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巴菲特的台東小子闕又上:最感謝那一桌有母親味道的飯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亮麗的金融操盤背後,來自台東的闕又上,國中喪母,仰賴哥哥的朋友王家人度過徬徨的高中時期。

至今依舊讓他最懷念也最感念的是記憶裡王媽媽的那一桌飯菜 ... 已複製連結 訂戶專屬功能 複製成功 認識我們 分享 文章/專題 國際觀點 台灣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深度專題 專欄/投稿 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學資源 翻轉教育學院 研習活動 Podcast 教育創新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產業動態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訂閱服務 登入註冊 訂閱電子報 文章/專題 國際觀點 台灣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深度專題 專欄/投稿 專欄文章 專欄作者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學資源 翻轉教育學院 研習活動 Podcast 教育創新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產業動態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訂閱服務 人物故事 打敗巴菲特的台東小子闕又上:最感謝那一桌有母親味道的飯菜 作者:程遠茜 ▲操盤成績曾經贏過股神巴菲特的闕又上,在萬般權衡計算的人生中,仍讓他溫暖的,是一桌不計回報的飯菜。

黃建賓攝 文 親子天下 - 1 2017-09-0804:26 更新:2022-08-2309:05 華爾街鮮見的東方面孔、操盤成績曾經打敗巴菲特的財務規劃師闕又上,從小幫忙家裡經營菸酒生意和養雞、自己賺外快、在異地討生活,為他打底商業觀察、掌握生活資源的能力。

然而,在他學習萬般計算、操作的人生當中,母親驟逝、金融海嘯、妻女辭世都是算不來的關卡,在這些得失之間,他心裡深處,有一桌王媽媽不計報酬的飯菜。

作者:程遠茜 闕又上,一個多數人很陌生的名字,他是美國華爾街的財務規劃師,曾打敗巴菲特,美國路透社稱他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操盤手」。

闕又上曾打敗巴菲特,在巴菲特的投資報酬下跌至負12.5%時,交出了3.75%的成績。

2008年海嘯後截至2016年底,闕又上成立的基金,繳出8年複利17%的好成績,也曾打敗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僅次道瓊工業指數,全美第二大,觀察範圍較道瓊更廣,達美國500家上市公司)紀錄的近14%獲利率……。

在亮麗的金融操盤背後,來自台東的闕又上,國中喪母,仰賴哥哥的朋友王家人度過徬徨的高中時期。

至今依舊讓他最懷念也最感念的是記憶裡王媽媽的那一桌飯菜,煮出了母親的味道,也彌補了情感上對母親的想念。

從小做生意,練膽量、學規劃資源 窮,而不坐困,是闕又上從小的生長教養環境,也意外的為他的商業頭腦打底。

不像巴菲特的家庭背景所給予的歷練,闕又上父親任職基層軍職,一份薪水養活四個小孩並不容易。

母親40歲那年,某天突然線穿不過針,醫生判定營養不良造成眼力退化,父親念頭一轉,買蛋不如買雞,這才開始與人借錢,開始全家動員養雞做小生意、後來還經營起小小菸酒雜貨店。

不只是送貨、做買賣的小幫手,當時是小學生的闕又上為了替自己賺點零用錢買零嘴,動起腦筋跟爸媽「借本」,拉著媽媽準備香蕉莖梗、糖漿做李子糖賣。

慶幸父母當時「只要別把天翻了」的支持與空間,讓他訓練了主動與人對話的膽量,生意也愈做愈熟練。

就是為了這些小小欲望,他自己擔起盈虧責任,訓練膽識、觀察、判斷交易。

他無論走到什麼環境、領域,總是習慣將交易活動與生活整合。

如今,他找到長期投資和小型股的分配投資方式,以穩定持久的投資操盤成績,成為華爾街裡,那張鮮見的東方面孔。

不求回報的那桌菜,如母愛的安定溫暖 就像金融海嘯來得又快又猛,闕又上在國二遭逢母親驟逝,讓生活如崩盤一般變了樣。

回憶當時一個平常日子,闕又上去家附近游個泳回來,母親疑似中風就這麼毫無預警的走了。

「一個很親的人瞬間對不了話,很像一台功能完好的電腦突然斷電、螢幕全黑。

啪!什麼都找不到」,失落感抓都抓不回來,少年闕又上在母親過世後,課業表現跟著下滑。

為求獨立,闕又上決定出走家鄉,輾轉進入台中二中就讀,沒想到竟有機會再度遇見那只有「母親」能給與的安定與溫暖。

高一搬到台中,他住進了哥哥軍中同袍王小齊的家裡,全家人親切悉心地照顧這位異地遊子,尤其王媽媽每天的那一桌菜,讓闕又上嘗到「母親」的味道,「國二母親過世之後,我就再也沒見過那種『只有媽媽才辦得到』的場景,」即使年過半百,當話題帶到王媽媽,闕又上突然掩了面,深深的落到記憶裡的那桌味道裡好一會,原本信手拈來都能暢談生活經濟與理財的流暢語調,也緩了下來。

緩了緩情緒,闕又上回想當初王家人不求回報的收留,自己當下無以回報,「那時發育期,吃了兩碗飯,再不好意思開口第三碗,我會偷偷跑去外面買麵包,久了覺得自己必須離開。

」不過,王家人的盛情並未此而斷,他念台北工專(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時,為了籌學費,王小齊甚至以自己新婚房子權狀,貸款讓這個小弟做卡片生意,完成學業。

從小就在生活、生計間打滾計算,年少時遇見如此的一家人,讓他有了愈走愈遠、面對各種困難挑戰的能力。

闕又上28歲赴美改念企管、畢業後求職定居,歷經自己血本無歸、在外遇上金融危機風暴襲擊、在內遭遇失去妻女難以言語的大慟,他面臨抉擇、關卡,更要分析思量、權衡現實,人生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應接不暇,言談間,意外拉回腦海裡王媽媽的情,他立刻拿起手機,試圖找回許久未聯繫的王家人,「日子這樣忙,很久沒跟人聊過往、來往也都少了,但這才應該是我返美前最重要的事。

」闕又上近幾年回台東創業投資餐飲、也希望慢慢將過去對投資、對經濟環境的觀察,寫成一本又一本的書,不只談賺錢,更是要談生活投資、教育投資等議題,他用這種方式,去緬懷生命裡那些至善至真,緬懷心底深處,王媽媽那桌毫不計較、不求報酬的一桌飯菜。

親子天下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

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不只是竹東...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 林夏如專訪(上):失去女兒後,我才知道離婚真的微不足道 台灣最高段職業女棋士黑嘉嘉:少了父母的期待,更能專心愛圍棋 台北世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 早餐,溫暖明亮的甦醒 當完美人生開始變調:看見人生勝利組孩子的掙扎 人物故事 林夏如專訪(上):失去女兒後,我才知道離婚真的微不足道 作者:賓靜蓀 ▲林夏如與母親及女兒難得的合照,右二為老大郭佳怡,後為老二郭佳欣,右一為媽媽戴春桃。

劉潔萱攝 文 親子天下 - 1 2017-04-2609:19 更新:2022-08-2909:05 作者:賓靜蓀 16歲跳級進哈佛,32歲成為知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Sachs)亞洲最年輕合夥人,掌管10億美元和亞洲12國投資,是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和新浪潮的先期投資者。

但是一生風火的林夏如,面對喪女的人生至痛,她如何面對? 金融圈鮮有人不認識她,這幾年談兩岸經貿和國際關係,也常見她的身影。

林夏如,現在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她出生於台灣,中學時全家赴美。

16歲跳級申請進哈佛大學,32歲成為知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Sachs)亞洲最年輕的合夥人,掌管10億美元和亞洲12國的投資,是馬雲「阿里巴巴」集團和新浪潮的先期投資者。

48歲的林夏如是名副其實的國際人,也是跨界職涯、終身學習的最好示範。

講話飛快的林夏如會說英、日、中、西等五國語言,談話見多識廣,總伴隨開朗的笑聲。

經歷過華爾街最風華的年代,也見證亞洲創投崛起,她在37歲時重回香港大學念博士。

她也曾擔任哈佛大學面試官,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

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林夏如已屬不易,但林家四姊弟,每一個人的學經歷都「鍍了金」。

沒有顯赫家世,他們都畢業於常春藤名校,也都(曾)進入高薪、高壓的世界前三大跨國金融業工作(只有在非營利組織擔任律師的三妹例外)。

「因為我們念大學都得自己籌學費,想趕快還清學貸,」林夏如笑著說,她大學期間就在英、日、西班牙工作,「林家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

林夏如把手足們為熱愛的事物全力以赴、「做什麼像什麼」的人生,歸功於父母的教養。

父親林順和是台灣IBM的第一代員工,媽媽戴春桃曾任中學老師,兩人用專案管理的方式教養孩子,包括從小開家庭會議、設定高目標、寫五年計劃、全力支持,也要求經濟獨立。

在教育可以翻轉命運的七、八○年代,培養四個孩子都成為國際化人才。

有三個女兒的林夏如,也採用父母這套「全力支持」的教養哲學,「但沒給她們經濟壓力,」她笑說。

大女兒郭佳怡從小立志當作家,今年即將從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二女兒郭佳欣克服小時的閱讀障礙,以繪畫專長就讀於維吉尼亞大學一年級,主修建築、輔修心理。

在女兒郭佳怡眼中,她希望林夏如是「多一點溫柔、多一點管教」的媽媽,郭佳欣則感謝媽媽「從不因我學習較慢大吼,反而用各種方式協助我」。

兩人在香港念完中學後去美國念寄宿學校和大學,慢慢發現,林夏如跟一般亞洲媽媽很不一樣,「她從不過問成績,而且不會反對小孩投入文學、戲劇或繪畫」。

一生風火的林夏如,七年前遭到喪女之痛。

么女8歲時因車禍意外過世,成為家人最沉重的印記。

林夏如學習和兩個女兒共同面對,也因此更拉近母女的距離,成為彼此生命的祝福。

以下為專訪內容: Q:你家四姊弟的成就,可說是天下父母心目中的最佳「成功」案例,你父母提供了哪些最有幫助的教養? A:爸爸是閩南人,是獨子,阿嬤以前在台北圓環賣魯肉飯和貢丸湯,爸爸考上夏威夷大學公費留學,很有理想性,永遠追求抽象目標,出點子給建議,但較少實際行動。

我媽完全相反,永遠都在幫助別人。

她出身桃園客家,我有51個直系表兄弟姊妹,小時我家好像台北轉運站。

媽媽也當過鄰長,有人中風了,大學落榜要跳樓,她總在替人解決問題。

爸媽加起來就是絕配。

他們從未強迫我們做什麼,對傳統的功課完全不管,從不看成績單,聯絡簿都自己簽。

我姊功課超好,我弟功課超爛,我跟妹妹就是第一名沒份、但一定有前十名。

我爸只希望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受人影響;我媽只管我們有沒有睡飽,有沒有朋友,有沒有跟人打架。

他們認為,不管你要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

做最好,一定要付出,但也要接受這世界不完全順你的意,像美國人說「拿到什麼牌就打什麼牌」。

現實就是會不斷的換工作、面對不同的角色。

但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就像我媽媽在台北那麼拉風,請人做家事,但全家去美國時她不會英文,找不到別的工作,就去幫人打掃、帶小孩,賺錢貼補家用。

她能伸能縮,工作就是工作,沒有貴賤之分。

爸媽對我們非常開放而且支持,這對我們面對失敗很重要,因為你知道,沒有絕對的失敗,也沒有絕對的成功。

我們賺很多錢,他們沒說很好。

我離開高盛去念博士,他們也沒稱讚或擔心,只問,有沒有考慮清楚? 儘管我們的婚姻都不合期待,但他們都還是接受且充分支持。

十幾年前,我妹出櫃,後來跟女友結婚,我媽鼓勵全家到加拿大參加她的婚禮。

Q:談談讓你印象深刻的成長趣事? A:我們家兄弟姊妹不互稱輩分,只叫名字,因為爸媽的想法是,大家都平等。

我們家從小每年開一、兩次家庭會議,爸爸開會時很有原則,規定每個人只能發表意見十分鐘,而且只能講建設性的話,因此,我們在開會之前都要很認真準備。

再重要的事情,他都會像對大人一樣的跟我們小孩商量。

爸爸在IBM工作,兩次有機會去美國,我們在家庭會議上投票,決定全家要不要一起去。

每個孩子都有一票,我七歲時爸爸去美國一年,第二次投票結果三比三,爸爸說他的票要加重計算,因此全家就去了美國六年。

年底的家庭會議上,爸爸也要求我們寫五年計劃,放到紅包袋裡,五年後再拿出來檢討有沒有做到。

裡面是對自己的期許,不是別人要你做什麼。

同時也有對家人的期許。

我家小孩的基本壓力,就是沒有任何經濟支柱,上大學都要自己付學費。

姊姊那時常春藤大學都申請上,但她選擇去念比較小的柯柏聯合學院(CooperUnion),因為學費全免。

我自己念哈佛有部分獎學金,剩下就是學貸。

弟弟念康乃爾MBA時向我借錢,我們簽約,兩年全A就抵消,否則第一年利息10%,第二年加倍,後來他就全A。

我的第一次募款行動,也是爸爸教的(模仿美國女童軍挨家賣餅乾)。

高二時我因為不想跟家人回台灣,就去申請哈佛,結果錄取了。

當時是日本經濟全盛期,爸爸勸我先去日本一年學日文,教我用打字機寫募款信:我是充滿理想和企圖心的台灣女孩,今年16歲,跳級進了哈佛,請你贊助我去日本念書一年,我用我的未來回報你……當時我們住在紐約最貴的郊區,我一家一家按鈴拜訪(覺得很丟臉),每個鄰居都開門讓我進去,但一分錢都沒募到。

後來我先念了哈佛,再負債累累去日本。

但我學到可以為我的未來募款。

哈佛畢業後,我想去西班牙學語言,就寫了一百封信給一百個哈佛校友,結果只有一個人回信願意贊助,去西班牙才發現他很有錢,買了西班牙最大的報紙。

Q:你自己的教養,有哪些受到父母的影響? A:爸媽最希望我們了解自己,不要勉強自己。

我當媽媽、當老師也努力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

大女兒從小看很多書,也自己寫書寫劇本。

高中畢業後,我第一個shock是她決定不去我的母校哈佛,而念耶魯。

第一年念數學,第二年轉英文系,第三年又轉戲劇系,並去法國學了半年,暑期也去百老匯工作,深深愛上戲劇,今年成為耶魯唯一把自己作品搬上舞台的本科生。

二女兒功課一直吃力,只想畫畫,寫電腦程式,15歲就用自己買的軟體,設計我們的新房子。

高中畢業她給我一份18所大學的名單,全是建築系。

她本來選一所比較小的學校,付學費前,臨時改變主意,想去大一點的學校,她沒有跟我商量,就自己做決定。

我覺得她想清楚了,我就支持。

唯一不同的,我沒給孩子很大的經濟壓力,我覺得那種在30歲以前要賺錢的需要,會讓人太實際。

Q:你的人生好精采、好成功,你也總是一派樂天開朗,曾經遇過失敗或挫折嗎? A:一般人問失敗經驗,我以前會講離婚,但失去女兒後,我才知道離婚真的微不足道。

年輕時看到周遭很多不愉快的婚姻,覺得離婚還滿有可能的。

但當父母的從來不會準備好,白髮人送黑髮人。

無從準備,你只能去面對。

我本來有三個女兒。

2010年12月20號,三個女兒跟著我前夫和他的好朋友,搭飛機到北海道去滑雪,從札幌的千歲機場分租兩輛車,三女兒那時8歲,跟著奶媽坐第一輛,駕駛就是前夫的好朋友。

當天已經晚上10點多,他們想要超車,對面來車沒有開燈,就當面撞上了。

司機和我小女兒當場就走了,應該沒有太辛苦。

老大、老二和爸爸的車在後面,目睹一切,因為滑雪地點比較偏僻,救護車兩個小時後才到,而且一來來了三輛救護車,我前夫和兩個女兒還分別被帶到不同醫院。

最可怕的是,我當時不在現場。

▲失去小女兒(被抱者)成為林夏如全家的印記,也讓她和老大、老二的關係更緊密。

林夏如提供 家庭中,離婚、有人去世,都會是一個挑戰,熬不過,一切都會破散。

我離婚時,三個女兒都去看了心理醫生,後來孩子也逼我們大人去。

小女兒走後,我們家四個人有四個醫生,跟因材施教一樣,要了解才能引導走出悲傷,例如老二喜歡畫畫,就找藝術治療師。

遺憾發生已經7年了,兩個女兒到今天都不肯去日本。

失去老三,我跟老大、老二變得比較親密,她們倆書念得更好,開始有自己的方向。

但那時老二也開始反叛,因為她發現自己「永遠不能跟一個死去的人比,小妹永遠都是最可愛的」。

去年大女兒在耶魯導了一齣舞台劇《雨的建築》,她寫的劇本就是在處理妹妹車禍過世後,我們母女三人如何面對的過程。

她寫得很抽象,例如有一句台詞,「人的記憶是假的,時間會洗掉一切。

」在那齣戲裡,我們三人明明都在講老三,但每個人記得的都不一樣,大家都希望改變記憶,讓自己安心。

林夏如 48歲,哈佛大學學士,香港大學碩、博士,曾任高盛集團合夥人,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育有二女 著有《台灣的中國困境與選擇》(暫譯) 延伸閱讀 林夏如專訪(下):考試,只有10%機會測出孩子的能力 親子天下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

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專訪KIPP創辦人麥克•芬伯格:不只成績,我們教孩子面對人生 不看電視的十四天日記-翻轉您的客廳,不看電視,把時間留給孩子吧! 嚴長壽X老ㄙㄨ老師教育對談:別用後照鏡計劃孩子的未來 老師的17封期望 林夏如專訪(下):考試,只有10%機會測出孩子的能力 藍佩嘉:中產階級父母為何如此焦慮?當教養陷入彌補失落童年的遺憾 分享 收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