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女孩的悲慘人生我該怎麼活下去?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缺愛女孩的悲慘人生我該怎麼活下去? 12-04. 我是一個出生於農村家庭的小孩。

我爸是家裡的老三,他家一共生了8個小孩,他極度缺愛,一輩子以錢為安全感。

我媽是家裡的 ... 標籤:缺愛 缺愛女孩的悲慘人生我該怎麼活下去? 12-04 我是一個出生於農村家庭的小孩。

我爸是家裡的老三,他家一共生了8個小孩,他極度缺愛,一輩子以錢為安全感。

我媽是家裡的老二,也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我媽也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我沒有付出多少愛。

我從小在他們的爭吵和打罵中成長,一直被教育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於是我自上學起就一直是那種學習特別認真的人,下課也在埋頭學習,成績一直挺不錯的。

上學期間我交到了一些朋友,因為那時我特別渴望朋友。

現在我在上大學,我今年大三下學期了。

我能清晰地說出以上事實,是因為我在大學遇到了一個給我愛的女孩。

期間經歷的痛苦掙扎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懂。

現在我的心理狀態猶如1-2歲的正常嬰孩,只要她不跟我單獨一起溫柔對話,我的心就是散的,或是緊張,各種難受的狀態。

我該怎麼活下去?總有一天我們要分開。

有人能幫幫我么?我該怎麼做? 1愛愛,放下控制,自由地做自己。

這也是愛的美好地方吧,被接納的價值感,安全感,甚至不止於被接納而是尊重,感覺自己有力量,喜悅,平和。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給予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便於管教而強加的生存焦慮和價值感的欠缺,中國的文化如果不是把孩子視為玩具,也是把孩子視為不平等的。

中國文化必須死亡!2愛不是什麼?愛不是肆無忌憚和自私,自私的做自己。

自由的做自己,感覺到自己深深被接納的安全和放鬆。

可是很多人的做自己是二重洗腦中的第二層中的造作。

3二重洗腦二重洗腦指先失去一個東西然後通過大腦中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在得和失的循環中迷失了。

4人格人格是一種控制。

5冥想止和觀止,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

觀,讓自己變成無物,一個空間,讓經驗和情緒在其中來來去去,所有的次人格都能自由表達而自己不迷失。

止是鍛煉定力,觀才是根本。

7情緒的坑洞可能在冥想的時候,觀的時候會體驗到被強大的空虛吞沒,要麼先練定力,要麼在其中死去。

8冥想是為了超越你即空無。

9關於找心理治療師的一些建議和看法無論是正向思考還是行為療法什麼,都是狗屁。

比如,無論你在思考「我是受歡迎的」or「我是不受歡迎的」,兩者的核心,推動力的核心都一樣是源於失去認同的恐懼。

所有的一切,治療的意義,在於超越這個恐懼的根源而不是僅僅換一個推動力的方向。

治療根源的分裂。

即使被吹上天的催眠,也僅僅是催眠罷了。

10原諒自己和別人,任何人。

11謝邀12多說一點愛自己,對自己負責任。

對自己承擔起責任的獨立,甚至冷血,因為你的生命是你的,不屬於任何人,任何人都沒自己重要,這不同於自私。

缺愛的人會特別渴望在愛情中獲得愛,但是兩者是不同的。

就像你描述的,你是一個一兩歲的心理狀態,是需要填補小時候的關愛。

而你遇到的異性,沒有義務也幾乎不可能給你那種家長式的無條件關愛。

很多人都是在愛情中渴望彌補早年的親情,卻被這種難以實現的愛情再度傷害。

所以,最佳的方法當然是找心理諮詢師幫助。

安全感,在很小的時候是要靠父母給予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溫柔一推,讓孩子慢慢可以獨立得擁有安全感,這是很重要的「心理斷乳」過程。

如果缺少這一步,安全感的建立就會有很大的難度。

以錢為安全感,本質就是缺乏情感安全感。

缺愛,不止與父母如何對待自己有關,與父母之間是否相愛也有很大關係。

父母的假性親密關係,會導致對孩子的愛,往往存在情感障礙。

很多孩子說「父母很愛自己,物質上很能滿足自己,遷就自己,但是精神上的表達是非常貧瘠的」,就是因為父母自身的情感精神領域並不滿足。

缺愛的人遇到的問題遠不只是缺乏安全感。

馬斯洛曾說過,人必須客觀認識現實,在世界的浪潮里前行,才能放下幻想與偏執,成為更好的自己。

缺愛者的心理表現在下面幾段中有詳細敘述,但在戀愛中最常見的三種心理問題是:厭惡、恐懼、羞恥。

厭惡與評價焦慮有關,恐懼與孤獨無助有關,羞恥與情感挫折有關。

這些心理現象往往源於早年,重現於當下。

佛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即能量。

放下對他人的屠刀易,放下對自己的屠刀難,若能放下,立地成佛。

視他人面目可憎,視他人心生畏懼,視他人羞愧難當,皆因色相誘發心魔所致。

心魔非秉性而生,而是創傷所致。

缺愛者在戀愛中渴望得到愛自己的人,而不是追求自己愛的人,是把自己擺在了被照顧者的位置上,在戀愛關係的最初,就是心理不平等的關係。

缺愛者,小時候缺少好好被愛的經歷,很多心理功能發展受限,集中體現在愛別人的能力和勇氣的喪失。

2016年6月27日更新。

今天朋友圈看到來自某心理專家的一段話,「孩子,不是你不夠好,父母只是無條件的恨你而已。

真實的世界會遠遠比家庭溫暖,承認過去的真相,就有機會創造未來無數的可能。

所有的苦難,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

」,看了以後我覺得很震驚,心理學界對父母斥責的無形火焰越燃越烈,越燒越猛;對自我的崇拜越演越勝,越唱越嗨,真是可怕!不得不說幾個觀點:1、沒有哪個父母會無條件恨孩子,那是否定哺乳動物特性的。

只有可能是創傷重演、或者處境堪憂遷怒孩子。

2、創傷重演,也可以按傳統精分來說,叫強迫性重複,是父母通過讓別人受苦,好讓別人能體會自己曾經受過的苦,好讓別人能理解自己心裡為什麼痛苦過度,以至於防禦扭曲。

3、當父母創傷重演的時候,孩子確實是很無辜,因為非健康心理的成年人(包括心理諮詢師)都沒有能力去覺察和照顧到對方的潛在用意,孩子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會被傷害。

4、但是父母就算看起來是「有意傷害孩子」,這個「有意」也不是對孩子的恨,而是創傷的重演。

5、自我崇拜,會陷入不健康自戀,不必展開,很多諮詢師已然身在其中。

6、愛他人、也愛自己是心理治癒的終極衡量標準,恨他人、過度愛自己則不是。

2016年5月18日更新,清除了以往的更新記錄,經過長期的分析,與澳洲心理學界朋友們的長期探討,這次可以視為理論初步成型,相應的系統整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名為思行聯結療法。

簡單表述如下。

缺愛心理:拒絕與眼前的人建立積極正面的聯結,而是與內心的幻想世界建立積極正面的聯結。

缺愛心理成因:當父母養育者讓自己非常失望的時候,情感開始隔離,但是日常生活卻仍然需要他們,而且不能表現出來非常厭惡他么。

既需要對方,又厭惡對方,既要靠自己,又沒有能力靠自己。

缺愛心理有以下心理特徵: 幻想。

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lithromantic性向:一個人沒有被你追到,存在於你的幻想中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而一旦被你追到,從你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後,你會覺得非常討厭非常想跑開。

偽裝。

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

善變。

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隔離。

「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

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脆弱。

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

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羞愧。

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

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嫉妒。

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

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

掩飾。

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

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

自戀。

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

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膽怯。

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

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

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

刺激。

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

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

安撫。

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抑鬱。

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失控。

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

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社交恐懼。

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係也不錯,但是進入複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

往往是因為之前專註於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愛情悲劇。

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

另一種愛情悲劇,是對愛情本身的放棄,由於對愛的無能,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反覆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或者根本不愛的人。

這讓他(她)避開對真愛能力缺失的羞愧、焦慮和自我否定,從而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

反思傳統治療:傳統治療尤其是傳統精神分析治療、靈修,往往是在助長幻想,甚至是在同時滿足諮詢師自己的幻想。

每次聽到數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的時候,我覺得諮詢師和來訪者可能犯了一些基本錯誤,讓他們都非常陶醉於這種與現實脫軌的咨訪關係裡面。

真正有效的治療不用很多次。

反思傳統勸戒:過分強調」自我接納「的傳統治療,可能讓你沉溺於幻想;過分強調」尊重現實「的長輩勸戒,則會讓你失去內在的能量。

內心的幻想、想像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失去了與現實的正確聯結,要完成這種聯結,是一個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封閉內心與現實他人通過某種內在動力完美結合的難題。

以下資料,通過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非安全型的兒童,在成年後也會持續表現出迴避、抵抗、紊亂傾向,也就是所謂的缺愛特徵。

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安全型|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

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焦慮迴避型|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焦慮抵抗型|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

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Weston,1981;Sroufe,1990)。

紊亂困惑型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Solomon,1990)。

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

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

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etal.,1986;Sroufe,1979,1996)。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

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

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1996)。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

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Beeghly,1987;MainHesse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al.,1985)。

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

這個實驗依據MainGoldwyn(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

(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

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

兩個研究(Hamilton,1994;Waters,etal.,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

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

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Zeifman,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

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Ijzendoorn,1995)。

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BenoitParker,1994;Fonagyetal.,1991;Radojevic,1992; Steeleetal.,1996;Ward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

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SteeleFonagy,準備中)。

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據統計,中國安全型依戀者占統計人數的15%左右。

缺愛的人都有哪些表現?怎麼改掉這些?-盧思行的回答小時候缺愛長大後如何正常愛別人?-盧思行的回答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盧思行的回答 第一回答和說說關於我的生活沉重的話題這問題我也不好回答,我就隨便說下吧,我在家中也不順,我的父母在很多方面也不優秀。

我的媽媽在朋友親戚面前特別的善良,感覺就是有時會軟弱,不會特別為某事競爭,有時應為一些事會失去一些原則,遇到不順心的事又在家中發火,讓我在家中感到好痛苦,我跟她交流有時也會衝突,但我也會盡量考慮她,畢竟他就這脾氣,對我總是不放心,有點溺愛。

再說一下我的爸爸,他是單親家庭,所以也是很缺愛的人,他和他的爸爸相依為命,總是認為他爸爸最重要,有時他爸爸的重要性超過任何人(包括我這個兒子55555555___),我感到心裡特別不平衡,我抱怨說多了,他就不睬我,思想有時並不開竅,考慮問題並不全面,不知事情輕重。

我就是在這個家庭長大,導致我的心裡素質並不好,為人處世也很差勁,在初中,高中總被人孤立,欺負。

現在我大一了,經過將近兩個學期的生活看懂了很多道理,但人際關係還是不太好,很多事情。

我的寢室人還不錯,只是跟我關係不鐵吧,我有問題時,說出來,但他們還會主動幫我:)。

只是他們遇到問題,我也會主動幫助。

我就不訴苦了,我來說說解決辦法吧,自己該則么樣則么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你想獲得別人的愛,首先就要愛自己,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如果不值得那別人為何愛你呢?我想你一定很痛苦,也一定恨父母讓你變成這樣,雖然我也很恨,但隨著自己長大,我卻看淡了,父母不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我卻從他們人生中卻看到了很多的教訓。

人長大以後,總是會遇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所以我只想對你說,照顧好自己,過自己的生活,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自己是最棒的,自信一點。

學姐別傷心了,想開點,找到生活的樂趣。

具體解決問題請看小時候缺愛成年後如何解決?小時候缺愛成年後如何解決?-心理學 還有 感同身受,沒有愛的人生,正如一潭死水。

既然沒有人愛你,那就無需再考慮任何人啦,好好的自由自在的不顧一切,怎麼開心自在怎麼活。

對那個女孩好點也對自己好點其他不用想太多 真矯情如果這叫悲慘的話很多人應該已經死了 推薦閱讀: ※暴飲暴食是不是缺愛的表現?※缺愛的孩子,在人群中能第一眼識別嗎?缺愛的孩子常見的表現有哪些?缺愛一般是由於什麼引起的?※為什麼缺愛容易造成性格扭曲?※沒有人生目標是因為缺愛嗎?※缺愛的人怎麼改變懦弱、自卑?從頹廢、墮落中振作? TAG:缺愛|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