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 禪修:要慎重行事 -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打坐」有:一為靜坐,二為禪修靜坐:只要姿勢坐對,心中不想雜事,心平氣和,注意丹田,隨著呼吸自然起伏即可。

這於一般人自己可以做到。

禪修:則必須有老師指點 ... 進階搜尋 全站搜尋 課程 講師 討論與分享 最新訊息 佛學工具 全站搜尋 法鼓講堂 禪修 念佛 佛學經典 生活佛法 法會 實體課程 頻道總覽 最新訊息 講師一覽 學佛工具 捐款護持 阿彌陀佛 您好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法鼓講堂禪修念佛佛學經典生活佛法法會實體課程 法鼓講堂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3-法鼓講堂 線上課程 2021-01-28 法鼓講堂-2022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21-01-09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禪修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佛在平常日用中 線上課程 2013-12-16 從禪的觀點談成功、方法、目標 線上課程 2011-06-07 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 線上課程 2011-06-06 戒定慧 線上課程 2011-03-21 禪修與信仰 線上課程 2010-12-16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念佛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共修念佛的功德 線上課程 2011-06-24 自力與他力 線上課程 2011-03-22 處處觀音菩薩 線上課程 2011-03-01 信心、願心 線上課程 2010-12-16 念佛就是修行 線上課程 2010-12-16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佛學經典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2-聖嚴法師經典講座 線上課程 2021-01-30 DDMTV04-法鼓山經典講座 線上課程 2021-01-27 法鼓講堂-2021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21-01-08 法鼓講堂-2020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17-02-10 法鼓講堂-2019歷史課程 線上課程 2017-01-19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生活佛法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DDMTV01-大法鼓 線上課程 2021-01-30 DDMTV05-大法鼓英文版 線上課程 2021-01-26 心六倫 線上課程 2012-12-07 人間淨土的實現 線上課程 2012-07-12 心靈環保 線上課程 2012-01-1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法會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七:法華壇 線上課程 2015-10-04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二:禪壇 線上課程 2015-06-28 2010年度大悲心水陸講座十二之一:水陸總說 線上課程 2013-12-20 梁皇寶懺講要(十講之十):卷十 線上課程 2012-05-23 梁皇寶懺講要(十講之九):卷八、卷九 線上課程 2012-05-1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實體課程學堂首頁 最新課程 最新【福田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2-06-01 最新【佛學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2-04-20 最新【法鼓長青班】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2-04-16 最新【快樂學佛人】上課一覽表 實體課程 2022-01-01 最新課程討論 四種還保 徐豊越 4年前 感恩聖嚴師父開示:我要提升人的品質我要建設人間淨土 徐豊越 4年前 無法觀看 Mengyang 4年前 資格限定?有心者,與課程目標相符者 阿盛 5年前 資格限定?! Y筑筑/p> 5年前 更多講師介紹 講師介紹 常惺法師 現任:美國舊金山道場監院。

...... 詳細介紹 禪坐靜修學佛疑難生活佛法心得感想健康飲食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如何〝悟〞請說!!! 1年前 1 禪坐無法專注 2年前 0 參話頭 3年前 0 耳根圓通聽到像耳鳴的聲音 3年前 7 「身心脫落」是悟境的體驗 4年前 13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五蘊空與物相的成住壞空與心理的生住異滅 2月前 6 念佛 4月前 0 用水驅除盆栽上的害蟲,但又怕傷到蟲子 1年前 0 在家可否唸誦地藏經 3年前 0 如來十二部經每一部的名稱?以及十二部一共有幾本經及經名? 4年前 4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常懷淨願、少惹私欲 5年前 142 戒是良藥 5年前 2 在家如何做供養偈 6年前 1 菩薩的化現, 6年前 1 出世間的真理世界 6年前 2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光明的攝化力 5年前 12 《法鼓鐘聲》 5年前 15 缺乏同舟共濟的互助精神 5年前 2 觀世音菩薩 5年前 14 四個人 5年前 1 更多討論與分享 熱門討論與分享 出家眾可以參加什麼運動活動? 9年前 5 佛教徒的飲食觀 10年前 3 更多最新消息 【2022法鼓講堂◆最新預告】 2022-05-26 7月份法鼓講堂/明末佛教與四大師復興與融合/常林法師 敬邀您上網聆聽! 明末佛教在思想與修行... 【2020水陸總壇概說】(講師:果毅法師) 2020-11-20 數位課程新上線!果毅法師主講【水陸總壇概說】共四講,敬邀您上網聆聽! 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 【數位頻道總覽】聆聽法語淨化心靈 2018-05-30 ... 佛學辭典國語文辭典佛經原典檢索佛學資料檢索梵、巴、藏語言教學 學佛工具首頁 佛學辭典 一行佛學辭典 學佛工具首頁 國語文辭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漢典(簡體字) 學佛工具首頁 佛經原典檢索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學佛工具首頁 佛學資料檢索 DDBC整合搜尋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書目期刊檢索)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國家圖書館)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時間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佛學規範資料庫-地名規範資料庫高僧傳GIS專案(法鼓佛教學院數位典藏組)印順導師著作全集 學佛工具首頁 梵、巴、藏語言教學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梵、巴、藏) 回禪坐靜修分類 靜坐。

禪修:要慎重行事 發表者:paull 發言時間:9年前 「打坐」有:一為靜坐,二為禪修 靜坐: 只要姿勢坐對,心中不想雜事,心平氣和,注意丹田, 隨著呼吸自然起伏即可。

 這於一般人自己可以做到。

禪修: 則必須有老師指點教導,因為「禪修」不只是身體的靜坐, 還要顧及心念的活動。

在身與心之間,彼此互為影響。

若因心理不平衡,禪修不易,不但不能收到身心之益,反而有害嗎?     回覆內容 確認 取消回覆 天平座 9年前 1樓     雖然現在社會風氣敗壞,如能諸事自省、存心向善, 進而影響他人,社會自然祥和。

  現代人因生活焦慮,對健康問題也就十分重視,而「打坐」 能使身心平衡,目下十分流行。

聖嚴法師指出,「禪坐」確實可以修心健身, 卻不可隨便自己修習, 也不是依照圖說自己摸索可得,若因方法不明,姿勢不正, 則不但未收身心之益,反而有害。

  心有雜念紛飛時,或者瞌睡現象,也可能產生一些幻覺時, 就要用觀念及方法來導正了,若無老師在一旁糾正身心的反應, 便易走入魔境。

  由於有如此的嚴重性,聖嚴法師特別強調「禪修」一定要有老師指導。

而且要慎重選擇老師,因為「禪修」會令身心產生一些好、 壞不定的反應,若無有經驗的老師指點,就不知如何處理了。

  拜師則宜先行瞭解這位老師的來歷,不可人云亦云, 隨便拜師學打坐,萬一這位「老師」本身修行不夠,觀念不正, 方法不純,則往往會因他的錯誤而將學生帶入岔路。

  唯有找到正統禪門的良師,才能使你落實禪修的工夫, 遵循正常方式禪修,才是求取身心健康與身心自在的門徑。

    禪悅 9年前 2樓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身心都有好處。

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 能使自己減少執著,也能使頭腦更冷靜、更清楚; 再進一步,便能產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域。

  從禪的觀點來看,若無佛法的指導,由靜坐所產生的智慧 仍然是帶有煩惱的。

由於他的自我中心還在, 一旦遇到跟自己有衝突的人、事、景物之時, 他的內心就會痛苦掙扎了。

  靜坐,的主要目的,在於集中散亂的心,使它漸漸變成統一心。

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統一之時,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自我而 達到了無我的階段。

其實那只是靜坐的層次,或是定的層次。

定的經驗也有高低,故有四禪八定之分,但都不出於統一心的範圍, 而且尚未達到及於無心、空慧的實證。

  師父:如果用禪宗,教禪悟的角度來看, 「定」的經驗,未必等於禪宗的禪定。

如六祖惠能說: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 接觸諸種外境而心不亂,「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

」   可見禪宗的禪定,是在清淨的智慧觀照,不在於統一心的定境, 因為若住於統一心的定境,依舊未離執著。

  對於禪修者而言,最難化解的執著,是感覺到自己 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經驗,他可以什麼都不要,就是無法擺下 自我的觀點價值和經驗價值,所以,尚有驕慢心。

  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便是沒有真得解脫, 也沒有真正完成無漏的智慧。

    justinas 9年前 3樓     有許多人一開始,學禪就想達到「無我」境界。

聖嚴法師指出,禪修就像吃飯一樣,並非吃第一口就會飽, 必須累積的修行,通過受苦受難及救苦救難的磨鍊,才能見性的。

  首先要認清世上萬物並非永遠存在,任何事只要加入 別的因素就會起變化,所以說「世事無常」, 變化不定的東西就是「空」,「空」就是「無我」, 而「無我」就是「真我」。

  聖嚴法師說「世上沒有真我」。

世人就是太執著「有」,才會帶給自己痛苦、煩惱及困擾, 必須理解人生是無常、是苦、是空,而以修行的方法, 時時反省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承認自己的錯誤。

  所謂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起慚愧心、懺悔心、發願利益眾生。

只要能夠用修行方法達到無我境界,真我就會自然顯現, 「真我」也就是「佛的境界」,而佛是無處不在,等於是「空」。

  一般人常有煩惱,就是過於執著,想追求、又追求不到, 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源源不斷的欲望不能滿足, 若要去除煩惱就要放下貪求的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煩惱。

如心理不平衡,禪修,不但不能收到身心之益,反而有害。

    優然 9年前 4樓     從祖師們悟後所說的銘文、歌偈之中, 體會到一點他們所悟的是什麼;唯有了相當證悟經驗的人, 始能看到文字的涵意是什麼?   例如三祖僧璨的〈信心銘〉,永嘉玄覺的〈證道歌〉, 清涼澄觀的〈心要法門〉,洞山良价的〈玄中銘〉等, 由於各人所悟的深淺不同,他們所道出的悟境也自不同, 所以雖皆可作為通向悟境的指路牌,並不一定能夠看作悟境的終點站。

  凡有佛事,當有魔事相伴,無魔障則不能顯出修行佛道之不易, 無魔事也無從鍛鍊修道心的堅定。

可知, 由於用功已著到一點力時,可能會產生種種的幻覺, 幻覺也有深淺和真假。

不論真假,均宜不為所動,必須有老師指點教導, 繼續修行,最為妥當。

  當然,對於初心的禪者,魔障是惱人的事, 如果多了,就很容易使人放棄修行。

  如果知見正確,雖遇任何魔境,也不致落入魔道。

明因果便不致受魔誘惑為魔唆使,偏走捷徑,行不善業, 曲解佛法,自害害他,而還以為代佛宣化。

識因緣便不致受魔境所迷,被魔事所騙。

明因果,不落於邪惡的頑空;識因緣,不落於虛妄的幻有。

  因為「禪修」不只是身體的靜坐,還要顧及心念的活動。

在身與心之間,彼此更互為影響。

    一心 9年前 5樓     《商業周刊》專訪 聖嚴法師 節要  禪修的真正意義   我本身並沒有計畫一定要做什麼,或一定不做什麼;而是因應這個社會、環境或佛教界的需求,漸漸推上了這麼一條路。

可以說,我是以平常心、隨緣心做事,因緣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因此,對於應該做的,能夠做的,我們盡量做。

  我是一位出家人,所以對得失看得比較淡一點,成敗差別觀念比較少一點,只是如實地做事,至於未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沒有預料,也沒有猜測。

能夠做多少,便盡我們的力來做,只要對人有益,能夠做的,就要推動。

  修禪的意義,應該說是修禪的目的及功能。

一方面是使身體更健康,運用禪的觀念及方法,在身體及心理上得到一些平衡與調整。

身心較平穩之後,對於所處的環境,能夠產生安定作用,這便是推動禪修的一種目的及功能。

  至於說,產生了多少功能,這也是問題。

有一些人問:禪的推動或佛教的推廣,看起來很興盛,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改變?可見我們的努力還是不夠,影響力不是很大。

  參加過禪修或接受了禪修觀念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得到幫助,但這不是頭痛吃阿斯匹靈,或者發炎打消炎針即可速求成效的,需要付付出耐心和毅力,不斷練習,不斷反覆的認同,或在觀念上作糾正。

  否則,只是聽到或學到一點點,就想改變自己的生活, 改變我們的社會,這可能是講得太理想一點。

  只要每天用+五分鐘的工夫, 或者在觀念上反覆地復習或思考,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現象時,就會覺得,在複雜之中還是有單純,在單純之中,是不需要感覺到,由於突發事件或壓力所帶來的緊張、恐懼及憂慮。

  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禪的修行,便已值得肯定,值得去試了。

    海蓮 9年前 6樓     禪宗主張初學者,應當從練習打坐著手, 因為打坐的姿勢,最容易集中心念而去除妄想雜念。

  對於學佛很久的人,打坐本身,便不算是修行了。

因為禪宗是以鍊心為主,首先從散亂妄想心,轉為集中專注心, 再轉進為統一心,最高層次是無我、無相、無執著的無心, 便算是開悟見性。

  所以,真正禪宗的修行,不在修煉身體,乃在修身修心之後 的超越身心世界,稱為自在解脫。

這個心是以自己的[現在一念],觀察自己的前念及後念, 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心向心念的活動「是什麼,在做什麼」, 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不要被環境的刺激所困擾及動搖。

   鍊心,不僅能使自己的心不隨境轉,而且還要使得環境 隨著自己的心向而轉變,這必須要有相當的修為。

如果平常就保持平穩集中的心,收到身心之益、心量放大, 那麼自己的行為,自然就可以影響他人。

    海蓮 9年前 7樓     禪宗主張初學者,應當從練習打坐著手, 因為打坐的姿勢,最容易集中心念而去除妄想雜念。

  對於學佛很久的人,打坐本身,便不算是修行了。

因為禪宗是以鍊心為主,首先從散亂妄想心,轉為集中專注心, 再轉進為統一心,最高層次是無我、無相、無執著的無心, 便算是開悟見性。

  所以,真正禪宗的修行,不在修煉身體,乃在修身修心之後 的超越身心世界,稱為自在解脫。

這個心是以自己的[現在一念],觀察自己的前念及後念, 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心向心念的活動「是什麼,在做什麼」, 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不要被環境的刺激所困擾及動搖。

   鍊心,不僅能使自己的心不隨境轉,而且還要使得環境 隨著自己的心向而轉變,這必須要有相當的修為。

如果平常就保持平穩集中的心,收到身心之益、心量放大, 那麼自己的行為,自然就可以影響他人。

    如夢 8年前 8樓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中說:剛學坐禪的人, 應依據《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修行觀法之第一種, 叫作「日沒觀」。

在太陽快下山時,光線柔和最宜作落日觀。

〈修心要論〉云:「端坐正念,閉目合口, 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

」   《觀無量壽經》的原文則云: 「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

」 五祖的意思是說: 心裡觀想著在平視線外,有一輪落日光景的太陽。

太陽可遠可近,繼續觀想著,不要離開那太陽,漸漸地, 便忘了自己,心中只有落日時分的太陽。

  如此的落日觀, 開始還很清楚有一日輪,慢慢的,太陽可能不見了, 而只有落日之光,連自己也與落日之光合而為一, 沒有身體,沒有心,好像整個宇宙都化成了落日之光的世界。

  《禪的世界》:這種方法很有用,只要浸在落日的光裡, 則這可以修成「落日三昧」。

 五祖弘忍又說:夜間打坐時,可能見到種種善惡境界, 也可能見到青、黃、赤、白等種種光,甚至會發現自己的身體 變成很大的光,或見如來身相在你面前出現,或見種種變化, 凡此種種似乎都是好的現象。

如果只是靜坐、誦念經咒,或禮拜諸佛,的確是很好的瑞相。

  但是五祖弘忍,卻把這些境界,要我們習禪的人,當成妄想境。

他說:當這些境界的出現或變化時,應該如 「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

」 立即收起你的攀緣心,不能把念頭執著、沈迷於這些境界中, 這些都是幻覺,都是空的。

  為什麼有虛幻? 乃因心理出現了意識。

這意識可分為二種: 一是使我們的心在造、種種因,而產生反應的意識; 另一種就是心在想像,而產生的反應。

可知弘忍的修行方法,是從「觀」入手,而所得的種種反應, 不管是身相或是心相,都認為是虛妄的。

這才能獲得禪的智慧,也就是解脫的境界。

    angell 8年前 9樓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開悟的人無事可做,只有愚蠢的人無事找事, 常用什麼把自己綁起來呢?   希望能從危險而到安全,從不自由而到解脫, 這些都是愚人自縛的例子。

「諸行無常」, 世間本來就沒有真正安穩的地方,所以在山中沒有人 的地方修行,很可能有毒蛇野獸,隨時有生命的威脅;   其次談到自由,美國應該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國度了, 但是有很多東方人,到美國以後、卻有很多牢騷, 說美國不平等、不自由,美國的社會是有很多不平等、 不自由的地方。

  師父曾對這種人說︰「你還沒到天堂, 到了天堂只怕你連上帝,都要跟他要公平,抱怨這麼多, 那上了天堂、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抱怨一樣多。

」   所以一個修行人,只要不為自己希求什麼、抱怨什麼, 就能得到自由。

愚癡的人就是要這、要那的, 希望能讓自己得到保障,結果卻全成了他的負擔、業障。

  修行人不求這、不求那,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那才是有智慧的人。

因此,修纤是要多丟一些東西下來, 心中的東西丟下來越多,執著越少,成就也就越好。

  東西學到了、用了之後,就已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可以馬上丟掉;沒有用的東西不要帶走,否則徒增負擔、困擾。

  佛性本是空性,怎能見得到? 不執著、不追求,才能體驗空性,而開悟就是體驗空性。

若有所執著,又怎麼體驗空性呢?     關於我們 服務中心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FAQ 隱私權聲明 合作提案 相關連結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中心粉絲專頁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會員總數 累積課程數 今日瀏覽人次 31384人 311門 1184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