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東亞史上最關鍵的產業轉型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過去考古研究的目光大部分放在西南亞與歐洲。
簡單說,西南亞地區的人在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維生;接著長期定居,開始農耕、畜牧以後,也 ...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東亞史上最關鍵的產業轉型
109/08/30
瀏覽次數
2440
寒波|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人類漫長的演化史上,更新世(Pleistocene)末期到全新世(Holocene)初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此之前,人類仰賴狩獵、採集的方式生產,不在同一個地方長久居住。
距今11,700年前的全新世開始以後,採行農耕、畜牧生產,定居一地的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漸漸普及。
東亞這塊地方的人們,從狩獵、採集到農耕的過渡,是高德(DavidJ.Cohen)關注的問題。
高德是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他就讀哈佛大學博士班時,師從張光直,主要在中國的河南省進行殷商考古,成為獨當一面的考古學家。
拿到博士學位後,他加入哈佛大學另一位大師OferBar-Yosef的團隊,2005年起投入目前的領域,探索華南稻作起源,發掘湖南省的玉蟾岩遺址。
高德參與2005年玉蟾岩遺址的發掘。
由左至右為PaulGoldberg、MaryPrendergast與高德。
(圖/高德提供)
東亞與西方有別:陶器先出現,卻尚未進入新石器時代
對於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過去考古研究的目光大部分放在西南亞與歐洲。
簡單說,西南亞地區的人在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維生;接著長期定居,開始農耕、畜牧以後,也踏入新石器時代;等到使用陶器,完全轉型為新石器時代之際,已經是初次定居的數千年後。
他們接著又帶著全副家當移民歐洲,令歐洲邁入新石器時代。
因此考古學界曾經將出現陶器,視為一地轉型為新石器時代的特徵。
然而近來可以肯定,東亞的狀況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江西省仙人洞遺址出土距今2萬年的陶器,是世界最早的紀錄。
高德2009年參與的發掘和定年結果指出,那時仙人洞的居民仍然仰賴採集、狩獵,不長期定居一處,也沒有農業的跡象;表示當地開始使用陶器的時候,並沒有進入新石器時代。
原本學者認為,仙人洞遺址既然出土陶器,又有早期的稻,應該算是初期的新石器時代;但是高德參與的研究證實,陶器出現的年代明顯比耕種稻米更早。
類似狀況在東北亞、東亞多處遺址被屢次發現,可見東亞的演變過程和西方有別。
主題既然是「東亞」從更新世到全新世的過渡,高德的視角不侷限於少數遺址,而採取跨區域、長時間的比較,所以他的研究地點遍及各地,探討不同環境下的轉型與適應,像是華北山西省的柿子灘,華南的玉蟾岩、仙人洞、湖南省的衫龍崗(屬於彭頭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及東南亞外海巴拉望島的IlleCave遺址。
高德參與主要研究的考古遺址地點。
(圖/何庭劭繪,背景地圖取自SnazzyMaps)
跨領域考古研究,全方位認識古代人類行為
儘管視野廣泛,高德對單一遺址的探索依然深入。
如今考古學可謂跨領域的學科,盼望從各方面認識古代人類的生活。
研究團隊由仙人洞遺址採集約50個不同地層的樣本定年,不但得知最早的陶器在2萬年前出現,還能判斷某些長達數千年的時段,其實沒有人類活動。
問題在於,年代是一回事,又怎麼知道某些時候有人活動?最直接的證據當然是人類遺骸,但是高德參與研究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條件欠佳等因素,幾乎沒有人骨出土。
所幸若是找到人造物,如石器、陶器等等,也能間接證實人類曾經存在。
不過仙人洞和玉蟾岩這般這般地層完整的遺址,就算缺乏人骨與人造物也不要緊(雖然它們的人造物數量也算不少)。
凡住過必留下痕跡,當今人類活動明顯改變自然環境的原貌,古時候也是如此。
高德(右)與PaulGoldberg(左)在仙人洞遺址合影,攝於2009年。
(圖/高德提供)
人類居住過的地點會留下某些跡象,擅長微形態學(micromorphology)的考古學家,藉由分析遺址沉積物的組成,搭配其他資訊,有能力分析當時是否曾經有人居住、居民吃什麼食物、從事哪些活動等問題。
如玉蟾岩遺址的某地層存在紅色黏土,黏土不會自然出現在洞穴內,所以應該是人類帶進來的,或許是生火留下的痕跡。
綜合跨領域的證據,才能回應高德關心問題的宗旨:不滿足於尋找、分類物質,更重要的是認識「人類行為」—了解某個時空之下的古人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那樣做。
東亞北方的細石葉,冰河時期先進科技
華北的柿子灘則是另一種光景。
柿子灘靠近黃河,遺址群占地廣大,許多不同年代的大小遺址散佈各處,適於探討同一地點在不同年代的演變。
更新世末期,距今27,000年前,全球邁入非常寒冷又乾燥的末次冰盛期(LastGlacialMaximum),許多地方變得不宜人居,一直延續到2萬年前結束。
隨後氣候漸漸回暖,直到距今12,900年前又經歷千餘年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Dryas)。
在這一段冰河時期過後,地質年代進入溫暖宜人的全新世,世界多處地方獨立轉型為新石器時代,如中東的肥沃月灣,東亞的黃河與長江流域。
位於山西省黃土高原,柿子灘29號遺址附近的景觀。
(圖/宋艷花攝)
這一段過渡期間,西伯利亞、華北、東北亞、日本,延續到北美洲的廣大地理範圍,都流行一類叫作細石葉(microblade)的新科技。
細石葉寬度一般不到1公分,如刮鬍刀般相當鋒利,常與骨器等其他材質的工具搭配使用,功能多變。
製作細石葉並不容易,事先需要周密計劃,製作時經過精緻加工,通常必需加熱才能完成。
這也意謂師傅要懂得溝通,才能教會新手生產細石葉。
小小的細石葉見證思考、規劃和語言溝通的能力,是東亞古人展現行為現代性(behavioralmodernity)的證據。
柿子灘遺址的細石葉繪圖。
(圖/取自參考資料6,高德提供)
柿子灘出土距今26,000年的細石葉,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紀錄之一。
柿子灘有些細石葉的原料並非本地生產,可以追溯到黃河更上游處,表示當時的人已經懂得長距離交易。
細石葉技術誕生的年代,應該處於末次冰盛期之初。
當時北方天寒地凍而難以生存,促使人群南遷,和細石葉的發展與擴散息息相關。
細石葉相關科技、處理植物的磨棒與磨盤(grindingstone),以及縫製衣服的骨針,都被視為冰河時期對寒冷的適應。
另外,用貝殼等非本地材料製作的藝術品,反映的象徵行為,暗示當時衍生出新的社會組織,各地人群必需加強聯絡感情,才能在嚴寒中生存下去。
柿子灘地區最晚的遺址,至少延續到8,500年前,已經是新仙女木期結束後的數千年。
當時黃河周圍,已經有些人在河流平原上邁入新石器時代,展開初步的農耕;但是黃土高原上柿子灘的居民,依然維持舊石器時代延續下來,採集、狩獵的生產方式。
柿子灘人最後與遷移到附近的農夫集團有了接觸,可惜後來的事不得而知。
他們是與農夫新移民融合,或是被取代了?這些是考古學家研究過渡期希望回答的問題。
東亞南方用竹子取代石器?有待證實的竹子假說
東亞南方、東南亞一帶(包括臺灣的長濱文化),一直到新仙女木期結束後,距今9,000年前左右,仍然持續使用以鵝卵石等材料製作的砍砸器(chopper)。
相較於東亞北方的細石葉,砍砸器比較簡陋,意謂南部人技術比較落後嗎?未必如此。
古老傳承的技術,也可能用於全新的目的。
玉蟾岩遺址出土的砍砸器。
(圖/高德提供)
華南地區氣候比較溫暖,到處都是竹林。
有考古學家提出「竹子假說」(bamboohypothesis),大意是只要有粗陋的石器,就能把竹子加工為各式各樣的工具,而且鋒利度不輸石器。
但是竹子難以保存,所以後世只剩下簡陋的石器。
高德參與的研究團隊實際測試,發現只靠砍砸器和石片確實足以加工竹子;但是技術上可行,不等於古人實際這樣做過。
要證明竹子假說,仍需更多證據。
研究團隊測試是否能用砍砸器和石片加工竹子。
(圖/高德提供)
有趣的是,華北儘管擁有進步的石器,陶器出現的年代卻可能是東亞最晚。
華南如前所述,早在2萬年前率先出現陶器;接著距今15,000年前之際,東北亞和日本的繩文文化也都已經擁有陶器;華北與中國的東北地區,則要等到距今11,000到13,000年前才出現陶器。
這些議題反映出,東亞南方、北方各地的居民,採取不同的適應策略。
向更南方、更近期探索
華南、東南亞、臺灣在舊石器時代流行的石器,皆以砍砸器系列為主,而且海外島嶼也不例外。
東亞大陸之外,高德近年也將研究範圍向南延伸,關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
冰河時期海平面較低的時候,臺灣與東亞大陸相連,巴拉望或許也是如此。
不過距今11,000年前,人類開始使用巴拉望北部的IlleCave遺址時,當地已經長期屬於海島。
除了比較大陸與島嶼的雷同和相異外,高德特別好奇此處洞穴的使用方式,初步看來主要是儀式性的用途,和中國遺址風格不同。
巴拉望北部的IlleCave遺址,攝於2019年。
(圖/高德提供)
除了更新世到全新世過渡期的主軸,高德有時也受邀參加別人的計劃。
這方面最出名的研究,莫過於在青海省的喇家遺址,發現距今約4,000年前,黃河上游一場大洪水的證據。
這場近一萬年內規模最大的洪水,曾經刺激東亞首度形成國家,催生出「夏」嗎?「大禹治水」傳說中,蘊含多少歷史上的真實?
從計畫、執行,到做出結果,人類的行為複雜多變,不只受到客觀的環境背景影響,也取決於主觀的選擇。
多重因素綜合之下,令不同時空的人們衍生出多元的文化。
冀望以地層中有限的線索,重現古代人的一舉一動,是考古學家的艱困挑戰,也是高德的追求。
高德(DavidJ.Cohen)。
(圖/劉馨香攝)
參考資料
1.Boaretto,E.,Wu,X.,Yuan,J.,Bar-Yosef,O.,Chu,V.,Pan,Y.,...&Gu,H.(2009).RadiocarbondatingofcharcoalandbonecollagenassociatedwithearlypotteryatYuchanyanCave,HunanProvince,China.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06(24),9595-9600.
2.Wu,X.,Zhang,C.,Goldberg,P.,Cohen,D.,Pan,Y.,Arpin,T.,&Bar-Yosef,O.(2012).Earlypotteryat20,000yearsagoinXianrendongCave,China.Science,336(6089),1696-1700.
3.Patania,I.,Goldberg,P.,Cohen,D.J.,Wu,X.,Zhang,C.,&Bar-Yosef,O.(2019).MicromorphologicalanalysisofthedepositsattheearlypotteryXianrendongcavesite,China:formationprocessesandsiteuseintheLatePleistocene.ArchaeologicalandAnthropologicalSciences,11(8),4229-4249.
4.Cohen,DavidJ.(2011)ThebeginningsofagricultureinChina:amulti-regionalview.”CurrentAnthropology52(S4):S273-S293.
5.Song,Y.,Cohen,D.J.,Shi,J.,Wu,X.,Kvavadze,E.,Goldberg,P.,...&Bar-Yosef,O.(2017).EnvironmentalreconstructionanddatingofShizitan29,ShanxiProvince:AnearlymicrobladesiteinnorthChina.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79,19-35.
6.Song,Y.,Grimaldi,S.,Santaniello,F.,Cohen,D.J.,Shi,J.,&Bar-Yosef,O.(2019).Re-thinkingtheevolutionofmicrobladetechnologyinEastAsia:Techno-functionalunderstandingofthelithicassemblagefromShizitan29(Shanxi,China).PLoSOne,14(2),e0212643.
7.Bar-Yosef,O.,Eren,M.I.,Yuan,J.,Cohen,D.J.,&Li,Y.(2012).WerebambootoolsmadeinprehistoricSoutheastAsia?AnexperimentalviewfromSouthChina.QuaternaryInternational,269,9-21.
8.Wu,Q.,Zhao,Z.,Liu,L.,Granger,D.E.,Wang,H.,Cohen,D.J.,...&Zhang,J.(2016).Outburstfloodat1920BCEsupportshistoricityofChina’sGreatFloodandtheXiadynasty.Science,353(6299),579-582.
審閱:高德教授
高德透過考古研究,探討不同地方的人們,如何適應各地的環境?(圖/何庭劭繪)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推薦文章
111/02/26
從零基礎到獲得圖靈獎!提出資料抽象化,奠定程式設計基礎的BarbaraLiskov
沙珮琦|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1/26
學研升級正向循環,臺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整合能源相關產業,臺灣才有機會
王明德|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3/31
圓周率≈3.14還是3.2,經典名題「化圓為方」可能嗎?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儲存書籤
111/01/26
立陶宛關鍵雷射技術,臺積電要墊高矽光技術護城河不能沒有它!
呂亦塵|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延伸文章資訊
- 1石器時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器時代大致可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三個時代 :p.13。 位於戈佐島的詹蒂亞神廟 · 史前时代 · 全新世 · 铁器 ...
- 2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用「新石器時代」這個詞彙來指稱史前時代(prehistoric time period)的一個特定時期,這個時期發生在舊石器時代之後,可以說是史前人類文化演進與技術發展的 ...
- 3舊石器時代- PanSci 泛科學
重現古代人的一舉一動,是考古學家的艱困挑戰,也是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高德的追求。 冰河時期 古代 新石器時代 東亞 歷史 考古 舊石器時代 遺址 陶器. 7. 0.
- 4新舊石器時代的比較表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開始時間. 距今五十餘萬年, 據今至少八千年. 物器. 石器. 以打製為主, 以磨製為主. 陶器. 無, 有. 重要發明. 已知用火, 已有農業活動.
- 5什麼是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年代距今約五萬年到五千年,代表者是「長濱文化」,主要的遺址有八仙洞和小馬洞穴遺址。 這個時化的初期正在冰河期即將要結束的時候,今天的台灣海峽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