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短篇小說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張曼娟自1984至2006年止,先後發表了《海水正藍》、《笑拈梅花》、《鴛鴦紋身》、《喜歡》、《芬芳》、《彷彿》、《張曼娟妖物誌》等七部短篇小說,小說內容含括世間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English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訪客IP:167.99.71.17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怡茜研究生(外文):Yi-chiannChen論文名稱:張曼娟短篇小說研究論文名稱(外文):ChangMan-chuan’sshortstoriesresearch指導教授:林秀蓉口試委員:林秀蓉口試日期:2012-01-20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2畢業學年度:10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50中文關鍵詞:張曼娟、女性書寫、社會關懷、古典、書信體外文關鍵詞:ChangMan-chuan、femalewriting、socialcare、classic、epistolary相關次數:
被引用:14點閱:1660評分:下載:113書目收藏:1
張曼娟自1984至2006年止,先後發表了《海水正藍》、《笑拈梅花》、《鴛鴦紋身》、《喜歡》、《芬芳》、《彷彿》、《張曼娟妖物誌》等七部短篇小說,小說內容含括世間男男女女間的愛情以及對社會上弱勢族群的關懷等,同時在行文之間,除注入古典意象外,也體現了女性自覺意識,可說是自成其寫作的特色。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分別就「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步驟」論述。
第二章「張曼娟的成長背景與創作理念」:就「成長環境」、「求學背景」與「創作理念」三節析論。
由成長及求學的歷程,探討張曼娟如何以真愛為信仰,在創作中尋求自我的意義,並為自己的作品在通俗與純文學中取得平衡。
第三章「張曼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透過臺灣女性小說書寫的發展梗概及作者婚戀觀想法,窺視文本中女性角色如何展現傳統與現代、獨立與溫柔多樣的風貌與特質,並探討女性書寫的敘事意涵。
第四章:「張曼娟短篇小說中的社會關懷」:張曼娟在小說裡為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老人、身心障礙者及孩童發聲。
她看到他們的苦痛,也聽到他們的吶喊,她將這些感受化為文字,希冀引起讀者的反思及社會現況的改善。
第五章:「張曼娟短篇小說的寫作特色」:就「古典文學的融入」及「書信體的設計」兩節剖析小說中如何將古典詩詞化用及改寫,同時也就書信體寫作方式的不同,探討讀者在閱讀上所接收的感受及視角。
第六章:「結論」:依「為女性發聲」、「體現社會關懷」、「融古典於現代」三部分,總結張曼娟短篇小說的創作特色及其價值。
From1984to2006,ChangMan-chuanhasissuedatotalofsevenshortstoriesas"Whentheoceanisblue,""Pickplumflowerwithasmile","Ducktattoo,""Love,""Fragrant,""Asif,"and"ChangMan-chuanmonsterbiography"withthecontentofthelovebetweenmenandwomenintheworldandtheconcernfordisadvantagedgroupsinsociety.Withinherwriting,women''sself-consciousnesswhichestablishedherwritingcharacteristicsisalsoreflectedinadditiontotheinjectionofclassicalimagery.Thisstudyisdividedintosixchaptersandthefirstchapteris"Introduction"withdiscussionsof"questionawarenessandresearchpurposes,""literaturereview","researchmethodsandprocedures"respectively.ChapterII,"BackgroundsandcreativeideasofChangMan-chuan,"containsanalysisofthethreetopics"growthenvironment,""educationbackground"and"creativeideas."ThewayChangMan-chuanhastrueloveasherfaithtoseekforthemeaningofselfinhercreationandgainbalancebetweenpopularfictionandpureliteratureforherworkswasprobedfromhergrowthandeducationhistory.ChapterIII,"ThefemalewritinginChangMan-chuan’sshortstories":BythedevelopmentoutlineofTaiwanesewomen''sliteratureandtheauthor’stheideaofloveandmarriage,howthefemalerolesinthetextplaythediversestyleandnatureoftraditional,modernindependentandgentleispeeked.Also,thenarrativemeaningofwomen''swritingisalsoexplored.ChapterIV,"ThesocialcareinChangMan-chuan’sshortstories":ChangMan-chuangivesoffsoundsforthedisadvantagedgroupsinsociety─elderly,disabledandchildreninherworks.Shesawtheirsufferingandalsoheartheircry,thusshetransformedthesefeelingsintowords,hopingtoarousethereader''sreflectionandimprovementofsocialconditions.ChapterV,"ThewritingcharacteristicsofChangMan-chuan’sshortstories":Thewaytochange,useandrewriteclassicalpoetryisanalyzedinthetwosections,"Theintegrationofclassicalliterature"and"Epistolarydesign."Meanwhile,thefeelingsandperspectivesreadersreceivedinreadingareexploredbythedifferencesbetweenepistolarywriting.ChapterVI,"Conclusions":Bythethreepartsof"Speakupforfemales,""Expressionofsocialcare"and"Modernandclassicintegration",thecreationfeaturesandvalueofChangMan-chuan’sshortstoriesaresummarized.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1第二節文獻探討4一、期刊論文5二、學位論文8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11一、研究方法11二、研究步驟12第二章張曼娟的成長背景與創作理念14第一節成長環境14一、親情是創作的原動力14二、唐詩與神話編織的童年17第二節求學背景18一、永遠跟自己賽跑18二、成就文學生命20第三節 創作理念22一、古典與現代的融合25二、尋找自我的意義26三、以真愛為信仰27四、在通俗文學與純文學之間平衡28小結32第三章張曼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34第一節 臺灣女性小說書寫梗概36一、戒嚴時期37二、解嚴之後38第二節 張曼娟的婚戀觀40一、戀愛觀41二、婚姻觀43第三節張曼娟短篇小說女性書寫的敘事意涵44一、反映妻室的認命44二、彰顯情慾的自主50三、兼容女同的感情54四、強調經濟的獨立59五、體現女性的覺醒62小結63第四章 張曼娟短篇小說中的社會關懷65第一節 老人安養──生命消蝕的悲歌65第二節 身心障礙者的心聲──生命永遠的枷鎖72一、殘障歧見72二、就業與愛情的追尋不易74第三節 孩童教養──被遺忘的天使76一、單親家庭76二、升學教育78三、校園霸凌80第四節 家庭倫理規範──道德正義的失落82一、家庭暴力82二、亂倫陰影83小結84第五章張曼娟短篇小說的寫作特色85第一節古典文學的融入89一、古典詩詞的化用86二、古典小說的改寫95第二節 書信體的設計111一、獨白式112二、夾雜式114小結116第六章結論117參考文獻122附 錄 136附錄一:張曼娟生平紀事與作品繫年136附錄二:張曼娟短篇小說篇目與大要141
參考文獻一、張曼娟作品集(按出版時間排序)(一)短篇小說《鴛鴦紋身》,臺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1月。
《海水正藍》,臺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1月。
《笑拈梅花》,臺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1月。
《彷彿》,臺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12月。
《喜歡》,臺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2月。
《芬芳》,臺北:皇冠出版社,2003年12月。
《張曼娟妖物誌》,臺北:皇冠出版社,2005年12月。
(二)長篇小說《我的男人是爬蟲類》,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1月。
《我的男人是爬蟲類》,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三)散文《緣起不滅》,臺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12月。
《人間煙火》,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1月。
《夏天赤著腳走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8年3月。
《溫柔雙城記》,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7月。
《百年相思》,臺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12月。
《青春》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8月。
《黃魚聽雷》,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8月。
(四)論述《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6月。
(五)其他《人間好時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3月。
《此物最相思》,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5月。
二、其他作家作品(依姓氏筆劃排序)干寶:《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0月。
孔尚任:《湖海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2月。
李昂:《外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8月。
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出版社,1961年9月。
吳娟瑜:《超越外遇》,臺北:方智出版社,1995年4月。
施寄青:《走過婚姻》,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8月。
陶潛:《搜神後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許佑生:《當王子遇見王子》,臺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7月。
陳雪:《惡女書》,臺北:平氏出版社,1995年9月。
馮夢龍:《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
湯顯祖:《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8月。
蒲松齡:《白話聊齋誌異》,臺北:陽明書局,1984年6月。
廖輝英:《說愛》,臺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11月。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臺北:九歌出版公司,1990年8月。
廖輝英:《愛情良民》,臺北:九歌出版公司,1999年6月。
簡春安:《外遇的分析與處置》,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月。
三、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王浩威:《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朱益明:《唐詩三百首評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1月。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0年5月。
李復威主編:《世紀之交文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吳大奎、馬秀娟譯注、宗福邦審閱:《元稹、白居易詩》,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2月。
吳宗蕙:《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
孟樊、林燿德合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10月。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1月。
周錦宏、王幼華:《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2000年1月,頁309。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
林美薰、丁雁琪、陳俐容、劉美淑、吳素秋、江季璇、高小帆、陳昭帆:《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臺北:內政部,2009年7月。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
高海夫、金性堯主編:《古詩》,臺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6月。
乾隆選評,冉苒校點:《唐宋詩醇》,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6月。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
郭延禮:《龔自珍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
曾伯堯:《甘地傳:印度聖雄》,臺北,克寧出版社,1991年2月。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9月。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合著:《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
黃漢賢、李明政:《社會福利新論》,臺北:松慧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7月。
張鶴:《虛構的真跡︰書信體小說敘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3月。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葉嘉瑩:《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8月,頁132。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10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11月。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滕志賢注譯、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6月5。
鄭美里:《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
蔣承勇:《英國小說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3月貝芙莉.英格爾(BeverlyEngel)著,楊淑智譯:《愛他,也要愛自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02年2月。
格蕾‧格林(GreenGayle)、考比里亞‧庫恩(KahnCoppela)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7月。
珍.貝克密勒(JeanBakerMiller)著,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譯:《女性新心理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5月。
史蒂瑞(JosephBealSteere)著,林弘宣譯:《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12月。
莫頓.杭特(MortonHunt)著,于而彥譯:《外遇:情感出軌的真實告白》,臺北:張老師文化公司,1996年4月。
麥可.陸(MikeLew)著,陳郁夫、鄭文郁等譯:《哭泣的小王子:給童年遭遇性侵男性的療癒指南》,臺北:心靈工坊,2010年11月。
雷蒙.塞爾登(Raman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Widdowson)、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er)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巨源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8月。
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0月。
徐進夫譯,WilfredL.Guerin、Willingham、JohnR.、Labor、EarleC.、LeeMorgan等編:《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4月。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王波:〈書信體小說的形成及其發展演變〉,《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1卷4期,2008年12月,頁50-52。
朱君毅:〈消費文化語境下藝術作品中的古典元素〉,《吉林藝術學院學報》6期,2010年6月,頁48-52。
何笑梅:〈新女性主義和臺灣女性文學〉,《臺灣研究集刊》2期,1993年5月,頁81-85。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19卷9期,2003年7月,頁62-73。
李坤崇、歐慧敏:〈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期,1993年6月,頁109-137。
阿盛:〈人間到處有碼頭:看張曼娟的小說〉,《文訊》26期,1986年10月,頁190-193。
林耀德:〈從張曼娟現象談起〉,《自由青年》714期,1989年2月,頁12-27。
林如萍:〈台灣農家代間關係:老年父母與其最親密的成年子女之代間連帶〉,《中華家政學刊》29期,2000年12月,頁32-58。
林玉薇:〈指引幸福的精靈──專訪張曼娟女士〉,《文訊雜誌》217期,2003年11月,頁116-119。
林文寶:〈改編與體制─兒童文學寫作論述之一〉,《東師語文學刊》2期,1989年6月,頁1-36。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期,2001年7月,頁77-88。
吳曉東:〈古典語境在現代文學中的移植——何其芳對中國古代志異文本的改寫〉,《現代回眸》3期,2011年3月,頁35-42。
邱珍琬:〈國小國中校園欺凌行為比較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卷,2002年,99-129。
周昭翡:〈古典浪漫彩筆下的努力與真誠,張曼娟的求學、創作與研究〉,《自由青年》730期,1990年6月,頁32-37。
徐筠絜:〈溫柔的暗示──談張曼娟《妖物誌》的譬喻修辭〉,《國文天地》295期,2009年12月,頁83-88。
徐計秀、高國、徐甯、王東文、王璟琦:〈老年男子性功能障礙的評判與對策研究─3000例老年男子性功能障礙分析〉,《華人老年性生活研究》創刊號,2010年1月,頁6-33。
高惠琳:〈開啟多元的發展空間──張曼娟在《火宅之貓》中尋求蛻變〉,《出版界》51期,1997年8月,頁52-54。
孫梓評:〈詮釋、時間與迴旋──析讀張曼娟散文〉,《明道文藝》332期,2003年11月,頁66-74。
郭明福:〈揚帆水天一線處──試評張曼娟的「海水正藍」〉,《文訊》22期,1986年2月,頁178-181。
章英華:〈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台大社會學刊》23期,1994年6月,頁1-33。
張健:〈藍色的新頁〉,《聯合文學》21期,1986年7月,頁218。
張曼娟:〈推開心門;走出閉塞〉,《拾穗雜誌》514期,1994年2月,頁26-29。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1年5月,頁73-96。
張曼娟:〈誰來與我相愛〉,《講義雜誌》234期,2006年9月,頁86-90。
張春榮:〈散發時間醇味的青春──張曼娟《青春》〉,《文訊》204期,2002年10月,頁35。
張卉穎:〈夢幻職人張曼娟──在愛情中堅持〉,《30雜誌》3期,2004年11月,頁150-153。
張靜慧:〈專訪張曼娟(作家、小學堂負責人)──讓哪吒挽救孩子的寫作能力〉,《康健雜誌》96期,2006年11月,頁226-228。
張齡之:〈張曼娟的散文賞析〉,《青雲教學卓越期刊》3卷1期,2009年7月,頁109-135。
莊文福:〈現代小說情意教學之經驗與成效-以張曼娟〈海水正藍〉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卷2期,2005年12月,頁25-32。
陳培英:〈永遠跟自己賽跑〉,《拾穗雜誌》474期,1990年10月,頁54-55。
陳素華:〈張曼娟有個「私房美容師」〉,《嬰兒與母親》187期,1992年5月,頁32-34。
陳進益:〈在《人間煙火》中尋找張曼娟〉,《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3期,1999年3月,頁85-100。
陳碧月:〈關懷意識:張曼娟〈嗨!這麼巧〉〉,《明道文藝》322期,2003年1月,頁74-81。
陳睦琳:〈張曼娟海水正藍之後〉,《魅麗雜誌》2009年1、2月期,頁1。
陳皇旭:〈文學典律的推移──以後期《禮拜六》為觀察核心〉,《中極學刊》6輯,2007年12月,頁147-169。
陶思炎:〈人魚與孟姜女——孟薑女原型探論〉,《民俗研究》3期,2009年3月,頁12-23。
黃硯:〈張曼娟──讓夢想與幸福交融〉,《卓越雜誌》195期,2000年11月,頁184-188。
黃錦珠:〈與婚姻疏離的花、女人和愛──讀張曼娟《芬芳》〉,《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32-33。
詹悟:〈評析「永恆的羽翼」〉,《明道文藝》88期,1983年7月,頁26-29。
趙淑琴:〈張曼娟「海水正藍」小說評析〉,《豐商學報》6期,2001年6月,頁64-73。
趙一菲:〈張曼娟的文學奇遇〉,《小作家月刊》166期,2008年2月,頁91-96。
樊洛平:〈臺灣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頁93-99。
蔡明蓉:〈談張曼娟的古典之情、浪漫之愛〉,《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5期,1997年3月,頁144-156。
鄭美里,〈面對「孽子」談「孽子」──專訪「永遠的臺北人」白先勇先生〉,《公視之友月刊》56期,2003年2月,頁4-8。
鄭慈蓉、虞正雄:〈以半結構式小團體輔導受霸凌者—實踐與反思〉,《教師天地》160期,2009年6月,頁37-43。
閻純德:〈論女性文學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2年,頁131-142。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48期,1997年2月,頁66-69。
簡成熙:〈我國升學競爭的機制與變革:以近年來高中入學制度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卷6期,1999年11月,頁61-84。
龔鵬程:〈民初的大眾通俗文學:鴛鴦蝴蝶派〉,《文訊》26期,1986年10月,頁107-124。
嚴明:〈關注老年人「性越軌」〉,《開心老年》9期,2010年9月,頁68。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李家瑋:《九年一貫課程學生升學壓力與教師角色認知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林璟薇:《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2000年)》,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林進益:《解讀雜誌廣告中的老人迷思》,高雄: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2月。
林昆宏:《張曼娟小說中的性別與社會》,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金熙善:《中國一胎化政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2005年1月。
周孟香:《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2月。
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陳曦:《區域語境中的「女性」及其意識──論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臺灣成長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義夫:《張曼娟小說研究(1985──2003)》,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震萍:《五四時期西方書信體小說的傳入與中國書信體小說的興起和衰落》,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4月。
楊秀梅:《臺灣通俗言情小說的性愛觀分析》,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永瑞:《家人支持對降低考試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父母情感過度涉入與親子關係親密度的角色》,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家芬:《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雲林: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蔡宜津:《兒童文學中古典小說創意改寫研究─以《奇幻學堂》、《古靈精怪》系列為例》,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蕭旭雯:《張曼娟現象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六、報紙資料莊美華:〈五代同堂話文學〉,《中央日報》第16版,1993年10月12日。
馬瑩君:〈放與不放--廖輝英《愛與寂寞散步》因何寂寞?〉,《中央日報》第16版,1994年8月23日。
簡易:〈今日女人的社會處境〉,《臺灣文藝新生報》第5版,1994年10月20日。
蔡素芬、蔡詩萍、馬森主講,王瑞記錄:〈在情愛中收放得宜──「掌控情慾」座談紀錄〉,《中華日報》第15版,1998年11月9日。
王蘭芬:〈新書芬芳讓張曼娟更不一樣了〉,《民生報》第9版,2004年1月13日。
七、網路資料王歡:〈張曼娟自稱只談戀愛不要婚姻〉,《北京青年報》,2008年12月9日。
http://book.ce.cn/zzdt/200812/08/t20081208_17606657.shtml林宏聰:〈學者:老人也有性需求健康正常〉,《中時電子報》,2010年10月24日。
http://www.im.tv/Blog/3391024/1631739《山海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學數位典藏》,網址:〈http://aborigine.cca.gov.tw/〉,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內政部:〈家庭暴力事件通報統計公告〉,網址:〈http://dspc.moi.gov.tw/lp.asp?CtNode=776&CtUnit=79&BaseDSD=7&mp=1〉,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內政部:〈99年離婚者按結婚年數統計公告〉,網址:〈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5330&type_code=01〉,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日。
李瑛:〈張曼娟不怕新生代作家的衝擊 週六與讀者親密接觸〉,《北京娛樂信報》,網址:〈http://learning.sohu.com/74/61/article215546174.shtml〉,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8日。
兒童福利聯盟:〈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451〉,檢索日期:2011年12月5日。
何映宇:〈沒有正統與通俗之別〉,《新民周刊》,網址:〈http://www.prock.com.tw/main.htm〉,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阿琪:〈張曼娟:生魚片是一種最性感的食物〉,《心靈航海圖──青春港》,網址:〈http://tool.tacomart.com.tw/discuss/index.php3?doit=showvipcontent&iD=121&tID=1103〉,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孟吟冰:〈“愛情博士”談感情與文學—臺灣暢銷書作家張曼娟訪談錄〉,網址:〈http://www.my285.com/gt/zmj/006.htm〉,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莫艷民:〈張曼娟訪談錄〉,網址:〈http://big5.ifeng.com/gate/big5/www.ifeng.com/home/zhuanti/zongyi/twwenxue/xinngtu/200405/19/259355.html〉,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張維中:〈混血性格,張曼娟〉,網址:〈http://www.prock.com.tw/prock1-abouther-01.html〉,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張曼娟:〈創作源起:把故事還給孩子〉,〈http://blog.yam.com/cwkids/article/6670177〉,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琴子:〈讀到之處:張曼娟愛情教員〉,《北京青年報》,網址:〈http://tool.tacomart.com.tw/discuss/index.php3?doit=showvipcontent&iD=121&tID=1103〉,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8日。
蕭依釗:〈幽谷芬芳〉,網址:〈http://tool.tacomart.com.tw/discuss/?doit=showcontent&iD=121&tID=29500〉,檢索日期:2011年9月17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1〉,檢索日期:2011年12月5日。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
2.
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
3.
邱妙津小說研究
4.
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
5.
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
6.
解讀雜誌廣告中的老人迷思
7.
家人支持對降低考試焦慮與憂鬱的效果:父母情感過度涉入與親子關係親密度的角色
8.
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
9.
中國一胎化政策研究
10.
二十世紀晚期台灣成長小說研究
11.
九年一貫課程學生升學壓力與教師角色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
12.
台灣通俗言情小說的性愛觀分析
13.
張曼娟現象研究
14.
張曼娟小說研究(1985~2003)
15.
張曼娟小說中的性別與社會
1.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148期,1997年2月,頁66-69。
2.
鄭慈蓉、虞正雄:〈以半結構式小團體輔導受霸凌者—實踐與反思〉,《教師天地》160期,2009年6月,頁37-43。
3.
蔡明蓉:〈談張曼娟的古典之情、浪漫之愛〉,《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5期,1997年3月,頁144-156。
4.
趙淑琴:〈張曼娟「海水正藍」小說評析〉,《豐商學報》6期,2001年6月,頁64-73。
5.
黃錦珠:〈與婚姻疏離的花、女人和愛──讀張曼娟《芬芳》〉,《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32-33。
6.
黃硯:〈張曼娟──讓夢想與幸福交融〉,《卓越雜誌》195期,2000年11月,頁184-188。
7.
陳碧月:〈關懷意識:張曼娟〈嗨!這麼巧〉〉,《明道文藝》322期,2003年1月,頁74-81。
8.
陳進益:〈在《人間煙火》中尋找張曼娟〉,《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3期,1999年3月,頁85-100。
9.
莊文福:〈現代小說情意教學之經驗與成效-以張曼娟〈海水正藍〉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卷2期,2005年12月,頁25-32。
10.
張齡之:〈張曼娟的散文賞析〉,《青雲教學卓越期刊》3卷1期,2009年7月,頁109-135。
11.
張靜慧:〈專訪張曼娟(作家、小學堂負責人)──讓哪吒挽救孩子的寫作能力〉,《康健雜誌》96期,2006年11月,頁226-228。
12.
張卉穎:〈夢幻職人張曼娟──在愛情中堅持〉,《30雜誌》3期,2004年11月,頁150-153。
13.
張春榮:〈散發時間醇味的青春──張曼娟《青春》〉,《文訊》204期,2002年10月,頁35。
14.
張曼娟:〈誰來與我相愛〉,《講義雜誌》234期,2006年9月,頁86-90。
15.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1年5月,頁73-96。
1.
古典與新詮-張曼娟作品中的情愛意識及其意象表徵
2.
張曼娟小說中的性別與社會
3.
張曼娟現象研究
4.
張曼娟小說研究(1985~2003)
5.
張曼娟小說的女性形象研究
6.
張曼娟散文研究(1988-2010)
7.
張曼娟散文書寫(2004~2014)研究
8.
張曼娟散文主題類型及敘述風格研究(1988─2015)
9.
張曼娟散文及其在國中國文教學之應用
10.
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
11.
單身無罪,擇其所「愛」:論張曼娟散文中的單身議題
12.
兒童文學創意改寫中國經典研究──以《奇幻學堂》、《唐詩學堂》為例
13.
成英姝中、短篇小說研究
14.
陳雪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
15.
凌煙小說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延伸文章資訊
- 1彷彿:10萬書迷最戀戀不捨的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特別收錄從 ...
特別收錄從未結集的短篇小說〈立春之前,最冷的一天〉!,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3334354,頁數:240,出版社:皇冠,作者:張曼娟,出版日期:2019/04/01, ...
- 2感覺最美好!張曼娟散文和小說精選《剛剛好》 - 皇冠文化
編選這本短篇小說精選集,重讀著這些喜悅或悲傷的故事,那些遠去的時光便重現在我眼前,每一個故事都與我的生命緊緊相扣,而我始終是站在渡口的那個人。有時意興昂揚,有時 ...
- 3張曼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曼娟(1961年3月20日-)臺灣作家、文學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2011年9月起出任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組長(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 4張曼娟官方網站與張曼娟小學堂
特別收錄未公開發表短篇小說〈翅膀的痕跡〉. 喜歡一個人並不困難,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可能喜歡過好些人,可是,喜歡一個人能喜歡多久呢?
- 5張曼娟作品- 優惠推薦- 2022年5月 - 奇摩拍賣
張曼娟作品(散文與短篇)) | 眾多商店提供張曼娟作品(散文與短篇),共115筆張曼娟作品(散文與短篇)商品在Yahoo奇摩拍賣.