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 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 - 臺灣女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沒有悠遠的歷史與宏偉的校舍,但卻是1930年代以降,女子教育職業學校發展的縮影。

它是「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即今日的大安區的「金華國中」。

跳至內文 跳至索引列 如果可以從一粒沙可以看全世界,那麼從這所學校,就可以看出日治晚期至戰後,女子教育是如何受國家政策牽動而變革。

沒有悠遠的歷史與宏偉的校舍,但卻是1930年代以降,女子教育職業學校發展的縮影。

它是「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即今日的大安區的「金華國中」。

1937年3月15日,臺北市教育課歷經了10年歲月的爭取,終於獲准成立「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

這是最早擬案設立的家政女學校(但成立時間卻晚於臺南、嘉義、臺中、高雄等州之後),性質上屬於「實業補習學校」,修業年限為二至三年。

教育目的,在於緩和女性升學競爭的壓力,同時期望能發揮安定社會、加速同化的作用,因此課程偏重禮儀、才藝和技藝訓練。

由於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吸引了不少人報考。

然而隨著戰事的擴大,總督府為求提高社會生產力,要求位於市內的家政女學校,改辦轉型為商業學校,該校遂於1944年改制為「臺北市立商業實踐女學校」,翌年光復後暫依學制而改名「市立初級女子商科職業學校」。

隔年再度配合政策的需求,改組成女子初中。

1950年代,該校曾一度改為完全中學,1961年在「省辦高中、市辦初中」的原則下,又重回女子初中的規制。

1968年配合九年國教的開辦,改為「金華女子國民中學」。

自1989年起,隨著男女合校風氣逐漸成熟,開始招收男學生。

綜觀日治時代的實業補習學校,有不少到了戰後時期,都如同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一般,轉變為各縣市立的中學或職業學校,如臺南家齊女中。

不過可別以為這些由實業補習學校轉型的中學,它們就缺少就學競爭力。

單以金華國中來說,它可是初中聯考的時代,名聲響叮噹的第一志願。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記者,〈最短距離をねらって──生まれた臺北家政女學校〉,《臺灣婦人界》,卷4期4(1937年4月),頁112-114。

臺北家政女學校同窗會編,《臺北家政女學校同窗會會員名簿》,臺北:臺北家政女學校,1940年。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校史 angle-left清代臺灣育嬰堂 法學教育中的女學生(1930年代─)angle-right 主題辭條標籤雲人物特寫(17) 信仰(13) 公共參與(13) 刊物(9) 化妝(8) 原住民族(17) 台北(30) 台南(10) 同志(12) 基督教(13) 女性工作(35) 婚姻(32) 婦女(8) 婦女運動(9) 婦運人士(15) 媒體(11) 客家(8) 專業化(7) 性別不平等(33) 性別分工(7) 性別刻板印象(9) 性別平等(24) 性別意識(6) 性別角色(27) 教育(42) 文學創作(14) 服裝(24) 服飾(6) 母職(12) 漢人(37) 父權體制(7) 父系社會(12) 社會參與(9) 社會教育(10) 社會運動(9) 空間(18) 習俗(41) 藝術工作(7) 親屬(14) 解嚴-現今(25) 身體意象(14) 身體規訓(18) 醫療(7) 高等教育(12) 高雄(7) 推薦閱讀相關出版關鍵詞:年,,臺北,,頁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關鍵詞:年,,臺北,台北,教育女子初等教育的推手─蓬萊公學校關鍵詞:,臺北,年,校史,台北,教育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主題辭條 身體文化 婚姻地位 日常生活 風俗文化 教育 工作 女性創作 婦女運動 法律 科技 大事記 多元史料 研究資源 展覽回顧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 社群連結 參考資訊 臺史博出版品 目前瀏覽量:1234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