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临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蜀漢(季漢)丞相 :2902。

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學家、发明家,也是三國 ... 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語言 監視 編輯   「孔明」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該詞的其他含義,請見「孔明(消歧義)」。

關於「諸葛亮」的其他含義,請見「諸葛亮(消歧義)」。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蜀漢(季漢)丞相[2]:2902。

諸葛亮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也是三國時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享富盛名的謀士之一,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

先為劉備麾下最為重要的核心幕僚,後為劉禪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2]:2902。

與龐統齊名。

劉備三顧始見之,為備畫據荊益、聯孫權、拒曹操之策,佐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魏、吳成鼎足之勢[2]:2902。

隆中對及後為蜀漢基本國策。

不久諸葛亮使吳,與魯肅說服孫權,成就赤壁之戰。

關羽北伐中原,威震華夏;後曹操與孫權勾結,孫權偷襲荊州並俘虜關羽斬首,孫劉聯盟破裂,諸葛亮調整國策。

曹丕代漢,備稱帝於成都,以亮為丞相[2]:2902。

劉備伐吳戰敗,命諸葛亮留守成都。

劉備死,亮輔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2]:2902。

諸葛亮蜀漢丞相前任:無繼任:蔣琬→費禕清殿藏本諸葛孔明像丞相錄尚書事加開府治事領司隸校尉兼益州牧國家蜀漢時代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主君劉備→劉禪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封爵武鄉侯封地武鄉縣出身地徐州琅琊郡世系琅琊諸葛氏出生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東漢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逝世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農曆八月(234年)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鎮)諡號忠武墓葬漢中定軍山祠廟武侯祠 親屬 父親 諸葛珪 母親 章氏 繼母 顧氏 正室 黃夫人 正室之父 黃承彥 正室之母 蔡氏 兄弟 諸葛瑾、諸葛均 姊妹 佚名(夫龐山民)、佚名(夫蒯祺) 子 諸葛瞻諸葛懷(日語:諸葛懐) 養子 諸葛喬(諸葛瑾過繼) 其他親屬 從父:諸葛玄孫兒:諸葛尚(與父諸葛瞻戰死於魏滅蜀之戰)、諸葛京(仕晉官至江州刺史) 姻親:蜀漢 繼子(監護對象):劉禪(劉備子)繼兒媳:敬哀皇后(張飛長女)、張皇后(張飛次女) 其他同輩:費禕(諸葛瞻連襟費承之父)、關興(諸葛瞻連襟關統之父,關羽之子)、馬超(劉禪弟劉理岳父)丶劉備(劉禪之父)、張飛(劉禪岳父)、夏侯霸(劉禪從內舅) 晚輩:姻侄劉璿、劉瑤、劉琮、劉瓚、劉諶、劉恂及劉璩(皆為劉禪兒子,諸葛瞻內兄/弟)、劉胤及劉輯(皆為劉禪弟劉理之子,諸葛瞻堂內兄/弟)、費承、關統,姻侄女費氏(劉璿太子妃,費禕之女)東吳 姻伯孫權(姻伯劉備的內兄,因孫和故兼姻侄) 姻弟孫和(兼外侄孫婿,孫和太子妃之夫)、孫休(孫權六子)、孫亮(孫權七子) 姻侄孫皓(兼曾外侄孫,孫和長子)曹魏 長輩: 姻舅公曹操(姻舅夏侯霸的姨丈)、夏侯淵(夏侯霸的父親,曹操連襟) 姻族舅公夏侯惇(夏侯淵族兄) 姻從表舅公曹仁、曹純、曹洪(曹操從弟) 姻堂舅夏侯尚(夏侯霸的堂兄弟) 姻表舅曹丕、曹彰、曹植及曹熊(皆為夏侯霸的表兄弟)、曹真(曹操的族侄)、曹休(曹操的族子) 姻表弟曹叡(曹丕獨子)及曹爽諸兄弟(曹真諸子) 姻表侄曹芳(曹叡養子);曹髦及曹奐(皆為曹叡繼子)西晉 姻兄司馬懿(堂侄女婿司馬伷之父) 姻侄司馬師及司馬昭(皆為司馬伷之兄) 姻侄孫司馬炎及司馬攸等(皆為司馬昭之子) 姻侄孫女婿甄德(司馬師及司馬昭女婿,曹叡堂妻舅)東吳 侄兒:諸葛恪(遭孫峻族誅) 侄孫:諸葛綽、諸葛竦、諸葛建侄兒:諸葛喬(養子) 侄孫:諸葛攀(自蜀漢返回東吳恢復諸葛瑾後人身份) 曾侄孫:諸葛顯(與諸葛京遷入西晉)侄兒:諸葛融(遭孫峻族誅) 侄女:諸葛氏(張承妻) 外侄孫張震(遭孫峻族誅) 外侄孫女孫和太子妃 曾外侄孫孫皓殺死自身胞弟孫俊 曾外侄孫女孫氏(陸景妻) 諸葛氏(陸抗妻,陸遜兒媳) 曾外侄孫陸景(孫皓妹夫)曹魏及西晉 堂弟:諸葛誕 堂侄兒:諸葛靚 堂侄孫: 諸葛頤 諸葛恢 堂曾侄孫諸葛甝、諸葛虪、諸葛衡 堂曾侄孫女諸葛文彪(先為庾亮兒媳,再嫁江虨)、諸葛氏(羊楷妻,羊祜和羊徽瑜(司馬師妻,司馬懿兒媳)的堂侄孫媳)、諸葛文熊(謝石妻,謝安弟媳) 堂侄女: 諸葛氏(司馬伷妻、司馬懿兒媳) 堂外侄孫司馬繇 堂曾外侄孫司馬睿 諸葛氏(王凌兒媳,因王凌叛亂遭司馬懿族誅)外甥:龐渙 經歷 軍師中郎將 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署大司馬府事 丞相錄尚書事暨假節 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1] 復為丞相、加領司隸校尉 加封武鄉侯、開府治事 加領益州牧 著作《草廬對》、《為後帝伐魏詔》、《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出師表》、《自表後主》、《正議》、《絕盟好議》、《為法正答或問書》、《答關羽書》、《誡子書》、《誡外甥書》等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2]:2902。

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平定南中叛亂,控制南中。

屢次北伐,與魏相攻戰[2]:2902。

建興十二年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諡為忠武[2]:2902。

《三國志·蜀志》有傳[2]:2902。

後世景仰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為武侯、諸葛武侯。

後民間小說、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2]:2902。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最為著稱[2]:2902。

目次 1生平 1.1隆中十年 1.2三顧茅廬 1.3出使江東 1.4足食足兵 1.5蜀漢丞相 1.6劉備託孤 1.7五月渡瀘 1.8五伐中原 1.9病歿於軍 2家庭 3功績與成就 4著作 5發明 6紀念 7評價 8傳說及俚語 9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 9.1戲劇 9.2電影 9.3電視劇 9.4電子遊戲 9.5動漫 9.6音樂 9.7詩歌 9.8對聯 10相關連結 11參考文獻 11.1注釋 12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都,陽都先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為諸葛,因之以諸葛為姓[3]:1232。

黎東方在《細説三國》稱,諸葛亮遠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在今河南省東部[4]:2。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5]:911。

諸葛亮父親去世得早,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6]:911。

隆中十年編輯 興平二年(195年),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諸葛玄將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隨同上任。

諸葛瑾留家照顧繼母。

之後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

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附之。

諸葛玄死,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約184公分,漢時一尺約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謂為相信他[7]:911。

諸葛亮與弟遷居隆中。

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5]:911。

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聽聞你正要挑選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堪相配於你。

)」;諸葛亮答應,即迎娶黃氏;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的醜女兒。

)」[5]:929 三顧茅廬編輯 主條目:三顧草廬  明人作《孔明出山圖》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自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之屯兵新野[5]:876。

劉備向司馬徽請教世事。

司馬徽說:「我這儒生是淺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的人都是英俊豪傑。

在這地方,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

」[8]: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與他一起過來吧。

」;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親自去見他,不能由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

」[9]:912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苦難。

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在這天下伸張大義,可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

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10]:912諸葛亮遂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闇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11]: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為《隆中對》之文章。

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越來越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心有不滿,劉備對此解釋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別在這件事上做無謂的議論。

」;關羽、張飛於是就此做罷[12]:913。

不過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13]:913-914。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14]:239。

出使江東編輯 主條目:赤壁之戰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多次與蔡瑁、張允等人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

劉琦每欲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諸葛亮動輒拒絕,未與共同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游觀自家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遂任江夏太守[5]:914。

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

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5]:914。

蔡瑁、張允、蒯越等人擁立劉琮做荊州之主。

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5]:914。

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至,至宛城乃聞,遂將其眾離去[5]:877。

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5]:877。

劉備説:「吾不忍也。

(我不忍心啊。

)」[5]: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5]:877。

之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

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5]:877。

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里,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5]:877。

曹軍五千輕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

孫權派出魯肅,在當陽長坂迎劉備。

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15]:915。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北面」一指曹操當時在北方,二指臣子通常面向北方見君主。

〕稱臣呢?)」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說劉備有高遠志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16]:152。

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卻擔心劉備新敗,還能抗此敵嗎[5]:915?諸葛亮分析,先說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5]:915。

再說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5]:915。

最後,他說孫權如果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必破曹軍[5]:915。

孫權正式決定迎戰,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

足食足兵編輯  明張飌所繪《諸葛亮像》,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赤壁之戰後,劉備撤出江陵,放棄江夏,全力占據荊州南部四郡,先上表漢帝奏請劉琦為荊州刺史,之後兩萬大軍南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16]:170。

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

劉備遂收江南,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5]:915-916。

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

」[5]: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

」[16]:195在《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

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

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柄。

亮後又進軍師將軍。

」[17]:2094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5]:916。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

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泝江,分兵平定郡縣,與劉備共圍成都[5]:916。

從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攻雒城將近一年。

張飛、趙雲、劉封等隨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諸葛亮入蜀援軍溯江而上諸葛亮親自沿涪江取德陽,直取成都。

成都平,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5]:916。

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當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

」[5]: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答應投降,與簡雍一同前往劉備所在地「同輿而載,出城歸命」,益州易主,歸屬劉備。

蜀漢丞相編輯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攻漢中,最終降服張魯,搶在劉備之前占有漢中。

劉曄一度勸曹操趁機攻擊劉備。

諸葛亮為防備曹操出屯江陽[18]。

此時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劉備正率兵五萬從益州到公安,與孫軍對峙,準備奪回被孫權奪走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劉備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回兵保衛益州,便以湘水為界,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給孫吳。

後曹操並未攻打劉備,留下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本人從漢中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劉備親率大軍征漢中,戰事膠著。

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與從事楊洪商議對策,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當即發兵支援漢中前線。

從建安二十二年起,雙方在漢中僵持一年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劉備依定軍山恃險安營,命黃忠居高臨下,衝入敵陣,殺死夏侯淵。

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

諸葛亮之後出駱谷,派兵戍守興勢山,設置烽火樓,防備曹操[19][20]。

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

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

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捕殺。

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剛毅勇猛的劉封,便勸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

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劉備,《策丞相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

當時謠言漢帝劉協已被殺害,劉備發喪,諡劉協為孝愍皇帝。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而稱帝,稱帝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劉備託孤編輯 主條目:夷陵之戰  「孔明安居平五路」木雕,右為諸葛亮,左為劉禪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征孫吳,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大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21]。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

劉備病重,召諸葛亮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

)」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5]:918[22]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劉備之長子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23],開設相府辦公。

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

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只好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24]:15。

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24]:19。

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寫信給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25]。

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24]:22-25。

五月渡瀘編輯 主條目: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平南戰役路線圖 建興二年(224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24]:70。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24]:53。

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

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6]討伐雍闓、高定和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

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24]:136。

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24]:154。

此後蜀漢的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的山地兵的注入而變得更加強大。

五伐中原編輯 主條目:諸葛亮北伐和五丈原之戰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出師表 清人所畫諸葛亮出征圖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向劉禪上《出師表》[5]:919。

遂行,屯兵於沔陽[5]:920。

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24]: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24]:64。

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24]:183。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5]:922。

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5]:922。

魏明帝往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鋒,與張郃戰於街亭[5]:922。

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為張郃所攻破[5]:922。

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還兵漢中,戮殺馬謖以謝罪於眾[5]:922。

於是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政事如前[5]:922。

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24]:205。

諸葛亮知道王雙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24]:207。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陰平郡[24]:207-208。

以攻取二郡之功復為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24]:44-45。

魏軍戰鬥不利而撤軍。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24]:229。

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24]:234。

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24]:235-236。

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24]:45。

諸葛亮與大臣聯名給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27]。

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24]:23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與兵北伐[24]:237。

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24]:237。

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24]:240。

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24]:240。

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激怒司馬懿[28]。

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24]:241。

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

」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

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

」司馬懿說:「亮將死矣。

」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

期間,司馬懿穿著戎裝,派人查探諸葛亮軍情,得知諸葛亮乘坐素色乘輿,頭戴葛巾,用毛扇指麾三軍,軍隊一舉一動都服從諸葛亮指令。

[29] 病歿於軍編輯  位於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5]:925。

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歲[24]:242-244。

《漢晉春秋》稱:楊儀等整軍而還,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5]:927。

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5]:927。

司馬懿之退,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5]: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

)」[5]:927 家庭編輯 主條目:琅邪諸葛氏世系圖 祖先 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他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

父輩 諸葛珪,東漢末年為泰山郡丞。

諸葛玄,叔父,本為豫章太守,後投靠劉表,照顧諸葛亮和諸葛均。

兄弟姊妹 諸葛瑾,諸葛亮之兄。

東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宛陵侯。

兄弟二人於公事皆不帶親屬感情。

諸葛均,諸葛亮之弟。

為蜀漢官吏,官至長水校尉。

諸葛亮有兩位姊姊,長姊嫁給襄陽望族蒯氏蒯祺[30],二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31][32]。

夫人 黃夫人,名士黃承彥之女,劉表的外甥女,民間相傳名黃月英、黃綬、黃碩。

宋人追記黃夫人磨麵木人「運磨如飛」,諸葛亮向黃夫人「求傳是術」,據說木牛流馬就是受此啟發而改造。

諸葛亮成為黃承彥女婿,岳母是蔡瑁姊姊、劉表後婦親姊妹,遂使蔡瑁成為諸葛亮妻舅,劉表成為諸葛亮姨丈。

子女 諸葛喬,本為兄長諸葛瑾次子,後成為諸葛亮養子。

官至翊武將軍,早逝。

諸葛瞻,諸葛亮長子。

歷任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等職,在魏滅蜀之戰中,涪城一役中戰死。

孫子 諸葛攀,諸葛喬之子。

因諸葛恪被殺,無嗣,便回作諸葛瑾之後。

諸葛尚,諸葛瞻長子。

與父親諸葛瞻在涪城一役中戰死。

諸葛京,諸葛瞻次子。

264年,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移居河東,在晉朝仕官。

根據裴松之《三國志注》,諸葛京依著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郿(今陝西眉縣)令,而晉朝大臣山濤也稱讚過諸葛京為郿令時政績可稱,應予拔擢。

諸葛京最後官至江州刺史。

曾孫 諸葛顯,諸葛攀的兒子。

於咸熙元年(264年)遷徙至河東[33]。

堂兄弟 諸葛誕,三國時曹魏大臣和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後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

其他 清朝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諸葛亮第三子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屬虛構,並不存在。

[34]另歷代神仙通鑑中記載諸葛亮有一子諸葛企,後過繼給其么弟諸葛均,但正史並無此記載。

後人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稱是諸葛亮之孫諸葛京的後人[35]。

楊玲認為蘭溪《諸葛氏宗譜》中陳果夫序言所記載諸葛爽為諸葛京後裔不知依據從何而來,從264年諸葛京等人遷徙河東至884年諸葛爽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失敗長達600多年,一百多年傳一代,無法解釋;陳果夫序言又記載「自諸葛亮治蜀至諸葛利遷,凡700年,傳15代」,楊玲認為平均47年傳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與琅邪諸葛氏不沾邊,更無法證明是諸葛亮的後裔。

這樣的記載,無法做到陳果夫所說的「證之正史、別史及地方志」,以諸葛亮為始祖之譜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36]。

功績與成就編輯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發明家。

被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華文化圈內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

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裡,諸葛亮幾乎是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

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

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

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

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

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諸葛亮,《自表後主》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極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

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

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

他又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剃髮),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諸葛亮極為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準「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長期對魏作戰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

同時代乃至後時代的人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有著極高的評價,陳壽稱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袁準評價為「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較弱,然而在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在戰爭負荷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仍然得到了較大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也有著極為出色的成就。

就戰略而言,隆中對成為蜀漢集團的戰略決策,且在漢中之戰後幾乎成功。

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尚是劉表客將,同時期的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劉備看作一方諸侯。

在隆中對之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最終建立蜀漢。

就戰績而言,蜀漢儘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在弱國對抗強國的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在正面戰場屢屢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

蜀漢軍隊軍紀嚴明,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蜀漢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的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的說法。

司馬懿正是在與蜀漢的戰爭中逐步掌握實權,最終導致了高平陵之變。

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將最終達成其北伐目標。

就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對軍事理論有一定的貢獻。

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就立即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晉書與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八陣對後世將領的影響。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

陳壽稱讚為「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諸葛亮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不俗的表現。

《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被《文心雕龍》稱讚為「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

陸游也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為「簡而盡,直而不肆」。

諸葛亮亦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

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

」之句。

現今傳世之遠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

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

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

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

』;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

』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

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

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

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 著作編輯 《出師表》——《後出師表》長期有學者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曾加以考證。

《誡子書》 《論讓奪》 《琴經》[37]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5]:929。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發明編輯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諸葛亮改良當時只能連續射擊三發的「三連弩」,改造成一次能夠連射十發的「諸葛連弩」,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

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二十里」,為蜀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

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後使用。

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

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

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

後人由此為饅頭。

」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

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八陣圖 蜀鹽紀念編輯 主條目:武侯祠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紛紛請求為諸葛亮建立廟宇,以紀念他對國家之功績,朝廷經過商議後,認為根據當時的制度,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立廟,諸葛亮應該以功臣的身份,配食劉備,而不是單獨立廟[38][39][40][41][42],於是皇帝劉禪拒絕;於是,各地百姓就每逢節日,跪在路旁高地拜祭諸葛亮[43]:69。

後來有人認為應該聽從百姓的請願,為諸葛亮在成都立廟。

但根據禮法,劉備的廟已經立於成都,如果再給諸葛亮於同樣的地點立廟,顯然會侵逼主君的宗廟,劉禪又不聽從。

直到263年春季,步兵校尉習隆聯同一班大臣(向充等)上書皇帝(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故事),要求在諸葛亮墳墓附近建立廟宇,劉禪這才同意[43]:69-70。

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44]。

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保存9處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武侯祠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縣、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主祀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台南市官田區玉旨孔明廟、高雄市彌陀區南寮清龍宮、高雄市苓雅區過田子意誠堂、屏東縣恆春鎮天下第一軍師府諸葛亮孔明廟。

有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畫要在當地建造孔明廟[45]。

臺灣陪祀諸葛亮的廟宇則包括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惠濟宮、北投區行天宮、新北市三峽區白雞行修宮、桃園市大溪區劉備廟、雲林縣元長鄉鹿寮保勝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禹帝宮等。

  四川成都武侯祠   河南南陽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 評價編輯 主條目:對諸葛亮的評價  《唐詩三百首註疏》中的杜甫《蜀相》,民國二十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其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千古佳句 蜀漢地區的百姓對諸葛亮極為追思,三國志稱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可以看出,諸葛亮十分受百姓愛戴,直到唐朝時(諸葛亮之後五百餘年),蜀地尚有民眾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習慣。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當時的人對諸葛亮評價極高,即使是敵國曹魏。

諸葛亮在蜀漢廣受官員與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譙周並不贊同北伐,但諸葛亮去世後卻首先前去弔喪表示哀悼。

季漢輔臣贊稱讚其「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

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並未立廟,但百姓每年均會自發拜祭諸葛亮。

敵國方面,賈詡評價諸葛亮善治國,傅干評價為「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

諸葛亮死,蜀軍退卻後,司馬懿行經諸葛亮營帳堡壘處所,說:「天下奇才呀!」[5]:925。

在魏滅蜀之戰,鍾會入漢中時,仍令士兵不得於諸葛亮墓旁樵採,還親往祭拜。

東吳人士亦對諸葛亮有極高評價,張儼在默記里將諸葛亮與司馬懿這二位當世俊傑作了詳盡對比,論述道:「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歷前世以觀近事,二相優劣,可得而詳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後時代的絕大多數統治者,文臣與武將都對諸葛亮有著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其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

唐詩與宋詩中有大量讚頌諸葛亮的詩篇。

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李商隱的「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皆為千古名句。

諸葛亮在社會各個階級都廣受歡迎。

東晉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前蜀高祖王建於永平二年(912年)封諸葛亮為安國王。

少數人也對他的北伐提出過批評,認為北伐未能取得重大戰果,是不順應天命的行為。

比如司馬光評價為「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

傳說及俚語編輯  泰國清邁,人們在燃放孔明燈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46]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

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

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

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47]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

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事後諸葛」,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

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

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籤,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籤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凶,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籤、諸葛靈籤、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在劉備病逝後為了扶持年幼的劉禪繼續執政,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下發《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及《又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兩篇奏文,以供部屬積極批評其秉政時的缺點與失誤。

當中「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乃是現今常用成語「集思廣益」的來源。

民間傳說,明朝開國功臣的劉伯溫的前世正是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

民間藝術與流行文化編輯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小說《三國演義》結合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故事。

如火燒博望與新野時,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亦有部分小說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使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此外,在現代,孔明因為影視動漫中部份情節,像是「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段的情節,三國電視劇的空城計中城上彈琴以及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當中的「孔明的陷阱」(孔明の罠)[48]等,而成為常見的惡搞素材,並常和「鬼畜」扯上關係,網路上亦有諸葛村夫及諸葛琴魔等稱謂。

戲劇編輯  京劇中諸葛亮的扮相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為老生,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

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諸葛亮弔孝》、《收姜維》、《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在戲劇中扮演過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在劇壇中有「活諸葛」之稱。

京劇老生馬連良、譚富英、于魁智。

葉青在歌仔戲《孔明三氣周瑜》中扮演諸葛亮。

日本也有音樂劇 《孔明最後の一夜》(在大阪的新歌舞伎座演出,由諏訪部順一主演[49])電影編輯 年份 片名 演員 1996 諸葛孔明 劉永 1998 超時空要愛 梁朝偉 1999 一代梟雄曹操 劉永 2008 三國之見龍卸甲 濮存昕 赤壁 金城武 2009 赤壁2:決戰天下 2010 越光寶盒 曾志偉 2020 新解釋·三國志 室剛 電視劇編輯 年份 劇名 演員 配音 1976 三國春秋 張瑛 1985 諸葛亮 鄭少秋 1985 諸葛亮 李法曾 1993 關公 樊志起 1994 三國演義 唐國強 徐濤 1996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英語:GuanGong(TVseries)) 趙樹海 2001 臥龍小諸葛 任泉 2004 武聖關公 王光輝 2005 神鬼八陣圖 于波 2009 終極三國 柯有倫 2010 三國 陸毅 2012 回到三國 林峯 2015 食之軍師 篠井英介 2016 夢想三國 金善雄(韓語:김선웅) 2016 武神趙子龍 楊玏 2017 大軍師司馬懿 王洛勇 周野芒 2022 風起隴西 李光潔 電子遊戲編輯 《三國志》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孔明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曹操傳》(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志英傑傳》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吞食天地》系列 《三國志中原之霸者》 《三國志II霸王的大陸》 《三國志列傳亂世群英》 《橫山光輝三國志》 《全面戰爭:三國》(CreativeAssembly開發) 《真三國無雙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小野坂昌也配音) 《決戰》系列(光榮公司開發) 《三國群英傳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群俠傳》(東方演算(前身為河洛工作室)開發) 《臥龍傳》 《幻想三國誌系列》(宇峻奧汀開發) 《三國志大戰》(世嘉開發) 《三國大戰SMASH》 《夢三國》 《王者榮耀》 《三國戰紀》動漫編輯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橫山光輝三國志》 《蒼天航路》 《一騎當千》—諸葛亮孔明 《戀姬無雙》系列—諸葛亮孔明、真名朱里 《SD高達三國傳BraveBattleWarriors》、《BB戰士三國傳英雄激突編》、《BB戰士三國傳戰神決鬥編》—孔明靈.格斯/天翔龍孔明 《SD高達世界三國創傑傳》-諸葛亮自由高達 《鋼鐵三國志》—諸葛亮 《閃電十一人GO》—諸葛孔明 《派對咖孔明》—諸葛孔明音樂編輯 《出師表》-清漪、安九 《有為歌》,又名《臥龍吟》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首插曲-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樂 《哭諸葛》,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一首插曲-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劉歡演唱。

詩歌編輯 《蜀相》-杜甫 《詠懐古跡》(其五)-杜甫 《八陣圖》-杜甫 《書憤》-陸游 《籌筆驛》-羅隱 《五丈原》-胡曾 《司馬仲達、武侯の営址を観る図に題す》-頼山陽 《武侯の墓》-竹添進一郎 《肖像自贊》-吉田松陰 《星落秋風五丈原》-土井晩翠對聯編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清人趙藩題成都武侯祠)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游俊題成都武侯祠)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成都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顧嘉蘅題臥龍崗武侯祠) 個個孔明諸葛亮;家家居易百樂添[50](茶聯集大成者《百茶聯》作者在天題[51])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馮玉祥題勉縣武侯祠) 心遠地自偏,問草廬是耶非耶,此處想見當日;江流石不轉,睹秋水來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范鶴年題石鼓書院武侯祠)相關連結編輯 對諸葛亮的評價 多處有名為臥龍鎮、臥龍區、臥龍街道的地名,四川省汶川縣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文獻編輯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著、裴松之注 《資治通鑑》注釋編輯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

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辭源》兩冊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陳壽.《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三國志註引《吳書》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

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賀准城.《解讀三國話諸葛》.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5.00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10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5.2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305.315.325.335.345.355.365.375.38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玄卒,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

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諸葛亮.故事卷五遺蹟篇.《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何宇度《益部談資》:「先主寓荊州。

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萬,以為軍需。

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  ^16.016.116.2朱大渭、梁滿倉.《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台北市:麥田出版.2009[2007].ISBN 978-986-173-855-0.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元和郡縣圖志》卷33:滬川縣,中下。

郭下。

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

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

^《水經注》卷27:漢水又東徑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縣北,故曰小成固城。

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通照漢水。

^《元和郡縣圖志》卷22:興勢山,在縣北二十里。

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谷,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

^《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孫盛曰:「夫杖道扶義,體存信順,然後能匡主濟功,終定大業……備之命亮,亂孰甚焉!世或有謂備欲以固委付之誠,且以一蜀人之志。

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誨,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

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

」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孫盛評,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918頁 ^一說縣侯,但諸葛亮祖籍為琅玡郡陽都縣,應是鄉侯。

^24.0024.0124.0224.0324.0424.0524.0624.0724.0824.0924.1024.1124.1224.1324.1424.1524.1624.1724.1824.1924.2024.2124.2224.2324.24朱大渭、梁滿倉.《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台北市:麥田出版.2009[2007].ISBN 978-986-173-856-7.  ^《三國志》卷35註引《諸葛亮集》: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亮遂不報書,作正議曰:…… ^成語,有指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 ^《魏晋南北朝诸葛亮文选译》译注;袁钟仁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58页.  ^《三國志·明帝紀·魏氏春秋注》: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

^《太平御覽》卷687注引《蜀書》: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

宣王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 ^《襄陽耆舊記·卷二·人物·蒯欽》:欽從祖祺婦,即諸葛孔明之大姊也。

^《襄陽耆舊記·卷一·人物·龐德公》: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侍郎,早卒。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次子京及攀子顯等,咸熙元年內移河東。

^張崇琛著,《武侯鼎蜀諸葛亮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7-240頁,ISBN978-7-206-02668-3 ^王潔雲.江南梦事,诸葛遗风——2013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自助游攻略.[2014-0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楊玲《諸葛亮兄弟後裔分布考》《諸葛故里論,諸葛》濟南市: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7.09 ^《廣博物志》卷34: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所象之意。

^《文獻通考》卷104:及秦,非笑聖人,盪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

^《文獻通考》卷103:漢制,祭功臣於庭。

生時侍宴於堂,死則降在庭位,與士庶為列。

^《尚書正義》卷19:生則書於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死則於烝先王祭之。

^《周禮·夏官司馬》: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

^蔡邕《獨斷》:宗廟之制:古學以為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終則前制廟以象朝,後制寢以象寢,廟以藏主,列昭穆;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總謂之宮。

^43.043.1秦思.《諸葛亮》.香港:教育出版社.ISBN 962-12-0742-8.  ^《三國志》卷35注引《襄陽記》: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

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

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偪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

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

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於是始從之。

^孔明駐平溪炒三國料理 ^古代名将、皇帝的领导方式与风格.[2007年8月2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2月23日).  ^《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觀記》 ^ニコニコ大百科對「孔明の罠」的解說.[2020-09-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プレミア音楽朗読劇『VOICARIONⅩ大阪歴史絵巻~孔明最後の一夜~』.東寶.[2021-0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上聯嵌名「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下聯對應嵌名「姓白,名居易,字樂天」。

同為諧音嵌名技巧聯。

^古今賢相.诸葛亮.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第158–188頁(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諸葛亮(分類)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諸葛亮 維基語錄上的諸葛亮語錄家世家風.諸葛亮兄弟後裔分布考 渡邊義浩:〈東漢末年的荊州與諸葛亮、王肅〉。

官銜 前任:張飛 蜀漢司隸校尉221年—234年 繼任:失考 前任:首任 蜀漢益州牧223年—234年 繼任:蔣琬益州刺史 新頭銜 蜀漢丞相221年—234年 繼任:職位廢除 蜀漢四英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诸葛亮&oldid=7218473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