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生命碎珊瑚石的無限價值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海邊的珊瑚碎石對於人而言是裝潢居家的裝飾品,而對棲息於其中的生物,卻是賴以生存的護身寶物。
生態保育不僅局限在對於單一物種的保護,而是對其棲息生態系的保護,畢竟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動物世界
自然生態
一個無生命碎珊瑚石的無限價值
大海子
・2011/10/18
・553字
・閱讀時間約1分鐘
・SR值536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海岸(4)
珊瑚(21)
石頭(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一日下午與內人去海邊散步,正巧遇到一些遊客剛從海邊歸來,一群人手中個個都有些或大或小的戰利品,走進一看才發現並不是貝殼,而是破碎的珊瑚石,其中有位小朋友還大聲地叫「好漂亮的石頭喔」。
值得慶幸的是寄居蟹的貝殼家並未被帶走,但是週邊家園一石一砂卻成了收藏品,而這些無生命的碎片其實卻是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棲地。
海邊看似毫無生命氣息的枯木碎石,卻常常躲藏著許多的幼小生命,是一石一世界的最佳寫照。
一些剛剛闖入世界的小生命如小螃蟹,常藏身在碎石縫隙之間,躲避天敵的追捕,或將其成為避免被酷熱的陽光烤乾的避難所;有時掠食者也會潛伏隱身於此,伺機突襲路過警覺性低的獵物,飽食一頓,這些功能都不是以人為中心可以想像的。
海邊的珊瑚碎石對於人而言是裝潢居家的裝飾品,而對棲息於其中的生物,卻是賴以生存的護身寶物。
生態保育不僅局限在對於單一物種的保護,而是對其棲息生態系的保護,畢竟「設備」齊全,功能運作正常健康的生態系,才能發揮孕育萬物的功能。
當我們在野外拾起一顆美麗的珊瑚碎石的當下,是否也能環顧週邊,從跨時空的觀點,以同理心看出這個無生命物質潛藏的對棲息生物的生命價值,而在欣賞美麗的生命紋路之後,將碎石重歸原地,讓它的殘留價值仍可為延續生命略進一份心力呢?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大海子
53篇文章
・
0位粉絲
+追蹤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04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的分解機器
1
9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4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4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5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1
2022/08/26
RELATED
相關文章
勸你別碰!認識可愛又致命的「菟葵」
40年珊瑚之謎終於揭密——「滿月後的黑暗」是同步產卵的關鍵
大堡礁——蘊藏無限奧秘的珊瑚礁│環球科學札記(54)
保留海洋中的絢麗色彩——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專訪
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態系(上):認識海洋裡的熱帶雨林
0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0
嫦娥月兔都住這?月球上最宜居的角落:永遠17度的月球坑
linjunJR
・2022/09/09
・2243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LRO(1)
地底隧道(1)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1)
月球移居(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殖民月球要克服的困難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嚴峻的氣溫。
由於月球沒有像地球如此豐厚的大氣層,無法結調節與保存太陽的熱能,地表的氣溫時常從白天的攝氏120度,陡降到夜晚的零下170度。
而且月球上的一天約等於地球上的十五天。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首批的月球基地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將室內維持在適居的溫度。
想像一下外頭氣溫連續一個禮拜都維持一百多度時你家電費會多貴!
要是沒有空調,人類在月球時會有一半時間會熱到像燒起來。
圖/GITHY
好消息是,在月球上某些坑洞中的陰影處,氣溫可以常年維持在涼爽的17度,根本是穿件外套(再穿件太空衣)就可以出門的黃金溫度。
這些地區很有潛力成為人類前進月球的理想橋頭堡。
由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ReconnaissanceOrbiter,簡稱LRO)傳回的觀測資料顯示,這種宜人的溫度出現在某些月球表面坑洞中,常年受陰影遮蔽的位置。
這些坑洞不是一般下凹的隕石坑,而是地底熔岩管頂部崩塌後形成的中空結構,有點類似一個頂部有天窗的地底隧道。
神秘的好地方:月球上的地底隧道
熔岩管是熔岩在地表下流動的通道,岩漿流的頂部凝固時會形成長管狀的熔岩管,並在熔岩流動停止之後便留下長長的中空隧道。
地球上也有類似的結構,下圖即為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的瑟斯頓熔岩洞(ThurstonLavaTube)。
當熔岩管的頂部崩塌,便會出現外露的坑洞。
月球上坑洞的結構,可能類似於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的瑟斯頓熔岩洞(ThurstonLavaTube)。
圖/wikipedia
月球坑在2009年首次被發現,而在往後發現的200多個坑中,推測有16個是頂部崩塌的熔岩管。
從坑洞內部邊緣明顯的遮陰可以判斷,底下其實藏有有更大的地底洞穴。
由於從月球軌道無法直接拍攝,我們對這些洞穴的了解還很有限。
科學家猜測這些洞穴或許是月球探索,甚至是移居月球的理想地點。
由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ReconnaissanceOrbiter)在三個不同時間拍下的馬力屋斯丘(MariusHills)附近的坑洞畫面。
中間小圖為日正當中時所攝。
由不同的日照角度與陰影分布可以看出坑洞的構造。
圖/NASA
極端溫度下的天堂?不可思議的舒適氣溫
LRO飛行器上搭載了Diviner熱成像攝影機,並在過去十一年內持續地監控月球表面的溫度。
由UCLA的博士生TylerHorvath領軍的研究團隊,在觀測資料中鎖定了月球上寧靜海平原上的一個坑洞,這個坑洞約一百公尺深,長寬約等於一座足球場。
當團隊重建出坑洞口附近的溫度,他們發現坑洞中的溫度起伏比起周圍的地表小很多,在月球入夜後仍然能維持攝氏0度以上的平均溫度。
先前的研究顯示,即使是保溫性最好(行話叫做熱容量很大)的岩板,也會在月球上夜晚將盡之際冷卻至零下近一百度。
所以研究團隊推測這驚人的溫度差並非來自地表岩層材質的差異,而是坑洞的構造本身。
為了一探究竟,團隊架設了二維電腦模擬,並帶入了真實月球表面的材料熱性質和日照角度等等因素。
在不同坑底材質(表岩屑或玄武岩)和不同洞穴形狀(有無延伸洞穴)的各種情況下,普遍都能看到上方有岩層遮蔽的內部洞穴可以在夜晚保持溫暖,暴露在坑洞口的部分則明顯較低。
不同坑洞模擬中,月球半夜溫度的結果。
上方兩張小圖為內部有延伸洞穴的情形,上下分別為坑底材質為岩石或表岩屑。
下方兩張小圖只有較短的洞穴,左右分別為坑底材質為岩石或表岩屑。
圖/參考資料1
更特別的是,在延伸洞穴內部完全受陰影遮蔽處,一整天下來的溫差不超過十度,穩定的維持在攝氏17度左右。
作為比較,暴露在陽光下的坑洞表面在白天可以達到將近攝氏150度。
從這些模擬結果,研究團隊推測上方的遮蔽岩層能夠在白天擋住陽光,並在夜晚減緩地表輻射散熱,讓洞穴內部溫度達到異常的穩定狀態。
這份建模研究的早期結果曾被用來協助設計「月球潛水員(MoonDiver)」任務中,一台負責潛入月球坑中進行探勘測量的兩輪月球車。
雖然這個計畫未付諸執行,但研究團隊中許多科學家也投身設計最新的L-CIRiS,一台預計在2023年登陸月球並前往月球南極的熱成像攝影機。
這些任務都是為了取得更完整的月球天氣資訊,為了後續的登陸計畫進行準備。
除了維持氣溫穩定之外,這些遮蔽岩層應該還能擋住不少宇宙射線和小行星的入侵,某種程度上簡直就是一個小小大氣層。
這些受到遮蔽的洞穴內部或許將是月球上最適合人類移居的地點。
正如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利用洞穴遮風擋雨,首批移居月球的人類或許也將從地底洞穴出發。
看來人類移居月球的願望,出現一線曙光。
圖/GITHY
參考資料
Horvath,T.,Hayne,P.O.,&Paige,D.A.(2022).ThermalandIlluminationEnvironmentsofLunarPitsandCaves:ModelsandObservationsFromtheDivinerLunarRadiometerExperiment. 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 49(14),e2022GL099710.NASA’sLROFindsLunarPitsHarborComfortableTemperatures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linjunJR
30篇文章
・
466位粉絲
+追蹤
清大理工男。
不喜歡算數學。
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
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04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的分解機器
1
9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4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4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5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1
2022/08/26
RELATED
相關文章
鑑識故事系列:殺「人」取卵,產業蓬勃?!
【2004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的分解機器
為什麼大家常吃「雞蛋」,不吃「鴨蛋」?帶你回到雞蛋崛起的時代
空虛、寂寞、真的會覺得冷?體溫調節與憂鬱症的關聯──《做個有溫度的人》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什麼!使用環保杯買飲料,竟然能越買越省錢?
0
4
3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4
3
勸你別碰!認識可愛又致命的「菟葵」
Evelyn食品技師
・2022/06/25
・3139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毒(5)
海中的含羞草(1)
海洋(81)
海邊(3)
潮間帶(7)
珊瑚(21)
菟葵(1)
菟葵毒(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到海邊戲水時,不知大家是否曾注意過,海水漲退潮之間的潮間帶,可能會出現一朵朵黃綠、青褐或帶些紫色,像小菊花般的生物?只要輕輕一碰,牠的觸手就會迅速縮起,所以也被稱作「海中的含羞草」。
這個生物的名字叫做菟葵(zoanthid),俗稱「鈕扣珊瑚」,是介於珊瑚與海葵的生物[1]。
因爲具有美麗的色彩,故常被用來作為水族箱的裝飾;但其實菟葵並不如牠的外表和別稱這麼可愛,反而暗藏著能致命的劇毒!
==【密集恐懼症警告!】==
==【會害怕的大家趕緊撤離!】==
外表可愛(?),實則暗藏劇毒的菟葵。
圖/wikimedia
神秘的外表下隱藏劇毒?!
菟葵泛指所有「群體海葵目」的生物,故又稱群體海葵;其下游物種繁多,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牠們的體內的共生藻類除了可提供宿主能量之外,也使得牠們體表色彩豐富多變[2,3]。
不過菟葵並不像珊瑚,擁有分泌堅硬石灰質骨骼的能力,所以為了保護自身組織,菟葵會在其所附著的地方分泌黏液,這些黏液會隨著時間變硬,形成幾丁質外殼,以作為替代骨骼[2,3]。
菟葵單體含有一個直徑約10毫米的開口,為平滑且寬大的口盤,外圍處有兩圈短小觸手,並透過共肉組織(coenenchyme)聚集在一起[3]。
這些觸手一經碰觸就會像含羞草似地收縮,埋入共肉組織裡,因此常引起前來潮間帶戲水的遊客或潛水員的好奇觸摸,但部份的菟葵含有「菟葵毒(palytoxin;PLTX)」,很容易就不小心引起中毒[4]。
瘤狀菟葵(Palythoatuberculosa)。
圖/參考資料4、6
中毒的後果不堪設想
摸到菟葵而中毒到底會有多嚴重呢?
2008年德國1名男子於家中清理水族箱時,手指不慎碰觸到菟葵後,感到四肢無力、肌肉疼痛、顫抖,隨後出現暈眩及言語障礙等症狀,經治療4星期後才完全康復[3]。
除了直接觸摸之外,菟葵毒素也會經由食物鏈,蓄積於高階生物體當中,所以會食用菟葵或藻類的生物,如螃蟹、河魨或其他魚類等,體內都有可能蓄積毒素。
在臺灣,就發生過多起人類食用水產品所造成的中毒案例[2]。
臺灣最嚴重的中毒案例發生於2011年,臺東縣1位漁民捕獲俗稱青鱗仔的小沙丁魚,分送給親友們食用,結果有2人食用後感到舌頭麻痺,出現嘔吐、胸痛及全身刺痛等中毒症狀,其中1人死亡[3]。
台東曾出現食用青鱗仔後,出現菟葵毒素中毒的案例。
圖/Totti,
還有2000年,臺灣1名歲男子食用3尾米點箱魨(Ostracionmeleagris)後感到不適、冒汗和呼吸困難,送醫後出現呼吸衰竭、血壓下降且心律不整等症狀,經醫院緊急治療後,心臟功能才恢復正常。
但由於橫紋肌溶解症,導致急性腎衰竭、寡尿症狀持續20天之久,一個月後才康復出院[3]。
塗在矛上的劇毒
這麼可怕的毒素,被研究者發現的時間其實並不長,約40年左右而已。
當初發現的由來,是源自於夏威夷Muolea地區,當地湖泊裡,生長著擁有劇毒的藻類,原住民會採集該毒藻塗抹於矛上製成毒矛,其毒性足以使獵物致命。
後來經過許多學者前往採樣進行調查,1971年終於成功純化出毒素,確認為——菟葵毒[5]。
之後學者陸續發現,菟葵毒存在於許多生物體內,例如Palythoa屬及Zoanthus屬之菟葵及Ostreopsis屬的渦鞭毛藻皆有,與菟葵生活區鄰近的海洋生物,如海星、軟珊瑚或多毛蟲等,體內亦有發現菟葵毒[3]。
不過有研究指出,從菟葵(Palythoacaribaeorum)分離出的細菌裡,發現具有類似菟葵毒之溶血活性。
此外,也有學者從其他種細菌中分離出菟葵毒,所以大家推測,細菌也可能是菟葵的毒素來源[3]。
日本沖繩本島東北海岸聚集許多瘤狀菟葵。
圖/參考資料6
菟葵毒分子結構龐大又複雜,比河魨毒更毒
菟葵毒為無色、易吸濕之非結晶性固體,外觀沒有固定形狀,為水溶性,具耐熱性。
其化學式為C129H223N3O54,分子量為2680.13Da,結構複雜且分子量龐大,並存在著許多異構體以及結構類似物[註1]。
菟葵毒分子結構及其結構類似物。
圖/參考資料7
而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劑量(lethaldosage50%;LD50)是描述有毒物質的常用指標之一,意為動物實驗中,能致使實驗動物產生百分之五十比例之死亡所需要化學物質之劑量。
通常毒素給予實驗動物的方式,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不同的給予方式,毒性亦略有差異。
那麼菟葵毒的毒性到底有多強?其實它在非蛋白質類的生物毒中是最強的,就小鼠腹腔注射之LD50來看,為0.15~0.72μg/kg(體重)[3],大約是河魨毒素(tetrodotoxin)之20~80倍[註2],毒性強度遠高於之前筆者所介紹過的麻痺性貝毒及河魨毒。
延伸閱讀:《在海產店吃盤「塔香西施舌」然後就死掉了?——來認識致命的「麻痺性貝毒」》《推理系動畫毒殺利器!——認識致命的「河魨毒」》
不知道的海洋生物不要摸也不要吃
令人眼花撩亂的菟葵毒及其各類似物,毒性雖略有差異,但致毒機制大致相同。
身為神經毒素的菟葵毒,其引起中毒主要的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或橫紋肌溶解所造成之肌肉疼痛,亦會引發其它藥理反應,如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縮,及血小板的聚集等[2,3]。
菟葵毒的毒性不但猛烈,菟葵本身分佈的地區也不算少數——太平洋地區、西印度群島、牙買加、波多黎各及巴哈馬,以及臺灣的東北角、墾丁與綠島,均有出現的記錄[2]。
此外,菟葵毒的研究歷史,不如麻痺性貝毒、河魨毒來得悠久,還有許多未知的地方。
故呼籲大家,在進行夏日戲水活動時,請不要隨意觸摸不知名的海洋生物,也不要食用自行捕撈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以避免菟葵毒中毒。
註解
結構類似物(structuralanalog),是指一系列的化合物在主結構上大致相同,但部分結構會有一個或多個原子、官能基或子結構不同,造成它們之間的化學特性不太一樣。
河魨毒素(tetrodotoxin)之腹腔注射之LD50是12.5~16μg/kg(體重)[8]。
參考資料
鄭源斌,2021。
美麗菟葵新藥寶庫?。
科學人,230:12。
吳尚宜,2017。
基隆產珊瑚菟葵種屬的基因鑑定及其毒素對細胞毒性之探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基隆。
葉子寧,2018。
基隆產菟葵Palythoatuberculosa之季節毒性分析及菟葵毒萃取液之細胞毒性探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基隆。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6。
海中的有毒含羞草—菟葵。
台灣珊瑚礁體檢志工快訊。
Moore,R.E.andScheuer,P.J.1971.Palytoxin:anewmarinetoxinfromacoelenterate.Science172:3982495-498.Aratake,S.,Taira,Y.,Fujii,T.,Roy,M.C.,Reimer,J.D.,Yamazaki,T.andJenke-Kodama,H.2016.DistributionofpalytoxinincoralreeforganismslivingincloseproximitytoanaggregationofPalythoatuberculosa.Toxicon11186-90.Pelin,M.,Brovedani,V.,Sosa,S.andTubaro,A.2016.Palytoxin-containingaquariumsoftcoralsasanemergingsanitaryproblem.Marinedrugs14:233.Abal,P.,Louzao,M.C.,Antelo,A.,Alvarez,M.,Cagide,E.,Vilariño,N.,VieytesM.R.andBotana,L.M.2017.Acuteoraltoxicityoftetrodotoxininmice:Determinationoflethaldose50(LD50)and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Toxins9:375.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Evelyn食品技師
13篇文章
・
10位粉絲
+追蹤
一名食品技師兼研發專員,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
有鑒於近年發生許多食安風暴,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網路上卻充斥著不實資訊或謠言。
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想獲得更多食品營養資訊可追蹤作者的粉絲專頁喔!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6016756421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04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的分解機器
1
9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4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4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5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1
2022/08/26
RELATED
相關文章
推理系動畫毒殺利器!——認識致命的「河魨毒」
過了這個數就超標啦!最大殘留容許量是怎麼來的?超標就會中毒嗎?
如何在《武媚娘傳奇》裡活下來(下):動物毒素和墮胎藥
如何在《武媚娘傳奇》裡活下來(上):毒藥篇
鑑識故事系列:殺「人」取卵,產業蓬勃?!
0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0
40年珊瑚之謎終於揭密——「滿月後的黑暗」是同步產卵的關鍵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09
・5967字
・閱讀時間約12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珊瑚(21)
珊瑚產卵(1)
珊瑚礁(16)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林承勳、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
解開40年珊瑚同步產卵謎團
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
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
經過40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他們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昇的黑暗時間。
野澤洋耕的團隊在臺灣綠島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終於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因素。
珊瑚繁殖季(南臺灣約4-6月)滿月過後,日落到月昇之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
圖片為正在產卵的環菊珊瑚。
圖/林哲宏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原來珊瑚是一群型態差異相當大的動物!
由於珊瑚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無法移動,因此曾被誤認為是植物。
而且珊瑚的外觀又很容易誤導民眾,直覺認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其實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像蕈珊瑚科(Fungiidae)部分種類,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為一株珊瑚個體。
以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可分成非生物與生物兩個部分:成分為碳酸鈣的珊瑚石是保護殼和居所;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就是無數隻活跳跳的珊瑚蟲。
珊瑚蟲被分類在刺絲胞動物門,牠們外觀跟同門的海葵相似,有著圓筒身軀、一個開口,開口周圍分布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來吃。
珊瑚蟲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也為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帶來繽紛色彩。
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的珊瑚蟲聚落,最初都是從一隻珊瑚蟲開始,透過緩慢持續的生長過程,才逐漸長成我們看到的珊瑚礁。
圖/iStock
在海裡看到大大小小的珊瑚,最初都是由一隻體積微小的珊瑚蟲,分裂再分裂而來,珊瑚蟲們不斷進行無性生殖,經年累月分裂出大量個體。
為數眾多的珊瑚蟲們世世代代分泌的碳酸鈣逐漸堆積,一直到如城堡般巨大,就形成所謂的「珊瑚礁」。
珊瑚礁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海中的熱帶雨林,提供魚類、甲殼類等生物棲息地與豐富食物、能量。
中研院副研究員野澤洋耕認為,珊瑚是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原本微小到肉眼無法辨認的一隻珊瑚蟲個體,居然能不停分裂生殖,最後數以億計隻珊瑚蟲群聚成唯一能夠從外太空觀察到的地球生命:大堡礁。
只是,珊瑚蟲用分裂生殖新增的,是跟上一代基因、外形一模一樣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無法增加基因多樣性,還會讓族群失去面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
因此珊瑚必須要另外花費時間、能量排精產卵,行有性生殖製造具有嶄新基因的後代。
珊瑚可以透過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繁衍個體。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GlobalFoundationforOceanExploration)
珊瑚也懂投資?雞蛋分籃放與孤注一擲的產卵選擇
不像魚類可以找到配偶後再產卵受精,固定不動的珊瑚只能直接把精卵釋放到海水中。
為了克服無法移動的劣勢,牠們會採取同步策略,約好在短時間內一起排出數量驚人的精卵。
如此一來就能大大提高精卵濃度來增加受精成功率,即使有掠食者在旁想趁機飽餐一頓,也會頓時眼花撩亂、顧此失彼。
人們眼中珊瑚產卵的美景,同時也是生物為了繁衍而克服大自然困境的努力。
珊瑚同步產卵還能再細分成兩種模式,野澤洋耕指出,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有些種類偏好分散風險,群體內珊瑚同時產卵,各群體間則是彼此錯開,可能往前往後幾天;另外有些珊瑚則是孤注一擲,約好「全部」一起生。
相對來說後者受精機率當然更大,但當天要是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因素攪局,該年可能幾乎不會有後代成功生存。
「看起來風險很高,只是既然會演化出不同方法,就代表雙方各有優勢。
」野澤洋耕解釋地說。
但不管是謹慎還是賭性堅強的種類,無法移動、不能彼此溝通的珊瑚,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約好一起產卵?自從1980年同步產卵現象被發現後,這謎團足足讓世人困惑了40年之久。
七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關鍵因子藏在月週期裡
從2010年開始,野澤洋耕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在珊瑚繁殖季(南臺灣通常是四、五、六月),來到綠島潛水調查。
調查期間,團隊每晚下水記錄珊瑚種類、數量與排卵時間,在累積七年的調查資料後,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發現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
根據研究團隊現有紀錄,隸屬於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的珊瑚是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分批同步產卵。
雖然群體間產卵日子錯開,但時程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綠島還有另一大宗珊瑚,是分在軸孔珊瑚屬(Acropora)下的一些種類,牠們是「全部」約好在同一天產卵,但到底是哪一天,每年觀察到的日期都不太一樣。
「繩紋珊瑚科就是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軸孔珊瑚屬也是在滿月後,但毫無規則可言。
」林哲宏說。
即使如此,兩者都是在滿月後產卵,研究團隊於是鎖定月週期的因子:月光,來進行檢驗。
繩紋珊瑚科vs軸孔珊瑚屬。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Wikipedia、iStock)
室內室外重複操作結果都顯示:夜間光源會抑制珊瑚產卵
由於繩紋珊瑚科的環菊珊瑚(Dipsastraeaspeciosa)在綠島很常見,觀察、樣本取得都很容易,加上生殖時間又有跡可循,團隊就選擇該物種來進行實驗。
「將月光遮住後,環菊珊瑚就提早產卵了。
」野澤洋耕表示,初步實驗結果意味著滿月後的黑暗,就是通知珊瑚準備產卵的環境訊號。
環菊珊瑚隸屬於繩紋珊瑚科,群體間大量產卵通常發生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
圖/林哲宏
為了避開其他環境因子干擾,實驗首先是在研究室的水缸中進行;接著團隊來到綠島北邊的公館附近,要確認珊瑚不論是在人工環境或自然棲地中,都會因為黑暗籠罩提前產卵。
「我們每天都下水,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還有滿月後一天幫珊瑚蓋上不透光的鋁箔布或透明布。
」林哲宏說。
結果符合預期:珊瑚越早被蓋上黑布,就會越快產卵,很規律地在接收到黑暗訊號之後的五到八天大量產卵。
研究團隊在綠島設置實驗觀察環菊珊瑚產卵,人工控制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和後一天都不照月光,發現珊瑚越早蓋上布,就會越早觸發產卵時機。
圖/PNAS
不同光譜的光源,都會有相同的抑制效果
除了照光與否,林哲宏還加入光源光譜與密集度的試驗。
因為2006年刊登在《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珊瑚可能會偵測月光。
野澤洋耕提到,論文中說明珊瑚只要照到月光,體內的cry基因就會表現,而且cry基因對藍光特別有反應。
所以團隊再回到研究室內,用人工光源模擬月光強度,分別給予紅、藍、綠三種不同色光,想確認是否真的如文獻資料敘述,不同光譜光源會給珊瑚帶來不同程度的刺激。
但實驗證實,三種色光照下去,珊瑚都一樣不產卵。
也就是說,目前蒐集到的線索都指向:黑暗是珊瑚產卵的關鍵。
40年珊瑚之謎,謎底就是日昇與月落之間的黑暗時段
經過一連串抽絲剝繭,終於確認夜間光線會抑制珊瑚產卵。
然而團隊想進一步了解,珊瑚於漫漫長夜中只要一瞬間照到光就會被干擾,還是要有多長曝光才能達到抑制效果。
因此團隊在實驗室環境中,個別探討了整晚黑暗、整晚照光、前半夜(日落到午夜)照光,還有下半夜(午夜到日出)照光等四種情形。
結果顯示,下半夜照光跟整晚保持黑暗的組別一樣,珊瑚在五天之後同步排卵;前半夜照光,效果與整晚照光相同,會讓珊瑚延遲生產且產卵同步率下降。
「看到這現象,我們推測珊瑚感應光線的受器應該有『營業時間』。
」林哲宏笑著說,受器營業時間大概是在日落後到午夜,不過不同珊瑚個體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
答案終於揭曉:以環菊珊瑚來說,只要連續兩個夜晚,於日落後有一小時左右的黑暗時段,就達成同步產卵的要件。
這也解釋了珊瑚為什麼都挑在滿月後繁殖,林哲宏指出,因為地球自轉同時月球又繞地球轉的緣故,每天月球升起的時間會延遲約莫30-70分鐘[註1]。
對照繁殖季四月的月週期,月初時月球升起會落在下午兩點多,之後每天延遲直到滿月,月球才會於日落後升起,而中間的黑暗期就是在告訴珊瑚:可以準備生產了。
選在滿月後生產是有其優勢的,野澤洋耕提醒說,環菊珊瑚產卵適逢黑暗、小潮,昏暗的環境能稍微蒙蔽掠食者目光,加上小潮時海浪沒那麼強,精卵不至於馬上被沖散。
研究團隊經過長年自然觀察以及實驗條件的控制,終於找出珊瑚同步產卵的秘密,關鍵就在繁殖季的滿月日之後的黑暗期。
圖1顯示滿月日之前,月光會抑制珊瑚產卵,圖2顯示滿月日之後,日落月昇中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
圖/PNAS
收到「暗」示後,珊瑚卵需要五天催熟
至於繩紋珊瑚科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的微觀機制,研究團隊還在努力研究中,有可能與精、卵的成熟機制有關,以下是研究團隊針對觀察現象的推測。
繩紋珊瑚科是雌雄同體,珊瑚蟲體內先產生精子與尚未成熟的卵子,當珊瑚接收到連續兩天黑暗的刺激,卵子的細胞核就會逐漸往卵細胞邊緣移動。
整個過程稱作胚核遷移(germinalvesiclemigration,GVM),需要花費五天左右。
胚核遷移完成後,卵細胞核會開始瓦解,耗時約莫三到四個小時,稱作胚核破裂(germinalvesiclebreakdown,GVBD),此時卵細胞幾乎已經為受精做好準備。
接著,成熟的卵子與精子會被打包在一起,變成叫做「精卵束」的構造。
野澤洋耕提到,精卵束被珊瑚排出體外後,會一路浮到水面,畢竟精卵在二維的海面相遇機率要比在三維的水下空間來得大些。
精卵束在水面破裂,釋出的卵子只剩最後一個步驟:擠出細胞內的極體(polarbody),就可以跟精子結合了。
有趣的是,年輕的卵會優先跟不同珊瑚的精子結合;但時間一長,即使是同一個珊瑚的精子也會接受。
「不然再等下去,不是被沖散就是被吃掉,受精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
」林哲宏補充地說。
成功受精後受精卵會沉到水裡,並發育成一隻具有纖毛、可以自由活動的實囊幼蟲。
實囊幼蟲會花好幾天在海底尋尋覓覓,待找到合適的地點,就附著、變態成為再也無法隨意移動的珊瑚蟲。
接著珊瑚蟲會不停地分裂、分泌碳酸鈣,長成一株株珊瑚。
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解釋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珊瑚產卵微觀機制。
圖/研之有物
奇妙機緣讓多年研究心血登上國際期刊
「說起來實在幸運,原本稿子都投到其他期刊去了。
」論文第一作者林哲宏笑著說,前一陣子日本學者高橋俊一來臺灣訪問交流,意外讓這次珊瑚產卵新發現得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琉球大學教授高橋俊一在中研院停留時,順道拜訪同鄉人野澤洋耕的研究室,閒聊之下發現兩人居然還是大學同學。
「大學時我們僅是點頭之交,畢業後再也沒有對方消息了。
」野澤洋耕表示,高橋俊一後來在琉球大學進行熱帶生物基因、分子領域研究;自己則是在中研院、綠島兩邊奔走,做珊瑚生態、行為調查,沒想到老同學會偶然在學術圈再度相遇。
在高橋俊一的建議之下,雙方合作將實驗擴展得更加完善。
林哲宏提到,高橋提供一些安排實驗、投稿期刊的秘訣,像是在實驗室內與自然環境中重複出相同結果,增加成果的說服力;撰寫論文時盡量保守,只寫已經確定的內容,不要節外生枝;還有花心思修飾文字段落安排,保持耐心與審查委員溝通等等。
巧妙的緣分促成臺日研究團隊跨國合作,也讓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勤奮研究的成果有機會能夠被刊登在重量級期刊中,讓珊瑚產卵真相可以得到更多注意。
珊瑚產卵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野澤洋耕副研究員(中)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右)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終於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圖/研之有物
艱難的生態研究柳暗花明,組成跨國團隊再出發
回想起當初因為潛水的興趣才選擇珊瑚當作研究主題,經過20多年後,野澤洋耕慢慢開始期待自己的研究,能為持續減少的珊瑚族群帶來些貢獻。
野澤洋耕提到:「很開心可以在這裡研究,中研院的支持讓我沒有後顧之憂。
」
解開環菊珊瑚的同步產卵之謎後,林哲宏接下來要到現任老闆的老同學:高橋俊一在琉球大學的實驗室,展開新的珊瑚研究計畫。
而野澤洋耕表示,他還是會繼續協助林哲宏的博士後研究,因為這次主要聚焦在環菊珊瑚,他們還想知道同樣是繩紋珊瑚科的其他種類,是否也是因為黑暗刺激同步產卵;還有軸孔珊瑚滿月後不規律的產卵模式,以及缺乏光照反而不產卵的現象,背後是否有更多秘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珊瑚產卵的成果發表後,野澤洋耕收到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學者LevyOren的來信。
LevyOren是在紅海研究光害對於當地珊瑚族群的影響,他對這次刊登的研究內容非常感興趣,更期待有機會能合作。
原本珊瑚產卵的主題,因為一年只有一次觀察產卵機會,還要天天夜間潛水調查,風險之高、過程之辛苦,讓許多學者望之卻步。
如今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的堅持有了回報,而且橫跨紅海、綠島、琉球三地的搶救珊瑚大冒險,就在前方等待著他們。
註解
註1:因為月球繞地球轉的軌道不是正圓,因此每天月亮升起的延遲時間會依照月相時間(新月/滿月)和季節而有所變化,延遲時間大約從30-70分鐘不等。
延伸閱讀
Lin,C.-H.,Takahashi,S.,Mulla,A.J.&Nozawa,Y.(2021). Moonrisetimingiskeyforsynchronizedspawningincoraldipsastraeaspeciosa. PNAS, 118(34).“CoralFacts.”NOAACoralReefConservationProgram.“HowDoCoralsReproduce?”GlobalFoundationforOceanExploration.“Whatarecorals?”NationalOceanService.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6篇文章
・
1977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04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的分解機器
1
9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1
4天前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4天前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1
5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1
2022/08/26
RELATED
相關文章
勸你別碰!認識可愛又致命的「菟葵」
解開古代魚類耳朵裡的「石頭」秘密!專訪古生物學家林千翔
熱極生悲——全球暖化對熱帶珊瑚礁魚類的影響
大堡礁——蘊藏無限奧秘的珊瑚礁│環球科學札記(54)
斐濟記事——被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群│環球科學札記(51)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石珊瑚 - 中文百科知識
石珊瑚(CAVE CORAL):鐘乳石和石筍等受水淹沒,水退後,其外表由於滲出水流常沉積較小的拳狀堆積物,狀如珊瑚,故名。狀如葡萄的稱“葡萄石”。狀如菜花的稱“石花”,多數 ...
- 2石珊瑚和軟珊瑚有什麼不同? -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生態櫥窗 · 軟珊瑚:珊瑚是動物而不是植物。肉質厚實的軟珊瑚,所分泌雖然也是碳酸鈣骨骼,但卻是不相連續的小骨針,被包在組織中支撐群體,所以摸起來自然是軟軟的。 · 石 ...
- 3珊瑚的種類-珊瑚礁主題館 - 農業知識入口網
◎石珊瑚;具有堅硬的碳酸鈣骨骼,牠們是最主要的珊瑚礁建造者,也可以說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在動物分類學上,石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門珊瑚蟲綱菟葵亞綱的石珊瑚目,全 ...
- 4石珊瑚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石珊瑚目(学名:Scleractinia)是珊瑚纲六放珊瑚亚纲的一个目,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曾被称为像是植物的动物(Zoophytes),能分泌碳酸钙骨骼形成坚硬的礁体, ...
- 5台灣新種石珊瑚躍上國際海岸開發卻步步進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發現兩種石珊瑚,以台灣及發現之地區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並已分別發表於今年1月及3月《動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