplanationforwhycertainpoliticalcircumstancesfavorsomeandnotothers(classinterests)andwhysomegroupsenjoythedominanceofculturaltrendsthatareconsistentwiththeirobjectiveswhileothersdonot(power).Marketfundamentalismtapsintoourindividualism,ourindependence,ourconceptionoffreedom,oursenseofself,andindeedourveryethos. Thisisnotjustamatterofemphasisonculturalprocessesratherthaneconomicinterests.ItpointstoacrucialdifferencebetweenTPMFandaccountsoftheriseofneoliberalismthatemphasizeclassantagonisms.Adifferentview,whichtheauthorsreject,isthattherevivalofmarketpolicieswastheprojectofapoliticallyresurgentandactivecorporatecommunity.Therefore,whentheydiscusswhytheClintonandtheDemocraticPartyembracedtheperversitythesisandcutwelfare,thereisnomentionofthetiesthatbindthePartytoorganizedbusinessoranyindicationthatthelabormovementhadbeenseverelymarginalizedasoneofitscoreconstituencies.InsteadtheysaythattheDemocraticpoliticospromotedfreemarketideasbecauseoftheir“electoralpotency,”whichsuggeststhatAmericanpolicymakingandpoliticsarepluralisticandactuallyreflectthecollectivewillofthecitizenry.Thischoicetoremovecapitalismfromthestoryisintentional.InotherworkBlockhasrejectedtheconceptastooproperty-centered.ForBlock,capitalismisablinder,hinderingtheabilitytoseeothersocialformationsthatcanemergewithinasysteminwhichtheso-calledmeansofproductionsareprivatelyowned.InanessaypublishedinPolicitalPowerandSocialTheory(2012),hewritesthatoneoftheweaknessesinusingtheconceptisthatit“leadsustoimaginethatthereisimmensepowerbehindthatexistingsetofarrangementsratherthanunderstandingthosearrangementsasthecontingentproductofaparticularhistoricalmoment.”Hisalternativede-emphasizestheprimacyofeconomicsandtheaccumulationprocessandhighlightsthecontingencyofpolitics.Indoingsoitgivestheauthorsajustificationforlookingtoalternativeswithincapitalismasmoredesirablethanthosebeyondit.BlockandSomersconcludebyofferingsomethingofaPolanyianblueprintforthefuture.Theirvisionof“durablysubordinatingtheeconomytosociallife,”whatPolanyicalls“radicaldemocracy,”comprisesthreedistinctideas.First,thescopeofpublicissuesdecidedbydemocraticinstitutionsshouldbeexpanded.Todaydecisionswithhugepublicconsequencearemadeprivately(afactory'sCO2emissionsoraperson’schoicetodriveagasguzzler,forinstance).Howmarketswork,justliketheelectionofpoliticalleaders,canalsobedecideddemocratically.Butavisionneedstoanimatethisexpansionofdemocracy.Second,BlockandSomersarguethataPolanyianphilosophyofthepublicgood“wouldfirstandforemostdethronetheprivilegedpowerofeconomicideologyandwouldinsteadestablishtheimportanceforpublicpolicyofsocial,cultural,andhistoricalknowledge.”Herethefocusison“socialprovisioning”asa“meansbywhichpeoplecooperatetosustainthekindsofinstitutions,allocations,andsocialpracticesthatsupportcollectivelivelihood.”Inmoralterms,Polanyiwantsustoacceptthat“therealityofsociety”is“theinterdependenceofpersonsandinstitutions,”notthefreemarket,andthatwearenotmerelyobligatedtoprotectourselvesbutalsotoprotectthegreatersocialwhole.Third,theyoffersomehistoricalcomparisonsforwhataPolanyianalternativemightlooklikeinpractice.DrawingonPolanyi’sreflectionsonmunicipalsocialisminVienna,theyproposeanarrangementthatwouldbenefitbothlaborandbusiness,withSweden’s“socialdemocraticbreakthrough”inthe1930sasakindofmodeltoemulate.Insocialdemocracy,capitalistmarketswouldsurviveandbusinesseswouldcontinuetoearnprofits,butfirmswouldwillinglyacceptregulatoryrestraints,taxation,andthesteadyexpansionofsocialwelfareinstitutions.Polanyi’svisionisnotMarxist—capitalismremainstheonlygameforBlockandSomers,andwhileintheiraccountmarketsaresubjecttosomecontrols,theyarenotfullysubmergedindemocraticprocesses.TheysuggestthatsuchanalternativewasalmostattainedinAmericaaftertheNewDeal,writing,“ByWorldWarIIandthroughthefollowingdecades...Americanbusinessmadeitspeacewiththeexpandedroleoffederalgovernment,”andsocialdemocraticpoliciesproducedsteadyeconomicgrowthandsecurity.Butitisnotclearthatthisistrue.The“goldenera”wasnotaresultofbusinessandlaborhappilyfindingacommoncause,andlaborhistorianshaveneverembracedtheideaofthelabor-capitalaccord.Mostagreethatbusinessesbegrudginglyacceptedregulations,higherlevelsoftaxation,andawelfarestatebecausetherewerestrongandmobilizedunionsandcommunityorganizationsthathadthesupportofatleastaportionoftheDemocraticParty.Butconsideratfacevaluethenotionthatsocialdemocracymakesbusinessandlaborinterestscompatible.Ifthearrangementwasmutuallybeneficial,whyissocialdemocracynowinretreat?Theauthorssuggestthatwithoutthearticulationof“anewgovernancephilosophyandanewconceptionofhumanfreedom,”socialdemocratshavehadnocompellingvisiontocountermarketfundamentalism.Thissuggeststhatmarketfundamentalismisnotjustinaccuratebutwhollyirrational,reemergingbecausethevoxpopulishifteddespitebeingatoddswiththeeconomicinterestsofbothbusinessandlabor.Ifthisisthecase,thenwhoorwhatisthedriver?Isittheeconomistswhokeptmarketfundamentalismalive,likeacancerinremission,duringKeynesianism’shalcyonyears?Bringingcapitalismbackinshowsthatbusinessmightnothavebeensohappywiththewelfarestateafterall.TPMF isathoroughcritiqueoffreemarketideas,butdiscardingcapitalismmakesitsdepictionofmarketsthemselvesunclear.Unlikethepeasant’svillagemarket,moderncapitalistmarketsarecharacterizedbyproductionforexchangeandprofit,marketsforlabor,privateownershipoftheassetsofproduction,arelianceonbank-creditmoney.Butlikeconflict,interests,orpower,BlockandSomersneverdirectlyaddressthesefeatures.Insteadtheydiscussmarketsonlyaseconomistsunderstandthem—i.e.,accordingtothetheoryofmarketsthattheyseektooverturn.Byignoringtheirconstituentparts,theysparecapitalistmarketsafullcritique.Intheopeningchapter,TPMFarguesthat“marketsarenecessary”evenif“theyarealsofundamentallythreatening."BlockandSomersneverexplicitlysay,butonecan’thelpbutthinkthatpartoftheirownreasoningforwhycapitalistmarketsarenecessaryisthepricemechanism.Marketsarehyper-intelligentinformationprocessors.Inotherwords,theythinkthatcapitalistmarketsare,ifregulated,mutuallybeneficialandpragmaticinstitutionsbecausetheymapwidgetstowants.Ifnot,whatelseaboutcapitalistmarketscouldbenecessary?ButasBlockandSomersthemselvesshow,youcan’tpartiallyagreewithmarketfundamentalism.Itsclaimdepends,fullforce,ontheideathatmarketscaninfactexistasautonomousandpre-politicalentities.Youcantakeitorleaveit.Fredchiuunread,Oct27,2017,11:07:33PM10/27/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www.storm.mg/article/348674從共享經濟及企業社會責任談原住民分享文化的產業策略意涵趙俊雄 2017-10-2506:10 「『共享經濟』的『共享』,跟原住民的『分享』,以英文表示同樣都是『share』,但實質想法、做法卻完全不同。

」圖為共享單車o-bike(取自obike網站) 報載八八風災後成立的嘉義縣阿里山茶山雜糧產銷班,七年來採友善耕作,成功種植了許多傳統雜糧並打響名號,今年獲得全國十大產銷班殊榮。

其間,他們還把營收(並非營利)的十分之一捐作公益,購買其他友善有機農園的農產品,依原住民傳統文化分享給阿里山部落的老人學童,也藉此感恩回報社會對他們風災後的大力協助,無私無我的做法,令人感動。

Share:是「共享」還是「分享」? 「共享經濟」的「共享」,跟原住民的「分享」,以英文表示同樣都是「share」,但實質想法、做法卻完全不同。

現今國際間最夯的「共享經濟」,指的是將自己或週邊所有的剩餘的物質,包含設備,有名者如車輛――U-ber、空間,有名者如房間――Airbnb,以及其他在國外也很有名的如陌生人家吃飯(Feastly),讓陌生人用我們的車(Getaround)以及使用我們的工具及其他物品(Zilok)……等等,各式各樣的共享,其雖以共享之名,實則藉以充分利用擁有資源的閒置期間,創造最大使用效率,以使自己能從中得利,可以說是創造其最大獨享價值,把經濟學所提到的「資源切割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

同時,有時因為要極用其剩餘價值,而不顧如此共享的行為對他人或社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並設法在法律容許的極限或模糊空間下,思考讓自己如何能從中得到最高利益。

例如o-bike的所謂無樁共享設計,不顧影響他人而任意亂停放,設計對照U-bike整潔有序但侷限固定地點的「方便」性,吸引更多使用者,創造自身最大利益。

如此只考慮如何極大化使用率,以圖創造擁有者的最大化利潤,似乎產生了另一種與「share」概念完全背離的副作用。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以產業經濟學來探討,「共享經濟」確實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改變許多舊有的獲利模式,是值得模仿跟進的。

無樁共享單車oBike,不同於YouBike,標榜隨租隨停。

(呂紹煒攝)相對的,原住民的「分享文化」,則似乎比較屬於社會學或是社會企業的探討領域。

與產業經濟講究的競爭力或策略似乎無關。

社會企業責任(CSR)的另一面真相 接著,我們可能會看到許多因共享經濟而賺了錢的大企業以及其他大企業,有者思考在股東權益損失最小,有者以之當作行銷廣告費,更有者為了改善及扭轉大眾對他們的負面印象,以「企業社會責任(CSR)」之名,來舉資舉辦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乃至直接採用捐贈「善行」。

其中我們看到非常多的大企業,指定捐贈給某些盛名的宗教團體(聽說捐贈者可換得來世重生的積點,捐越多越早投胎重生),同時還斥鉅資舉行公開盛大捐贈儀式,深怕普羅大眾有人不知。

尤有甚者,借宗教傳播仁愛慈祥恩典之名,透過政要信徒影響法規,捐款宗教團體用以大興土木於山坡地、集水區,明顯是違章但卻合法的廟宇建築物,再以恢弘氣勢的建築震攝來訪者,影響及鼓惑其持續捐款。

新近則看到大師級人物開豪華跑車,行情較差者出門亦至少開乘進口高級轎車,高鐵商務艙裡不只坐著商務人士,亦常見滿座的宗教大師,把原來應該用於社會或慈善工作的大量資源金錢,轉用于宗教教義嚴禁的富麗堂皇及奢靡無度之享受上,令人嘆為觀止。

吾等雖不能一概而論,但企業進行CSR最主要的誘因及目的,無非是因為可以節稅吧!如此以國稅損失來換得名聲,一舉數得。

果然連CSR的捐贈行為以及捐贈對象,都充滿商業心機。

而這跟本文所述原住民產銷班無私無我、不以節稅為目的地,單純奉獻大比例營收給部落,也完全無法比較。

原住民分享文化――真正願意「share」及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原住民的分享文化,是完全出自真心而無其他異想,原住民即使自己這麼做得不到利益,在思考他人可以因此過得較好之下,也願意單純從利他觀點出發,在完全不影響他人之下,樂於將手上擁有的分享予他人。

原住民分享文化的思考內涵,與商業社會共享經濟或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似乎完全不同。

筆者身為原住民,自小住在原住民部落的記憶裡,前述談及的各種「共享」行為,例如有多的食物、有多的空間、有多的器具,都是誠心拿出來,無求回報地供給陌生來者,原住民總覺得分享是一種快樂,不分享反而是一種罪惡。

同時,面對部落社會集體的工作,如部落祭儀、集體獵捕、社區清掃、乃至私人的婚喪喜慶等等,大家也無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一起完成,一起分工,一起分享。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他的著作裡,特別提到企業組織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很多企業認為做了CSR即能達成這樣一個使命,然而,CSR似乎只成了台灣企業節稅的工具。

同樣的,「共享經濟」美名為共享,實則極其所能推行獨享。

兩種作為,都是純然以商業利益的權謀思考,既不是真正的企業自願想承擔社會責任,更不願與他人共享,果然是「經濟學」開宗明義所說的,「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所以要積極競奪,否則即非「經濟」。

阿里山茶山部落雜糧產銷班,乃秉持原住民傳統「分享文化」,並以所得回饋部落社區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無私作為,似乎怎麼也構不上「產業經濟」策略。

原住民分享文化的產業策略意涵然而,我們應該回過頭省思,產業經濟的發展策略,是否只能以「競奪」一途為之。

茶山部落原住民的分享文化,讓我們看到了台灣以真善美思考的人性依然存在,讓大家感覺台灣人情還蠻溫馨的。

報導中,茶山部落用營收的十分之一買了其他友善農場的產品分享給部落人,供需的兩方都是一樣善待土地、熱愛他人的族群,因而茶山部落並沒有考慮買其他以價格或地理取勝者的產品。

雙方透過彼此對相同文化的認同而做成這樣一件生意,因而,在分享的文化場域裡,因為彼此認同雙方共同的「價值」,創造了不必競爭的「產業空間」。

相似的,筆者前陣子前往拜訪紐西蘭毛利族人探討合作方案時,同為南島民族在談及商業合作時,無不希望先以雙方在文化上分享及無私為前提出發,強調在無相互信任感之溫暖前提下,不會進一步談論冰冷的合作。

在理論上,哈佛學者葛馬萬(PankajGhemawat)在2007年出版的《1/10與4之間:半球化時代」(RedefiningGlobalStrategy)書中提出CAGE距離架構,CAGE是指文化(cultural)、政府(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經濟(economic)等跨國距離因素,造成全球各國跨國企業與在地國超乎想像的差異及隔閡。

其中所提的第一個要克服的跨國距離,就是文化。

上述種種,都剛好應驗了筆者在茶山部落雜糧產銷班發現的重要策略因子――文化。

文化的相似及共識性,絕對是企業間及跨國發展能合作關係的重要因子。

反之,比如現下對岸挾大量資金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計畫,這幾年在許多地區發生問題,其最大的問題原因,就是文化差距的問題。

而且隨著投入資源越多,因文化差距造成的嫌隙,恐怕會越來越大,而終至深陷籠子(CAGE)裡。

台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相同的分享文化、共同的利他思維,才是解決新南向南島國家跨國投資問題的基本要素。

淺談新南向政策出發點的謬誤剛剛舉辦過的「玉山論壇」――新南向政策幾個產業主題及潛在議題對話,很遺憾地皆未談及文化合作這一塊,這種一切以利為誘因,以錢為首的的賽局策略裡,與對岸推動的一帶一路並無差別,然而,以台灣的外匯存底、產業能量、市場胃納、外交空間、軍事力量……等等資源能耐,根本無法與對岸相比,若對岸來個紅海賽局策略,台灣失敗的機率不低。

因此,執政者聰明的話,似乎應該要重新思考如何以南島文化認同為出發點,來發展出另一套策略論述及執行計畫,才是上上之策。

*作者為中正大學企管系博士生,賽夏族原住民,工程技師Fredchiuunread,Oct28,2017,11:37:40AM10/2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290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週三2017-10-25鍾劍華   廣告 廣告 「新時代」,新在哪裏?「中國特色」,有何特色?「社會主義」?咪玩啦!!!「思想」???毫無意外,皇帝身上沒有新衣。

但一眾群臣,都為傳說中那件美麗的新衣喝采。

這可能算不上是絕對的「中國特色」,但在「新時代」及「偉大民族復興」中的中國人社會,卻能把這一種老把戲演釋得最出神入化。

這就如同所謂發展社會主義一樣,要把那一種虛偽虛妄到極端的方術承傳得更有「中國特色」。

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並列,也是歷史上第三名中國領導人把自己的名字寫入黨章。

如果你不覺得這很偉大,如果你不覺得很振奮人心,如果你不感到為新時代的來臨高興,如果你不為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人的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你仍然不為新中國感到驕傲及對這個國度的未來感到充滿盼望,朋友,那我可以告訴你,你還可以算是一個正常的人。

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像你們一樣正常的大有人在。

就算是那一眾為皇帝的新衣歡呼喝采的群臣,也不一定比你們不正常,但在一個不正常的國度討生活,要在一個以不誠實為正常的群體裏面發財,只能識趣而從眾從俗地不正常。

有人會問,這是什麼世代了?就把一堆內容空泛,含意模糊的概念堆砌在一起,組成一個沒有人講得準確是什麼的句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便可以寫入那一份理論上應該是指導著九千萬黨員行為的黨章裏面?那不是顕得有點太兒戲嗎?大家要明白,這一份黨章在過去九十六年的中共歷史上已經修改了16次,平均每六年便會修改一次。

一份幾年便得修改一次的所謂「黨章」,其實修改與不修改?如何修改?修改了又如何?這些問題,對很多所謂黨員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分別,而且也再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

每一次這樣的修改,抬舉了一個人,標誌着黨內某一個集團在宮帷政治後面的勝利,也標誌著很多其他板塊及集團的失敗。

更有甚者,有一些更會被標籤上「篡黨奪權」的歷史烙印,永不超生。

以前,曾經貴為黨內最高層圈子內的中共政治元老,例如陳獨秀、向忠發、王明、博古、張聞天、劉少奇、林彪,都曾經升過上廟堂,然後也跌到落深淵,有些甚至是萬劫不復。

另外有一些,下場雖然不盡一樣,像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但都同樣證明了「一時的熣燦不代表永恆」。

九千萬黨員中,絕大部份都只能繼續做扮演歡欣雀躍的一眾羣臣。

如果寄望那份黨章真的可以指導那些共產黨員的思想,甚至是駕駑著九千萬名黨員的行為,就真的是痴心妄想了。

如果這九千萬人真的都根據黨章對黨員的要求作為操守的依據,中國就根本不需要等待什麼偉大的民族復興,早就已經成為天堂了。

當然,一個人及一個集團的勝利與正確,會帶摯一眾內圈追隨者在一時間雞犬升天,各據黨政軍領導要津,可以權傾一方,又可以有助門楣顯貴。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裝下的「官僚資本主義」,變成讓家族成員予取予奪國家及人民資源的「裙帶資本操作」。

成為高官的,為官便會有權,有權便會有錢,而且是送上門的錢。

下海從商的,便可以各自乘上由官本位盤營的各個利益板塊揾真銀,有錢跟著便會有權,有權便可以繼續搵更多錢。

這是保證中共高層及幹部搵食「長搵長有越搵越多」的「正向循環」。

至於這少數紅權貴族之外的其他黨員,不少也可以在黨的保護傘之下,在分贓政治中獲得分配到黨的安排及來自國家人民的好處。

就算沒有攀上高峰的鴻圖大志,沒有奢望有朝一日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寫入黨章,但仗着「黨員」這個身份,也總有較佳的機會可以在黨的組織或國家的機器中覓得一官半職。

換言之,有機會成為前南斯拉夫前副總統吉拉斯筆下的「社會主義新階級」序列中撈取一個較不平凡的席位,成為尋常民眾百姓之上的先進階層。

其實,今天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以前講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1957年吉拉斯那本《新階級》所描述的共產體制現實,除了表現形式不盡一樣之外、除了對國家資源掠奪之深之廣更空前之外、除了官僚的貪腐更赤裸更野蠻之外,又有甚麼重大的分別?又有何本質上的分別?如果馬克思可以死而有知,看到今天這個所謂被中國共產黨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你們猜猜他會感到老懷安慰,還是情願死而無知算數?今天的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了社會主義的那一些東西?還是只不過以「社會主義」的包裝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與獨裁?或者說,還是務實一點好!不要理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捉老鼠的便是好貓。

也不要管什麼思想、誰家的思想,能夠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便好了,何必糾纏於意識形態!如果真的能夠「從嚴治黨」、「有效打貪」、把「老虎蒼蠅一起打」,這不也是符合人民的願望及利益嗎?不也是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嗎?不也是推動民族的偉大復興嗎?當社會禮崩樂壞,在一時之間,可以把希望寄托于明君,長遠而言,就要把制度建設好。

中國人社會,要等到幾時才是制度建設的合適時機?滿清王朝經歷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1861-1895)及後來的維新運動(1898)之後,於光緖32年(1906)年下詔預備立憲,至今已經111年了。

但1908年慈禧太后一死,因為繼承大統的宣統皇帝年幼,攝政王載灃對君主立憲有保留,那個九年路線圖便半途而廢。

民國成立之後,曾經一度推動君主立憲,甚至說過「官可以不做,憲法不可以不立」的袁世凱,一旦當選成為正式的大總統,便不願接受憲法的約束,於是廢除內閣,解散議會,廢除憲法,甚至稱帝。

孫中山先生的三部曲,即是說由軍政時期,到訓政時期,再到憲政時期,也是以行憲為最終目標。

但作為軍事獨裁者的孫中山接班人蔣介石,也是以當代政治聖人及明君自居,雖然沒有帝王之名,但也是拒絕真正落實憲法,不肯受憲政秩序制約。

後來就算他敗走台灣,在偏安中仍然長期推行軍事獨裁,憲法變成只是備而不用,孫中山先生所說的憲政理想,直到80年代後期才有機會在台灣得以落實發展。

在中國大陸,中共自創黨開始便沒有明顯的憲政思維。

但到了國共鬥爭期間,倒又真的大談憲政。

但一旦當政坐了江山,便再次暴露出土匪山賊那一副無法無天的本色。

毛澤東及一眾共產黨高層一住進原本是滿清王朝皇帝後花園的中南海之後,實際上便當上了沒有皇帝之名的皇帝。

之後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大躍進、十年浩劫,都是因為沒有制度,專了政的執政黨不受憲法約束,只靠「英明領導」或「戰無不勝的舵手」造成的人治惡果。

在改革開放之前,因此已死的人數,便是日本侵華八年抗戰的四倍以上。

中共當然也制訂了憲法,但由1954年第一部憲法開始,總共便出現過四部憲法,而現行的八二憲法,在過去30多年也修改了四次。

所謂推行憲政,首先就是說政府的權力受到憲制約束。

政府首先要守法,政府制定的所有法律、法例及行政法規,都不能超越憲法。

政府行駛的所有公權力都要有法律依據。

政府也要依據法律的要求來推行其工作。

以這一個標準,只要大家都老實一點,不要自己呃自己,也不要自我期許這麼低,只顧去扮演為皇帝的新衣歡呼喝采的群臣,那就不能不質疑今天中國那一份幾經修訂的憲法是否真的能夠制約專制獨裁。

憲法當然不會沒有作用,但在建設民主,杜絕獨裁、保障人權、防止貪腐這些問題上,其作用可以說只是微不足道,甚至可能是無能為力。

過去五年,習近平除了顯示出他作為政治強人的本色之外,表現出過什麼比前人具突破性的政治視野?打壓信仰自由、打壓言論自由、控制互聯網、更強力打壓少數族裔、打壓維權律師及民運人士、壓縮民間政治空間、打壓民間教會、拆人教堂;甚至要把少數碩果僅存,夠膽質疑皇帝身上面有沒有新衣,甚或更溫和一點,只是批評一下這件新衣算不算漂亮的都消滅浄盡。

這些算不算是新作風、新思維、或新思想?在政治體制內盡攬所有權力,削弱制度性的制約,這是方便他從嚴治黨?是讓他可以更有力打貪?是利便他與想篡黨奪權的薄熙來、周永康等人作更有力的鬥爭?還是要回到曾經造成人文及歷史浩劫的政治獨裁?而最後的一點,不正是造成前面其他幾個問題的原因嗎?如果這就是習近平思想,那與以前自視為「永遠正確」、「絕對正確」的毛澤東,或者是自詡要成為一代政治完人的蔣介石又有何分別?這樣的「思想」又何「新」之有?如果只是尋求把自己的名字與所謂的「思想」寫入黨章,要與毛澤東及鄧小平齊名,但卻沒有在國家體制長遠的發展思維上有所突破,這除了沒有「新時代」的應有的氣魄之外,這樣的「思想」,究竟「新」在何處?如果所講的「中國夢」,就連百多年前已經開始的憲政舊夢也要不斷推翻,這個所謂「新時代」,究竟又「新」在那裏?也不要把「妄想」當成「思想」。

當一個這樣的政黨要「領導一切」、可以「把持所有權力」、可以言而無信、可以不斷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我、可以打壓民主、可以封殺互聯網、可以打擊任何反對意見、可以隨意拆人教堂,可以隨意演繹基本法、可以把應許了香港人的民主發展無限拖延,那還憑什麼可以在未來三十年之間就建設一個「民主」、「自由」、「和諧」、「文明」、「平等」、「公正」、「法治」、「美麗」的國家?又憑什麼把這樣的一個「中國方案」變成世界各地都要參照的標準?還是那一句,這樣的所謂「中國夢」,其實就是讓人民發夢;讓群臣歌功頌德、歡呼雀躍、繼續分贓;他自己則繼續痴人說夢,享受掌聲與自己的名字誌於黨章的政治榮光;是要讓整個國家的發展與歷史被謊言矮化。

至於所謂要加入黨章的「思想」,其實只是另一個為造神運動編就的囈語。

所謂「偉大的民族復興」,其實只是回到四十多年前,大搞個人崇拜的舊路而己!Fredchiuunread,Oct28,2017,4:12:12PM10/28/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Amuse-BouchesII–TestimonyandthePassOwenHewitson-LacanOnline.com     October25,2017    Blog    NoCommentWhois‘allowed’totellyourstory?Areyouandyoualonetheonlyonethatcanrepresentyouruniqueexperience,past,andidentity?Orisitsometimesokay–perhapsevenbetter–forsomeoneelsetodothisinyourplace?Thismonthmarksthe50thanniversaryofaradicalanswertothesequestionsbyLacan.Theproposal,aprocedurewhichhecalledthe‘Pass’,alsoansweredthequestionofhowtoendapsychoanalysisandauthorisesomeoneasapsychoanalyst.ButthePasswasanideathatfundamentallysplittheSchoolhecreatedandledmanyofhisfollowerstoabandonhim.Itsuseiscontentiouseventoday.Fiftyyearslaterthistopicismorepertinentthaneverinsocietyatlarge.Whenweaskwhetheronlyminorityactorsshouldportrayminoritycharacters,orifonlyablacktranswomancantellthestoryofablacktranswoman,wearedealingwiththesameissuesthatwereattheheartofthedebateinLacan’sSchoolfiftyyearsago.Thisisthestoryoftwocompetingideasonthosequestions.Thefirst,Lacan’s,encapsulatedinthePass,whichwasintroducedinhis‘Propositionof9thOctober,1967’.Thesecond,representedbyoneofhisformerstudents,ShoshanaFelman.ItwasatFelman’sinvitationthatLacanvisitedYaleinthe1970s,anditwasfromherpositionatYalethatFelmanbecameoneofthefirstpeopletointroduceLacantoAmericanacademia.Herlaterworkinthe1990sand2000s,ontheimportanceofpersonaltestimonyamongsurvivorsoftraumaticexperiences,presentedamodelthatappearsopposedtotheonesuggestedbyLacanwiththePass.Paris,1967Totellthisstory,let’sgobackabit.Lacanhadalwaysbeenadivisivecharacterinthepsychoanalyticestablishment.Butin1963theInternationalPsychoanalyticAssociationhadhadenoughofhim.Itremovedhimfromthepositionoftraininganalyst,deprivinghimoftheauthoritythattheassociationFreudhadfoundedbestowed.Ratherdramatically–andprobablyinhomagetohisintellectualhero,Spinoza–Lacancalledthishis‘Excommunication’.Thefollowingyearhewentitalone–“asaloneasIhavealwaysbeeninmyrelationtothepsychoanalyticcause”–andfoundedhisownSchool,L’EcoleFrançaisedePsychanalyse.By1967allseemedtobegoingwell.Lacan’sdominanceinhisSchool,andFrenchpsychoanalysisingeneral,waswell-established.ButFrancewasonthecuspofsocialupheaval.Authorityofallkinds,inparticularthehierarchyoftheestablishedorder,wasabouttoberadicallyopposed.InMay1968amassivewaveofdemonstrationsandgeneralstrikesbegan.TheuniversitiesthatwereLacan’spowerbasewereoccupied.PerhapsLacansawthiscoming.Likelynot.ButwiththePropositionof9thOctober1967heseemedtoanticipatetheproblemssopertinenttoFranceafewmonthslater.Forhisstudentsatleast,itofferedananswertoaquestionthatstillbedevilstheLacanianworldtoday:howtoavoidthe‘cultofLacan’.IfLacanwasgoingtorunapsychoanalytictrainingprogrammeonhisownterms,therehadtobeawaytopreventitchurningout“littleLacaniansbytheassemblyline”,asSherryTurkleputsitinhermemoryofLacan’sSchoolatthattime(PsychoanalyticPolitics,p.123).ThedesignofthePasswould,Lacanthought,circumventalltheproblemsofinstitutionalisedhierarchyanddogmathathehadsoopposedintheIPA.Whatisthe‘Pass’?ThePassisamechanismbywhichsomeonecangiveatestimonyofwhathashappenedintheirpsychoanalysiswhentheyfeelithasreacheditsend.ItwasalsoawayforsomeonetotransitionfromtheroleofpsychoanalysandtopsychoanalystandberecognisedassuchbytheSchool.Butwhenweheartheterm‘Pass’weshouldn’tthinkoftheoppositionpass/fail,butinsteadofarelay.Asin,‘topasssomethingacross’,or‘toallowthepassageofsomething’fromoneplaceorpersontoanother.AsRoudinesconotes,apasseur,inFrench,isaferryman,someonewhoguidesanotheracrossdifficultterrain(JacquesLacan,p.338).Asadevicefortrainingandauthorisingpsychoanalystsattheendpointoftheiranalyses,wemightalsothinkofthephrase‘ritesofpassage’ascarryingasimilarmeaning.OnemakesaPassratherthanachievesaPass.ThePassworkslikethis:Whensomeonefeelstheiranalysisiscomingtoanend,theygetintouchwithtwootherpeopleatroughlythesamepointintheirownanalyses.Thesepeoplearethe‘Passers’.ThecandidateforthePasstellsthemthestoryoftheirpsychoanalysis,theirtestimony.Theysaywhytheythinkitisover,andwhytheywanttobecomeapsychoanalyst.ThePassersthenrelaythistoajuryoftheSchool’sanalysts,whointurndecidewhetherwhattheyhaveheardisenoughtograntthepositionofAE,orAnalystoftheSchool,tothecandidate.Thecoreideahereisthatofthedouble-relay,theprocessofentrustingyourtestimonytooutsiders,andentrustingtheminturntorepresentittoacommitteeonyourbehalf.This,Lacanthought,wouldbringoutwhatismostessentialinsomeone’spsychoanalysisandavoidthecaprice,favouritism,andprejudicesthatcharacterisedaninstitutionalisedpsychoanalytictraining.Lacansaidhewasattemptingtopriseapartahierarchyfromwhathecalledthe‘gradus’:asimpleclassificationofanalystsfromnon-analysts,oranalystsfromanalysands.Lacan’srationaleforthiswasrootedintwothingshebelieveshappenedattheendofapsychoanalysis:Subjectivedestitution–inthesimplestsense,thisisthefeelingofbeingalientoyourself,ofyourverythoughtsanddesiresbeingforeign.Itistheeffectofbringingforthunconsciousmaterial.“Subjectivedestitutioniswrittenontheentryticket”,Lacansaysaboutapsychoanalysis.So,whatdoesitmatterthatsomeoneelse,the‘Passers’,bearwitnesstoyourstoryinsteadofyou?Traversalofthefantasy–notjustanyoldfantasybutthefantasyofbecomingapsychoanalyst.Ratherthanidentifyingwithyourpsychoanalystasa‘subject-supposed-to-know’,Lacanarguedthattheendofananalysisentailsafallingapartofthisposition.Partofthejobofthe‘passers’assemi-anonymousfigureswithnostakeintheanalysis,andnoauthoritytomakeyouapsychoanalyst,istohelpidentifywhat’sleftover.ThePass–theControversiesWhenLacan’sstudentsofthetimelookedbackontheintroductionofthePassintheyearsthatfollowedtheiropinionswereverymuchmixed.“TheinstitutionofthepasscausedmoreconflictandviolencethananythingexceptLacan’sinventionoftheshortsession”,wroteStuartSchneiderman,oneofthefewAmericanstotraveltoParisinthe1970stotrainwithLacan(Schneiderman,JacquesLacan:DeathofanIntellectualHero,p.66).ForJacques-AlainMillerthough,“Howeverdifficultitsimplementationmaybeinanalyticgroups(theÉcoleFreudiennecertainlydideverythingpossibletopervertitsprocedure),thepassisandremainsoneofLacan’smajoradvances.Itconfirmsandsumsupthefundamentalsofhisteaching.”(Miller,‘AnotherLacan’).Sowhatweretheproblemswithit?Thefirstandmostobviouswasthatyoucouldn’tspeakforyourself.ByenteringthePassyouwereentrustingtotalstrangerstogiveatestimonyofwhatwasmostpersonaltoyou.Thisdidn’tmeanyouwereunderanyobligationtoofferupthemostintimatedetailsofyourlife.“Itisnotobvioustomethatthisprocedureshouldbeintrinsicallyhorrifying”,Schneidermanremembers.Afterall,ourlivesareshapedbypeopleandeventsbeyondourcontrol.But,headmits,“Neverthelessitwas”(Schneiderman,p.68).SherryTurkle,thesedaysanMITProfessor(above),joinedLacan’sSchoolinthe1970sandinheraccountofthattimelistsbroaderconcernsabouthowthePasswassupposedtobeusedtocertifypsychoanalysts(p.124-126):Whatwouldthetrainingcommittee,whichreceivedthetestimonyfromthePassers,belookingforinordertopronouncethecandidatea‘psychoanalyst’?Howwouldthisbeanydifferentfromthejudgementof‘fitnesstopractice’espousedbytheIPA?WhataboutthePassersthemselves?Theywerechosenbythecandidate’sanalystfromapoolofanalysands,andthenselectedatrandombythecandidatehim-orherself.(Incidentally,TurklesaysthatPasserswerethreeothermembersoftheSchool(p.123);Schneiderman“alwaystwo”(p.67)).Theywereintendedtobe“ambassadors”,asMillercallsthem(Miller,‘TheSecondPass’).ButifyouwereselectedasapossiblePasserbyyouranalystshouldyoufeelprivileged?Wasitasignthatyouwerea‘successful’analysand?Perhapsitmeantyouwereagoodlistener…butthejoboftheanalysandisnottolistenbuttotalk.Andwhatifyoudidn’twanttodothePass?ThealternativeonofferwasthestatusofAME–AnalystMemberoftheSchool.ButthiswasoftentakenasshowinganunwillingnessorunreadinesstoparticipateinthefulltheoreticallifeoftheSchool,asignthatyoulackedawholeheartedcommitmenttopsychoanalysisitself(whatMillerwouldlaterlabel‘TheSecondPass’).TurklesummeditupbysayingthatthePassmuddiedthewatersby“makingtheimplicitexplicit”(p.124).Itseemedtousherinhierarchybythebackdoor–theverythingitwasdesignedtoavoid.ButforsometherealproblemwasLacanhimself.Lacan’sSchoolwassupposedtohaveastructureinwhichthePresidentservedafive-yearterm,workingalongsideafive-memberDirectorate.YetitwasneverproposedthatanyoneotherthanLacanwouldbePresident.WhentheDirectorateonebyoneresigned,itleftLacanindefactocontrol(Turkle,p.126).IntheSchool’sofficialjournal–Scilicet–allthearticleswerewrittenanonymously…exceptLacan’s.Asonefollowerjoked,“Howelsearetherestofussupposedtoknowwhattothink?”(Turkle,p.127).Inhispositionasheadofthetrainingcommittee,itwasalsoLacanwhohadthefinalsayonwhogottobeapsychoanalyst.Wouldheabusethispositiontokeepaneyeonanalysandsthatmightthreatenhim?Theparadoxwasthatthe‘ReturntoFreud’seemedtobeturningintoafasteningtoLacan.Whateverelseitdid,thePasswascertainlynotasuccessindislodgingthe‘CultofLacan’.InJanuary1969,theSchoolvotedonLacan’sPropositionof9thOctober1967.Lacangavenoground.Tenofhisclosestfollowerssplitandformedtheso-calledQuatrièmeGroupe,“LacanianswithoutLacan”,asTurklecallsthem(p.129,260-261).Lacanhimselfcontinuedbutincreasinglysurroundedhimselfwithnon-analysts–mostlyphilosophersandmathematicians–untilhisdeathin1981.1975–EnterFelmanShoshanaFelmanfirstheardaboutLacanwhilecompletingherPhDinFrancein1970.Herinitialencounterswithhisworkaredescribedinamusingtermsinherbook,JacquesLacanandtheAdventureofInsight.By1975shehadapositionatYale,andinvitedLacantogiveacoupleoflecturesthereduringhistriptotheUnitedStates.RobertJayLifton,oneofthepeopleLacanhaddinnerwithduringhisvisit(and,incidentally,oneofthefewpeopleaboutwhomLacanwasverycomplimentary–“JesuisLiftonian!”,hedeclared),describedFelmanasLacan’s“right-handwomanofthetime”(interviewedinListeningtoTrauma,p.21).AlthoughstronglyinfluencedbyLacanianpsychoanalysis,inthe1990sFelmanbecameveryinterestedinthenotionoftestimony,andwhatitmeanstotellone’sstory.HerbookTestimony:CrisesofWitnessinginLiterature,PsychoanalysisandHistory,co-authoredwithpsychoanalystDoriLaub,appearedin1992.ItwasfollowedbyTheJuridicalUnconscious:TrialsandTraumasintheTwentiethCenturytenyearslater.Felmanmakesacomparisontothejudicialprocess.Totestifyistotakethewitnessstand.Likeinacourtroom,providingtestimonymeanstakingresponsibilityforthetruthofsomethingthathappened,tomakeacommitmentofone’sownnarrative(ListeningtoTrauma,p.322).Andalsolikeinacourtroom,thecrucialfactoristhatthistestimonybeaddressedtoothers,receivedbythemevenifnotfullyunderstoodbythem.Totestifyis“alwaysauseofmemoryorofone’sownexperienceinordertoaddressanother”(ibid,heremphasis).Andsoshebelievesitisimportantthatthistestimonybeabsorbedintothewidercultureandevenintoakindofcollectivememory.However,evenifapersonaltestimonyhasresonances“beyondthepersonaltowardsthepublicorthegeneralortheuniversal”,Felmanmaintainsthat“thereisonlyonespecificperson,onespecificsubjectwhocanbearwitnesstowhathe/shehasexperienced,andnooneelsecanreportwhatthisparticularsubjecthaslivedandnarrated”(ibid).Totestifyiswhatshecallsthe“performativeutterance”ofoneperson.ThisisverydifferentfromthemodelLacanhadproposedwiththePass,asituationinwhichone’spersonaltestimonycanbegivenbyothers.WheredidFelmangetherideas?TheHolocaustSurvivorsFilmProjectOntheeveningof2ndMay1979afilmcrewfromWTNH-TV-Channel8inNewHaven,ConnecticutmetwithFelman’slaterco-author,DoriLaub,andformorethansixhoursvideotapedLaub’stestimonyofbeingachildhoodsurvivoroftheHolocaust.Thefilmmakersimmediatelyrealisedthatwhattheyhadwasauniquehistorical–butatthesametimedeeplypersonal–recordofsurvivorexperience.Theydecidedtosetaboutcollectingasmanypersonaltestimoniesastheycould,spreadingtotherestoftheUnitedStatesandthentoIsrael.TheresultwastheincrediblypowerfulHolocaustSurvivorsFilmProject(HSFP).ThisistheLaurelFoxVlock,theProject’svisionary,recountingitsorigins:In1981,theoriginaltapesof183interviewsweretransferredtoYaleUniversityandhavebeenhousedthereeversince.StevenSpielberggotinvolvedin1994followingthereleaseofhisfilmSchindler’sList,andprovidedfundingthatallowedthecollectiontoballoon.TodayitisknownastheFortunoffVideoArchiveforHolocaustTestimoniesandhasservedasthemodelforsimilarprojectsinRwandaandtheformerYugoslavia.ThePassvsTheTrialThroughherworkwithLaubinthe1990s,andherpositionatYalebetween1970to2004,FelmanwasveryfamiliarwiththeHolocaustTestimoniesProject.BylaterdevelopingtheanalogywiththejudicialprocesssheechoedthelanguagethatLacanhademployedinhis1967proposalonthePass,evenifherconclusionswereverydifferent.“Fromwherethencouldafairtestimonyonwhoevergoesthroughthispasstobeexpected,ifnotfromanotherwho,likehim,isstillinthispass?”,Lacanaskedin1967.Asbothpeersandambassadorsofthistestimony,LacanthoughttheexperienceofthePassersthemselveswasacrucialtowhatwasrelayedtothecommittee.“Thetestimonythattheywillbeabletoreceivefromthequickoftheirownpastwillbeofakindthatnocommitteeeverpicksup”,heargued.“Thedecisionofsuchacommitteewillthereforebeilluminatedbythis,thesewitnessesofcoursenotbeingjudges”(Lacan,myemphasis).WhatbothFelmanandLacan’scomparisontojudicialproceedingssharehoweveristhenotionthatatestimonyneedstobeheard.Thatis,theybothhighlighttheimportanceoftheappealtotheother,anelementpresentinboththePassandonthewitnessstand.Whilstitmightbepointedoutthatanappealtotheotheristhenotthesameasadeferraltotheother,boththejudicialprocessandthePassaremechanismsbywhichpersonaltestimonyisusedaspartofaprocesstodetermine–viaone’speers–anoutcomethatisonestepremovedfrompersonaltestimony.Butthereisaproblemwiththeselegalanalogies.Evenifpersonaltestimonymayformpartofalegaltrial,itisnotthesufferingofthevictimsbuttheactsoftheperpetratorsthatarethefocusforjudicialproceedings.ThisisaverydifferentcontexttothatofYale’sHolocausttestimoniesarchive.EichmannInJerusalemTheparadigmaticcaseofhowpersonaltestimonycanconflictwithlegalprotocolisthetrialofAdolphEichmannbyIsraelin1961,mostfamouslychronicledandtheorisedbyHannahArendtinEichmanninJerusalem.Arendtthoughttherewasafailureinthetrialpreciselybecauseofitsuseofsurvivortestimony.Forher,itwasashowtrialwhichforpoliticalreasonslaidmoreemphasisonthesufferingofvictimsthanthequestionofEichmann’sguilt.Whenitistheperpetratorontrial,itwouldbewrongtofocusonthevictims’testimonies,thoughtArendt.Thisprovokedafuriousresponseandabarrageofaccusationsofvictim-blaming.TocharacteriseEichmannasapettybureaucratexemplifyingthe‘banalityofevil’wastodiminishtheeffectofhiscrimes,somethought.ForFelmanhoweverthetrialwasa“groundbreakingnarrativeevent”.ItgavethevictimsthevoicetheyweredeniedattheNurembergtrials.WhereasArendtcriticisedthetheatricalityoftheEichmanntrial,Felmansawthiselementallowinga“legalprocessoftranslation”thatcondensedwhathadbeentheprivate,secrettraumasoftheHolocaustto“onecollective,public,andcommunallyacknowledged”experience(p.207).ThosewhotestifiedagainstEichmannweremadethesubjects,nottheobjects,oftestimony.ForFelmanthismeantthat“theEichmanntrialcreatedanewlanguagebyconvertingthevictimsintowitnesses”(p.330).Butwhosetestimonywasbeinggiven?Noticethat,onthismodel,testifyingisnotsimplyamatterofgivingapersonalaccountofone’sown,uniqueexperience.Holocaustsurvivorsoftensaytheyarenotsimplytellingtheirownstorybutkeepinganoathtothosewhodidnotsurvive,torelaysomethingoftheirstoo.Thereisadifferencebetween,ononehand,fulfillinganoathtotestifyaboutanexperiencecommontoagroupofpeopleontheirbehalf;andontheother,testifyingtoyourownexperienceinitssingularity.ButforFelman,tobearwitnessisalwaystoofferone’sowntestimonyasone’sown.ShequotestheNobellaureateandHolocaustsurvivorElieWiesel–“Ifsomeoneelsecouldhavewrittenmystories,Iwouldnothavewrittenthem”(p.322).TheoppositeistrueinthePass.There,theconditionofgivingyourowntestimonyisabandoned.Thereisadeferraltothe‘Passers’todosoonyourbehalf,adeferralwhichismorethanjustanappealtotheotherforrecognition.TheproblemwithextendingthejudicialanalogyisthatFelmanexpectsthelegalprocesstodotwothingsatonce:toprovideaforumfortherecognitionofacollective,communalexperience;butalsotoacknowledgethesubjectivesufferingsingulartoeachindividual.But,asArendtwouldargue,thisisnotreallythepointofatrial.“Thereisachorusoftestimonies;everybodytellsafragment,butthenatotalpictureemerges”,Felmanbelieves(p.331).WhilethismaybetrueofthePass,atrialisaprocessdesignedtoestablishfactsinawaythattheycanbejudgedagainstthelaw,notprimarilyawayofgivingthevictimavoice.AsCathyCaruthpointsout,thereisadifferencebetweenthelegalidiomandtheidiomofpersonalexperience(p.336).Caracas,1980–BacktothePassSowhataboutthePass?Doesitofferasolutiontothisproblemofseparatinghistoricaltruth,asinthejudicialprocess,frompersonaltruth,thenarrativeofone’sowntestimony?AfterthedusthadsomewhatsettledonthedebateoverthePass,theremainingLacaniansgatheredinCaracas,Venezuela,in1980.AlthoughLacanwaspresent,itwashisson-in-law,Jacques-AlainMiller,whodaredtotackletheissueofthePassheadoninapresentationhecalled‘AnotherLacan’.Hereisaparticularlyinterestingpassagefromhistalk:“TheexistenceofamasteroftruthmaybearguedonthebasisofthesemanticretroactionofS2onS1.Soconsidered,S2becomesthemaster-signifieroftruth.However,thenotationS1—>S2impliesthecontraryaswellinthatthereisnosignifiedmasteroftruth,sinceanysignificationdependsonasubsequentsignifier.Significationessentiallyshiftsalongthesignifyingchain;itsmetonymyaccountsfortheimpossibilityofallthetruthbeingsaid.”– Miller,‘AnotherLacan’.Thisisatrickypassage,butwecanexplainitbyrelatingittotheproblemofseparatingthisclumsily-labelled‘historical’truthfrom‘personal’truth.Let’ssaywehaveanhistoricalevent,perhapsatraumaticexperienceorencounter–‘S2’inMiller’stermshere.Wewanttotestifytothis,tobearwitnesstoatruth,asitwere.Miller’spointisquitesimplythatmakingthistestimony–the“performanceutterance”Felmandescribed(p.322)–willhaveaneffectonthesignificationoftheevent.Thiseffectisoneofretroaction–‘afterwardsness’asLaplanchehascalledit.Itisaconsequenceofthefactthatmeaningorsignificationisneverfixedinonepoint.“Anysignificationdependsonasubsequentsignifier”,asMillerputsitinthispassage.Psychoanalyticefficacy,theverycurativeeffectofapsychotherapy,dependsontheoperationofthiseffect.Wealterthemeaningofaneventbytalkingaboutit,inthesamewaythatwewouldalterthemeaningofasentencebyadifferentpunctuation,orthemeaningofawordbyfollowingitwithanotherword.Thecountertothisideaseemssimple–doesn’tthisjustleadtoakindofhopelesslyrelativist,evennihilist,predicament?Thatthereisnohistory,thereisnoevent,justthetestimonyofitatacertainmoment,interpretablehoweverwechoose,andconstantlysubjecttochangeandresignification?Miller’sripostetothisobjectionisthatthedifferencebetweenpersonaltestimonyandhistoricalrecorddoesnotdependonourabilitytofixasignification,oronanappealtotheother,butfixationtotheobjecta.Theprobleminapsychoanalysis,asintestifyingtoatraumaticevent,isthesame–whycan’twesimplycreateanewsignificationatwill?It’snotsoeasyto‘moveon’inthewayachainofsignifierssupposedlymoveson.Sowhatstopsthis?Millerthinksthatthesubjectis“tetheredtoafixedpoint,toastakeaboutwhichitdriftsinacircle”.Thisfixedpointistheobjecta.Whatevermightbesaidabouttheobjecta,itisnottheotherperson–whetherthehere-today-gone-tomorrowpartner,thesubject’speersinajury,the‘Passers’inLacan’sprocedure,orthe‘desiringother’thatLaplancheprivilegeshisaccountofthe‘afterwardness’effect.ThenamethatLacaniananalysisgivestotherelationofthesubjecttotheobjectaisfantasy.(Thoughnotmeantintheusualsensethatweunderstand‘fantasy’).ThePassisamethodthatattemptstopulloutthefantasyfromtheanalyticsituation,toisolateandinterrogatetheobjectathatconditionsit.“Thepass”,MillersaidinCaracas,“isLacan’snameforthedisjunctionofthesubjectandobjectbroughtaboutbytheanalyticexperience,forthefracturingorbreakingofthefantasy.”Sothedifferencebetweenthe‘historical’and‘personal’truthofaneventintestimonycanberepresentedasthedifferencebetween:S1>S2vs$>aThisdoesnotmeanthathistoricaltruth(whethersomeoneunderwentterriblethingsduringtheHolocaust,forexample)doesn’tmatter.Simplythattheformoftheirtestimonywillbearthemarkoftherelationtoobjecta,whichinturngovernsthetermsofthefantasy.TheEasyLacanandtheHardLacanNevertheless,theimplicationsofthisideaaren’teasytoswallow.ThetitleofMiller’sCaracaspaper–‘AnotherLacan’–referstotheLacanthatisn’tjustabouttheendlesspassageandrewritingofthesignifier.“Whentheso-called“influence”ofLacanisusedsolelytoendorsetheplayofsignifiers”,Millersuggested,“ithastheeffectofcompletelydisorientingtheanalyticexperience.”HissomewhatcheekysuggestioninconcludingisthatthosewhogotsoworkedupaboutthePassinthelatesixtiessimplypreferredthe‘easy’Lacanofthesignifier.Lesssothetougher,laterLacanwhowasmoreconcernedwithhowtoaddress,unpick,orre-wirethefantasy.Thisisthe‘hardproblem’forLacanians.Indeedforallpractitionerswhoaimatbringingaboutachangeinsomeone’slife,whethertheybepsychotherapists,lifecoachesorself-helpvloggersonYouTube.ByOwenHewitson,LacanOnline.com AllcontentonLacanOnline.com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3.0UnportedLicense.Fredchiuunread,Oct29,2017,12:18:59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魂牽夢縈70年!賽夏族女孩與押解張學良軍人的戀情.... 孫克明的女兒孫琪(右),播放貼心為父親編輯的生活照影本,戴玉妹(左)露出驚喜神情,時而感動落淚。

(記者廖雪茹攝)2017-10-2908:08〔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我也很想念你,謝謝你還記得我這個調皮的女孩!」住在中國南京的孫琪受93歲父親孫克明的委託,在表弟許彤的陪同下,帶著父親的親筆信和預錄好的告白影片及生活照來台,向87歲的台灣原住民編舞家戴玉妹,傾訴深藏內心70年的秘密,兩人並當場以視頻重逢,浪漫淒美的故事情節,宛如清泉版的電影「海角七號」,讓在場親友都紅了眼眶。

代父來台向戴玉妹傳達道歉與祝福之意的孫琪,圓滿達成父親的心願,兩人緊緊相擁,互道祝福。

(記者廖雪茹攝) 台灣原住民編舞家戴玉妹,年輕貌美的玉照。

(記者廖雪茹翻攝) 93歲的孫克明透過預錄影片,向戴玉妹傾訴當年不告而別的歉意,並表達對她的思念與祝福。

(記者廖雪茹攝) 「我們分別70年了,但是記憶在我的腦海中永遠存在的!」戴玉妹看著女兒為父親孫克明預錄的告白影片,又是驚喜又是感慨落淚。

(記者廖雪茹攝) 趙一先(右)為姑姑戴玉妹念孫克明的親筆信時,戴驚喜感動落淚。

(記者廖雪茹攝) 趙一先(右)為姑姑戴玉妹播放孫克明預錄好的告白影片,戴露出驚喜神情,時而感動落淚。

(記者廖雪茹攝) 久別70年後,戴玉妹透過視頻與孫克明重逢,雙雙合唱一首「高山姑娘」日本歌,竟都沒忘詞。

(記者廖雪茹攝) 93歲孫克明的親筆信,向戴玉妹傾訴深藏內心70年的秘密。

(記者廖雪茹攝) 孝順的孫琪專程前往新竹五峰清泉溫泉,從蜿延山路-南清公路到張學良文化學園區、吊橋、上坪溪等景致,用心的全程拍照、錄影,帶回父親刻骨銘心的記憶,也一圓父親魂縈夢牽70年的心願。

(記者廖雪茹攝) 在趙一先夫婦的安排下,住在中國南京的孫琪(右2)受93歲父親孫克明的委託,來台當面向87歲的戴玉妹(左2)致意。

(記者廖雪茹攝) 孝順的孫琪(中)在趙一先(右2)等陪同下,專程前往新竹五峰清泉的張學良故居等地,全程拍照、錄影,帶回父親刻骨銘心的記憶,也一圓父親魂縈夢牽70年的心願。

(記者廖雪茹攝)「我們分別70年了,但是記憶在我的腦海中永遠存在的!」「當年我們在溫泉的時光,我和妳的一切情形,我仍然記憶猶新」、「我最大的遺憾的是,當年我在臨走的時候,沒能和妳告別,沒能向妳的父母告別。

」「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再見上最後一次,也完成了我的心願!」孫克明在書信和影片中傾訴。

1946年10月,押解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來台的其中1名軍人、22歲孫克明,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昔稱「井上溫泉」)執勤期間,結識年僅15歲、開朗活潑的賽夏族女孩戴玉妹,兩人並迸出一段純純的戀情;戴女以迷人的歌聲和舞蹈,娛樂當時苦悶的軍警人員。

獨子孫克明在隔年12月為照顧年邁母親等因素,匆促離台返回中國,由於兩岸局勢丕變,兩人從此失去聯繫,但未能當面道別的遺憾始終銘刻在心裡,思念之情70年來更像美酒般越醇越芬芳;礙於時空變遷、環境不允許,他將這段情緣埋藏內心,直到漸趨衰老,才在2012年向家人吐露心聲。

孝順的2女兒孫琪為了達成父親的心願,立刻透過網路尋人,但難度猶如海底撈針毫無音訊。

今年初,孫父一度身體欠佳,更加尋人心切,晚輩於6月偶然商請台灣新竹的洪姓好友,數度前往五峰協尋仍未果,記者輾轉得知消息後,向地方人士探聽,經大隘村村長李金山四處詢問,意外得知戴女士正是新竹縣議員趙一先的姑姑,終於促成了這次跨世紀之約。

像是穿越時空隧道,戴玉妹觀看孫克明的告白影片和生活照之後,彷彿瞬間從當下回到70年前,驚喜、感慨之餘,眼淚止不住的直落下來,「我看到她從吊橋走過來,我就立刻去找她」,往日互動的情景歷歷在目。

兩人並當場以視頻重逢,驚嘆聲連連。

「嗨囉!還記得我嗎?你好嗎?好留戀以前,沒有想到我們這麼老了還能見面!小時候俏皮的小姐,現在變成老人家了!我不能到南京,你也不能到台灣,但就這樣子見面已經很有福氣了!」戴玉妹說。

幾句寒暄之後,雙雙合唱一首「高山姑娘」日本歌,竟都沒忘詞。

孫琪說:「我爸爸唱一輩子了!」當年,戴玉妹教孫克明學唱「何日君再來」等多首日本歌曲。

戴玉妹說:「真的很不簡單,希望你堅強的、勇敢的活到100多歲!我也是要堅強的活下來。

」孫克明則熱情邀請戴玉妹和家人到中國觀光,保持聯繫,最後依依不捨的道再見。

孫琪除了記錄兩老視頻互動的過程,在趙一先夫妻陪同下,也專程前往五峰清泉,從蜿延山路-南清公路(122號縣道)到張學良文化學園區、舊清泉派出所、吊橋、上坪溪和桃山國小等景致,孫琪用心的全程拍照、錄影,帶回父親刻骨銘心的記憶,也一圓父親魂牽夢縈70年的心願。

相關影音Fredchiuunread,Oct29,2017,2:15:36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原创2017-10-28叶礼庭东方历史评论东方历史评论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号ohistory功能介绍《东方历史评论》杂志官方微信账号,每天提供新鲜洞见。

撰文:叶礼庭翻译:成起宏《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当库尔德工人党的游击队女战士瞄准敌人,魁北克的民众正举行另一次独立游行;当波黑妇女在战争死难者坟场哀悼亲人,北爱尔兰忠诚派正用鲜血写下“绝不投降”;当统一后的德国经历“兄弟复合”的阵痛期,鞑靼人正试图重新在故乡克里米亚站稳脚跟。

在全球化趋势看似势不可挡的今天,民族主义是否真的已无容身之所?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考察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六个国家和地区。

他深入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游击队内部,他与德国莱比锡的新纳粹组织头目见面,他还采访了南斯拉夫国民议会议长、副总统米洛凡·吉拉斯……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的背后,叶礼庭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舞台,血缘成为今天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

以下文字受权摘自《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1旧秩序我记得,早餐时的野草莓是用银杯盛放端上来,然后是加了杏黄酱的热面包卷。

餐厅面对着湖,窗户打开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山里的空气拂过水面,拂过白色的亚麻桌布,然后,拂过你的面庞。

宾馆名叫托普利斯(Toplice),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LakeBled)畔。

外交使团在这里度过夏天,守候居住在湖对岸的独裁者。

我的父亲跟其他外交官一样,来这里收集小道消息和享受温泉。

每天早晨,他在宾馆下面的热水池里洗浴。

我打网球,吃野草莓,在湖上划船,还暗恋着一个难以接近的12岁瑞典女孩。

这些就是我对“旧秩序”的回忆,它们来自共产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

我记得有一个晚上,在我们餐厅的底层,听到后来的外交部长柯卡·波波维奇(KočaPopović)温文尔雅地用一个象牙烟嘴抽着烟说他的党的部门如何“清洗切特尼克(Chetniks)”——战争末期曾经站在希特勒一边作战的塞尔维亚人。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到过“清洗”这个词如此使用。

连我都能看出,共产党精英之所以赢得权力,显然不只是通过打败外国入侵者,还通过在残酷的内战中取胜。

现实显而易见,铁托的国家是个警察国家。

我们住在德丁谢(Dedinje),一个傍山的可以俯瞰贝尔格莱德(Belgrade)的郊区,离铁托的住所只有几百米远。

无论走在哪里,都有穿着便衣的人在附近游荡,或是小声地用对讲机说话。

铁托自己是整个体制的隐形上帝。

他有梳饰光滑的头发,长期晒成古铜色的皮肤,闪亮的丝质西装,手指上戴着黑玛瑙戒指,我父亲说他和德国繁华南部的冰箱推销员再相像不过了。

显然他比推销员有想象力得多,邪恶得多。

我记得,在亚德里亚海的游船上,我的父母是如何躲着船员隐藏一本书的——锁进行李箱里面,藏在铺位底下。

这本书原来是米诺万·吉拉斯(MilovanDjilas)的《新阶级》(TheNewClass)。

吉拉斯,铁托的亲密战友,因为谴责铁托的独裁倾向,当时仍被关在铁托的监狱里。

20世纪50年代末,我们走遍了南斯拉夫的每个地方:穿过波斯尼亚的山村,那里衣衫褴褛的赤脚孩子们围着汽车;去了萨拉热窝(Sarajevo)的大清真寺,我在那里脱了鞋子,跪下来,看老人们前额叩在地毯上诵念祈祷文;去了达尔玛提亚(Dalmatian)群岛和海滩,那时西方的游客还不曾访问那里;去了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

塞尔维亚南部的部分地区、波斯尼亚中部和黑塞哥维那的西部是那么的贫穷,我们根本不知道普通人是如何生存的。

与此对照,卢布尔雅那(Ljubljana)和萨格勒布(Zagreb)则是整洁、繁荣的奥匈帝国时代的城市,似乎与南斯拉夫中部贫瘠、荒凉的内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那个时候,所有经济上的不满和民族主义意识自身都处在铁托的压制之下。

不管愿意不愿意,在“兄弟友谊和团结”的旗帜下,社会向前发展。

如果将自己首先视为一个克罗地亚人或者塞尔维亚人,其次才是南斯拉夫人,有被作为民族主义者或者沙文主义者抓起来的风险。

我不知道,民族身份和南斯拉夫身份之间的差异到底有多么复杂和模糊。

举个例子,我知道我在布莱德的网球教练米托德(Metod)总是称自己首先是一个斯洛文尼亚人。

我记得,他痛苦地说自己痛恨在南斯拉夫国防军中服役,因为他和他的兄弟都因为身为斯洛文尼亚人而被塞尔维亚人欺凌过。

那是唯一一次我看到裂缝将变成鸿沟吗?我想是的。

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记得人们都快乐地告诉我,他们是南斯拉夫人。

回想起来,我在那里时是当地最有希望的时候。

铁托仍然因为使国家保持在斯大林的帝国之外而受到热捧,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初现端倪;很快接下来是放开旅行,让数百万南斯拉夫人出国工作,一时使南斯拉夫成为东欧共产主义国家中最自由的。

先暂停我对“旧秩序”的回忆。

现在每个人都说向地狱的坠落不可避免。

在那时,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的童年时代告诉我,一切并非无可避免:就是这一点,让发生的一切变成悲剧。

2微小差异的自恋正如巴尔干民族主义者所说,他们的历史就是他们的命运。

例如,克罗地亚人会解释说,巴尔干杀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质上”是天主教,源于欧洲和奥匈帝国,而塞尔维亚人“本质上”是东正教,源于拜占庭和斯拉夫,附加了一些土耳其人的凶残和怠惰。

作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分界线的萨瓦河和多瑙河,从前也是划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

如果一再强调这种历史的断层,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冲突就会被解读为不可避免的。

然而,在巴尔干地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过去如何指明现在,而是现在如何操纵过去。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异越小,这种差异必定在他们的想象中显现得越大。

他将此称为微小差异的自恋效应(thenarcissismofminordifference)。

其结果必定是,敌人之间互相需要对方来提醒他们自己实际是谁。

因此,一个克罗地亚人就是一个不是塞尔维亚人的人,一个塞尔维亚人就是一个不是克罗地亚人的人。

没有对另一方的仇恨,就不能清晰地界定顶礼膜拜的民族自身。

在克罗地亚,弗洛尼奥·图季曼(FranjoTudjman)的执政党克罗地亚民主联盟党(HDZ,CroatianDemocraticAlliance)标榜自己是依照巴伐利亚基督教民主党(BavarianChristianDemocrats)模式建立的一个西方式政治运动。

事实上,图季曼的政权与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SlobodanMilošević)的塞尔维亚政权的相似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方与西欧议会模式的一切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后共产主义的一党国家,民主只不过意味着其领导人的权力来自他们操控大众情绪的技巧。

局外人不会震惊于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差异,而是会震惊于他们看上去多么相似。

他们说同样的语言,只有几百个词汇的小差异,数百年以来保持相同的乡村生活方式。

尽管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东正教,但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显著地减少了忏悔形式的差异程度。

双方的民族主义政客接受了微小差异的自恋,将其转化成一个魔鬼寓言:自己的一方显然是不应谴责的受害者,另一方则是大屠杀的刽子手。

所有的克罗地亚人都是乌斯塔沙刺客,所有的塞尔维亚人都成了切特尼克野兽。

不用说,这样的意识形态准备,是紧随其后的屠杀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然而,对于巴尔干的悲剧,真正难以理解的仍然是,这样的民族主义谎言是如何成功落地生根的。

因为一般人都知道它们是谎言:不是所有的克罗地亚人都是乌斯塔沙,不是所有的塞尔维亚人都是切特尼克。

即使人们使用这些词语,他们也知道不是真的。

我们无须一再重复:这些人曾是邻居、朋友、配偶,不是不同种族星球的居民。

双方都有民族主义少数派研究他们相互深度纠结的共同过去,告诉所有人(包括局外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相互残杀。

历史没有教授这样的课程。

实际上,主角们在他们过去的大多数时候,是被分隔在各自的帝国和王国之中的。

只是到了1928年,克罗地亚政客在贝尔格莱德议会被刺杀,他们才开始在“二战”中陷入种族战争。

尽管现在的冲突当然是1941—1945年内战的延续,但这个解释缺乏说服力,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在这之间有几乎50年的种族和平时期。

那不仅仅是停战。

即使双方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为什么和平会被打破。

而且,将这次战争或者1941—1945年的内战视为某种巴尔干特有的邪恶,也是错误的。

所有将邻居变成敌人的妄想都是从西欧的源头输入的。

现代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可追溯到无可指责的、拜伦式的反抗土耳其人的民族起义。

同样,19世纪的克罗地亚民族主义思想家安特·斯塔切维奇(AnteStarčević)间接从德国浪漫主义那里获得纯粹种族的克罗地亚国家理念。

巴尔干地区的不幸部分在于一种想成为好欧洲人的悲伤渴望,那就是,输入西方残忍的时髦思想。

这些时髦思想在巴尔干被证明是致命的,因为只有通过撕裂巴尔干乡村生活的多元组织——以粗暴的种族纯洁梦想的名义——民族统一才能实现。

同样,甚至巴尔干地区的大屠杀也不是地区特例,而是从宏大的西欧传统进口而来。

安特·帕维里奇(AntePavelić)在战争时期的乌斯塔沙政权如果没有德国纳粹政权的支持——更不用说高高在上的欧洲权威天主教会的暗中认可——连一天的统治也无法维持,而塞尔维亚人认定它是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的真实面目。

因此,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将巴尔干地区解读为一个顽固狂热的次理性区域,我们就是在为自己辩护。

而且,如果我们断定地区性的民族仇恨根植于历史之中,必定会爆发民族暴力,我们将在应当开始追寻答案的时候止步。

正相反,这些人必须从邻居转变成敌人。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也许会理解南斯拉夫。

亲身经历过宗教内战的霍布斯会说,当人们足够恐惧的时候,他们将无所不为。

有一种恐惧比其他任何恐惧都更具破坏性的影响,即当一个国家开始崩溃时的系统性恐惧。

种族仇恨是合法性权威解体所导致恐惧的结果。

铁托实现南巴尔干地区六个主要民族中每一个民族的统一。

他明白联邦国家是满足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抱负的唯一和平途径,每一个自行统一的共和国都不得不启动强迫性的人口迁移。

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都有至少四分之一的人口一直居住在他们的共和国边界之外。

铁托创造了一种复杂的种族平衡,例如,减少塞尔维亚人在联邦体系的核心贝尔格莱德的影响力,同时推动塞族人进入克罗地亚的权力高层。

铁托对民族主义的遏制建立在个人独裁的基础之上,因而在他死后不可能延续。

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的社会主义口号“兄弟友谊和团结”已经被置若罔闻。

1974年,他与民族主义妥协,允许各共和国在新宪法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到他统治末期,用来在各共和国精英之间平衡种族扈从关系的南共联盟自身也按照种族条线分裂了。

这一分裂不可避免地导致铁托未能令以公民为基础而非以种族为基础的多党竞争得以出现。

如果铁托在60年代或70年代容许一种公民政治,一个非种族的政治归属原则或许会落地生根。

铁托一直坚持他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的社会主义。

但最终,他的政权与东欧其他国家没什么区别。

由于未能容许一种多元化的政治文化走向成熟,铁托使其政权的垮台变成了整个国家结构的崩溃。

在废墟之上,他的后裔和继承者们返回到最原始的政治动员原则以求得生存。

如果南斯拉夫不再保护你,也许你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或斯洛文尼亚伙伴会。

更多的是恐惧而不是信念使得普通人变成不情愿的民族主义者。

但大多数人都不想这样,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冲向自己族群寻求保护时有片刻退缩,他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加速瓦解。

种族差异本身不对20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出现的民族主义政治负责。

只有当幸存下来的政治精英——首先从塞尔维亚开始——开始为掌握权力而操纵民族主义情绪的时候,种族差异意识才转变成民族仇恨。

这值得强调,因为大多数局外人认为,所有的巴尔干民族都根深蒂固地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事实上,许多人痛心地哀悼南斯拉夫的消逝,恰恰是因为这个国家曾经给予他们空间,令他们可以以非民族主义的方式界定自己。

在一篇辛酸悲痛的文章《被民族性征服》(OvercomebyNationhood)中,克罗地亚作家斯莱文卡·德古丽琪(SlavenkaDrakulić)描述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她还总是按照教育、职业、性别和个性界定自己。

只是1991年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战争爆发之后,疯狂的气氛才最终将她所有的身份标志都剥离,只作为一个克罗地亚人而存在。

知识分子身上的真实本质与乡村居民并无二致。

精英的民族主义语言游戏似乎只是为他们的恐惧和自豪发声。

事实上,民族主义最终令巴尔干地区的每个人都陷入“纯粹”种族身份的幻想中。

那些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们,例如混合婚姻的人,被迫在先天遗传的家族和后天结合的家族中选择,也是在两种已经融入他们自身的因素中选择。

历史地看,民族主义和民主曾形影不离。

毕竟,民族主义是一种信条,即一个民族有权治理自己,并且主权只在他们自身。

巴尔干地区的悲剧在于,当民主最终可能之时,剩下来唯一能够动员民族参与一个共同社会之规划的语言,是种族差异的花言巧语。

与种族对立的公民民主的任何可能性已经被扼杀在摇篮中。

塞尔维亚的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是第一个打破铁托禁令、以种族意识进行大众动员的南斯拉夫政客。

米洛舍维奇将自己描绘成既是对抗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分离主义野心、捍卫南斯拉夫的人,又是为同一个南斯拉夫对塞尔维亚所犯错误复仇的人。

米洛舍维奇的计划首先开始于1986年的塞尔维亚艺术科学院备忘录(Serbi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Memorandum),其后始终如一,即在铁托的南斯拉夫废墟上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

如果其他的共和国不同意由塞尔维亚主宰的新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准备煽动科索沃、克罗地亚以及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塞尔维亚少数族群叛乱,要求塞尔维亚的保护。

这些少数族群充当了米洛舍维奇的“苏台德德意志人”角色,这是他扩张计划的借口和理由。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更复杂的是米洛舍维奇的计划和塞尔维亚舆论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塞尔维亚人妖魔化为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者,认为米洛舍维奇只是对他们的种族狂热做出反应,事情会简单很多。

现实远为复杂。

尽管仍存在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例如像切特尼克们仍沉浸在对铁托反对他们的战时领袖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DražaMihajlović)之斗争的仇恨之中,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多数都市塞尔维亚人几乎没有表现出民族主义狂热,他们甚至对远在克宁(Knin)、帕莱(Pale)、科索沃(Kosovo)或西斯拉沃尼亚(WesternSlavonia)的乡村同胞缺乏兴趣。

因此,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塞尔维亚普通民众对塞尔维亚问题的冷漠会转变成狂躁的焦虑:流散在外的塞尔维亚人将会被有种族灭绝倾向的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极端主义者消灭。

当然米洛舍维奇是利用“塞尔维亚问题”为自己的煽动目的服务。

但塞尔维亚问题不是米洛舍维奇的创造,它是随着铁托南斯拉夫的崩溃不可避免地产生的。

一旦多种族的国家解体,每一个身处自己共和国境外的民族群体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身临险境的少数民族。

随着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的崛起,作为最大的一个此类族群,塞尔维亚人尤其感到脆弱。

尽管克罗地亚像斯洛文尼亚一样,宣称支持一个松散南斯拉夫联邦的出现,但事实上两个共和国都在80年代末期启动独立进程。

导致民族自决的动力受到经济仇怨的推动。

南斯拉夫在60年代和70年代扩张,随着其代价开始显现,外债增加,最富裕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开始抱怨他们的经济成果被摘走,用于为发展迟缓的波斯尼亚和“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付账。

铁托对1970年克罗地亚之春的压制,以及米洛舍维奇的扩张主义行为——尤其是塞尔维亚吞并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Vojvodina)自治省——让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民族主义者确信,他们在南斯拉夫联邦内没有任何前途。

地方知识界和共产党精英中出现了强烈的独立诉求:独立会让他们成为小地方的大人物。

克罗地亚人要求民族自决权,他们很快从新近统一的德国得到有力的支持。

但德国或者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y)中没有人充分审慎地考虑克罗地亚的独立对于60万少数民族塞尔维亚人的含义。

克罗地亚的独立宪法将自己表述为克罗地亚民族的国家,非克罗地亚族为受到保护的少数民族。

尽管绝大多数克罗地亚人真诚地相信他们的国家为少数民族塞尔维亚人提供完整的权利,但塞族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少数民族,而认为自己是受到宪法保护、与克族人平起平坐的民族。

当克罗地亚人恢复红白方格盾牌的萨沃尼卡(Šahovnica)旗作为他们的新国旗时,塞族人第一眼看到就相信,乌斯塔沙回来了。

萨沃尼卡既是纯正的克罗地亚人传统徽章,也是“二战”时期政权的旗帜,这个政权处死了大批塞尔维亚人,具体数字至今未知。

1990年夏秋之际,当塞族人从克罗地亚警察局和法院被遣散时,塞族少数民族断定他们将见证一个拥有大屠杀过去的种族国家的回归。

克罗地亚人一方的辩护者们坚持认为,这些恐惧受到了米洛舍维奇的操控。

确实是这样,但身处跨种族的南斯拉夫国家崩溃的大环境下,塞族人有理由感到恐惧。

战争是塞尔维亚扩张、克罗地亚独立和在克罗地亚的塞族人的种族狂热共同交织之旋涡的结果。

战争最终爆发是在1991年夏季,由克罗地亚塞族聚居区试图控制当地武力(即警察局)的关键位置的争斗所引爆。

在塞族村庄,比如西斯拉沃尼亚的博罗沃塞洛(BorovoSelo),当克罗地亚国家遣散当地的塞族警察时,他们继续保留武装,开始让自己成为暴徒。

克罗地亚人试图恢复自己在塞族区的权力,但遭到枪击,塞族人在村庄入口设置了路障。

克罗地亚人无法控制本国的塞族区域,南斯拉夫国防军介入,首先是恢复秩序,然后粉碎克罗地亚的独立。

克罗地亚别无选择,只有为生存而战。

经过六个月的顽强抵抗,1992年2月停火的时候,克罗地亚发现自己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所谓塞尔维亚克拉伊纳(Krajina)共和国占领,通往达尔马提亚(Dalmatian)海岸的供给线被克宁的塞族民兵阻断。

在散布于克罗地亚所有主要道路网的检查站,有2.5万名联合国部队将两方隔开。

克罗地亚的战争平息下来,进入武装停战状态,但塞族和克族的小规模冲突在萨瓦河南岸肆虐,双方交战目的是以牺牲穆斯林为代价分割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3兄弟友谊和团结公路在南斯拉夫开启我童年时代的每个夏季的地方——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之间的公路上,我开始我的旅程。

这是我们曾经旅行的道路:坐着华丽的黑色别克车——带有许多尾鳍和镀铬的车——去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

它曾被称为“兄弟友谊和团结公路”。

它的修建是典型铁托式的、真正的民族狂热和社会主义劳动的混合,将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这两个核心共和国的经济联结在一起。

它有300英里的路程与萨瓦河并驾齐驱,穿过斯拉沃尼亚平原,这是欧洲最为平坦、最为富饶的土地之一。

我在斯洛文尼亚边境下了“兄弟友谊和团结公路”,首先参观铁托在库姆罗维克(Kumrovec)的出生地,那是在克罗地亚东北部的山区,以其白葡萄酒的辛辣和人民的好辩而著称。

库姆罗维克保持得很像我20世纪50年代在贝尔格莱德看过的社会主义新闻影片。

阳光照耀,苹果花在春风中摇曳。

农民们坐在干草拖车上驶过村庄。

在涂成白色的农舍外面,有一座党的英雄铁托的青铜雕像,穿着大衣,沉思着大步向前。

伟大领袖就诞生在这个房子里面,父亲是克罗地亚人,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完美的南斯拉夫出身)。

我看到玉米填充的床垫,他也许曾经睡过;他在奥匈帝国一个学校里的成绩单;30年代他当共产国际特工时的照片;他曾在游击战争中使用的假瑞典护照;他的望远镜;他白色的党的豪华制服,缀有红色和金色的肩章;战争年代的作战地图,表明有多少游击战争是在现在波斯尼亚战争肆虐的地方进行的;他在战后作为不结盟运动领袖所做的“和平旅行”,访问过的每一个首都都标有一颗红星。

有一些地方,比如开罗和新德里,每个城市有12颗红星,而遥远的地方,像智利的圣地亚哥或者加拿大的渥太华则只有一颗。

当地学校的老师领着我参观,这是一个矮小、神情黯淡的男人,像个酒徒一样有红红的眼眶和暴突的静脉。

我问他的名字,他紧张不安地微微鞠躬。

“伊万·布罗兹(IvanBroz)。

”“那么你是他的亲戚?”铁托是个化名,他的家族姓氏是布罗兹。

“一个远亲。

”伊万面无表情地说。

但后来,当给我展示元帅党的制服时,他悄声说:“有一次我们把它从展示柜里拿出来除灰,我试穿过。

”他偷偷地看看周围,微笑着露出黄色的牙齿:“完全合身。

”他是否亲眼见过铁托呢?有过一次,他说,当时铁托带尼克松总统来看他在库姆罗维克的卑微起点。

伊万那时候是个学生,被选中献花给尼克松夫人,而另外一个女孩被选中献花给美国总统。

有好几周的时间,他们接受鞠躬和屈膝礼训练,然后,伟大的时刻到来,一瞬间就完成了。

“后来,那个女孩收到了总统送的一套钢笔和一张签名照片。

我什么也没得到。

这就是生活。

”但铁托呢?伊万记得铁托的眼睛盯着他。

“他是一个政治家,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我想知道人们是否还来这里参观。

哦,是的,伊万给我肯定的回答。

但这个地方空荡荡的。

停车场里没有车子,公园里没有家庭在野餐。

除了我,没有人对着这些展品沉思。

在一个展示柜中,有一张铁托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照片,他坐在一个写有“南斯拉夫”的小牌子后面。

不知道是谁粗暴地用圆珠笔把国家的名字涂抹掉了。

“为什么?”我问。

伊万耸耸肩:“现在这个名字在克罗地亚不受欢迎。

”他只敢说到这里。

“你对克罗地亚,是不是一直比对南斯拉夫更有感情?”我问他。

“一直是。

”铁托这位伤感的亲戚说。

回到“兄弟友谊和团结公路”上,很快我开始了解这是条多么奇怪的公路。

首先,所有绿色的目的地指示牌都被涂抹掉了。

我在其中一个牌子前面停下来,仔细察看。

指示牌显示我正前往利波维奇(Lipovac),但我揭开上面利波维奇的标签时,贝尔格莱德字样出现在下面。

公路确实仍然通往塞尔维亚首都,但就克罗地亚而言,那个目的地消失了。

因此,正式地说,我是在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路上。

过了萨格勒布大约40多公里,克罗地亚的车流开始驶向出口,把这条公路留给我。

很快我就是这条路上唯一的民用车辆了,此外还有联合国的吉普车和卡车从萨格勒布出来驶向沿途的检查站。

一条四车道的豪华高速公路全归我所有。

我停车,下车,穿过双向车道,再回来。

没有一个人。

然后我上车,将车子加速到115英里/小时,感到充溢着青春的快意。

我呼啸着冲向一个收费站,只见收费站的玻璃都被砸碎了,收费亭里空无一人,而危险警示灯仍在闪烁。

我倒车,然后以全速冲过收费站。

除了鹰,我没有其他的同伴。

它们在废弃的公路上方盘旋,猎寻在杂草丛生的公路边缘潜行的田鼠和野猫。

但时不时地,我可以感觉到望远镜反射的阳光闪过,那是克罗地亚的侦察小组潜伏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斜坡上。

他们一定奇怪一辆民用车为什么用这条被废弃的高速公路延伸段作为赛车车道。

我的车是奥地利车牌。

如果用克罗地亚或是塞尔维亚车牌,我无法通过前方任何一个检查站。

我还带有联合国维和部队(UNPROFOR)的通行证,那是我将要进入的联合国保护区的重要证件。

车子行李厢里有几罐备用的汽油,帮助我通过塞族区,那儿已处于汽油禁运之下。

汽油罐边上还有一件防弹衣。

我穿过一次,马上就脱了。

它笨重得可笑,而且事实上没什么用。

穿上它,你能想到的全是身体的其他部位还暴露着。

而且,汽油已经漏在防弹衣上,我敢保证如果我穿上它时被击中,我只会变成一团火苗。

在萨格勒布以东大约70公里的地方,我发现了第一个战争的迹象:中央隔离带的护栏被毁坏了,散落在一条车道上。

然后我开始看到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通过之后在路面上留下的痕迹。

再向前,路上布满了迫击炮轰击后的碎片和弹坑。

在高速公路的一座桥梁上,我发现了第一条横幅标语,在四个角上各有四个斯拉夫大写字母“C”,代表塞尔维亚格言:“只有团结才能拯救塞尔维亚人。

”在另一座公路桥上,我看到代表乌斯塔沙的“U”,还有方格旗萨沃尼卡。

我的左边有一辆生锈的、燃烧殆尽的巴士,侧翻在出口匝道上,车顶被某种炮火掀掉了。

我已经到达了交战区的边缘。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人物|李鸿章|鲁迅|胡适|汪精卫|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哈耶克|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2016年最受欢迎文章 赞赏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投诉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即将打开""小程序取消打开 Fredchiuunread,Oct29,2017,2:17:35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Fredchiuunread,Oct29,2017,2:32:39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羅思茂《萬物皆數》:為何音調的頻率呈簡單整數比時,聽起來悅耳? 《萬物皆數》:為何音調的頻率呈簡單整數比時,聽起來悅耳?-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萬物皆數》:為何音調的頻率呈簡單整數比時,聽起來悅耳?-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精選書摘所有的樂器都會有一個音高,就是我們聽到的音符。

畢達哥拉斯發現,音高遵循兩個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使數字、真實世界的本質與我們對和諧悅耳的感覺,產生了直接的聯繫。

PhotoCredit:SectionofawoodcutshowingPythagoraswithbellsinPythagoreantuning.FromTheoricamusicaebyFranchinoGaffurio,1492(1480?),WikipediaCommons,PublicDomainDesign:AlexLai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來試試我們的新功能!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所有的樂器都會有一個音高,就是我們聽到的音符。

畢達哥拉斯發現,音高遵循兩個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使數字、真實世界的本質與我們對和諧悅耳的感覺,產生了直接的聯繫。

文:法蘭克・維爾澤克(FrankWilczek)畢達哥拉斯:數與和諧無論是古代七弦琴,或是現代的吉他、大提琴和鋼琴等樂器,所有弦樂器的本質大抵相同,都是琴弦振動而發出聲音。

真正的聲調或音色取決於許多複雜的因素,包括琴弦的材質和「共鳴板」(共鳴器)的形狀,以及撥弄彈奏琴弦的方式。

但是,所有的樂器都會有一個音高,就是我們聽到的音符。

(非傳說的)畢達哥拉斯發現,音高遵循兩個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使數字、真實世界的本質與我們對和諧悅耳的感覺(即美的一面),產生了直接的聯繫。

下面這幅畫(不是由拉斐爾所繪),描繪出畢達哥拉斯親自進行音樂和諧的實驗:PhotoCredit:貓頭鷹出版圖三:中世紀歐洲的刻版畫,描繪畢達哥拉斯進行和諧樂音的實驗。

從圖中推知,畢達哥拉斯改變兩個地方,觀察樂器發出的聲音如何變化。

他按琴弦不同之處,改變實際振動的長度;而懸掛不同重量的重物,可改變琴弦的張力。

和諧、數量和長度:驚人的連結畢達哥拉斯的第一條規則,是琴弦振動長度和我們聽到音調之間的關係。

這項規則指出,同樣兩副琴弦,受到相同的張力,當琴弦長度的比例剛好是簡單整數比時,一起演奏會發出優美的聲音。

例如,長度比為1:2時,形成一個八度音;當比例為2:3時,聽到的是五度音;當比例為3:4時,是四度音。

用音符(C大調)表示,分別為兩個C(一個高八度音),以及C-G、C-F。

人們發現這些音調組合很好聽,這是古典音樂,以及大多數是民謠、流行和搖滾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應用畢達哥拉斯規則時,必須考慮的長度當然是「有效長度」,也就是琴弦實際振動的長度。

我們夾住琴弦,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就可以改變音調了。

吉他手及大提琴家用左手在琴弦上按弦,就是在運用這種可能性;只是這麼做的時候,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正讓畢達哥拉斯復活了。

在圖中,可看到畢達哥拉斯使用尖頭夾,方便定出精確的長度。

當音調聽起來悅耳之時,我們說這是和諧的樂音或是和弦。

接下來畢達哥拉斯發現,和諧的樂音或許反映出與另一個數字世界的關係,雖然兩者乍看之下迥然不同。

和諧、數量和重量:驚人的連結畢達哥拉斯的第二個規則涉及到琴弦的張力。

張力可以很容易地用不同重物來控制與測量,如圖三。

此處結果更加顯著,若張力是簡單整數的平方比,音調就會和諧悅耳;張力愈大,則音調愈高。

因此,1:4的張力會產生一個八度音,以此類推。

當弦樂家在表演前調整弦軸鬆緊來調音時,畢達哥拉斯又復活了。

以「萬物皆數」的證據來說,第二種關係比第一種關係更令人印象深刻。

這種關係隱藏得比較好,因為數字必須經過處理(即平方),才能讓關係顯露。

當然,發現後也就更令人震驚了。

此外,這種關係也帶進重量,而重量和物質世界的聯繫似乎比長度更加顯著。

發現和世界觀現在,已經討論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三大發現:直角三角形的畢氏定理,以及兩道音樂定律,一起將形狀、大小、重量及音樂和諧,用共同的線頭「數字」串連起來。

對於畢達哥拉斯學派,「三位一體」的發現已足夠撐起一個神祕的世界觀了。

琴弦振動產生了音樂,這些振動不過是周期運動,也就是說每隔一段期間就會周而復始的運動。

我們也看到太陽和行星在天上周期移動,推論它們在空間周期運動,所以它們必定也會發出聲音,形成充滿宇宙的天籟之音。

畢達哥拉斯喜歡唱歌,他也宣稱真正聽到了天籟之音。

一些現代學者猜測,歷史上的畢達哥拉斯受耳鳴之苦;而真正的畢達哥拉斯,當然沒有。

無論如何,重點是「萬物皆數」與「數乃和諧」等道理。

醉心於數學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在世界中處處看到和諧。

頻率是訊息我認為,畢達哥拉斯的音樂規則值得視為是迄今最早發現的大自然量化法則(天文規律始自於日夜正常交替,當然更早注意到;曆法和星相利用數學來預測或重建日月星辰的位置,也是在畢達哥拉斯出生前就已是重要的科技。

但是,對於特定物體的實證觀察與大自然的一般通則相當不同)。

因此,我覺得有點諷刺的是,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懂為何這些音樂定律會成立。

如今,對於聲音的產生、傳遞和接收等物理過程已有清楚許多的了解,但是物理知識與「音符悅耳」兩者之間的關連仍然捉摸不清。

我整理了一套想法可望解釋清楚,相當接近於本書冥思關注的中心,因為如果對的話,將可闡明人類美感的重要起源。

AdsbyAdAsiaEndofbreakadsin37s我們分成三個階段解釋畢達哥拉斯規則的「為什麼」。

第一個階段從琴弦振動開始,聲音進到我們的耳膜。

第二個階段從耳膜開始,前進到神經末梢衝動。

第三個階段從神經末梢衝動開始,變成感覺的和諧。

琴弦的振動會歷經幾項轉變,才會到心中成為訊息。

振動會推擠周遭的空氣,直接造成擾動。

不過,單獨一根琴弦的聲響相當微弱,一般樂器用共鳴板,發出更強的振動來回應琴弦的振動。

所以,共鳴板會更用力推擠空氣。

琴弦或共鳴板附近的空氣會產生擾動並向外傳播,即往各方向散播的一種聲波。

任何聲波都是壓縮與放鬆的反覆循環,在每個區域振動的空氣,會對鄰近區域施加壓力並造成振動,最終部分的聲波會通過耳道複雜的幾何結構,到達位於耳朵幾公分內的耳膜。

耳膜是人耳的共鳴板,空氣振動會引起力學運動,是一種接收的過程而與樂器相反。

下文會討論耳膜振動引發的更多反應。

不過在這之前,我要提一下一個簡單而基本的觀察:這麼一長串的轉變看起來或許令人困惑,有人可能會想知道一路而來,如何汲取出一個有意義的訊號,反映出琴弦的情況。

重點是在一切轉變當中,訊號的一項物理特質保持不變,即在時間上振動的速率,或者說是頻率,不管振動是在琴弦、共鳴板、空氣或耳膜內(或一路往下的聽小骨、耳蝸液、基底膜和毛細胞),振動的頻率都保持相同。

因為在每個轉變時,一個階段的推拉會引發下一個階段的壓縮放鬆,一個接一個,所以不同的運動會同步,或者是說「同時」。

因此,若是希望能感受到最初振動的某項特質,最有希望的就是它最後在大腦激發的振動頻率,最後我們會發現的確如此。

因此,了解畢達哥拉斯規則的第一步,是從頻率來說。

今日有可信的力學方程式,可以計算琴弦長度或張力改變時,振動頻率將如何變化的情況。

利用這些方程式,可發現頻率會隨長度增加而減少,隨張力平方而增加。

因此,畢達哥拉斯的規則翻譯成「頻率」來說,都有同樣簡單的描述。

兩者皆指出,若是音符的頻率呈現簡單整數比,一起彈奏出來的音樂就會悅耳動聽。

和諧的理論現在回到故事的第二階段。

耳膜附著三聽小骨的系統,接著又連接到膜狀的「卵圓窗」,開口朝很像蝸牛殼的結構「耳蝸」。

耳蝸是關鍵的聽覺器官,大致類似於眼睛對視覺的角色。

耳蝸裡充滿了液體,會隨卵圓窗的振動而振動。

浸在液體中的是順著耳蝸螺紋旋入、漸漸變細的基底膜。

與基底膜平行的是柯蒂氏器,源自琴弦的訊息經過多次轉換後,就是在柯蒂氏器形成神經衝動。

這些細節轉變對專家來說複雜又迷人,但是要了解全貌很簡單,不需提細節。

全貌是原來振動的頻率會轉換成神經元的衝動,也具有相同的頻率。

這些轉換有個特質很重要且特別優美,帶有畢達哥拉斯的精神,發現人貝凱希(GeorgeVonBekesy)並贏得一九六一年的諾貝爾獎。

由於基底膜逐漸變薄,不同的部分會以不同的頻率振盪:較厚的部分有更多的慣性,所以振動得比較慢(即頻率較低),較薄部分則以較高的頻率振動(這種作用造成男女之間聲音的典型音調差異,因為青春期男性聲帶明顯變厚,使得振動頻率較低,造成聲音低沉)。

因此,當聲音在經過許多振動後,帶動周遭的液體運動,基底膜的反應會隨厚薄不同處而不同,低頻的聲音會讓較厚的部分振動得較為劇烈,高頻的聲音會讓較薄的部分振動得較為劇烈。

在這種方式下,頻率的訊息就編碼成為位置的訊息了!如果耳蝸是負責看的眼睛,柯蒂氏器就是視網膜了。

柯蒂氏器與毗鄰的基底膜平行,其結構精細複雜,但大抵由毛細胞和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對應一個毛細胞。

基底膜的振動攪動液體,對毛細胞施力,毛細胞會運動回應,觸動對應的神經元發射電子訊號。

發射的頻率與刺激的頻率相同,也是與原始音調相同的頻率(致專家:發射模式帶有很多雜訊,但是包含很強成分的訊號頻率)。

因為柯蒂氏器毗鄰基底膜,神經元繼承基底膜與位置相關的頻率反應。

這對於我們的和弦感覺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當幾個音調同時發出聲音時,訊號不會完全被打亂,不同的神經元會優先回應不同的音調!這是生理機制,讓我們能好好分辨不同的音調。

換句話說,我們的內耳遵循牛頓的建議,運用他對光的分析,將聽到的聲音進行絕佳的分析,變成純粹的音調(後面會討論到,人眼分析光的訊號頻率或色彩組成的能力,是根據不同的原則,但視覺辨頻能力比起分析聲音的能力遜色多了)。

這開啟了故事的第三階段。

此時,從柯蒂氏器神經末梢傳來的訊號組合起來,並傳遞到大腦後面的神經層。

我們對這方面的認識極為有限,但是唯有在這裡才終於可以碰觸到我們主要的問題:為何音調的頻率呈簡單整數比之時,聽起來悅耳呢?讓我們思考一下,當兩種不同頻率的聲音同時響起時,大腦會收到什麼訊號呢?這個時候有兩組反應強烈的末梢神經元,與刺激它振動的琴弦相同的頻率。

神經末梢往大腦發射訊號,到達「更高」層次的神經元,在那裡訊號獲得整合。

下個層次的一些神經元,將會接收到兩組末梢神經元的輸入。

如果神經末梢的頻率呈簡單整數比,那麼訊號將同步化(為了便於討論,這裡將情況簡化,忽略噪音並以精準的周期處理)。

例如,如果音調形成一個八度音,一組發射頻率是另一組兩倍,比較慢的那一組每次發射訊號將會與前面那一組形成重複、可預期的關係。

那麼,對於兩組訊號都敏感的神經元會得到一個重複的模式,可以預測又容易解讀。

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些次級神經元(或是接下來詮釋行為的更高階神經元)將會「了解」訊號,因為能夠簡單地預期未來的輸入(即更多的重複),而對未來行為的簡單預測能夠在許多振動上獲得證實,直到聲音產生質的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可以聽到聲音振動的頻率,範圍從每秒幾十次到幾千次,所以即使簡短的聲音也是由許多重複振動造成,除了極端低頻;而在低頻部分,和諧的感覺會漸漸變弱,與我們的思緒一致。

更高階的神經元會結合各組訊號,需要和諧一致的輸入,才能做好工作。

所以,如果訊號組合能夠製造有意義的訊息,並成功預測,那麼高階神經元就給予某種積極的反饋來奬勵,或至少不要干擾打斷。

另外一方面,如果訊號組合產生錯誤的期待時,錯誤將會傳播到高階的神經元,最後產生不適,並且想要終止。

什麼時候訊號組合會造成錯誤的預測呢?當主信號幾乎同步卻未完全同步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振動會在幾個周期時間內加強,使訊號組合導出一種模式,並預期這套模式會繼續下去,但是這預期卻很快被打破!的確,當音調只有些微差距時,例如C和C#一併彈奏的聲音是讓人最難受的。

如果這種想法是對的,和諧與否的基礎就是認知初期便能進行成功的預測(這種預測不需要,通常也未涉及意識)。

成功的預測讓我們感受到愉悅或美麗,而不成功的預測則成為痛苦或醜陋的來源。

自然而然,若能擴大經驗和學習,或許能聽見原先隱藏的和諧,並消除痛苦的根源。

從歷史上看,西方音樂可接受的音調組合變化隨著時間愈來愈豐富,個人在接觸學習下,也可以享受原先覺得不太悅耳的音調組合。

事實上,如果人類天生喜愛利用「學習」來進行成功的預測,那麼太容易的預測反倒無法帶來最大的快樂,因為快樂也應該包含新奇才對。

相關文章︰今天是「畢氏定理日」,你懂得多少個證明?《萬物皆數》:確定光具備電磁性質的劃時代理論奠定者——馬克士威第一次數學危機:差點逼瘋畢達哥拉斯的√2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萬物皆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探索宇宙深層設計之美》,貓頭鷹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法蘭克・維爾澤克(FrankWilczek)譯者:周念縈物理世界體現了美麗。

物理世界充滿了痛苦、紛亂與壓抑。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該忘記另一面的存在。

——維爾澤克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維爾澤克,從研究自然界的最小組成單位而獲獎,繼而轉身朝向廣袤的世界,不禁提出大哉問:宇宙萬物的結構是否體現了「美」的設計?從波耳原子模型中看見駐波;從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看見伽利略不變性;從量子色動力學中又再度看見馬克士威。

原來世界不只是可以用物理法則詮釋,乍看不同的法則彼此之間彷若鏡面裡外,相互輝映。

看完此書,你將會發現,自然的基礎是如此精簡至極,極度對稱的方程式可將其特性表露無遺。

而物體構成的世界又是如此廣大無邊,變化無窮無盡。

書末收入作者精心編纂的《物理小辭典》,凡是涉及內文的重要的名詞與概念都加以定義與說明,以饗喜歡知識卻不見得是科學專家的讀者;或配合內文延伸閱讀,或當成獨立的科學小辭典。

為方便查閱,中文版特別採取英文排序,由封底開卷。

PhotoCredit:貓頭鷹出版責任編輯:潘柏翰核稿編輯:翁世航Fredchiuunread,Oct29,2017,4:04:45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TheRojavarevolutionprovidesahistoricopportunitytoputthecommunalistmodelofDemocraticConfederalismintopractice.BuildingDemocracywithouttheStateIssue#1AuthorDilarDirikhttps://roarmag.org/magazine/building-democracy-without-a-state/FeaturedillustrationbyMirkoRastić.“Whenpeoplefirstcametoourhouseafewyearsagotoaskifourfamilywouldliketoparticipateinthecommunes,Ithrewstonesatthemtokeepthemaway,”laughsBushra,ayoungwomanfromTirbespiye,Rojava.Themotheroftwobelongstoanultra-conservativereligioussect.Before,shehadneverbeenallowedtoleaveherhomeandusedtocoverherentirebodyexcepthereyes.“NowIactivelyshapemyowncommunity,”shesayswithaproudandradiantsmile.“Peoplecometometoseekhelpinsolvingsocialissues.Butatthetime,ifyouhadaskedme,Iwouldn’tevenhaveknownwhat‘council’meantorwhatpeopledoinassemblies.”Today,aroundtheworld,peopleresorttoalternativeformsofautonomousorganizationtogivetheirexistencemeaningagain,toreflecthumancreativity’sdesiretoexpressitselfasfreedom.Thesecollectives,communes,cooperativesandgrassrootsmovementscanbecharacterizedasthepeople’sself-defensemechanismsagainsttheencroachmentofcapitalism,patriarchyandthestate.Atthesametime,manyindigenouspeoples,culturesandcommunitiesthatfacedexclusionandmarginalizationhaveprotectedtheircommunalistwaysoflivinguntilthisday.Itisstrikingthatcommunitiesthatprotectedtheirexistenceagainsttheevolvingworldorderaroundthemareoftendescribedinnegativeterms,as“lacking”something—notably,astate.Thepositivistanddeterminististendenciesthatdominatetoday’shistoriographyrendersuchcommunitiesunusual,uncivilized,backward.Statehoodisassumedtobeaninevitableconsequenceofcivilizationandmodernity;anaturalstepinhistory’slinearprogress.Thereareundoubtedlysomegenealogicalandontologicaldifferencesbetween,forlackofabetterword,“modern”revolutionarycommunes,andnatural,organiccommunities.Theformeraredevelopingprimarilyamongradicalcirclesincapitalistsocietiesasuprisingsagainstthedominantsystem,whilethelatterposeathreattothehegemonicpowersbynatureoftheirverysurvival.Butstill,wecannotsaythattheseorganiccommunesarenon-political,asopposedtothemetropolitancommuneswiththeirintentional,goal-orientedpolitics.Centuries,perhapsmillenniaofresistanceagainstthecapitalistworldorderareinfactveryradicalactsofdefiance.Forsuchcommunities,relativelyuntouchedbyglobalcurrentsduetotheircharacteristicfeatures,naturalgeographyoractiveresistance,communalpoliticsissimplyanaturalpartoftheworld.ThatiswhymanypeopleinRojava,forinstance,wherearadicalsocialtransformationiscurrentlyunderway,refertotheirrevolution“areturntoournature”or“theregainingofoursocialethics.”Throughouthistory,theKurdssufferedallsortsofdenial,oppression,destruction,genocideandassimilation.Theywereexcludedfromthestatistorderontwofronts:notonlyweretheydeniedtheirownstate,theyweresimultaneouslyexcludedfromthemechanismsofthestatestructuresaroundthem.Yettheexperienceofstatelessnessalsohelpedprotectmanysocietalethicsandvalues,aswellasasenseofcommunity—especiallyintheruralandmountainousvillagesfarfromthecities.Tothisday,Alevi-Kurdishvillagesinparticulararecharacterizedbyprocessesofcommonsolution-findingandreconciliationritualsforsocialdisputesbasedonethicsandforgivenesstothebenefitofthecommunity.ButwhilethisformoflifeisquiteprevalentinKurdistan,thereisalsoaconsciousnewefforttoestablishapoliticalsystemcenteredaroundcommunalvalues—thesystemofDemocraticConfederalism,builtthroughdemocraticautonomywiththecommuneatitsheart.DemocraticConfederalisminRojavaTheKurdistanWorkers’Party(PKK),likemanynationalliberationmovements,initiallythoughtthatthecreationofanindependentstatewouldbethesolutiontoviolenceandoppression.However,withthechangingworldafterthecollapseoftheSovietUnion,themovementbegantodevelopafundamentalself-criticismaswellasacriticismofthedominantsocialistpoliticsofthetime,whichwasstillverymuchfocusedonseizingstatepower.Towardstheendofthe1990sthePKK,undertheleadershipofAbdullahÖcalan,begantoarticulateanalternativetothenationstateandstatesocialism.UponstudyingthehistoryofKurdistanandtheMiddleEast,aswellasthenatureofpower,thecurrenteconomicsystemandecologicalissues,Öcalancametotheconclusionthatthereasonforhumanity’s“freedomproblem”wasnotstatelessnessbuttheemergenceofthestate.Inanattempttosubvertthedominationofthesystemthatinstitutionalizeditselfacrosstheglobeoverthespanof5,000yearsasasynthesisofpatriarchy,capitalismandthenationstate,thisalternativeparadigmisbasedontheveryopposite—women’sliberation,ecologyandgrassrootsdemocracy.DemocraticConfederalismisasocial,political,andeconomicmodelofself-administrationofdifferentpeoples,pioneeredbywomenandtheyouth.Itattemptstopracticallyexpressthepeople’swillbyviewingdemocracyasamethodratherthananaimalone.Itisdemocracywithoutthestate.Whileitproposesnewnormativestructurestoestablishaconsciouspoliticalsystem,DemocraticConfederalismalsodrawsuponmillennia-oldformsofsocialorganizationthatarestillinexistenceacrosscommunitiesinKurdistanandbeyond.Thismodelmayseemfar-fetchedtoourcontemporaryimagination,butitactuallyresonateswellwiththestrongdesireforemancipationamongthedifferentpeoplesintheregion.AlthoughthesystemhasbeenimplementedinBakur(NorthKurdistan)foryears,withinthelimitsofTurkishstaterepression,itwasinRojava(WestKurdistan)thatahistoricopportunityemergedtoputDemocraticConfederalismintopractice.Thesystemplaces“democraticautonomy”atitsheart:peopleorganizethemselvesdirectlyintheformofcommunesandcreatecouncils.InRojava,thisprocessisfacilitatedbyTev-Dem,theMovementforaDemocraticSociety.Thecommuneismadeupofaconsciouslyself-organizedneighborhoodandconstitutesthemostessentialandradicalaspectofthedemocraticpractice.Ithascommitteesworkingondifferentissueslikepeaceandjustice,economy,safety,education,women,youthandsocialservices.Thecommunessendelecteddelegatestothecouncils.Villagecouncilssenddelegatestothetowns,towncouncilssenddelegatestothecities,andsoon.Eachofthecommunesisautonomous,buttheyarelinkedtooneanotherthroughaconfederalstructureforthepurposesofcoordinationandthesafeguardingofcommonprinciples.Onlywhenissuescannotberesolvedatthebase,orwhenissuestranscendtheconcernsofthelower-levelcouncils,aretheydelegatedtothenextlevel.The“higher”instancesareaccountabletothe“lower”levelsandreportontheiractionsanddecisions.Whilethecommunesaretheareasforproblemsolvingandorganizingeverydaylife,thecouncilscreateactionplansandpoliciesforcohesionandcoordination.Atthestartoftherevolutionandinthenewlyliberatedareas,assemblieshadtoerectpeople’scouncilsfirstandonlylaterbegantodevelopthemoredecentralizedgrassrootsorganizationalstructuresintheformofcommunes.Thecommunesworktowardsa“moral-political”societymadeupofconsciousindividualswhounderstandhowtoresolvesocialissuesandwhotakecareofeverydayself-governanceasacommonresponsibility,ratherthansubmittingtobureaucraticelites.Allofthisreliesonthevoluntaryandfreeparticipationofthepeople,asopposedtocoercionandtheruleoflaw.Itisofcoursedifficulttoraisesociety’sconsciousnessinashortspanoftime,especiallywherewarconditions,embargoes,internalizedmentalitiesandancientdespoticstructureshavebeendeeplyinstitutionalizedandcanleadtopowerabusesandapoliticalmindsets.Analternativeeducationsystem,organizedthroughacademies,aimstopromoteahealthysocialmentality,whileself-organizationpracticallyreproducesaconscioussocietybymobilizingitinallspheresoflife.Thewomenandyouthorganizeautonomouslyandembodythesocialdynamicsthatarenaturallyinclinedtowardsmoredemocracyandlesshierarchy.Theypositionthemselves“totheleft”ofthedemocraticautonomymodelandformulatenewformsofknowledgeproductionandreproduction.Today,theKurdishfreedommovementsplitspowerequallybetweenonewomanandoneman,fromQandiltoQamishlotoParis.Theideabehindtheco-chairprincipleisbothsymbolicandpractical—itdecentralizespowerandpromotesconsensusfindingwhilesymbolizingtheharmonybetweenwomenandmen.Onlywomenhavetherighttoelectthefemaleco-chairwhilethemaleco-chairiselectedbyeveryone.Womenorganizetheirown,stronger,moreideologicallyconsciousstructurestowardsawomen’sconfederation,startingwithautonomouswomen’scommunes.ThePrincipleoftheDemocraticNationAnotherimportantprinciplearticulatedbyÖcalanisthe“democraticnation”.Unlikethenationstate’smonistdoctrine,whichjustifiesitselfthroughachauvinisticmyth,thisconceptenvisionsasocietybasedonacommonsocialcontractandfundamentalethicalprinciplessuchasgenderequality.Thus,allindividualsandgroups,ethnic,religious,linguistic,gender,intellectualidentitiesandtendenciescanexpressthemselvesfreelyandadddiversitytothisexpansive,ethics-basednationinordertosecureitsdemocratization.Themorediversethenation,thestrongeritsdemocracy.Thedifferentgroupsandsectionsarealsoinchargeofdemocratizingthemselvesfromwithin.InRojava,Kurds,Arabs,SyriacChristians,Armenians,TurkmenandChechenstrytocreateanewlifetogether.ThesamelogicunderliestheprojectofthePeople’sDemocraticParty,orHDP,acrosstheborderinTurkey.TheHDPunitedallcommunitiesofMesopotamiaandAnatoliaundertheumbrellaof“freetogetherness”inthedemocraticnation.AmongitsMPsitcountsKurds,Turks,Armenians,Arabs,Assyrians,Muslims,Alevis,ChristiansandYazidis—agreaterdiversitythananyotherpartyintheTurkishParliament.Contrastedwiththemonopolismofthenation-stateideology,theconceptofthedemocraticnationservesasanideologicalself-defensemechanismofdiversepeoples.AlthoughmanydifferentcommunitiesactivelyparticipateintheRojavarevolution,long-standingresentmentsprevail.EntiretribalconfederationsofArabsunilaterallyexpressedtheirsupportfortheadministration,butinsomeparts,Arabsremainsuspicious.Secretservicedocumentsrevealthatalreadyintheearly1960s,Syria’sBaathpartymadehighlysophisticatedplanstopitchdifferentcommunitiesagainstoneanother,especiallyinCizire.Ontopofthepre-existingtensions,externalforcesadditionallyfuelandinstrumentalizeconflictbetweendifferentcommunitiestofurthertheirownagendas.TheestablishmentofunitybetweenthedifferentethnicandreligiousgroupsofSyria,andintheMiddleEastmoregenerally,wouldmakeitmoredifficulttodivideandruletheregion.OneArabmemberoftheRojavaadministrationexplainedwhythisdemocraticmodelcountsonsolittlesupportfromtheestablishedaswellasnewlyformedpoliticalgroupsintheregionandbeyond:ThedemocraticautonomysysteminourthreecantonsshakesandupsetsthewholeworldbecausethecapitalistsystemdoesnotwantfreedomanddemocracyfortheMiddleEast,despiteallitspretensions.ThatiswhyeveryoneattacksRojava.ThedifferentformsofstateexemplifiedbytheSyrianArabRepublicunderAssadandtheIslamicStatearetwosidesofthesamecoinastheydenyanddestroythediversitymosaicofourregion.ButmoreandmoreArabsfromtherestofSyriacometoRojavatolearnaboutdemocraticautonomybecausetheyseeaperspectiveforfreedomhere.AnAlternativeEconomicandPoliticalVisionTheeffectivesystemofself-organization,combinedtosomeextentwiththeembargo,whichnecessitatedself-relianceandtherebyfueledcreativity,sparedRojavafromeconomiccorruptionthroughinternalcapitalistmindsetsorexternalexploitation.Yetinordertodefendrevolutionaryvaluesbeyondthewar,acalibratedeconomicvisionisneededforasociallyjust,ecological,feministeconomythatcansustainanimpoverished,traumatizedandbrutalizedpopulation.Howtoengagewealthypeople,whodonotcareforcooperatives,andavoidbeingchargedwithauthoritarianism?Howtoarrangeemancipatoryandliberationistprinciplesintheurgencyofwarandasurvivaleconomy?Howtodecentralizetheeconomywhilesecuringjusticeandrevolutionarycohesion?ForthepeopleinRojava,theanswerliesineducation.“Whatdoesecologymeantoyou?”awomanattheIshtarwomen’sacademyinRimelanasksherpeersinaroomdecoratedwithphotosofwomenlikeSakineCansizandRosaLuxemburg.Anolderwomanwithtraditionaltattoosonherhandsandfaceresponds:“Tome,beingamothermeanstobeecological.Toliveinharmonywiththecommunityandnature.Mothersknowbesthowtomaintainandorganizethisharmony.”PerhapsitistheecologicalquestionthatmostclearlyillustratesRojava’sdilemmaofhavinggreatprinciplesandintentionsandthewillingnesstosacrifice,whileoftenlackingtheconditionstoimplementtheseideals.Forobviousreasons,survivaloftenhaspriorityoverenvironmentalism.Forthemoment,atleast,itispossibletospeakofatransitionaldualsysteminwhichthedemocraticself-administrationofRojavalaysoutrevolutionaryandecologicalprinciples,carefullymaneuveringtheminwarandrealpolitics,whilethegrassrootsmovementorganizesthepopulationfrombelow.Atthecantonallevel,especiallywithregardstoforeignpolicy-relatedissues,centralistoratleastnon-revolutionarypracticesaretosomeextentinevitable,especiallybecauseRojavaispoliticallyandeconomicallybetweenarockandahardplace.Itisthedemocraticautonomysystemarisingfromthebasethatpeoplegenerallyrefertowhentheyspeakofthe“Rojavarevolution”.Thedecentralizingdynamicsofthegrassrootsorganization,mostnotablyinthecommunes,evenserveasaninternaloppositiontothecantonsandfacilitatethedemocratizationofthelatter,which,duetotheircomplicatedpoliticalgeography—furtherlimitedbynon-revolutionarypartiesandgroupswithin—cantendtowardsaconcentrationofpower(thoughthecantons,astheycurrentlyare,arestillfarmoredecentralizedanddemocraticthanordinarystates).Farmoreimportantthantheexactmechanismsthroughwhichthepopularwillisexpressed,isthemeaningandimpactofdemocraticautonomyonthepeoplethemselves.IfIweretodescribe“radicaldemocracy”,Iwouldthinkespeciallyoftheworkingclasspeople,thesometimesilliteratewomeninneighborhoodswhodecidedtoorganizethemselvesincommunesandwhonowmakepoliticscometolife.Children’slaughterandgames,cacklingchicken,scootingplasticchairscomposethemelodyforthestageinwhichdecisionsonelectricityhoursandneighborhooddisputesaremade.Oneshouldalsonotethatthestructuresfunctionbetterinruralareasandsmallneighborhoodsthaninbigandcomplexcities,wheremoreeffortisneededtoengagepeople.Here,powerbelongstopeoplewhoneverhadanythingandwhonowwritetheirownhistory.“Doyouwanttoseeourvegetables?”Qadifa,anolderYazidiwomanasksmeinacenterofYekîtiyaStar,thewomen’smovement.Sheappearstohavelittleinterestinexplainingthenewsystem,butsheiskeentoshowitsfruitsinstead.WecontinueourconversationonthetransformationsofeverydaylifeinRojavawhileeatingthedelicioustomatoesofawomen’scooperativeinthebackyard.Self-determinationinRojavaisbeinglivedinthehereandnow,ineverydaypractice.ThousandsofwomenlikeQadifa,womenpreviouslycompletelymarginalized,invisibleandvoiceless,nowassumeleadershippositionsandshapesociety.Today,inthemornings,theycanforthefirsttimeharvesttheirowntomatoesfromthelandthatwascolonizedbythestatefordecades,whileactingasjudgesinpeople’scourtsintheafternoon.Manyfamiliesdedicatethemselvesfullytotherevolutionnow;especiallythosewholostlovedones.Manyfamilyhomesslowlystarttofunctionlikethepeople’shouses(“malagel”)thatcoordinatethepopulation’sneeds:peoplewalkintoeachother’shouseswiththeirchildrentocriticizeordiscussorsuggestideasonhowtoimprovetheirnewlives.Dinnertabletopicshavechanged.Socialissuesliterallybecomesocial,bybecomingeveryone’sresponsibility.Everymemberofthecommunitybecomesaleader.Theslowtransitionofsocialdecision-makingfromassignedbuildingstotheareasofeverydaylifeisafruitoftheeffortstobuildanewmoral-politicalsociety.Forpeoplefromadvancedcapitalistcountriesthisdirectwayofbeinginchargeofone’slifecanseemscarysometimes,especiallywhenimportantthingslikejustice,educationandsecurityarenowinthehandsofpeoplelikeoneself,ratherthanbeingsurrenderedtoanonymousstateapparatuses.TheCommune’sLegacyofResistanceOnenightIamsittingnearTellMozan,oncehometoUrkesh,the6,000-year-oldancientcapitaloftheHurrians.NearbyistheborderbetweenSyriaandTurkey,lessthanacenturyold.WhiledrinkingteawithMeryem,afemalecommanderofKobane,wewatchthelightsofthetownofMardininNorthKurdistan,ontheothersideoftheborder.“Wefightonbehalfofthecommunity,theoppressed,ofallwomen,fortheunwrittenpagesofhistory,”shesays.MeryemisoneofthemanywomenwhometAbdullahÖcalaninheryouth,whenhearrivedinRojavabackinthe1980s.Likethousandsofwomen,inaquestforjusticebeyondherownlife,onedayshedecidedtobecomeafreedomfighterinthisregionthatisatthesametimehometothousandsofhonorkillingsandthousandsofgoddesses,worshipedinallshapesandsizes.Whatattractedanti-systemicmovementsaroundtheworldtothehistoricresistanceinKobanewereperhapsthemanywaysinwhichthetown’sdefensemirroredamillennia-oldcurrentofhumanstruggle;thewaysinwhichitcarrieduniversaltraitsthatresonatedwithcollectiveimaginariesofadifferentworld.ManycomparisonsweremadewiththeParisCommune,theBattleofStalingrad,theSpanishCivilWar,andotheralmostmythicalinstancesofpopularresistance.InthezigguratsofSumer,massivetemplecomplexesinancientMesopotamia,manyhierarchicalmechanismsbegantobeinstitutionalizedforthefirsttime:patriarchy,thestate,slavery,thestandingarmyandprivateproperty—thebeginningoftheformalizedclasssociety.Thiserabroughtaboutafar-reachingsocialrupturecharacterizedbythelossofwomen’ssocialstatusandtheriseofthedominantmale,especiallythemalepriest,whoseizedthemonopolyonknowledge.Butthisisalsowhereamargi,thefirstwordfortheconceptoffreedom,literally“thereturntomother”,emergedaround2,300B.C.Öcalanproposestheideaoftwocivilizations:heclaimsthattowardstheendoftheNeolithicAgewiththeriseofhierarchicalstructuresinancientSumeracivilizationdevelopedbasedonhierarchy,violence,subjugationandmonopolism—the“mainstream”or“dominantcivilization”.Bycontrast,whathecalls“democraticcivilization”representsthehistoricstrugglesofthemarginalized,theoppressed,thepoorandtheexcluded,especiallywomen.DemocraticConfederalismisthereforeapoliticalproductandmanifestationofthisage-olddemocraticcivilization.SignupforourNewsletterThelatestcontentinyourinbox.HelpsustainROARMagazineSubscribeDonatePrintissuesreleasedquarterly.Thedemocraticautonomymodelithasgivenriseto,inturn,isnotonlyapromisingperspectiveforapeacefulandjustsolutiontothetraumaticconflictsoftheregion;inmanyways,theemergenceoftheRojavarevolutionillustrateshowdemocraticautonomymayactuallybetheonlywaytosurvive.Inthissense,therevolutionarycommuneisahistoricalheritage,asourceofcollectivememoryfortheforcesofdemocracyaroundtheglobe,andaconsciousmechanismofself-defenseagainstthestatesystem.Itcarriesamillennia-oldlegacyandmanifestsitselfinnovelwaystoday.Whatuniteshistoricmomentsofhumanresistanceandthedesireforanotherworld,fromthefirstfreedomfightersofhistorytothePariscommunetotheuprisingoftheZapatistasontothefreedomsquaresinRojava,istheunbreakablepowertodaretoimagine.Itisthecouragetobelievethatoppressionisnotfate.Itistheexpressionofhumanity’sancientdesiretosetitselffree.Bijîkomunênme!Vivelacommune!DilarDirikDilarDirikisanactivistoftheKurdishwomen’smovementandregularlywritesonthefreedomstrugglesinKurdistanforaninternationalaudience.More>SourceURL—https://roarmag.org/magazine/building-democracy-without-a-state/NextMagazinearticleFredchiuunread,Oct29,2017,4:48:53PM10/29/17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YtYt从莫斯到MAUSS:反功利主义运动的前世今生http://wemedia.ifeng.com/34981725/wemedia.shtml澎湃新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